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祖統紀卷第三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祖統紀卷第三十五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西漢(都長安)

武帝(自高祖受命至此為四世)

元光二年。十三祖龍樹。於南天竺以法藏付迦那提婆。入月輪三昧蟬蛻而去。壽三百歲。

元狩元年。初博望侯張騫自月氏還(西域國名)言臣在大夏時(音下國名)見卬竹杖蜀布。問安得此。國人曰。吾賈人市之身毒(即天竺音虔篤)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此其去蜀不遠。乃令騫因蜀犍為(犍音虔今嘉州)髮間使王然於等指之身毒(間諜之義。又間歲遣使。言不一)四歲餘皆閉昆明莫能通(為昆夷所閉)。

四年。驃騎將軍霍去病。討匈奴過焉耆山(音煙支)千餘裡。得休屠王祭天金人(驃頻妙反。屠音儲。匈奴部中貴王也)○霍去病獲金人長丈餘。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焚香禮敬(魏書佛老志)。

成帝(驚元帝子)

建始元年。十四祖提婆。至迦毘羅國。以法藏付羅睺羅多。

河平三年。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

鴻嘉二年。光祿大夫劉向。校書天祿閣。往往見有佛經。向著列仙傳雲。吾搜檢藏書。緬尋太史撰列仙圖。自黃帝已下迄至於今得仙道者七百餘人。檢定虛實得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見佛經矣。

述曰。洪興祖有云。梁孝標註新語。引列仙傳序言。七十四人已見佛經。今書肆板行者。乃雲七十四人已在仙經。蓋是道流擅改之耳。然天祿有佛經此語可證。

哀帝(欣宣帝孫)

元壽元年。遣景憲使大月氏。得其王口授浮圖經還。當時稍有行齎戒者(魏書佛老志。浮圖亦佛陀。此雲覺者)。

述曰。蘇由對昭王。扈多對穆。孔子答商太宰。皆言西方聖人。而不明言為佛。霍去病獲金人亦不知為佛。化人勸穆王造迦葉佛像。由餘對秦繆公。則曰佛神。室利房齎佛經化始皇。劉向校書天祿見有佛經。景憲使月氏得浮圖經。此則已言佛而未行其教。皆在漢明帝感夢求佛之前。天下答南山。蘇由扈多傅毅。皆佛所使也。至言劉向見有佛經者。意張騫使大夏。去病獲金人必有佛經與之俱至。特時人弗行。國史弗錄耳。不然則不應天祿有其書也。

東漢(都洛陽)

明帝(莊光武子)

永平元年。十五祖羅多。至室羅伐城。以法藏付僧佉難提。當佛滅一千年出。

七年。帝夢金人丈六項佩日光飛行殿庭。旦問群臣莫能對。太史傅毅進曰。臣聞周昭之時。西方有聖人者出。其名曰佛。帝乃遣中郎將蔡愔秦景博士王遵十八人。使西域訪求佛道。

十年。蔡愔等於中天竺大月氏。遇迦葉摩騰竺法蘭。得佛倚像梵本經六十萬言(倚即立也)載以白馬。達雒陽(火德王故改洛為雒)騰蘭以沙門服謁見。館於鴻臚寺(胡廣釋曰。鴻聲也。臚傳也。所以傳聲讚導九賓。唐改為司賓寺)。

十一年。勅雒陽城西雍門外立白馬寺。摩騰始譯四十二章經(譯經圖紀。其經元出大部。以大法初傳故。撮引要義以導時俗)藏梵本於蘭台石室。圖佛像於西陽城門及顯節陵上(明帝壽藏)帝問摩騰曰。佛出世後何以化不及此。騰曰。天竺迦毘羅衛國者。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之中。三世諸佛皆於此出。天人龍鬼有願力者。皆來生彼受化悟道。餘處佛雖不往。然光相及處。千年五百。皆有聖人傳佛聲教。而往化之。帝大說。

十四年正月十一日。五嶽八山道士禇善信六百九十人上表。請與西域佛道角試優劣。勅尚書令宋庠。以十五日大集白馬寺。帝設行殿於寺南門立三壇。道士於東壇置經子符籙。摩騰於道西置壇安經像舍利。中壇奉饌食奠祀百神。道士遶壇泣曰。主上信邪玄風失緒。敢延經義於壇以火取驗。即縱火焚經。悉成灰燼。道士相顧愧赧。所試咒術入火履水皆不得行。及焚佛經。光明五色上徹天表。烈火既息經像儼然。摩騰踴身飛空現諸神變。法蘭出大梵音宣明佛法。天雨寶華。大眾欣說。太傅張衍謂道士曰。卿等無驗宜從佛教。道士費叔才自感而死。司空劉峻等二百六十人京師士庶張子尚等三百九十人。後宮陰夫人王倢伃宮人等一百九十人。五嶽道士呂惠通等六百二十人。並求出家。帝可之。勅於雒陽創十寺。七寺城外安僧。三寺城內安尼。並給供物。帝嘗幸白馬寺。摩騰進曰。寺東何館也。帝曰。昔有阜。夷之復起。有光怪。民呼聖冡。騰曰。昔阿育王藏佛舍利八萬四千塔。震旦之境有十九處。此其一也(震旦。又真丹。又支那。此雲漢地。東方文物之國也)。帝大驚。即與俱往禮拜。見圓光湧冡上光中有三佛。侍衛驩呼皆稱萬歲。帝大說曰。不有二大士。焉知大聖遺祐哉。乃詔造塔其上。高九層二百尺。明年有光見於塔。有金色手出塔頂。天香郁然。帝駕幸瞻禮。光隨步武(法本內傳。塔婆。此雲高顯處。又云方墳)。

