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釋迦牟尼佛的婚姻家庭

了幻法師  2013/06/25  大字體  護眼色

釋迦牟尼佛的婚姻家庭

1、佛陀與父親淨飯王

《菩薩睒子經》云:「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學。濟神離苦,後得無為,皆由慈孝、學道所致。」

淨飯王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國王,亦即佛陀的父親。

佛陀悟道後,四處宏揚佛法。聽說佛陀在王舍城講經說法,年已花甲的淨飯王渴望見到已獲覺悟的兒子。這種心情越來越強烈。他一連九次派了九名近臣使者,帶著眾多的隨從,前去請佛陀回國。但每次侍臣聽聞佛法之後,都不聲不響地出了家,加入僧團,並證得阿羅漢果。只因阿羅漢們把世間之法看得都很淡薄,他們沒有把老國王的信帶給佛陀。

一籌莫展的國王深感失望,只好將最忠誠的老侍臣史魯德亞叫來,命其帶信。同其它人一樣,克魯德亞深具慧眼,聞法後加入僧團,亦證阿羅漢果。但是,不同於其它人,他把淨飯王的心願轉告給佛陀,勸說佛陀從去見他那耄耋之年的王家父親。當時正值春天,適宜遠行。這樣,佛陀在眾多弟子的陪同下,一路講經說法,從從容容,走走停停。兩個月後,他們終於來到迦毗羅衛國。

佛陀被安排住在釋迦族的花園裡。這時,高傲自大的釋迦族元老們都這們想:「佛陀是我們的小兄弟,侄兒輩或孫子輩。」然後,他們對那些年輕王子們說:「你們向他行禮,我們就坐在你們的後面。」他們坐在一起,動也沒動,更沒有向佛陀施禮。即時,佛陀升至天空,大顯雙運神通,以此制服了他們的狂妄。佛陀的父親老國王見如此不中思議之神通,率先向佛陀行禮,口言這是他第三次禮拜佛陀。其他人也不得不依次向佛陀行禮。隨即,佛陀從天空降至地上,坐在早已準備好的座位上,謙恭有加的釋迦族人一齊圍坐四週,渴望聽聞佛陀的開示。

這時,天空突然漂落一陣雨水,灑在大家身上。這一不同尋常的瑞相,使大家議論紛紛。佛陀就給他們講了《須大舒本生故事》,說明在前生前世時,也曾發生過同樣的事。

聽講完畢,釋迦族人大為高興。然後,他們紛紛辭行回家,不知道請佛陀及其弟子吃飯是他們的義務,連國王也沒有想到要請佛陀,他認為:「我的兒子不到我王宮來,他要到哪裡去?」所以,一到王宮,他就吩咐準備了豐富的飯菜,在王宮裡等待佛陀的到來。

第二天,因不曾有人相約供齋,佛陀及其弟子們準備停當,沿著大街小巷,挨家挨戶地乞食。

動身之前,佛陀這樣想:「過去諸佛入其眷屬之城後,是徑直到他們的家接受供養,還是挨家挨戶次第乞食?」後來,他明白,過去諸佛沿路乞食。所以,佛陀一路托著缽,來到迦毗羅衛國的街頭。

當耶輸陀羅告訴國王佛陀這種有損王家體面的行為時,他大為傷心不安,急匆匆地來到佛陀跟前,行過禮後,迫不及待地問道:「兒呀,你為什麼要如此地在我臉上抹黑。看到你在大街上乞食,我做父親的受到極大的羞辱。你以前坐金色車輦外出效游,而現在卻在街上乞食。這講得過去嗎?你為什麼要出我的丑?」

「我不是在出你的丑。大王,我是遵守我家族的傳統。」佛陀答道。

這使國王更加震驚:「但是,以乞食為生是我家族的傳統嗎?佛陀,我們家族是大日王種,剎帝利的後裔,沒有一個武士曾經乞過食呀。」

「大王,這不是你國王家族的傳統,而我佛陀家族的傳統。諸佛以乞食為生。」佛陀站在街頭,如此地勸說著國王:

「正念乞食,正法行事,善行之人,此彼得樂。」

剛聽完此偈,淨飯王即刻見道而證初果。他趕忙從佛舵手中接過缽,領著佛陀和他的弟子們來到王宮大院,用精美的佳餚供養他們。

飯食之後,佛陀又一次如此地告誡大家:「正未能善行,勿作惡業,如此賢者,此彼得樂。」國王當下即證第二聖果 ,於此同時,波闍波提夫人也證得第一聖果。

有一次,國王告訴佛陀,他曾拒絕相信傳言,說他兒子因嚴厲的苦修沒證聖果就歸天了。佛陀因此講了《法護本生故事》。佛陀說,在前生中,有人曾指給他看一堆白骨,但是,他還是不相信他兒子死了。這一次,淨飯王證第三果。

