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四個次第引導你離苦得樂

2015/09/05  大字體  護眼色

四個次第引導你離苦得樂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生活是安樂的,但是如何能夠安樂而住呢?可能會有兩種態度:

一種是我對生活不滿意,希望別人能改善,令我滿意,以求得安樂住。第二種是反求諸己,改善自己的行為、思想,而得到安樂住的。

站在佛法的立場看,是主張第二種。孔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佛法是同意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有這種經驗,當我們的思想發動為語言、行為觸惱到他人了,他人有可能會採取報復的,於是就會引起糾紛,也就不安樂了。所以,必須改善自己的思想、言行,但是這件事做起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應該經過長時期的學習與訓練,才能身心安樂住的。

相信善惡因果

就佛法的態度來說,佛教徒從學習因果的理論,相信善惡果報,受持戒法,不要再作惡事,還要常常多懺悔,使令過去已作的罪業消除,就容易安樂住了。

《大智度論》上說,若是受了戒的人,造了各種罪業,譬如說殺了眾生,就有四種罪:

一、遮罪:你在受戒時,傳戒和尚問你說:「不殺生戒能持否?」你回答說:「能持!」當時你是隨順佛教,培養慈悲心,不殺害眾生,而你現在犯了殺戒,即是違背了佛的教導。

二、性罪:不管受不受戒,只要殺了眾生,都是有罪的。

三、障道罪:犯戒以後若不懺悔,修行會有困難。

四、償命罪:殺了眾生,要還他一命的,這是第四種苦惱的事情。

要是我們能夠「作法懺」(不是極重罪),誠心懺悔的話,可以把第一條違背佛的教導這條遮罪及第三條障道罪滅除。第二條,犯了性罪,若是極嚴重的,不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也必定要到三惡道走一走的,這條罪是不容易滅掉的,必須懺悔到見滅罪相,如見到光明、蓮花、佛等等瑞相,才表示你的罪業滅了,不會到三惡道裡去受苦。但是欠他一命這一條罪是不能滅的,只要因緣和合具足了,他一定會討回這條命的,除非那個眾生已經相信佛法了,他不要債;或者這位犯罪者他相信了佛法,並且修學聖道得無生法忍;或往生阿彌陀佛國土,隨佛學習得了無生法忍,再回到這個世界來。那這個人就是聖人了,他會主動去還債,償他一命。當他被殺時,是一點苦惱也沒有的,因為得無生法忍的人與凡夫不一樣,忍力是特別大的,可能也會藉還債的因緣,去度化那個人。

所以我們相信了佛法的人,如果希望自己能夠安樂而住,要時常多懺悔,使令過去所造的罪業,在力量潛伏還沒有發生作用的時候,用懺悔的方式損害罪業的力量,令它不容易得果報。不要等到病痛來了,果報現前了,再想以懺悔來消業就比較困難。沒事時,多拜大悲懺、梁皇懺、水懺、千佛懺,都很好,我們的罪業消除,也就容易安樂住。

學習佛法增長智能

希望生活安樂,但是智慧不足也會引起問題,所以要增長智慧。我們的內心裡有很多煩惱在活動:貪、瞋、愚癡、高慢、疑。另外還有一種心理活動就是智慧,如果智慧很高、力量大,就能夠調伏煩惱;如果智慧低,煩惱力量大,就無法對治,也就容易觸惱他人,引起內心的不安。所以,佛教徒應該多學習佛法,唯有佛法是大智慧境界,無與倫比,學習佛法用功越久的人,對佛法的信心就越牢固不可破壞。常常地學習佛法,會增長更高、更妙的智慧。

從佛法的理論來說,世間上一切的事物都是沒有決定性的,可能好,也可能壞,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事在人為,說我們煩惱很重,也可以叫它逐漸輕微,乃至叫它完全滅除。

我們若有機會參加有幾十人或幾百人在一起打禪七,其中有的人很快就能適應,我們坐一小時,在他好像五分鐘一般,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以前栽培過。從這裡我們得到一個消息,我們不會的事情是可以栽培出來的,由無而有,有弱而強,由小而大,可以自己創造的。佛法的理論,是只要你自己願意去創造,就可以成功。要是我們的煩惱很重,貪煩惱、瞋煩惱來了,就會隨它去活動,想要停下來很難,但是不要緊,用佛法的止觀方法是可以把它調轉過來的。佛法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任何人都有希望走向光明自在的聖境,只要肯努力創造,人人都可以成功的。

