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祖統紀卷第三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祖統紀卷第三十二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世界名體志第十五之二

東土震旦地裡圖

區域之興帝嚳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舜十二州(以冀州土闊增置並幽營三州)夏禹平水土分別九州。周大封建。蓋千八百國。春秋之世見於經傳者。百二十有四國。下至戰國七雄並而為秦。懲周封建之弊罷侯置守。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及南平百越。又置閩中南海桂林象四郡。兩漢以十三州統治(漢武帝置十三部刺史)晉為十九州。唐為十道。後又為十五。採訪使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縣千五百七十有三。宋朝元豐頒行。李德芻等所譔九域志。分為二十三路(見於圖)郡凡二百九十有五。縣千一百三十有一。化外羈縻之州不與焉。

漢盛時。四履之地。東樂浪。西敦煌。南日南。北雁門。東西九千里。南北萬三千里。

古長城。戰國時趙築之。自代並陰山至高闕(二州名)以備胡。燕亦築媯州之北至遼東。秦始皇令蒙恬築長城。起臨洮入高麗。

四瀆。河出積石。江出岷山(松州嘉誠縣)淮出桐柏(唐州)濟出王屋山(孟州今河陽府)。

三江。自豫章而下入彭蠡。而東至海為南江。自蜀岷山至九江彭蠡。以入海為中江。自幡塚導漾東流為漢過三澨。大別以入於江匯於彭蠡。以入海為北江。自彭蠡以上為二。自夏口以上為三。下而至於秣陵京口以入海。則不複三矣。

九河。鬲津徒駭。在今瀛州鉤槃。太史胡蘇。在今滄州馬頰在今濟州。覆釜簡潔漫不可考。當在東光成平鬲縣之間。以漢許商之言考之。徒駭最北。鬲津最南。蓋徒駭是河之本道。東出分為八。齊小白塞之為一。今河間弓高以東。平原鬲津往往有其遺處。蓋塞其八枝。並歸於徒駭也(九域志)。

五嶽。中嶽嵩山。在洛州(西京)東嶽泰山。在兗州。南嶽衡山。在潭州。西嶽華山。在華州。北嶽常山。在真定府。

東夷。初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漢滅之置玄菟郡○夫餘國。在玄菟北千里。本濊地○高句麗。其始王朱蒙。出自夫餘居升骨城。號高句麗。因以高為氏。在遼東千里。南接朝鮮濊貊。東接沃沮。北接夫餘。人皆隨山而居○三韓者。一馬韓。在西五十四國。北接樂浪。南接倭國。二辰韓。在東十二國。北接濊貊。亦曰秦韓。言秦人避役適韓國。三辨韓。在辰韓之南十二國。南接倭。馬韓最大。盡王三韓之地。○新羅辰韓種也。在高麗東南居漢樂浪。地多山險。文字甲兵同於中國。○百濟。馬韓之屬國。於帶方故地。初以百家濟故名。東接新羅。句麗。西南俱限大海。有僧尼寺塔。愛墳史頗解屬文○挹婁。古肅慎國。在夫餘東北千餘裡。其北不知所極。人多勇力。矢用楛(音戶)青石為鏃。土氣極寒常穴居○遼東郡。大遼水出塞外南入海。行千二百里。遼西令支縣有孤竹城。故伯夷國○倭國。在百濟新羅東南。水陸三千里。依山島而居。漢魏譯通中國者三十餘國。皆稱王。大倭王居邪摩堆。其地在會稽東。俗皆文身。自云太伯之後。自倭國東千里名拘奴國。南四千里名朱儒國。人長三四尺。自朱儒東南行船一年。至裸國黑齒國。倭國始於百濟求得佛經。隋大業十三年遣使朝貢。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流求國居海島。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煬帝遣陳稜至其國。虜男女載軍實而還○蝦蛦。唐太宗時倭國遣使。偕蝦蛦人來朝。高宗平高麗。倭國遣使來賀。始改日本。言其國在東近日所出也○扶桑國。在東海中。齊永元初。僧慧深來建康。言其國在大漢東三萬里。宋大明五年罽賓國沙門。至其國傳佛法。

