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妙法蓮華經義記卷第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妙法蓮華經義記卷第五

光宅沙門法雲撰

譬喻品之餘

「見諸眾生」此下是第二,即合上第二長者見火譬,明如來見眾生為五濁所惛也。譬中本有三段:第一是能見,第二是所見,第三起悲愍之心。今合此三段,「見諸眾生」此一句,即合上第一能見,上言「長者見」。「為生老病死」此下即合第二所見,上言「是大火從四面起」,但〈方便品〉法說中備明五濁,上開譬中止言「大火從四面起」,此語是總;今此合譬中備明八苦,然五濁八苦等皆是煩累之法。今合譬中備明八苦者,「生老病死」即是四苦,「五欲財利」即是愛別離苦。何以知之?正由五欲財貨離必生苦也。「貪著追求」即是求不得苦,凡有二種,一者物昔屬我,今日忽失為追求,亦是求不得苦;二者昔來未有,今求不得,亦是求不得苦也。「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此是怨憎會苦。「若生天上」此下,更舉前苦明五盛陰苦也。「眾生沒在其中」下,是第三即合上起悲愍之心,上言「即大驚怖」乃至「無求出意」,今此中言「雖遭大苦不以為患」,若以苦為患便求出苦,既不以苦為患,故知無求出意。此中言「東西」者非上東西,但南北為縱,東西為橫,一切眾生皆橫理用心,喻若東西也。終日自勞,然失避苦之方,故言「馳走」也。

「舍利弗佛見此已」,此下是第三,即合上第三長者救子不得譬,明用大乘化眾生不得也。上法說中有三:第一擬宜,第二無機,第三息化也。但上開譬中有兩段:第一據勸教作三重,第二據誡教作三重。今此中合譬還作三段,但方法不同,第一併疊合誡勸兩家擬宜,第二疊合誡勸兩家無機,第三併合誡勸兩家息化也。今言「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者,牒合擬宜有二,此是第一;然拔苦是大悲之力,此即先合第二誡教擬宜,上言「我當為說怖畏之事」乃至「具告諸子」也。第二「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此是追合勸教擬宜。上言「身手有力」此明不見勸教,今不合也。「當以衣裓若以機桉從捨出之」,此明正擬宜,今正合也。但上言衣裓明大乘因,機桉譬大乘果,今此合中正合機桉也、合衣裓也,亦遠擬〈方便品〉中「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明如來總用大乘因果擬宜眾生也。

「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此下是第二,即合上誡勸兩家無機,亦有二:第一合言「若我但以神力」先合誡家無機,上言「父雖憐愍善言誘喻」也。第二「及智慧力捨於方便」以下追合勸家無機,就中自有二,此句正合無機,第二「所以者何」下釋無機之意,上言「復更思惟是捨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也。又見一家解有二重:第一「若我但以神力」以下竟「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正併合誡勸兩家無機;第二「所以者何」下併釋兩家無機之意也。「何由能解佛之智慧」,但此一句即是第三併合誡勸中兩家息化,上勸息化言「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上誡息化言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此下是第四段,即合上第四長者以三車救子得譬,明用三乘化得眾生也。今就此合譬中大分為三段:第一先牒三種外譬來,第二帖合第三譬,第三正合第四譬也。今者第一牒三種譬者,初言「身手有力而不用之」,此即牒上第三外譬;次「但以慇勤方便」下,正牒上第四外譬;次「然後各與珍寶大車」此下,牒上第八外譬。言「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此即第二,帖合上第三外譬也。「但以智慧方便」下,第三正合第四譬也。今四重料簡將欲合第四,所以牒第三譬來者,為欲示聖人出世之意,意在大乘,所以復牒第四譬來者,為示如來施權道意。但眾生無有堪受大乘之機,然事不獲已用三乘化,是故牒第四譬意在於此。所以復牒第八外譬來者,為示善始令終之意,雖復中間施小,意存於大,是故牒第八來顯與大之意。所以帖合第三者,上已合竟,既被牒持,是故帖合第三令屬上也。所以不帖合第八者,下文自合,何須帖合也。今第三段正合第四救子得譬,但上譬中本有四種:一者用三車擬宜,二者見子有宿好之心,三者為說三車,四者諸子受行。此中亦具合四段,今言「但以智慧方便」一句,此即合第一長者用三車擬宜。上言「是時長者即作是念,此捨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火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也」。「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此一句是第二,合上第二見子有宿好之心。上言「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奇異之物情必樂著」。「為說三乘」,此下是第三,即合上第三為說三車。但上說三車中有四階:一者讚歎三車,二者示三車處,三者勸取三車,四者保與不虛。今者亦具足此合四階,但不次第,先合第二示三車處,第二仍超合第四保與不虛,還合第三勸取三車,第四追合第一讚歎三車也。今言「為說三乘」此下四行半,先合上第二示三車處,即是示三乘人盡智、無生智在三界外。上言「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也。「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一句,此即超合上第四保與三車不虛,即保與三乘人盡智、無生智,上言「隨汝所欲皆當與汝」也。從「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此二句,退還合第三勸取三車。上言「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即是勸三乘人修行取三乘果也。「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嘆」此下三行半,即追合上第一讚歎三車,即是讚歎三乘。上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羅漢斷三界結盡,不復為惑所制,故言「自在」也。若有煩惱可系三界,煩惱既亡,故言「無系」也。昔日未得無學之時有依有求,既證無學德之極果,故言「無所依求」也。「乘是三乘」者,羅漢於時盡智、無生智此二智為果,所以言乘者,然入無餘涅槃之時,因盡、無生智自運入無餘涅槃,是故有果乘之義,「便得無量安穩快樂」者,即無餘涅槃樂也。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此下即合上第四段諸子受行。上言「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具適其願故」。但上諸子受行中本有四階,今具足合上四階,但法用不同,上譬中直總就三乘人作四階,今此中歷別就三乘人各作四階正合,後舉外譬帖合,即作三重四階,正合後帖合也。今先就聲聞乘作四階正合者,初言「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此則合上第一「心各勇銳」生外凡夫善根也。「慇勤精進」此一句,即合上第二「互相推排」生內凡夫善根也。「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第三階,即合上第三「競共馳走」,聲聞乘人聞佛說法進入無相行,見諦思惟治道斷結也。「是名聲聞乘」,是第四階,即合上第四階「諍出火宅」得羅漢果也。「如彼諸子」下,即舉外譬帖合也。

「若有眾生」此下是第二,就辟支佛乘又作四階正合之。初言「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此即合第一「心各勇銳」,緣覺乘人聞佛說法生外凡夫善根也。「慇勤精進」此即合第二「互相推排」,生內凡夫善根也。「求自然慧」此下即合上第三「競共馳走」,明中乘人聞佛說法,進入無相行見諦思惟治道斷結也。所以言自然者,二諦境是自然,今慧從境受名,呼慧為自然也。是名辟支佛乘,此即合第四「諍出火宅」,證無學果也。「如彼諸子」下,即舉外譬帖合之也。

「若有眾生」此下是第三菩薩乘人,又作四階正合之。初言「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此即合第一階「心各勇銳」,生外凡夫善根也。「慇勤精進」,此是第二,即合「互相推排」,明菩薩聞佛說法,生內凡夫善根也。「求一切智」此下第三,即合上「競共馳走」,菩薩聞佛說法,進入無相行見諦思惟斷結也。「佛智」者,即是三乘中佛果也。「自然智」猶如前釋也。「無師智」者,正明斷習氣盡成無學果,呼無學智為無師智也。「是名大乘」,此是第四,即合上「諍出火宅」證無學果。「如彼諸子」下,即舉外譬帖合也。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此下是第五段,即併疊第五第八兩譬。所以併合兩譬者,既不合第六第七,故兩譬相並。正由見大乘機發,即為說大乘也。今就此中自分為兩段,第一先牒兩家外譬來,第二正合兩譬也。初先牒第五外譬,次從「自惟財富」下即牒第八外譬也。「如來亦復如是」下,第二正合兩譬,今先合第五見子出難譬,明大乘機發也。上開譬中本有二:第一先明斷惑出三界外登無學果,二者正明大乘機發。今具合兩重。「如來亦復如是」竟「出三界苦怖畏嶮道」,即合上第一「見諸子等安穩得出」句也。「得涅槃樂」此即合第二正明大乘機發。上言「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今言「得涅槃樂」,此涅槃樂是大乘善機家果,今舉果目因,亦可因中說果也。若使理中為論,既度二種生死,應是常住涅槃,而今此教未明此理,故名復倍上數以為涅槃。

