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六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四

復次總嗢拕南曰。

 總義等光等  受等最為後

別嗢拕南曰。

 總義自類別  似轉後三求

當知諸界略有二種。一住自性界。二習增長界。住自性界者。謂十八界墮自相續。各各決定差別種子。習增長界者。謂則諸法或是其善或是不善。於餘生中先已數習令彼現行故。於今時種子強盛依附相續。由是為因。暫遇小緣。便能現起定不可轉。

復次以要言之。雖界種類十八可得。然一一界業趣有情種種品類有差別故。當知無量。譬如世間大惡叉聚。於此聚中有多品類。種類一故。雖說為一。而有無量。如是於其一一界中。各有無量品類差別。種類一故。雖各說一。而實無量。

復次如是諸界。由勝解力之所集成。先惡勝解集成惡界。先善勝解集成善界。隨所集成。還與如是相似有情同法而轉。謂相往來。同聚同住。同見同意。勝解相似。由是故言有情諸界共相滋潤。相似而轉。

復次由梵行求增上力故。先說起信。次於尸羅受學而轉。次於現行所有過罪。觀自觀他而生羞恥。次於善法無間修習。發勤精進。於久所作及久所說。能無忘失。是二為依令心得定。由心定故。得如實智。如是且說信增上力。漸次修習三種所學。一增上戒。二增上心。三增上慧。如是三學勝資糧道。謂世正見好行慧舍。易養易滿。少欲喜足。及四攝事。其易養等句義差別。如聲聞地已說其相。如是當知。名梵行求已得圓滿。成就如是梵行求者。還與此界諸有情類共相滋潤相似而轉。離此界者。還與遠離此界有情共相滋潤相似而轉。當知此中。果依於因。非因依果故。無明界所隨六處諸界為緣所依別故。起無明觸種種品類。其無明觸種種品類以為緣故。起無明觸所生諸受種種品類。其無明觸所生諸受種種品類以為緣故。起無明觸所生諸受為緣貪愛。愛為緣故。而有其取。廣說乃至。大苦蘊集。當知是名依有求故建立諸界。又無明界所隨六處諸界為緣。起無明觸。此無明觸以為緣故。於諸境界起不如理執取相好所有諸想。此想為緣於諸境界發起希欲。希欲為緣起彼隨法多隨尋思。由彼隨法多隨尋思以為緣故。發起思慕愁憂所作身心熱惱。身心熱惱以為緣故。於諸境界種種品類思求差別。皆可了知。如是當知。依欲求故。安立諸界。

復次嗢拕南曰。

 三七界相攝  見想與希奇
 差別性安立  寂靜愚夫後

界有三種。一者色界。二無色界。三者滅界。復有七界。一光明界。二清淨界。三空處界。四識處界。五無所有處界。六非想非非想處界。七滅界。當知此中。由其色界攝光明界及清淨界。由無色界攝四無色。由其滅界還攝滅界又諸色貪由見由受所顯發故。遍於一切色界地中。安立光明及清淨界。又於如是七界遍知。應當了知。於得方便。應當了知。即於其得應當了知。於得所為應當了知。如是諸界所有遍知。由四因緣。應當了知。謂有相違所治能治而相待故。狹小無量而相待故。有及非有而相待故。有上無上而相待故。黑闇為緣施設光明。不淨為緣施設清淨。色趣為緣施設虛空。如是名為有相違故。待彼所治施設能治。由待彼故。能於此中正覺慧轉。由緣有量狹小境識以為緣故。施設識無邊處。由少所有以為緣故。施設無所有處。由一切有最勝現前以為緣故。施設非想非非想處。為有無上。由薩迦耶所有相應諸煩惱斷以為緣故。施設滅界為滅無上。當知有頂是有無上。滅於諸法皆是無上。又有想定名為有行。於七界中。次第乃至無所有處。一切皆是有想定故。皆由行定隨順獲得。謂取明相光明想。俱修三摩地隨順獲得光明想定。如是由取清淨。虛空。識無邊想。無所有想。當知亦爾。非想非非想處。由無相作意方便。趣入想極細故。取為第一。諸有寂靜起勝解時。隨順獲得第一有定。於一切相不思惟故。於無相界正思惟故。薩迦耶滅由無相故。隨順獲得滅定滅界。如是二種。不由行定隨順獲得。又由永害色無色界所有貪故。不下屈故。不高舉故。解脫住故。住解脫故。如是諸定。得隨所欲有力調柔自在而轉。如是名為隨得諸界。又此諸界能隨獲得八解脫定。當知初界能隨獲得第一第二二解脫定。其第二界能隨獲得第三解脫勝靜慮定。其餘五界如其次第能隨獲得五解脫定。