當淨飯王臨終躺在病床上時,佛陀給他講了最後一次佛法,他即證阿羅漢果,自我驗證了解脫之樂。七天後圓寂,當年佛陀40歲。

2、佛報母恩的故事

摩耶夫人婚後產下佛陀,然分娩七日後即告崩殂。據《雜阿含經》卷十九、《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等記載,佛陀成道後,嘗於一夏上升忉利天,為摩耶夫人說法,報答母親的恩德。佛陀住了三個月,才從天上下來,那就是現在印度的三迦沙。

又,《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記載,佛涅槃時,摩耶夫人於空中誦偈頌。《摩訶摩耶經》卷下則記載,佛入滅時,摩耶夫人從天而降,悲泣不已,佛遂從金棺現出說法云云。

3、佛陀與妻子耶輸陀羅

耶輸陀羅公主和悉達多太子(佛陀)同年,在16歲那年與他完婚。當時悉達多太子以高超的武功,贏得了她的愛情。她享盡了王宮裡的榮華富貴,生活極為幸福快樂。

29歲那年,就在她剛生下唯一的兒子羅睺羅的當天,她全心愛戴,但喜好深思的丈夫毅然離家出走了,追尋解脫生活之苦的真理。他在夜深人靜時,沒有向他忠誠而又美麗的王妃告別,不聲不響地離開王宮,留下年經的耶輸陀羅一人撫養孩子。第二天早上,她還和往常一樣起床後,前去向她深愛著的丈夫道早安,但一下子驚呆了,她丈夫不見了。當她意識到她的夢中王子離開了她和新生嬰兒時,她猛地被一陣揪心的痛苦折磨得死去活來。她永遠地失去了她最愛之人,富有魅力的王宮大院在她的眼裡經變成了地獄,整個世界一片空虛,唯一能使她稍有安慰的就是她年幼的兒子。

有好幾個剎帝利王了曾向她求婚,她都一一拒絕了。她一直忠誠的愛著她的丈夫,她只為他而活著。聽說丈夫以苦行為生,她斷然解下身上所有的珠寶,穿上儉朴的黃色衣裳。在苦行的僧喬達摩六年精進苦修,趨證菩提的日日夜夜,耶輸陀羅公主時時刻刻關心著他的一切,自己也倣傚行事。

覺悟之後,佛陀行化至迦毗羅衛城,第二天應國王邀請,來到王宮,其它人都來禮拜了佛陀,唯獨耶輸陀羅沒來,她想:「如果我還有一點點福德因緣的話,高貴的佛陀一定會親自來見我,然後,我再向他行禮。」

飯食完畢,佛陀把缽交給淨飯王,在兩個弟子的陪同下,來到耶輸陀羅的寢宮。在早已準備好了的墊子上坐好,佛陀說道:「讓國王的女兒如願地向我行禮,不要再說什麼。」

聽說佛陀來了,她命令宮女們給她穿上黃色的衣袍。佛陀剛剛坐下,她就像飛一樣跑到他的跟前,緊緊抓住他的雙腳,把臉緊貼在腳背上,恭恭敬敬地禮拜了佛陀。

如此這般地表達了她對佛陀的摯愛和尊敬,耶輸陀羅彬彬有禮地有一邊坐了下來。國王在一旁不住地稱頌她的善德,讚美她對愛情的忠貞,然後說道:

「世尊,她聽說您披著黃色袈裟,她也穿黃衣裳,當她聽說您一日一餐,她也跟您一樣,一天只吃一頓;當她聽說您不坐高廣大床時,她也睡低矮的床鋪;聽說您不以花環和香料飾身時,她也放棄一切打扮;當她娘家人派人來接她回去,她連看都不看他們一眼。我的兒媳真是賢惠。」

佛陀言:「大王,不僅僅是在這一生,前生她就曾如此的保護過我,真心誠意的愛過我。」

接著,佛陀講述了《月緊那羅本生故事》,佛陀回憶了他們前生前世如何相依為命,又大大地安慰了她一番,然後離開了王宮。

淨飯王去世後,佛陀之妻耶輸陀羅也剃度出家,進入了僧團,並證得聲聞乘最高聖果——阿羅漢果位,從此解脫了生死。

在眾女弟子中,她具大神通,78歲圓寂,留下許多詩偈。

4、佛陀與兒子羅睺羅

羅睺羅是悉達多太子和耶輸陀羅的獨生子。他出生的那天,悉達多太子決定出家。當時太子正在花園裡深深地思索著。當聽到小王子出生的消息,不像一般人所希望的那樣,他並未興奮和激動,而是高聲長嘆起來:「羅睺睺誕生了,枷鎖出現了」因此,淨飯王就把嬰兒起名為羅睺羅(枷鎖)。