北狄。周有山戎玁狁。秦漢有匈奴。桓靈時有鮮卑。後魏蠕蠕(音軟)西魏突厥。唐迴紇。皆匈奴故地。唐契丹居松漠間。至宋朝益盛稱大遼。後有女真稱大金。韃靼稱蒙古○西羌。三代為患。至秦漢逐之河塞之外。漢宣帝時趙充國。破先零(音憐)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東漢屢為患。段熲擊破之。魏晉多亂關隴。永嘉後有谷渾。唐初吐蕃並吐谷渾黨項諸羌。遂為強國○海南諸國。扶南。丹丹。交趾。真臘。故臨。大食。白達。大秦。盧眉。勿斯裡(島夷雜記)宋朝來貢者。佔城。三佛齊。勃尼。闍婆。注輦。丹流眉蒲端。

煬帝時。西域諸蕃多至張掖。與中國交市。帝令裴矩掌其事。撰西域圖記雲。發自敦煌至於西海凡為三道北道從伊吾經蒲類海。鐵勒部。突厥。可汗(音克寒北虜主之號)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國。達於西海。其中道。從高昌。焉耆。龜茲。疏勒。度蔥嶺。鏺汗。蘇勒沙那。康國。曹國。何國。大小安國。穆國。至波斯。達於西海。其南道。從鄯善。于闐。朱俱波。喝盤陀。度蔥嶺。經護密。吐火羅。挹[怡-台+(日/工)]。帆延。漕國。至北婆羅門。達於西海。其三道諸國

T49p0312_01.gif亦各有路。南北交通。故知伊吾。高昌。鄯善。並西域之門戶。總湊敦煌(云云)。帝由是甘心將通西域。令矩往張掖引致西蕃四十餘國(隋書裴矩傳)。

高昌。即車師前王庭(交河是也)有貪污山。夏有積雪。山北即鐵勒界也。目敦煌向其國多沙磧(七亦切)茫然無蹊徑。欲往者尋人畜骸骨而去。或聞歌哭聲。蓋魑魅所為也。商旅往來多取伊吾路(北史西域傳)。

述曰。談天地之極際者。無若佛經。其言須彌四洲。猶太倉一粟耳。至如閻浮提者。則又四洲之南境。經言。縱廣七千由旬。周圍之可得二十八萬里。以一由旬四十里。計之也。從遼東西行。出陽關踰蔥嶺。經五竺盡西海際。從南海北行出雁門。踰沙漠極。北至瀚海。縱橫皆可九萬里。而世人乏通識見。漢時四履之盛不出萬里。以故乍聞此說莫之能信。須知此方居東。天竺居中。自此方西至天竺。為四萬五千里。自天竺西向盡西海。亦四萬五千里。如此則此地為閻浮之東方。信矣。世儒謂之中國。且據此地。自論四方之中耳。儒家談地止及萬里。則不知五竺之殷盛西海之有截也。道家談天止及三境。則不知六欲四禪四空之高遠無色之無極也。況欲知萬億須彌三千大千之天地耶。況欲知華藏世界週遍建立如帝網耶。是則談天地之極際者。非憑佛經。不足以盡其致也。

