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修福從珍惜一粒米開始

衍慈法師  2013/08/1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修福從珍惜一粒米開始

一粒米在現代人眼中,談不上有什麼價值,但要知道需多少因緣才能成就這一粒米呢?農夫播種、耕耘、施肥等等,辛勞的付出,還要有陽光、水份等各種助緣,及不遇上天災,才可享用這粒米。社會上無論是富人或窮人,在日常生活上,有些人會珍惜一切,也有些人習慣浪費,其中浪費食物是最普遍的現象,如把剩下的飯菜倒掉,若不喜歡吃的東西就不要,在家裡或餐館,常見有這種情況。衣服也一樣,要追上時尚,不合潮流或不喜歡的就不要,一點都不懂得珍惜,平時日用的東西也隨便浪費,反正有錢便可再買。看似平常的事,一般人都不留意,不會放在心中。須知人一生當中,所穿所吃的,一切物質皆得之不易。

弘一大師自小受到家庭教育,要惜福,有這樣的一句話;「惜衣、惜食不為惜財,為惜福。」浪費衣食即是浪費福報,福報是前生積善修來的,如果將自己的福報糟蹋,不但不惜福反而折福,沒有福報是很苦的,猶如一個銀行戶口只有支出,沒有收入一樣,必會坐吃山空。這「銀行戶口」應該如何保持常滿呢?先要在日常生活中,從惜福做起,自己擁有的一切,都要珍惜、愛護,需有計劃,要勤儉,不亂揮霍,而且還要培福,廣結人緣,凡遇見有需要幫助的情況,應量力援助,布施是富裕之因,所以不論金錢物質,身體力量,無畏言語,時間及精力等都要布施,這都是培福的方法。

要知道人們對物質的慾望往往是「貪之無厭。」至於好或差,視乎你懂得惜福與否?有謂:「知足常樂。」不珍惜日常一切物質,如食物隨意浪費,必然落因果,《地藏經》中云:「飲食無度者、得飢渴咽病報。」因果是自負,絲毫不爽,他人是無可代受的,誰也保障不了你將來果報呢!所以大家要惜福。

佛世時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天人化為一個老婆婆在紡棉花,阿難去乞食,婆婆給他七粒米,阿難動念嫌少,老婆婆即說:「六月太陽如火燒,種田農夫背曬焦,七粒白米非少可,我家罪業要你消。」阿難返回佛所,佛已知此事,囑阿難將袈裟拿到海邊浸一下,海上風浪很大,阿難使用神力,將須彌山也移來壓在袈裟上,風浪仍舊不止。佛囑阿難從中取一粒米放在袈裟上,阿難依教奉行,大海即風平浪靜。佛故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所講一粒米不可以輕視也,佛陀的這番話雖然是用來訓示修道人,但喻意深遠。

在六道人倫中,還是以貧困受苦的眾生居多哩!君不見我們的世界有多少人天天在忍受著飢餓的痛苦。佛的眼中,一粒米有如此偉大的意義,大家實應記得,一粒米都要珍惜。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衍慈法師文章列表

為臨終人修福,七分功德中,六分歸生者自利

對於一個有情眾生而言,一旦形成陰陽之隔,就好像你活...

什麼是有漏與無漏福報

問: 阿彌陀佛!師父,現在好多師兄是初學佛,他們在...

不憑我佛之慈,曷遂超升之路

浮生若夢,幻質非堅;不憑我佛之慈,曷遂超升之路。 我...

在家眾可否在寺院用齋

【原文】: 俗人本非應齋食者。然須借問,能齋與食;不...

要的是摩尼寶珠,不是路邊的小花

如果你很年輕學佛,大概到中晚年福報會現前,佛教我們...

純金的羅漢

從前有一位農夫,原本過著安貧樂道的生活,天天拿著鋤...

【推薦】好聲音長者緣

往昔,盧留城的王軍王被佞臣所惑,因而惡逆無道。一日...

夢參老和尚:能聽聞佛法都是有福報的

這個世界將近有六十億人口,究竟皈依三寶的有多少?這...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大藏經】【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以無心之法對治妄心

參禪貴實踐,要真參實悟,才能得到受用。所謂真參,就...

其形雖寐,但聞性不昏

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

今人聞佛不肯執持者,約有四障

【疏】今人聞佛不肯執持者,約有四障。四障破除,方能...

金錢是手段不是目的

金錢這個東西,所具有的是工具性的價值,手段的價值,...

諸佛為何選擇在人間而非天界成佛

《增一阿含經》中,記載過一則公案帝釋天供養釋尊時,...

怎樣改掉愛計較的毛病

問: 師父,我特別愛計較,這個毛病怎麼改啊? 慧廣法...

大雄寶殿的「大雄」是什麼意思

常去佛教寺院的人,對寺院的大雄寶殿都不會陌生。那裡...

清明節佛弟子怎樣做才對已故親人最有利

清明,是我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

遇到冤家對頭千萬不要生氣

我們每個人都有冤家對頭,但碰到冤家對頭我們千萬不要...

高僧與觀世音菩薩的感應事蹟

觀音菩薩的名字,在許多的大乘經中,都有說到。例如《...

一個人的好壞是不決定的

在儒家的道理當中,有兩句話提到內心的重要性: 第一、...

印光大師呵斥民國奇女子成高僧

中國佛教史上,曾出現過許多詩僧,如唐代的寒山、拾得...

六道的每一道中又各含有六道

【原文】 六道之中,復有六道。 且以人言之:有人而天...

不明經意是否能誦經

問: 請問,我想每天誦念一部經:《普賢行願品》或《...

什麼是「普賢行」

壬二、普賢觀耳識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

由感受來牽動,這就是顛倒想

《首楞嚴王三昧》它所破的當然是煩惱。我們剛剛講過煩...

【佛教詞典】劫波杯

(物名)Kapala,以為劫波樹所造之杯者誤。乃伊舍那天...

【佛教詞典】五品所知及五種業

【五品所知及五種業】 p0284 瑜伽六十九卷八頁云:云何...

【視頻】道證法師《信心紮根》

道證法師《信心紮根》

【視頻】宏海法師《普陀山的故事-普陀洛迦》

宏海法師《普陀山的故事-普陀洛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