桉翻譯名義雲。唐道士尹文操。謂法本內傳是羅什門人造。意欲所述漢明夢金人道家焚經事悉是虛偽。殊不思明帝感夢出自漢書。闞澤對吳主。亦言釋道焚經角試費叔才自感而死。見之吳志。以此推之。則內傳真是漢時非晉人造。文操之妄論敗矣。此與夫列仙傳加化胡字。同一謬詐。是亦文操之所加乎。

摩騰既卒。竺法蘭譯佛本行經等五部(已上並舊傳)。

述曰。或言內傳無作者名為疑者。今觀此傳。備錄騰蘭角法之事。豈後人所能知。必法蘭譯經時。諸弟子之所記耳。

楚王英。奉黃白紈詣相國曰。託在蕃輔過惡累積。奉送縑帛以贖罪愆。相國以聞。詔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圖之仁祠。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梵語伊蒲塞即優婆塞。此雲清信男。今受五戒稱僧童者。桑門即沙門。此雲息心。今受具足戒稱僧者。世人未學相傳。指伊蒲便為供食。其謬誤不知義若此)。

初帝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書及沙門以來。其書大氐以虛無為宗。貴慈悲不殺。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修練精神以至為佛。善為宏闊勝大之言。以勸誘愚俗。精於其道者。號曰沙門。於是中國始傳其術圖其形像。而王公貴人。獨楚王英最先好之(通鑒引西域傳及楚王英傳注)范曄西域傳。論曰。佛道神化興自身毒。而西漢方誌莫有稱焉(禮記文武之政。布在方冊。注方版出策簡也。漢張蒼為御史。主柱下方書。又云。謹連其事於左方。皆木今言方誌。志於木方也)張騫但著地多暑濕乘象而戰。班超唯列其奉浮圖不殺伐。而精文善法導幸之功靡所傳述。子聞之後說。其國殷乎中土。玉燭和氣靈聖之所降集。賢懿之所挺生。神跡詭異。則理絕人區。感驗明顯。則事出天外。而騫超無聞。豈非道閉往運而數開叔葉乎(云云)。

袁宏漢紀雲。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漢言覺也。將覺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為主。專務清淨。其精者號沙門。漢言息心。蓋息意去慾而歸於無為也。又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行善修道以練精神以至為佛也。佛身長一丈六尺。身黃金色。項佩日光。變化無所不入。故能化通萬物。而大濟群生。明帝感夢。乃遣使天竺問道。圖其像而還。有經數千卷以虛無為宗。包羅精粗無所不統。善為宏闊遠大之言。所求在一體之內。所明在視聽之外。世俗之人或以為虛誕。然歸於玄微深遠難得而測。故王公大人視生死報應之際。莫不矍然而自失焉(矍厥縛反驚遽)。

述曰。袁氏漢紀言。天竺有佛道。佛身丈六金色日光。化通萬物大濟群生。明帝感夢。遣使問道得其經像。此佛法來東之時。與法本內傳相為表裡。蘇子瞻為之跋雲。此殆中國始知有佛時。語雖淺近大略具足矣。

安帝(祐章帝孫)

永初元年。十六祖難提。至摩提國以法藏付僧佉耶舍。

順帝(保安帝子)

永和元年。十七祖耶舍。至月氏國以法藏付鳩摩羅馱。佛記滅後一千年出。

桓帝(志章帝曾孫)

建和元年。月氏國沙門支讖至雒陽。譯般舟三昧阿閦佛經等二十一部。

二年。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至雒陽。譯五十校計等百七十六部。

三年。十八祖羅馱。至北天竺以法藏付闍夜多。

九年。自永平以來臣民雖有習浮圖者。天子未之好。至帝始篤好之。於禁中鑄黃金浮圖老子像(佛像與老子像)親於濯龍宮設華蓋之座。用郊天之樂。

靈帝(宏章帝玄孫)

三年。安息沙門安世高。有同學死為共亭湖神(共音恭即彭蠡湖屬南康)能使過船分風上下。世高至廟神謂之曰。我家此湖千里以昔佈施。今大有珍寶以多瞋今受蟒身。幸取我繒寶。為造一塔祈生善處。世高遂於豫章建寺造塔。後蟒死山中。首尾數里(今大安寺)。

熹平元年。十九祖闍夜多。至羅閱國以法藏付婆修槃馱。

光和三年。西天沙門竺佛朔至雒陽。譯道行般若經。中平五年清信士嚴佛調譯古維摩經等。

六年。宦者張讓。詐以大後詔大將軍何進斬之。中軍校尉袁紹引兵捕諸宦者。殺二千人。張讓投河死。

述曰。儒學之厄時常有之。其始自秦李斯。斯阬諸生為郎者七百人。漢宦官禁錮寔范滂等二百人。殺天下儒賢。廷中宰輔陳蕃竇武李膺及鉤黨死者百餘人。廢徙禁錮者七百人。及矯詔斬大臣何進。而袁紹乘怨殺宦者二千人。雖為一快。然君子小人俱於死。玉石俱焚。亦何足為儒門幸。大氐天有定命運有通塞。厄會之來所不容免。唐朱溫殺朝賢三十人投尸於河。亦一厄也。悲夫。如釋氏之厄三武皆此類也。

