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祖統紀卷第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祖統紀卷第七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東土九祖紀第三之二(本紀失此目今補出)

五祖章安尊者灌頂(其師。以此子非凡。故以地住極位。為立名字。將以進之也)姓吳氏。臨海章安人。始生三月(陳文帝天嘉二年生)能隨母稱三寶名。有僧過門謂其母曰。此子非凡因以為名。七歲入攝靜寺。依慧拯日記萬言。年二十受具戒。天縱慧解一聞不忘。陳至德初(陳後主)謁智者於修禪寺。稟受觀法研繹既久。頓蒙印可因為侍者隨所住處。所說法門悉能領解。禎明元年。隨智者止金陵光宅聽講法華(文句注雲。二十七。聽受金陵)隋開皇十三年(隋文帝)夏受法華玄義於江陵玉泉(時年三十三。次在江陵。奉蒙玄義是也)十四年夏。受圓頓止觀於玉泉(一夏敷揚二時慈霔是也)至於餘處講說。聽受之次悉與結集。大小部帙百有餘卷。傳諸未聞皆師之功也。十八年正月。師與普明奉智者遺書。自天台至揚州謁晉王。並奉淨名義疏。二月。王遣使王弘送還山。為智者設千僧齋。始用工造國清寺。仁壽元年。晉王為皇太子。師與智璪。奉表至長安稱賀。並謝造寺。右庶子張衡。宣令問智者亡後靈異。對以五事(備見百錄)皇太子悲喜交至。遣散騎常侍張乾震。入山設千僧齋。二年四月。遣揚州參軍張諧。入山宣令慧日道場道莊法論二師(隋改寺曰道場。此寺在東都。二師見唐續僧傳)於東宮講淨名經。全用智者疏文判釋。可令寺眾諳委法華玄義者。齎疏入京。眾推師隨使應令。八月。遣使送師還山。煬帝大業十年(時年四十五)著涅槃玄義二卷疏二十卷。時隋末兵興寇盜群起。師自序雲。推度聖文凡歷五載。何年不見兵火。何月不見干戈。菜食水齋氷床雪被。其勞苦有若此雲。疏成烈火焚之不爇。師晚年於會稽稱心精舍講說法華。時人讚之有跨朗籠基超雲邁印之語(興皇朗師齊山陰慧基撰法華疏。梁光宅法雲製疏講經。並見唐續僧傳。印師未詳)。郡中有嘉祥吉藏。先曾疏解法華。聞章安之道。廢講散眾投足請業。深悔前作之妄。唐貞觀六年八月七日終於國清。壽七十二。臘五十二。初示疾。室有異香。臨終命弟子曰。彌勒經說。世尊入滅。多爇名香。其煙如雲。汝今可多焚香。吾將去矣。因委曲遺誡。辭理甚切。忽起合掌如有所敬。稱淨土佛菩薩名。奄然而化。先是貞觀元年。同學智晞臨終曰。吾生兜率見先師智者。寶座行列皆悉有人。唯一座空。彼天人曰。卻後六年頂法師來升此座。計歲論期審晞不謬。是月九日。窆於寺之南山。居國清日。有老父染疾。百藥不瘳。其子求救於師。即焚香轉法華經。病者聞香入鼻。其疾遂愈。仙居樂安嶺南曰安洲。溪流湍急。歲常溺人。師誓之曰。若此溪坦平當於此講經。旬浹之間白沙遍湧。平如玉鏡。乃講光明法華以答靈惠。嘗於攝靜寺講涅槃經。群盜突至。見寺門旌旗耀日神兵執仗皆長丈餘。賊眾大驚奔走潰散。俗因稱為山兵寺。每誦經宴坐。常有天華飄墜其側。所著八教大意。智者別傳。各一卷。觀心論疏二卷。國清百錄五卷。涅槃玄義二卷。涅槃經疏二十卷。真觀法師傳。南嶽記各一卷。吳越王。請諡為總持尊者(出百錄。九祖傳。高僧傳。三部疏記)。

讚曰。昔在智者為佛所使。以靈山親聞法華之旨惠我震旦。乃開八教明三觀。縱辨宣說以被當機。可也。至於末代傳弘之寄。則章安侍右。以一遍記之才(昔河南有一遍照。蒲州有不聽泰)筆為論疏垂之將來。殆與慶喜結集同功而比德也。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將絕聞於今日矣。

