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九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維智者以斯道盛行當世。古今名賢讚德之文如柳顧言國清碑。皇甫毘玉泉碑(二文見國清百錄)亡名玉泉實錄(碑是再刻之文曾獲墨本)唐梁肅荊溪大師碑。宋張商英關王祠堂記。胡昉法智法師碑。晁說之明智法師碑。皆摭取要事參入紀傳。不復別錄全文。至若自唐迄今。黼黻大教碑記論序。何其多乎。今錄其尤著者。為名文光教志。

天台禪林寺碑

唐翰林學士梁肅

天台山西南隅一峯曰佛隴。蓋智者大師得道之所。前佛大教重光之地。梁陳崇之置寺曰修禪。及隋創國清。廢修禪號號為道場。自大師入滅一百八十餘載。長老大比丘(然公)光昭大師之遺訓。以啟後學門人。安定梁肅聞上。易名禪林。乃銘勒大師之遺烈以示後世雲。大師諱顗(字德安)號智者。其先頴川陳氏。世居荊州之華容。感緣應跡載在別傳。夫治世之經。非仲尼則三王四代之制。寢而不彰。出世之道。非大師則三乘四教之旨。晦而不明。昔如來乘一大事因緣。菩薩以普門示現。自華嚴肇開至雙林高會。無小無大同歸佛界。及大雄示滅學路派別。世既下衰教亦陵遲。故龍樹大士病之。乃用權略制諸外道。乃詮智度發明宗極。微言東流。我慧文禪師得之。由文字中入不二法門。以授南嶽思大師。當時教尚簡密不能廣被。而空有諸宗扇惑方夏。及大師受之。於是開止觀法門。其教大略即身心而指定慧。即言說而詮解脫。大中一實之宗趣。無證真得之妙旨。自發心至於成道。行位昭明無相奪倫。然後誕敷契經而會同之。煥然氷釋示佛知見。窺其教者修焉息焉。蓋無入而不自得焉。大師之設教也如此。若夫弛張用捨開闔默語。高步海宇為兩國宗師。大明在天光被四表。大雲注雨旁施萬物。繇是言佛法者。以天台為司南。而殊塗異論往往退息。緣離化成示滅茲山。是歲開皇十七年也。夫名者實之賓。教者道之門。大師溷其賓闢其門。自言地位示有證入。故感而應之之事。可得而知也。當是時也。得大師之門者千數。得深心者三十有二人。纂其言行於後世者。曰章安禪師灌頂。頂傳縉雲威。威傳東陽。東陽縉雲同號。時謂小威威傳左溪朗禪師。自縉雲至左溪。以玄珠相付。向晦宴息而已。左溪門人之上首。今湛然禪師。行高識遠超悟辯達。凡祖師之教在章句者。以引而信之。後來資之以崇德辯惑者不可勝數。蓋嘗謂肅曰。是山之佛隴。亦鄒魯之洙泗。妙法之耿光。先師之遺塵。爰集於茲。自上元寶歷之世。邦寇擾攘緇錫駭散。可易名建寺修持塔廟莊嚴佛土迴向之徒有所依歸。繄眾人是賴。汝吾徒也。蓋記諸文言刻於金石。俾千歲之下知吾道之所以然。小子稽首受命。故大師之本跡。教門之繼明。後裔之住持。皆見乎辭。其文曰。諸佛出世。惟一大事。天台教源。與佛同致。赫赫大師。開示奧秘。載弘道要。安住圓位。白日麗天。天下文明。大師出現。國土化成。無生而生。生化兩冥薪盡火滅。山空道行。五世之後。間生上德。微言在茲。德音允塞。明明我後。易名淨域。此山有壞。此教不極。