以戒為基礎修學止觀

我們如果希望決定享有安樂的生活,則出世間的止觀法門是必須修學的。當然,修學止觀要有戒的基礎。

止有二義:第一義,就是把自己的昏沉、妄想兩種過失停下來;第二義,有停留的意思,停在正念上,就是沒有昏沉、掉舉的清淨念。

觀也有二意:一因觀察而破煩惱;二因觀察而見真理。

想要修學止觀,剛開始可能是困難一些,所以必須注意一些事情:

一、發願:學習止觀是希望能得聖道,要發這樣的願,因為願能引導你繼續向前進,沒有願很容易遇到困難就退下來。但若有人學習靜坐是想要得身體健康,他的願力很堅強,也是可以成功的。

二、少欲:如果欲的生活多的話,靜坐後所得到的好處都會被破壞,所以一定要減輕欲,如能離欲是最好的。

三、修學止觀的方法一定要先了解清楚。我介紹幾本學習靜坐的書:天台智者大師所講的《釋禪波羅蜜》,這本書慧岳老法師重新校訂過,能引導你邁出學習靜坐的第一步、第二步,乃至高深的聖境。其次就是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如果佛法的認識不夠,讀起來難一些,在義理方面是比較深了。另外,《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說的,由無著菩薩弘揚出來的。《瑜伽師地論》對於修止修觀說得很詳細,是應該讀的。佛法是一個轉凡成聖的法門,能解脫生死得大涅槃,這是何等的大事啊,要多拿出時間來,好好的學習。

圓滿的大安樂住

所以我們要想身心安樂住,必須注意改善自己的言行,還得懺悔業障、學習佛法增長智能,謹慎莫放逸,進一步由修學止觀,徹底地清淨自己的思想,才能獲得真實的安樂住,那就是無餘涅槃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幹任何事,決心和長遠心很重要

今天我聽到這樣的言論:我們到這裡參加打七是來種善根...

【推薦】不眷戀,也不逃避

佛法雖然談到人生有種種苦,但這並不代表修行佛法的人...

初心修悟要法

(一)如何修悟 若論此段大事因緣,雖是人人本具,各各...

【推薦】錯解「人生是苦」的含義

佛指示我們,這個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真義的人,就...

人格的熏陶

佛陀出去托缽,路過皇宮的樓閣,看到難陀和愛妃正在享...

修行是注重形式還是不注重形式呢

問: 師父,修行是注重形式重要,還是不注重形式重要...

你得念生死苦,功夫才用得起來

大家念佛的時候要觀想:生老病死苦。 生老病死苦,這四...

【推薦】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認為身心世界是真實的

每一個人的色身,他的感受、想,他的取向--行--造作,...

【大藏經】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大藏經】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大藏經】【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大藏經】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推薦】太能算計的人,實際都是很不幸的人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說過,凡是太聰明、太能算計的人,實...

在生活中修要能夠「輕現世重後世」

在生活之中修,就是指生活要有重心。重心是什麼?解脫...

願發得大,感應才大

各位同修,一九八五年我到中國大陸去,在普陀山的觀音...

修行應從心性的觀照下手

大家進到學院來修學佛法,除了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及步驟...

印光大師論至誠恭敬

一、敬惜佛經善書 1.尊敬佛經善書 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

為什麼要向競爭者祝福

一個苦惱的雜貨商來找禪師,向禪師訴苦道,最近他的店...

如何念佛才能算深信切願

問: 在日常忙碌的工作、生活和種種牽掛的影響下,我...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千萬別把自己吃老了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這樣的現象,相同年齡和相同...

【推薦】《了凡四訓》漫畫版

《了凡四訓》漫畫版...

巢窟不可愛,終將敗壞

佛陀時代,有一位比丘於清晨前往河邊洗浴,後至岸邊歇...

【推薦】心地行為決定其相貌

譬如慈善有德之人,心地行為,悉皆正大光明,故其相貌...

獵人改業

羅閱只國有一座高山,山上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很多,風...

要隨緣不要隨習氣

學佛人最常用的一個詞是什麼? 不是阿彌陀佛,就是隨...

凡學佛法,必須先要為了生死

凡學佛法,必須先要為了生死。今之在家居士,稍聰明者...

救濟貧困能得到五種福報

在我們這個世界,養生資源缺乏,故此眾生為養活色身而...

【佛教詞典】落飾

(雜語)謂王公之出家也。剝落身之嚴飾之義。...

【佛教詞典】勝上大乘

指真言密教。「大乘」一詞,原本通用於顯密二教,然以...

【視頻】月光菩薩咒(黃慧音)

月光菩薩咒(黃慧音)

【視頻】淨界法師《染淨不二,真妄不二》

淨界法師《染淨不二,真妄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