羅睺羅從小離開了父親,由他的母親和祖父撫養長大。七歲時,佛陀覺悟後第一次回到迦毗羅衛國。在他到達的第七天,耶輸陀羅把年幼的羅睺羅打扮得漂漂亮亮,指著佛陀,對他說:

「看著,兒子,那位面呈金色,貌似梵王,兩萬僧眾拱圍著的那位出家人就是你的父親。他有巨大的財富。但自從他出家後,我們就沒有見到這些金銀財寶。你去向他索要你的世襲財產,對他這麼說:‘父親,我是一國王子,將繼承王位,成為轉輪聖王。我需要財富,請把財產給我。兒子應該是父親財產的所有者。」

天真的羅睺羅來到佛陀跟前,正如他母親吩咐的那樣,要他的繼承財產,很動情地說道:

「修行人,您的身影使我感到愉快。」

飯後,佛陀離開了王宮,羅睺羅在後面緊緊地跟著,不住地說道:「請把我的繼承財產給我。」

沒有人想阻止他,佛陀也沒有叫他不要跟著走,一到精舍,佛陀思索道:「羅睺羅要他父親的財產,這與世俗同流,會有許許多多的麻煩。我就把我在菩提樹下所得的七寶給他吧,使他成為出世之法的擁有者。」

他把舍利弗叫到眼前,要他剃度羅睺羅出家。

這樣,羅睺羅加入了僧團,當時只有七歲。

淨飯王萬萬沒有想到他愛若掌上明珠的孫子竟會出家。他趕忙來見佛陀,恭謙地懇請佛陀:從今後,希望不要讓沒有徵得父母同意的孩子出家。佛陀爽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並把這一條定為戒律。

佛典中最早的經典之一《羅雲經》,就是在羅睺羅剛出家時,佛陀對他而講。此經強調了誠實的的重要性。

佛陀以質樸易懂的例子強調了誠實的重要性,然後又向他灌輸了自我反省的價值及道德的標準。

羅睺羅依照佛陀所教之法,修禪成功,聽聞《小羅睺羅經》後,他證得阿羅漢果。佛陀覺悟後的第14年,他受了比丘大戒。他在佛陀及舍利弗之前圓寂。

羅睺羅尊者以其精持戒律而聞名。在《長老偈》中有他的四句頌:

「吉祥羅睺羅,父母清淨生,覺者佛陀子,一切煩惱除,不復有後生,是名應供者。富有三聖學,徹見不死果。貪念障見,欲網纏身,愛慾之袍裹身心,懈怠之親覆正念,如於落斗網。燒燬貪塵,切斷魔障,剷除欲根,今證安隱。」

5、佛陀與姨母摩訶波闍波提

摩訶波闍波提意譯作大愛道、大世主。是佛陀母親摩訶摩耶之妹。她們姐妹二人皆嫁給佛陀之父淨飯王。佔相者曾預言她將成為「眾人之首」,故被稱做摩訶波闍波提。

佛陀出生七日,母摩耶夫人即謝世,由姨母代為養育。釋尊成道後第五年,每天皆思念求道修行,悲泣涕零。

佛陀第二次回宮時,對其父王講《法護本生故事》時,她即證入第一聖果,淨飯王命終,大愛道率耶輸陀羅(佛陀之妻)及五百釋迦族女,請求隨釋尊出家,但先後遭到佛陀的三次拒絕。

決心堅定的大愛道沒有因挫折而泄氣。她自己剃除頭髮,披上黃色袈裟,在眾多釋迦族婦女的擁簇下,經歷無數艱難困苦,從迦毗羅衛國出發,步行150英里,來到毘舍離。她站在講堂門外,雙腳腫得高高的,身上沾滿了泥土。阿難陀尊者聽到她的哭聲,過來詢問。當他明白了她悲傷的原因後,即來到佛前,說道:

「請看,世尊,摩訶波闍波提正站在外面,雙腳臃腫,滿身灰塵,一臉悲傷。請允許婦女出家,讓她們在世尊的法和律下以梵行為生。如果准許婦女出家,以梵行為生,這是一件好事。」

