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妙法蓮華經義記卷第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妙法蓮華經義記卷第二

光宅沙門法雲撰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此下盡偈,是第四發問序。亦有兩段:第一,經家敘彌勒自欲問之意;第二,從「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下竟偈,是正問也。又此兩段之中各開為二,經家敘欲問中有二者,第一,言「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經家敘彌勒自欲問意也。第二,「又觀四眾」竟「眾會之心」,此明經家敘彌勒有兼他之意,兼他之意者,欲騰大眾疑念以問文殊也。

「而問文殊師利言」此下盡偈,是第二正問段也。就此亦有二者:第一,從「而問」以下盡五十四行偈以來,詺為正問也。第二,從「佛放一光」下有八行偈,詺為請答也。又此二段各開為二。正問二者:第一是長行,略問;第二五十四行偈重頌,廣問也。第二八行請答二者:第一,「佛放一光」下有三行偈,先舉所見之事正請答也。第二,從「四眾欣仰」有五行偈,即釋伏難結請也。所以長行稱略說、偈中言廣問者,若據理為義,則長行是廣、偈中是略。何以知然?長行之中各總問彼此二六種瑞相盡故,及至偈中各別頌不盡故。今就文為義,則偈中是廣、長行為略。何以故?偈中文多,長行文少故也。今且就略廣二說之中又各開二。長行二者:第一「而問」以下竟「神通之相」,總問此間六種瑞相也。第二「放大光明」以下竟「國界莊嚴」,總問何故使我見他土六種瑞相也。就問他土瑞相中有二:初「放大光明」以下,明瑞相之由;第二「悉見彼佛國土」以下,是正問也。今廣問之中雖有五十四行偈,又分有二:第一有四行偈,廣頌上問見此間瑞相也;第二從「眉間光明」以下有五十行偈,廣頌上問見他土瑞相也。今者四偈唯頌四種瑞相,不頌第一第二瑞相也。初一偈頌第六放光,次一偈半頌第三天雨四華,次半偈頌第四地動,次一偈頌第五四眾歡喜也。今者初偈問放光,詺佛為導師也。但初「何故」句,是通冠諸瑞相也。「雨鬘陀羅」此一行半,今頌上雨華,上有四華,今者唯頌二華,唯小白華、小赤華,但半行頌也。「栴檀香風」一行義出,故攝屬雨華也。「而此世界」半偈頌上地動也。「時四部眾」一偈,今頌上四眾歡喜也。上總問中含有六種,今者偈中的頌四種也。然略不頌說《無量義經》,亦略不頌入定也。所以略者有二意也:一者文略也,二者事中不便。何以知然?如來在世未曾不說法度人,今日云何忽爾更問言:「何故說《無量義經》耶?」諸佛世尊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土,不以二相,忽爾重問:「何故入定?」此即事中不便,是故略不頌也。

「眉間光明」,此下有五十行偈,是第二廣頌上長行中略問見他土瑞相也。判此五十偈凡有二種,今且依長行初判為兩段也。第一「眉間光明」一偈半,頌上第一見瑞相所由,此光明乃非他土瑞相,但由此光明見他土瑞相也。第二餘四十八行半,頌第二正問見他土瑞相也。唯頌五種瑞相,略不頌第四瑞相也。

今就四十八行半中大分為三段:第一從「諸世界中」下八行半,先略頌見他方三種瑞相也。仍道第三「我見彼土恆沙菩薩」下三十八行半廣頌問二瑞相,即是他方大士修行及他方佛般涅槃,乃至起塔供養也。退道第二從「文殊師利我住於此」下有一行半偈,詺為結前略、開後廣也。初八行半略頌三瑞相者,初有一行半,頌第一見六道眾生;第二半行,頌第二見東方諸佛也;第三有六行半,頌第三聞他方佛說法也。又就初一行半自有二階:初一行一句,正頌所見也;第二言「於此悉見」一句,則明能見也。就所見中凡有四意:初「諸世界中」下半偈,正明六道;「生死所趣」一句,明詺是生死;「善惡業緣」一句,明因;「受報好丑」一句,明果報也。「善惡業緣」者,此即是六道之因也。善惡兩字是別,善即三善道因也,惡即是三惡道因也。業緣兩字即通於善惡也。「受報好丑」者,受報兩字即總舉六道果,三善道亦是受報,三惡道亦是受報也。好丑兩字別名得六道果報。何以知然?好即是三善道果報也,丑即是三惡道果報也。「又覩諸佛聖主師子」此半行,是第二,即頌見東方諸佛也。「演說經典」此下有六行半偈,是第三,即頌聞他方佛說法也。就六行半中自有五階:第一言「演說經典微妙第一」,半偈,問言:「何故令我聞佛說法出勝天魔外道表耶?」第二「其聲清淨」一偈,問言:「何故令我聞佛說法出群聖之外耶?」第三「梵音深妙」一偈,問言:「何故令我聞佛說法稱悅時眾之心耶?」第四「種種因緣」一偈,問言:「何故令我聞佛說法,能上弘佛道下濟眾生耶?」初三句,明上弘佛道;「開悟眾生」一句,明下濟蒼生。第五「若人遭苦」下三行,問言:「何故令我聞佛說法,稱可三乘人根性耶?」三行即道三乘,初偈為聲聞,「若人有福」一偈為緣覺,「若有佛子」一偈為菩薩也。

「文殊師利我住於此」,此下一行半偈是第二,詺為結前略復開後廣也。就中自有二意:初三句,先結前略也。第二「及千億事」下復有三句,復開後廣也。

「我見彼土恆沙菩薩」,此下有三十八行半偈,是第三,偏廣頌第五問見他方菩薩大士修行,及第六他方佛般涅槃及起塔供養也。略不頌第四三乘人修行。文句雖略,義中得兼。何以知然?只頌聞佛說法,既有說法必有受行之者,故義兼第四三乘人受行也。就三十八行半又分為二:第一三十一行半,頌第五問他方大士修行;第二「又有菩薩佛滅度後」下七行,頌第六他方佛般涅槃後事也。就三十一行半中自有三段:初一偈,先總舉菩薩行大乘行作問也;第二「或有行施」下有十三行偈,舉菩薩要行作問,要行者即是六度也;第三從「又見佛子定慧具足」下有十七行半,廣舉見菩薩遍行雜行作問也。今就第二十三行明要行中,明六波羅蜜即為六段,「或有行施」下六行明檀,兩行明戒,一行明忍,一行明精進,兩行明禪,一行明波若也。「或有行施」以下有六行,先明見菩薩行檀波羅蜜也。次「文殊師利我見諸王」以下兩行明戒波羅蜜,初一行明得戒方便,後一行正明得戒。「或見菩薩而作比丘」一偈,明忍波羅蜜也。他人不能獨處而伊能獨處,豈非忍也?夫忍有兩種:一者打罵不瞋、加惡不報;二者棄親愛眷屬住空閑之處,亦是難忍能忍,忍今據此為義也。次「又見菩薩勇勐精進」一行,即明精進波羅蜜也。次「又見離欲」兩偈,明禪波羅蜜,初偈明定與定果,五通即是禪定果,後偈明禪定用也。「復見菩薩智深志固」一偈,明波若波羅蜜也。

「又見佛子定慧具足」,此下有十七行半偈,是第三,舉見菩薩行雜行作問。就問雜行中凡有五種雜行:第一「又見佛子」一行半,明見菩薩說法作佛事也。第二「破魔兵眾而擊法鼓」半行,明見菩薩降魔作佛事也。第三「又見菩薩寂然宴默」一行偈,明見菩薩寂寞作佛事。第四「又見菩薩處林放光」下一偈,明見菩薩光明作佛事也。上來四種作佛事皆不開也。第五從「又見佛子未嘗睡眠」下有十三行半偈,明見菩薩亂行六度作佛事。此中初一偈明精進也,次一偈明戒,一偈半明忍,兩偈明定,五偈明檀,三偈明波若也。何者?「又見菩薩未嘗睡眠」一偈,明精進也。「又見具戒」下一偈,明戒也。次「又見佛子住忍辱力」一行半,明忍也。若被惡罵始似譽揚,若加刀杖則如華雨,真可謂忍也。次「又見菩薩離諸戲笑下」有兩行,明定也。「或見菩薩餚饍飲食」下五行,明檀也。「或有菩薩說寂滅法」下有三行,明波若;就中自有三意:初偈明智慧說法之相,明化他人之能也。次一偈明照空也。次一行明照有也。然空有皆是自行要用,空解在前,有解在後也。