T49p0313_01.gif

贍部洲中心名阿耨達池。在香山南大雪山北。周八百里。十地菩薩化為龍王。於中潛宅。出清冷水以給贍部。池之東面。銀牛口流出殑伽河。遶池一匝。入東南海。池之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遶池一匝。入西南海。池之西面琉璃馬口流出縛芻河。遶池一匝。入西北海。池之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徙多河。遶池一匝。入東北海。或曰。潛流地下出積石山為東華河源雲(贍部解見前四洲九山圖。阿耨達此雲無熱惱。其池四寶嚴飾。從四獸口流出其水。殑伽此雲天堂來。言來處高也。信度此雲驗河。縛芻此雲青河。徙多此雲吟河贍部一名閻浮提)自高昌近者。曰阿耆尼國(有伽藍十數漢書曰焉耆)西南九百里曰屈支(伽藍百所。屈居勿反。舊曰龜茲。音丘慈)西南六百里曰跋錄迦(舊曰姑墨)西北六百里至凌山。蔥嶺之北原行四百里至清池。北行五百里素葉水城。西四百里千泉。南面雪山。三垂平陸。突厥來此避暑。西至呾羅私。西南白水。西南恭御城。南笯赤建。西石國西窣堵利。西北康國。南至米國。北至曹國。西至何國。西東安。西中安。西至西安。西南貨利○自康國西南至史國。東南入鐵門。南出至覩貨羅(即前引隋書吐火羅)東扼蔥嶺。西接波剌斯。南面雪山。北據鐵門○順縛芻河北流至怛密東。至赤鄂衍。又東至忽路摩。又東至愉漫。西南臨河至鞠和衍。又東至鑊沙。又東至珂咄羅。東接蔥嶺至拘謎陀。南至尸棄陀。渡河至達摩帝○自活國東南至闊悉多。西至縛伽浪。南至紇利健。西南忽懍。東至縛喝。北臨河。伽藍百所。人謂之小王捨