「如來爾時」此下是正合第八長者賜子大車譬,明為說《法華經》。但上開譬中本有兩段:第一雙開兩章門,第二雙廣釋兩章門。但上開譬中逐文句起盡宜合為兩段,今此合譬之中,有合不合有不次第,宜追開為六段。何者?心平等章門,一也。一大車章門,二也。廣一大車,三也。釋廣大車,四也。廣心平等,五也。釋廣心平等,六也。今此中唯不合第六釋廣心平等。上言「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今不合此也。雖合餘五階又不次第,第一先合第四仍勢合第五,然後追還合第一第二第三也。今言「如來爾時便作是念」竟「諸佛法藏」,即合第四釋廣一大車,上言「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也」,此義具如上釋也。「是諸眾生皆是我子」此下竟「而滅度之」,即是合上第五廣心平等,上言「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也。「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此即追還合第一心平等章門,上言「各賜諸子等」,今言「悉與」,悉與只是平等之義也。「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此即合第二所賜物章門,上言「一大車」也。「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嘆能生淨妙第一之樂」,此即合第三廣一大車,上言「其車高廣」等句也。

「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此下是第六段,即合上第十不虛妄譬。但上開譬中本有三段:第一明如來作不虛譬問舍利弗,今不合也。第三明如來述成舍利弗,今亦不合也。唯名第二舍利弗答佛正明不虛,今合此譬。中宜分為四,第一先更牒上三種譬來,第二正合,第三釋合,第四結合也。第一先牒上三種譬者,「舍利弗如彼長者」牒第一譬,「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牒第四譬,「然後但與大車」以下牒第八譬也。「如來亦復如是」此下是第二正合,上身子仰答佛明不虛,但上答中本有二,初總答明不虛,第二別答明不虛。今言「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此即合上「不也世尊」總明不虛也。「初說三乘」此下即合上別明不虛,就中本有三種,今次第合之。「初說三乘」此即合上第一以與重奪輕不虛也。次言「引導眾生」即合第二稱本心不虛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此即合第三與過望不虛也。「何以故」此下是第三釋合也。「舍利弗以是因緣」此下是第四結合也。

「而說偈言」譬說開三顯一化中根人本有四段,但第一正譬說中有兩段,第一先明舍利弗請,第二是如來答前言。此兩段各有三,佛答中有三,具如前述。第一是緣起,第二從「若國邑聚落」竟百行偈是正譬說,第三「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下六十五行偈獎勸受行也。前又解云:此三段中各開為二,緣起有二者,一呵、二許也。正譬說中有二者,第一是長行、二者偈頌,自此以下有百行偈是第二重頌也。但上長行中本有二,第一開譬,第二是合譬也。今就百行偈中亦分為二:第一有六十五行半偈頌上開譬,第二「告舍利弗我亦如是」下有三十四行半偈,頌合譬也。上開譬中本有十譬,今唯頌九譬,略不頌第十不虛妄譬。何以故然?舊解言:「所以不頌第十者,上不虛妄譬本是舍利弗作此不虛妄譬,今者是佛說偈,云何用佛說偈頌舍利弗語耶?」今一家所習不用此解,凡如此處亦復何限,故如〈壽量品〉中佛作醫師不虛譬問彌勒。彌勒答佛明不虛,及至下佛還捨彌勒不虛譬。又如〈分別功德品〉中佛說長行,彌勒偈頌如此,比例實為不少。今所以不頌者,明不虛之意本令物得實解,時眾既得信心不虛妄義,其意自顯,是故略不頌第十不虛譬也。今六十五行半正頌九譬亦開為九段:第一有三十三行偈,頌第一宅主譬亦名總譬者。第二從「是時宅主在門外立」下有兩行偈,頌第二長者見火譬。第三「長者聞已驚入火宅」有六行偈,頌第三長者救子不得譬。第四「爾時長者而作是念,諸子如此益我愁惱」下有七行半,頌第四長者救子得譬。第五「長者見子得出火宅」下有三句偈,頌第五見子出難譬。第六「坐師子座而自慶言」下有四行一句,頌第六長者歡喜譬。第七「爾時諸子知父安坐」下有三行偈,頌第七諸子索車譬。第八「長者大富庫藏眾多」下有七行半偈,頌第八賜大車譬。第九「諸子是時歡喜踴躍」下有一行半偈,頌第九諸子得車故歡喜譬也。三十三行偈頌第一,兩行偈頌第二,六行偈頌第三,七行半偈頌第四,三句偈頌第五,四行一句頌第六,三行偈頌第七,七行半頌第八,一行半頌第九。上宅主總譬中本有六義,今者唯頌四義,略不頌第三一門、第六三十子也。

今三十三行分為四段,初一句頌第一長者,第二有三行一句頌第二一大宅,第三有半行頌第四五百人,第四餘有二十九行偈頌第五宅中火起也。上明長者中有三:初「若國邑聚落」者,名位之處;第二「有大長者」正明長者;第三「其年衰邁」下嘆德也。今言「譬如長者」此一句唯頌「有大長者」也。名位處及嘆德,略不頌也。「有一大宅」此下三行一句頌大宅,人多用此偈頌國邑聚落,此則不然也,正頌「其家廣大」,但譬中直言「其家廣大」,今此第二廣敘大宅之相,然文句與上第五敘火相相類,雖類而非,下自別有文句頌火起也。既以三界為宅,故大也。三界念念無常故「頓弊」,色無色界如堂,欲界如捨,然三界無安,故言「高危」也。命如柱根亦念念無常,故言「摧朽」。心識如梁棟亦念念生滅,故言「傾斜」也。業為基陛既是無明相惑虛搆橫造,故言「頹毀」也。四大如牆壁皆為無常所壞,故言「圮坼」也。色香味觸皆念念無常,故言「泥塗褫落」也。四威儀不周正,故言「覆苫亂墜」也,又言頭髮牙抓莊嚴身者也。五識取緣不復相應,亦即體念念生滅,故見「椽梠差脫」也,又言五根也。聖人捷疾智觀,觀此無常之境,故言「周障屈曲」。屈曲者,委悉也。「有五百人止住其中」,此半行是第三頌上五百人也。「鵄梟凋鷲」此下有二十九行,是第四頌第五火起也,上言「堂閣朽故牆壁頹落」乃至「周匝俱時欻然火起」也。但上長行不的道三界,今偈中委悉,是故別明三界火起。今二十九行偈分為四,初有二十二行偈,明宅中火起,即是欲界火起。第二從「惡獸毒蟲」下有三行半偈,明窟穴中火起,即是色界火起。第三從「蜈蚣蚰蜒」下有兩行半偈,明虛空中火起,即是無色界火起。第四「其宅如是甚可怖畏」下一行,總結火起也。就前三段中各有四階明義,第四止一不開也。今且就前二十二行明欲界火起中有四階者:第一有十七行半偈,先敘列所燒眾生;第二「是朽故宅屬於一人」下一偈,明欲界火起所由;第三「於後宅舍忽然火起」有兩行偈,正明火起;第四「諸鬼神等揚聲大叫」有一行半偈,總結被燒之相也。又就前十七行半偈中自有三段,初有六行偈,先別出五鈍使眾生。第二從「處處皆有」下十行偈,又別出五利使眾生也。第三從「夜叉餓鬼」下一行半偈,總結被燒眾生也。就前二階中各有二,第三不開也。就六行中自有二者,初有五行半偈別出五鈍使眾生,第二有半行總結五鈍使眾生也。今五行半明五鈍使眾生即成五階:初半行明慢使,二一行半明瞋使,三一行明癡使,四兩行明貪使,五二句明疑使也。初「鵄梟凋鷲」下半行,先明慢使眾生也。次「蚖蛇蝮蠍」下有一行半,明瞋使眾生也。次「屎尿臰處」下一行,明癡使眾生,屎尿等以譬五塵,然眾生貪著五塵,如蜣蜋等貪屎尿也。「狐狼野干」此下兩行,明貪使眾生,然死尸等且譬五塵,眾生競取五塵色聲香味觸,故言「咀齚」也。更相劫奪橫取無道,故言「踐蹋」也。「鬪爭齟掣啀喍吠嘷」此二句明疑使眾生,思因果之理為有為無,未判見心如兩狗未決也。「其舍恐怖變狀如是」此下半行,是第二總結五鈍使眾生也。「處處皆有魑魅魍魎」此下十行,第二別出五利使眾生,亦有二者,初此半行偈先總明五利使眾生,第二有九行半別出五利使眾生。然前明鈍使眾生,初別、後總明;五利使眾生,初總、後別也。「夜叉惡鬼」此下九行半,是第二別出五利使眾生,既明五利使即成五階,初三行明邪見,次兩行半明戒取,次一行半明我見,次半行明見取,次兩行明斷常二見,是邊見也。「夜叉惡鬼」下三行先明邪見眾生者,謗無因果,然因果即是四諦,謗無滅道因果,如「食噉人肉」也。「毒蟲之屬」以下明無苦集,就中先一行列出苦集,次一行半正明謗也。「孚乳」為因即是集諦,「產生」為果即是苦諦,皆有苦集各不相關,故言「各自藏護」也。「夜叉競來」此下一行半,是第二正明邪見眾生謗無苦集因果也。邪見縛成上品,故言「恶心轉熾」也。緣邪論僻義,故言「鬪諍之聲」也。此必招三塗之苦,故言「甚可怖畏」也。「鳩槃荼鬼」此下兩行半偈,是第二階明戒取眾生,即是持雞狗鹿戒也。平地小高稱為土埵,欲明戒取眾生伏三塗因,生人天之中,如土埵也。有時厭欲界之苦,伏欲界結暫生色界,如離地一尺也。有時厭色界之苦,即伏色界結暫生無色界,如離地二尺也。伏結生色無色界如往然,暫時折伏非是永伏,還復退三途,故言反也。此戒取眾生非是如理用心,故言縱逸。勞而無功,故言嬉戲也。「捉狗兩足撲令失聲」者,有人解言:色界眾生謗無色無因無果,如捉狗兩足。又謗欲界無因無果,如以腳加頸。一往乃類覈實不然。今明欲界有十使眾生,下自別有文明色界,那得言是色界耶?今「捉狗兩足撲令失聲」者,謗無苦集,令因果理絕而不通,故言失聲也。「以腳加頸怖狗自樂」者,謗無滅道二諦也。又解謗無業煩惱為集,故言捉狗兩足等也。復謗無苦為果,故言以腳加頸等也。「有諸鬼其身長大」此下一行半明我見眾生。我大色小,故言長大也。既無慚愧,故言裸形也。「復有諸鬼其咽如針」,此半行明見取眾生,不能自計證成他見是事實餘妄語也。「復有諸鬼首如牛頭」此下兩行明斷常二見眾生,牛首有兩角,譬斷常二見必相隨也。

