佛弟子文庫

進取和執著有什麼區別

濟群法師  2011/12/01  大字體  護眼色

問:平常生活中,我們常認為一個人有進取心是好事,然而在佛教中,凡夫意義的「進取」卻往往帶著「執著」的色彩,請問「進取」和「執著」有什麼區別?

濟群法師答:有些人認為佛教是消極的,擔心一旦學佛會失去進取心,因而不敢走近佛教,其實這是對佛教的誤解。從世俗意義上說,進取心是好事;從佛教角度看,進取心同樣被肯定。任何一個真正學佛的人,首先要建立一種崇高的目標,然後為實現目標不斷努力。佛弟子在修行時都要發菩提心,正如四弘誓願所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而每個菩薩在因地修行時,都曾經發過大願,並為實現這些偉大願望而精進不懈。

進取與執著是什麼關係呢?進取代表著人們有某種上進心,有某種向上的追求,比如學業、事業等。但我們在追求過程中,必然會介入自我,貼上我的標籤,覺得我在追求。成就了,我很光彩;萬一失敗,就覺得我沒面子。因為對我、對成就的執著和過分在乎,就會產生憂慮和焦躁。另外,我們對追求的事也會有自己的價值判斷。而那些在乎的事,重要性就更被誇大了,一旦不能成功,會很痛苦。我們也會執著自己的經驗方法,以為這才是通往成就的最佳模式,從而變得自以為是,不能採納他人意見。甚至在做事中,因為固執己見,產生對立衝突,使人活得很累。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這種執著也具有某些促進作用。

佛法的修行,是要我們進取而不執著。《金剛經》的名言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沒有執著;而生其心,是有進取心。經中講到菩薩要滅度無量無邊眾生,所謂「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是說菩薩要幫助一切眾生解除煩惱,從輪迴中覺醒,但心中不能執著於眾生相,也不能覺得我在度眾生,所謂「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如果菩薩也像我們凡人一樣,把所做的事看得很實在;覺得我在做事,我在度眾生,就不是合格的菩薩了。

但執著是凡人的習性,有進取心必然會伴隨執著,有執著就會造成痛苦。想要進取而不為所累,就必須要有空性的智慧,認識到一切都是因緣所生。唯有這樣,才能超越對現象的執著,心無所住,在積極進取的同時不失自在。

問:我們常常會在失意的時候安慰自己說「隨緣」,佛教中也講「隨緣」,那麼「隨緣」和剛才所提到的「進取」矛盾嗎?

濟群法師答:佛教所說的隨緣,通常是被人們誤解了。隨緣,似乎就等同於不做任何努力,是被動、消極的表現。這就把隨緣和進取對立起來了,以為隨緣就不思進取,進取就不能隨緣,其實不然。

佛教講的隨緣,其實是很智慧的。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就是立足於因緣因果。任何一件事的成敗,都離不開這四個字。其中,有客觀條件,也有主觀因素。當我們面對一件事的時候,如何隨緣?這就要考量各種因素,審時度勢,然後做出智慧選擇,而不是一廂情願。因為多數人都是很主觀的,我們帶著經驗和觀念的模式在看世界,帶著執著和強烈的需求在選擇,這樣難免會產生片面認識。所以,佛教告訴我們要隨緣。

懂得隨緣的人,才能更好地進取,才不至於一意孤行。在綜合評估各種因素的前提下,採用最合理的方法,才有助於目標的實現。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濟群法師文章列表

地藏菩薩亦弘揚念佛法門

問:在一些打地藏七的師兄眼裡,好像對一句佛號念到底...

蓮池大師答淨土四十八問

問: 世人聞念佛念心,心淨土淨之語,因膠執內心,拂...

印光法師對六個詰難疑問的解答

眾生在迷,如生而盲者,迷本有家。若欲歸還,須待人領...

邪師騙子都是利用我們貪婪的慾望

問: 法師吉祥,我最近遇到一位活佛,他能知道每個人...

【推薦】站在一個本來就沒有的角度去面對人生

如果你的情執是很重,把世間的事情,每一件都看得很重...

打開生命寶藏的鑰匙

佛陀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成佛,就...

如何把現世過去世的業消除

問: 深信因果後,很想把現世的業和往世的業消除,怎麼...

修學時間少的人怎樣定功課

問: 對於修學時間少的人該怎樣定個合理的功課? 大安...

避免跟人對立的竅訣

我們現在還很難達到真正的無我,但要盡可能地弱化我執...

濟群法師:如何修學戒律

以往,學人往往把戒律孤立起來修學,甚至將戒律當做一...

修行不是用來裝點門面的

修行不是用來裝點門面的,也不是修給佛菩薩看的。佛菩...

濟群法師:出家意味著什麼

出家,不僅意味著外在形象的改變,意味著生活方式的改...

篤修淨業臨終預知,念佛往生之貞女典範

真如法性,生佛體同。迷悟攸分,凡聖迥別。欲複本有之...

佛教徒為什麼不吃葷腥

問: 吃酒肉的危害是什麼? 成剛法師答: 剛才跟大家...

古人的禍福觀:過分求福反得禍

光緒皇帝的親生父親醇親王曾寫過一副對聯,禍福觀念非...

學佛過程中的最怕

學佛、修行就是將不正確的一切行為修正過來,把不正確...

傳喜法師:可以一邊聽經,一邊念佛嗎

問: 每天晚上一面看講經說法,(這個有可能是光盤,...

七字詩句說出了我們的本來面目

唐朝有一位叫樂休的禪師,曾經作過這樣一首詩: 幾見春...

宏海法師:淨土資糧--信願行

一、願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我們一起先合掌。 南無本...

酒肉穿腸過,是否也可以修行得道

問: 禪宗在佛教歷史上,有其激進的一面,不喜歡一級...

「不幸」的故事

改運、消災、改名,自古以來這種迷信就已深印於人們心...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心靜欲自消

四十二章經的三十一章,心寂欲除,這個心寂滅了,自然...

【佛教詞典】法界觀門

(書名)一卷,華嚴初祖終南杜順著。明三重之法界觀,...

【佛教詞典】化土

梵語 nirmānaksetra。乃佛為初地以前菩薩、二乘及凡夫...

【視頻】慧律法師《打坐會著魔嗎》

慧律法師《打坐會著魔嗎》

【視頻】大安法師《臨終之日千萬不要做這些事》

大安法師《臨終之日千萬不要做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