T49p0314_01.gif城。從此西南入雪山阿至銳末陀。西南至。從縛喝南至揭職。東南入大雪山至梵衍那(有臥佛千尺。商那和修胎生九條衣尚存)東踰黑嶺至迦畢試(北面雪山伽藍百所)東入北印度境至濫波。東至健馱羅(大塔高五百尺。元魏胡太后遣使持大幡五百尺。往掛之。腳才及地)南至那揭曷(北印度境)北至烏仗那(釋種被斥王此雲昔輪王之苑。僧常萬人)東至缽路羅(大雪山中)南度信度河至怛叉羅。東南至僧訶補。東南至烏剌尸。東南至迦濕彌羅(舊曰罽賓伽藍百所)東南至曷闍羅。南至磔迦。東至那僕底。東北至闍爛達。東北至屈路多。北至洛護羅。又北至末羅娑○自屈路多南至設多盧(已上並北印度)西南至波理怛(自此為中印境)東至末兔羅(毱多度人石室盈籌之處)東北至濕伐羅。東北至窣祿那(東臨殑伽河)東度河至末底羅。北至婆羅補(此係北印)北雪山中有金氏國(女為王。夫亦為王不知政事。此國東接吐蕃。北接于闐。西接末羅婆)○自末底羅東至瞿毘霜。東南至醯呾(佛為文鱗龍王。七日說法處)南度殑伽河至毘羅剛。東南至劫比他(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帝釋奉三道寶階之處)西北至曲女城。東南度殑伽河至阿踰陀東至阿那穆。東南至缽羅那。西南至拘睒彌北至鞞索迦。東北至舍衛國(城南五里給孤獨園)東南至迦毘羅衛(佛生處。淨飯王殿。摩耶夫人殿。菩薩降胎處。並建精舍。佛還本生國。時止尼俱盧伽藍。受姨母金縷袈裟。度八王子五百釋種)東北至拘尸那(娑羅林佛滅處)西南至波羅柰(鹿苑轉法輪處。近鹿苑有支那寺。國王為大唐僧眾所造。支那此雲大唐)○順殑伽河東北至毘耶離(舊名毘舍離有維摩方丈)東北至弗栗恃(北印境)西北至尼波羅(其國北境即東女國。與吐蕃接。人來國命往還。率由此地。唐梵相去萬里。自古取道迂迴致成遠阻)○自毘耶離南度殑伽河至摩竭提(又名摩伽陀。中印境。王舍城在此國中。華氏城在河南岸。西南度尼連禪河。即伽耶城。城西六里。至伽耶山。俗呼靈山。西南菩提樹。佛成道處。樹高五丈。周垣五百步。中有金剛座。千佛坐之入金剛定。雞園伽藍。無憂王建。常供千僧。那爛陀寺。五王共造。僧徒數千。並俊才高學)東至瞻波。東至揭朱祇。東度殑伽河至奔那伐(已上並中印度)東至迦摩縷(其國已歷千世。至今不信佛法。國之東境山阜連接。可兩月行入蜀西南境)南至三摩怛(東印)東北大海濱至室利羅。東南大海隅至迦摩浪。東至墮羅缽。又東至伊賞補。又東至摩訶瞻波(即此方林邑)又西南至閻摩那(此六國道阻不及往)○自三摩呾西至耽摩立底(東境濱海界溫)西北至揭羅剌。西南至烏荼(東南臨大海有城海商中止之地。南去師子國二萬里。靜夜望其國。佛牙塔寶珠光。猶如大炬)西南至恭御陀(已上東印。臨海濱。不信佛法)西南至揭稜伽(南印)西北至憍薩羅(中印國王名引正。為龍勐建伽藍。招集千僧。計工人所食鹽價。用九億金錢)南至桉達羅(此下南印)南至馱那揭。西南至朱利耶南至達羅毘。南至末羅矩(南境濱海。有末刺耶山。此山之東有布呾洛迦山。山頂有池。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游捨於此。有願見者厲水登山)東南至執師子國(此非印度境。有佛牙精舍。上建表柱。置大寶珠若明星王宮側建大廚。日營萬八千僧食。食時持缽來受。各還其居。自有佛教。便興此供)○自達羅毘北至恭建補(南印境有多羅樹林。其葉長廣。諸國書寫莫不採用)西北至摩訶剌。西至跋祿婆(業海煮鹽)西北至摩臘婆(五印之境。有兩國重學。西南摩臘婆。東北摩竭陀。名僧極盛。此國南至海)西北至阿吒釐○自摩臘婆西北至契吒。北至伐臘毘(已上南印)西北至補羅(自此西印)○自伐臘毘北至瞿折羅(西印)東南鄔闍衍(南印)東北至擲枳陀(南印)北至摩醯補(中印)○自瞿折羅北度信度河至信度國(西印)東度河東岸至茂羅部(西印)東北至缽伐多(北印)○自信度國西南至阿默翅(西印隣大海)西至狼揭羅(西印大海濱)西北至波斯(北印度境)西北至怫懍(隋史拂菻)西南至海島西女國(皆女人。拂懍歲遣丈夫。偶得男不舉)○自阿默翅北至臂多勢(西印) 東北至阿荼(西印)東北至伐剌拏(西印屬迦畢試)西至稽畺那。西北出印度境至漕矩吒。北至弗栗那。東北至大雪山犀那大嶺。贍部之中斯嶺特高。下嶺至安呾羅(屬突厥)西北至闊悉多(屬突厥)西北至活國(屬突厥主管鐵門已南諸小國)從此東入蔥嶺。此嶺當贍部中。南接大雪山。北至熱海千泉西至活國。東至烏殺國。四方各數千里。崖嶺數百重。永雪風寒山阜蔥翠。故此為名。東至瞢健(屬突厥)北至阿利尼。東至曷羅胡○從瞢健東至訖栗瑟。東北至缽利曷。從訖栗瑟東至呬摩呾。西至缽鍔那。東南至淫薄健。東南至屈浪拏。東北至鐵帝北至尸棄陀越鐵帝大山。南至商彌。東北至波謎川(東西千里)南至缽露羅。自川登山至竭盤陀。下蔥嶺東岡至烏殺。西北至佉沙(舊名疏勒)東南至沮渠(經典極盛)東至于闐。東入沙碩至尼壤城。為東境之關。又東入大流沙。其沙隨風聚散。人多迷路。往來聚遺骸以記。東至且末。東北至樓蘭故地(即鄯善國)○印度者。天竺之正名(此雲月)北背雪山。三垂大海。地形南狹如月上弦。川平地廣。周九萬里。七千餘城依止其中盡三海際同一王命(唐玄奘三藏西域記)。

光明經。八萬四千城邑聚落。仁王經。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萬小國。楞嚴經。此閻浮提大國二千三百。