「阿難陀,夠了,請不要說應該讓婦女出家。」佛陀回答說。

阿難陀替她們作了第二次,第三次請求,但是佛陀沒有讓步。佛陀說:如果大愛道願意接受八敬法,就讓她以此為受戒。當阿難陀把這些轉告了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時,她樂意遵守此八敬法。因此,她當即得受大戒。

因為若干個正當的理由,佛陀不太情願地接受婦女參入僧團。但應該提到的是,在世界歷史上,佛陀第一個創建了戒律齊全的婦女修行組織。

一天,大愛道比丘尼來到佛陀跟前,請佛講法,以使她能獨自精進,而證聖果。

佛陀說道:「你應如是警覺:一切導致興奮而非安隱,高傲而非恭敬,貪求而非少欲,喜樂群居而非隱居,懶惰而非精進,貪得無厭而非隨意滿足,大愛道,你應如是牢記:此非法非律,非導師之教。但是,大愛道,你應如是警覺:一切導致安隱而非興奮,恭敬而非高傲,寡慾而非貪慾,樂於隱居而非群居,熱情精進而非懶惰,滿足而非抱怨,大愛道,你應如是牢記: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導師之教。」

不久,她證阿羅漢果。

同她一齊受戒的釋迦族婦女們也都證得阿羅漢果。在眾女弟子中,大愛道比丘尼資歷最深,經驗最為豐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了幻法師文章列表

倓虛大師的出家因緣

一九一七年,我四十三歲,在營口開藥鋪,每天除看經外...

佛陀的六種禮拜

黎明,佛陀入城。途中,看見一個男子,向著東方、南方...

在家庭工作中修行

汝上有老母,下有眷屬,當以勤心照顧店舖為事。所言修...

無盡大悲 矜哀三界——宏海法師浴佛節開示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是農曆的四月初八,是我們大...

佛陀入滅給我們什麼警覺

佛陀轉法輪以後,既然示現是一個凡夫,就必須要示現老...

淨土行人如何對待兒女婚嫁問題

【原文】 今之兒女婚嫁,一本於自主,只可隨他去。否...

6字家規孕育出中華最顯赫的家族

富不過三代是許多人家面臨的尷尬。但讓人震撼的是,一...

佛與提婆達多過去的因緣

過去,佛陀在羅閱祇耆闍崛山弘法時,身患風疾,醫王祇...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大藏經】【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大藏經】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你該生長在哪裡

一粒百合花籽,意外地落到麥田裡。花籽發茅了,抽出修...

五根為善聚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有一日,佛陀告訴比...

放生牛的奇報

明朝江山人朱愷,字壽仁,性情淳厚好學。他們家裡不吃...

真正的供養如來

佛陀八十歲那年,抱病來到末羅國的拘尸那城。 那時,...

怎樣讓彌陀對我們的加持力達到最高

佛法的因緣觀,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說:第一個,你自身...

患難不必求鬼神

邪魔外道有一種非常蠱惑人的方法,就是他給你消災,給...

佈施不只是佈施物質

在某個婆羅門道場裡,有位修行者很有服務熱忱,他任勞...

造佛像的功德有多大

造像的功德,有一個《造像功德經》,只說是一般的世間...

南無阿彌陀佛即六字真經

【六字真經堪讀誦,誰言名字假非因。即名顯體方稱妙,...

臥床默念佛號會有罪過嗎

原文: 臥室若不潔,可將佛像供於淨室,日請來熟視一二...

中國歷史中的五位佛門皇帝

佛教傳入中國,始於西漢,早期乃是在上層皇族貴族階層...

犯盜戒的過失跟持盜戒的功德

毀犯盜戒果報,三途果報;餘報:一、貧窮。二、共財不...

追求神通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學佛修道之人追求神通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稍微弄不好...

聖嚴法師:不要只是抱怨,要處理抱怨

抱怨是從家庭到社會上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看到的普遍...

為什麼我們做事會覺得越做越苦

一位產婦生了孩子,但孩子剛生下來還在醫院的育嬰房時...

師徒對情人的看法

師徒兩人,無事泡茶談天,因情人節剛過,便聊起這個話...

【佛教詞典】蘇油

梵語 ghrta。又作酥油。略稱酥,或蘇。系由牛乳所提煉...

【佛教詞典】五下分結

(術語)三界中,欲界之結惑曰下分結,立五結:一貪結...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要解》道證法師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道證法師

【視頻】去寺院有什麼禁忌嗎

去寺院有什麼禁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