「文殊師利又有菩薩佛滅度後供養舍利」,自此下有七行,是第二,頌第六問他方佛般涅槃後起塔供養。就此七行中自有三段:初一偈未暇得起塔,且明尊重供養舍利也;第二從「又見佛子造諸塔廟」下有四行偈,正明起塔供養也;第三從「文殊師利諸佛子等」下兩偈,釋疑結供養之義。只就第二四偈起塔供養中即成四階:初一偈正明造諸塔廟,第二偈敘塔之度量,第三偈敘嚴飾之具,第四偈敘時眾設事供養塔也。何者?初「又見佛子造諸塔廟」下一偈,正明為舍利故起塔也。「寶塔高妙」一偈,是第二,敘塔之度量廣狹長短之相。高五千由旬者,一由旬四十里,四五二十便有二十萬里也。復言此塔縱廣二千由旬,四二而八便是八萬里。從「一一塔廟各千幢幡」此下一行,是第三,敘嚴飾之具也。「諸天龍神」一偈,是第四,明時眾設事供養塔也。「文殊師利諸佛子等」此下兩行,是第三,釋疑結供養之意。時眾疑言:「汝上言造諸塔廟嚴飾國界,若如此者只為嚴飾國界,此則無有供養之意。」今兩偈釋疑,言:「國界自然殊特妙好非我本心,本不為嚴飾國界,但造塔廟之後蔭映國土。」「自然而好」一偈半法說,下半偈即作譬說,言「如天樹王其華開敷」,故如波利質多羅樹,但種此樹本為得果資身,不為覓花嚴樹,但華敷之時樹自然好,無異國界中有塔,此國界自然好也。

佛放一光就彌勒,第二正發問中本有二:一者正問中本有二,一者正問即是長行,而偈此下有八行偈,是第二請文殊答。又就此請答中本有二:第一,有三行偈,先舉所見之事正請答;第二,從「四眾欣仰」下有五行偈,釋文殊伏難以結請。又就此兩段之中各開為二。正請答中有二者:第一,「佛放一光」有兩行偈,先舉所見彼此兩種瑞相以為請端,第三偈正請答。就請答端中,初偈總舉見此間瑞相;「諸佛神力」下一偈,舉見他土瑞相也。初偈所以舉光明者,此意猶如前釋,瑞相之中光明最顯,是故舉光明餘者可知。「諸佛神力」下一偈,舉見他土瑞相。

「此是釋迦力,何故言諸佛神力耶?」解釋者言:「釋迦是諸佛之數,此則明諸佛道同之義,放一淨光照無量國,此是他方瑞相。何故舉光明?此義亦如前釋,言此光明乃非他方瑞相,但見他方瑞相要由光明,是故舉其所由也。」

「我等見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願決眾疑」,前兩行偈既舉所見事竟,此一偈是第二正請答也。

「四眾欣仰」,此下有五行,是第二釋伏難結請。亦有二者:第一,有四行,先釋四種伏難,若不釋伏難,結請之義終不成也。第二,餘一行,正結請也。四種伏難者,彌勒上言「佛子文殊願決眾疑」,文殊仍作第一伏難言,汝自道四眾有疑,四眾何曾有疑?若有疑者自當發問,何勞汝說耶?是故彌勒即用初偈釋此伏難言,「四眾欣仰瞻仁及我」,故知四眾實有疑,瞻仁欲令仁者答,及我欲令我問,那得言四眾無疑耶?文殊仍復起第二伏難言,汝今若言四眾果有疑者,但神通瑞相此事微細,我今云何專爾相答,汝但待佛出定自應問佛也。是故彌勒即用第二偈釋此伏難言,佛既入定何時當出?但大眾即今懷疑抱惑,心意不安;仁者既是智士,曾見久遠,應即時見答,令疑惑得除,云何方復令我待佛出定?我知如來何時當出定耶?是故言「佛子時答決疑令喜」,有何所以放光動地耶?文殊仍復起第三伏難言,汝若欲令我答者,夫瑞相所為實難定判,汝既是補處菩薩,微微下意共釋眾疑,那得專令我答?此則於理不可。是故彌勒仍用第三偈復釋此伏難言,仁者欲令我下意者,亦可微微厝心下意,正言我今不知如來現此瑞相,為當欲為大眾說此釋迦所得妙法?為當欲為大眾受記將來妙果?微心下意正自如此。文殊仍復起第四伏難言,若如此者自可得決,大眾心疑何用我答耶?是故彌勒仍用第四偈復釋此伏難言,祇我此意非是決斷之意,但瑞相所表難可定判,云何用我猶預之心答大眾?是故言「示諸佛土眾寶嚴淨」,此間瑞相及見諸佛,明他方瑞相此非小緣,若是小緣可令我決,既非小緣仁者應答也。(然此伏難是光宅法師傳謝寺次法師,次法師又傳江北招法師。解既名匠所傳,後生學士實宜遵奉也)

「文殊當知」下一偈,是第二正結請也。

問者言:「前言四眾龍神瞻仁及我,今言瞻察仁者,何故不言及我?」解釋者言:「前欲使我問,所以及我;今我問已竟,所以唯瞻仁者也。」

「欲說何等」者有兩解:一解言:「正聽仁答,如來出定定說何等。」第二解言:「四眾瞻察仁者定說何等。」用後解。

「是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言」,此下竟品是第五答問序。亦有兩段者:第一,竟四十三行偈以來,正答也。第二,從「諸人今當知合掌一心待」下有兩行偈,詺為開獎物心結答。又此兩段之中各開為二。正答中有二者,第一是長行,第二是偈頌也。開獎結答中有二者,初偈明好事應來,即是顯一與顯遠;第二偈明惡事當去,即是開三與開近也。不可不專心澍仰,冀聞妙說也。

今且就長行中大判為四段:第一竟「演大法義」,一往髣髴思惟忖度以答彌勒也。第二從「諸善男子我於過去曾見此瑞」竟「故現斯瑞」,略引古證今,小複分明略答也。第三從「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以下,廣出曾見之事,引古證今,事同廣答彌勒也。第四從「今見此瑞與本無異」訖長行,分明結答也。所以有此四重說法者,若實論文殊則是往古諸佛龍種如來,今既跡居釋迦弟子,那得灼然分別決判,應須次第階漸,先一往思惟忖度。雖復一往思惟忖度,但此思惟忖度非是空然,是故第二言我於過去曾見此事。此事未足可以相訓,是故第三廣出曾見之事。但昔日有瑞相與今日瑞相事同,只昔日佛現瑞相竟仍出禪定後便說《法華》,以此事同,驗知今日如來必應說《法華》,廣引既竟,時眾可以寄意,是故有第四分明結答也。