天台止觀統例

唐翰林學士梁肅

夫止觀何為也。導萬法之理而復於實際者也。實際者何也。性之本也。物之所以不能復者。昏與動使之然也。照昏者謂之明。駐動者謂之靜。明與靜止觀之體也。在因謂之止觀。在果謂之智定。因謂之行。果謂之成。行者行此者也。成者證此者也。原夫聖人有以見感足以喪志動足以失方。於是乎。止而觀之。靜而明之。使其動而能靜靜而能明。因相待以成法。即絕待以照本。立大車以御正乘。大事多而總權。消息乎不二之場。鼓舞於說三之域。至微以盡性。至賾以體神。語其近則一豪之善可通也。語其遠則重玄之門可窺也。用至圓以圓之。物無偏也。用至實以實之。物無妄也。聖人舉其言所以示也。廣其目所以告也。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擬而議之。使自至之。此止觀所由作也。夫三諦者何也。一之謂也。空假中者何也。一之目也。空假者相對之義。中道者得一之名。此思議之說非至一之旨也。至一即三至三即一。非相含而然也。非相生而然也。非數義也。非強名也。自然之理也。言而傳之者跡也。理謂之本。跡謂之末。本也者聖人所至之地也末也者聖人所示之教也。由本以垂跡。則為小為大為通為別為頓為漸為顯為秘為權為實為定為不定。循跡以返本。則為一為大為圓為實為無住為中為妙為第一義。是三一之蘊也。所謂空者通萬法為言。假者立萬法為言。中者妙萬法為言也。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舉中則無法非中。目假則無法非假。舉空則無法不空。成之謂之三德。修之謂之三觀。舉其要則聖人極深研幾窮理盡性之說乎。昧者使明。塞者使通。通則悟。悟則至。至則常。常則盡矣。明則照。照則化。化則成。成則一矣。聖人有以彌綸萬法而不差。旁礡萬劫而不遺。燾載恆沙而不有。復歸無物而不無。寓名之曰佛。強號之曰覺。究其旨其解脫自在莫大乎極妙之德乎。夫三觀成功者如此。所謂圓頓者。非漸次非不定。指論十章之義也。十章者。恢演始末通道之關也。五略者。舉其宏綱截流之津也。十境者。發動之機立觀之諦也。十乘者。妙用所修發行之門也。止於正觀而終於見境者。義備故也。闕其餘者非所修之要故也。乘者何也。載物而運者也。十者何也。成載之事者也。知其境之妙不行而至者。德之上也。乘一而已矣。豈藉夫九哉。九者非他相生之說。未至者之所踐也。故發心者發無所發。安心者安無所安。破遍者遍無所破。爰至餘乘皆不得已而說也。至於別其義例判為章目。推而廣之不為繁。統而蕳之不為少。如連環不可解也。如貫珠不可雜也。如懸鏡不可弇也(音奄蓋也)如通川不可遏也。義家多門非諍論也。桉經證義非虛說也。辨四教淺深事有源也。成一事因緣理無遺也。噫止觀其救世明道之書乎。非夫聖智超絕卓爾獨立。其孰能為乎。非夫聰明深達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今之人乃專用章句文字從而釋之。又何疎漏耶。或稱不思議境與不思議事。皆極聖之域。等覺至人猶所未盡。若凡夫生滅心行三惑浩然。於言說之中推上妙之理。是猶醯雞而說大鵬夏蟲之議曾氷(曾層同)。其不可見明矣。今止觀之說文字萬數。廣論果地無益初學。豈如闇然自修功至自至。何必以早計為事乎。是大不然。凡所謂上聖之域。豈隔闊遼敻與凡境天絕歟(敻虛正反遠絕之義)是唯一性而已。得之謂悟。失之謂迷。一理而已。迷而為凡。悟而為聖。迷者自隔。理不隔也。失者自失。性不失也。止觀之作。所以辨同異而究聖神。使群生正性而順理者也。正性順理。所以行覺路而至妙境也。不知此教者則學何所入。功何所施。智何所發。譬以無目昧乎日月之光。行於重險之處。顛踣(蒲目反僵)墮落。可勝紀哉。噫去聖久遠賢人不出。庸昏之徒含識而已。致使魔邪詭惑諸黨並熾空有云雲。為坑為阱。膠於文句不敢動者。有流於漭(音莾水大貌)浪不能住者。有太遠而甘心不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是者。有枯木而稱定者。有竅號而稱慧者。有奔走非道而言權者。有假於鬼神而言通者。有放心而為廣者。有罕言而為密者。有齒舌潛傳為口訣者。凡此之類自立為祖繼祖為家。反經非聖。昧者不覺。仲尼有言。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由物累也。悲夫。隋開皇十七年大師去世。皇朝建中垂二百載。以斯文相傳。凡五家師。其始曰灌頂。其次曰縉雲威。又其次曰東陽威。又其次曰左溪朗公。其五曰荊溪然公。頂公於同門中慧解第一。能奉師訓集成此書蓋不以文辭為本故也。或失則繁。或得則野。當二威之際緘授而已。其道不行。天寶中左溪始弘解說。而知者蓋寡。荊溪廣以傳記數十萬言。網羅遺法(勤矣。備矣)。荊溪滅後。知其說者適三四人。古人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夫生而知之者。蓋性德者也。學而知之者。天機深者也。若嗜慾深。耳目塞。雖學而不能知。斯為下矣。今夫學者。內病於蔽外役於煩。沒世不能通其文。數年不能得其益。則業文為之屨校(音教械也)梏(姑沃反械手也)足也。棼(音汾治絲)句為之簸穅眯目(眯莫貝反目不明)也。以不能喻之師。教不領之弟子。止觀所以未光大於時也。予常慼慼。於是整其宏綱撮其機要。理之所存教之所急。或易置之。或引伸之。其義之迂其辭之鄙。或薙除之或潤色之。凡浮疎之患十愈其九。廣略之宜三存其一。是祛鄙滯導蒙童。貽諸他人則吾豈敢。若同見同行且不以止觀罪我。亦無隱乎爾。建中上元甲子。首事筆削。三歲歲在析木之津功畢雲耳。

