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濟群法師:如何才能對治慾望

濟群法師  2011/10/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如何才能對治慾望?佛陀告訴我們:「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憫,是名知足。」

知足,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知足方能常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知足就是要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在過去的叢林中,老和尚總是告誡弟子們要惜福。現在想來,這句話的確特別有道理。

從個人來說,一生的福報有相對的固定性;從人類的生存環境來說,擁有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在過去幾千年,我們已經習慣於大自然無私的奉獻和給予,似乎大自然的寶藏是無盡的,可以供我們盡情索取。但隨著人類對地球有了更多了解之後,我們才發現,地球的資源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說大自然的恩賜是人類共同的福報,那麼,它不僅屬於我們的祖先,屬於我們,更屬於我們的子孫後代。曾經有人說過,我們不是從祖先的手中繼承了這個地球,而是從後代的手中借來了這個地球。如果我們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合理使用,而是像敗家子般任性而為,那麼,大自然賜予的這份福報很快就會被我們揮霍一空。到那個時候,我們的子孫又何以為生?等待人類的又將是什麼樣的命運?

十六世紀以來,在西方唯物論思想的指導下,人們以為物質決定意識,物質高於一切。當追求物質利益成為生活的最高目標時,人類也不知不覺地物化了。我們總以為,只要有了豐富的物質條件,人類就能過上幸福生活,世界就能獲得和平安定。

但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擺在我們眼前的現實卻是:貧富差距越來越懸殊,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為爭奪資源而導致的爭鬥也始終沒有停止。由此可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物質生活達到了什麼樣的水準,歸根到底還是人類自身的問題。確切地說,是人類心靈的問題。

佛教認為,心靈是主導人類行為的關鍵力量。心淨則國土淨,心染則國土染。只要人類的貪、嗔、癡還存在,對能源的過度開發就不會停止,對生態環境的肆意破壞也不會停止。如果我們希望擁有清淨、安定的世界,首先就要淨化我們的心靈,克服我們心中的貪、嗔、癡。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會有光明的前景。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濟群法師文章列表

生命中的貪慾苦

有一個美麗得讓人感到心酸的故事: 在物質條件極度匱...

純金的羅漢

從前有一位農夫,原本過著安貧樂道的生活,天天拿著鋤...

靜坐的功德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人若能靜坐,就算很...

了幻法師:一切眾生皆以愛慾而正性命

一切眾生皆以愛慾而正性命,愛慾是三界眾生輪迴的根本...

享受五欲的快樂,求生信願就不真切

佛一代時教所說的大乘經典,特別是般若系經典都是要讓...

五欲猶如大賊,急當遠離

在佛法中主張人們要在生活中對名利、物質上的追求要時...

聖嚴法師《知足是幸福的起點》

幸福是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的,但在追求的過程中,有多少...

少欲無為,身心就會自在

我們常常說四大不調即是病,「四大」是地、水、火、風...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大藏經】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濟群法師《幸福人生的原理》

前言 人類生存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幸福,可是高度物質...

出家出什麼

如何才能培養解脫能力?應當從出離心開始。 其實,出家...

佛法對心理問題的解決

我是首次參加心理學界的論壇,本著交流和學習的態度而...

戒律與道風建設

戒律,是多數佛子耳熟能詳的一個詞,相信也有不少出家...

浪子回頭並不難

一位年輕的寡婦發心供養一位住在深山的修行人,使他日...

應切實佈施於別人,揚棄沽名釣譽之心

當我們給人以好處,做有利於人的事情的時候,不要存在...

翻翻經書是否等於跟念經一樣

問: 我是緬甸華僑,我看經書有的時候不懂,那天有一...

如果不懺悔,罪業會增長廣大

《龍舒淨土文》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為善...

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調適,眾病除矣

有師言:常止心足下,莫問行住寢臥,即能治病。所以者...

【推薦】制心一處,才能無事不辦

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有花香一篇,說到:庭院中百...

餓鬼--奔突在飢渴與恐懼中的魅影

世人無論見不見鬼,都常說見鬼;無論怕不怕鬼,都樂於...

身體五臟患病的相貌

二者五臟生患之相:從心生患者,身體寒熱,及頭痛口燥...

高僧大德對夫妻情愛的開示

一般守五戒的佛教徒,尤其是淨宗的同修們,一定會深自...

禪門的十六字心要

達磨大師《悟性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

你無法讓所有的人都滿意

從前,有一位畫家想畫出一幅人人見了都喜歡的畫。畫畢...

轉修地藏法門,臨終是等地藏菩薩還是等阿彌陀佛

問: 如果佛弟子轉修地藏法門或其他法門,也迴向功德...

【佛教詞典】厭離言教

【厭離言教】 p1276 瑜伽八十九卷四頁云:云何厭離言教...

【佛教詞典】四種施俱得淨報

四種施,指施淨受不淨、施不淨受淨、施受俱淨、施受俱...

【視頻】觀世音菩薩的故事《不眴太子》

觀世音菩薩的故事《不眴太子》

【視頻】慧律法師《能見之性,是心非眼》

慧律法師《能見之性,是心非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