又解為三段,第一思惟忖度,第二廣略兩重引證,第三總結上兩段也。今且依前解。

就此四段之中,各開為二也。第一思惟忖度中有二者:第一言「是時文殊師利」竟「如我惟忖此正是時」,能思惟忖度也。第二從「今佛世尊欲說大法」下有五句,即出所忖之事,非是空然思惟,然此思惟必有其事故也。曾見中有二者:第一從「諸善男子」竟「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正明曾見也。第二從「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以下,明文殊深得曾見之意也。第三廣引事同中有二者:第一從「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以下訖「欲知此光所為因緣」,明已見事與曾見事同。第二從時有菩薩名曰妙光以下,明當見事與曾見事應同。第四分明結答中有二者:第一言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此結已見事同。第二從「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此下結當見事應同也。今者第一明思惟忖度自有二:第一「是時文殊師利」以下,正明能思惟忖度,從「欲說大法」以下,第二出所忖之法。雖有五句,且作三段。第一句法說,中間三句譬說,後一句亦法說,便成三段也。三句譬說者,則為前「欲說大法」一句作譬,亦為後「演大法義」一句作譬也。今第一句所以言「欲說大法」者,此明文殊思惟忖度一因一果大法也。今此一欲字通冠下四句也。所以言欲說者,文殊言我思惟忖度之時,如來出定之後,必當略說一因一果大法,是故如來下明因之中,先略說開三顯一,即與此欲說大法句相應。下明果之中,先略說開近顯遠之義,亦與此欲說大法句相應。故言欲說大法也。仍道第三段顯大法義者,此明文殊思惟忖度如來出定之後,非唯略說因果大法而已,亦當廣說一因一果大法之義。是故如來下明因中有廣說開三顯一斷疑生信之義,則與此演大法義句相應;下明果中復有廣說壽命長遠斷疑生信,亦與此顯大法義句相應。故言顯大法義。思惟之義,意在乎此也。

「雨大法雨」者,此下中間三句為前後兩句作譬,自分為兩意:第一句通為開三顯一、開近顯遠作譬;第二兩句各別作譬,吹螺一句為開三與開近作譬,擊鼓為顯一與顯遠作譬也。所以名作雨大法雨者,但昔三乘人執三因決定別異,無有得佛之義;且又昔日二乘小心狹劣,不能廣化眾生沾被萬物;又執三果,究竟無有進求之心,此是枯旱之義。如我今日思惟忖度,如來出定之後必說大乘因,明三乘人皆成菩提受記得佛,明佛果更有,復倍為期,此則是雨大法雨,沾潤之義也。「吹大法螺」者,外國言吹螺改號,但昔日三乘人執昔日三因三果,自言決定不可移改,明今日如來出定之後,必說無有三乘之別、三果之殊,此則改昔日三乘號令,立今日一因一果之號,是故下經文言開方便門,即是改三乘之號。何以知之?昔日不言三乘是方便,如來下既言開方便門,此則改昔日號令也。「擊大法鼓」者,前吹螺改號,今嚴鼓誡兵。夫誡兵之法,便萬心同契齊卛物情,將欲有所為作,表明今日如來應說一因一果,是故下言示真實相,時眾不可不欣心澍渴仰欣,形異心同齊竪意志欣聞異唱也。又言前吹螺一句,正明改昔三因三果號令,作今一因一果之號令。嚴鼓誡兵者,將欲前進破陣,內合昔日止言斷四住地煩惱,今日猶有無明住地煩惱,時應斷此無明住地煩惱,故言嚴鼓誡兵也。

「諸善男子我於過去曾見此瑞」,此下第二自言曾見瑞相之事,然此意小複分明略答。就此曾見中亦有二者:第一正敘曾見,第二從「欲令眾生咸得聞知」竟「故現斯瑞」以來,此明文殊非唯直曾見而已,亦復深得曾見之意,欲明如來必應說同歸之理、莫二之教,然則深得佛心、妙知聖意也。又釋前明引古,後明證今也。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自此下是第三出曾見之事廣引事同。此中亦有兩段者,第一「諸善男子」竟「欲知此光所為因緣」,廣明曾見事,顯已見事同於此曾見事。第二從「時有菩薩名曰妙光」以下,亦廣明曾見事,顯當見事應同此曾見事也。故第一段名為已見事與曾見事同,第二段名為當見事與曾見事應同也。又就此兩段之中,前明已見事同中自有七種,後明當見事應同中自有四也。已見事與曾見事同雖有七種,而分文不成七段,宜分為三,或分為四者,今不用之後者,第一先明過遠最初一佛有二事同;第二將欲取最後一佛更有五事同,故先明比次一萬九千九百九十九佛亦同有二事;第三其最後佛以下,取最後佛明更有五事同。然好解之事前列諸佛悉具五同,其最後佛亦有七善及三乘教同,但文句平等出耳!然分文雖三,終成七同三,言最初佛二事同、最後佛有五事同,合七事同。七事同者,第一「演說正法」以下明七善義同,第二明三乘教同,第三明今佛與昔佛在俗有王子義同,第四明王子出家義同,第五明現瑞相於此土義同也,第六明現瑞於他土同,第七明疑眾同也。今先明第一段初佛中有三:初明劫數時節,第二明通別二號,「演說正法」以下,第三正明二事同。初明七善中有二,「演說正法」一句是總明七善,第二別明七善中,初善、中善、後善,此三種合為一善,名為時節善。初善者,序說即是初善也;正說即是中善也;流通說即是後善也。教能生人善故言善,此是緣中說果也。「其義深遠」,此是第二善,此是理善也。望之杳然目之為深、行因久到詺之為遠,此則是言下之理妙也。「其語巧妙」,此第三善,此即是理上言巧。「純一無雜」是第四善,下四善通於理教也。文理真正,故言「無雜」也。「具足」者,是第五善,文理無不圓,即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故言具足。「清白」者,此是第六善,文理映徹,目之為清,此理無染,目之為白也。「梵行之相」者,此是第七善,梵名涅槃;行者是涅槃家因也,此即是道諦也;相即是標相也。猶如見煙知火,見鶴知池,執攬此經知有梵行之因果,此經則為因果作相,故言梵行之相也。

「為求聲聞者」,此下是第二明說三乘教同。昔日月燈明佛說三乘教,今日釋迦亦說三乘教也。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此下第二比次取一萬九千九百九十九佛,亦有二事同。

「其最後佛」,此下是第三明最後佛五事同:一者有子同、二者王子出家同、三者現瑞相於此土中同、四者現瑞相於他土同、五者疑眾同。何者?初昔日佛在俗有王子,今釋迦如來復有羅睺羅,但子數雖不等,然則有子義同。「是諸王子聞父出家」,此下是第二明王子出家義同。昔日王子出家,今日羅睺羅亦出家也。「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此下是第三明現瑞相於此土義同,上有六種瑞相說無量義同,入無量義定同也,天雨四花同也,地六種動同也,四眾歡喜義同也,佛放光義同也。「如今所見是諸佛土」,此一句是第四明現瑞相於他土同,文句雖略,義亦總含有六種瑞相也。「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下竟「欲知此光所為因緣」,是第五明疑眾亦同,日月燈明佛亦有疑眾,今日大眾亦有疑也。

「時有菩薩名曰妙光」,自此是廣引事同之中,第二明當見事與曾見事應同。就此中自有四種義同,即成四段:初明所因人同,二說經名同,三說經經劫數同,四因人流通同也。昔日月燈明佛因妙光說《法華》,今釋迦亦應有因人說《法華》,是故下明因中對舍利弗說,辨果中對彌勒說也。第二說經名同者,昔日月燈明佛從定出,所說經名妙法華,今釋迦出定後亦應必說《法華經》也。第三明說經經劫數同者,昔日日月燈明佛說經經六十劫,今釋迦說法亦應同劫數,故下經文言如是之間經五十小劫也。第四明因人流通同者,妙光昔日於八十小劫流通《法華》,今釋迦弟子亦應有流通經人,下果有藥王等流通此經也。

問者言:「日月燈明佛本因妙光說經,是大乘人因其正說經,今藥王等乃因其流通經,何關因其說經事?今釋迦出定,乃因舍利弗及與彌勒,此豈成同耶?」解釋者言:「當深得其意,此因非對說之因,此乃是憑附之因,因附此人得明此理,故言同也。」

問者又言:「何以得知非是對說之因,而是憑附因耶?」解者又言:「若如來雖說此經,無有藥王等大士傳說此自行化人之時,如來則不得說此經,故知是憑附之因也。」

問者又言:「若爾,應過去諸佛亦不對妙光以說經。」解者又言:「此事故宜不對妙光。」

問者又言:「何以得知耶?」解者又言:「以現檢往,其理明矣。」

又就此四段之中各開為三。第一段中有三者:第一言「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此先出所因人名字也。第二有八百弟子嘆妙光之德,既有眷屬,顯其是可因之人也。第三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此正明因人也。