智者大師傳論

唐安定梁肅敬之

論曰。修釋氏之訓者務三而已。曰戒定慧。斯道也始於發心成於妙覺。經緯於三乘導達於萬行。而能事備焉。昔法王出世。由一道清淨用一音演說。機感不同所聞蓋異。故五時五味半滿權實偏圓小大之義。播於諸部粲然殊流。要其所歸無越一實。故經曰。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又曰。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喻之以眾流入海標之以不二法門自他兩得同詣秘密。此教之所由作也。暨鶴林滅而法網散。神足隱而宗塗異。各權所據矛盾更作。其中或三昧示生。四依出現應機不等。持論亦別。故攝論。地持。成實。唯識之類。分路並作。非有非空之談。莫能一貫。既而去聖滋遠。其風益扇。說法者桎梏於文字(桎音質足械梏姑沃手械)莫知自解。習禪者虛無其性相不可牽復。是此者非彼。未得者謂證。慧解之道流以忘返。身口之事蕩而無章。於是法門之大統。或幾乎息矣。既而教不終否。而至人利見。慧文慧思或躍相繼。法雷之震未普。故木鐸重授於天台大師。大師象身子善現之超悟。備帝堯大舜之休相。讚龍樹之遺論。從南嶽之妙解。然後用三種止觀成一事因緣。括萬物於一心。開十乘於八教。戒定慧之說。空假中之觀。坦然明白可舉而行。於是教無遺法。法無棄人。人無廢心。心無擇行。行有所證。證有其宗。大師教門所以為盛。故其在世也。光昭天下為帝王師範。其去世也。往來上界為慈氏輔佐。卷舒於普門示現。降德於如來所使。階位境智蓋無德而稱焉。於戲應跡雖往微言不墜。習之者猶足以抗折百家昭示三藏。又況聞而能思。思而能修。修而能進。進而不已者歟。斯人也雖曰未證。吾必謂之近矣。今之人正信者鮮。啟禪關者。或以無佛無佛法何罪何善之化化之。中人以下馳騁愛慾之徒出入衣冠之類。以為斯言至矣。且不逆耳私慾不廢。故從其門者。若飛蛾之赴明燭破塊之落空谷。殊不知坐致焦爛而不能自出。雖欲益之而實損之。與夫眾魔外道為害一揆。由是觀之。此宗之大訓。此教之旁濟。其於天下為不侔矣。自智者傳法五世至今湛然大師。中興其道。為予言之如此。故錄之以繫於篇(一名天台法門議)。