復次諸外道輩欲令弟子於三處中得昇進故。略說法要。謂有一類。於劣欲界為令獲得人中快樂。乃至他化自在天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復有一類。於中色界為令獲得梵世間等眾同分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復有一類。於妙無色。為令獲得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眾同分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如是彼說劣界為緣。名為劣語。中界為緣。名為中語。妙界為緣。名為妙語。彼諸弟子聞是法已。還起如是差別想解。如是想解。亦名劣想中想妙想。如如其想如是如是。發生忍樂。如是忍樂發生劣見中見妙見。彼由如是諸忍樂見。便於彼彼差別生處。信解忍可。執為最勝。造作增長彼相應業。如是信解。名為劣願。中願。妙願。當知此二說者行者。亦說名為劣中妙品補特伽羅。又彼說者及以行者。亦傳為他宣說如是劣中妙法。彼亦獲得如是類生。又即此生前後相待有差別故。安立諸界劣中妙別。如是三種。若待涅槃一切皆是劣界所攝。若諸如來。由勝義故。妙界為緣。但說妙語。餘法差別如應當知。若諸聖者所有行趣。應知皆為現法涅槃。先有外道。彼命終已來生此間。因增長故。眾緣和合。於善說法毘柰耶中。暫得出家。彼由先世外道妄見所迷亂故。集成今時大無明界。由此為因。於其涅槃及大師所。生起疑惑。退失正法及毘柰耶。還歸外道諸惡說法。彼由先世數習因力。還復宣說如是劣語。乃至廣說。如前所說。一切應知。

復次於外道處外道弟子各別見趣廣施設中。略有三種由忍見依差別可得。依此正法能令永舍纏及隨眠。由纏舍故。彼亦隨舍。餘亦無執。了知由彼於現法中與他違諍忿競而住。能引自他一切無義。既知是已。舍彼隨眠。由舍此故。所餘隨眠。及餘因此所有諸纏。畢竟無執。於外道處各別見趣廣施設者。謂執世間若常無常。廣說乃至。如來滅後非有非無於中。一類外道弟子。為性遲鈍。如如自師。或他教導。如是如是。不審思量。取執堅著唯此諦實餘皆愚妄。彼於一切各別見趣。悉皆忍受。是名第一由忍見依。復有一類外道弟子。性是中根而非遲鈍。不能自然於法勐利推尋觀察。亦不隨言便生信解。而於展轉相違見趣。隨喜樂一。彼於一類見趣忍受。於餘一類而不忍受。是名第二由忍見依。復有一類外道弟子。性是利根。彼能自然於法勐利推尋觀察。由諸見趣惡施設故。彼見一切皆不應理。見已一切都不憙樂。由是因緣。於諸見趣皆不忍受。此復有二補特伽羅。一邪見行。性無堪能無求解意。二正見行。性有堪能有求解意。此中第一一切不忍補特伽羅。即由如是非理比量。於善說法毘柰耶中。不審思量。執為非理。誹謗賢聖。起無有見。又於一切各別見趣。皆不忍受。方便令彼無所依仗。亦令滅壞無所宗承。而妄分別計度。顯示無所依仗所引見趣。常與一切各別見者。共興違諍。互相惱害。是名第三由忍見依。此中第二一切不忍補特伽羅。於前一切不忍者。見亦不憙樂。住求解心。往詣他所謂善說法毘柰耶中佛。佛弟子。如實顯已言。我一切皆不忍受。佛佛弟子。了知彼人有求解意。覺慧勐利具堪任性。即以其心念彼心已。遂依於前補特伽羅而反詰曰。汝即於此都不忍見亦不忍耶。彼便如實唯然而答。如來遂舉此正法中諸弟子眾。讚勵於彼告言。汝與多人相似。我等一切於諸見趣。並不忍見皆不忍受。汝若爾者如此人。眾纏與隨眠一切見依。皆永斷故。於當來世諸見雜染無所堪能。汝今與彼竟無差別。如是輩流極為尠少。汝於此少。轉更為少。若於一切纏及隨眠。都不忍見能永斷者。彼於一切畢竟無執。如是如來。如來弟子。方便令彼外道弟子於正智見發生希欲。竊作是念。我竟不知如來弟子能斷如是纏及隨眠。如來知彼於正智見生希欲已。更復策發彼希欲心。其遂承受。如來為欲令彼依止思擇修習二對治力。永斷一切纏及隨眠。宣說法要。令其獲得無倒智見。如餘安住此正法者。能舍一切纏及隨眠。所謂思擇彼諸見依。能令展轉互相乖背。由是因緣。違諍惱害。能引自他一切無義。諸聖弟子於彼一切。皆無執取。設有來問。亦不記別。觀察如是諸過患已。依思擇力舍離諸纏。由此因緣。於彼見依能永捐棄。於餘見依由正見故。亦令無有。如是為欲永斷諸纏拔隨眠故。修循身念。於有色身觀無常性。於身染著淨修其心。於墮自身諸受分位。由無常門觀無常性。如實了知諸名色故。便於諸漏心得解脫。觀身壞已當來諸受皆悉斷滅。又於其身住當壞想。乃至命在常能領受離系諸受。如是名為依修習力舍離隨眠。當知此中。貪恚癡等。令當來世生等諸苦和合繫縛。亦令現法起業雜染。亦令欣求未來染事。執取過去已所舍事。耽著現在正現前事。意佷名違。言佷名諍。由三損惱。說名為害。觀無常等。如聲聞地已說其相。