「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此下是第二明說經名字應同。就此自有三階者:第一言「說大乘經」一句,出經下理;第二名「妙法蓮華」,此一句正明經名字同,昔日如來出定即說《法華》,今日如來出定亦應說《法華》也;第三言「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此出所為之意,意為大乘人,即說第一句也。

「六十小劫」,此下是第三明於時經劫數同。就中有三階者:第一「言六十小劫不起於座」,此兩句正明經劫數同,於時佛說《法華經》六十小劫也;第二從「時會聽者」,此下明昔日劫數實久、時眾謂近也;第三「是時眾中」以下,明時眾不生懈倦也。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此經已」,自此下是第四明因人流通經同。就中有三者:第一先明日月燈明佛滅度也;第二從「佛滅度後妙光菩薩」以下,正明因妙光持經流通也;第三從「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此下名為讚歎妙光之德,顯其能流通之意。又就此三段之中,各復有三也。明佛滅度中有三者:第一從「日月燈明佛說此經已」竟「當入無餘涅槃」,此先唱欲入涅槃也;第二從「時有菩薩名曰德藏」以下,為補處大士授記;第三從「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正明佛滅度。第二正明因人通經中有三重者:第一從「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詺為自行也;第二言「滿八十小劫」,此一句妙光流通經時經劫數也;第三言「為人顯說」,此一句名為化他行也。第三讚歎妙光德中有三者:第一從「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此下正嘆妙光道高,以八子已成佛,故言道高,數少故不言廣也;第二「八百弟子中」下,嘆妙光德廣,寄數多故言德廣,不道已成佛,故不言高也;第三從「彌勒當知妙光菩薩豈異人乎」以下,會通古今也。

所以言舉八子八百弟子讚歎妙光道高德廣者,自有義。前舉八子正嘆妙光道高者,明文殊應答,昔日妙光即今是文殊故也。後舉八百弟子中最劣人嘆妙光德廣者,明彌勒應問,昔日最劣弟子即今是彌勒故。何以知然?大眾疑言:彌勒已補處大士正應答,文殊非補處大士故正應問;而今云何彌勒反問文殊?文殊雖然以答彌勒,時眾既有如此疑,故今者釋言:昔日日月燈明佛在俗有八子,此八子昔日是文殊弟子,文殊教化八子皆成佛道,八子之中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燃燈佛即是定光,定光佛即是釋迦之師,釋迦復是彌勒之師,然則文殊即是釋迦祖師;若據彌勒,曾祖師也。是故文殊應答、彌勒應問也。

所以復據八百弟子中最下者嘆妙光德廣,明彌勒應問文殊者,但此八百人皆是文殊往日弟子,但彌勒親自是八百之中最下劣者,今作補處菩薩,彌勒往日復是文殊弟子,弟子問師,正得其宜也。

問者言:「何意不得先舉八子讚歎妙光德廣明彌勒應問,後舉八百弟子讚歎妙光道高明文殊應答耶?」解釋者言:「不得如此,所以出八百弟子。此八百弟子只是文殊昔日時弟子,但此昔日八百弟子中最懈怠下劣者只是今日彌勒,是故言彌勒應問文殊也。所以舉八子不得明彌勒應問者,此八王子自是日月燈明佛在俗之時王子,日月燈明佛既滅度之後,此八子皆諮稟妙光,是故文殊應答彌勒也。」

問者又言:「汝雲昔日月燈明佛未說《法華》時先現瑞相,於時時眾既見瑞相亦復懷疑,於時應有騰疑作問者,亦應有引古證今答者;汝今既雲昔日妙光是弘經之人,何不出昔日有問答者耶?」解者言:「昔日實自應有發問之人、答問之人,今日所以不出此人者,意即是如來教化道中所宜。若有出古事於今日有益者即便出之,若於今日無益者便不出之,不得一類;且自若使昔日答問人是妙光,妙光只是文殊,亦應言今日彌勒只是昔日德藏。何以故?今日既言補處大士彌勒作問,昔日亦應是補處大士德藏作問,而今日彌勒非是昔德藏,故知不出昔日發問人。若爾,文殊何必是昔日答問者也?」

「今見此瑞與本無異」,自此下竟長行,是第四分明結答。有二者:第一言「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此結已見事同也。上曾見事中有七事同,今唯結第五第六彼此二六十二瑞,餘者悉不結也。第二從「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此結上當見事與曾見事應同也。上當見事中有四事同,今唯結第二說經名應同,餘者悉不結也。若依後三段,此是第三總結上二段,「今見此瑞與本無異」者,先結第二引古證今也。「是故惟忖」下,追結第一髣髴思惟忖度也。

從「爾時文殊師利而說偈言」,就第一正答中有二,第一長行,第二偈頌,自此下正是第二偈頌也。但上長行中本有四段,今略不頌,第一思惟忖度亦略不頌,第二略引曾見小複分明略答,唯頌第三廣引古證今,亦頌第四分明結答。自此下有四十三行偈,亦分為二:初有四十一行偈,正頌上第三廣引事同;第二從「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下,有兩行偈,頌上長行中第四分明結答。但上廣引事同中復有二:一者明已見事與曾見事同,二者明當見事與曾見事應同。今此四十一偈亦分為二:初有十八行半偈,頌已見事同;第二從「天人所奉尊」下有二十二行半偈,頌上當見事應同。但上已見事同中凡有七事同,而分文成三段,今頌之為略,猶唯頌第一與第三,不頌第二。今十八行半偈且分為二:初有二行,頌第一段;「佛未出家時」下,有十六行半,頌上第三段也。上第一段中本有三,今兩行偈具足頌,上半行頌第一時節劫數,下半行頌第二通別二號中,唯頌別號、略不頌通號也。後一行頌第三二事同,初一句頌七善同,次三句頌第二三乘教同。上明七善同中,有總有別,今「世尊演說法」一句,頌上總句演說正法,略不頌別明也。「度無量眾生」下三句偈,略頌上第二三乘教同。「度無量眾生」此一句,得合頌上聲聞、辟支佛乘也。「無數億菩薩」下兩句,頌上菩薩乘也。

「佛未出家時」此下十六行半,頌上長行中第三段有五事同。就中有五:初半偈頌上第一有子同,次半偈頌第二王子出家同,次四行偈頌第三現此間瑞相同,次十行偈頌第四現他方瑞相同,次一行半頌第五疑眾同也。今雲「佛未出家時所生八王子」,此半偈頌上第一有子同,上言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也。「見大聖出家」,此半偈頌上第二王子出家同,上言悉捨王位亦隨出家也。「時佛說大乘」,此下有四行偈,頌上第三現此間瑞相同。本有六段今皆頌之,此四行之中,初一行頌說《無量義經》同也。次一行頌入定同也。次半行頌雨華同也。有人解言:「下諸天龍鬼神猶屬雨華。」今一家所習不爾,此花本非諸天所雨,直是如來神力雨花,亦是如來神力動地,然地動既非地神所作,所雨之花寧關諸天所降耶?今言「諸天龍鬼神供養人中尊」,此半偈超頌第五四眾歡喜同也。次半偈追頌第四地動同也。「佛放眉間光」,此半偈頌第六放光同也。「此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此下十行偈頌上第四現瑞相於他土同。上言「如今所見是諸佛土」,唯有兩句,文句雖少義含六種。今此十行偈宜分為二,第一半行先頌瑞相所由,所由是光明;第二九行半正頌瑞相,不頌第六,唯頌前五種瑞相也。第一半行頌見六道眾生也。次有三行頌見諸佛,次有一行頌聞諸佛說法,次有一行頌見二乘人修行也,次有四行頌見菩薩大乘人修行也。今言「示一切眾生生死業報處」,此半行頌見他方六道眾生也。「又見諸佛土」,此下三行偈頌見他土諸佛。就此三行偈中則有四義:初一行先敘見他土嚴具之相,長行所無,此中義出也。第二言「及見諸天人」,此下一行明見他方四眾供養他方佛,此亦是長行所無,偈中義出也。第三從「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有半行偈,正頌上見他方諸佛。第四「身色如金山」下半行譽佛譬,此亦上長行所無也。「如淨瑠璃中」下一偈,頌上見他方諸佛說法,自有二,上半行開譬,下半合譬也。「一一諸佛土」,此下一行偈,頌見他方二乘人修行也。「或有諸比丘」,此下有四偈,頌見他方大乘菩薩修行,比丘是出家菩薩,菩薩要行不過六度,此中即明六度。初一偈先明精進與戒二波羅密,次有一行即明檀、忍二種也,行施即是檀波羅密,忍辱此則是忍波羅密,次一偈即是禪波羅密,次一偈即是波若波羅密也。

