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青龍寺翻經講論沙門良賁奉 詔述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下

青龍寺翻經講論沙門良賁奉 詔述

護國品第五

解曰。大文第二後之三品明其外護。初護國品正陳外護。不思議品表殊勝德。後奉持品彰奉持人除諸災難。先明外護王等廼誠示法令遵。現難思力依持具德。內潔外清。由是故有後之三品。辯來意者。依本記雲國土有二。一世間。二乘凡夫土。二出世間。信至十地土。賊有二種。一外劫盜賊。二內煩惱賊。護有二種。一謂鬼神二謂智慧。內外悉是佛菩薩護。已明內護。此明外護。遂諸王願有此品故。釋品名者。上釋總名。即此別號。恩惠曰仁。自在曰王。覆攝為護。率土為國。具如上解。明護義者略以四門。一能護人者。若佛菩薩攝生如子。為不請友如母之慈。維摩經云。如菩薩者。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倦。又諸菩薩現種種身。隨念而應。如觀音等。即其護也。又諸王仁惠慈育為心。大臣百察奉法陳令。亦其護也。若爾自護何待於經。世出世間此為異故。二所護法者。謂此般若及餘諸經更無有法過於般若波羅蜜多者。信受讀誦依教修行。天龍潛護尚得成佛。況乎七難豈不滅哉。若王法者。文武之道賞罰兩權進善黜惡。斯為化本。故金光明經第八偈云。國人造惡業。王捨不禁製。斯非順正理。治擯當如法。若見惡不遮。非法便滋長。遂令王國內姦訴日增多。被他怨敵侵。破壞其國土。由國正令亦護法也。三能護心者。佛無緣慈菩薩之悲。應念如響。不言而悉。即護心也。若諸王臣常以正直。無貪瞋癡。依文奉法。亦護心也。故正理雲。由彼時人不平等貪。天龍忿責不降甘雨。故遭饑饉。又彼時人不平等心。非人吐毒。疾疫難救。又彼時人不平等貪嗔毒增上故。有刀兵互相殘害。由貪瞋癡積之於內。三災七耀災變於外。內心不平欲求外護。煎水求氷不亦難矣。由無貪等從化如流。即是經中外護之意。四所護事者。嚴飾道場聽受持讀。孝養恭敬王臣正治。如下具明。至文當悉釋經文者。文分三段。一正明護國。二引昔護國。三聞法獲益。初明護國於中分二。初明護國法。後明除災難。初護國法文分為三。一明護國法。二嚴飾道場。三明其說聽。初護國法文複分三。且初第一標陳護國。其義者何。

經。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等諸大國王諦聽諦聽我為汝等說護國法。

解曰。答先所願。若不諦聽聞已忘失。故令審也。從此第二明護國時。其義者何。

經。一切國土若欲亂時有諸災難賊來破壞。

解曰。一切國土者十六國也。對諸王等言一切故。又不唯爾於贍部洲大小國土。隨教所被即一切也。若以教被言一切者。即人三洲但有至教所及之處亦一切也。天宮龍宮至教所及亦一切也。設爾無宍慈無限故。彼同聞眾教必被故。若現若當教所被處皆一切故。不爾巨唐豈不護矣。若欲亂時者標護時也。國境清平已明常護。若有災難標求護時。有諸災難者。災謂三災。如前所引正理論說。刀兵疾疫饑饉之災。彼小三災在中劫末。災之前相相似亦災。難謂七難。下當明也。賊來破壞者申難相也。從此第三明受持經。其義者何。

經。汝等諸王應當受持讀誦此般若波羅蜜多。

解曰。令諸王等親自受持若讀若誦。三法行也。若常持讀難必不生。若有難生誡持讀者。如涅槃經第二十雲。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於病子心則偏多。故勸受持以除難矣。從此第二嚴飾道場。於中分三。且初第一嚴飾道場。

經。嚴飾道場置百佛像百菩薩像百師子座請百法師解說。

解曰。初句總標。次如文悉。令此經中不別言處。如金光明第六護國品說。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於未來世若有人王。為護自身后妃王子。於自國土令無怨敵及諸憂惱災厄事者。世尊如是人王不應放逸命心散亂。先當莊嚴最上宮室王所愛重。顯弊之處香水灑地。散眾名花。安置師子殊勝法座。以諸珍寶而為挍飾。乃至下云。時彼人王應著純淨鮮潔之衣。種種瓔珞以為嚴飾。自持白蓋及以香花備整軍儀盛陳音樂。步出城闕近彼法師。運想虔恭為吉祥事。以彼准此義乃具故。從此第二香花供養。

經。於諸座前然種種燈燒種種香散諸雜花廣大供養。

解曰。一一座前廣嚴飾故。從此第三百一供事。

經。衣服臥具飲食湯藥房舍床座一切供事。

解曰。一一供事表其敬也。從此第三明其說聽。於中分三。且初第一二時解說。

經。每日二時講讀此經。

解曰。如文悉也。從此第二王臣聽受。

經。若王大臣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受讀誦。

解曰。國王大臣上行下化。四眾聽受悉皆遷善。即自護也。又金光明雲。其王爾時當淨澡浴。以香塗身著新淨衣。坐小卑座不生高舉。捨自在位離諸憍慢。端心正念聽是經王。於法師所起大師想。以彼准此明其敬也。從此第三如說修行。

經。如法修行災難即滅。

解曰。如法修行者。依前理事應如說行。服藥患除理必然故。觀其即事以略言者。去每四月內譯經畢。我後至道持讀聽聞。洎夫九月出經百座。秋霖澄霽卿雲滿空。自卯及申倐乎萬變。軍容相國爰與百察。士馬溢郭傾城縱觀。或禮或躍零涕如雨。其月二日恩勅曰。師久植智牙。高懸心鏡。開法王之秘藏演金口之玄言。三際流傳四生蒙賴。而道符真聖理契天人。宿雨[扠-、]陰祥雲流彩。感通之力朝野同歡。有媿宣揚用增誠敬也。其月下旬西戎北狄蟻聚王畿。無勞強師蕃丑[馬*炎]潰。若非明主至信大臣盡節。上行下化雷動雲行。道俗精誠。熟能興於此。善法堂號豈虛也哉。慚不能文幸而述矣。從此第二明除災難。於中分二。初明除災難後明稱所求。初除災難文分為二。一明諸災難二明災難滅。初明災難文分為三。一明鬼神護。二明其喪亡。三列諸災難。且初第一明鬼神護。

經。大王諸國土中有無量鬼神一一復有無量眷屬若聞是經護汝國土。

解曰。明諸國中鬼神無量各有眷屬聞經護國。此經文總無別名也。如金光明第八說。僧慎爾耶藥叉大將。並與二十八部藥叉諸神白言。世尊若現在世及未來世所在宣揚布流之處。若於城邑聚落山澤空林或王宮殿或僧住處。我與諸神俱詣其所。各自隱形隨處擁護彼說法師。令離衰惱常受安樂。乃至下云。言詞辯了具足莊嚴。亦令精氣從毛孔入。身力充足威光勇健。難思智光皆得成就。及聽法者若男若女受持供養。我當攝受令無災橫。乃至常遇諸佛。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如彼悉矣。從此第二明其喪亡。於中分二。且初第一明其喪亡。

經。若國欲亂鬼神無亂鬼神亂故即萬人亂當有賊起百姓喪亡。

解曰。由鬼神亂次萬人亂。百姓喪亡庶人弊也。從此第二王臣乖爭。

經。國王太子王子百官互相是非。

解曰。上不和也。從此第三明諸災難。

經。天地變怪日月眾星失時失度大火大水及大風等。

解曰。天地變怪者。天眾象變地有妖怪。此總明也。言日月者如下經中。即初難也。言眾星者第二難也。失時失度者即上二難失時度也。言大火者第三難也。言大水者第四難也。言大風者第五難也。所言等者等披六七。六者亢陽七者賊來。至下悉矣。何故有是鬼神先亂百姓喪亡王臣不和七難俱起。如下經云。由贍部洲大小國邑一切人民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沙門婆羅門。國王大臣不行正法。由是諸惡有是難興。此即難因。至下當悉。從此第二明災難滅。

經。是諸難起皆應受持講說此般若波羅密多。

解曰。是諸難起者。一一難起皆須講讀如說修行。即良藥矣。從此第二明稱所求。於中分三。且初第一明稱所求。

經。若於是經受持讀誦一切所求官位富饒男女慧解行來隨意人天果報皆得滿足。

解曰。一切所求者此總標也。此中有七。一求官位得榮位故。二求富饒得福利故。三求男女即皆得故。四求慧解得世出世勝知見故。五行來者求往來也。二足四足皆安隱故。六人中果報。七天中果報。此上皆由受持讀誦經之威力所願滿足。如寶雲經云。譬如藥樹名曰善見。若有眾生得其根莖枝葉花菓。或見色嗅香甞味得觸。於此十中隨其所得病皆除愈。是故於經十法行中。隨其持讀世出世間願皆滿故。從此第二厄難解脫。

經。疾疫厄難即得除愈杻械枷鏁撿系其身皆得解脫。

解曰。上之兩句明厄難除。下之三句系者得脫。從此第三明諸罪滅。

經。破四重戒作五逆罪及毀諸戒無量咎過悉得消滅。

解曰。破四重戒者淫盜殺妄性重戒也。作五逆罪者。如俱舍論第十八說。所謂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然此五中四身一語。並彼同類。彼廣明故。及毀諸戒者。所謂殘等諸戒也。別解脫戒各有交因。律儀有八。實體唯四。依緣具闕。義如常解。然其體者。有宗無表色。成實不相應。今大乘宗依思願種假立為體。不隨心戒四心三性皆得現前。捨緣別者。有宗五緣。如俱舍論第十五頌云。捨別解詞伏。由故捨命終及二形俱生斷善根夜盡。經部加犯重。法密加法滅。捨緣別故。瑜伽五十三捨有五緣也。捨學處故。犯根本罪故。二形生故。善根斷故。捨同分故。捨苾芻律儀。若正法毀壞正法隱沒。雖無新受。舊不捨故得戒未捨。身有律儀遇緣毀犯名毀諸戒。無別悔緣定墮地獄。如常分別。若悔緣者。依大乘教。如造像經說。由造經像。三惡道業略受速出而不受苦。如箭射林不住而遇。又觀無量壽雲。有五逆者亦生西方。又涅槃二十雲。阿闍世王發菩提心不入地獄。廣讚發菩提心如彼文也。又大方等陀羅尼經第一雲。若犯菩薩二十四戒。若犯比丘等一一諸戒。一心懺悔若不還生。無有是處。今此經云。無量過咎悉得消滅者。即由聞經受持讀誦罪皆滅矣。從此第二引昔護國於中分二。初引昔護國後結勸受持。初引昔中文分為三。一明昔天王。二明昔人王。三例指諸王。初天王中文複分三。且初第一標頂生王。

經。大王往昔過去釋提桓因為頂生王領四軍眾來上天宮欲滅帝釋。

解曰。領四軍眾者。象馬車步為四軍也。此因緣者。如賢愚經頂生王品及涅槃經第十二說。從此第二帝釋奉法。

經。時彼天主即依過去諸佛教法敷百高座請百法師講讀般若波羅蜜多經。

解曰。明依法也。從此第三天眾安樂。

經。頂生即退天眾安樂。

解曰。結安樂也。從此第二明昔人王。於中分三。一明斑足王。二明普明王。三聞法悟解。初斑足王文分為二。初明斑足王后明得千王。初文復三。且初第一明斑足王。

經大王昔天羅國王有一太子名曰斑足解曰。梵雲提婆羅此雲天羅。言斑足者。以足斑駁名斑足也。如賢愚經及智度論敘彼緣也。從此第二邪師灌頂。

經。登王位時有外道師名為善施與王灌頂。

解曰。如文易了。從此第三受教祀天。

經。乃命斑足取千王頭以祀塚間摩訶迦羅大黑天神。

解曰。言塚間者所住處也。言摩訶者此翻雲大。言迦羅者此雲黑天也。上句梵語下句唐言。大黑天神鬪戰神也。若禮彼神增其威德。舉事皆勝故嚮祀也。何以知者。三藏引別梵夾雲。孔雀王經說。烏尸尼國國城之東有林。名奢摩奢那。此雲尸林。其林縱廣滿一由旬。有大黑天神。是摩醯首羅變化之身。與諸鬼神無量眷屬。常於夜間遊行林中。有大神力多諸珍寶。有隱形藥有長年藥。遊行飛空。諸幻術藥與人貿易。唯取生人血肉。先約斤兩而貿藥等。若人欲往。先以陀羅尼加持其身。然往貿易。若不加持。彼諸鬼神乃自隱形。盜人血肉令減斤兩。即取彼人身上血肉。隨取隨盡。不充先約。乃至取盡一人血肉。斤兩不充藥不可得。若加持者貿得寶貝及諸藥等。隨意所為皆得成就。若嚮祀者。唯人血肉彼有大力。即加護人所作勇勐。鬪戰等法皆得勝也。故大黑天神即鬪戰神也。如賢愚經說祀羅剎。普明王經說。取百王以祀樹神。師子斷肉經說。取百王以祀山神。各隨文矣。從此第二明得千王。於中分二。且初第一得諸王等。

經。自登王位已得九百九十九王。

解曰。斑足登位威力自在。遂得諸王滿斯數故。從此第二明得普明。

經。唯少一王北行萬里乃得一王名曰普明。

解曰。彰處得王也。從此第二明普明王。於中分二。一長行建立二以偈說法。初長行中文複分四。且初第一普明諸願。

經。其普明王白斑足言願聽一日禮敬三寶飯食沙門。

解曰。依賢愚經願諸七日也。從此第二斑足忍許。

經。斑足聞已即便許之。

解曰。斑足許也。從此第三依法建立。

經。其王乃依過去諸佛所說教法敷百高座請百法師。

解曰。明依教也。從此第四明說般若。

經。一日二時講說般若波羅蜜多八千億偈。

解曰。明宣說也。從此第二以偈說法中分二。且初第一標說偈人。

經。時彼眾中第一法師為普明王而說偈言。

解曰標說人也。從此第二明所說偈。於中分四。一明法無常。二明諸法苦。三明諸法空。四明法無我。初明無常又複分二。且初第一外界無常。

經。劫火洞然大千俱壞須彌巨海磨滅無餘。

解曰。劫火洞然明火災也。瑜伽第二說三大災。謂火水風相次起故。三中標初此火災也。大千俱壞者明一大千同成壞也。下之兩句九山八海數各百億滅無餘也。成住壞空相次而起。此明壞劫。餘三准知。俱舍十二瑜伽第二皆廣說也。從此第二有情無常。

