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這樣共修是否不符合淨念相繼

大安法師  2012/08/10  大字體  護眼色

問:共修念佛分男眾念,四音後停下來後接下來女眾念,如此輪流,是否有間斷之疑,不符勢至菩薩的淨念相繼。

大安法師答:如果共修輪班念,這是一個方法,你輪班念呢,念的那一班在念,你停下的那一班也是在念,只不過是攝耳諦聽,你的佛號在心裡還是不能中斷的,所以跟淨念相繼並不矛盾。不是說你不念的時候就坐在那裡打妄想,或者念完了我正好到外面去散散步,看看行人,這你就是間斷了。

那麼,在一個共修的道場,念佛的這段時間,一上午或者一整天或者是七天他都是在念佛,那只是說有的在出聲念,有的在心裡默念,耳朵在聽這個佛號,佛號都不要中斷。如果是一般結緣性的念佛,可以男女眾在一起修,但如果是精進念佛的話,我們是建議男女眾分開的,男眾念男眾的,女眾念女眾的,因為男眾和女眾的聲音不一樣,這不一樣的一點呢,它都會在你念得越清淨的時候這種不一樣就會導致一些不好的念頭出來。

為了清淨故,一般我們在東林寺打佛七都是男女眾分開的,比丘專門有個地方念,女居士她也念,因為女眾她的發音器官,她各方面跟男眾是有區別的。女眾一般她的聲音比較高、比較尖,氣比較短一點會比較快,那麼男眾呢?一般比較低沉一點、長一點、渾厚一點,如果是短時間好像顯不出差異,長時間念,這種生理上的差異一定會在聲音上表達出來,表達出來你搞得不好還會形成男女二重唱的歌曲。這要注意一下,如果有條件,分開比較好。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念佛之人為什麼要吃素呢

印祖在一生的弘法當中,他很痛心地看到這麼一個事實,...

印祖念佛經驗之談

印祖在《一函遍復》中提出了念佛的一個總的原則:不管...

大安法師:斷氣之後助念還有用嗎

問: 有人說,往生只是在人斷氣前,若斷氣後頂多生人...

佛能預知我們的未來嗎

問: 佛能預知我們的未來嗎? 衍慈法師答: 你問的是...

念佛生淨土的三大資糧

念佛求生淨土,則須具足根本,最關鍵的三大往生資糧:...

如何幫助母親進入信願念佛的正軌

問: 我母親八十三歲了,精神不是很好,時而抑鬱,時而...

弘一大師《淨土法門》

淨土法門大意 今日在本寺演講,適值念佛會期。故為說...

記憶力差該怎麼辦

問: 記憶力差怎麼辦? 萬如法師答: 經文咒語記不住,...

【大藏經】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藏經】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沒有厭離心是否是修淨土的障礙

問: 淨土三資糧講的是信、願、行,蓮池大師特別提到...

只信他不信自,容易導致往生邊地疑城

信自信他。這裡面的信自,就不是善導大師說的決定深信...

大安法師:念佛不能走極端

我們念佛一定要有一種平實的心,不能去走極端。 我們...

如何能達到妄念減輕的境界

問: 如何能達到妄念減輕的境界? 大安法師答: 你首...

南亭法師《一切唯心造》

這個題目叫做一切唯心造,所謂一切指的是什麼呢2你張...

宏海法師:馬蹄無處避殘紅《徹悟禪師語錄》要解

第一講 各位大德法師,各位居士同修,各位有緣,大家下...

業障很重,但不妨礙往生

比如你的命運要生絕症,生命要終結,那你忽然在這個時...

念念對治自己習氣毛病

印祖云:佛堂日課,切實修持,然不可一向專在事相上用...

【推薦】第八識,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第八識,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好,我們看下...

一顆有主的心

元朝的時候,連年的戰火,局勢動盪不安,老百姓有家歸...

修行人應斷除淫慾

一、龍樹菩薩開示修不淨觀: 《中觀寶幔論頌》雜說品第...

心淡如水福自多

人世間的物質財富是非常有限的;然而,人對物質財富擁...

我們信仰的是三寶,不是信仰哪個人

如果菩提心沒有生起來就很容易退轉,這是不變的信仰。...

一旦選定往生西方,就應看成是極其重大的事

自己要想到:往生西方太重要了。一旦選定這條道路,就...

凡眼不識文殊

有一個名叫迦羅越的人,一心一意想見文殊菩薩,卻總無...

隨緣是要考慮現實,盡分是盡最大的努力

問: 師父慈悲!師父剛剛有說,就是修菩提心的時候,菩...

【佛教詞典】鹿戒

(術語)外道之邪計,有學鹿之舉動,食鹿食之物,以為...

【佛教詞典】波吒釐樹

波吒釐,梵語 pātali。又作婆吒羅樹、波羅羅樹、波羅...

【視頻】《吉祥經》黃帥演唱

《吉祥經》黃帥演唱

【視頻】昌義法師《2013年廣靈極樂寺佛七開示》

昌義法師《2013年廣靈極樂寺佛七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