「爾時四部眾見日月燈佛」,此下一行半偈頌上第五疑眾同。上疑眾者,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也。「天人所奉尊適從三昧起」,此下有二十二行半偈,頌上第二明曾見事,顯當見事應同。上當見事同中本有四:一者明因人說經同,二者言說經名同,三者言經劫數同,四者明因人流通經同。今此二十二行半偈亦備頌四種:初兩行半,頌上第一明因人說經應同;次有一句,頌上經名應同;次有一行一句,頌上經劫數應同;次有十八行半,頌上因人流通經應同也。今先有兩行半頌上因人說經同,但上長行中本有三重,今者唯頌第三重正明所因人,上言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不頌出名字與八百弟子也。「說是法華經」,此一句頌上第二說經名同。上本有三,今唯頌第二正出經名,名妙法蓮華,略不頌第一說大乘經、第三教菩薩法也。「滿六十小劫」,此下一行一句偈頌上第三經劫數同,上本有三,今但二句正頌第一正明經劫數同,餘三句偈義出,略不頌第二時眾實久謂近,亦不頌第三時眾無懈倦。「佛說是法華令眾歡喜已」,此下十八行半偈頌上第四因人流通經同。上長行中本有三段:一者先明佛滅度、二者正明因人流通經同、三者如來嘆妙光德。今此十八行半偈,委悉頌此三段:初有八行半偈,正頌上第一佛滅度;次有一行,頌上第二正明因人流通經同;次有九行,頌上第三讚妙光德也。上佛滅度中本有三段:一者明佛唱滅度、二者為德藏受記、三者正入滅度。今具足頌,初從「佛說是法華」下有五行偈,正頌佛唱滅度;上言日月燈佛說此經已當入無餘涅槃,次一行半頌第二為德藏受記;次兩行頌第三正明滅度。但就前五行中凡五重義,第一從「佛說是法華」竟「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下一行半,此明欲入涅槃之意,只由實相義已彰,所以唱欲入涅槃也。第二「我今於中夜」下半行,正頌唱欲入涅槃。第三言「汝一心精進」下一偈,誡勅時眾。第四言「世尊諸子等聞佛入涅槃」下一偈,明時眾被誡勅故悲哀戀慕也。第五言「聖主法之王安慰無量眾」下一偈,向者時眾既悲哀戀慕妨亂行道,是以如來止割悲戀也。

「是德藏菩薩」,此下有一行半,偈頌上第二為德藏授記。上言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正頌此也。「佛此夜滅度」下兩行,頌上第三正明滅度。上言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但此兩行偈即有二意,前半偈正頌佛滅度,下餘有一行半明起塔供養,是長行所無也。「是妙光法師」,此下一偈頌上第二正明因人流通經同。上言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法華經》,但上長行中本有三階,今具頌之。今言「是妙光法師奉持佛法藏」,此半偈明自行,正頌上第一言妙光法師先受持《法華》,即是自行也。「八十小劫中」,此一句正頌上第二劫數。上言滿八十小劫也。「廣宣法華經」,此一句頌上第三正流通經化他之行,上言為人演說也。

「是諸八王子」,自此下有九偈,頌上第三讚歎妙光德。但上長行中本有三階,今亦具頌。三行頌第一,五行頌第二,一行頌第三也。今第一「是諸八王子」下三偈,頌上第一舉八子讚歎妙光道高。上言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也。「是妙光法師時有一弟子」,此下有五行偈,頌上第二舉八百弟子以讚妙光德廣。上言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語道八百,此中略不道八百者,但八百皆是妙光弟子,此中唯出一懈怠者,正明其是彌勒也。「彼佛滅度後」,此一行偈頌上第三會通古今。上長行中先會妙光、後會彌勒,今此偈中先會彌勒、後會妙光也。

「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此下兩行偈,偈中之第二,頌長行中第四分明結答。但上長行中本有二,一者結已見事同、二者結當見事應同。此兩行偈亦頌上二段,但此兩偈齊取上半頌結已見事同,上長行中言今見此瑞與本無異,取兩偈各下半頌上第二當見事應同。就上兩半中則有二意,初偈上半偈言「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此詺為以古同今。後偈上半行言「今相如本瑞」,此則以今同古義也。「是諸佛方便」者,所以放光現十二相者,諸佛為正說作前方便也。「以是知今佛」下兩偈各下半行,頌上結第二當見事應同。上長行言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就此兩半行中亦成二意,第一言「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此詺理上名應同。應同昔日《法華》,如來後出定說經果名法華。第二言「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此詺為名下理應同。所以言「助發實相義」者,如來現此相,正欲助眾生髮大乘機;眾生大乘機已發,如來出定,仍言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真實者即是理也。

「諸人今當知」,此下兩行偈答。問序中本有二,此下是第二詺為開獎物心結答。就此中亦有二者,初偈明好事當來,即是顯一與顯遠也。後一偈是第二意明惡事當去。疑之與悔,第二卷初當解。

方便品第二

自此以下即是經之正宗。上來序說既竟,次辨正宗。凡製品目,是出經者意,亦可是傳佛聖旨述而不作也。若從理立名者,應言實相品,不應言方便品,只今日此經正顯昔日三乘教是方便。方便但三乘教,當乎昔日之時,本是實教不名方便,既說今日一乘實相之理,此則形顯昔三乘是方便。是故下經文言「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則說今日因果真實之相,則顯昔日因果非是真實。今此品從所顯受名名為方便,方便義者是善巧之能,此如來方便智所說教詺教為門。實相者則是如來實智所說之理,因理為實相,為未說今日真實之理,方便門則有閉義,既說今日實相之理,則有開昔日方便門義,此品則有兩義,一則明今真實、二則顯昔是方便。

問者言:「今日應是閉方便門時。何以知之?今日會三歸一皆是真實,云何言有方便門可閉耶?」解釋者言:「此則不然,不然之意就外譬顯義故,如有此板門,於時板門閉而不開,人但知有此板門,竟自不知此門內有好金像。若使此人用手開此門,門既開時,人皆見真金之像,是則開門之手則有兩能,一能開門、二能示人真像。今此法華經教如手有二能:一則說昔日三乘教是方便,故下經文言『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如手能開門;二則說今日長遠之理,故下經文言『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明同歸之理壽命長遠,此則如手指示金像。門者是通人出入為能,昔日三乘教遠通行人,得今日一乘之解則是從門入義,只由有昔日教是方便,得顯出今日是真實,此則是從門出義,故知此品從所顯得名,故名方便品也。」