經。梵釋天龍諸有情等尚皆殄滅何況此身。

解曰。梵釋天龍者。梵謂梵王通四禪也。釋謂帝釋忉利主也。舉此攝餘諸天處也。此二自在勝故標也。言天龍者八部眾也。諸有情等者。除前所明餘界趣也。尚皆殄滅者明無常也。何況此身者。界無大小情無勝劣彼皆殄滅。何況此身。示無常矣。從此第二明諸法苦。於中分二。且初第一明列諸苦。

經。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怨親逼迫能與願違。

解曰。生老病死者此有四苦。憂悲苦惱者。於欲界中隨遇苦緣種種憂悲逼切故。惱下之兩句明其四苦。怨者怨憎會苦。親者愛別離苦。言逼迫者。五盛陰苦謂五蘊身生滅遷流逼迫性故。能與願違者求不得苦也。又生老病死五盛陰苦此流轉苦。通於三界。是行苦故。怨憎愛別此相違苦。是苦苦攝。唯欲界故。求不得苦此之受用是壞苦攝。亦唯欲界。依樂受者亦通色界。從此第二明苦因果。

經。愛慾結使自作瘡疣三界無安國有何樂。

解曰。愛慾結使者此明因也。愛為有因能潤諸業。欲謂貪慾於境馳求。言結使者。結謂結系使謂役使。謂貪等十結係有情役使三有名結使也。又俱舍二十一雲結有九種。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謂三見故。六取結謂二取故。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恚嫉慳三唯欲界系。餘之六種通於三界。為結所使名結使也。自作瘡疣者。三有苦果如瘡疣也。三界無安者。若界若情俱行苦故有漏逼迫名無安故。國有何樂者。普明所重愛國愛身內外不安示其苦故。從此第三明諸法空。於中分二。且初第一總明法空。

經。有為不實從因緣起盛衰電轉暫有即無。

解曰。有為不實者依他有為幻不實故。從因緣起者。共相自種親生內外世間。因緣起故。盛衰電轉者。謂有為法皆有盛衰。起滅如流不住如電。暫有即無者。無者暫如電。有即滅無矣。從此第二明界趣空。

經。諸界趣生隨業緣現如影如響一切皆空。

解曰。諸界趣生者。三界六趣及以四生。此聰明也。隨業緣現者明因果也。隨諸趣業現生彼故。如影如響者舉喻明也。由業為質。現果如影。由業如聲。後果如響又如影響。明不實也。一切皆空者。通明界等一切有為悉皆空故。從此第四明法無我。於中分二。且初第一明妄起我。

經。識由業漂乘四大起無明愛縛我我所生。

解曰。識由業漂者。識謂本識。恆轉如流由業如風能起識浪。識隨業故云業漂也。又業種依識藉現緣起。現起諸業隨境界風動本識浪故云漂矣。四卷楞伽第一偈云。譬如巨海浪斯由勐風起。洪波鼓溟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浪識騰躍而轉生。業境界風動生識浪故說漂也。乘四大起者有色界也。無色非顯略故不說。又王之身即是四大舉以令悟知不實也。無明愛縛者。無明為本發業感生。愛與無明自纏縛故。我我所生者。謂依五蘊起我我所也。又於五蘊而執為我。國城資具而起我所。皆由無明起斯見矣。從此第二總明無我。

經。識隨業遷身即無主應知國土幻化亦然。

解曰。識隨業遷者。謂總報識隨業而生。舊業無餘新業將熟。識隨業故遷往餘趣。身即無主者。身謂相續即四大。身執受識遷則無主故。又主謂主宰即是我也。識隨業往。身即無我。我既無故我所亦無。身無主故。下之兩句明我所無。彼先愛身身尚無我。外國土等幻化亦然。令知內外皆無我故。謂不了身無常苦空無我我所。橫生愛著恐怖皆生。聞法悟空斯更何懼。從此第三聞法悟解。於中分三。一普明悟解。二諸王悟解。三斑足悟解。初普明中文分為二。一普明悟解二轉教諸王。初普明中文複分二。且初第一普明悟解。

經。爾時法師說此偈已時普明王聞法悟解證空三昧。

解曰。證空三昧者若證生空即得初果故。偈所明苦諦行故。或聞法證空即法空理至初地也。從此第二眷屬悟空。

經。王諸眷屬得法眼空。

解曰。得法眼空者如王悉也。從此第二轉教諸王。於中分三。且初第一往天羅國。

經。其王即便詣天羅國。

解曰。所願既滿。聞法證空怖畏已無。起所期故。從此第二詰示諸王。

經。諸王眾中而作是言仁等今者就命時到。

解曰。諸王眾中者如前應悉。就命時到者舉所怖事令發心故。從此第三轉教般若。

經。悉應誦持過去諸佛所說般若波羅蜜多偈。

解曰。即以前偈令誦持也。從此第二諸王悟解。

經。諸王聞已亦皆悟解得空三昧各各誦持。

解曰。彼諸王等因怖發心。因緣俱勝。聞法悟解如普明王。故復雲亦得空三昧各誦持也。從此第三斑足悟解。於中分三。一斑足王問。二普明王答。三斑足悟解。且初第一斑足王問。

經。時斑足王問諸王言汝等今者皆誦何法。

解曰。斑足緣熟故為問也。從此第二普明王答。

經。爾時普明即以上偈答斑足王。

解曰。如文悉也。從此第三斑足悟解。於中復四。且初第一斑足悟解。

經。王聞是法亦證空定。

解曰。聞法證解如前諸王。故云亦也。從此第二明悔邪師。

經。歡喜踴躍告諸王言我為外道邪師所誤非汝等咎。

解曰。證解喜躍悔先咎也。從此第三令各奉持。

經。汝各還國當請法師解說般若波羅蜜多。

解曰廣令流佈。從此第四出家得忍。

經。時斑足王以國付弟出家為道得無生法忍。

解曰。無生法者即五忍中第四忍也。菩薩化跡逆順難思。或引群迷故現斯事。從此第三例指諸王。

經。大王過去復有五千國王常誦此經現生獲報。

解曰。說先過去常誦此經現生獲報。必招後故。從此第二結勸受持。於中分二。且初第一勸命受持。

經。汝等十六諸大國王修護國法應當如是受持讀誦解說此經。

解曰。前具引昔。此即勸令修護國法。如上應悉。從此第二勸後受持。

經。若未來世諸國王等為欲護國護自身者亦應如是受持讀誦解說此經。

解曰。護國之最誡後亦爾。從此第三聞法獲益。

經。說是法時無量人眾得不退轉阿脩羅等得生天上無量無數欲色諸天得無生忍。

解曰。得不退者。不退有四。信位證行。從淺至深即初二也。阿脩羅等等餘七部。得生天也。欲色諸天得無生忍。天台解雲。即十行也或即初地。如大品經云。初地菩薩得無生法忍。

不思議品第六

將解此品辨來意者。護國之法其唯般若。內護修證亦唯般若。般若威德無以測量。寄事以明轉益深敬。故因散花見佛聞法得覩希有神變難思。以事表經即來意也。次釋品名。不思議者。諸佛功德神變妙用心言不測云不思議。故法花雲。非口所宣非心所測。智度論雲。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大般若云。心言路絕。此等皆釋不思議也。古就散花以彰品號。此覩神變名不思議。各依一義亦不相違。釋本文者文分三段。一大眾散花。二佛現神變。三聞法獲益。初散花中文分為三。初大眾歡喜。次散花供養。後王等發願。且初第一大眾歡喜。其義者何。

經。爾時十六國王及諸大眾聞佛說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句義歡喜踴躍。

解曰。諸王所聞護國之最甚深句義故喜躍也。從此第二散花供養。於中分三。一散寶蓮花。二芬陀利花。三曼殊沙花。初散寶花文複分四。且初第一標所散花。

經。散百萬億眾寶蓮花。

解曰。寶蓮花者。或眾寶為花。或花如眾寶雲寶花也。舊云行花。天台解雲。表三賢位所修無量福慧之行。今言蓮花表行不染。又表能詮文字般若句偈無量皆不染故。從此第二花成寶座。

經。於虛空中成寶花座。

解曰。花成寶座。諸佛所依。賢位居初。為聖之本。又顯文字修證所依。從此第三諸佛演說。

經。十方諸佛無量大眾共坐此座說般若波羅蜜多。

解曰。顯同說也。從此第四化眾散花。

經。是諸大眾持十千金蓮花散釋迦牟尼佛合成花輪蓋諸大眾。

解曰。持十千者舊云萬輪花蓋也。言釋迦者舉其性氏。言牟尼者此雲寂默。煩惱諠諍永寂默故。蓋佛及眾者。已修未修行必同故。此佛他佛說無異故。從此第二散芬陀利花。於中分四。且初第一標其所散。

經。復散八萬四千芬陀利花。

解曰。王等重散雲復也。八萬四千者表登地也。如上經云。最初一念具足八萬四千波羅蜜多。即初地也。舊云散般若波羅蜜多花。從能散心以立花稱。此雲芬陀利花者白蓮花也。即從所散彰其名也。無漏正智能所表同於初後地觀照一矣。從此第二花成雲台。

經。於虛空中成白雲台。

解曰。如下經云。譬如有人登大高台。等覺位也。通表十地故現台矣。從此第三彰佛演說。

經。台中光明王佛與十方諸佛無量大眾演說般若波羅蜜多。

解曰。標佛列眾顯同說也。從此第四化眾散花。

經。是諸大眾持曼陀羅花散釋迦牟尼佛及諸眾會。

解曰。曼陀羅者此雲適意花。見者心悅即天花也。從此第三散曼殊沙花。於中分四。且初第一標所散花。

經。復散曼殊沙花。

解曰。大眾散也。復義如前。舊云妙覺。彰果德圓。今言曼殊沙此雲柔濡。能令見者離剛強故。即天花也。人天同會隨所散也。從此第二變作寶城。

經。於虛空中變作金剛寶城。

解曰。金剛寶城者表示實相。即涅槃城。猶如金剛體不可壞。從此第三彰佛演說。

經。城中師子奮迅王佛共十方諸佛大菩薩眾演說勝義般若波羅蜜多。

解曰。勝義者即實相也。上三所現花座台城顯三般若。文字觀照及實相故。三賢十聖果圓滿故。如應顯示不思議故。從此第四化眾散花文複分三。且初第一散花成蓋。

經。復散無量天諸妙花於虛空中成寶雲蓋。

解曰。所散天花如寶雲蓋。現不思議與如來品所現雖殊。義如彼故。從此第二明蓋廣量。

經。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解曰。明其廣量滿大千故。問舊經所散雲行等花。此中乃雲寶蓮花等。為是水陸諸時花否。答如大般若第八十四散花品說。爾時天帝釋及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大王眾天乃至色究竟天咸作是念。尊者善現承佛神力。為一切有情雨大法雨我等今者宜各化作天諸妙花。奉散釋迦如來及菩薩摩訶薩並苾芻僧。尊者善現亦散所說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而為供養時。諸天眾作是念已。各化種種微妙香花奉散如來諸菩薩等。是時於此三千大千佛之世界花悉充滿。以佛神力於虛空中合成花台。莊嚴殊妙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善現覩已作是念言。今所散花於諸天處未曾見有。是花殊妙定非草木水陸所生。應是諸天為供養故從心化出。時天帝釋知善現心謂善現言。此所散花實非草木水陸所生。亦不從心實能化出。但變現耳。具壽善現語帝釋言。是花不生則非花也。帝釋問言。為但是花不生。為餘法亦爾。善現答言。非但是花不生。諸餘法亦爾。遍蘊處界四諦十二緣六度四攝諸功德法悉皆不生。並同花也。此前所散若人若天般若理同。准舊經中義同彼矣。從此第三雨花供養。

經。是花蓋中雨恆河沙花從空而下。

解曰。從蓋雨花希有瑞也。從此第三王等發願。於中分二。初王等發願。後如來印述。初中復三。且初第一王等稱讚。

經。時波斯匿王及諸大眾見是事已嘆未曾有。

解曰。異口同音嘆希有也。從此第二願佛當說。

經。合掌向佛而作是言願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常說般若波羅蜜多。

解曰。常說等者。地上菩薩常見佛說。地前處會說或有無。王及大眾發斯誠願。從此第三願眾常見。

經。願諸眾生常得見聞如我今日等無有異。

解曰。願諸眾生者。除在會中諸餘界趣及此未來。願常見佛常聞般若。如今無異。從此第二如來印述。於中分三。且初第一如來印述。

經。佛言大王如汝所說。

解曰。如汝所說者。如四分律不與過願。清淨可辨。此願見聞義不違彼。故佛印雲如汝所說。從此第二讚法出生。

經。此般若波羅蜜多是諸佛母諸菩薩母不共功德神通生處。

解曰。初句指法。次顯出生。生佛菩薩等而為母。故佛之與法熟為先後。雲般若法生佛菩薩焉。佛稟法成。法先佛後。如涅槃經第四雲。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從般若生法為先。故若成正覺念法悲深說般若法。佛先經後。教誡示導令出離故。然佛與法互相資。說徵求此理奚所用為。今此所明諸佛菩薩皆因般若而得出生。故說般若為其母也。不共功德者下明法也。即大小乘十八不共法也。又瑜伽說一百四十不共功德。神通生處者。如花嚴經十身相作涅槃經中八自在義。皆因般若波羅蜜多為生處故。從此第三結勸受學。