從「夜叉餓鬼諸惡鳥獸」下一行半,是第三總結被燒眾生,不開也。色無色界,如窓牖窺看上界之明也。「是朽故宅屬於一人」,此一行是第二明欲界火起所由。祇由長者暫行不在,致令宅中火起,內合明如來昔日已曾化此眾生,於時暫得折伏煩惱不起,無異長者在時有火未起。感緣既盡如來更歷他方,然此眾生遂復更廣起煩惱欝然火盛,故云火起所由也。「於後舍宅欻然火起」此下兩行,是第三正明欲界火起,即是正頌欻然火起句也。「諸鬼神等揚聲大叫」此下一行半偈,是第四總結欲界眾生被燒之相也。「惡獸毒蟲」此下三行半偈,是第二明色界火起。就中亦有四階者,初一行先明欲界眾生為煩惱八苦所惱,故仍伏欲界結生色界,為「藏竄孔穴」也。第二言「薄福德故」一句,明火起所由也。第三言「為火所燒」一句,正明色界火起也。第四餘有兩行,明色界眾生被燒之相也。「蜈蚣蚰蜒」此下兩行偈,第三明無色界火起,亦有四階者,初一行先明色界眾生伏色界結,生無色界也。第二言「鳩槃荼鬼隨取而食」,此半行明火起所由,由彼處邪見人教化而取,故言隨取而食也。第三言「又諸餓鬼頭上火燃」,此半行正明無色界火起也。第四「飢渴熱惱周障悶走」,此半行明被燒之相也。「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此下一行,是大段第四總結三界火起,不開也。

「是時宅主在門外立」此下兩行偈,頌上第二長者見火譬,譬中本有三段:一者能見,二者所見,三者起悲哀之心。今此中不頌起悲愍之心,雖不頌悲愍之心,猶成三段。上直言長者見火然,不出見處,今此中長出見處,以長補所闕終成三段也。三段者,第一半行先出見火之處,第二一句頌能見,第三一行一句頌所見也。今者第一言「是時宅主在門外立」,先出見火之處。然立是欲行之相,如來在法身地將欲應來三界接化眾生,猶如長者欲入門也。「聞有人言」,此一句是第二即頌上能見,上言「長者見」,今此中言聞,此則以聞代見。上譬道見,此明如來有照機之智,此中道聞即談感聖人之機,然感佛出世之機來關聖智,如聞有人言也。「汝諸子等」此下一句是第三,即頌上第二所見,上言「是大火從四面起」,向言聞有人言,聞何所道?正言「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宅」。有人解言:「從三界外流來入三界中,故言入此宅。」今所習不然,昔二萬億佛所已曾受大乘化,即是父子義,故言「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宅」者,故如《遺教》所明,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昔有大乘解之時,於時位心皆作出生死意,後起煩惱失大乘解,即便成入生死義。來入之義其意如此。「稚小」者,於時大乘解弱,故言稚小,只由解弱故失解起煩惱,故言「無知」也。

「長者聞已」此下有六行偈,頌第三救子不得譬。上譬中本有誡、勸兩段,兩段之中各有三階,即是擬宜、無機、息化。今此中亦備頌上兩段各三階者,但方法不同。法不同者,就此六行中分為三段,初言「長者聞已」已下五行頌兩家擬宜,次有二句頌兩家無機,次有二句頌兩家息化也。「長者聞已」下,此三段各有二,第一一偈先頌勸家擬宜,即是「身手有力」下是也。二「告喻諸子」下有四行偈,即頌誡家擬宜,即是「我當為說怖畏之事」下是也。「諸子無知」下二句是第二,即併頌兩家無機。有二者,初言「諸子無知」一句即勸家無機,上無機中本有二,今不頌第一大乘教於其無用,即是「是捨唯有一門而復狹小」,唯頌有小無大,今此「諸子無知」一句總頌上有小無大,即是「諸子幼稚未有所識」也。二「雖聞父誨」一句即頌誡家無機,即是「父雖憐愍善言誘喻」也。第三兩句頌兩家息化,自有二者,初句即頌勸家息化,即是「戀著戲處」也。二「嬉戲不已」一句即頌誡家息化,上言「東西走戲視父而已」也。又解言:不頌勸家三段唯頌誡家二段,前五行頌擬宜,後一行頌無機,不頌息化。上擬宜中有二,第一思惟救子方法,第二正擬宜。此中亦分為二,初一行頌思惟方法,第二「告喻諸子」下四行正頌擬宜。

「是時長者而作是念」此下有七行半偈,頌上第四長者以三車救子得譬。但上譬中本有四段,第一以三車擬宜,二者見子有宿好之心,三者為說三車,四者諸子受行。今此中略不頌第二見子宿好,上言「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奇異之物情必樂著」也。今七行半中分為三段,頌上三段。初三行先頌第一三車擬宜,次三行超頌第三為說三車,次一行半頌第四諸子受行也。今「爾時長者而作是念」下三行頌第一三車擬宜,即是「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捨已為大火所燒」下是也。「告諸子等」此下三行即是超頌第三為說三車,上說三車中本有四階,今三行具足頌之:一行頌第一,三句頌第二,又三句頌第三,半行頌第四也。今「告諸子等」一行即頌第一讚歎三車,上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也。次「羊車鹿車」此下三句即頌第二階示三車處,上言「如此種種羊鹿牛車今在門外」也。「汝等出來」又有三句,即頌上第三勸取三車,上言「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也。次「隨意所樂可以遊戲」,此半行即頌上第四保與不虛,上言「隨汝所欲皆當與汝」也。「諸子聞說如此諸車」此下一行半,頌第四諸子受行,上受行中本有四階,今唯頌三階,略不頌第二互相推排也。初「諸子聞說如此諸車」此半行,先頌「心各勇銳」外凡夫行也。「即時奔競馳走」此六字,即頌「競共馳走」見諦思惟修道行也。「而出」下半行二字,即頌「諍出火宅」得無學果也。又解云:略不頌前二,唯頌後二也。

「長者見子得出火宅」此下有三句,即頌第五見子出難譬也。上譬中有二,一者先明斷惑出三界得無學果,二者正明大乘機發。初二句先頌無學果也,「住於四衢」一句正頌大乘機發也。

「坐師子座」此下有四行一句,頌上第六長者歡喜。今就此四行一句中自有三段,初三句正頌「歡喜踴躍」也。「此諸子等」此下三行,釋致喜所由,由脫難故所以歡喜也。「是故諸人我今快樂」此半行是第三結歡喜也。