獻帝(協靈帝中子)

初平元年。二十祖槃馱。至那提國以法藏付摩拏羅。

二年。蒼梧儒生牟子因世亂。無仕官意銳志佛道。而世多非之。乃製理惑論以為勸。其辭有云。佛者覺也。猶三皇神五帝聖也(文見大藏弘明集)。

述曰。牟子不得其名。當佛道未大行之日。而能為論。援三家之事義比決優劣。以祛世惑。以御外侮。是殆大士示跡。如來之使也。

興平二年。下邳相笮融(側格切)起佛祠。課人誦經浴佛設齋。時會者五千餘人。

述曰。漢世人間建佛祠行佛事者。始見之笮氏。嘗與一儒老共觀此文。笑之曰。為士夫而使後世書為學佛。豈不恥哉。磐應之曰。學佛者豈不是為善之人乎。為士夫而使作史者指為姦佞貪酷甚至於不忠不孝者。斯可為恥。學佛為善尚何恥哉。儒老笑頷之。

建安元年。二十一祖摩拏羅。至月氏國以法藏付鶴勒那。

十四年。二十二祖鶴勒那。於月氏國以法藏付師子尊者。先是鶴勒那弟子竺大力等來雒陽。與康勐同譯興起本行經。忽於館所有白光見。大力斂容。有間曰。此我師入滅之相。大力康勐支曜康巨等。皆善方言。終漢之世譯經三百餘部。

魏(都洛陽時天下分魏吳蜀三國)

文帝(丕太祖子受漢禪)

黃初元年吳主孫權於武昌建昌樂寺。

五年。月氏國優婆塞支謙來雒陽。謙受業於支亮。亮受業於支讖。世稱天下博知無出三支。謙細長黑瘦眼白睛黃。時人語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後避地歸吳。拜為博士○西天沙門維祇難。同竺律炎來吳。譯經五部。

六年。陳思王曹植(文帝弟字子建)每讀佛經。輒留連嗟翫以為至道之宗極。甞游漁山聞空中梵天之響。乃摹其聲節寫為梵唄(音敗此雲讚歎)譔文制音凡六契(經音義雲猶一節也)傳為後式。

明帝(睿文帝子)

太和三年。吳潘夫人於武昌建慧寶寺。

齊王(芳明帝養子)

正始二年。吳赤烏四年。康居國沙門康僧會來吳國。人初見咸驚異之。吳主曰。是漢明所夢佛神之遺風乎。乃召問之。會曰。如來遷化已逾千載。靈骨舍利神應無方。吳主曰。舍利可得當為立塔。若其無驗國有常刑。會謂其徒曰。大法廢興在此一舉。當潔齋以懇求。七日無驗展至三七日。眾且懼。忽鏗然有聲。視瓶中舍利五色。吳主自執瓶瀉銅盤中。盤即破裂。火燒鎚擊一無所損。因起浮圖置建初寺。名其地曰佛陀裡。

三年。吳尚書令闞澤。舍宅為德潤寺(在四明慈谿縣。今名普濟。澤字德潤。故名)吳主問曰。孔子教化世俗。老莊放蕩山林。何事佛為。澤對曰。孔老法天制用不敢違天。諸天奉行佛教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實非比對。吳主曰。佛教入中國何緣不及東方。澤曰。永明十四年。五嶽道士禇善信費叔才等與西僧角法。費叔才自感而死。至今百七十年。離亂歲深方至於此。

述曰。三國之時各務戰守。而於此道未之能弘。然吳之君臣稍有知者。故建寺譯經奉舍利。論佛教班班可見。魏之境獨陳思王能知之。蜀則蔑聞。意戰國遐阻未便能至耳。

嘉平二年。中天竺三藏曇摩迦羅。至洛陽譯僧祇戒。立大僧羯磨受戒。先是比丘出家。特剪髮而已。未有律儀。凡齋懺法事如祠祀狀。及迦羅至始出戒本。遂為日用。

四年。中天竺沙門康僧鎧。至洛陽譯無量壽經。

高貴鄉公(髦文帝孫)

正元元年。漢魏以來二眾唯受三歸。大僧沙彌曾無區別。曇摩迦羅乃上書乞行受戒法。與安息國沙門曇諦同在洛。出曇無德部四分戒本。十人受戒羯磨法。沙門朱士行為受戒之始(迦羅此雲法時。曇無德此雲法正。今資持律宗用法正。為四分部主。尊為始祖。法時至此土傳四分行十人受戒法為二祖。至南山廣述疏鈔行於世為九祖)。

甘露元年。天竺沙門白延。至洛陽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等六部。無畏三藏。至交州譯法華三昧經○吳主孫皓不敬佛法毀廢寺宇。詰康僧會曰。佛言善惡報應可得聞乎。會曰。明主以孝道治天下。則赤烏翔老人見(漢書。南極老人星見則治安)以仁德育萬物。則醴泉湧嘉禾生。善既有徵惡亦如之。他日宿衛治圃得金像。皓使置穢處灌以不潔。俄得腫疾。佔者雲。坐犯大神。皓悟迎像供事。請會說法禮拜悔罪。受五戒疾獲愈。奉會為師。復營立塔寺。

四年。二十三祖師子尊者。游化至罽賓國。有外道詐為僧形。以幻術入王宮奸犯妃後。王怒曰。吾信事三寶。而沙門何多辱我。即毀寺害僧。自秉劍至尊者所斬師。白乳湧高數尺。王臂尋墮。七日暴死(自迦葉始祖至師子事蹟之詳。備在西上二十四祖紀)。