經。諸佛同說能多利益是故汝等常應受持。

解曰。諸佛同說勸受持也。從此第二佛現神變。於中分三。一標示神變。二廣現神變三結不思議。且初第一標示神變。

經。爾時世尊為諸大眾現不可思議神通變化。

解曰。不思議者義如上解。言神通者謂佛世尊神境智通。此總明也。言變化者。瑜伽三十七略有二種。一能變通。謂改轉故。二能化通。謂化現故。下對文屬。從此第二廣現神變。於中分四。一一多相容。二鉅細相容。三聖凡相容。四淨穢相容。初一多相容文複分三。且初第一諸花相容。

經。一花入無量花無量花入一花。

解曰。於所散花一多相入。從此第二佛土相容。

經。一佛土入無量佛土無量佛土入一佛土。

解曰。令眾皆見世界相入。從此第三塵剎相容。

經。一塵剎土入無量塵剎土無量塵剎土入一塵剎土。

解曰。令彼大眾於一塵中見佛剎土一多相入。此三總是廣狹相容。即是十三所作自在也。從此第二鉅細相容。

經。無量大海入一毛孔無量須彌入芥子中。

解曰。令彼咸見海入毛孔芥納須彌。即是第五轉變自在。從此第三聖凡相容。

經。一佛身入無量眾生身無量眾生身入一佛身。

解曰。令彼皆見凡聖相入。即第九十眾像入身同類往趣二種變也。亦是能化神境智通自他勝劣塵沙身故。從此第四淨穢相容。

經。大復現小小復現大淨復現穢穢復現淨。

解曰。佛自現身或大或小。即是七八卷舒變也。現所居土或淨或穢。即十一二隱顯變也。此上皆為破諸情計。遣事一多。遣相大小。遣身凡聖。遣佛勝劣。遣土淨穢。破諸有情無始時來妄生分別。見一定一。見多定多。乃至見淨定淨。見穢定穢。即法執也。覩佛神變悟事由心了相即性。遣諸執故。又本記雲。變有三意。一者遍空。一花入無量花。為除不樂大乘障故有遍空。二者轉變。一佛土入無量佛土。為除執我所障故有轉變。三者顯了。一佛身入無量眾生身。為除怖畏生死障故有顯了。問須彌大海入毛芥中。鉅細相違如何能入。答曰西方諸師略作三解。一雲。一切諸法以如為體。所依真如離諸相。故能依諸法無定大小。故得相容。二雲。依唯識理。一切諸法皆不離識。隨心變現無有定相。故得相容。三雲。一切諸法從因緣生。因緣如幻幻無定相。故得容也。問色中有大小。許小能容大。時中有短長。長劫應入短。答此無過難。佛得希有延促自在。促多劫為一劫。延一劫為多劫。如是等文成證非一。若爾一劫延為三。三劫促為一。一三無定量。此豈不違文。便違佛說。菩薩要經三無數劫具修萬行證大菩提。此難不然。果德自在。非因境故。顯揚瑜伽皆作是說。於不思議強思量者得誑亂報。從此第三結不思議。

經。佛身不可思議眾生身不可思議乃至世界不可思議。

解曰。諸佛之身遍眾生身。諸眾生身遍諸佛身。體牙相遍俱不思議。即第三全第四少分。乃至世界者。即攝二全一少分也。心言路絕名不思議。從此第三聞法獲益。

經。當佛現此神變之時十千女人現轉女身得神通三昧無量天人得無生法忍無量阿脩羅等成菩薩道恆河沙菩薩現身成佛。

解曰。得益有四。一現轉女身得如幻故。二天人得忍見法理故。三修羅八部成菩薩故。四恆河沙菩薩現成佛故。問一世界中多佛並出否。答輪王尚無二並出者。況乎大覺二並出耶。若爾如何恆沙菩薩現身成佛。此亦不然。餘界何失。如法花經彼龍女故。問現身成佛是究竟否。答如大般若即說十地名十種佛。又餘亦說地前現化。又法花經分別功德品。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一生當得阿耨菩提。法花論釋即是初地。由此而言。以法威力故說現成。既言現成非究竟矣。

奉持品第七

將解此品辨來意者。內外二護前已具明。由二奉持故有此品。違前二科三等無咎。釋品名者。奉謂敬承持謂不忘。如智論說。由信力故聞而信奉。由念力故不忘為持。若云受持領納不失。言第七者如文悉矣。釋本文者。然此品經古德西明寺測法師.玄范法師紀國寺慧靜法師皆以此品為流通分。天台智者道安法師.安國大法師皆以此品為正宗分。雖皆諸理俱有所憑。今依天台等義如前故。科此品經大分為三。一波斯匿王問。二如來正答。三聞法獲益。波斯匿王問文複分三。且初第一明覩諸佛。其義者何。

經。爾時波斯匿王覩佛神變見千花台上遍照如來千花葉上千化身佛千花叶中無量諸佛各說般若波羅密多。

解曰。覩佛神變者。覩前品中現神變也。見千花台上遍照如來者。梵雲毘盧遮那亦云尾嚧遮那亦云吠路遮那。此雲遍照亦云大日。至下當悉。准花嚴第八。娑婆世界毘盧遮那如來即報身佛也。梵雲盧舍那或云嚧拓那或云嚧折羅。亦云遍照。依梵網經。他受用身也。然此二名或云體同前後譯異。或云自他二報身也。如佛地論清淨法界為自性身。四智心品自受用身。又他受用及變化身皆為化他方便示現。隨其所現大小異故。准佛地論。遍照如來即他受用或應化身。以自受用量同法界。不可說其身量大小。廣如彼矣。如舊經云。是一切佛化身主者。若他受用名應化身。依自報身起他受用。若大小化名為化身。即他受用為化主也。以自他報體非即離。俱不違理。此中所見花台上佛與前白雲台體為同異。因覩神變故見多佛。與前同異俱不相違。此亦不然。前自云化。此有報化。前白雲台。此雲花台。異則可爾。何得言同。答曰同處同時所見各異。定同定異非不思議。又前散花花白如雲。以成雲台。非本雲也。又前所見光明王佛與此所見遍照如來。義極相應。報化大小俱不違理。千花葉上千化身佛者大化佛也。千花叶中無量諸佛者小化佛也。加行資糧二乘異生見有異也。同梵網經我令盧舍那方座蓮花台。周匝千花上復現千釋迦。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義不違也。從此第二明法無量。

經。白佛言世尊如是無量般若波羅蜜多不可識識不可智知。

解曰。如是無量者明所聞也。謂波斯匿王如舊經云行十地行。地上隨應常見諸佛。今覩神變見大小身。各各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導諸大眾雲無量矣。不可識識者。淺近之識所不能識。不可智知者。下劣之智所不能知。顯所說法多無量故。深不測故。非識知故。從此第三正問奉持。

經。云何諸善男子於此經中明瞭覺解為人演說。

解曰。言云何者正是問辭。諸善男子者脩行人也。於此經中者即此經也。所覩雖多般若同故。言明瞭者於諸理事皆明瞭也。或於理明於事了故。言覺解者。

覺謂現證解謂悟解。於理明證於事了解。是故名為明瞭覺解。此自利也。為人演說者即利他也。從此第二如來正答大分為二。初明十三法師奉持。後明十六國王奉持。就明法師中文分為二。一略明法師。二廣明行位。初明法師文複分三。且初第一誡命諦聽。

經。佛言大王汝今諦聽。

解曰。令審聽也。從此第二略示行位。

經。從初習忍至金剛定如法修行十三觀門皆為法師依持建立。

解曰。從初習忍者標其初也。至金剛定者舉其後也。如法修行十三觀門者。初後及中總十三位。各依行位如法修行自觀門也。皆為法師者此通名也。皆修二利名法師也。依持建立者依彼而修持令不失。初起曰建終成為立。從此第三結勸供養。

經。汝等大眾應當如佛而供養之百千萬億天妙香花而以奉上。

解曰。以法殊勝在處處尊。在人人貴。於修行者令諸王等敬之如佛生尊重故。天妙香花者。舉其勝者而奉上故。從此第二廣明行位大分為二。初別明行位。後結申受持。初別明中分為十三。如次當悉。初習種性於中分三。初標位辨相。次辨所修法。後結申滿位。且初第一標位辨相。

經。善男子其法師者習種性菩薩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解曰。其法師者此名總也。通十三位皆名法師習種性者如前釋也。苾芻二眾遠離五邪。索迦斯迦五戒男女。此之四眾如序品釋。從此第二辨所修法。於中分二。初明修十住。後聊簡內外。初中復二。初明十住後明修習行。初中復二。且初第一標修十住。

經。修十住行。

解曰。三賢之中此位最劣。當體彰名。十行次勝。業用受稱。後十迴向賢位最勝。約自行後大願為名。迴前諸行向正證故。十地菩薩已登聖位既得現證。從地立名。隨位漸增有茲異故。初釋住名。先總後別。言十住者入位不退故名為住。住法圓滿故說為十。總言十住帶數得名。即住之住義通三釋。解別名者次隨文釋。明住體者若就所緣二諦為體。若就能緣悲智為體。合以境智而為住體。相應助伴具五蘊故。明依身者。唯人三洲即前四眾。容有凡聖頓漸二矣。從此第二辨住相文分為十。且初第一明發心住。

經。見佛法僧發菩提心。

解曰。釋住名者於大菩提起決定心入位不退名發心住也。見佛法僧者發心緣也。佛謂覺者能開發故。法謂教等生正解故。僧謂和合三乘賢聖良福田故。初因三寶發無上心至究竟位常現前故。發菩提心者。發無上心起三妙觀。如前釋也。攝論頌云。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勝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大菩提心以善根為體以大願為緣。不退屈為策發。方能起故善根為因名清淨力。此能降伏自所治故。大願為緣名增上力。常遇善友令增進故。堅固心者雖遇惡友方便破壞。終不退捨菩提之心名堅固也。言勝進者。所修善根運運增長轉勝進故。前十信心入此住者由具彼十。於大菩提堅勐不退齊此方名初劫之始。即以此心為十住本。此轉增勝成後諸住。乃至極果由此得故。有說。十住同十地行。從此第二明治地住。

經。於諸眾生利樂悲愍。

解曰。解住名者。磨練其心離垢澄淨濤汰諸染名治地住。於諸眾生利樂悲愍者。利謂利益。樂謂安樂。言悲愍者拔濟行也。如花嚴雲。誦習多聞虛閑寂靜。近善知識了達於義。如法修行安住不動。從此第三明修行住。

經。自觀己身六界諸根一切無常苦空無我。

解曰。解住名者。審觀自身遠離空有正行修習名修行住。自觀己身者此總標也。言六界者地等六界也。言諸根者謂眼等根。如舊經中五色五受女男意命十四根也。謂觀六界及此諸根生滅逼迫皆空無我。治彼倒故。從此第四明生貴住。

經。了知業行生死涅槃。

解住名者。生在佛家種性尊貴。此雖長養已勝餘乘名生貴住。了知業行生死涅槃者。了知自他善惡業行此順生死此順涅槃。如舊花嚴偈云。第四生貴真佛子。從諸賢聖正法生。有無諸法無所著。捨離生死出三界。著有生死著無涅槃。二俱不著當出難矣。從此第五明具足方便住。

經。能利自他饒益安樂。

解住名者。巧不滯真。起悲愍物。真俗二行能雙修故。故名此住。上句二利下句利他。如經說雲。所修善根皆為救護饒益安樂哀愍度脫一切眾生。令離災難出離生死證涅槃故。從此第六明正心住。

經。聞讚佛毀佛心定不動。

解住名者。觀理無二漸次純熟。聞讚毀佛心不傾動名正心住。聞讚佛等者。謂此菩薩善觀諸法無體無性。達如幻夢故。聞讚毀心定不動也。如經說雲。讚法毀法讚毀菩薩聞說眾生有垢無垢易度皆定不動。此唯就勝故言佛也。從此第七明不退住。

經。聞有佛無佛心定不退。

解住名者。止觀雙修緣不能壞。聞說有無心定不退名不退住。此亦就勝唯言有佛無佛心定不退如彼經說。法及菩薩聞說有無定不退也。謂能了知無相即相相即無相。於佛法中心不退轉。從此第八明童真住。

經。三業無失起六和敬。

解住名者。三業光潔離染如童。行性成就物莫能壞名童真住。三業等者。身口意三離遇失故。如舊經云。謂三業同。戒見學同。六和敬故。如彼經說身行無失語行無失意行無失。勤學修習遊行無數世界。領受無數佛法。現變化自在身。出廣大遍滿音。一剎那中承事供養無數諸佛。三業行矣。從此第九明法王子住。

經。方便善巧調伏眾生。

解住名者。應根善說妙合所宜紹嗣法王名法王子住。方便等者。方便演說皆善巧故。善能調伏諸眾生故。如經說雲。法王軌度法王觀察法王宴寢法王讚歎。皆悉勤學調伏行矣。從此第十明灌頂住。

經。勤學十智神通化利。

解住名者。住位滿足成就智身。諸佛法水以灌其頂名灌頂住。然灌頂法如三藏所持梵本金剛頂經說。有五種灌頂。所謂寶冠印契。以水光明及以名號。三賢十聖將成正覺。一一位中或佛菩薩與灌頂也。勤學十智者。如經說雲。學三世智.佛法智.法界無礙智.法界無邊智.充滿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眾生智.知一切法智.知無邊諸佛智。初之五智知世界故。如次所謂隨心轉智.正覺照智.照法界智.自在普入智.至處皆嚴智。次之三智知眾生心。所謂知一切心智.知心境界智.知諸根性智。後之二智明其成德。所謂當根與法智.令滅諸惑智。明十智矣。神通化利者。如舊經第九解十住偈云。清淨妙法身應現種種形。猶如大幻師所樂無不現。或處為眾生究竟菩薩行。或復現初生出家行學道。或於樹王下自然成正覺。或處為眾生示現入泥洹。此皆神通化利行也。結為頌曰。發心治修行。生貴具方便。正心及不退。童真王灌頂。從此第三明修習行。

經。下品修習八萬四千波羅蜜多。

解曰。言下品者三賢初也。修習等者。此位時長。具修福智諸行願也。從此第二聊簡內外。於中分二。初明忍方便。後明正定聚。初忍方便文複分二。且初第一忍前方便。

經。善男子習忍以前經十千劫行十善行有退有進。

解曰。習忍以前者明劫外也。經十千劫者所經時也。此明直往。不同涅槃八萬六萬四萬二萬十千劫等。此頓彼漸有差別故。行十善行者所行行也。身三口四意三為十。有退有進者明不定矣。從此第二舉喻釋成。