「爾時諸子知父安坐」此下有三行偈,頌第七諸子索車明三乘人索果也。就此三行中自有四階,半行明索車時,一行正頌索車,一行明頌如來於時許車之辭,半行即結頌索車也。今者「爾時諸子知父安坐」下此半行,是第一先明索車時。祇是知父安坐之時,內合明如來見眾生大乘機發稱如來本意,故言安坐也。「皆詣父所」此下一行是第二正頌上索車也。「如前所許」一行是第三,即頌如來於時許車之辭也。「今正是時」下半行是第四即結頌索車也。

「長者大富」此下有七行半,頌第八賜大車譬,即是說《法華》。上譬中本有兩段,第一先雙開兩章門,第二雙廣釋兩章門。今七行半亦分為二,初有七行先頌上第二廣章門,第二餘半行追頌開兩章門。又此頌廣之中唯頌廣一大車,不頌廣心平等。但廣大車本有二,一者正廣,二者釋廣。今初有一行半頌先頌釋廣大車,即是「所以者何,是長者財富無量」也。「莊校嚴飾」此下五行半,即追頌上正廣大車,上言「其車高廣眾寶莊校」也。「以是妙車」此下半行是第二,即追頌上開兩章門,此一句先頌一大車章門也。次「等賜諸子」一句,即追頌心平等章門也。

「諸子是時歡喜踴躍」此下有一行半偈,即頌第九諸子得大車故歡喜譬。上言「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也。略不頌第十不虛也。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此下有三十四行半偈,是第二,即頌長行中第二合譬段也。又上合譬中唯合七譬,不合第六第七第九也。雖合七譬,併合第五與第八譬,故文句成六段。今此中亦頌合七譬,文便成七段,但七名雖同,意致有異。上長行不合第六第七,今亦不頌;上合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十譬,今亦頌之。上併合第五第八譬,今偏頌第八譬;上合第五不合第九,今此中義頌合第九,略不頌第五也。今就三十四行半中,亦分為七段:第一有四行頌,合第一宅主總譬;第二「如來已離三界火宅」下有兩行頌,合第二見火譬;第三「而今此處多諸患難」下亦有兩行頌,合第三救子不得譬;第四「是以方便為說三乘」下有四行頌,合第四救子得譬;第五「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下亦有四行頌,合第八賜大車譬;第六「得如是乘令諸子等」下有三行義頌,合第九諸子得車歡喜譬;第七「告舍利弗汝諸人等」下有十五行半頌,合第十不虛妄譬也。四行偈頌合第一,兩行偈頌合第二,兩行偈頌合第三,四行偈頌合第四,四行偈頌合第八,三行偈義頌合第九,十五行半偈頌合第十。上合第一宅主總譬中唯正合一長者義,義中復得兼合餘五義;今此四行偈得頌兼合五義,唯略不頌合一門也。今言「我亦如是」一行先頌合長者,上言「如來亦復如是」也。「世間之父」一句即頌合「則為一切世間之父」也。「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此一切即得頌合兩義,初言「一切眾生」即得頌合五百人也;「皆是吾子」下三句,即得頌合三十子也。「三界無安」下一句偈,即得頌合有一大宅義也。「常有生老」下此一行,即是頌合宅中有火義也。

「如來已離」此下兩行,即頌合第二見火譬,上言「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但上合譬中且合三種,一者合能見,二者合所見,三者合起悲愍之心。今此兩行唯得頌合能見、所見,不頌合悲愍之心也。雖然,猶成三段。何以知然?正猶長出如來見眾生之處故也。今言「如來已離三界火宅」下一行,先出見眾生之處,次半行頌合第一能見,次半行頌合第二所見也。今第一一行明見眾生之處,如來久絕三界之累,故言「已離」也。怕然在法身之地,言「寂然間居」也。林者,無漏法林也。棲神在法身之地,縱任居累礙之表,故言「安處林野」也。然《法華經》所明法身者,不同常住也。解有二種,一雲延金剛心久住世者以為法身,又云正明總十方諸佛更互相望,故知無量壽即時在西方教化未來此間,此間望彼,彼即是法身。然應身本有形有像,法身本無形像,佛既未來此間,於此間即無形無像,即是法身。若來應此間,即於應此間是應身,他方望此間,即持此間作法身也。今此「三界皆是我有」此半行是此中第二,即頌合上第一能見也。「其中眾生悉是吾子」此半行是此中第三,即頌合上第二所見也。

「而今此處」此下有兩行,即頌合上第三救子不得譬。但上開譬中本有誡、勸兩段,亦各有三,及至合譬之中分為三段,即疊合誡勸擬宜,疊合兩家無機,又疊合兩家息化。今此兩偈唯頌合誡邊,但誡中本有三,今此中略不頌合誡息化,唯頌合誡擬宜與無機。今言「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為救護」,此一行正頌合誡擬宜,上言「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也。「雖復教詔而不信受」此一行即頌合上誡無機,上言「若我但以神力」下是,今言「雖復教詔而不信受」顯無機,若以神力通之無有信受,下即釋言「於諸欲染貪著深故」也。

「是以方便」此下有四行,即頌合第四救子得譬。上合第四譬中本有三段,第一先牒舉三種外譬,今者不頌也。第二「言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即帖合第三外譬,今者亦不頌也。唯頌第三段正合第四譬。但上合第四譬中本有四段,今此中略不頌合第二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見機之義,今此四行中有二重,第一三行正頌上合三段,第二一行合三以為一結成上義,此是義出不頌上也。今就三行中初一句頌合第一以三乘擬宜,次一行一句頌合第三為說三乘,次一行半頌合第四諸子受行也。今言「以是方便」一句,是頌合第一用三乘擬宜,上言「但以智慧方便」也。「為說三乘」此下一行一句是偈中之第二,即頌合上第三為說三乘。上說三乘中本有四階,今此一行一句唯得頌合一階,即是示三果處。上言「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示三乘人果處也。自餘三階略不頌合也。「是諸子等若心決定」此下一行半是偈中之第三,即頌合上第四諸子受行,但上合譬中歷別,就三乘人各作四階,今者亦就三乘頌合,但不盡合四階,唯各得頌合三人第四階。今一行半自有二,初總、後別。今言「是諸子等若心決定」,此半行總明三乘人皆得無學果,並是決定之義也。下一行別明三乘人得無學果,初言「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此半行即是聲聞決定果,正頌合上是名聲聞乘,即是開譬中「諍出火宅」也。「有得緣覺」一句,即是頌合上是名辟支佛乘,緣覺無學果即是開譬中「諍出火宅」也。不退菩薩一句即是頌合上是名菩薩乘,即是得無學果,亦是開譬中「諍出火宅」也。「汝舍利弗我為眾生」下一行,第二,合三以為一結成上義也。此一行是義出,不頌上,今猶屬上也。

「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成得佛道」,此下有四行,即頌合第八賜大車譬。但上正合第八譬中追開作六階,唯合五階不合第六階也。今此四行分作兩段,第一此一行偈中得頌合兩階,即是上「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即是心平等及所賜物等之義也。「是乘微妙清淨第一」下三行,頌合上廣大車,上言「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嘆能生淨妙第一之樂」也。故此四行唯得頌三階也。

「得如是乘令諸佛子」下三行,即義頌合第九諸子得大車故歡喜譬。上長行中本不合此第九,今者義頌合也。然此三行中,初二行正義頌上明行一因得一果,故定喜也。第二「以是因緣」下一行明無異因也。今第一「乘是寶乘直至道場」者,明如來既為三乘人受記未來得佛,於時時眾相與標心買當來佛果之上修習進行,即是乘是寶乘,是境界乘也。「直至道場」者,萬行皆是至道場,但其金剛心時剩得佛最近修行至金剛,此是直至道場之義也。