樓炭經。蔥河以東名為震旦。唐彥琮法師云。蔥嶺已西。並屬梵種。鐵門之左皆曰胡鄉(有指五竺為胡國。梵典為胡經。梵僧為胡僧。此類皆大誤)唐義淨三藏。於咸亨二年自番禺附舶(普潘愚今廣州)西至訶陵。次室利佛逝。次末羅瑜。次揭荼。北行十日至裸人(在蜀西南男女皆裸形)西北半行至耽摩立底(東印境海口升舶歸唐處)正西至莫訶菩提國(即摩竭提)那爛陀寺有七十驛(又云耽摩去莫訶有十日)那爛陀禮根本塔。耆闍崛山觀疊衣處。大覺寺禮真像(即菩提道場金剛座處)。

拘尸方丈。鹿園雞嶺。遍禮聖跡。住那爛陀十年。求經還耽摩立底。升舶過揭荼。將梵本寄佛逝。作南海寄歸傳求法高僧傳。永昌元年秋回廣府。至冬復附舶至佛逝。住三載。證聖元年回洛京譯經。

述曰。贍部一洲在西為五印度。飛行輪王之所治。是為梵天之種。東則震旦。皇王周孔之所化。是為君子之國。北為狄種。獫狁匈奴胡人之鄉。封域分殊。不為指梵為胡以自溷濫。如舊稱胡跪胡經胡漢老胡。皆無稽之言不足用也。諸經言國城數不定者。古今離合不同也。如此方周千八百國。春秋七十餘國。秦七國。魏三國。晉十六國。或離或合。為國不一。要不出此一境也。又諸經華梵不同者。羅什洹河。奘師殑伽。什雲須彌。奘雲蘇迷盧。並指什譯為訛。此說未可為定。蓋由求法沙門所問土音中邊不同古今有異。而詮其實則一也。如此方南北音轉名處名物其語各殊。又如此方同一震旦而周秦漢晉為號不同。豈當定是非於古今之際。能識此意。則華梵不同。自可心會也。

新婆沙論。南洲下至無間。共四萬由旬。上尖下闊猶如穀聚○薩婆多論。南洲下土泥五百由旬。白墡五百由旬。等活至極熱七獄。共高一萬九千由旬。各廣萬由旬。無間高廣二萬由旬。阿毘曇論。等活壽五百歲。黑繩千歲。眾合二千歲。號叫四千歲。大叫八千歲。炎熱一萬六千歲。極熱半劫。無間一劫。俱舍論。等活一晝夜當四天王五百歲。次第至炎熱一晝夜當他化一萬六千歲(餘獄次第對例)成實論。五無間者。一趣果無間。捨身即生彼故。二苦無間。中無樂故。三時無間。定一劫故。四命無間。中不絕故。五形無間。此獄縱廣八萬由旬。一人亦滿。多人亦滿(多論二萬由旬)。

八熱地獄圖

T49p0316_01.gif

新婆沙論。八熱獄。一一獄有四門。一一門外有四游增。有情游彼其苦增故。地獄有情其形如人。正法念經。阿鼻苦千倍過前七大地獄。

四門十六游增T49p0316_02.gif
八寒地獄圖
一頞浮陀 二尼賴陀三阿吒吒 四阿波波五嘔喉  六欝波羅七波頭摩 八分陀利

此八獄在鐵圍山底。仰向居止受寒凍苦(三法度經)頞浮陀壽。如憍薩羅國斛量。胡麻滿二十斛。有一丈夫滿百年取一胡麻。如是取盡。復以二十頞浮陀壽。為一泥賴陀壽。餘次第准此(起世因本經)泥犁耶此名非道。欲界最下劣故(阿毘曇論)捺落迦此雲惡人(新婆沙論)人所作善惡。隨人如形影隨身。人死但亡其身不亡其行。譬如然火夜書火滅字存火至復成。今世作行後世成之(那先比丘所問經)。

