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人對淨土法門常常會小看,認為是淺近之法。怎麼概定它的特質?印光大師開宗明義,非常高屋建瓴地界定淨土法門的勝妙:持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極樂淨土這個法門,乃是十方恆河沙諸佛普度九法界眾生的切要之大道。
意思就說,十方諸佛離這一法就很難實施普度眾生的本懷。九法界眾生快速圓證佛果的奇妙法門,暗含著九法界眾生離這一法就上難於圓成佛道。這就把淨土法門的勝妙特質推到極致了。
諸多的大乘經典都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開啟淨土法門的精要、切要和心要。就像蕅益大師所說,這個法門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指南,都不越出這個法門之外,有這麼一個要義在裡面。
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淨土的根本經典有「三經」,就是《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就稱為淨土根本所依三經。以後再加上《普賢行願品》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形成淨土五經的格局了。淨土三經就專門來闡明淨土法門的事相、理體、深奧微妙的道理,這就是「專明其致」。
世間人對待念佛法門,大多數人是習焉不察。看到很多人都在念阿彌陀佛,他以為這很平常,甚至認為這是愚夫愚婦所修的法門。所以,就把淨土法門看得很「淺近」——很膚淺、很近,認為是著相的法門,甚至是小乘法。都是這麼來看的。常常跟宗門教下比較,說什麼淨土法門不如「教海之宏深」。
「教海」就是指像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三論宗,這些叫教下,它們經典、法義非常宏深,認為淨土法門太簡單了,不如教海之宏深。也不如「禪宗之直捷」。禪宗是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如這個頓悟法門來得直捷。這都是用通途的眼光去看待,不能了解淨土法門特別勝妙的地方。
所以,每每地就高揚宗教而抑淨土。這個「宗教」不是現在作為一個名相的意思了,這個「宗教」就是指宗門教下。高揚宗門教下而貶抑淨土,看不上眼,常常認為自己根機很利,眼空四海,誓證一乘。就是崇尚自力,認為自己很有能力,自己能斷煩惱,自己能開智慧,自己能了生脫死,而厭惡佛力加持。這種自負其高的人他就覺得:佛力加持?我不需要,愚夫愚婦才會祈禱佛力加持,我有能力渡過這個生死大海。他厭惡「佛加」。
這樣就屬於「當仁固讓,見義不為」。這是轉用了一種法義。《論語·衛靈公第十五篇》講,子曰:「當仁,不讓於師。」所以有個成語叫當仁不讓。從禮儀上來說是要謙讓的,然而面對行仁德的時候,可以不必對老師講謙讓。這就是面對著行仁之事,不後讓於師。說明行仁是當務之急,君子是以仁為己任,雖然面對老師也無所迴避,應當勇往直前而為之。而且,真正的老師也是希望學生、後人能夠超過老師的,所以孔子說「當仁,不讓於師」。
這裡轉換說「當仁固讓」。這裡的「仁」的含義就是淨土法門直接是指嚮往生淨土、橫超三界、出離三界火宅。這是一個至高的仁,這是一個至善,這是一個最大的利益,這是最稱佛度生出世之本懷的東西。
當仁——面對著這樣的一個法門,你還固讓!「固讓」就是再三地辭讓。讓他念佛求往生,他不信,他也不願:我為什麼要求往生呢?我要在這個世間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我要怎麼樣,我要怎麼樣。這叫當仁固讓,再三地推讓。
「見義不為」。這也是引用《論語》的一句話。《論語·為政篇第二》,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這個「義」就是屬於應該去做的。那應該去做的,你卻不能去做,不願去做,這就是「無勇」——沒有勇敢精神。如果你沒有見到這個義,不為,還不足怪也;見了這個義而不為,世間的原因就是害怕,逃避。
這裡講見義不為,引用淨土的法義來作一個詮釋:你已經遇到了淨土超越三界的當生了生脫死的法義的法門,還不去信願稱名,去修行,這叫見義不為。見義不為原因在哪裡?或者是愚癡、智慧不夠、善根淺薄,聽了不相信;或者聽到、見到淨土的法義,狂妄,不屑一顧:我不需要求生極樂世界,我自己能解決問題。這就講,聞到淨土法門,兩種人不能信受——非愚即狂。這叫見義不為。
當印光大師說這兩句話的時候,那是用他的幾十年的出家經歷所見證到的教內的情形。現在也有很多人聞到淨土法門,當仁固讓,見義不為。
其結果就致使釋迦如來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示現八相成道,一代時教處處苦口婆心地勸勉一切眾生趕緊離開火宅的徹底悲心,「郁而不暢」,就是被阻逆而不能暢達出來。一切眾生出離五濁惡世、火宅、分段生死的劇苦的捷徑——本來淨土法門橫超三界就是出輪迴苦的捷徑,叫徑中之又徑,但由於你當仁固讓,見義不為,這個捷徑就被你的懷疑塞住了,就通不過去了,你就還在三界火宅當中打轉。
所以,印祖以悲愍心——現在我在這裡「不避」,不迴避罪責。不迴避,就是很多高揚宗教的,如果你說淨土法門那麼勝妙,他會指責的,說:「你怎麼把這個不了義的愚夫愚婦的法說成那麼高妙呢?難道就淨土法門能夠解決生死問題嗎?」他人會說三說四。
所以就不避罪責——指責的話語,在這裡「略引證據」。說這個法門這麼勝妙是要引經據典來證明的,要以聖言量作為標準才能立論的,不是自己想當然的。引經據典作為證據,其目的是希望「見聞隨喜」,聞到了這個法門,能夠生起信願歡喜之心,能夠念佛,共同往生到極樂蓮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