「告舍利弗汝諸人等」此下有十五行半偈,併頌合第十不虛妄譬。上合譬中本有四段,第一先牒上三種外譬來,第二正合,第三釋合,第四結合也。今唯頌第二正合,餘者悉不頌也。上第二正合不虛妄中自有二,初言「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此則總明不虛,今者亦不頌合也。今唯頌合三種別明不虛:以重奪輕不虛,稱本心不虛,與過望不虛。今就此十五行半偈中大分為三段,初有一行偈是第一,先明父子相關以開不虛之端,內合明如來昔日已曾二萬億佛所化此眾生,於時眾生生大乘解,即是子義;然解不孤生,生由於佛,如來有生物解之能,即是父義也。第二有十三行半,正頌合上三種不虛也。第三餘一行,即舉法王結明不虛之意也。又此三段前一後一併皆不開,中間一段自有三段別也。初有兩行半,先略頌合三種不虛,第二有二行,將欲廣頌合先引證勸信也。第三有九行,正廣頌上第一略頌合不虛也。今言兩行半略頌合者,初一行頌第一,次一行頌第二,次半行頌第三也。今者第一「汝等累劫」一行,即頌合以重奪輕不虛,上合譬言「初說三乘」只一句也。「我雖先說」此一行,即頌合稱本心不虛,上合譬言「引導眾生」亦只一句也。「但盡生死」者,但生死有二種,然分段中苦惱深重,是故三乘方便引汝令離炎灼之苦,唯盡分段生死,未盡變易生死,故言但也。復應進斷變易成無上道,豈應止此灰身滅智,故言「而實不滅」也。「今所應作唯佛智慧」此半行,即頌合與過望不虛。上合譬言「然後但以大乘而脫度之」也。「若有菩薩」此下兩行,是第二引勝人證如來不虛勸信。此兩行即成二意,初偈正引證,後即出證人之語也。「若人小智」此下有九行偈是第三,即廣上第一略頌合三種不虛也。今此九行自分為三段,初有六行即廣上,「汝等累劫」下一行略明以重奪輕不虛,就此六行中初二行明苦諦,二行明集諦,一行明滅諦,一行明道諦也。第二從「是人於何而得解脫」下有一行半即廣上「我雖先說」一偈,稱本心不虛也。第三從「佛說是人未實滅度」下有一行半,即廣上「今所應作唯佛智慧」半行,明與過所望不虛也。「我意不欲令至滅度」者,此則取上語,其義可求。斯人若未得無上道之時,我意終不祇令至昔日滅度也。「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向言十五行半大分為三段,此下一行是第三舉法王結明不虛,然不自在人出言多虛,佛是法中之王實不虛也。

從「汝舍利弗我此法印」又前判雲正譬說開三顯一化中根人中本有兩段,第一是舍利弗請,其中自有三段,已訖也。第二是如來答,亦有三段,第一是譬說緣起,其中有二:初呵、後許也。第二正譬說開三顯一,其中有二:即是長行與偈,亦已訖也。中根之人既解同歸之理、先三後一之意,故自此下盡品有六十五行偈,是第三即獎勸中根人受行。然獎勸之意祗明弘經益物、自行化他,種同歸之因、感圓極妙果也。菩薩萬行乃備、眾德皆修,若的明要者不出自行化他,自行則如說修行,化他則弘經益物兼除老病,菩薩之謂也。但慕果之心易生,行因之意難立,是故此中單勸慕果。既願行因,貧福自顯,此意已具如前述,不復細解。又解所以不勸慕果者,與〈授記品〉相近,故不勸慕果也。此中祗以弘經益人以為行因,亦有兩段。兩段之者,第一一行偈先出所弘之經,第二從「在所遊方」下有六十四行偈,正示其弘經益物之方也。今第一言「我法印」者,即是所弘之經,印者故如此人名字印此函書送與所與之人,莫與所不與之人。然《法華經》猶如函書,但經中所明因果,猶如書中所表之事也。如來言教題此經名字猶如印也。弘經菩薩如送書人也。法印深意其義如此。

從「在所遊方勿妄宣傳」此下六十四行是第二,正示其弘經益物之方,獎勸行因之意。此中自有三段,初有半行,據總略勸弘經益物;第二「若有聞者」下有十行偈,據別略勸弘經之方;第三「若有不信譭謗此經」下有五十三行半偈,廣示弘經方法,表行行因之相。

今言「在所遊方勿妄宣傳」者是第一,然勿妄之言其意難了,今且作四句明之。一言惡人莫為說,此亦是勿妄;二者惡人亦為說,善人亦為說,此亦是勿妄;三者惡人應為說,善人莫為說;四者善人應為說,惡者莫為說。今不同前三句,何故?前三句太甚通漫,故的取第四句,正惡人莫為說,善人應為說。

問者言:「如來慈父,等視如子,且又放光普照,有識皆蒙。今復言善人應為說,惡人莫為說。非唯生分別之心,亦違慈父之意。」解者言:「放光普照表慈悲平等,今明善人應為說,惡人莫為說,此則示身子弘經益物之方。善人應為說即是勸善,惡人莫為說即是誡惡。且又強為惡人說者,非唯直生不信之心,亦復增長誹謗之罪,是故《涅槃》言:諸佛聖人不為眾生作煩惱因緣。又欲斥彼惡人令改惡行善也。」

「若有聞者」此下十行偈是第二據別略勸弘經之方,此第二段望上總則成別,望下廣故稱略也。今就此十行偈中自有兩段,第一有四行,先勸善人應為說,第二「斯法華經」下有六行偈,誡令莫為惡人說也。此兩段中各有三,今且就前四行善人應為說中,自有三種善人,初一行先明不退轉人應為說。阿者言無,鞞跋致言退,無退之人應為說也。第二「若有信受」下一行半,明過去久種善根之人,應為此人說也。第三「若人有能」下有一行半偈,則明未來世中常值善知識人,應為此人說也。此三種人即成三世,初明不退之人,即是現在;次明久種善根人,即是過去;後明常值善知識人,即明過去久種善根人,即此人未來世中當得相值,但互舉一邊為義也。「斯法華經」此下有六行,是第二誡令莫為惡人說。此六行中亦有三種者,初一行先明淺識之人莫為說,第二「一切聲聞」下三行,舉有信之人況出不信之人,及取即得不信之人也。第三「又舍利弗」下兩行,更出惡人總結莫為說。初偈明我見之人不應說,後偈多愛染之人勿為說。

問者言:「上言宿習強者雖有三種,五濁不能為障,今何故言莫為此人說耶?」解釋者言:「此有二意,一者正為勸獎中根人弘經方法,二者亦為斥即時眾中有懈怠之者也。」

「若人不信譭謗」此下五十三行半偈,是第三廣示弘經益物行因之方。今就此五十三行半偈中大分為兩段,第一有三十四行半,廣示惡人莫為說,此即廣上第二六行,略明惡人莫為說;第二從「若有利根」以下盡品有十九行偈,廣明善人應為說,此則廣上第一四行,略明善人應為說。為廣之意,其意如此。今且前明惡人中自有三,第一有四行半偈,據行惡因明惡人;第二從「其人命終」下有二十八行偈,據得惡果明惡人;第三「佛告舍利弗謗斯經者」下二行,第三總結惡人之相也。今且就前四行半明行惡因中自有三種惡因,初一行偈先明謗法之人莫為說,第二一行有疑惑人莫為說,第三兩行半謗弘經人莫為說也。今第一一行偈明謗法人,既謗毀此經云何可說?「即斷一切世間佛種」者,今此經說眾生有佛種,然諸聽法之人既譭謗此經不得宣說,故言斷佛種也。「或復頻蹙」一行,是第二明疑惑之人莫為說也。「若佛在世」下有兩行半,第三明謗弘經之人者亦不應為說也。「其人命終」此下二十八行,是第二據得惡果明惡人,即是向者三種行惡因之人得此惡果。就中有二重:初二十二行偈正明惡果報,第二「常處地獄」下六行偈,總結惡果之相也。又就此兩段之中各有二別,今且就正明惡果中有二者,初有十二行據正報明惡果,第二「若得為人」下十行偈,據餘殘報明惡果也。「死被瓦石」者此是世流佈語,正言祗此人死後斬截之相,亦可是此人死後得宿命智見,人取其死尸屠割,於時緣此即生苦受,即自知由謗經之罪也。又釋此人死時終不好死,死必為刀杖所加也。「若得為人」此下有十行,是第二據餘殘報明得惡果,即是向者是正報者今得殘報也。「常處地獄」此下六行,是第二總結惡果之相,亦有二者,即結上兩段,初有兩行總結上第一據正報明得惡果也;第二從「若得為人」下有四行,總結上第二據餘報名得惡果也。「告舍利弗謗斯經者」向言三十四行半廣示惡人莫為說中本有三,初有四行偈據行惡因明惡人,第二二十八行據得惡果明惡人也,已竟此下兩行是第三總結惡人之相也。

「若有利根」此下有十九行,是第二廣明善人應為說,廣上第一四行略明善人應為說也。就中有二,第一有十七行偈正明善人應為說,第二「又舍利弗我說是相」下有兩行,總結勸善人應為說也。就前十七行偈中凡有十種乃可為說,今以義相對以為五雙:第一雙明現在明聰明利智,過去則深種功德,此是功德智慧相對也。第二雙言俯則慈愍下流,仰則恭敬尊長,此是俯仰相對也。第三雙言外則捨遠惡緣,內則奉戒清淨,此是內外相對也。第四雙言自行則質直柔和,化他則清淨說法,此是自行化他相對也。第五雙言始得專念求經,終則純心頂戴,此是始終相對也。「告舍利弗我說是相」此下兩行,是第二總結勸善人應為說。