經。譬如輕毛隨風東西。

解曰。十善進退如毛東西。從此第二明正定聚。於中分二。且初第一明正定聚。

經。若至忍位入正定聚不作五逆不謗正法。

解曰。若至忍位者。謂修十善。上品成滿發菩提心。如前不退名至忍位。入正定聚者。入謂進入也。即此忍位名正定聚。不同小乘。俱舍第十正性離生名正定故。下之兩句明不造逆非闡提故。從此第二明忍所治。

經。知我法相悉皆空故住解脫位。

解曰。知我法相者分別二執也。謂由邪教及由邪師自邪分別。我謂主宰法謂蘊等。如上所明。即蘊離蘊二十句等六十二見即我法執。由此二執二障具生。此伏二執及相應障伏彼現行悉皆空故。二執隨眠皆未滅也。若爾何故花嚴第十解十位雲。除滅諸煩惱永盡無有餘。無礙寂滅觀是則佛正法。如何此雲隨眠未滅。答彼依伏滅邪教邪師所起我法不共無明伴類煩惱故云永盡。非謂一切自分別生煩惱及俱生煩惱亦永盡故。故緣起經云。內法異生不放逸者。我不說為無明緣行。謂邪教等所發不共相應無明已永盡故。故不說為無明緣行。然自分別煩惱及俱生煩惱現行漸伏種皆未盡。至見道位分別二障所有種子頓斷盡故。至下當悉。住解脫位者。此伏忍位而有二名。望菩提果故名資糧。望涅槃果故名解脫。解脫分故名解脫位。從此第三結申滿位。

經。於一阿僧祇劫修習此忍能起勝行。

解曰。於一阿僧祇劫者所經時也。阿之雲無。僧祇雲數。劫者梵語也。具足應雲劫波者時分也。譯為唐言一無數時也。修習此忍者結此位也。能起勝行者起性種性十行位也。此阿僧祇略分別者。如新花嚴經第四十五阿僧祇品。有一百二十數。從初百洛叉至第一百三數名阿僧祇。即無數劫也。如瑜伽四十八說十三住竟下分別雲。又即於此一一住中經多俱胝百千大劫。或過是數方乃證得一住成滿。由此應悉。今此經中前十法師一一各增一僧祇者。准此應悉。瑜伽次雲。然一切住總經於三無數大劫。方乃圓證無上菩提。謂經第一無數大劫。方乃起過勝解行住。證歡喜住。此就恆常勇勐精進。非不勇勐勤精進者。復經第二無數大劫。方乃超過極歡喜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證得八地。此即決定以是菩薩得淨意樂決定勇勐勤精進故。復經第三無數大劫。方乃超過無功用住無礙解住。證得最上成滿菩薩住。即法雲地。當知。此中略有二種無數大劫。一者日夜半月一月等。算數方便時無量故。亦說名為無數大劫。二者大劫。彼論前雲。以風災劫算數方便超過一切算數之量。亦說名為無數大劫。若就前說無數大劫。要由無量無數大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又以斯文屬此經者。無數阿僧祇亦不違理。若就後說無數大劫。但經於三無數大劫。便證無上正等菩提。更無大劫過此量也。問論既說雲經三大劫。然一大劫為經幾時。答如瓔珞經下卷說雲。如有大石方八百里。淨居天衣三年一拂拂盡此石。名一阿僧祇劫。問若如此者。婆娑論說。釋迦菩薩超九劫等。為何劫耶。答瑜伽次雲。若正修行最上上品勇勐精進。或有能轉眾多中劫小三災劫。或有乃至轉多大劫大三災劫。當知決定無有能轉無數大劫。此同婆沙於修妙相轉大劫也。若爾時既長遠何由成佛。答曰。處夢謂多年。覺乃須臾頃故。時雖無量悟乃一剎那。常自精勤勿懷怖懼。由此應說三練磨心。從此第二明性種性。於中分三。初標位辨相。次正辨修行。後結申滿位。且初第一標位辨相。

經。復次性種性菩薩住無分別。

解曰。性種性者如前已解。住無分別者。標此位中修十勝行遠離自也取相分別。又了三假無分別觀也。從此第二正辨修行。於中分三。初明修十行。次明所對治。後明所修觀。初中復二。且初第一標十慧觀。

經。修十慧觀。

解曰。十慧觀者即十行也。慧即別境能觀之心。修行施等十勝行也。然十行者。謂施戒等修起名行。行法故圓滿說為十。總言十行。帶數得名。即行之行。自他異故。然別名者。若云施等當體彰名。雲歡喜等約用為目。出體辨人如前住故。從此第二別明十行文分為十。且初第一明歡喜行。

經。捨財命故。

解行品者。施悅自他名歡喜行。無貪三業為自性也。捨財命者捨即施也。由能捨心行施事也。財謂財物資具法財。命謂身肉及無畏行皆能捨故。從此第二明饒益行。

經。持淨戒故。

解行名者。護持三聚能益自他名饒益行。受持淨戒三業為性。持淨戒者。守護律儀三業無失。從此第三無違逆行。

經。心謙下故。

解行名者。忍力能治自他恚恨名無違逆行。無嗔三業為自性也。心謙下者。種種毀辱逼切惱害。心唯謙下皆能忍也。從此第四無屈撓行。

經。利自他故。

解行名者。精勤修習心不退亂名無屈撓行。以勤三業為自性也。利自他者。遍策諸根修諸勝行皆不退屈能益自他。精進行也。從此第五離癡亂行。

經。生死無亂故。

解行名者。善修止品得勝等持名離散亂行。定為自性也。生死無亂者。如經說雲。於世間中死此生彼入住出胎皆無癡亂。禪定行也。從此第六明善現行。

經。無相甚深故。

解行名者。觀法實相照理現前名善現行擇法為性也。無相甚深者。如經說雲。念念觀察一切眾生無性為性。一切諸法無為為性。一切國土無相為性。即相觀性名為甚深。修慧行也。從此第七明無著行。

經。達有如幻故。

解行名者。善修勝行不滯空有名無著行。擇法為性也。達有如幻者。達諸有為如幻不實。如經說雲。觀諸法如幻。諸佛如影。菩薩行如夢。佛說法如響。世間如化。由了此等不著空有。方便行也。從此第八明難得行。

經。不求果報故。

解行名者。常以大願攝勝善根名難得行。以欲勝解信思念等為自性也。不求果報者。自修勝行不希當果。利樂有情不求彼報也。從此第九明善法行。

經。得無礙解故。

解行名者。深達根器善於法化名善法行。思擇為性也。得無礙解者。謂得四種。法.義.詞.辨。無礙解力思擇修習二利行也。從此第十明真實行。

經。念念示現佛神力故。

解行名者。言行相應所作誠諦名真實行。擇法為性也。念念示現佛神力者。如經說雲。此菩薩摩訶薩成就第一誠諦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隨本誓願皆得究竟。念念遍游十方世界。念念普詣諸佛國土。念念悉見不可說諸佛及佛莊嚴清淨國土。示現如來自在神力。遍法界虛空界。現無量身普入世界。大師子吼得無所畏。能轉無礙清淨法輪。到佛法海實相源底。行二利行也。結為頌曰。歡喜饒無違無屈離癡亂善現無難得善法真實行。從此第二明所對治。於中分二。且初第一明治十倒。

經。對治四倒三不善根三世惑業十顛倒故。

解曰。前十慧觀是能治行。此下十倒是所治障。言對治者此是總標。言四倒者常樂我淨。前習種中第三修行住已辨對治。此中永滅。總聚明也。三不善根者貪瞋癡也。初歡喜行治彼貪也。第三無違逆行治彼嗔也。第六善現行治彼癡也。三世惑業者。過去因忍現在因果忍未來果忍。第七無著行治過現也。八難得行治當果也。約行別治。准此而悉。總聚明者如上卷。十顛倒者結所治也。從此第二明我法空。

經。我人知見念念虛偽。

解曰。我人知見者舉所治也。前習種性明漸伏除。此舉所治所依之蘊念念虛偽明其不實。顯所治我永所行故。從此第三明所修觀行。於中分二。且初第一明所修觀。

經。了達名假受假法假皆不可得無自他相住真實觀。

解曰。了達名等體皆虛偽無有真實不可得也。前依生起。以法受法而為次也。此明對治。從易至難故與前異。無自他相者。謂修十行及治十倒。不住自他分別之相。了三假空不起分別。此即順向無生之理真實觀也。天台所謂十行之中有無生忍。此之類也。從此第二明所修行。

經。中品修習八萬四千波羅蜜多。

解曰。賢位中故文易可知從此第三結申滿位。

經。於二阿僧祇劫行諸勝行得堅忍位。

解曰。此位長時於前一上加一劫故。行諸勝行者結此十行。得堅忍位者得入後位。從此第三明道種性。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標位辨相。

經。復次道種性菩薩位堅忍中觀諸法性得無生滅。

解曰。道種性者如前已解。住堅忍中者。堅謂堅固不可壞義。如梵網經謂十迴向為十金剛也。觀諸法性者有為法性也。得無生滅者。達有為空了無生滅。從此第二正辨修行。於中分二。初明十迴向。次明對治。後辨生差別。然十迴向謂已所修發勝思願各有三義。言迴向者。照理不住曰迴。大悲救物名向。向眾生也。又行不住有曰迴。直趣菩提名向。向菩提也。又於相不住曰迴。達事照如名向。向實際也。由此義故名為迴向。迴向圓滿故說為十。言十迴向帶數得名。迴向兩字六釋不攝。共目一法。非合釋也。此十迴向各具三義。向眾生者。善根依彼得增長故。又以大悲異二乘故。向菩提者。心依彼發順向彼故。希無上果速圓滿故。向實際者。善根依彼必歸理故。智起照如希證圓故。由此迴向各異三也。然出體者。總即大願。別即四法。定.慧.願.悲。具五蘊故。別名辨相如次釋矣。明十迴向文分為十。且初第一明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經。四無量心能破諸闇。

解此名者。拔濟為救。加衛為護。於所救護照解平等名離相也。又悲能救護。智能離相。離相之行為迴向也。四無量心者能救護心也。能破諸闇者。拔濟有情破煩惱闇。從此第二明不壞迴向。

經。常見諸佛廣興供養。

解此名者。三寶及戒為不壞信。以彼善根成此迴向。常見諸佛者。就勝而明。法僧及戒理必俱故。廣興供養者。彰福資糧黃供養也。從此第三明等一切諸佛迴向。

經。常學諸佛住迴向心。

解此名者。學三世佛所作迴向。念念修學成此迴向。言常學者能受學心。言諸佛者所受學處。迴向心者受學之事。如花嚴說。諸佛世尊迴向之道略有三種。所修善根迴向法界無與等故。迴向菩提願圓滿故。迴向眾生近三寶故。受行彼三即常學故。從此第四明至一切處迴向。

經。所修善根皆如實際。

解此名者。菩薩所脩一切善根至一切處成此迴向。所修善根者。所修福慧自利利他無量行願諸善根故。皆如實際者。舉喻釋成。實際平等無處不遍。所修諸行由不住相等實際故。從此第五明無盡功德藏迴向。

經。能於三昧廣作佛事。

解此名者。以所修習無盡諸行功德之法成此迴向。能於三昧者明依定也。廣作佛事者化利事也。如花嚴說。謂此菩薩懺除重障禮敬諸佛。勸請一切諸佛說法。隨喜諸佛及菩薩等一切善根。凡自所修德行知見迴向莊嚴一切佛國入不思議自在三昧。善巧方便作佛事故。從此第六明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

經。現種種身行四攝法。

解此名者。廣修檀施得三輪淨。住平等心成此迴向。現種種身者現諸隨類尊貴之身。行四攝法者。利他行故。如花嚴說。或為帝王為轉輪王。施外資財及身肉故。彼有一百二十門。廣示差別。從第二十五終第二十八明檀行矣。從此第七明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經。住無分別化利眾生。

解此名者。廣大善根方便善巧。隨順眾生成此迴向。住無分別者。多住相似無分別故。化利眾生者利他勝行。從此第八明真實相迴向。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下一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下

經智慧明瞭甚深觀察。

解此名者。所修諸行福慧無量皆等真實成此迴向。智慧明瞭者。謂觀理事悟解明瞭。甚深觀察者。所行合理名曰甚深。不住有無即善觀察。從此第九明無縛無著解脫迴向。

經。一切行願普皆修習。

解此名者。不為相縛不著諸見所作自在成此迴向。一切行者施等諸行。一切願者廣大願故。此二相資起必俱故。普皆修習者。由無縛著解脫自在。無量行願皆修習矣。從此第十明等法界無量迴向。

經。能為法師調御有情。

解此名者。所修諸行離相廣大皆等法界成此迴向。能為法師者。得無礙解善化導故。調御有情者。演說當根令善調伏廣利樂故。如花嚴雲。如離垢繒而系其頂。住法師位廣行法施。起大慈悲安立眾生。於菩提道常行饒益無有休息。以菩提心長養善根。為諸眾生作調御師。示諸眾生一切智道。此即顯示化利行矣。結為頌曰。救護不壞等一切。至一切處及無盡。隨順等隨並真實。無著無縛等法界。從此第二明所對治。於中分三。一明所對治。二辨生著別。三所修轉勝。且初第一明所對治。

經。善觀五蘊三界二諦無自他相得如實性。

解曰。善觀五蘊等者如前已釋。謂觀五蘊得解脫蘊。觀三界因果得空等忍。觀二諦假實得生無生忍。無自他相者。謂觀蘊等悉不住。無能所故。無自他故。即無分別。文複分三。且初第一明三界生。

經。雖常修勝義而受生三界。

解曰。雖常修勝義等者釋疑難也。謂此已前所修勝行皆順勝義。當何所生。雖常修習皆順勝義。由感三界分段生死。習種未已未離相縛。故所修行生三界也。經言三界總相而明。多唯欲界。如次當悉。從此第二徵其所以。