六祖法華尊者智威。姓蔣氏。處州縉雲人。母朱氏。家世業儒。年十八。為本郡堂長(郡學之職)父母令歸納婦。路逢梵僧謂之曰。少年何意欲違昔日重誓耶。因示其五願曰。一願臨終正念。二願不墮三途。三願人中託生。四願童真出家。五願不為流俗之僧。蓋前身為徐陵。聽智者講經。深有詣入。對智者親立此願。師聞願已不復還家。即往國清投章安為師。受具之後諮受心要。定慧俱發即證法華三昧。唐上元元年(高宗)欲卜勝地說法度人。執錫而誓曰。錫止之處即吾住所。其錫自國清飛至蒼嶺普通山(台婺分界)可五百里。以隘狹不容廣眾。陵空再擲。至軒轅鍊丹山。師既戾止。翦棘刈茅班荊為座聚石為徒。晝講夜禪手寫藏典。於是名其地曰法華。既而學者子來。習禪者三百人。聽講者七百眾。常分為九處安居。師身長七尺。骨法古秀。每登座有紫雲覆頂。狀如寶蓋。鳥雀旁止有同家畜。眾苦乏水。浚一石井才三尺深。日給千眾冬夏無竭。法華至仙居上阪(仙居台州屬色阪阪同坡也音反)約八十里。師每日往反。齋粥禪講未嘗少違。咸謂有神足通。永隆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趺坐禪堂而化。異香七日不歇(自上元初建寺。至永隆初入滅。才七年耳)是日眾見坐逝於寺。而上阪之人見師赴檀越捨。至人起滅其不可測識若此。傳法雖眾。唯天宮威師為之正嗣。師在大宗朝。名德升聞。召補朝散大夫封四大師(耆老相傳雲。唐有四大師。謂引駕大師。護國大師。餘二闕聞。今詳考隋唐僧傳。但有引駕之名。其員有四)吳越王。請諡玄達尊者。宋朝皇祐初元。仙居令伍祑。於傳道處重修殿庭奉安真像。是夜有虎繞殿三匝而去。元豐五年十三代孫忠法師。躬禮舍利增飾其塔。錄行實而記之曰。師與天宮同時行化。俱受封官繼祖之位。若橫論秖成八世。竪分則有九代也。昔如來涅槃。阿難結集。出二弟子。一名商那。一名末田地。居國雖異行化則同。故付法藏。橫列二十三。堅分二十四。今智者示滅。章安結集。出二弟子。亦同其時。阿難結集之際。闍王送供一夏。章安結集之日。煬帝送供十年。挹流尋源。智者如東土一佛。章安有似阿難。二威亦猶商那末田地。煬帝外護有同闍王。可不信哉。師平日坐禪舊阯。至今不生春草。

讚曰。世謂徐陵對智者發五願。轉身得出家學道。證法華三昧嗣承祖位。今詳觀願辭。何期心未深。而所獲更勝。殊不知靈鷲同會。咸為得入。故能以自在力用。或現宰官身。或示比丘相。昔徐陵今法華。大權益物隨願出興。豈當以世間仕宦因福受報者比量之耶。此意有權實二義。唯明教者知之。

七祖天宮尊者慧威。姓劉氏。婺州東陽人。總角之歲深厭勞生。遂入空門祝發受具。聞法華大弘天台之道。即往受業刻志禪法。晝夜惟勤三觀法門。頓獲開悟。時人見其深入威師之室。遂以小威師稱之。後歸止東陽。深居山谷罕交人事。自法華入滅之後。登門求道者不知其數。傳法之的唯左溪耳。師於高宗朝。與法華同封朝散大夫四大師。吳越王。請諡全真尊者。

讚曰。或見梁氏統例二威緘授其道不行之言。則便以為緘默無言坐證而已。然梁氏此言。將以張皇荊溪立言。弘道之盛。故權為之重輕耳。要之講經坐禪未嘗不並行也。不然法華聽習千眾。天宮求道無數。為何事耶。是知其道不行亦太過論。