信解品第四

但解有兩種,一者自以智慧明見法相,此則法行人,呼為見解,二者不自見理憑師謂爾,此則是信行人,名為信解也。今此品中明四大聲聞領開三顯一之義,信同歸莫二之理,從信得解仍詺為信解品。

問:「只有此四人領,更有餘人?」解釋者言:「但使是中根之徒,得解者亦無量,但略舉四人為端首耳。」

譬說開三顯一化中根人本有四品即為四段,此一品是第二明中根人領解。又言四段之中各開為二,今此領解中有二者,第一是經家序中根人得解之相,第二從「而白佛言」以下竟品,正是中根人領解之辭。又就此兩段之中各開為二。經家序中有二者,第一從「爾時慧命須菩提」下訖「歡喜踴躍」,是經家序中根人內心歡喜;第二列外形恭敬也。就第一明內心歡喜中有三:初列出歡喜人名須菩提等四人;二者明歡喜所由,由聞未曾有法故;三者正明歡喜也。

第一所以言慧命須菩提者,凡有二種解,一者言昔日未解開三顯一同歸之理,愚癡之人心相續為命,今日既得解權實之宗,慧心相續為命,若爾亦應言慧命迦旃延乃至慧命目犍連,所以單道須菩提者,此則互舉為論。二者須菩提解空第一,空慧為命,《大品》座席之時已為諸菩薩轉說般若,以此呼為慧命須菩提,此即從本受名。

問者言:「從解空得名,亦應言論義迦旃延乃至言神通目連耶?」解釋者言:「此亦互舉。若必也相兼時,亦應言摩訶須菩提。何以故下三人皆有摩訶之名,而須菩提獨無?故知此互舉兩義雙明。」

就第二明歡喜所由中有二:初明聞未曾有法者,正由聞譬說開三顯一解一義故,二者明得解之資,由為上根人法說開三顯一,與舍利弗授記故也。

從「發希有心」下第三正明歡喜也。「即從座起」訖「瞻仰尊顏」是第二,經家列外形恭敬。第二正領之辭中有二:第一從「而白佛言」以下盡七十三行半偈,正領解上火宅乃至〈方便品〉中開三顯一之義。第二從「世尊大恩」以下有十三行偈,明此解由佛來,是故嘆佛恩深難報以結領解。又就此兩段之中各開為二,且置嘆佛恩深難報,至彼更分。

今就第一正領解中有二,第一是長行,第二是偈頌。今就長行之中自有三段:第一先略領解;第二將欲廣領解,先諮審如來;第三從「譬若有人」訖長行,廣領解。又就第一第三各開為二,中間諮審止一不開。

略領解中有二者,第一法說領解,第二言「無量珍寶不求自得」,此明譬說。廣領解中有二者,第一是開譬,第二是合譬。今就略領解兩段中各有二:第一是開譬,第二是合譬。今就略領解兩段中各有二:第一法說中二者,第一先明昔日不求,第二從「我等今於佛前」下明今日自得。譬說亦爾。何者?昔日《大品》座席之時,我親為諸菩薩轉教說般若,明大乘因如彼、說大乘果如此,而我於時於此大乘因亦不求,於大乘果亦不求,而我於時自知大乘因果是好法,只是不求,何以故口言?若佛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菩提心,而今日值《法華》座席即會三成一,明聲聞小行皆成佛果,此則是自得之義。只就第一明昔日不求中自有二,第一列三種不求章門,第二從「無所堪任」以下釋上三章門。三章門者,一言「居僧之首」故不求,二者言「年朽邁」故不求,三者言「自謂已得涅槃」故不求;此皆道昔日《大品》座席時事。所言居僧之首不求者,須菩提等昔日既是上座,作小乘學,執教定宗位階次第。何故爾?若學菩薩,不問道俗先受戒者便為大故,我等於時有弟子皆隨於我學小乘之法,我忽移心改造,非謂眾首之人,為此義故於大乘因果不生求心。第二上云年朽邁故不求者,菩薩之懷不惜身命無方益物,我等年時已謝,何能為之?前言居僧首者明法臘已大,後復言年已朽邁者明俗年復高;但俗年雖高法臘未必大,今者法臘既大俗年又高。第三自謂已得涅槃不求者,佛昔語道有聲聞、緣覺、菩薩,我於時既得聲聞、緣覺涅槃以為究竟。又聞佛言:「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菩提心。」即是高原陸地不生蓮華之義。有此三義,是故不求也。「無所堪任」此下是第二,釋上三種不求章門,先釋第三自謂已得涅槃章門也。「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此下釋上第一居僧之首故不求也。「說法既久」者,不言佛坐已久,只立指波若坐席故言久。於大乘因果中不作心,故言「疲懈」。於小乘三三時中,故是「精進」也。「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此下,釋上第二年並朽邁故不求章門也。「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菩提記」此下是第二,明今日自得義也。「無量珍寶不求自得」此下是第二譬說。就此譬說中亦有二,即為上兩段作譬。今言「無量珍寶不求」,此六字即為上第一昔日三種不求作譬也。次「自得」此兩字,即為上第三明今日自得作譬也。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者,長行正領解中本有三,一者略領解竟,此是第二將欲廣領解,故先諮審如來也。

「譬若有人」自此下訖長行,是第三廣領解,就此廣領解之中亦有二:第一開譬,第二合譬。就開譬之中凡作九譬,領上火宅十譬,亦遠領〈方便品〉中十譬之本,不盡領十譬。上火宅中本有十譬,此中唯領七譬不領三譬,不領第六父歡喜,亦不領第七諸子索車,亦不領第十不虛也。所以不領第六者,只解第五免難譬,第六父歡喜之義自彰。所以不領第七者,上諸子索車,此即是迷惑之心,是故隱而不領。所以不領第十者,上第十是不虛妄,今日既得解,何假領上不虛妄?若使領者如似言不解之時,昔日有虛妄,今日既無虛妄,是故不領也。上既有十譬,今唯領七譬只應有七,所以有九譬者,此中第四第五兩譬共領上火宅中第四長者救子得譬,此中第六付財物譬,不領上開三顯一之意,此乃遠領《大品》座席時意。但窮子今日深取佛意,則言昔日《大品》時佛已令我為菩薩轉教說般若,但佛於時眾中,令我說此大乘因果,則始終會令汝得此因果。須菩提今日既得解,是故深取此意也。九譬者,第一明父子相失譬,第二明父子相見譬,第三明呼子不得譬,第四明呼子得譬,第五明教作人譬,第六明付財物譬,第七明見子長大譬,第八明付家業譬,第九明得家業故歡喜譬也。今者第一譬,「若有人」下訖「無復憂慮」,詺為父子相失譬,此則領上火宅中第一宅主譬,亦名總譬,亦遠領〈方便品〉中「今我亦如是」下明釋迦同諸佛先三後一化五濁眾生之主。第二從「佣賃展轉」下訖「我雖年朽猶故貪惜」,是名父子相見譬,此則領上火宅中第三長者見火譬,亦遠領〈方便品〉中第二「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下,明佛見眾生為五濁所惛也。第三從「即遣傍人急追將還」以下訖「往至貧裡以求衣食」,詺為呼子不得譬,此則領上火宅中第三長者救子不得譬,亦遠領〈方便品〉中「我始坐道場」下,明佛用大乘化眾生不得也。第四從「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下訖「愍而怪之」,名呼子得譬,此則領上火宅中第四長者救子得譬,譬本有四階,今此第四譬先領前兩階,三車擬宜見子宿好,亦遠領〈方便品〉中第四言「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下,明佛用三乘化得眾生亦有四階,今亦先領前兩階以三乘擬宜及見三乘人機也。第五從「又以他日於窓牖中」以下訖「然其所止猶在本處」,詺為教作人譬,此則領上火宅中第四救子得譬中後兩階為說三車及諸子受行,亦遠領〈方便品〉中化得眾生中後兩階為說三乘、三乘人受行,是故言第四、第五共領上一譬。所以爾者,法說之中偏就應身上明,故合而不離;今明四大聲聞領解深取佛意,就真應二身上明之,故宜分為二也。第六「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竟「下劣之心亦未能捨」,名為付財物譬,是則不領上開三顯一之意,此遠領昔日《大品》座席之時,佛命須菩提為諸菩薩轉教說波若之意也。第七從「復經少時父知子心漸已通泰」以下,名為見子長大譬,此則領上火宅中第五見諸子等安穩得出下明見子出難譬,亦遠領〈方便品〉中第五「舍利弗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一偈,明如來見三乘人有大乘機發。第八從「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以下,名付家業譬,則領上火宅中第八長者賜大車譬,亦遠領上〈方便品〉中第八「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下,明佛為時眾說《法華》授記得佛。第九從「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名為子得家業故歡喜譬,此則領上火宅中第九諸子得大車歡喜譬,亦遠領〈方便品〉中第九言「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明於時時眾聞說《法華》皆授記作佛故得歡喜,三乘人受行也。