經。何以故。

解曰。徵也。從此第三釋其所生。

經。業習果報未壞盡故於人天中順道生故。

解曰。言業習者此為因也。言果報者此為果也。未壞盡者。由未斷彼感生之因故。分段生未壞盡故。於人天中者。唯欲人天受勝生故。何非上二唯欲人天。有現觀故此近初地非彼二故。順道生故者。經生不忘性成就故。此中所明直往種性。若迴心者前變易中已分別故。從此第三明所修行。

經。上品修習八萬四千波羅蜜多。

解曰。三賢之上餘文悉矣。從此第三結申滿位。於中分三。且初第一明所經劫。

經。三阿僧祇劫修二利行廣大饒益。

解曰。三阿僧祇者於前二上加一劫故。具修二利廣饒益故。從此第二明出離行。

經。得善調伏諸三摩地住勝觀察修出離行。

解曰。得善調伏者。於三賢位善調伏故。三摩地者此雲等持。修諸勝定恆相應故。住勝觀察者。下中上品修勝慧故。為引初地出離行故。又解。修二利行廣大饒益者。此明結上資糧位中多住外門修菩薩行。得善調伏已下文者明加行位。上之兩句明所依定。得善調伏者。已得上品調伏心故。諸三摩地者。謂明得等所依定故。此四不一名諸定故。下之兩句明燸等位。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名勝觀察。此略明者。一者燸位。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謂此位中創觀所取名義自性差別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初獲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燸。二者頂位。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謂此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明相轉盛故名明增。尋思位極故復名頂。三者忍位。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如實遍知名義自性差別四法於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印前順後立印順名。忍境識空故亦名忍。四世第一位。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即二取空。謂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從此無間必入見道立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如是燸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轉位於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雙印空相。皆帶相故未能證實。故厚嚴經為成此義。如經偈云。菩薩於定位。觀影唯是心。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此位菩薩於安立諦觀苦等四。非安立諦總一真實別即二空俱學觀察。為引當來二種見故。菩薩起此燸等善根。雖方便時通諸靜慮。而依第四方得成滿。託最勝依入見道故。唯依欲界善趣身起。故顯揚論第十六雲。極厭非惡趣。極欣非上二。唯欲界人天佛出世現觀。此上皆是住勝觀察。修順見道出離行故。若依瑜伽。三無數劫上來總是明初劫竟。古人立此四加行雲。初禪方便非欲界攝。初地方便非初劫攝。應為質雲。初地方便非初劫者。初地方便非凡夫攝。若言未證真故非聖人者。應言未證真故非第二劫攝若觀斯文無勞立難。從此第三結後勝地。

經。能證平等聖人地故。

解曰。能證平等者。別無漏智親證真如。如即平等聖人地故。從此第四明歡喜地。於中分三。初標入地相。次住地修行。後結申滿地。初文復三。且初第一標入地相。

經。復次歡喜地菩薩摩訶薩超愚夫地生如來家住平等忍。

解曰。凡欲登地先瑞相者。如金光明第四雲。佛告師子相無礙光焰菩薩言。善男子初地菩薩是相。先現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種種寶藏。無不盈滿。菩薩悉見。此與大寶積第一百一十五卷中十地文同。即先相矣。歡喜地者。謂初證得出世之心。昔所未得而今始得生極喜故。所言地者。為無為德以為自性。如前解故。超愚夫地者。愚謂凡愚無明為地。無漏斷彼故云超也。生如來家者。無性攝論雲。謂佛法界名如來家。於此證會故名為生。初生聖胎紹佛種故。如十地經云。過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在佛家種姓尊貴也。住平等忍者。真無高下故云平等。正智證曾為忍住矣。從此第二明所證如。

經。初無相智照勝義諦一相平等非相無相。

解曰。初無相智者。謂真見道無分別智證二空理。此最居初故名初智。雖相見道望脩為初。此在彼先故名初也。照勝義諦者。證法性如二空所顯真勝義故。一相平等者。如智不二即一相平等。非相無相者。無能所相即非相無相。從此第三明所斷障。

經。斷諸無明滅三界貪未來無量生死永不生故。

解曰。斷諸無明者。謂二障中分別起者。無明不一故名為諸。雖舉無明執障皆斷。無明為本執障所依。但斷無明餘皆隨斷故偏舉也。滅三界貪者此修斷也。謂貪煩惱與無明俱障施度。增入初地時謂貪麁重即永斷故。未來無量生死永不生故者。謂分別惑所造十惡及諸善業感彼惡趣。北俱盧洲長壽天等無量生死。入初地時永不生故。如金光明第四。斷二無明。一執著有相我法無明。謂二障中著有相者。二執為本言我法故。即同此中斷諸無明。二怖畏生死惡趣無明。謂感惡趣諸業果等。即同此中未來無量生死。然此三中前後見惑。貪為修惑。顯此三種皆永斷故。斷差別者。謂初無明自性斷故。次三界貪檀行離系緣縛斷故。無量生死因果皆無不生斷故。前二擇滅後非擇滅所證真如即無為故。從此第二住地修行。於中分三。初明修悲智。次明智一異。後明脩智願。初明悲智文分為三。一總標悲智。二明修勝行。三依地辨德。且初第一總標悲智。

經。大悲為首起諸大願於方便智念念修習無量勝行。

解曰。大悲為首者利他本故。起諸大願者行所依故。由行與願牙相依持。此二俱修不偏起故。於方便智者達俗智也。如十地經云。大悲為首智慧增上方便善巧所攝諸智。准彼經者。顯依悲智。念念修習自利利他無量勝行皆善巧故。從此第二明修勝行。文複分二。且初第一遍修諸行。

經。非證非不證一切遍學故。

解曰。言非證者方便智故。非不證者影像故。若依本記。真中有俗故云非證。俗中有真故非不證。一切遍學者。住此地中一無數劫萬行莊嚴遍修學故。如成實論。廣學異論遍知意故。如善戒經。遍學五明諸論等故。又等嚴三十四。十地論第二三廣明行矣。從此第二向一切智。

經。非住非不住向一切智故。

解曰。言非住者。遍修諸行不住止之。非不住者。於所修行心無散亂常寂靜故。向一切智者。所修行願悉皆趣入一切智故。從此第三依地辨德。於中分四。且初第一魔不能動。

經。行於生死魔不動故。

解曰。行於生死者利生處也。魔不能動者謂四魔也。煩惱.蘊.死及以天魔。如上序品已廣分別。如佛地論第一雲。初地已上諸大菩薩在淨土中離麁四魔無五怖畏。從此第二離諸怖畏。

經。離我我所無怖畏故。

解曰。離我我所者。分別所起已永斷故。無怖畏有五。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者死畏。四惡道畏。五大眾威德畏。辨五依者。十地論第二去。此五怖畏是初地障。第一二五依身口意。第三第四依身。身者愛憎異故。辨五因者略有二種。一者邪智妄取想見愛著故。二善根微少故。能對治者如十地經及花嚴雲。此菩薩離我想故尚不愛身。何況資財。無不活畏。不於他所希求供養。唯專給施一切眾生。無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有我想。無死畏故。自知死已決定不離諸佛菩薩。無惡道畏。我所志樂一切世間無與等者。何況有勝。無大眾威德畏故。此總雲無怖畏矣從此第三常化眾生。

經。無自他相常化眾生故。

解曰。無自他相者。得無分別不住相故。常化眾生者。如十地經云。又發大願三界所繫入於六趣。一切生處名色所攝如是等類。我皆教化令入佛法。悉令永斷一切世間趣。令安住一切智道。盡未來際無休息故即常化矣。從此第四生諸淨土。

經。自在願力生諸淨土故。

解曰。自在願力者。願由行力得自在故。生諸淨土者。所謂諸佛受用土故。然此菩薩自受用土與諸佛土處無有異。體別如前。此受用土體狀如何。依何乘路即得生故。如佛地經論第一雲。諸佛淨土周圓無際其量難測。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為相。如來所覩。諸大菩薩眾所云集。大念慧行以為游路。大止妙觀以為所乘。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此經上云脩三脫門。今此又云自在願力。顯願由行得自在故。依彼乘路而得生故。何以知彼此地生耶。彼論解雲。他受用土地上菩薩乃得生故。從此第二明智一異於中分三且初第一明根本智。

經。善男子此初覺智非如非智非有非無無有二相。

解曰。此初覺智者入地智也。覺謂覺照即證真智。非如非智者境智俱空故。非有非無者有無俱寂故。無有二相者能所兩亡故。即六七識觀察平等。此二智品最初起故。從此第二明方便智。

經。方便妙用非倒非住非動非靜。

解曰。方便妙用者達俗智也。體具四德故云妙用。非倒者雖帶相緣不顛倒故。非住者萬行皆修非住一故。非動者緣前如智不散動故。非靜者乘大智悲修無住故。又初異外道。次異凡天。動靜二種異於二乘。彼無此智不同此故。從此第三二智一異。

經。二利自在如水與波非一非異智起諸波羅蜜多亦非一異。

解曰。二利自在者。真智自利方便利地。於此二利作用自在。如水與波者舉喻釋成。水喻本智波喻後智。此二作用如波水故。非一非異者由動靜異故非一也。離水無波故非異也。即是二智非一異義。智起諸波羅蜜多亦非一異者。依智起行行與智俱。亦如水波非一異故。從此第三明脩智願。於中分二。且初第一明所修行。

經。於四阿僧祇劫滿足修習萬萬行願。

解曰。四阿僧祇者。於前三上加一劫故。修習等者。此中修行與賢異者。准瑜伽雲。初無數劫名波羅蜜多。於一行中修一行故。第二無數劫名近波羅蜜多。於一行中修一切行故。第三無數劫名大波羅蜜多。一切行中修一切行故。深密第四唯識第九亦同說故。今此修習即第二劫。故與賢位有其異矣。從此第二明智願力。

經。此地菩薩無三界業習更不造新由隨智力以願生故。

解曰。無三界業習者業者行也。習謂習氣通種現也。見所斷者皆已無故。更不造新者。迷理無明轉新發業。既已斷故更不造新。從此已後乃至十地所修行願皆不招生。由初入地無明斷故。若爾後地無明與前何別。地上菩薩現貪嗔等。豈非業耶。答後自無明唯俱生惑。雖有不起。非發業故。又諸菩薩所化有情種種性慾化緣不一。由大悲力故現貪嗔。如花嚴六十八婆須蜜女六十六無厭足王。一一皆得無量三昧。豈如所見同不善故。若爾地上勝報彼應無因。此亦不然。謂由地前資糧等位無明發行以為因故。由隨智力以願生故者。西方諸師自有兩解。有說。漸悟及智增者。續生煩惱發潤永斷。於三界內無分段生。十王果報由隨智力無漏定願受變易生。不爾十王彼應無故。若界外生非凡境者。諸佛菩薩應非見故。有說。彼有論師名調伏光。依解深密作如是說。一類頓悟悲增上者。地前熏習感勝身因留事惑種。隨智願力潤彼生故。八地已上唯變化生。隨定散地皆得見矣。故七地前十王果等皆實生故。從此第三結申滿地。

經。念念常行檀波羅蜜多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廣大清淨善能安住饒益眾生。

解曰。念念常行者。十度之中檀度偏增。財法無畏圓滿修故。餘非不修隨力分故。佈施等者。廣大修習皆清淨故。如十地論與此少別。彼第三雲。以二攝法攝取眾生。所謂佈施愛語二也。後之二攝但信解力行未通達。善能安住等結圓滿也。從此第五明離垢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標入地相。

經。復次離垢地菩薩摩訶薩四無量心最勝寂滅斷嗔等習。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經云。二地菩薩是相先現。三千大千世界地平如掌。無量無邊種種妙色清淨珍寶莊嚴之具菩薩悉見。離垢地者。諸微細垢犯戒過失皆得清淨名無垢故。四無量心者。謂於此地斷嗔等習故。四無量與入地心相應起也。最勝寂滅者所證如也。此同攝論證最勝如。謂具無邊勝功德故。斷嗔等習者明所斷也。習謂習氣此有二義一者嗔等煩惱種子。二者嗔等所熏麁重無堪任性。等亦二義。一者等彼忿恚害等諸隨煩惱。二者等彼俱所知障所斷無明。此復有二。如金光明雲。一者微細學處誤犯無明。即此地俱生一分。二者發起種種業行無明。即彼所起誤犯三業此無明等皆障二地極淨尸羅。入二地時皆永斷故。斷差別者。此俱嗔等但斷麁重無堪任性不斷種故。以嗔等種是修所斷唯識第十說。修所斷地前漸伏。初地以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為失。八地以上畢竟不行。於十地中不別斷種。至金剛定一切頓斷。問此所知障與嗔麁重二類不同。為俱斷否。答明所斷者。二類雖殊非離障外別起無間斷嗔麁重。此無始來與所知障俱所知障為本。以無間道斷本障故。嗔麁重性與所知障麁重性。解脫道中俱時捨故。斷時別者。無間道起障種已無。而未捨彼無堪任性。為捨此故起解脫道。解脫道起非唯為此。及證此品擇滅無為。即無堪任性與無間道俱滅證無為。得與解脫道俱生。於十地中所斷二障斷種斷習及能斷道無間解脫。准此悉矣。從此第二住地修行。於中分二。且初第一修十善行。

經。修一切行所謂遠離殺害不與不取心無染欲得真實語得和合語得柔軟語得調伏語常行捨心常起慈心住正直心。

解曰。修一切行者此總標也。所謂已下明十善也。初三身業離殺盜淫。次四口業遠離虛誑離間麁惡雜穢語故。後三意業離貪瞋癡不善根故。謂此菩薩戒度圓滿三業清淨具十善故。辨此體者。有宗七色三心所故。經部唯思運身發語審慮決定作動三故。大乘亦思假亦色故。辨差別者。如十地經論第四雲。十善業道集因緣故則生人中至有頂處。又此上品十善業道與智慧觀和合修行。其心狹劣故。厭畏三界故。遠離大悲故。從他聞聲而解了故。成聲聞乘。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不從他教自覺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緣法故。成獨覺乘。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心廣無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攝故。發生大願故。不捨眾生故。希求諸佛大智故。淨治菩薩諸地故。淨修一切諸度故。成菩薩廣大行。又此上上十善業道一切種清淨故。證十力故。四無畏故。一切佛法皆成就故。此即具明諸趣諸乘乃至佛果皆由十善。有斯異故。與此相違十不善果有其三種異熟果者。彼經次雲。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因。由此故生三惡趣。故等流果者若生人中。殺有二果。短命多病。盜有二果。貧窮失財不得自在。淫有二果。妻不貞良不得隨意眷屬。虛誑二果。多被誹謗為他所誑。離間二果。眷屬乖離親族弊惡。麁惡二果常聞惡聲言多諍訟。雜穢二果。言無人受語不明瞭。貪慾二果。心不知足多欲無厭。瞋恚二果。常被他人求其長短又常被他之所惱害。邪見二果。生邪見家其心諂曲。此即人中等流果故。增上果者如婆沙雲。身無光澤常遭霜雹。身多塵垢口恆臭穢。時候改變由多荊確。居處險曲感外果少。果多辛辣果少或無此。即人中增上果故。彼經結雲。十不善道能生此等無量無邊眾大苦聚。故當遠離。以十善道為法園苑。常自安住亦勸他故。從此第二離過修行。