然此品初正明因嘆二智髣髴開宗,故今且略述二智,凡有五重解釋名義:第一覆明體相;第二明名有通別;第三明用有興廢;第四釋會五時經,故辨二智不同;第五釋名義。第一二智名義者,實智、方便智也。然實智有二名:一言實智、二言智慧。方便智亦有二名:一言方便智、二言權智。方便者,有人解言:「方者言是方所之稱,便者言巧即時。」所習不然,正言此兩字只是一句語也,方便者是善巧之能也。此明聖人智有善巧之用,故言方便也。又云:「方者言正,便者言巧也。權者是權假暫時之謂,非是久長之義。」但此方便智及權智受名不同,今言方便智者此是當體受名,則明聖人智有善巧之能也。權智者此從境得名。何以知之?正明前境權,借昔三乘等境,須臾轉成一乘,是故權假不實,然智照此權假之境,今舉境目智,故名為權也。又此方便智及權智,義勢之中互得相成,若舉權境即得顯聖有善巧之能,若舉善巧之智即顯成權假之境也。然只是一智,但經論所出遂有兩名也。智慧者心用鑒照之稱,實智者是無有虛假之名也。又智慧與實智亦受名不同,智慧者此即當體受名也。實智者此則從境得名。所言智慧當體得名者,則原此心用根本性是鑒照,且又因果通有。何以知之?故如金剛心時,此智慧照境已周,若使金剛轉成佛果智慧,然化智慧亦是鑒照之義,故知智慧之名根本當體得名也。又言實智從境受名者,前境是實。何以知之?今一乘因果之理是天下真實定境,六心以還雖復退為二乘,非為永退,會三歸一乘故云實也。如來智慧照此實境,今舉境目智,仍呼為實智,故知實智從境受名也。又此智慧及實智二名亦得相成。何以知之?若舉實智即得顯智慧之名,正由境是真實,即得顯智慧是鑒照之名也。若舉智慧之名又得顯實智之名,只由我能鑑照故得顯真實之境,故知此二名互得相成也。又此四名皆前後相對。何者?前言方便智當體受名,今者智慧亦當體受名也;前言權智從境受名,今此實智亦從境受名;前方便智權智二義相成,今此智慧與實智二名亦復相成。雖復四名相對,則雙顯二智也。

覆明二智體相第二,若論二智體者,果報神慮上有照境之用為體,若欲知體相,但用境檢取二智體。方便智所照之境凡有三三之境:一者三教、二者是三機、三者三人。照此三三之境,當知此智是權智體,昔日有三人,人有三人,人有三機,三機感三,是故如來之權智既照此三三之境,即說三教。應三機化三人,是故將此三三之境檢取此智。當知照此三三之境,是方便智體也。又實智體亦用前境檢也。實智所照之境凡有四種:一者是教一,二者是理一,三者是機一,四者是人一。明如來之智照此四一之境,此即是實智。所言教一、理一者,今日唱明因無異趣、果無別從,然真實之義其理莫二;然所詮之理既一,能詮之教何容是二也?復言機一者,法華座席時眾者有感一果之機一也。人一者明昔日聲聞、緣覺等人,今日皆改心成菩薩,下經文言「但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亦言一人有一機感一教一理,如來用一教說一理,應一機化一人也。是故如來智慧照此四一之境,即是實智體也。

問者言:「實智所照之境乃有四一,則長有理一;說權智所照之境便應有四三,今者何故無有三理,只有三三也?」解釋者言:「昔日若有三理者,便應是實有三,何謂於一佛乘方便說三?故知昔日教下無有三理。下經文言『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若言三教下實有三理者,便應言以實名字引導眾生,何謂言但以假名字乎?」

問者又言:「三教本詮於理,若三教下無有三理者,此教竟何所詮?若無所詮三理,亦應無有能詮三教。」解云:「應眾生實有三機,故昔日實有三教、實無三理,但昔三教為詮一理,昔日既未得說一實之理,是故假三乘言教遠詮今日一實之理,但昔說一因作三因其實是一因。下經文言『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故知無有三理,但有三種言教。前明權智即是開方便門,後明實智即是示真實相也。」

次明二智名義有通有別。第三方便智即有智慧義,此方便智即實智義,實智即有方便智義。何以知之?智慧本以鑒照為義,然方便智若不洞鑒三乘人根性者,云何得說法化物?故知方便智舉體是鑒照,即是智慧之義。此方便智亦即是實智義者,實智本以無虛審諦之義,我此方便智亦即是實有,既是實有,方便智即是實義。復言實智即是方便智者,然方便者以善巧為義,此實智說一因一果之理,言天下深妙幽微難知之理。下經文嘆實智言「諸佛智慧甚深無量」,此一因一果是實智所照之境,此境縱望無底,即是甚深;橫論無際,即是無量。然深廣難知之理而實智能照,此即是善巧之義,即方便。

問:「若爾者,雖有二智即今使渾然無分耶?」解釋者言:「今逐強立名、取別於通且明方便與智慧別者,夫正理易知、曲義難照,故如巧匠之師運斤斧於一木,若使此木圓直易作,運斤斧繩墨得成一器,未覺此人巧術之能;若使一木卷曲難作,而此人遂能成妙器,於時方覺此人有巧術之能。今方便智亦如是,前境權曲非天下真正道理,而此方便智能曲照物機巧說三教應彼曲情,始見此智善巧之能,此善巧義彰、智慧義隱也。又實智義強、權智義弱者,今一教一理一機一人,此四一之境既真實之理,如來智稱此實理而照無有曲從之義,此則實智義顯、善巧義隱。又且實智所照理實、教亦是實,然權智所照只有三乘教、無有三乘理,是則權智所照唯有一實,實智義不彰也。然實智所照有教實、又有理實,是故實智義顯。此皆互沒一所短、互出一所長也。」

次明二智用有興廢,第四權智昔興今廢,實智今興昔廢。何以知之?昔日鹿苑說三乘別教,於時唯是權智用事、實智則廢,今日王城之說明一因一果實相之理,此則實智興於今日、權智廢今日。然則互有廢興,此是涉用化物有此興廢也。

問者言:「如來種覺萬德常湛,今言二智有興有廢者,非唯種覺不明,亦闕常湛之照。」解釋者言:「萬德常湛有如來談,而今言有興廢者,此據涉用化物為論。眾生昔日小心狹劣,不堪聞實相之唱,於時權智說彼三教應彼三機,實智當乎爾時無有施化之功,即義稱為廢;今日時眾即堪聞實相之理,實智說此一理稱彼一機,然權智於今日無施化之功,義稱為廢也。若就如來三達之智,即天眼照未來有大乘機,此即是實智之用。又宿命智照過去世有三乘之機,此即是權智之用。若爾有何興廢也?又就如來分身十方說法度人,若使王城實智說法化物,亦可十方權智度人,亦可此間權智度人,十方實智說法,是縱論三達、橫語十方,權實二智即無興廢。今據一應始終為義,有興廢也。」

次明眾經所明二智不同,第五眾經不同凡有五種:一者十二年前有相教所明二智,若照生老病死分段無常境者名為權智,若照剎那無常名為實智也。二者《大品經》所明二智,若照因緣假有即是權智也,照此假有即空是實智也。三者即是《維摩經》所明二智者,若知病識藥靜照物機,此則是實智;若使能應病與藥令得服行,此則是方便智。四者是《涅槃經》所明二智者,若照金剛已還生死無常苦空之法,此則是方便智也;若照涅槃常樂我淨真實之法,此即是實智也。五者就此《法華》所明二智,若照三三之境即方便,若照四一之境即實智也。是則十二年前有相二智,據親疏為論;《大品經》所明二智,橫照二諦以為二智;《涅槃》中二智,此據縱為論也;《維摩》明智,此據本末為二智,知病識藥是本,應病與藥是末;今《法華經》所明二智,此據始終為義,始則權智說三,終則實智說一也。

經有三段,第一明通別兩序已竟。從此以下竟分別功德品中,彌勒說偈頌佛長行以來凡有十四品半,是第二正說段,但正說中本有二段,一者明因、二者辯果。從此下竟〈安樂行品〉有十二品經,是第一,詺為開三顯一正明因義,第二從〈踴出品〉竟彌勒說偈頌佛長行以來有兩品半經,名開近顯遠以明果義。前已解言因果兩段各有四種,且置果中四種,今更明因中四種者,第一從此品初說一長行與偈來,詺為略說開三顯一動執生疑;第二「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下去,詺為時眾懷疑致請,然則疑心既生,請情又至,是故第三「如來從汝已慇勤三請」下訖〈授學無學人記品〉有七品半經,正廣說開三顯一斷疑生信;然則大眾疑心已遣、於三一悟解已生,便應以此一乘之義流傳未聞,是故第四從〈法師品〉、〈見寶塔品〉、〈持品〉、〈安樂行品〉此四品經,明別流通因義。今又就此四段之中第一第二各有二重,第三第四各有三別。第一就動執生疑中有二者,第一結經家敘起定說法之相,第二正嘆權實二智開三顯一,後三段至時當道也。諸佛如來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今所以言「從三昧安祥而起」者,為物軌則,但凡夫無智吐一言陳一聲之時,率爾輕心散亂而說,今者如來將欲說法先示入定觀理者,為令凡夫有所言說先靜心慮,然後興意曲辯,為此義故言從定而起也。