五年。頴川朱士行(時存俗姓)講道行般若經(講經之始)每嘆譯理未周。乃發跡長安。至于闐國(沙門西遊之始)得梵本般若。國禁不傳東土。士行請驗以火無損。王信異乃許其傳。士行即寄經東歸。因名放光般若。

佛祖統紀第三十五卷(終)

定王(瑜匡王子)

三年九月十四日。老子生於楚陳郡苦縣厲鄉曲仁裡(苦音厲音賴)。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他甘反。耳漫無輪故號曰聃)在母胎八十一年。剖左脇而生。生即皓然故號老子。生於李樹下故姓李。黃色美眉。長耳大目。鼻有雙柱。耳有三門(史記及神仙傳)。老子內傳。老子先天而生。在伏羲時號欝華子。在軒轅時號廣成子。至周文武凡為十二帝師。漢劉向列仙傳。晉皇甫謐高士傳。皆生於商末。唐尹文操聖紀。老子於太清境託孕於玄妙玉女。在母胎八十一年。商高宗九年降生。四十三年乘白鹿登庭檜飛升(檜今在亳州太清宮)。商紂二十一年降於岐山。世本曰。在商為守藏史。在周為柱下史(周文王為西伯尚服事商。故守藏時未稱為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子駕青牛薄板車。西度函谷關。授關令尹子道德經。二十五年復降於蜀李太官家。二十七年與尹子會於成都青羊之肆。往西域化胡畢于于闐升天(內傳所引。降生不一。附見於此)。

簡王(夷定王子)

四年。老子為周守藏史(三皇五帝之書藏之於室故曰藏)。

十三年。老子為周柱下史(柱下史官所立之處。記言記事常在君前)。

○王子喬者。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皇嗚。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年。謂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緱氏山。果乘白鶴舉手謝時人而去。

二十一年十月庚子(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於魯陬邑。父叔梁紇(下沒反)母顏氏。禱尼丘而生。首上圩頂故名丘(尼丘魯山名。圩音烏。中氐四旁高)。字仲尼。長九尺六寸(史記)。

史記(孔子世家)商帝乙子。微子始封於宋。十三世孔防叔徙居於魯。防叔子伯夏。伯夏子叔梁紇。是生孔子。闕裡記雲。誕生之夕。二龍遶室。五老降庭。顏氏之房聞鈞天之樂。月角日准河目海口。眉有十二采。目有六十四理。

景王(貴靈王子)

十年孔子朝周(時十七歲)。問禮於老子。訪樂於萇弘。自周反魯(周音長。周大夫)。

考異曰。老子聖跡出有入無。固難以內傳實錄諸文定於一。然孔子問禮老聃。老子之子宗為魏將。此司馬史記所錄。尤可為同時之證。不必遠取前古數數降生也。

敬王(丐悼王子)

元年老子西入凾谷關。關令尹喜見紫雲西邁。知有道人當度。迎設禮。老子為著道德經五千言與尹子。西之流沙。莫知所終。尹喜著書九篇號關令子。

考異曰。史記老子傳注引神仙傳雲。老子與尹喜俱之流沙。今刊行列仙傳乃雲。俱之流沙化胡。蓋是道士傢俬增化胡兩字。欲以成化胡成佛之證耳。謬哉。

十九年孔子為中都宰。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一年而四方諸侯則焉。定公曰。以此法治魯何如。子曰雖天下可也。

二十一年孔子為司空。立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

二十二年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攝相事。齊歸所侵鄆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孔子為大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大夫之亂政者)。隳三都之城(郈費成)。強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盛行。三月大治粥羔豚者弗飾賈(粥鬻同賈價同)。男女別於塗。道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定公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郊不致膰爼(音煩祭肉)。孔子遂行適衛。

二十三年孔子自衛適陳過匡。匡人以孔子狀貌類陽虎詢焉。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司馬桓魋欲害之拔其樹。

三十二年孔子至陳。

三十五年楚攻陳。孔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復去陳反衛。

三十六年孔子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乃刪詩。定書。系周易。作春秋。七十子之疇。會集夫子所言。以為論語。

三十九年(哀公十四年)魯哀公西狩獲麟(仁獸一角)。孔子傷麟之出非其時。遂絕筆於春秋。

四十一年四月己丑(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子貢聞之曰。夫子殆將病也趨而入。夫子曰。予疇昔之夜夢奠於兩楹之間。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將死也。蓋寢疾七日而沒。年七十二葬魯城北泗水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唯子貢廬於冡六年。弟子及魯人往從冡而家者百餘室。因命曰孔裡。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人。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曰。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孔門四科十哲)孔子娶上官氏生鯉(伯魚)。鯉生仍(子思)。學於曾子。甞困於宋作中庸。