經。寂靜純善離破戒垢行大慈觀念念現前。

解曰。寂靜純善者。三業寂靜離諠動故。十善無雜即純善故。離破戒垢者行清淨故。行大慈觀者獲勝定故。念念現前者無間斷故。從此第三結申滿地。

經。於五阿僧祇劫具足清淨戒波羅蜜多志意勇勐永離諸染。

解曰。五阿僧祇者。於前四上加一劫故。具足等者。戒度偏增餘隨分故。志意勇勐者行無退故。永離諸染者清淨圓滿。從此第六明發光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標入地相。

經。復次發光地菩薩摩訶薩住無分別滅無明闇。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雲。三地菩薩是相先現。自身勇健甲伏莊嚴。一切怨賊皆能推伏。菩薩悉見也。發光地者。無量智慧三昧光明不可傾動。無能摧伏。聞持陀羅尼以為根本。名發光地。住無分別者。謂即入地無分別智也。但明能證智。必有所證如准唯識論。此地菩薩證勝流真如。謂此真如所流教法於餘教法極為勝故。謂由此地所得三慧照大乘法。證此教法根本真如。滅無明闇者明斷障也。謂入此地斷闇鈍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障彼三地勝定總持及彼所發殊勝三慧。如金光明雲。有二無明。一者未得今得愛者無明。謂障勝定及修慧者。愛謂煩惱。與無明俱。俱能障也。二能障殊勝總持無明。謂障總持聞思慧者。梵雲陀羅尼此雲總持。念慧為體。依地持論。有其四種。一者法持持名句文。二者義持持所詮義。三者詞無礙解。四者辨才無斷。由得忍智故。於此四總持不忘。此地於法至求無倦。如十地論第五雲。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滿中投身直過求佛所說一句法故。從此第二住地修行。於中分三。且初第一顯得三明。

經。於無相忍而得三明悉知三世無來無去。

解曰。於無相忍者。智緣無相名無相忍也。而得三明者。一宿住智明。二死生智明。三漏盡智明。廣如前解。悉知三世無來無去者。由此三明初知過去次知未來後知現在。了知三世達彼體空無來去矣。從此第二明所修定。

經。依四靜慮四無色定無分別智次第隨順。

解曰。依四靜慮四無色者。靜慮無色如前已解。二界定地地別有八。此差別者。前七各三淨味無漏凡聖別故。有頂唯二無無漏故。無分別智者。謂即加行根本後得俱無分別也。次第隨順者後得智也。云何知然。謂加行智引根本故。根本智品證真理故。准於後得種種修行得於八地皆修習故。言隨順者修習義也。從下至上隨順趣入。如俱舍論第二十八修超等至。彼論頌云。二類定順逆均間次及超至間超為成。於前八地本善等至分為二類。一者有漏二者無漏。往上名順。還下名逆。同類名均。異類名間。相隣名次。越一為超。至間超為成者。謂觀行者修超定時。於有漏八地順逆均次現前數習。無漏七地順逆均次漏無漏順逆間次。於有漏地順逆均超。於無漏地順逆均超現前數習。名加行滿無漏等至。順逆間超名超定成。此則隨順大般若經菩薩摩訶薩師子頻申三摩地集散三摩地。至下當悉。如十地論雲。此地菩薩以何義故入禪無色無量神通。為五種眾生故。一為禪樂憍慢眾生入諸禪故。二為無色解脫憍慢眾生入無色定故。三為苦惱眾生令安善處永與樂故。應解彼苦令不受故。入諸禪定起慈悲無量故。四為已得解脫眾生入喜捨無量故。五為邪歸依眾生入勝神通令正信故。此地獲得不退禪故名三昧地前地。非無此地勝故。然此五中前之四門屬此段也。第五神通屬次下故。從此第三明得五通。於中分二。且初第一總標定等。

經。具足勝定得五神通。

解曰。具足勝定者前八定也。於中前四五通所依。得五神通者此總標矣。從此第二別明五通。

經。現身大小隱顯自在天眼清淨悉見諸趣天耳清淨悉聞眾聲以他心智知眾生心宿住能知無量差別。

解曰。於此五中第一三四境唯現在。所現聞知皆現在故。境畔際者如前經云。萬佛剎土。第五知過去。如十地經云。如實念知過去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第二知未來。准彼過去義應悉也。又十地論明智見者。四通明智第五明見。然十地經列五通者。一者神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天眼通。依此次第明智見別不同此也。三業異者彼論次雲。初一神通身業清淨。天耳他心口業清淨。宿命死生意業清淨。所知異者。初一神通能至眾生所運身勝解意速異。天耳智通能知說法音聲義故。他心智通隨諸言音皆能盡知。依於此義種種異名隨眾生說。故去來二通盡知眾生過去未來所應受化故。釋名出體如序品矣。從此第三結申滿地。

經。於六阿僧祇劫行一切忍波羅蜜多得大總持利益安樂。

解曰。六阿僧祇者如前加也。忍波羅蜜者。此度偏增。餘非不修。隨力分故。得大總持者。四種如前悉圓滿故。利益安樂者結利他故。

◎從此第七明焰慧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標入地相。

經。復次焰慧地菩薩摩訶薩修行順忍無所攝受永斷微細身邊見故。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雲。四地菩薩是相先現。四方風輪種種妙花悉皆散灑充布地上。菩薩悉見也。焰慧地者。以智慧火燒諸煩惱。增長光明修覺分故。修行順忍者。第三順忍中下品忍也。修謂修習行謂進趣。忍名雖通令入此地證真之智名為順忍。初證此理忍義勝故。無所攝受者所證如也。謂此真如無所繫屬。非我系屬非我執等所依取故。永斷微細身邊見故者所斷障也。謂意識俱修斷煩惱身邊見也。言微細者。此身邊見最下品故。不作意緣故。遠隨現行故。說名微細。彼障此地菩提分法。入此地時便永斷故。見俱無明為所知障。此有二種。如金光明雲。一者味著等至喜悅無明。即是此中定愛俱者。於淨定中生味著故。二者微妙淨法愛樂無明。即是此中法愛俱者。言淨法者。謂真如法及菩提分法十二分教法。此二無明為所知障。與彼煩惱二愛相應。又二無明從無始來與意識中任運而生身邊二見相應而起。今入此地無明斷故。二愛二見皆永不行。斷種斷現准上悉也。然此地中與前異者。初二三地行施戒修相同世間。今第四地既得無漏菩提分法名出世矣。從此第二住地修行。於中分三。且初第一標所修行。

經。修習無邊菩提分法。

解曰。言修習者如十地論。謂此地中修菩提分行相無邊。或所利無邊。或即趣向果德無邊。名無邊也。分者因也亦支分義。趣果果分名分法也。從此第二明菩提分。

經。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具足。

解曰。念處等者。前三各四次二各五次七後八為三十七。列名出體如前序品。此地所修皆無漏故。如十地經修念住勤一一皆云除世貪憂。神足已下盡八正道一一具四。依止厭依止離依心滅依止捨。花嚴經云迴向於捨也。如婆沙雲。慧緣苦集名為厭故。能斷惑道皆名為離。離煩惱故。滅謂惑無滅理顯故。捨謂大捨寂靜住故。廣如俱舍論第二十五對法第十具分別也。從此第三明所趣果。

經。為欲成就力無所畏不共佛法。

解曰。為趣佛果文易可知。從此第二經申滿地。

經。於七阿僧祇劫修習無量精進波羅蜜多遠離懈怠普利眾生。

解曰。於七阿僧祇者如前加也。言無量者眾行廣故。習修不退皆精進故。此度偏增餘隨分故。遠離懈怠者障永斷故。普利眾生者等利他故。從此第八明難勝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標入地相。

經。復次難勝地菩薩摩訶薩以四無畏隨順真如清淨平等無差別相斷隨小乘樂求涅槃。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雲。五地菩薩是相先現。有妙寶女。寶實瓔珞週遍嚴身。首冠名花以為其飾。菩薩悉見也。難勝地者。修行方便勝智自在能得難得名難勝地。以四無畏者。此有二種。一者佛果四無畏。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障道無畏。四出苦道無畏。如常分別。二者菩薩四無畏。一聞持無畏。二解脫無畏。三處眾無畏。四答難無畏。如前已解。若後四種希轉增進廣行利樂。加行引發入此地故。若前四種由此地中能證之智所斷之障。知諸地中障道出道分同果故名無畏也。隨順真如者如十地論第八雲。隨順平等真如法故。准彼論者。謂能證智隨順平等證真如理中品順忍也。清淨平等無差別相者所證如也。染淨平等體無差別。非如眼等有差別故。斷隨小乘樂求涅槃者所斷障也。謂前地中修菩提分雖得無漏。由所知障令善心等而有欣厭。同小乘等厭背生死欣求涅槃。此有二種如金光明雲。一者欲背生死無明。即是此中厭生死者。二者希趣涅槃無明。即是此中樂涅槃者。此二無明障於五地無差別道。入五地時便永斷故。從此第三住地修行。於中分三。初明觀諸諦。次明習技藝。後明出障道。且初第一明觀諸諦。

經。集諸功德具觀諸諦此苦聖諦集滅道諦世俗勝義觀無量諦。

解曰。集諸功德者積集無量行願功德也。如十地論第七雲。修習菩提心得大願力故。不疲倦心慈悲不捨眾生故。得善根力修習功德智慧行故。不捨眾生力不休息諸行故。正修行力起方便善巧故。無厭足力照見上上地故。得他勝力正受如來加護故。自得勝力得念定慧故。然此八中總有四對。初二二利後二自他廣明。此地集諸德也。具觀諸諦者標所觀也。此苦等諦觀無量者。四諦二諦具攝真俗境無量故。能證之智解無量故。從此第二明習技藝文複分二。且初第一明習技藝。

經。為利眾生習諸伎藝文字醫方讚詠戲笑工巧咒術外道異論吉凶佔相一無錯謬。

解曰。為利眾生習諸伎藝者標利他也。技術業藝有無別故。文字者書記故。醫方者救療故。讚詠者文辭故。戲笑者歌樂故。工巧者彫鏤等故。咒術者隱顯等故。外道異論者十六異論故。吉凶佔相者。佔謂卜噬相謂候貌。或於夢寐或於列宿皆善佔相能知吉凶無錯謬故。從此第二明趣菩提。

經。但於眾生不為損惱為利益故咸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菩提。

解曰。開此示彼。餘文易了。從此第三明出障道。

經。知諸地中出道障道。

解曰。知諸地中者。謂知諸地障道出道入住滿心皆悉了矣。從此第三結申滿地。

經。於八阿僧祇劫常修三昧開發諸行。

解曰。於八阿僧祇劫者如前加也。常修三昧者。禪度偏增餘隨力分。依定開發諸行願故。從此第九明現前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標入地相。

經。復次現前地菩薩摩訶薩得上順忍住三脫門能盡三界集因集業麁現行相。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雲。六地菩薩是相先現。七寶花池有四階道。金砂遍佈清淨無穢。八功德水皆悉盈滿。嗢缽羅花.波頭摩花.分頭花.芬陀利花隨處莊嚴。於花池所遊戲快樂清涼無比。菩薩悉見也。現前地者。行法相續了了顯現無相思惟悉現前故。得上順忍者。明能證智。上品忍也。住三脫門者如十地論第八雲。欲入第六地。得一切法自性無相平等故。准彼即顯證三脫門平等真理也。如唯識論。此地所證。無染淨如本性。無染非後淨故。能盡三界等者所斷障也。能盡即是斷盡義也。言三界者明所依也。集因者俱生煩惱及識種也。集業者福非福等諸業種也。皆是集論分段因故。麁現行相者所知障也。謂由前地觀於四諦二染二淨執有染淨麁相現行。障於六地無染淨道。謂此無明有其二種。如金光明雲。一者觀行流轉無明。即是此中執有染者。二者麁相現前無明。即是此中執有淨者。取淨相故相觀多行未能多時住無相觀。入此地時彼二無明及集因集業俱永斷故斷彼種現。准前悉故從此第二住地修行。於中分二。且初第一明緣生觀。

◎經大悲增上觀諸生死無明闇覆業集識種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皆由著我解曰。大悲增上觀諸生死者。先起大悲利生增上。觀諸世間受生死故。如十地經云。世間受身生處差別皆以著我。若離於我則無生等。無明闇覆者。發業無明速闇為性。覆真實理生死本故。業習者。業謂非福福不動行。習謂熏習也。識種者總報識種於結生位種生現故。名色者。初結生位非色四蘊總立為名。羯邏藍等名之為色。合此二種為名色故。六處者名色增長有明等生六根處故。觸謂觸對。根境識三和合生故。受謂領納。因觸生故。然識等五約位以明。此之五果種種唯無記。隨業所生起必俱故。愛謂潤惑。受增名取。業等六種增長名有。有當果故。隨於諸趣蘊起名生。衰變名老。滅壞名死。言等者等彼憂悲苦惱也。亦顯緣起長劫輪迴治道未生恆無盡故。皆由著我者。菩薩觀彼長劫輪迴由有我故生死不斷。從此第二三脫門觀。