聖安寺無姓和尚碑

唐禮部員外郎柳宗元

維年月日。岳州大和尚終於聖安寺。凡為僧若干年。年若干有名無姓。世莫知其閭裡宗族。所設施者有問焉。而以告曰。性五姓也。其原無初其胄無終。承於釋師以系道本。吾無姓耶。法劍雲者我名也。實且不有名惡乎存。吾有名耶。性海吾鄉也。法界吾宇也。戒為之墉。慧為之門。以守則固。以居則安。吾閭裡不具乎。度門道品其數無極。菩薩大士其眾無涯。吾與之戚而不吾異也。吾宗族不大乎。其道可聞者如此。而止讀法華經金剛般若經。數逾千萬。或譏以有為。曰吾未嘗作。嗚呼佛道逾遠異端競起。唯天台大師為得其說。和尚紹承本統以順中道。凡受教者不失其宗。生物流動趣向溷亂。惟極樂正路為得其歸。和尚勤求端慤以成至願。凡聽信者不惑其道。或譏以有跡。曰吾未嘗行。始居防州龍興寺。中徙居是州。作道場於楞伽北峯。不越閫者五十祀。和尚凡所嚴事。皆世高德。始出家事而依者曰卓然師。居南陽立山葬岳州。就受戒者曰道頴師。居荊州。弟子之首曰懷遠師。居長沙安國寺為南嶽戒法。歲來侍師。會其終遂以某日葬於卓然師塔東若干步。銘曰。道本於一。離為異門。以性為姓。乃歸其根。無名而名。師教是尊。假以示物。非吾所存。大鄉不居。大族不親。淵懿內朗。沖虛外仁。聖有遺言。是究是勤。惟動惟默。逝如浮雲。教久益微。世罕究陳。爰有大智。出其真門。師以顯示。俾民惟新。情動生變。物由湮淪。爰授樂國。參乎化源。師以誘導。俾民不昏。道用不作。神行無跡。晦明俱如。生死偕寂。法付後學。施之無斁。葬從我師。無忘真宅寫是昭銘。刻茲真石。

無姓碑陰記

龍城柳宗元

無姓和尚既居是山。曰凡吾之求非在外也。吾不動矣。弘農楊公炎自道州以宰相徵過焉。以為宜居京師強以行。不可。將以聞曰。願閒歲乃往。明年楊去相位竄謫南海上。終如其志。趙郡李萼辨博人也。為岳州盛氣欲屈其道。聞一言服為弟子。河東裴藏之舉族受教。京兆尹弘農楊公某。以其隱地為道場奉。和州刺史張惟儉。買西峯廣其居。凡以貨利委堂下者不可選紀。受之亦無言。將終命其大弟子懷遠。授以道妙。終不告其姓。或曰。周人也。信州刺史李某為之傳。長沙謝楚為行狀。博陵崔行儉為性守一篇。凡以文辭道和尚功德者。不可悉數。弘農公自餘杭命以行狀來。懷遠師自長沙以傳來。使餘為碑。既書其辭。故又假其陰以記。

龍興寺淨土院記

龍城柳宗元

中州之西數萬里有國曰身毒(漢書法音乾篤即天竺也)釋迦牟尼如來示現之地。彼佛言。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曰極樂。佛號無量壽。其國無有三毒八難。眾寶以為飾。其人無有十纏九惱。群聖以為友。有能誠心大願歸心是土者苟念力具足則往生彼國。然後出三界之外。其於佛道無退轉者。其言無所欺也。晉時廬山遠法師。作念佛三昧詠。大勸於時。其後天台大師著釋淨土十疑論。宏宣其教。周密微妙。迷者咸賴焉。蓋其留異跡而去者甚眾。永州龍興寺前刺史李承眰(音質大也)及僧法林。置淨土堂於寺之東偏。常奉斯事。逮今餘三十年。廉隅毀頓圖像崩墜。會巽上人居其宇下(柳集餘學零陵重巽。求其道積三十年。吾獨有得焉)始復理焉。上人者修最上乘解第一義。無體空析色之跡。而造乎真源。通假有借無之名。而入於實相。境與智合。事與理並。故雖往生之因亦相用不捨。誓葺茲宇以開後學。有信士圖為佛像。法相甚具焉。今刺史憑公作大門以表其位。餘遂周延四阿環以廊廡。繢二大士之像繒蓋幢幡以成就之。嗚呼有能求無生之生者。知舟筏之存乎是。遂以天台十疑論書於牆宇。使觀者起信焉。