就第二正嘆權實二智中自有二,第一「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以下訖十七行半偈以來,詺為因嘆二智髣髴開宗。第二「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以下有三行半偈,詺為分別略說開三顯一之義。所以言因嘆二智髣髴開宗者,今日之說反常之教,昔言三乘別行各有所趣,言聲聞乘異、緣覺乘異、菩薩乘異,言三家不得互通;而今明三乘之行,同是一因、等是菩薩,皆同得佛果。若使頓明無三之教一實之理,執三之徒容生誹謗,是故不得頓明,須漸漸稍說生動執之端,是故有髣髴開宗。直漫言如來有方便智難解之說,復有真實智甚深之說,時眾既聞有實智甚深、方便智難解,相與生疑,言佛昔日說道三乘之教皆是真實,而今言猶有實有方便。時眾於時執心漸動,是故第二三行半偈分明略說,言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復言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既分明略說三一之義,時眾疑真實之意生、執三之情動,為此義故,故言髣髴開宗。又就兩段之中各開為二,髣髴開宗中有二者,即是長行與偈頌為二也。最後三行半偈分明略說中有二者,第一一行半寄諸佛以顯一,第二兩行偈就釋迦以開三。且置偈,只就長行中自有二段,第一從品初竟「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以來,詺為寄言以嘆二智,第二從「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下竟長行,詺為寄絕言嘆二智,非是絕四句,故名為絕言。下不及上,故名絕言。又名止言嘆。又就此二段之中各有二,寄言嘆二智有二者,第一將欲嘆釋迦二智,先寄言嘆諸佛二智;第二正寄言嘆釋迦二智。所以爾者,為欲況釋故。諸佛亦有實智方便智先三後一,何況釋迦亦有實智方便智先三後一,談方便智即說三乘教,語實智即是說一乘教。此兩段中各有三文,今就嘆諸佛二智有三重:一者正雙嘆二智、二者總釋二智、三者雙結也。所以明因之中對聲聞,辯果之內對大士,不告聲聞也。所以偏對二人者,皆逐緣作論,聲聞之中,舍利弗聰明第一,菩薩之中,彌勒是補處大士,故偏對二人顯諸下流也。

就正雙嘆二智中,先嘆實智後嘆方便智也。只就嘆實智中自有二句,「諸佛智慧」一句將欲嘆,故先舉實智。「甚深無量」此一句是第二正嘆實智。所以言「甚深無量」者,縱則論甚深、橫則言無量。三世諸佛皆有此實智,故言甚深;橫論十方諸佛實智,故言無量。望之杳然,故言甚深;際不可知,故言無量。此是正嘆實智也。「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此是嘆方便智,就中有三,「其智慧門」一句先舉權智體,「難解難入」一句第二正嘆也。「一切聲聞」以下第三出不知人也。方便智是實智家門,由方便智說三乘教,故實智得通。何以知之?先說三教然後一教得宜故,如即時立門通佛出入,仍呼為佛門無異,由方便智故實智得通,是故詺方便智持作實智家門也。今言其者,只其實智則言其家門,誰是?則言只方便智是,而復言「難解難入」者,第二正嘆方便智,言難解難入二乘人不能測此方便智,故言難解難入。所以不詺作不可解不可入者,若言不可解不可入者,然佛即是能解能入,非是不可解;然此理深妙難可得解,唯佛能解入,阿誰不能解不能入者,故第三則出其人,一切聲聞、辟支佛,只此二乘人等是不能解不能入者也。

「所以者何」,此下是第二總釋諸佛二智,此詺舉昔諸佛行釋二智所以,諸佛實智甚深無量者何?復言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者何?以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盡行昔日諸佛之行故,得此二智深妙也。只就此釋中自有三:第一「佛曾親近」以下明行本,第二「盡行諸佛」以下正明行行,第三「名稱普聞」一句結顯。

第三雙結諸佛二智中有二:第一「成就甚深未曾有法」,此則結上實智,言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也。第二「隨宜所說意趣難解」,此結上方便智,言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也。所以言隨宜者,此方便智能隨物所宜,隨聲聞人所宜說苦集滅道,亦隨緣覺人所宜說十二因緣,亦隨菩薩人所宜說六波羅密,故言隨宜也。

「舍利弗吾從成佛以來」,此下是寄言嘆二智之中第二,詺為寄言嘆釋迦權實二智,就中亦有三重:一者單嘆釋迦方便智,二者單嘆實智,三者單結實智也。就第一有二:初正嘆方便智、第二「所以者何」以下,釋也。就正嘆中有三:第一「舍利弗吾從成佛以來」明權智時節;第二「種種因緣」以下正嘆權智;第三「引導眾生」以下結顯。今者第二正嘆權智者,即是權智所作。「種種因緣」者,此名釋迦權智所說之法。聲聞觀四諦為因緣,緣覺觀十二因緣為因緣,菩薩之人觀六度為因緣,故言種種因緣。復言「種種譬喻」者,譬三乘行因時,聲聞如兔、緣覺如馬、菩薩如像;譬三乘得果時,聲聞以譬羊車、緣覺以譬鹿車、菩薩以譬牛車,故言種種譬喻也。「廣演言教無數方便」者,不但說法而已,待處待時種種不同,故言廣演言教無數方便也。

「所以者何」以下,是第二單嘆釋迦方便智。言所以釋迦有此方便智,能作是種種因緣譬喻說法者何?正由如來方便知見波羅密皆已具足故。外國言波羅密,此言到彼岸義。如來智慧洞鑒物機到彼岸,故有此巧便之智也。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此是第二單嘆釋迦實智,自有二:第一廣大深遠作二章門,廣大一也,深遠二也。無所不包目之為廣,超出小聖目之為大,底不可盡目之為深,行因久到目之為遠。第二言「無量無礙」此下,即釋上二章門,先釋廣大章門有六句,後釋深遠章門有一句也。今者第一無量無礙,昔日言如來只有四無礙,今者無量無礙;昔日言如來只有十力,今者有無量力;昔日言如來只有四無畏,今者有無量無畏;昔日言如來只有八禪定,今者有無量禪定;昔日言如來只有八解脫,今者言如來有無量解脫;昔日言如來只有三三昧,今者言如來有無量三昧。前一無量目總冠六種法上,若准前之時亦應有。所以者何?言所以如來有實智廣大深遠者,何有無量無礙乃至三三昧等,但此六種法釋上實智中廣大句也。「深入無際」此一句,釋上實智中深遠句也。

「成就一切未曾有法」,此是第三單結釋迦實智,正結上如來知見廣大深遠句也。料簡諸佛與釋迦二智交互,凡有四種不同。何者?上諸佛中雙嘆二智、釋迦中隻嘆二智,一不同;上諸佛先嘆實智後嘆方便智、釋迦中先嘆方便後嘆實智,二不同也;上諸佛舉往因釋二智、釋迦中舉果地諸功德以釋二智,三不同;上諸佛雙結二智、釋迦中單結實智,四不同。

解釋者言:「非是都無所以。所以諸佛雙嘆二智,釋迦不雙嘆者,欲顯體一故。雙嘆諸佛二智,將明體雖是一功用異故;隻嘆釋迦二智,此是互舉一邊也。復言諸佛先嘆實智後嘆方便智、釋迦中先嘆方便後嘆實智者,諸佛先嘆實智後嘆方便智者,此明本末次第。何以故,只以有本故有末。釋迦先嘆方便後嘆實智者,此明教化次第。所以有本末互有前後者,此則彼此各舉一邊雙明一理。又言諸佛舉往因釋二智、釋迦舉果頭諸功德者,諸佛舉往因釋二智者,此明勝因必感圓果。釋迦舉果頭諸功德釋二智者,此明圓果必酬勝因,此亦互舉一邊也。復言諸佛雙結二智、釋迦單結實智者,欲明興廢義故,談諸佛二智興時,故雙結二智。今日釋迦正廢權顯實之時,即為廢權義故,故不結權智為顯實義故,故單結實智也。」