經。無明業果非有非無一相無相而不二故。

解曰。無明業果者。無明愛取三是無明。行有兩支此二通業。識等五支及生老死七支是果。二世皆不違經。隨應悉故。若以本末明因果者。十二支中無明愛取體是煩惱為業苦本。三唯是因。生老死支體是異熟業惑之果。二唯是果。行有識等乃具二義。生死之因煩惱之果。亦因亦果故。瑜伽第十雲。三唯是因二唯是果餘之七支通因果故。若以等起明因果者。前前為因後後為果。十二支中無明唯因。老死唯果。餘望前後亦因亦果故。瑜伽第十雲。初一唯因後一唯果餘通二故。非有非無者空解脫門也。觀前緣生我法非有實性非無。如十地論第八雲。如是觀察因緣法已無我作者。自性空離得空解脫門。一相無相者。無相解脫門也。彼論次雲。觀彼有支自性滅故。如是不見少法相故得無相解脫門。而不二故者無願解脫門也。彼論次雲。見因緣法無少法相可生願樂。唯除大悲教化眾生得無願解脫門。此即顯示無願與悲境不二故。又非有故非無故一相無相故知。次即空無願無相也。而不二故者。以三脫門觀緣生法境唯一相而不二故。從此第三結申滿地。

經。於九阿僧祇劫行百萬空無相無願三昧得一切般若波羅蜜多無邊光照。

解曰。九阿僧祇者如前加也。行百萬等者如十地經。於三三昧門一一各得百千萬三昧現前。大同此也。得一切般若等者。得謂證得又亦獲也。慧度偏增餘隨分也。無邊光照者。達空達有皆無邊矣。從此第十明遠行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標入地相。

經。復次遠行地菩薩摩訶薩修無生忍證法無別斷諸業果細現行相。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雲。七地菩薩是相先現。於菩薩前有諸眾生應墮地獄。以菩薩力便得不墮。無有損傷亦無恐怖也。遠行地者。無漏無間無相思惟解脫三昧遠修行故。修無生忍者。五中第四明能證智。下品忍也。證法無別者明所證如。謂此真如雖多教法種種安立而無異故。斷諸業果者明所斷也。地前所感分段業果極至此地皆永斷故。細現行相者所知障也。執有生滅細相現行能障此地妙無相道。此有二種如金光明雲。一者微細諸相現行無明。即是此中執有生者。謂取流轉細生相故二者作意欣樂無相無明。即是此中執有滅者。謂取還滅細滅相故。由此二故純於無相作意勤求。未能空中起有勝行。入此地時彼等永斷故。於無相不專勤求。即於空中起有勝行。冥真俗境合本後智。少用功力即能超故。從此第二住地修行。於中分二。且初第一明滅定行。

經。住於滅定起殊勝行雖常寂滅廣化眾生。

解曰。住於滅定者所得定也。十地第九雲寂滅定。餘論皆名滅盡定也。大般若云滅想受定。釋此名者。令不恆行恆行染污心心所滅故名滅盡。命身安和故亦名定。滅盡之定依主得名。出此體者。依彼所滅不恆行識二十二法及恆行識有覆心所滅十二法種子為體。依大小乘假實異故。明所依者。此定加行由心息想作意為先。初修之時必依有頂遊觀無漏為加行入。次第定中最居後故。雖屬有頂是無漏故。此定微妙要證二空。隨應後定所引發故。明得人者。三乘無學及有學聖已伏或離無所有貪。准在人中此定初起佛及弟子說力起故。人中慧解極勐利故。後上二界亦得現前。如大般若三百五十雲。菩薩摩訶薩師子頻申三摩地者。入初靜慮次第往上乃至滅想受定。彼復下入初靜慮名頻申定。若菩薩摩訶薩集散三摩地者。如超等至從一切地心入滅想受定。於一切地心出名集散故。今此菩薩於滅盡定入出自在起殊勝行故。十地論第九引經云。從第六地能入滅定。今住此地於念念中能入寂滅而不證滅。畢竟成就不可思議。身口意業行實際行。雖常寂滅廣化眾生者。謂此菩薩第六識全第七一分住彼定中。雖常寂滅第七智品起三業事廣化眾生故。十地論雲。行實際行而不證滅。不捨有情即廣化故。從此第二明示現行。

經。示入聲聞常隨佛智示同外道示作魔王隨順世間而常出世。

解曰。示入聲聞者。現入小乘不同於彼但求自度。廣利有情隨佛智故。如十地經。亦云示同辟支佛達佛境界故。示同外道者著諸見也。同眾魔者樂生死也。隨順世間者。世間凡夫染著顛倒。菩薩示現皆同彼等。常修出世亦命彼等皆得出世。同類化矣。從此第三結申滿地。

經。於十阿僧祇劫行百萬三昧善巧方便廣宣法藏一切莊嚴皆得圓滿。

解曰。十阿僧祇者如前加也。行百萬三昧者如十地論雲。菩薩住此第七地能入百千萬菩薩三昧門淨治此地故。善巧方便者此偏增故。廣宣法藏者利樂地故。一切莊嚴者。悲智行願以自莊嚴悉圓滿故。從此第十一明不動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標入地相。

經。復次不動地菩薩摩訶薩住無生忍體無增減斷諸功用。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雲。八地菩薩是相先現。於身兩邊有師子王以為衛護。一切眾獸悉皆怖畏。菩薩悉見也。言不動者。無相思惟修得自在。諸煩惱行不能動故。住無生忍者明能證智。中品忍也。體無增減者明所證也。體謂證會或即真如是諸法體性也。謂此真如離增減執不隨染淨有增減故。斷諸功用者所斷障也。言功用者加行義也。謂由功用令無相觀不任運起。通前辨者。前之五地有相觀多無相觀少。於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第七地中純無相觀。雖恆相續而有加行。由無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如是加行障此地中無功用道。彼功用體有二無明。如金光明雲。一者於無相觀功用無明。謂無相中未得自在。要由功用方得起故。二者執相自在無明。謂執相故令於相中不得。亦攝土相一分故。云何為相。謂示現身相及淨土相皆名相故。彼二無明入此地時便永斷故。由彼永斷故此中得二自在。此地以上純無漏道常任運起。三界煩惱永不現行。第七識中細所知障猶可現起。生空智果不違彼故。從此第二住地修行。於中分二。初身心不起後諸佛加持。初中復二。且初第一無身心相。

經。心心寂滅無身心相猶如虛空。

解曰。言心心者前後之心或心心所也。言寂滅者明證理也。無身心相者。若身若心無所施作寂不動故。上句明心下句明相是二別故。猶如虛空者喻總明也。如花嚴雲。離一切心意識分別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各別明故。從此第二明不起心。

經。此菩薩佛心菩提心涅槃心悉皆不起。

解曰。明此菩薩佛大悲心趣菩提心求涅槃心此等諸心尚皆不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從此第二諸佛加持。於中分二。且初第一諸佛加持。

經。由本願故諸佛加持。

解曰。由本願故者。由此菩薩本勝願也。謂此地中入無相海身心寂滅若無勝願永不起故。諸佛加持者。唯有諸佛加護攝持即能起心趣無上故。如花嚴三十八十地論第十俱明十方諸佛悉皆現前與如來智。申其七勸。今依花嚴明七勸者。一者應趣果德勸。經云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復放捨。於此忍門勸進求故。二者愍念眾生勸。經云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勸令化故。三者令憶本誓勸。經云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勸滿本願故。四者訶同二乘勸。經云又善男子此諸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勸雙修故。五者指事令成勸。經云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無量智慧無量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亦無有量。汝今宜應成就此法。勸修成故。六者勿生止足勸。經云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無生無分別。善男子如來法明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應修行成就此法。勸遍修故。十地論解雲。無量入者法門差別故。無量轉者依上上不斷差別故。謂修前二後後地中至究竟位皆不斷故。七者悉應通達勸。經云又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法種種差別。悉應如實通達其事。勸遍知故。說七勸已彼經結雲。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即是此中加持義故。從此第二明起化利。

經。能一念頃而起智業雙照平等以十力智遍不可說大千世界隨諸眾生普皆利樂。

解曰。能一念頃者。蒙誡勸已一剎那也。而起智業者利生業也。雙照平等者。真俗雙照利行平等。以十力智者。分同諸佛十力智也。遍不可說大千世界者。即前經云。百萬微塵數佛剎也。隨諸眾生者。現隨類身當根利樂也。如花嚴雲。於一念頃所生智業。從初發心乃至七地所修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亦不及一。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於未至。設經百歲亦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積集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於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從此第三結申滿地。

經。於千阿僧祇劫滿足百萬大願心心趣入一切種一切智智。

解曰。於千阿僧祇劫者越前數也。如前瑜伽三無數劫。此地初入第三劫故與前異故。雖上下文數有多少。三劫所經時無異故。滿足百萬大願者。行願相資故云滿足。願度偏增餘隨分故。心心趣入者無間修。一切種一切智智者。上俗下真。移下智字置於種下。結所趣故。從此第十二明善慧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標入地相。

經。復次善慧地菩薩摩訶薩住上無生忍滅心心相證智自在斷無礙障。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雲。九地菩薩是相先現。轉輪聖王無量億眾圍繞供養。頂上白蓋無量眾寶之所莊嚴。菩薩悉見也。善慧地者。說一切法種種差別皆得自在。無患無累增長智慧自在無礙故。住上無生忍滅心心相者。明能證智。住上品忍。念念寂滅無相為相。證智自在者所證如也。由證真如智得自在。謂若此地證真如已。於無礙解得自在故。斷無礙障者明所斷障。此地菩薩得無礙解。由障障彼名無礙障。此障無明有其二種。如金光明雲。一者於所說義及名句文此二無礙未善巧無明。言所說者義無礙也。名句文者法無礙也。此二各有無量差別名為無量。於此二種未得善巧故。二者於詞辨才不隨意無明詞。謂無礙辨才無礙由無明故不得隨意故。二無明障於此地。四無礙解不得自在。入九地時便永斷故。從此第二住地修行。於中分二。初明無礙解後明利眾生。初中復二。且初第一明護法藏。

經。具大神通修力無畏善能守護諸佛法藏。

解曰。具大神通者明已得也。修力無畏者明修習也。善能守護諸佛法藏者。四無礙解為佛法藏。善能持說即為守護。或於四中得初二種為佛法藏。得後詞辨為能守護。如花嚴雲。作大法師具法師行。善能守護如來法藏。以善巧智起四無礙。用菩薩言詞而演說也。准彼經意。十二分教為佛法藏。具二利行為能守護起四無礙利樂事故。從此第二明無礙解。

經。得無礙解法義詞辨演說正法無斷無盡。

解曰。得無礙解者。至此地中獲無礙智名為得也。如攝大乘論無性釋雲。四無礙解通以定慧及彼相應心心所法以為自性。法義詞辨者。法者知諸法自相也。義者知諸法差別相也。詞者無錯謬說也。辨者無斷盡說也。如十地論第十一雲口業成就也。四無礙境界者。一法體。二法境界體。三正得與眾生。四正求與無量門。初法體者。遠離二邊生法所攝如色礙相如是等也。法境界體者。彼遠離二邊生法所攝中如實智境界。菩薩如彼生法所攝智境界中住。如前色等。何者是色謂眼色等虛妄分別也。正得與眾生者。於彼如實智境界中。隨他所喜言說正知。隨他言說正知而與也。正求與無量門者。於彼隨他所喜言說。正知無量種種義語。隨知而與。彼論依經廣解。大精繁故略也。演說正法無斷盡者辨無礙也。此有七種如前解矣。從此第二明利眾生。

經。一剎那頃於不可說諸世界中隨諸眾生所有問難一音解釋普令歡喜。

解曰。隨諸眾生者人天等趣。所有問難者。各隨言音種種名義所申問難也。一音解釋者。能解者詞辨二也。所解者法義二也。普令歡喜者。隨其種性利中鈍根。普皆攝益令歡喜故。如十地經云。此菩薩於一佛所。以十阿僧祇百千陀羅尼門聽受其法。於餘無量無邊諸佛亦復如是。此菩薩於一念間。若一大千界若二三四十百千萬億世界若十億百億千萬億那由他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大千世界滿中眾生。於一念間一時問難。菩薩於一念間但以一音皆令開解。即於一名句字中說一切名句字。於一義中說一切義。一方音聲中現一切音聲。於一法義中皆應根宜演說無盡名無礙解。從此第三結申滿地。

經。於萬阿僧祇劫能現百萬恆河沙等諸佛神力無盡法藏利益圓滿。

解曰。於萬阿僧祇者。所經時劫越前量故。能現百萬等者。能現此等諸佛神力明神通也。然此菩薩十度之中力度偏增。無盡法藏者四無礙解廣利樂故。從此第十三明法雲地。於中分三。初標入地相。次住地修行。後結申滿位。且初第一標入地相。

經。復次法雲地菩薩摩訶薩無量智慧思惟觀察從發信心經百萬阿僧祇劫廣集無量助道法增長無邊大福智證業自在斷神通障。

解曰。明入地者金光明雲。十地菩薩是相先現。如來之身金色晃耀無量淨光悉皆圓滿。有無量億梵王圍繞恭敬供養。轉於無上微妙法輪。菩薩悉見也。法雲地者。法身如虛空智慧如大雲。皆能遍滿覆一切故。法雲兩字如智別故。唯識論雲。大法智雲含眾德水。蔽如空麁重充滿法身故。法雲俱智所遍如也。無量智慧思惟觀察者。此即加行遍觀察也。從發信心者舉最初也。經百萬阿僧祇劫者。至九地滿所經時也。廣集無量助道法者。助已修習一切行願助道之法也。增長無邊大福智者。明已增長廣大福智。如是觀察引能證智證寂滅忍入此地也。證業自在者明所證也。證者能證也。業自在者所證如也謂此地中證此真如。普於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自在故。雖十地中真如無別。隨能證行假立名故。斷神通障者所斷障也。神通障者就勝立名。通障此地令於諸法不得自在。亦障此地大法智雲及所含藏所起事業。此有二種如金光明雲。一者於大神通未得自在變現無明。即是此中障所起事業者。此中應雲於大神通變現未得自在無明。文則順故。二者微細秘密未能悟解事業無明。即是此中障大法智雲及所含藏者。由二無明障神通等。入此地時便永斷故。從此第二住地修行。於中分三。且初第一明利他行。

