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合掌與養生

2012/01/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合掌與養生

合十(合掌)是佛教常用的禮節,也是一種修養與和平的含義,它與坐禪同樣是藝術涵養生活的重要動作之—。其實合十與養生之道(坐禪)息息相關,雖然沒有人能夠說清楚合十始於何時何地,但都明確它是一種十界一如的最高境界。例如我們平常的堅實合掌(手指直伸併攏,兩掌相合,是表示莊嚴肅敬的禮貌。還有虛化合掌(將堅實合掌的中指同二指分開,狀如蓬花蓓蕾),它可使人有花開見佛之感。

從醫學的角度來說,它可以調整人體內的血液循環,使人從頭到足都感舒適自在,有利身心健康。中國醫學,早有人體十二經脈加奇經八脈中任、督二脈合稱十四經絡,其中6條是以手部發端的,如:手太陽、手太陰、手少陽、手少陰、手陽明、手厥經等,人的左右手掌上集中6條經絡,諸多同名穴位,在各自的經絡線上各司其職,擔貞不同經絡氣機運行任務(氣運阻諱即產生病理變化)經絡指經脈和絡脈。經脈為縱行的幹線,絡脈為橫行的分支,經絡是內屬臟腑,外絡肢節,聯繫全身,作運行氣血道路,它縱橫必又循行人體內外,調度營衛氣血於全身,而人們一心合十是中樞神經處於鎮靜狀態,達到絡脈調和,氣血平衡了,中醫謂「氣為陽,血為陰,人體陰陽平衡,曰:陰平陽秘,則諸虛自復矣」。

在科學上講是,涵養修煉,道德情操的藝術性。而在佛家的合十為禮比西方人相見握手為禮更為衛生(避免接觸感染)。對以上的說法正如二千五百年前,老子所云: 「上士聞道勸而學之,中士聞道,若妄若存,下士聞道而笑之,不笑不道以顯其智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居士到寺院需要注意什麼

問: 居士到寺院裡修行需要注意什麼? 雍瑞法師答:...

佛教過堂的要點與意義

佛教傳到漢地之後,形成了嚴格的過堂用餐儀軌,規定了...

百歲老中醫的養生觀

羅明山是四川省綿竹縣有名的老中醫,他在114歲時仍然身...

三伏天到了,我們該如何養生

從小暑到立秋,人稱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

初次見到師父應如何親近

問: 請問親近師父有何注意事項以及初次見到師父應如...

形能守規則,心當然也守道

學佛道先要將威儀禮節這些根本學好,要改變世俗的不良...

遊覽寺院的四個禁忌

一忌稱呼不當。對寺廟的僧人應尊稱為大師、法師,對住...

佛教四眾弟子的稱呼及含義

佛教徒有四眾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眾,在家男女二眾。...

【大藏經】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大藏經】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大藏經】【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檢討「習慣」和「願」是否相應

檢討自己的習慣和願是否相應 我們平常不知不覺中,都在...

培養說話的技巧

將我們的舌頭視為僕人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們是主宰舌頭...

凡夫性情不定,遇正則正遇邪則邪

不定性者,除正邪外所餘有情,遇聖入聖遇邪入邪,名不...

自己信佛而家人不信,該怎麼辦

問: 自己信佛而家人不信,怎麼辦呢? 答: 他人信不...

煩惱來源於放不下

欲動,則心動;心動,自然煩惱叢生。得與失、榮與辱、...

不要總羨慕別人擁有什麼

有一些人總是問我,為什麼這個外國有,中國沒有,那個...

惡緣太多,發願捨壽求往生行嗎

問: 頂禮大安恩師,弟子依止您修學淨土己七八年了。...

對待神通要戒慎恐懼

一場目連與舍利弗的神通較勁,讓我們了解神足第一的神...

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

《大乘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記述,當眾生遭遇...

明代四大高僧之蓮池大師

蓮池大師明朝聖僧,杭州人,俗姓沈,字佛慧,號蓮池。...

久坐不動對身體的危害

引導語: 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最新報告顯示,全球...

學佛人的五種種性

在唯識學,它把我們每一個人--學佛人,分成五種種性:...

一時的善念,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唯識學把整個凡夫到成佛,把他的修行分成五個階位:就...

突破障礙,超越自我,舞出生命

引生修學的動力,就是所謂的精進。有些人剛開始學佛是...

樂善好施的長者

有位長者不但家財萬貫,心地也很善良;他覺得與其只有...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此對不盡人事者而言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此對不盡人事者而言也。若已娶而...

【佛教詞典】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佛十八不共法之一。又作一切意業前導隨智而轉。謂佛以...

【佛教詞典】欲無減

(術語)十八不共佛法之一。謂濟度眾生無厭足也。...

【視頻】護生卡通:屠夫的懺悔

護生卡通:屠夫的懺悔

【視頻】虞舜耕田

虞舜耕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