述曰。智者荊溪之論曰。若眾生根性薄弱不堪深化。但授世藥。如周孔制禮作樂。五德行世。邊表根性不感佛興。我遣三聖化彼真丹。禮樂前驅真道後啟。清淨法行經云。月光菩薩彼稱顏回(別引法行經本稱光淨菩薩)。光淨菩薩彼稱孔子(別本稱儒童菩薩)。迦葉菩薩彼稱老子(別本雲。迦葉應生震旦示號老子。設無外之教以治國。假神仙之術以治身)。此止觀輔行二處之證也。又據藏本冡墓因緣經云。閻浮界內有振旦國。我遣三聖在中。化導人民慈哀禮義具足(本文)。是知此土聖賢前後施化。皆我佛之所使。然而昧者不足以知。覽此二經可不增信善哉。李商隱(唐時)之讚佛曰。吾儒之師曰魯仲尼。仲尼師聃龍吾不知(史記孔子謂弟子曰。至於龍吾不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目見老子其猶龍耶)。聃師竺乾善入無為(尹子西升經老子云。蓋聞竺乾有古皇先生。不生不滅善入無為。又云。古先生者即吾之師。甞化乎竺乾。又符子云。老氏之師名釋迦文)。稽首大覺吾師師師(三師者。言我師仲尼仲尼師老師釋也)。

○宋大夫墨翟著書十篇號墨子。外治經典。內修道術。與儒家分塗。務尚儉約。頗毀孔子。世多學之。年八十二入山精思至道。有神人授以素書。合朱英丹。服之為地仙。乃述五行記著其事。隱居以避戰國(見列仙傳)。

桉。葛洪神仙傳。漢武帝遣使聘墨子。不至。後有劉政。治五行記。服朱英丹。色如童子。變化隱形。日行數千里。漢書藝文志。墨子七十一篇。顏師古注。有節用兼愛上賢明鬼神非命上同諸篇。

三十三年。孟子鄒人。名軻。師孔子之孫子思治儒術之道。通五經。尤長於詩書(是詩未有禮記)。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與高第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著書七篇。述堯舜之道。孟子曰。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硃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子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曰。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放方往反至也)。孟子曰。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歸斯受之而已矣(墨子兼愛無親疎之別。最為違禮。楊朱為己愛身。雖違禮尚得不敢毀傷之義。逃者去也。去邪歸正故曰歸。去墨歸楊。去楊歸儒。則當受而安之)。

○莊子。名周。梁國蒙人。為漆園吏。當梁惠王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宇言也。楚威王聞周賢。使使厚弊迎之。許以為相。周笑謂使者曰。千金重利也。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入於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莊子師長桑公子。隱抱犢山。服北育火丹。白日昇天。

四十年荀卿名況。善詩禮易春秋。齊襄王時三為祭酒。適楚為蘭陵令。因家焉。著書三十二篇。名荀子。尊王黜覇。貴仁義而賤功利。李斯韓非浮丘伯皆受業。為名儒。

韓退之讀荀子云。得荀氏書考其辭。時若不醇要其歸與孔子異者鮮矣。抑猶在軻雄之間乎。孟氏醇乎醇者也。荀與楊大醇而小疵。

蘇子瞻論曰。李斯事荀卿。既而焚滅其書。大變古先聖王之法。於其師之道不啻若寇讐。今觀荀卿之書。然後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於荀卿。而不足怪也。荀卿者喜為異說而不讓。敢為高論而不顧。其言愚人之所驚。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子世之所謂賢人君子也。荀卿獨曰。亂天下者子思孟軻也。天下之人如此其眾也。仁人義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獨曰。人性惡。桀紂性也。堯舜偽也。由是言之意。其為人必剛愎不遜。而自許太過也。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今夫小人之為不善。猶必有所顧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紂之殘暴。而先王之法度禮樂刑政。猶未至於絕滅而不可考。是桀紂猶有所存而不敢廢也。彼李斯者獨能奮而不顧。焚燒夫子之五經烹滅三代之諸侯。破壞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見其師歷詆天下之賢人。以自是其愚以為古代聖王皆無足法者。由荀卿高談異論有以激之也。

三十一年。改臘為嘉平。初茅濛學道丹成乘龍升天。有童謠曰。神仙得者茅初成(濛之字)。駕龍上天升太清。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能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始皇方求神仙。聞謠言。遂詔改臘為嘉平。望祀蓬萊。使徐福將童男童女入海求仙藥。有茅盈者視濛為高祖父。入常山學道。二弟固衷仕漢為二千石。茅君治江南句曲山。山下人為立廟。君或來時音樂導從自天而下。人因呼其處曰茅山。後二弟棄官尋兄亦得成真。老君遣使持節。以白玉板黃金刻書加九錫之命。拜君為司命真君。主吳越生死之籍。拜固為定錄君。衷為保命君故號三茅君。每十二月二日三月十八日。三君各乘白鶴。集於峯頂○大宛多枉死橫道。有鳥啣草覆死人面。皆登時活。始皇使使以問鬼谷先生雲。是東海祖洲不死草生瓊田一株可活千人。始皇因遣徐福及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樓船入海。尋祖洲不返。

高祖(劉邦)

十二年上過魯祠孔子封九代孫騰為奉嗣君。

述曰。周秦以來為儒者。尊孔子為宗師。而在上之君曾未知所以褒稱而尊事之。高皇帝當干戈甫定之日。過魯祠之。且封其後以奉嗣焉。所以教人以武定文守之義。後代人主尊稱先聖。通祀天下。為萬世師儒之法者。自漢家始。豈不盛哉。

初呂后子為太子。戚夫人子如意上愛之。甞欲易之。留侯張良諫不聽。呂后要良畫計。良曰。上所不能致者四人耳。乃令太子為書厚禮以請之。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鬚眉皓白衣冠甚偉。上大驚謂四人曰。幸卒調護太子。召戚夫人謂曰。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矣。竟不易太子。留候本招此四人之力也(陳留志東園公者唐宣明居園中。夏黃公者崔少通隱居夏裡。角裡先生者周元道綺裡季不知姓。避秦亂隱居商山稱四皓。角音祿)○韓人張良甞游下邳圯上(邳音丕。圯音怡。楚人謂橋為圯)。有老父墮履圯下。顧良下取之。父以足受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十三年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後從帝過濟北。果見穀城山下黃石。取而葆祠之(葆即寶字)。留侯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讎。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乃學辟穀道引輕身(辟音壁道導同)。