就第一父子相失譬,領上宅主譬亦名總譬。譬中本有六義,今唯領二義,領第一「有大長者」化主之義,復領第六三十子義,此二義是要者,亦是〈方便品〉釋迦同諸佛先三後一化眾生之主。今就父子相失譬領上二義,不得作二段,父子相簡為四重,第一明子背父而去,第二明父覓子不得,第三明子還近父,第四明父失子憂念轉深。內合四重者,第一先明眾生昔日二萬億佛時曾稟大乘,自爾之後失解捨如來流轉六道。第二明如來從眾生失大乘解之後,恆覓可化之機不得。第三內合眾生從失大乘以來,在五戒十善教中學,則有機感佛出世,此則是漸近父義。第四眾生既為五濁所惛,如來慈惻彌深,是父憂念轉深義也。又就此四重之中各有兩階。子離父中有二者,一者明子背父而去,二者明子向國而還。今言「譬若有人」者,只明四大弟子自譬,故言若有人。「年既幼稚」者,內合明眾生昔日二萬億佛所於時已曾稟受如來大乘化,但於時稟大乘化不久,故言幼稚。不道大乘解小。若言解小是幼稚者,下言年既長大便應是解大,故知不名解小是幼稚。後解言只是解小故幼稚。何以知之?只是幼稚故捨父,若不幼稚云何捨父?內明為論眾生於二萬佛所稟如來大乘化,於時只得外凡夫解,而此解怯弱,故言幼稚。「捨父逃逝」者,隱密而去,非公灼故言逃也。逝者言去,內合眾生即失大乘解,理中密有背佛之義也。

問者言:「佛明知眾生必失此大乘解,於時何故用此大乘化之?」解釋者言:「佛於時實知眾生得解之後必失,但於時大乘機感佛,佛仍為說大乘,若有感不應,則有差機之失。既得此解,如來更化他方眾生,遂起煩惱失此大乘解也。」

問者言:「若佛更復教化他方眾生,於後復起煩惱失解者,此則是父自離子,何關子捨父也?若是眾生遠佛,然後起煩惱者,乃可是子離父;父自往他方,眾生自失解,故是父離子義也。」解釋者言:「取事即然,理則不然。何以知之?若是眾生有機感佛,佛則住世,可化之機亦盡,故佛捨此化彼,正由眾生感機盡故佛去,不得言佛去故感機盡。既是眾生感機先儘,此即是子離父義也。」

問者又言:「如來既知必失解者,昔日不應用大乘化之。」解釋者言:「實知必失解,猶用大乘化者,此則為後化之資,後亦有大乘機發之時,佛言我昔日已曾為汝說此大乘,汝等於時不能堅固受持,廣起煩惱遂失此解。今復為汝說而尚不堅固受持。時眾既聞曾得遂失,仍發決定之心。故言前失得為後資,既有資力是故如來為說。」

問者又言:「若言失者,今云何還生耶?」解釋者言:「此失非是永斷善根成一闡提,隻言煩惱五濁既多,於時解心不現前,名之為失。夫善生必以信心為本,於時雖失大解,由有信心,於五戒十善教中修行,能令大乘智願善根不斷,是故『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若言永斷者,云何言憶也?」

問者又言:「若言信心猶存者,不應名作失。」解釋者言:「乃無大乘之解,何妨有小乘之信也。」

「久住他國」者,大乘教己國,五戒十善經教為他國,失解之後久在五戒十善教中修行,故久住他國也。失解之後備在五道,故言「至五十歲」也。此則釋成上久住他國之義。所以言「若十二十」者,此意明未必盡備經五道,亦可失大乘解之後經人道,仍更值如來得大乘解者,故言若十。亦可失大乘之後,經畜生道或經人道,仍更值佛得大乘解者,故言二十。亦可備經五道,然後得大乘解者,故言至五十歲也。「年既長大」者,不道解心大,只道失解來久,故言長大也。「加復窮困」者,殆盡曰窮,復為寒苦所逼,故言困。外譬為論,此人年既長大復窮亦困,故如即時人,昔日幼小之時,率爾一丈一尺以為衣裳,一斗一升可為飲食,今日人身既長大,正須多衣、足多食之時,云何猶用昔日幼小之時衣食,充今日長大之軀,理自不足。內合為義,眾生既離經五道,應須多功德智願善根自資,猶用昔日微解自資者,又蓋無所利益,故言窮困。備經卵胎濕化受生,故言「四方」。雖然恆位心不無覓理,故言「求衣食」也。又解五戒十善教宣辨人天因果以為「四方」。「漸漸遊行」此下是第二階明子向國而還。「漸漸遊行遇向本國」者,此人於時不作心言是向本國之行,理數爾然故云遇。但背諸國未必遠、向國未必近,故如始出南剎北道一步此亦是背國,若使涉北萬里亦是背國,而歸未必近者,故如涉北萬里,始迴南向作意還向,始舉一步此亦是向國而歸,故知背國未必遠,向國未必近。但背國雖近有日遠義,向國雖遠有日近義,內合為義,假設過去佛為眾生說法,過去佛既滅後,中間且作經一劫,釋迦方出教化眾生,於時背過去佛已經半劫,此是背國日遠。若使後半劫去釋迦出轉近,此則是向國而還義,故言「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其父先來求子不得」此下是第二明父覓子不得,亦有二階,第一正明覓子不得,第二明雖失一子之苦,不廢家業大事。今言其父先來求子不得,此是第一階,正明覓子不得,內合明佛從二萬億佛所大乘化眾,失解之後,恆覓眾生大乘根機都不得矣。「中止一城」此下是第二階,明父雖失一子之苦,不廢家業大事,內合如來於此一方眾生無機感可為說法,餘方教化終自不廢。「中止一城」,城者防非拒難為義,如來教法為城,若言教一坐能使正理恆存,外道即隱,故詺教法為城。教明佛果備有眾德,故言財寶無量等。「其諸倉庫」,倉者養命,庫者養身,明如來法身慧命養育眾生之義也。「多有僮僕」者,內外凡夫受學弟子如僮僕,八地以上菩薩如臣,七地以下初地以上菩薩如佐,緣覺如吏,聲聞如民,大乘如像,自餘三乘等如馬牛羊。「出入息利」者,教從佛宣名出,化功歸己如入息利也。「商估賈客」者,商估之徒本買賤求貴,此明諸菩薩從佛受教廣利益眾生。

「時貧窮子」此下是第三明子漸還近父,亦有二階者,第一明近父緣由,第二正明近父也。「時貧窮子」下乃至「經歷國邑」以來,第一明子得近父之緣由,由遊行不已遂得近父;內合為義,由眾生在五戒十善經教國邑中修行不已,有感佛出世之機也。「遂到其父所止之城」,此是第二階正明子近父,內合眾生正有感佛說法之機也。

「父每念子」此下第四,明父既失子來久憂念轉深,但眾生失解廣起煩惱,如來慈悲愍傷其義彌至。就中亦有二階者,第一明念子之苦,第二明假設作念得子之樂也。從「父每念子」下竟「是以慇勤每憶其子」此是第一,明父念失子之苦,失解之子違離如來備經六道,故言「別離」。「五十餘年」,所以言餘年者,解有二種,一解云:「實只自有五道無別有阿修羅道,阿修羅道只攝入鬼神道,鬼神道中最勝者離出,詺作阿修羅道,既被出,故言餘也。」一家所習不然,善有三品,下品感阿修羅,其多諂曲求道甚難,故貶之在鬼神道也。此一段眾生既失大乘解,唯如來自知一應以來,不向聲聞辟支佛等說,故言「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也。「心懷悔恨」者,悔在於我,恨在於子。何以知之?只悔我不堅償此兒遂令失去也。恨在於子者,汝不孤,然而要有父母,云何都不尋求?天性存父子之義。內合為論,悔我昔日二萬億佛所時用大乘化,不能得令登內凡夫信首得立使不退墮,恨者汝眾生神解本異乎木石,云何不堪憶我昔大乘之化而流浪生死耶?故言悔恨也。「自念老朽」者,廢大乘來久,故言老朽也。「財物」,如前解。「無有子息」者,無有委付以弘法紹繼之人,故言無有子息也。「一旦終沒財物散失」者,此明眾生既無機緣,如來便捨化他方,故言終沒。大乘經教於眾生無用,故義言散失無所委付也。「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下是第二階,假設作念得子之樂,內合明得眾生有大機發、有可化之緣,便稱如來大慈悲之意,故言無復憂慮也。