地獄有三。一熱。二寒。三邊。一熱地獄者有八。一名等活。罪人手生鐵爪相摑肉墮。或獄卒唱生。或冷風吹活。兩緣雖異令活一等。人受苦已復至黑沙獄乃至沸屎獄。次第至寒氷獄。然後命終。由身口意造不善業墮此獄中。一一大獄各有十六小獄。周匝圍遶(即婆沙論十六游增)二名黑繩。以熱鐵繩絣量肢體後方斬鋸。久受苦已至黑沙獄乃至寒氷獄。然後命終。准前受苦加重。由惡意向父母及聲聞墮此獄中。三名眾合。眾多苦具熾然勐熱合來逼惱(餘義准前作)由造三惡業墮此獄中。四名叫喚。獄卒捉人擲鐵鑊中。湧沸叫喚。由瞋恚懷毒墮此獄中。五名大叫喚。置鐵鑊中號咷大叫。由習邪見惡行墮此獄中。六名炎熱。置鐵城中火然焦爛。由燒炙眾生墮此獄中。八名無間(梵語阿鼻或作阿毘)獄卒捉彼罪人剝皮纏身著火車上。萬毒並至無不苦時。為極重罪墮此獄中(十惡五逆也。已上參用長阿含經文)此八地獄在閻浮洲下。重累而住受熱惱苦。前二有主治。次三少主治。後三無主治。二寒地獄者有八。一名頞浮陀。寒苦所切肉生細泡。二名尼賴浮陀。寒風所吹通身成泡。此二從身相受名。三名阿吒吒。脣動不得舌作此聲。四名阿波波。舌不得動脣作此聲。五名嘔喉。喉內振氣作聲。此三從聲相受名。六名欝波羅。此是青蓮華。肉色細拆似此華。七名波頭摩。此是赤蓮華。肉色大拆似此華開。八名分陀利。此是白蓮華。由彼骨拆似此華開。此三從瘡相受名。此八獄在鐵圍山底。仰向居止受寒凍苦。三邊地獄者有三。山間水間曠野。受別業報。此應寒熱雜受(三法度經鍑方宥切大釜)。

閻浮洲南。二鐵圍山外有閻摩羅王宮殿。縱廣正等六千由旬。七重欄楯七重行樹。園苑花池種種美果。香風遠薰眾鳥和鳴。王以惡業。晝夜六時自然有赤融銅汁。在前出生。宮殿即變為鐵。獄卒取王撲熱鐵地。以銅汁寫置口中。時王怖畏作念願我捨身於人間。受生如來法中正信出家。發是善念。宮殿還成七寶。五欲具足(起世經)。

閻羅王昔為毘沙國王。與維陀始生王戰兵力不敵。因立誓願為地獄主。臣佐十八人領百萬眾。同立誓曰。後當奉助治此罪人。毘沙王者今閻羅王是。十八臣者今諸小王是。百萬眾者諸阿旁是(問地獄經阿旁此雲無間)琰摩羅此言雙王。兄主男獄。妹主女獄(正法念經)兄妹皆作獄主。故云雙王。又苦樂並受故(經音義)。

阿鼻地獄。縱廣八千由旬。七重鐵城。七重鐵網。有十八鬲子(郎的切鼎屬)周匝七重。皆是刀林。四大銅狗。十八獄卒。八頭六十四角。六十四眼。有七鐵幢火湧如沸。若有罪逆。命終之時銅狗化十八車狀如寶蓋。一切火焰化為玉女。罪人遙見心喜欲往。風刀解體寒急作聲。寧得好火。安在車上。即便火然。罪人命終來生火車。屈申臂頃直入阿鼻。從上鬲下如旋火輪至於下鬲。化閻羅王大聲告勅。癡人獄種。汝在世時不孝父母邪見無道。汝今生處名阿鼻獄。如是大苦一日一夜。如人間六十小劫。如是壽命盡一大劫。具五逆者受罪五劫。復有眾生。犯四重禁虛食信施。誹謗邪見不識因果。斷學般若毀十方佛。偷僧祇物淫逸無道。此人罪報經八萬四千大劫。復入東方十八鬲子。如前受苦。南西北方亦復如是。阿鼻即無救也(觀佛三昧正海經○鼻音毘。智炬經。阿毘地獄應時破壞。當知毘音無疑。楞嚴經。既言阿鼻。又出無間。今阿鼻自云無救。當知阿鼻大獄在無間之外)。

佛祖統紀卷第三十二(終)