法智大師行業碑

宋清獻公趙抃

法智大師。名知禮。字約言。金姓。世為明人。梵相奇偉性恬而器閎。初是父母禱佛求息。夜夢神僧攜一童遺之曰。此佛子羅睺羅也。既生以名焉。毀齒出家。十五落髮受具戒。二十從本郡寶雲通法師傳天台教觀。始三日首座謂曰。法界次第若當受持。師曰。何謂法界。座曰。大總相法門圓融無礙是也。師曰。既圓融無礙。何得有次第耶。座無語。幾一月自講心經。人皆屬聽而驚。謂教法之有賴矣。居三年。常代通師講。入文銷義益闡所學。出住承天。繼遷延慶。道法大熾學徒如林。日本國師遣徒持二十問來詢法要。師答之鹹臻其妙。真宗皇帝久知師名。遣中使者至寺命修懺法。厚有賜予。歲大旱。師與遵式異聞二法師。同修金光明懺以為禱。三日雨未降。徹席伏地自誓以告曰。茲會佛事儻未應禱。當各然一手以供佛。已而雨大洽。嘗與奉先清源梵天慶昭孤山智圓。為書設問往覆辨析。又遣門人神照大師本如。與之講論。卒能取勝。其所製指要妙宗二鈔。觀音品別行。金光明諸記。大悲懺儀。悉傳於世。嘗偕十僧修法華懺三年。約共焚身。以起精進。翰林學士楊億。駙馬都尉李遵勗。薦以紫服師號。心尤敬仰。知欲自焚致書勸止。復委天竺式師。自杭至明面沮之。皆不聽。郡守李夷庚。密戒隣社常察之。師願既莫遂。乃復集十僧修大悲懺。三年後於歲旦結光明懺七日。為順寂之期。方五日趺坐而逝。實天聖六年正月五日也。享年六十有九。僧夏五十有四。其亡經月發龕以視。顏膚如生。爪髮俱長。既就荼毘舌根不壞。舍利不可勝數。三主法席。專事講懺。四十餘年。脇不至席。授教唱道者。則全覺琮尚賢本如崇矩仁岳慧才梵臻之徒。三十餘人。當時從化以千計。今江浙之間。講席盛者靡不傳師之道。其於開人之功亦既博矣。元豐三年冬十月。餘謝事多暇。自衢抵溫。法明院忠法師者。頃嘗游衢。餘未第時曾與之接。忽斂裓而前曰。四明法智大師。釋門之木鐸也。繼忠實為其孫其示寂六十三年矣。達宦之士。言可信於世者乃無述焉。吾徒竊自羞之。既而狀其行請碑於餘。餘乃嘆曰。人生之初虛一而靜。本無凡聖之別。逮交戰於事物之境。而莫之能返。此佛祖不得已而來震旦。繁其名相以化之。豈苟而已哉。設之以法而可行。示之以戒而不可犯。如目之有華他人莫得見。耳之有磬他人莫得聞。欲其自降乃心而求復初本也。其後導師繼繼而興。騁智慧之辯談真實之理。不離當念以超最上乘。不離文字以示解脫相。其究竟則無一法之可說。無一字以與人。法智師已達乎此。則何假於人言而後傳者哉。姑閱其所紀。眾所共聞者為之實錄。將以答忠師之勤懇也。復讚之以文曰。

大雄覺世垂微言。磅礡日月周乾坤。智者才辯窮化元。時為演說開迷昏。河沙佛法雖紜紜。俱入天台止觀門。法智遠出揚清芬。志堅氣真貌且溫。少而敏悟老益勤。或懺或講忘晡昕。中興教觀真軼群。縱橫言論妙入神。遺文粲若可討論。辭淳理正道不煩。邇遐學徒日駿奔。冀茲正覺消波旬。佛祖之道彌加尊。如流欲清必濬源。如葉欲茂必培根。行高名重上國聞。天子遣使來中閽。賢蒙勳戚固所忻。命服錫號回天恩。知身變滅如浮雲。誓勇棄捨甘趨焚。素願莫適仍修熏。眾生嗜好隨貪嗔。三塗轉徙如膏輪。有能頓悟報施因。罪福苦樂岐以分。說本無說誰其人。師心了了所夙敦。言能觀忘寧非真。身雖云亡寧非存。江浙蕃蕃其子孫。詔億萬世觀斯文。

