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修行時是要分別還是不分別

淨界法師  2022/08/16  大字體  護眼色

修行時是要分別還是不分別

「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隨聞勝解故;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

如理思維到底是思維什麼道理呢?簡單地說,就是思維一切法唯有識性,就是觀察這一切法都是你的一念心識所變現出來的,離開了心識無有少法可得。一切法沒有真實的我、真實的法,就是一念的心在那個地方流動,然後變現一切法,變現一切法又起妄想,因緣妄想、妄想因緣,就產生很多很多的生命的差別,這當中我不可得、法不可得。

從這樣的思維當中,隨文勝解故,隨文勝解故就是成就資糧位、加行位,外凡資糧、內凡加行,如理通達故到見道位,到治一切障故,這個智慧強了以後,開始破除煩惱、所知二障,到了修道位,到離一切障,到究竟位。這個地方講悟入的處所。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我們要問一個問題:到底修行是要去分別,還是不分別?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這個事情應該這樣解釋:我們的目標是無分別,當真理真實出現的時候是不能分別,但是過程一定要分別,你過程沒有分別,沒有用文字的引導來修正你的思想,那你就不能悟入真理了。

這個分別要怎麼分別呢?我們說明一下。這個分別的方法,這個地方的方法是講行相,就是於一切法唯有識心。大乘止觀跟小乘止觀最大的差異在哪裡?小乘止觀它的空,是對外境全盤的否定,它就從無常下手,反正一切法被無常一觀照以後,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所有的東西都消滅掉,沒有價值。所以小乘的空觀,它所對的境界是五蘊諸法,整個五蘊被他的空觀一對治以後,全部消滅掉。

大乘佛法的空觀是遍計本空,依他如幻,它是保留外在的因緣,這個因緣依他如幻,如幻的意思就是說你不能動它,你知道它是生滅相,但是你不能去破壞它。那你要去破壞誰呢?所以大乘的空觀它所要對治的是你心中的遍計執,你心中的名言妄想。這個遍計本空這一句話的意境,簡單地說就是保持內心的平等,這就是遍計本空。

比如我今天看到一個人,誒,這個人對我很好。當你動了這個念頭的時候,你的心開始不平等。這個時候你馬上要觀照:這個人對你很好,你已經落入了不平等,不平等就是說,你已經開始在造業了,這個生死業力開始啟動了。你要把不平等調成平等,你應該觀照說:這個人對你,沒有很好、也沒有很壞,你的心就平等了。所以你在修遍計本空的時候,你心中的名言,你要記得一句話:多用否定的話,少用肯定的話。

諸位如果讀過《大般若經》你會發覺,佛陀在《大般若經》裡面,很少用肯定的話: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這個意思。但是你要注意,否定不能否定單方面,要二方面都否定。若你想這件事情對我有好處,你便開始不平等,你要開始對治:其實這件事情對我,沒有好處,也沒有壞處。你的心平等,就是遠離二邊。

所以你對於每一件事情,你都用--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你的心安住在平等。所以在修遍計本空的時候,諸位要知道:你剛開始修大乘空觀的時候,你盡量少用肯定的字眼,多用否定二邊的字眼,你不能否定一邊,因為否定一邊,一高一低也不平等。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他剛開始修觀的時候,是先破對外境的執取,先破所取相,就是對外境保持平等,然後再對治能分別的心。因為這個外境對我們是比較疏遠,所以我們比較好對治,剛開始先對治對外境的不平等,然後再對治內心對自我的不平等。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於一切法唯有識性,就是把我們這種有所得不平等的心,帶入到平等的一真法界、不二法門去,就是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進入到平等的圓成實性。依止這個平等觀,隨聞勝解故,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這個就是修行大乘止觀的整個過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不論在哪裡,心變了一切都變

出世的心就是出離世界的心,入世的心就是來到世界的心...

進退從容,積極樂觀

人的情感總是希望有所得,以為擁有的東西越多,自己就...

性相二宗之爭

【原文】 相傳佛滅後,性相①二宗,學者各執所見,至分...

這種愛看上去是樂,實際導致的是苦

世間人為什麼會有苦惱?因為他們不知道應該把心放在什...

妄想造就了我們的業力

我們因為不悟到自心,所以我們的妄想就造成了我們的業...

【推薦】遭受任何痛苦,都是自己業力的顯現

佛陀在經典上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有情眾生的依止...

影響自己最大的就是「反應」

人的一生,影響自己最大的就是反應,你讚美我,我高興...

如何對治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在斷惡修善的時候,我們有...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大藏經】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大藏經】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大藏經】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救世必先救心,心乃諸病之源也

饑饉旱潦,刀兵瘟疫,皆心之所感召也。嘗聞醫之治病也...

讓法寶流通起來

同修們看看這篇文章,流通經書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看到...

臨終十念是十聲念佛嗎

問: 印光法師十念法,是十口氣念佛還是念十聲?臨終十...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杭州靈隱寺內,掛著這樣一幅對聯: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

從點狀的佛號,提升到片狀的佛號

在淨土宗,當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我們生命當中會出現...

人生中,有很多東西得到,也有些在失掉

人生的優雅並非訓練或裝扮出來的,而是百千閱歷後的坦...

【推薦】靜波法師《如何學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誰是最貧窮的人

佛陀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有五百位聲聞弟子與...

知器施教的舍利弗尊者

目犍連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譽為神通第一。尊者...

曇鸞大師與淨土法門

曇鸞大師(公元476~542年)是北魏時期著名的佛教高僧...

心中覺悟心自安

一、慈悲為本,為善心安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愛眾生...

利行──最有號召力的行動方式

佛教有一個名詞叫「四攝法」,其中有一項是「利行」,...

如何用善巧勸導別人修習淨土法門

問: 我朋友有這樣一個問題,她說她經常遇到有緣人就...

菩薩戒是盡未來際永為道種

盡未來際,不是盡形壽。盡形壽是指聲聞戒。 盡未來際,...

不生淨土,身後便是地獄

有些人自力的禪得不到利益,同時淨土仰靠阿彌陀佛慈悲...

微小的供養,便能獲得巨大的果報

僧如大地,能長養一切善法功德。 《雜譬喻經》中記載:...

【佛教詞典】適悅持金剛

(菩薩)胎藏界金剛手院第三行第三位之尊。密號曰慶喜...

【佛教詞典】能忍

釋尊之別號。釋尊出現於此娑婆世界,而娑婆之梵語為 s...

【視頻】崇慈法師《達摩祖師》

崇慈法師《達摩祖師》

【視頻】弘恩法師《修心八頌》

弘恩法師《修心八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