惠帝(盈高祖子)

四年除挾書律。秦律有挾書者族故今除之(挾藏也。族誅及九族)。

文帝(恆高祖中子)

元年上讀老子。有疑義。聞河上公結草為菴於河濱常讀老子。遣使問之。公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帝即駕車幸之。公授素書章句二卷曰。餘注此經以來千七百年。凡傳三人。今子四矣。帝拜跪受經。失公所在。

元封元年。上東巡狩見老父。頭上白光數尺。面有童色。上問何道。對曰。臣年八十五垂死。有道士教臣絕穀服朮飲水。今日行三百里。年百八十矣。帝受其方。老父後入岱山○上登嵩高起道宮。齋七日西南有白雲起。徑趨宮庭。群仙數千從西王母乘紫雲之輦。命帝坐。侍女進桃四枚。帝收其核欲種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實。中國土薄不能生也。母命侍女王子登。彈八琅之璈。董雙成吹雲和之笙。許飛瓊皷震虛之簧。段安香作九天之鈞。帝叩頭問長生之道。母曰。汝性淫亂奢侈殺伐非法。欲以解脫三尸全身永久不可得也。乃命上元夫人。出八會之書五嶽真形圖六甲靈飛符。凡十二事以授帝。王母與夫人同乘。向西南而去。帝以靈文安柏梁台。常朝拜之(武帝內傳)。

太初元年始正歷以正月為歲首。

述曰。漢因秦以十月建亥為正。雖文景之盛不能革。正月建寅用夏正也。孔子所謂行夏之時。至漢武始能行之。正音政。舊音征。今不用。書怠棄三正。詩正月。左傳春王正月。漢書改正朔。並無音文。書正月上日。音征又如字。此蓋陸德明順古避始皇諱故音征至今。人間猶作征音。殊不知去秦既遠自合削去。今人尚不知避孔聖諱。豈有讀其書行其教而不知避。此儒生君子所當聞諸 朝著於令為可也。

冬十一月天火柏梁台。真形圖錄十二事並飛入太空。帝自受法不修至德。勞弊萬民遠征夷狄。不從王母訓故天見戒(內傳)。

二年齊人東方朔仕為太中大夫。上好仙術。朔從西那國得聲風木。上以遍賜群臣。人有疾則汗死則折。又東至吉雲之澤。得五色甘露。帝遍賜群臣服之。老者少。疾者愈。朔少時游鴻濛之澤。遇老母採桑。有黃眉翁。指母語朔曰。昔為我妻。託形太白之精。今汝亦此星之精。吾卻食吞氣已九千餘年。三千年一返骨洗髓。二千年一剝皮代毛。吾生來已三洗髓。五代毛矣(澗冥記及朔傳)。

征和元年魯共王(景帝子共恭同)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聞金石絲竹之聲。乃不敢壞於壁中得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悉以書還孔子。更以竹簡寫之。詔博士孔安國作傳。初秦末孔子襄於壁中藏其家書也(襄孔子六世孫。惠帝時為博士。安國之曾祖也。壞古話反。毀之曰壞。科斗蝦蟆子。書形似之。傳直戀反。今尚書大傳是也)。

昭帝(弗武帝子)

始元元年郴人蘇耽感神仙。授以道術。一日忽掃灑庭除曰。仙侶至矣。俄紫氣氤氳。白鶴數十來集化為人。天服粲麗。耽入白母曰。耽當為神仙不得終養。因留樻曰。有所乏可叩之。又云。明年郡有疾疫。可取庭前井水橘葉以救人。少資甘旨。言畢升天。明年果大疫。百姓競詣母。母依法救之皆愈。常有乏叩樻。其物立致。後三年母疑開鑰視之。雙鶴飛去。叩之無復應。後有一鶴來止郡城樓。少年彈之。乃以爪攫樓板成字雲。風浙浙兮雨淒淒。城郭是兮人民非。三百甲子令來歸。我是蘇耽彈我何為。

宣露(洵武帝曾孫)

甘露三年詔諸儒論五經同異。太子太傅蕭望之平奏其議。上親稱制臨決。

元帝(奭宣帝子)

初元元年詔封孔子後孔覇為褒成君。

綏和元年。劉向說上宜興辟雍。設庠序陳禮樂。以風化天下。帝下公卿議。會向病卒。

二年詔光祿大夫劉歆典領五經。卒父前業。歆敘諸子為九流。曰儒曰道曰陰陽曰法曰名曰墨曰從橫曰雜曰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儒家游史六經。留意仁義。宗師仲尼於道最高。道家秉要元本。清虛自守。陰陽家敬順曆象。以授民時。法家信賞必罰以輔禮制。名家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墨家茅居採椽。是以貴儉。從橫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雜家合名法兼儒墨。知國體貫王治。農家勸耕桑足衣食。此見前漢史)。蜀人楊雄放易作太玄。放論語作法言。言人之性善惡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氣也者所適。善惡之馬也。