止觀坐禪法要記

宋忠肅公陳瓘瑩中

本自不動。何止之有。本自不蔽。何觀之有。眾生迷蕩去本日遠。動靜俱失。不昏即散。此二病本出生眾苦。令彼離苦而獲安隱。當用止觀以為其藥。病瘳藥廢醫亦不立。則止觀者乃假名字。即假即空言語道斷。以大悲故無說而說。此摩訶止觀之所為作也。然其文義深廣汪洋無涯。譬如大海孰得其際。以大悲故復作方便。使嘗一滴知百川味。使由一漚見全潮體。故於大經之外又為此書。詞蕳旨要。讀之易曉。應病之藥盡在是矣。善用藥者不治己病。止乎其未散。觀乎其未昏。方止方觀。而未嘗昏未嘗散也。如鳥雙翼如車兩輪。窮遠極高無往不可。及其至也不出於此。嗚呼不知則止。知止觀之可以入者。可不勉哉。此書智者親造。而未行於世。明智大師中立鏤版以傳師之高行人所尊敬。此書流傳其必廣矣。

三千有門頌

陳 瓘

不思議假非偏假。此假本具一切法。真空不空非但空。圓中圓滿非但中。是故四門之初門。即是不可思議假。初門即三三即一。非一非三又非四。一二三四指一月。四點似別唯一空。門門一一為法界。攝一切法皆無餘。不以妙假有門觀。誰知法界具足法。聞思修證無不妙。心能觀此體具故。若秖觀心不觀具。則於一觀分二家。一家觀門異諸說。諸說雖異觀自一。彼迷一心具諸法。墮在通別次第中。次第而生次第斷。豈知十界本來一。三千本一亦如是。皆非世數可分別。妙境元無空假中。而亦不離空假中。空即是心假是色。非色非心名曰中。色心絕處中體現。於一一法體皆具。凡夫心具即佛具。取著不圓則不具。唯一具字顯今宗。入此宗者甚希有。

與明智法師書

陳 瓘

瓘頓首再拜上啟南湖延慶堂上講主明智法師。人迴伏奉書教。獲審道體安隱無惱。下懷良慰。向承寄示觀音玄義並記。且荷開發妙旨以祛愚蔽。深佩提獎之意感德無已。有門頌。但隨順古意過蒙采覽。仰見法師收蕳自在。來諭雲。以有題之。恐鈍者不領。誠如所慮。然智者以有門為圓門之相。又謂此相四門皆妙無粗。若有門為法界攝一切法。況復三門法相平等無復優劣。是故若論具足佛法。則見思假即法界也。若論法性因緣。則第一義亦因緣也。故此妙門以有召之。即生死之有。是實相之有。一切法趣有。有即法界。出法界外更無可論。此即止觀有門之大旨。而前書妙假之意也。有未領者亦當以妙假之義開曉之耳。智者解大經之語云。因滅無明則得熾然三菩提燈。即有門也。有門即是妙假。妙假即是有門。其或未領。則於此有門不能無惑。然而前病後藥無兩有也。病去惑亡則有門豁矣。一指二指三指不待更說。然則有之一門純妙無粗具足萬善。豈非三千之性乎。所云此之三千性。是中理。不當有無有無自爾。茲乃古師詮具之微言也。自非深領其旨未易解此。夫三千也者世間之數也。若三千性則離世間矣。離而復即。即而復離。不一不異。非有非無。三千而一。一而三千。此不可思議數。即是不可思議境。若觀若智俱不思議。此數即是止觀。故云千性即中理。此境即是此數。故中理即三千性。若但三千則是一切一切法耳。一切法但有名字。何能具乎。若一切法性則本具矣。故三千即是一切法。一切法性即是三千性也。此性不當有無。有無自爾。夫不當有無者。泯妙外之一執也。有無自爾者。開離執之一妙也。於有為妙有。於無為真無。真無則空而不空。妙有則有而不有。有無自爾。非有無也。在假則假具。在空則空具。在中則中具。無不在無不具也。然則妙假之有。豈情有乎。假不待空泯絕無對。說有說無皆不待絕。今乃設有待之言讚歎妙假之說。豈免為巧度之所訶乎。且一念心起則有三千世間之相。國土一千則山河大地是也。五陰世間一千則染淨一切色心是也。眾生世間一千則六凡四聖假名是也。一念心起三千性相一時起。一念心滅三千性相一時滅。念外無一豪法可得。法外無一豪念可得。此乃本住不遷。不遷者中理圓明之體。此體如理為念其壽無量。非得命根亦無連持。本無名字而不失諸名。名其土曰極樂國。名其身曰阿彌陀。身土交參融乎一妙。故能使說法之音不離彼土。而廣長舌相具足週遍。其具如是。是體具乎。是性具乎。是佛具乎。是眾生具乎。若有能知具彼之樂者。其有不願往生者乎。向實際之中要在不往而往。於方便之內何妨去已還來。機熟緣深定須成辨。此瓘之有得於祖意者也。瓘屏跡丹丘老病待盡。千里相望淨願不隔。更祈慈蔭以師法見攝。而終教之。未由會面以究盡此旨。臨風但極瞻嚮之切。瓘頓首再拜上啟。