八祖左溪尊者玄朗(與本朝聖祖諱上下字同)字慧明。婺州東陽人。姓傳氏。雙林大士六世孫也。母葛氏。感異夢而有娠(唐太宗貞觀十八年生)既產未嘗作嬰兒啼。每見人則欣笑盈面。九歲(高宗永徽二年)肄業清泰寺。受經日過七紙。唐武后如意二年(時年五十)落髮得戒。聞天台盛弘止觀。即往求學。未幾一家宗趣解悟無遺。常以十八種物行頭陀行。依憑岩穴建立招提。面列翠峯左縈碧澗。因自號曰左溪。每言。泉石可以洗昏蒙。雲松可以遺身世。常宴居一室。自以為法界之寬。心不離定口不嘗藥。耄耆之歲同於壯齡。揉紙而衣掬溪而飲。洗缽則群猿爭捧。誦經則眾禽交翔。幽棲林谷深以為樂。一日有盲狗。至山長嘷伏地。師為行懺。不逾旬日雙目俱明。每翹跪祈請。願生兜率內院。斂念之頃。忽感舍利從空而下(天寶中建塔奉藏。會昌發毀寺。僧緘而閟之。至皇朝開寶六年。復建塔藏之本山東南隅)開元十六年。州刺史王正容。屢屈入城冀親法喜。師不欲往教。辭之以疾。與永嘉真覺為同門友。嘗貽書招覺山居。覺復書千餘言。有諠不在廛。寂不在山之語(今永嘉集。有答友人書。近世有左溪住山。清穆刊二書於山中。而序之曰。左溪永嘉同道也。左溪之言非不知也。彼將有激雲耳。永嘉之言非責也。彼將有說雲耳。此常人所不能知也。反是而議者惑也)師所居蘭若坐非正陽。將移殿與像。用力實艱杖策指揮。工人聽命為日未久。舊制儼然山水頻涸。眾以為患。舉杖刺之岩泉湧出。嘗累成二塔。繪事悉煎香汁不用牛膠(此用觀音諸陀羅尼經畫像之法)天寶十三載九月十九日。呼門人謂曰。吾六即道圓。萬行無得。戒為心本。汝等師之。即端坐長別。壽八十二。夏三十一。弟子有夢。其居寶閣第四重者。寤以告隣。隣夢亦協。時以為表第四天慈氏內院也。荼毘已。門人分舍利為二分。一塔左溪之西原。遵像法之遺制。一塔東陽之東原。尉邑人之後思。司封李華。為之銘雲。稟法十二人。的嗣曰荊溪。新羅傳道者。法融。理應。純英。撰法華科文二卷。及修治法華文句。吳越王。請諡明覺尊者。

讚曰。刺史張成綺狀其行曰。師誨人無倦講不待眾。一欝多羅四十餘年。一尼師壇終身不易。食無重味居必偏廈。非因討尋經論不虛然一燈。非因瞻禮聖容不虛行一步。未嘗因利說一句法。未嘗因法受一豪財。遂得遠域龍象。隣境耆耋。爭趨以前填門擁室。若冬陽夏陰弗召而自至也(耋徒結反年八十也)。

九祖荊溪尊者湛然。姓戚氏。世居晉陵荊溪。時人尊其道因以為號。家本習儒。故幼學夙成。在兒童中超然有邁俗志。年十七(睿宗景雲二年生。至玄宗開元十五年。當十七歲)訪道浙右。遇金華方岩。授以止觀之法。開元十八年。始從學左溪(時年二十)溪與之語知為道器。嘗謂師曰。汝曾何夢。答曰。疇昔之夜。夢披僧服掖二輪游大河中。溪曰。嘻。豈當以止觀二法度群生於生死之淵乎。遂以處士服受教觀之道。天寶七載。始解縫掖著僧伽梨(時年三十八。受業於宜興君山鄉淨樂寺。縫掖儒士布衣。僧伽梨。翻為大衣。二十五條也)尋詣會稽一律師博究律部。久之演止觀於吳門。開元左溪既沒。師挈密藏獨運東南。謂門弟子曰。道之難行也。我知之矣。古之至人。靜以觀其復。動以應其物。二俱不住。乃蹈乎大方。今之人或蕩於空或膠於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將欲取正捨予誰歸。於是大啟妙法旁羅萬行。盡攝諸相入於無間。即文字以達觀。導語默以還源。乃祖述所傳著為記文。凡數十萬言。使一家圓頓之教悉歸於正。每以智者破斥南北之後。百餘年間。學佛之士。莫不自謂雙弘定慧。圓照一乘。初無單輪隻翼之弊。而自唐以來。傳衣缽者起於庾嶺。談法界闡名相者盛於長安。是三者皆以道行卓犖(力角反卓犖超絕也)名播九重。為帝王師範。故得侈大其學。自名一家。然而宗經弘論判釋無歸。講華嚴者唯尊我佛。讀唯識者不許他經。至於教外別傳但任胸臆而已。師追援其說辯而論之。曰金錍。曰義例。皆孟子尊孔道闢楊墨之辭。識者謂。荊溪不生則圓義將永沉矣。天寶大歷間(玄肅代三宗)朝延三詔。並辭疾不起。師始居蘭陵。嘗與江淮名僧四十人。同禮五台。有不空三藏門人含光白師曰。頃從不空遊歷天竺。見梵僧雲。聞大唐有天台教跡。可以識偏圓簡邪正明止觀。可能譯之至此土耶。師聞之嘆曰。可謂中國失法求之四維(左傳。孔子曰。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後漢東夷傳序。中國失禮求之四夷)晚歸台嶺。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誨人耆年不倦。大兵大饑之際。學徒愈蕃。瞻望堂室以為依怙。建中三年(德宗)二月五日。示疾於佛隴。語門人曰。道無方性無體。生歟死歟。其旨一貫。吾歸骨此山。報盡今夕。要與汝等談道而決。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凡為三因。在聖為三德。爇炷則初後同相。涉海則淺深異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汝其志之。言訖隱幾而化。壽七十二。夏四十三。門人奉全身塔於智者塋域之西南隅。所著法華釋籤。文句記。止觀輔行。止觀搜玄記。各十卷。止觀文句一卷。為司封李華說。止觀大意一卷。釋籤別行十不二門。金剛錍。止觀義例。三觀義涅槃後分疏。觀心誦經記。授菩薩戒文。始終心要。各一卷。略淨名疏十卷。記三卷。淨名廣疏記六卷。治定涅槃疏十五卷。文句科。止觀科。各六卷。華嚴骨目二卷。法華三昧補助儀。觀心補助儀。各一卷。方等懺補助儀二卷。門人梁肅撰師碑銘。而論之曰。聖人不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出。自智者以法付章安。安再世至於左溪。明道若昧待公而發。乘此寶乘煥然中興。蓋受業身通者三十九人。搢紳先生高位崇名。屈體承教者又數十人(史記。孔子世家雲。弟子蓋三千人。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今言。受業身通。謂通教觀之道。有言見身發通者無義)吳越三請諡圓通尊者。本朝元祐初。永嘉忠法師遣門人掃塔。草棘荒蕪不能辨。即桉梁氏碑。去大師塋兆百步尋識之。其龕已空。唯乳香一塊耳。夜夢玄弼山君謂曰。昨者天神遣多人。取全身去也。不須猶豫。於是即舊基建石塔以識之。