經。於一念頃能遍十方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微塵數國土悉知一切眾生心行上中下根為說三乘普令修習波羅蜜多。

解曰。於一念頃等者。明能化時所遍國土所化有情當根攝益。隨一味法各修習故。從此第二明修轉依。

經。入佛行處力無所畏隨順如來寂滅轉依。

解曰。入佛行處力無所畏者。入謂證也或趣入也。證真利樂佛行處也。力無畏等不共功德皆趣入故。隨順如來寂滅轉依者。修習果位所轉依也。轉謂轉易依謂所依。易劣得勝轉依義故。然彼位別。如唯識論略有六種。一損力益能轉。在三賢位由習勝解及慚愧故。損本識中染種勢力。益本識內淨種功能。漸伏現行名為轉也。二通達轉。謂在初地由見道力通達真如。斷分別生二障麁重。證得一分真實轉依。三修習轉。謂通十地由數修習十地行故。漸斷俱生二障麁重。漸次證得真實轉依。四果圓滿轉。謂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無邊難行勝行。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永斷本來一切麁重。頓證佛果圓滿轉依。窮盡未來利樂無盡。五下劣轉。謂二乘位專求自利。厭苦欣寂無勝堪能名下劣轉。六廣大轉。謂大乘位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俱無欣厭。有勝堪能名廣大轉。今第三位已超前二第五下劣。習種已超趣第四六。是所隨順轉依義別略有四種。一能轉道二所轉依三所轉捨四所轉得。如彼第十廣分別故。從此第三明伏滅頓漸。於中分二。初明伏滅殊後明見頓漸。初中復三。且初第一總標伏位。

經。善男子從初習忍至金剛定皆名為伏一切煩惱。

解曰。從初習忍者舉其最初。至金剛定者舉其最後。標陳初後明其伏也。所言伏者如餘文中。世道名伏伏煩惱現。聖道名斷斷煩惱種。此地伏者合前二道俱名為伏。於伏忍位以世道伏。金剛定前以聖道伏。所謂二障麁品雖無。彼微細者種由未斷故說為伏。如起信論斷轉識前枝末無明亦合名斷。望本不覺故名伏也。如本記雲。從初十信至金剛定。未斷阿賴耶識。一剎那在故說為伏一切煩惱。從此第二別明斷滅。

經。無相信忍照勝義諦滅諸煩惱生解脫智。

解曰。無相信忍者。謂入初地真見道也。智證真如故云無相。初信忍也照勝義諦者謂證如也。滅諸煩惱者。分別二障故名為諸。體俱無明通名煩惱。見道初斷故名為滅。前望俱生故總名伏。此據分別當體滅也。生解脫智者。謂法空觀生妙觀察平等智品名解脫智。又即起信論中法身菩薩始覺位也。從此第三明究竟滅。

經。漸漸伏滅以生滅心得無生滅此心若滅即無明滅。

解曰。此有二義。有說。漸漸伏滅者。依唯識第十。修所斷中煩惱即伏。所知即滅。於十地中地地皆示故言漸漸。且煩惱障所有現起。地前漸伏。初地已上皆能伏盡。隨於諸地智障相應。如初地貪二地嗔等。地地伏故。此障種子至金剛定一切頓斷。若所知障所有現起。地前漸伏。乃至十地方永斷盡。八地已上六識俱者不復現行。無漏觀心及果相續能違彼故。第七俱者猶可現行。法空智果起位方伏。前五轉識設未轉依。無漏伏故障不現起此障種子於十地中漸次斷滅。至金剛定方永斷盡。二障伏滅有此異故。以生滅心者能證智也。得無生滅者所證如也。此心若滅即無明滅者。此集起心即第八識無明習氣恆依此心心無漏位有漏識滅。彼無明種皆已滅故。有說。漸漸伏滅者。依起信論。從末向本。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業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相似覺位覺於念異念無異相捨麁分別名漸漸伏。初地已上法身菩薩。隨分覺於念住。念無住相名漸漸滅。通說名為漸漸伏滅。以生滅心得無生滅者。以隨分覺生滅之心修證不已。得至究竟無生滅故。此心若滅即無明滅者。如菩薩地盡。等覺位中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滿足方便即方便道。一念相應即無間道。覺心初相。即業相心因本無明業相動念業相心滅即無明滅。前唯約聖後亦通賢。互有廣略不相違故。從此第二明見頓漸。

經。金剛定前所有知見皆不名見唯佛頓解具一切智所有知見而得名見。

解曰。金剛定前者等覺已前也。所有知見者。證真達俗慧知見也。皆不名見者。智品未具覺解未圓故不名見。唯佛頓解具一切智所有知見而得名見者。具四智品覺解圓極故名見也。佛智漸圓云何名頓。汎論漸頓有其四種。一者教漸頓。方便說三直談大故。二者理漸頓。漸次悟入照實性故。三者行漸頓。二乘迴心直往性故。四者果漸頓。前二智品漸次而圓。圓鏡智品頓滿足故。所證涅槃體非漸頓。從能證智亦不違故。又無上菩提從漸修圓。性淨菩提本滿足故。今佛果位解理圓極夢想都盡。覺知自心本不流動。今無所靜常自一心住一如床。如金鼓經夢中渡河至彼岸竟即斯見也。從此第三結申滿位文複分二。初明等覺後明佛果。初中復二。且初第一明等覺位。

經。善男子金剛三昧現在前時而亦未能等無等等。

解曰。然於等覺有初後位。此後位也。謂此菩薩住第四禪大自在宮有妙淨土。如佛地論第一雲。十地菩薩自心所變淨土有二。若第八識所變淨土。是有漏識相分攝故。雖無漏善力所資薰。其相淨妙是苦諦攝。若隨後得無漏心變淨土影像。是無漏故從無漏善種子而生。體是無漏道諦所攝。居此土中所修覺者。如瓔珞經云。等覺菩薩以大願力住壽。百劫修千三昧。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化現也。自此已前明等覺位所修行也。將成正覺起金剛三昧者。如十地論第十二。花嚴經三十九皆云。菩薩摩訶薩入受職地已得百萬阿僧祇三昧。皆現在前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此三昧現有大寶蓮花忽然出生。其花廣大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以眾妙寶間錯莊嚴。超過一切世間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恆放光明普照法界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花以為眷屬。爾時菩薩其身殊妙坐此花座身相大小正相稱可。無量菩薩以為眷屬。各坐其餘蓮花之上週匝圍遶。一一各得百萬三昧。向大菩薩一心瞻仰。此大菩薩並其眷屬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滿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悉震動。惡趣休息國土嚴淨。同行菩薩靡不來集。此大菩薩足下放光照諸地獄。膝輪放光照諸畜生。齊輪放光照閻羅界。兩脇放光照諸人趣。兩手放光照天及脩羅。兩肩放光普照聲聞。項背放光照辟支佛。面門放光照初發心乃至九地菩薩。眉間放光普照十方受職菩薩。頂上放光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諸佛道場。右繞十匝住虛空中。成光明網雨莊嚴具以為供養。複繞十匝從諸如來足下而入。爾時諸佛及諸菩薩知某世界某菩薩摩訶薩到受職位。彼諸菩薩皆來觀察。即各獲得十千三昧。一切諸佛眉間出光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右繞十匝示現佛事。而來至此菩薩會上。周匝右繞示現種種莊嚴事已。從大菩薩頂上而入。得先未得百萬三昧。名為已得受職之位。如轉輪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後身相具足。王令太子坐白象寶妙金之座。網幔幢幡散花奏樂。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內。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廣如彼故。然金剛三昧現在前時者。即前經云得先未得百萬三昧中最後三昧也。依此勝定起無間道斷微細障。此有二義。有說。此斷第十一地如來地障。有二無明如金光明雲。一者於一切境微細所知障礙無明。即是此中微所知障。二者極細煩惱麁重無明。即是此中一切任運煩惱障種。此二無明障於佛地。無間道時此斷捨故本識種現。許異時者此捨種故。若同時者此未捨故。有說。斷者如起信論。唯心相滅非心體滅。滅者斷也。自相心體舉體為彼無明所起。乃是激靜令動。非謂辨無令有心之動因即是無明起為業相。今等覺位斷本無明。無明盡時動相隨滅。但滅心相不滅心體。此二別者。前斷轉識後斷本識。合取兩文義符順故。而亦未能等無等等者。此位由劣未能等佛。佛超此位故名無等。佛佛道齊名等等故。從此第二舉喻釋成。

經。譬如有人登大高台普觀一切無不斯了。

解曰登高台者顯居頂也。菩薩位極如彼頂故。從此第二明佛果位。

經。若解脫位一相無相無生無滅同真際等法性滿功德藏住如來位。

解曰。若解脫等者此有二義。前師解雲。解脫道也。本識種現及劣無漏與微細障所斷所棄無間解脫如前悉故。如佛地論第三雲。四智心品何位得者。大圓鏡智種雖本有。此解脫位最初現行一切佛果無漏種子圓滿依附。盡未來際常無間斷。平等智品一初地現行後後地中修令增長。法空智果恆常現有漏心時即便間斷。乃至等覺最後之心盡未來際常無間斷。如有漏位本識恆俱。無漏立中常無斷故。妙觀察智亦初現行。從此已後漸修增長乃至佛果若入滅定亦不行故成所作智。有說。初地皆得現行。如實義者。佛果方起有漏五根發無漏識未曾見故。於佛果位容間斷故。言一相者。即淨法界一真相故。言無相者。四智心品隨應證如常無相故。無生無滅者。證如之智體雖相續。常與如合無間斷故。同真際者智等如故。等法性者不變易故。滿功德藏者。有為功德滿智德身。無為功德性自滿故。住如來位者滿之地也。身差別者。所證真理即自性身。能證四智自受用身雖果位中無能所別。五法性類屬二身故。流出功德。利他二身地前地上麁細異故。大悲願力平等無二。隨類所見勝劣不等。與自二身非即非離。廣如彼故。後師解脫同前。言一相者。前無間道滅本無明。今解脫道心歸本源。同一相故。言無相者眾相無故。無生無滅者。智冥真理無生滅故。同真際者動相滅故。等法性者智等如故。滿功德藏者神解體圓。住如來位者寂不動故。身差別者。一者體大。真體遍故。二者相大。性德圓故。三者用大。遍法界動而常寂非即離故。前遣定一後遣定異。牙相影顯不相違故。此上總是第十三法師結申滿位。雖明佛果故不別開。同三賢中申後位故。從此第二結申受持。於此分二。初結申信解。且初第一結申受持。

經。善男子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受持解說皆往十方諸佛剎土利安有情通達實相如我今日等無有異。

解曰。如是等者結總上也。受持解說往諸佛剎。利樂比佛勝劣懸殊。化利分同雲無異矣。從此第二結申信解。於中分二。初長行顯示後說偈重明。且初第一長行顯示。

經。善男子十方法界一切如來皆依此門而得成佛若言越此得成佛者是魔所說非是佛說是故汝等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

解曰。皆依此門者彰同修也。若言越此等非佛說也。是故等者勸生正解。知見等者如智論雲。若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毘缽舍那故見。此二依止三摩提故信解也。以三摩提作用自在解內攀緣。由有影像彼名勝解。從此第二說偈重明。於中分二。且初第一標佛說偈。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下二


上篇:仁王經疏

下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讚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陀羅尼念誦儀軌

新譯仁王般若經陀羅尼念誦儀軌序 大興善寺翻經沙門慧...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神寶記序 易於通經難於作記。欺佛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唐新翻護國仁王般若經序 代宗皇帝製 皇矣至覺,子於...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序 朝請郎飛騎尉賜緋魚袋晁說之撰 陳...

阿彌陀經疏

阿彌陀經疏 京兆慈恩寺基法師撰 竊聞,三寶之寶理超系...

觀音玄義

觀音玄義卷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夫法界圓...

彌勒經游意

彌勒經游意 有十重。  第一序王 第二釋名 第三辨經...

金光明經文句

金光明經文句卷第一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此...

佛說了義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了義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

佛說齋經

佛說齋經 吳月氏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佛說浴像功德經

佛說浴像功德經 大唐天竺三藏寶思惟譯 如是我聞:一時...

【註音版】八名普密陀羅尼經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

佛說滅十方冥經

佛說滅十方冥經一卷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註音版】悲華經

悲華經...

方等三昧行法

方等三昧行法序 宋沙門遵式述 山門教卷自唐季多流外國...

羅雲忍辱經

羅雲忍辱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阿難曰:「吾從佛聞如是。...

【註音版】阿彌陀佛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佛教詞典】二妄心熏

妄心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業識根本熏習...

【佛教詞典】解脫障

梵語 vimukty-āvarana。又作定障。「煩惱障」或「根本...

惡人死亡時會發生什麼

不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追...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心靜欲自消

四十二章經的三十一章,心寂欲除,這個心寂滅了,自然...

如何讓愛情不成為修行的障礙

問: 請問師父如何將男女的小愛、貪愛與成佛路上修行的...

善良,是我們為自己留下的路標

撒哈拉沙漠,又被稱為死亡之海。 進入沙漠者的命運:有...

一念佛名,能淨身口意三業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輕,乃是最簡單、最圓妙之無上法...

佛預言出家人容易得兩種「惡瘡」

《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又出家人有二癰瘡,何謂為二...

四事之教

釋迦牟尼佛與大比丘眾五百人,在古印度毘舍離城的祇園...

我們要在臨終之前做好兩件事情

淨土宗的修學,在大乘當中它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佛力加持...

人類的奇怪之處

弟子問老師:您能談談人類的奇怪之處嗎? 老師答道:...

古代帝王護生放生的故事

《列子說符篇》記載趙國邯鄲城民眾在正月初一貢獻斑鳩...

七種降脂清腸的食物

營養學家認為,經常吃些降脂清腸的食物,不僅能排除油...

印光大師臨終助念的解讀

臨終念佛不可怕死,也不能求病好  況求生西方者,不可...

【視頻】《心經》、觀音聖號(法鼓山念誦)

《心經》、觀音聖號(法鼓山念誦)

【視頻】《普門品》女聲念誦

《普門品》女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