鑰舊讀了翁集。見有門頌一篇。莫知其旨。有二沙門來扣門。袖出有門頌真績及與明智講主論此頌二帖。讀之恍然。因問天台教觀之說。始知智者大師所說四門。一曰有門。一曰空門。一曰亦空亦有門。一曰非空非有門。其實一可貫四。四實歸一。公之為有門頌。蓋謂此也。近世士大夫用力不及前輩。秖如學佛。僅能涉獵楞嚴圓覺淨名等經及傳燈語錄。以資談辨。若唐之梁補闕諸公本朝楊文公楊無為張無盡及了翁輩。皆留心教觀深入其趣。讀此頌及書。可以知其所造之實。惟公忠言大節。照映千載。身罹百謫。視生死如旦晝。平時學問自得之效。固自應爾。方在丹丘時逆境尤多。而心地泰然深入不二法門。公之學佛得力。豈易測哉。二沙門欲刊石以傳之人。謹書諸後。以歸之妙珣了怡二沙門之名雲。慶元二年中秋。四明樓鑰題。

士大夫當患難則學佛。得志則有用夏變夷之說。蓋於佛無所得也。了翁有門頌。其於佛有所得歟。攻媿其知之者歟。景定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天台法照。為四明學子可登。題於月桂峯下。

南湖淨土院記

陳 瓘

明州延慶寺。世有講席。以天台觀行為宗。自法智大師行學俱高。聽徒心嚮。繼其後者又皆得人。今百有餘年矣。間有苦行精修之士。來依道場。元豐中比丘介然。修西方淨土之法。坐而不臥。以三年為期。期滿謂同修慧觀仲章宗悅曰。我輩各據一室成此勝緣。後之來者加眾。而室不增多。今寺之西隅尚有隙地。若得錢二千餘萬。構屋六十餘間。中建寶閣立丈六彌陀之身。夾以觀音勢至。環為十有六室。室各兩間。外列三聖之像。內為禪觀之所。殿臨池水水生蓮華。不離塵染之中。豁開世外之境。念處俱寂了無異緣。以堅決定之心。以顯安樂之土。所以順佛慈而報國恩者。豈獨我四人而已哉。所欲如是其可成乎。慧觀等同辭以答之曰。以無作任運之心。作有為利益之事。四明多檀信。何患乎不成。自是日營月積。更七寒暑。凡介然之所欲為無一不如其志者。初介然然手二指。誓必成此。元符二年三月落成之日。設千佛之供。復然三指以增淨誓。既成所難成。又捨所難捨。而原其用心無私己之意。於是見者聞者莫不隨喜。淨習之士踴躍欣慶。而十有六室常無虛位。期滿者去。發心者來。依勝境而獲善利者。不知其幾何人也。夫淨土之教。古佛所說。誠心之士。諦受不疑。如來之敘九品。以至誠為上上。智者之造十論。破疑心之具縛。縛解情忘。識散智現。則彌陀淨境何假他求。若臨明鏡自見面像。得者不由於識受。昧者安可以情曉。超識習而不惑。度情塵而獨造者。其唯誠乎。故曰。誠者成也。成自成他。唯此而已。譬猶清淨滿月普現諸水影像非一月體無二。攝流散而等所歸。會十方而總於一。亦如十鏡環遶中然一燈光體交參東西莫辨。然而方有定位非無西。鏡名隨相立西不自西。智與理融境將誰執。安可以在纏執方之見而測度如來無礙之境乎。慈恩有言曰。凡夫業重處處生貪。若不定指一方何以繫心專注。此善知識隨方扶教專護相宗。然論安養知足之勝劣。則以偏勸往生為最勝。乃知通人無吝。吝則多私。境強習重。蓋由觀淺心浮。易往無人。良以疑深障重。若欲盡除障垢當以決定為心。濕薪如山豆火能爇。千年闇室日照頓明。釋迦文方便至深。無量壽說法無間。觀世音如母念子。大勢至如子憶母。古聖軌轍安可不遵。幻境虛無有何可捨。解脫長者不往安樂土。普賢大士親覩無量光。親覩者初無動移。不往者如是而往。普融無礙。自然空假俱中。分別未忘。寧免權實互諍。若此則心安無日。得忍何期。乃知念念現前。然後決不退轉。故曰。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者。我誓不取菩提。於菩提心有退轉者。我誓不取正覺。此乃法藏比丘之本願。而諸上善人之所隨學也。發如是心。行如是行。起如是願。趣如是果。而不違法藏之大誓。則寓跡於茲剎。棲心於此室者。皆阿鞞跋致之士也。其為勝利。豈有窮哉。比丘介然唱一善念。四明信士應答如響。而所以利益一方者。其廣若是。可不記其事乎。今教主明智大師法智之曾孫也。行業淳實人所信服。能以誠心修淨土觀。於介然之事有助為多。故並記之。大觀元年八月一日。延平陳瓘記。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九(終)