讚曰。疏以申經記以解疏。夫然故旨義始歸於至當。而後人得以守其正說。大哉釋籤妙樂輔行之文。其能發揮天台之道。疇不曰厥功茂焉。不有荊溪。則慈恩南山之徒。橫議於其後者。得以並行而惑眾矣。師之言曰。將欲取正捨予誰歸。誠然哉。寶訓也。本記言搢紳受業者數十人。知當時儒宗君子學此道者。若是之盛。今所聞梁李三四人耳。惜哉。

佛祖統紀卷第七(終)

 

上篇:佛祖統紀

下篇:阿彌陀佛百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史傳部目錄

【註音版】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註音版】往生論

往生論...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歷代法寶記

歷代法寶記 (亦名師資眾脈傳。亦名定是非摧邪顯正破壞...

釋迦方誌

釋迦方誌序 終南太一山釋氏 惟夫大唐之有天下也將四十...

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

琳法師別傳序 隴西處士李懷琳撰 詳夫。太極元氣之初。...

淨土聖賢錄續編

淨土聖賢錄續編卷一 往生比邱第一 性修 性修。不詳其...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徑山沙門語風圓信無地地主人郭...

佛說信佛功德經

佛說信佛功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歸命...

【註音版】佛說妙色陀羅尼經

佛說妙色陀羅尼經...

佛說鹿母經

佛說鹿母經 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譯 佛言:「昔者,有鹿...

佛說受新歲經

佛說受新歲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入楞伽經

入楞伽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請佛品第一...

【註音版】莊嚴菩提心經

莊嚴菩提心經...

法界圖記叢髓錄

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上之一 一乘法界圖。合詩一印。五十...

【佛教詞典】取結

(術語)取與結皆為煩惱之異名。煩惱能取生死故曰取,...

【佛教詞典】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

夢參老和尚《佛七開示》

第一日 上:念佛的障礙 念佛的障礙 我們念佛,要先把...

不為明日而憂

剛才來了位信徒。 她帶著小孩,有點憂心的樣子。一見...

出家的條件與受戒的程序

一個人要加入僧團,成為正式的出家修行者,不僅要符合...

父母悅,即為孝

有人算過這樣一筆賬:從我們懂事起,就開始讀書,幼兒...

今世相貌不好,但是修行可以補相

我們身為住持佛法的出家人,要如何培養自己的福慧、如...

菩薩十八重戒之盜三寶物

《優婆塞戒經》: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受招提僧...

法藏菩薩成佛以來已經十劫

【經文】 阿難白佛,法藏菩薩,為已成佛而取滅度,為未...

閱讀佛經的注意事項

佛經為世出世間無上法寶,看佛經確實應以至誠恭敬之心...

宏海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一) 各位同修,各位道友,今天因緣殊勝,又在我們《...

誹謗弘揚正法之僧有何果報

問: 請問師父,如果有人惡意誹謗弘揚正法之僧,這有...

李炳南居士的皈依因緣

民國十九年(1930年)四月,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反...

就這麼一個功德,百千萬劫不墮三途

在《佛說華聚陀羅尼經》上,佛又說了這麼一段話。佛言...

【視頻】《楞嚴經》旃檀居士念誦

《楞嚴經》旃檀居士念誦

【視頻】譚詠麟《心經》

譚詠麟《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