「爾時窮子佣賃展轉」此下是第二父子相見譬,此則領上火宅中第二長者見火譬,亦遠領〈方便品〉中「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等」也。但上譬中唯明長者見子義,不道子見父義,內合上單明佛見五濁眾生有人天等小機,今此譬中委悉,先明人天小機感佛,即是子見父義,後明佛見此機,即是父見子義。然感應之義,只感時應、應時是感,然逐義為便有感故有應,不得先應後感。是故此譬中有兩段,第一子見父,第二「於師子座見子便識」以下明父見子。就此兩段中各有四階。子見父中有四者,第一明見父緣由,第二明見父之處,第三正明見父,第四明子見父生懷畏避之心。言「佣賃展轉」此是見父之緣由,若不佣賃何容得與長者相見?內合眾生修五戒十善相資,遠得助一乘機發之義也。「遇到父捨住立門側」此是第二明見父之處,內合眾生五戒十善小機感佛不正,如立門側也。「遙見其父踞師子床」此下是第三正明見父尊嚴,五戒十善機來闚佛,故言見父也。「遙」者,此機遠闚法身地,故言遙也。如來處在無畏之座如師子床也。「寶機承足」者,有二種解,一解戒定為腳足,二諦境為寶機。一家言權實二智為腳足,二諦境為寶機,如來二智常照二諦境,如寶機承足也。外國言婆羅門者,高良大姓。八地以上如婆羅門,七地以還如剎利也,大乘內凡夫如居士也。

問者言:「既言佛在法身地,云何言有內凡夫等圍繞?」解釋者言:「此經明法身,不同常住經所明法身,今此經言法身者,指他方應身為法身,故如佛在無量壽國,此間眾生機感無量壽來應,仍詺無量壽佛為法身也。」

「真珠瓔珞」者,解有二種:一雲明諸菩薩備有功德智慧,一雲佛果具有功德智慧如真珠瓔珞。在辟支如吏,聲聞如民,外凡夫如僮僕。「手執白拂」者,三乘人用智慧手執無生之理拂煩惱塵,此乃是三乘人自拂。何故言侍佛左右即成佛?解釋者言:「此乃是自拂則由佛教,故義言拂佛也。且《淨名》云:『眾生病故我病,眾生病癒我病亦愈。』故義言拂佛。」「覆以寶帳」者,明如來大慈大悲最高而能覆下如寶帳也。「垂諸華幡」者,華幡本招致看者,此譬如來有四攝之德攝化眾生也。「香水灑地」者,雲法師言:「以禪定水灑淨戒地,淹煩惱塵,正以禪定資戒令止惡義強也。然佛地乃無惡可止,但有定故,恆無惡可生,故義言淹之也。」「散眾名華」者,七淨為華也。「羅列寶物」者,如來說一乘因果萬善同歸,明諸功德,故言羅列寶物也。教從佛出故言「出」,化功歸佛故言「內」,前人受教為「取」,拂授記為「與」也。「窮子見父有大力勢」此下是子見父中第四階,明窮子既見長者尊貴,生畏避之心,內合眾生唯有五戒十善之機感佛,此小機擬一乘圓教永無堪受之理,則有怖畏之心。五戒十善小機不應一乘大教,從擬無益,故言「悔來」也。「竊作是念」此是理中為論,非公灼發言,故言竊也。「若是王王等」者,說一乘教佛是王,說三乘教佛為王等也。若是一乘教佛者,亦非是五戒十善機相應,只縱復說三乘教佛,亦非是五戒十善機所宜,故言「非我佣夫作力得物之處」也。「不如徃至貧裡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者,人天教為貧裡,於此人天教中修行,即肆力者賣也。五戒十善為因感人天果報,如衣食易得也。「若久住此或見逼迫」者,內合人天小機扣佛大教,佛或能用大乘教逼小令行,故言「逼迫」也。非我所為欲令為,故言「強」也。欲背大向小,故言「疾走」。「欲去」,猶未去也。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此下是第二父見子,此中亦有四階,第一明見子之處,第二正明見子,第三明見子故歡喜,第四明長者生開暢之心念也。今「於獅子座」者,是第一明見子之處,內合如來在法身無畏之座也。「見子便識」,此是第二階正明見子,內合明如來見眾生便識,是我昔日以大乘所化之人,即是領上火宅中雲「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也,亦是〈方便品〉中「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也。「心大歡喜」者,此是第三階,明長者既知是兒故歡喜,內合明佛既見此眾生小機發,用此善根資益得昔大乘之解,稱大慈之意,故言歡喜也。「即作是念」下是第四階,明長者生開暢之念,內合明如來見眾生善根機發,必可以委付法化。「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者,從二億佛所眾生失大乘解,恆覓眾生善機不得,故云無由見之。今者始見,無機發,故言「適我願」也。「我雖年朽」者,癈大乘化來久,故言年朽也。「猶故貪惜」者,雖癈化久猶欲用大乘與眾生,故言貪惜。此四法中第二第四正領上能見,第一第三非正領上也。

「即遣傍人急追將還」以下是第三呼子不得譬,即領火宅中言「我身手有力」,明長者救子不得譬,遠領〈方便品〉中「我始坐道場」下,明以大乘化眾生不得也。上火宅譬中本有勸、誡兩段,各分為三別,今此中即併領之,既併領時開為三段。第一訖「何為見捉」名一喚不來,即領上勸擬宜與無機。第二從「使者執之逾急」下訖「悶絕躄地」,此名為再喚不來,即領上誡擬宜與無機。第三從「父遙見之」下,名為父置兒譬,即併領誡、勸兩家息化也。是則領開譬中不相應,領合譬中言相應也。又就此三段中各開為二。初段中二者,第一領上勸教擬宜,第二「窮子驚愕」以下明無機。就兩段中各自有二重,領勸教擬宜有二者,第一言「即遣傍人急追將還」,此領上思惟作勸教,即是「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所以言傍人者,此就經教為義也。理是正,大乘言教是傍,教乃詮於理,然教非即是理,故言傍人也。

法華經疏卷第五

 

上篇:妙法蓮華經義記

下篇:妙法蓮華經玄義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勝鬘寶窟

凋勝鬘寶窟敘 原夫。所謂一乘之大車者。則是法王之寶...

觀音義疏

觀音義疏卷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此文既別...

金光明經文句記

金光明經文句記卷第一(上) 宋四明沙門釋知禮述 吾先師...

楞伽經義疏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義疏上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 ...

【註音版】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

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 師言安般守意。當知色心相因而...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

祭灶儀規

《平興寺佛事儀軌》祭灶儀規 1、淨水讚 楊枝淨水 遍灑...

頻毗娑羅王詣佛供養經

頻毘娑羅王詣佛供養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如是我聞:...

佛說決定總持經

佛說決定總持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註音版】一切法功德莊嚴王經

一切法功德莊嚴王經...

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

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一卷 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等奉 ...

【佛教詞典】月宮

(界名)月天子之宮殿。即月之世界。起世經十曰:月天...

【佛教詞典】五人非器

非器,指非受持佛法之機根。對華嚴經而言,非信行之器...

婢女皈依三寶而生天的因緣

《雜寶藏經》經文: 爾時。舍衛國須達長者以十萬兩金僱...

修行中出現的不思議境界,為何不能隨便向外人說

我們看這裡有一段很重要,看蕅益大師的補充說明。蕅益...

你有三分的修行,佛菩薩就會給你七分的感應

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陀羅尼者,當知普賢神通之力。若...

惟賢長老《儒釋道三教文化各有特點》

我今天來到這裡(三學書坊),很高興,為什麼?這裡有...

彌陀大醫王 念佛能治病

念佛還能夠治病。現在我們不是醫療費很高嗎?天天生病...

「自淨其意」是什麼含義

問: 能否開示自淨其意的意義。 中台禪寺答: 自淨其...

略談菩薩戒中的「說四眾過」問題

菩薩戒也稱大乘戒、佛性戒、一心戒、心地戒、方等戒、...

你能夠持他的聖號就已經得救了

《地藏經》又給我們一個啟示:地藏王菩薩每日清晨隨順...

世間人為什麼懷疑善惡因果的存在

又三業殊體,自同有定。報定則時來必受,非祈禱之所移...

聖嚴法師:智慧與福報

有福報卻不一定有智慧;若無智慧,福報本身也可能會帶...

把所有功德都迴向往生西方

只要是修行佛法的人,他總有修行的種種科目,這裡就列...

服用動物製品,則是不知慚愧

所言天冷身弱,衣絲綿者,必須非此不能生活方可,若借...

【視頻】《大般涅槃經》平興寺僧眾唱誦

《大般涅槃經》平興寺僧眾唱誦

【視頻】《心經》念佛靜心曲

《心經》念佛靜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