 

上篇:佛祖統紀

下篇:阿彌陀佛百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史傳部目錄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最上乘論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若其不護淨者。一切行無由...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釋迦譜

釋迦譜卷第一併序 梁沙門釋僧祐撰 蓋聞。菩提之為極也...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序 太原王隱客字少微撰 若夫雞渾起...

弘明集

弘明集卷第一(並序) 梁楊都建初寺釋僧祐撰 夫覺海無涯...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

【註音版】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觀心論疏

觀心論疏卷第一 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然論有序正流通。從...

佛說維摩詰經

佛說維摩詰經卷上(維摩詰所說不思議法門之稱一名佛法...

阿彌陀佛聖誕祝聖儀軌

(一)戒定真香讚: 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佛說力士移山經

佛說力士移山經 西晉天竺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無希望經

佛說無希望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卷上 康僧會序 夫安般者,諸佛之大乘...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佛說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善名言及不善名言

【善名言及不善名言】 p1148 世親釋四卷十六頁云:善名...

【佛教詞典】非常

(雜語)猶言無常,謂世相之無常也。無量壽經上曰:見...

念佛就是開佛知見,恢復自己的本覺性

因為人心本來是覺悟的、光明的,其體週遍法界。只因無...

聖嚴法師《柳暗花明又一村》

默照是一種禪修的方法,平常生活也可以用:「照」是清...

目犍連尊者入涅槃

在《說一切有部律》上說到目犍連尊者入涅槃的事情。目...

改變命運的黃金法則---行善積德

一、諸惡莫作: 1、為人莫作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明;...

老婦人清淨無染的愛

佛陀時代,有一位氣質很好、但衣著襤褸的老婦人來到一...

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

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有一個特點:雖然這個世間很苦,...

野老得斧而不知寶

【經文】 昔有貧窮孤獨老人,無業資生,偶得一斧,乃是...

一個尋找死亡的年輕人

從前,有一個年輕人,他很憂鬱,總覺得自己的生活很不...

清明時節讀誦《地藏經》,以佛法利益亡人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釋迦牟尼佛講,從釋迦牟尼佛滅...

小富由勤,大富由命

普天之下,熙熙攘攘,來來往往的,都是為了一個利字。...

四空定的過失

四空定,佛陀對它是訶責的,因為它是暗鈍。所以智者大...

往生則必證不退轉

問:前面提到博地凡夫,只要得生淨土,便可位登不退,...

【視頻】《心經》莊嚴男聲演唱

《心經》莊嚴男聲演唱

【視頻】《普門品》台語唱誦

《普門品》台語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