司馬君實注曰。孟子言性善。不善者外物誘之也。荀子言性惡。其善者聖人教之也。是皆得其一偏。夫性者受於天以生者也。善與惡必兼有之。猶陰之與陽。聖人不能無惡。愚人不能無善。譬之於田稻粱蔾莠相與併生善治田者耨其蔾莠。而養其稻粱。不善治田者反之。孟子以為仁義禮智皆出乎性者也。是豈可謂之不然乎。然殊不知暴慢貪惑亦出乎性也。是信稻粱之生於田。而不信蔾莠之亦生於田也。荀子以為爭奪賤賊之心人之所生而有也。不以師法禮義正之。則悖亂而不治。是豈可謂之不然乎。然殊不知慈愛羞惡之心亦生而有也。是信蔾莠之生於田。而不信稻粱之亦生於田也。故楊子以人之性善惡溷。溷者善惡雜處於心之謂也。顧人之所擇而修之何如耳。

二年。上幸辟雍(太學也)。尊養三老五更(鄭康成雲。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李奇雲。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音庚)。引桓榮及弟子陞堂。上自為說。諸儒執經問難。冠帶搢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搢音晉插笏也)。

十五年三月。上東巡狩幸闕裡(其處有廢闕址)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上親御講堂。命皇太子諸王說經。封十九代孫孔僖為褒成侯。

章帝(坦明帝子)

元和二年三月上幸魯。祠孔子於闕裡。及七十二弟子。大會孔氏男子六十二人。拜孔僖為郎中。

四年。詔謁者陳珍及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

延光元年陰長生者陰皇后之屬。師事馬明王。學道度世。同入青城山。煮黃土為金立壇。授以太清神丹經。長生合丹服其半不升天。大作黃金數十萬斤以施窮乏。在民間二百年。後於平都山白日昇天。

四年上幸魯。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魏伯陽者。上虞人。好道術與弟子三人入山作丹。丹成先服之即死。弟子虞生曰。吾師非凡人服丹而死。將有意焉。亦服丹而死。餘二弟子疑不服。出山求棺木。伯陽即起將虞生皆仙去。逢入山伐木人。作書寄謝二弟子。伯陽作參同契五將類三卷。其說似解周易。而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事。儒家不識其旨。唯以陰陽二義為之註釋。

○王遠舉孝廉為郎中。棄官入山修道。帝徵詣京師。題宮門四百字。說方來之事。帝惡之使削去。墨徹板愈明。遠過吳住蔡經家。召麻姑各進行廚。金盤玉杯擘麟脯。姑雲已見東海三變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於昔日。遠曰。聖人背言海中行復揚塵。經見姑手爪似鳥。心念背大癢時得此爬背。遠使人牽經鞭之。麻姑神人。汝何謂爪可爬背。經謂父母曰。王君常在崑崙山往來。羅浮括蒼皆有宮室主天曹事。地上五嶽生死之事皆先告王君。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天師張道陵在閬州雲台山。老君遣使者持玉冊。授陵正一真人。與夫人雍氏同升寶車。弟子王長趙昇皆同升天。道陵本居餘杭天目山。漢光武建武十年正月望日生。七歲能誦道德經。章帝元和二年以博士召不起。乃去學長生隱居雲錦山(今信州龍虎山)。和帝永元四年就拜諫議大夫辭疾。復徵為太傅封冀侯。語使者曰。為我謝天子。九霄金闕業已為巨矣。遂轉入嵩山。感老君夢中告曰。石室有黃帝九鼎大丹經。可往受之。後果獲得。家貧無貲可鍊。乃入蜀隱鶴鳴山。依法鍊丹三年乃成。謂弟子曰。當為國家興利除害以濟民庶。然後服丹輕舉。臣事三境庶無愧焉。乃攝伏魔鬼奪二十四治化為福庭。老君覆命陵參駕朝玉晨大道君。授以天師印綬雌雄二釰正一盟威秘籙三清眾經符圖。人有疾患官災隨事輸米以贖罪疏過悔謝。弟子戶至數萬。桓帝建和二年降十二神女掩於井中。化咸泉為鹽井(今陵井監是)。永壽元年老君命陵同遊成都。地祇湧玉局高丈餘。以為寶座。老君登座說南北二斗經。老君既去。玉局復陷為井(今玉局觀是故跡)明年老君遣使召陵升天(天師傳)。

順帝時。張陵學道鶴鳴山。受其道者出米五斗。陵傳子衡。衡子魯。魯自號師君。其來學者。初名鬼卒。後號祭酒。各領部眾。有病者令首過諸祭酒。各起義捨於路。置米肉以給行旅。民夷信向之。朝廷就拜鎮夷中郎將領漢寧。太守曹操入南鄭封魯閬中侯。卒諡原侯。子富嗣(後漢書劉焉傳)。熹平中。漢中有張脩。為太平道。張角為五斗米道。太平道師教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使病家出米五斗。後角被誅。脩亦亡。魯因其人信行。遂增飾之。教起義捨(典略)。

張魯祖父陵客蜀學道在鵠鳴山。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受道者出米五斗。世號米賊。陵死子衡傳其業。衡死魯復傳之(三國魏志)。

初鉅鹿張角奉事黃老。以妖術教授。號太平道。咒符水以療病。令病者跪拜首過。或時病癒。眾共神之。角分遣弟子周遊四方轉相誑誘。十餘年間徒眾數十萬。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凡三十六方。方猶將軍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角弟子唐周上書告之。有詔逐捕角等。角勅諸方俱起。皆著黃巾以為標幟。故時人謂之黃巾賊。旬月之間天下響應(角起於靈帝中平元年)。詔皇甫嵩討角。嵩與角弟梁戰。大破之斬梁。角先已病死。剖棺戮尸。傳首京師(後漢書皇甫嵩傳)。