又解:「上諸佛雙結二智,為欲明此二智只是一體照三三之境。今言釋迦單結實智者,此逐功用有勝負,且欲明聖人懷抱之內二智之解竟有何勝負?但是逐事故爾。」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此下是第二寄絕言嘆二智。

問言:「雖復寄言嘆二智,明此二智非是近情所測、拙言可及,且止此唱,故下文言『唯有諸佛乃能知之』,非小聖所及。寄絕言中亦得生大眾疑、動執之端,時眾言如來何故從定出自嘆二智甚深?仍罷有何所以?是故言嘆方便智為動執之端,嘆實智為生疑之端。」問者言:「汝既言絕言,何故由道嘆耶?」解釋者言:「若默住不道絕言時,時眾那得知此二智應絕言耶?」

就此絕言嘆中有三種:第一先出所絕之法,即是二智;第二正明絕言嘆;第三從「所以者何」釋所以絕言之意。今者第一先出權智後出實智,從「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下四句,於三三境中偏就故明權智所作,明如來能說聲聞教因緣、緣覺教因緣、菩薩教因緣,故言種種分別也。「巧說諸法」者,此明如來方便智巧說一乘法持作三乘諸法,故下經文言「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故言巧說也。只說此三乘教稱昔日物機,故言辭柔軟悅可眾心也。

「舍利弗取要言之」此下竟「佛悉成就」,此於四一境中偏就理一境,出實智。若取要言者而論之,實智於今日是要。何以知之?今日是顯實廢權之時也。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此一句是第二正明絕言嘆也。所以者何?自此下竟長行,是第三釋所以絕言之意,只由說二智人高境深故絕言也。故此第三釋絕言中自有二:一者舉人高即是得智之人,二者所緣境深。今言「所以者何」竟「乃能究盡」,詺為舉人高釋絕言所以。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權實二智者何?唯有諸佛能知權實二智,那得不止也。就舉人高中此有二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先據二智,「唯佛與佛」以下正明人高。「諸法實相」此下是釋絕言中第二舉境深所以絕言,非唯人高故二智微妙不可說,亦二智所照境深故絕言。

又就此二智所照境中有三:第一雙開兩章門、第二雙釋兩章門、第三者雙結兩章門。雙開兩章門者,「諸法」此兩字,即是方便智所照境章門也。「實相」此兩字,即是實智所照章門。但權智所照境凡有三三之境,今唯取照三教也。實智所照境有四一之境,今唯取照一理。

解釋者言:「權智所照三三境中要者是三教,進行之徒要須藉言教方得入道,故言諸法。三乘教不一,故言諸法也。實相者四一之中是理一,等是四一理一最要,是故的照也。但的照三教即是開方便門義也,的照理一即示真實相義也。何以知之?下釋中舉因果釋之,當知因果只是理一也。」

「所謂諸法」,此下是第二雙釋上兩章門,凡有九句,初有五句釋上諸法章門,次「如是因如是緣」下有四句釋上實相章門。「如是相者」表異為義,覽觀三乘教皆有異相,聲聞乘教異、緣覺乘教異、菩薩乘教異,故言如是相也。「如是性」,性是不改為義也。但昔日聲聞教不可改作緣覺教、緣覺教不可改作菩薩教,故言如是性。「如是體」,體體別為義,聲聞行自以四諦聲教為體,即是遭苦生厭老病死義,緣覺之人即是十二因緣教為體,菩薩即以六度經教為體,故言如是體。「如是力」,聲聞教作緣斷正使力,緣覺教作緣侵斷習氣之力,菩薩教作緣斷習氣盡成佛之力,故言如是力也。「如是作」者,論主言起作是行相,故知作只是行義也。明此三乘教有行義,聲聞之行有所為作,乃至菩薩行行有所為作,此五句都是釋上諸法章門,詺為權智境也。「如是因」此下有四句釋上實相章門,詺為實智所照之境。所以知是實智所照之境者,下偈頌言如是大果報故也。「如是因」者,以感果為義。「如是緣」,緣者由義,萬善能感果即因義,此果由萬善得即是緣義。「如是果」,果以對因為義,報以酬答為義,只是一果宜對因,詺為果。此果有酬因力義,即成報義,此四句正是釋上實相章門也。

「如是本末」此下是第三雙結兩章門,今言「如是本末」此結權智境章門,本則舉最初如是相,末則舉最後如是作也。「究竟等」者一因一果,究竟等者此結實智境章門。

且更解因緣之義者,有人解言:「因親緣疎。所以言因親者,此果是本無而今有,是親義。何以故?能令本無今有故。復詺作疎者,只同此果,二頭三手者不可生,道理中有可生義。」汝若言道理中不可生而因力能令生者,二頭三手不可生,因力何故不令其生?若因力不能令不可生而得生者,乃可詺因為親。果既有可生義,因於果成疎義,此果本無今有,此因於果是親義;果有可生之理,此因於果則成緣義。今光宅法師解不作親疎之義,正言言因者對果為義,緣者只是由藉為義。若據萬行望果,有對果之義,詺之為因;若據果望萬行,此果則由萬行而得,於果即是緣義。

 

上篇:妙法蓮華經義記

下篇:妙法蓮華經玄義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註音版】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御製無量壽佛讚  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

般若心經略疏連珠記

般若心經略疏連珠記上 立斯題者。示無胸臆爾。謂此記...

大般涅槃經玄義

大般涅槃經玄義卷上 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夫正道幽寂無始...

淨名玄論

淨名玄論卷第一 吉藏法師造 金陵沙門釋吉藏。陪從大尉...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讚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讚卷上 釋璟興撰 經曰佛說無量壽經上...

佛般泥洹經

佛般泥洹經卷上 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堅固女經

佛說堅固女經 隋北印度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佛說咒時氣病經

佛說咒時氣病經...

太子須大拏經

太子須大拏經 西秦沙門聖堅奉 詔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是法非法經

佛說是法非法經(出《中阿含》)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

【註音版】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虛空藏菩薩經

虛空藏菩薩經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譯 如是我聞: 一...

淨土警語

淨土警語 菩薩苾芻 行策 截流 勸發真信 念佛三昧。...

【佛教詞典】象堅窣堵波

【象堅窣堵波】 p1186 西域記一卷二十三頁云:城西南有...

【佛教詞典】護摩壇

密教修護摩法所用之壇。又稱光明壇、護摩火壇、火壇、...

放下名利枷鎖 老老實實念佛

現代人生活忙碌,從出生到小學、中學、大學再到社會。...

「不隨妄轉」對念佛人很重要

你應該怎樣訓練你自己不要老是被外境所轉,不是等到臨...

把我執我慢修理乾淨

破我執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空性、心性也是非常...

曲折所帶來的財富

宋代詩人楊萬里曾在《過鬆源晨炊漆公店》詩中寫道:莫...

為道當行坦途

綿亙數里的高山峻谷間罕有人煙,除了入山采寶的商人外...

沒有功夫的人,在緣上要注意

我們現在有的人,你不要認為你家裡的條件有多好,又有...

正當念時,西方淨土依正莊嚴,就在我心中

最初迷真起妄,則曰一念妄動。末後返妄歸真,則曰一念...

修行最怕錯用心

【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

除夕撞鐘為何要敲108響

辭舊迎新,年年歲歲的新年及除夕之夜,京城內外都會聽...

萬般皆下品,唯有往生高

這幾天很冷,正像征著我們修行,有一句話「不是一番寒...

得到究竟解脫,才是真正的盡孝

我們都知道,「母親節」是用來紀念天下母親的日子。我...

佛弟子應如何看待儒道的思想

問: 弟子熏習道德教育多年,今方聞正宗佛教一年,倍...

【視頻】《心經》覺慧兒童合唱團

《心經》覺慧兒童合唱團

【視頻】心經(禪悅心)蓮歌子演唱

心經(禪悅心)蓮歌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