孝武時始通西域。三十六國。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西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餘裡。南北千餘裡。東則接漢扼。以玉門陽關(二關皆在敦煌西界)西則限以蔥嶺(其山蔥翠又云多蔥蔥同)。其南山東出金城。與漢南山屬焉(音燭連也)。其河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音田)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一名鹽澤)。去玉門陽關三百里。廣袤三百里。其水冬夏不增減。皆以為潛行地下。南出積石。為中國河源雲。自玉門陽關出西域有兩道。一從鄯善旁南山北循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踰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廷隨北山循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北道西踰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西域諸國有城郭田畜。與匈奴烏孫異俗。皆役屬於匈奴。匈奴西邊日逐王置都尉領西域。後驃騎將軍擊破匈奴古地降昆邪休屠王(驃頻妙反。昆音渾。屠音儲。匈奴二王)始築令居以西(令音鈴)初置酒泉郡(有水味甘)。後稍分置武威.張掖.敦煌(敦音屯)。列四郡據兩關。自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得天馬。西域震懼。多遣使來貢。宣帝朝日逐玉來降。乃令使者鄭吉並護北道號都護治烏壘城。去陽關二千七百里。於西域為中(西漢書西域書)。

明帝永平中。班超使西域到鄯善斬匈奴使者。鄯善王怖納子為質。後發諸國兵擊莎車斬疏勒王。擊破月氏副王。降龜茲.姑墨.溫宿。斬焉耆尉犁二王。威震西域。五十餘國皆納質內屬(東漢班超傳)。

 

上篇:佛祖統紀

下篇:阿彌陀佛百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史傳部目錄

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註音版】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佛在羅閱...

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

佛使比丘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百二十章

佛使比丘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百二十章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

折疑論

折疑論敘 鄉貢進士白水屈蟠撰 法師。名子成。字彥美。...

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

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 夫以諸佛興慈多諸方便。唯往生一...

釋門自鏡錄

釋門自鏡錄序 藍谷沙門懷信述 餘九歲出家。於今過六十...

大正句王經

大正句王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註音版】佛說月光菩薩經

佛說月光菩薩經...

華嚴經問答

華嚴經問答上卷 沙門法藏撰 問。三乘事理。普法事理雲...

寶星陀羅尼經

寶星經序 唐釋法琳撰 《寶星經》梵本三千餘偈。如來初...

勸修淨土切要

重刻淨土切要序 今夫苦樂縱橫。一靈萬變。升沉往返。...

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彙集 早覺 (經律...

佛說不自守意經

佛說不自守意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普達王經

普達王經 失譯人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時,眾祐游於...

【佛教詞典】北頰

指面向僧堂,其前門右側之柱處,稱為北頰。一般僧堂之...

【佛教詞典】胎相

又作胎藏。指四諦、十二因緣等理法。以母胎保育胎兒,...

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

南傳《法句經》說: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離愛無憂...

白居易的知足常樂思想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詩...

獨頭意識所感知到的五種法處所攝色

這個獨頭意識所感知到的法處所攝色有五種,這裡只列出...

不學佛的人對佛法存在怎樣的誤解呢

不學佛的人對佛法存在怎樣的誤解呢?有一次,一位不信...

念佛要具足三種心

念佛首先要有信心、有願心、還要有三種心。這三種心就...

出家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什麼

從社會上來看,像我們出家人在衣食住行上沒有什麼貢獻...

讀誦《普賢行願品》的殊勝功德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

如何看破美女的誘惑

可以先用不淨觀作心理鍛煉,觀察美女或引起你淫慾的人...

坦白的面對自己

過去在農忙之餘,村子裡的人經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交...

在臨命終之前,把所有的業力變成可攜帶式

作為淨土宗的修行者,當我們娑婆世界的果報體投生到極...

誰偷了佛祖的念珠

有個寺廟,因藏有一串佛祖戴過的念珠而聞名。念珠的供...

善識其心,善用其心

一個人去鄰居家借斧頭,邊走邊想:會借給我麼?難說!...

【視頻】《觀音菩薩普門品》善音居士念誦

《觀音菩薩普門品》善音居士念誦

【視頻】普門頌(音樂唱誦版)

普門頌(音樂唱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