述曰。事固有真偽相雜。而失其實者夫五斗米道。此老君授天師正一盟威法中之一端也。天師於順帝時行之於蜀矣。天師父子得道仙舉。逮今龍虎山勝跡儼然。子孫為嗣師者不絕。是亦歷朝之所尊事真也。張脩張角在靈帝時當天師之後。假五斗米道轉教徒眾。遍於八州為三十六方(方猶將軍也)。一且反叛而卒致誅戮偽也。然作史者或有時而過論故真偽之間後人不能以察。今詳漢書劉焉傳言。從陵受道者出米五斗。陵至魯三世。始封閬中侯。而子富嗣。此范曄所述而無復他辭。及覽魏志則雲。陵作道書惑百姓出米五斗。世號米賊。此陳壽所述而頗形譏毀。至於典略之說則。又謂張角為五斗米道被誅。魯因其人信而增飾之。此說則甚為失義。蓋魯行米道。自是祖法。何必因角而為之。是知魏志典略俱乏通識。妄事否藏。未若漢書之為寶錄也。李膺蜀記者不知為何代文言。陵侮嫚人鬼為大蟒所噏。此謗瀆之言。何忍輕肆。世或稱三張者。是則以天師之尊下同黃巾之徒。此有識者所當諱也。

延熹八年。宦官使牢脩上書告。司隷校尉李膺養太學游士。交結諸郡生徒共為部黨。誹謗朝廷。帝震怒班下郡國逮捕黨人。下膺等北寺獄辭及杜密陳翔陳寔范滂之徒二百餘人。皆天下名賢膺等多引宦官子弟。宦官懼請帝以天時宜赦黨人得皆歸田裡。書名三府禁錮終身。

建寧元年。宦者曹節使鄭颯捕太尉陳蕃於北寺獄殺之。黃門令王甫將羽林千餘人圍大將軍竇武。武自殺。收捕宗親賓客悉誅之。宦官疾惡李膺等。每下詔輒申黨人之禁。曹節請下州群考治鉤黨。李膺詣詔獄考。死門生故吏並被禁錮。黨人死者百餘人。天下豪傑儒學有行義者。宦官一切指為黨人。其死徙廢禁者又六七百人。

二年。老君降天台山。以大洞靈寶經授仙人葛玄。及上清齋法並三籙金籙保鎮國祚。玉籙保佑貴族。黃籙拔度七祖。復授感應篇。示世人罪福為善去惡之事。

述曰。本朝李昌齡有注感應篇。旁引釋道經論及世間傳記。以為善惡報應之驗。最有發明。近世卿貴有為讚以並行者。尤見慕善之意。

○左慈見漢祚將終。乃入天柱山。學道得金液九丹經於石室。能變化萬端。曹操聞而召之欲從學。慈曰。學道當清淨。非尊貴穢淫所宜也。操欲殺之。人見慈斷其頭以獻。及視之乃一束茅耳。後與弟子葛仙翁別入霍山。合丹仙去。

 

上篇:佛祖統紀

下篇:阿彌陀佛百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史傳部目錄

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註音版】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古清涼傳

古清涼傳序 夫。紫府名山。七佛師棲真之處。清涼聖境...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 並序 沙門義淨從西國還在南海...

傳法正宗定祖圖

傳法正宗定祖圖卷第一(並序十作卷) 宋鐔津東山沙門臣...

阿育王傳

阿育王傳卷第一 西晉安息三藏安法欽譯 本施土緣 歸命...

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

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

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觀自在菩薩章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

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後漢安息沙門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

佛說犢子經

佛說犢子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龍王兄弟經

龍王兄弟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隋大業年中三藏笈多譯 歸命一切...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東晉西域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佛教詞典】三大

(名數)起信論所說:一體大,二相大,三用大。...

【佛教詞典】普賢願海

(雜語)指上之十願而雲。此十願為代表一切菩薩之行願...

電視如夢 念佛醒夢

兩年前,一位師兄在學佛小組分享的時候說,她已經不看...

做種種功德都要迴向往生西方

凡誦經、持咒、禮拜、懺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洞山禪師有一天在過河時,看到河面上反映出自己的影子...

念地藏菩薩聖號,為何能讓病好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無憂神通明定。由此定力。令...

品茶

一位屢遭失意的年輕人千里迢迢來到普陀山普濟寺,慕名...

眾生的罪業會跑到我們心中嗎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考考你們的因緣觀,你認為眾生的罪...

化妝的比丘尼

佛陀時代,一位沙門在山中修苦行,一天,忽然看見山間...

轉變知見離開痛苦

(一)正知見 佛法指出了苦的事實,目的是要我們遠離諸...

印光大師開示縱欲的危害

復孫藝民居士書 世間聰明子弟,於情竇開時,其父母兄師...

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

【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 所謂生活禪,即將禪的精神、...

人生是苦,化苦為樂

初步接觸佛法的人都知道這句話人生是苦,但通常人們對...

臨終十念就是臨終的十句佛號嗎

以這種順從本願而產生的願望的力量,在臨終具足十念。...

【視頻】晚課(圓光女眾佛學院)

晚課(圓光女眾佛學院)

【視頻】晚課(寺院導覽)

晚課(寺院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