復次不淨慈悲修所對治欲貪恚害未永斷故。諸依止中彼品麁重。猶如種子能生彼故。如其所應說名欲貪及恚害界。由有此故。順欲恚害境現前時。依不如理作意思惟。於三種境。能取非理相好想生。此想生已由堅執故。當知發起二種過患。一者現法。二者後法。此中云何名為堅執。云何名為現法過患。云何名為後法過患。若由己生想增上力。如前相似欣欲分別。所有熱惱尋求生起。由是因緣。名堅執想。又尋求時。於其三處。於諸有情。發起邪行。由此為因。或有堪能。能生現法所有憂苦。由此因緣。說名有苦。或無堪能。然即由彼現在前故。名有匱乏。又此有苦及有匱乏。用二為緣。一者用他手塊刀杖及麁言等為增上緣。由是緣故。名有災害。二者用內雜染而住為增上緣。由是緣故。名有燒惱。如是名為現法過患。即由此因於當來世生諸惡趣。如是名為後法過患。又若於其所受學處。有堅固執當知於彼如乾葦舍。所依止中所有能依如蟲。善法由邪想火擲置其中。能焚滅故。當知即此補特伽羅所有如蟲。一切善法。皆被燒害。與此相違。無堅執故。當知退失功德善法。與此相違。如其所應。當知出離無恚無害想等差別。又於是中聞思修慧。能令黑品無堅固執。能令白品有堅固執。若此三種妙慧有闕。能令黑品有堅固執。能令白品無堅固執。

復次如來有二甚希奇法。一者顯示一切諸法皆無有我。二者顯示一切有情自作他作皆無失壞。此中略有二種有情。一在家品。二出家品。在家有情。為求財寶初興加行。名發起界。即於此中若未獲得由順精進。障礙因緣諸心勇悍即望於彼。名勢力界。若已獲得由蚊虻等所有災害順精進。障不能令轉。名任持界。即此諸界從自方所至餘方所。從未擯舍至已擯舍。名出離界。即彼有情為財寶故。俱於二處。由起無間殷重加行無緩加行。名勇勐界。出家有情先樂出家。求出家故。生決定欲。名發起界。依出家品。於所應得廣大善法。無有怯劣。名勢力界。種種淋漏所生眾苦。發勤精進所生眾苦。界相違等所生眾苦。不能敗壞。名任持界。若於下劣不生喜足。名出離界。乃至命在常修無間殷重加行。名勇勐界。如是一切應當了知。謂彼諸界及盡所有諸品類界。

復次於諸界中。略有二種界差別性。云何為二。一者他類差別性。二者自類差別性。他類差別性者。謂眼界異。色界異。眼識界異。如是乃至。意識界異。自類差別性者。謂即彼界或順苦受。或順樂受。或順不苦不樂受。由是為緣。能生三受。

復次由四因緣。當知建立三種三界二出離界。云何為四。一者外不出離而出離故。二者內不出離而出離故。三者非畢竟出離而出離故。四者無增上慢故。當知此中。用外五妙欲貪為緣建立欲界。即由此界出離義故。建立色界最初靜慮。由尋喜樂出離義故。建立此上三種靜慮。由色有對種種性想出離義故。建立空無邊處所攝無色界。由空識無所有想出離義故。建立此上所攝無色界。如是外處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三界差別。又色界中具足六處。內處圓滿。無色界中五有色處皆已超越。唯餘意處。於滅界中一切六處皆已超越。如是內處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餘三種界。又色界中非是畢竟出離。欲界無色界中望於色界。當知亦爾。若諸有為皆悉寂滅。當知是名畢竟出離。如是非畢竟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三界差別。無增上慢者。謂由遍知當知建立五種六種諸出離界。如三摩呬多地已辦其相。

復次若諸苾芻。專樂寂靜勤修止觀。略由五相。當知其心名得解脫。一者奢摩他熏修其心。依毘缽舍那解脫奢摩他品諸隨煩惱。二者毘缽舍那熏修其心。依奢摩他解脫毘缽舍那品諸隨煩惱。三者二種等運離心隨惑。解脫一切見道所斷所有諸行。四者即由此故解脫一切修道所斷所有諸行。住有餘依般涅槃界。五者解脫一切苦依諸行。住無餘依般涅槃界。於善說法毘柰耶中。略有二種師及弟子甚希奇法。一平等見隨起言說。二最勝見隨起言說。如是二種。外道法中都不可得。所作差別故。遠離涅槃故。

復次世間愚夫略有二種愚夫之相一樂習行能引自他無義利行。二於四處不得善巧。當知能引無義利行有四種相。云何為四。謂能生起四種苦故。一他差別苦。二內差別苦。三時差別苦。四身差別苦。他差別苦者。或有疫厲謂非人作。或有災害。謂人所作。或有已遭。或恐當遭於所未遭而生怖畏。如是名為由他增上所生眾苦。內差別苦者。謂界相違疾病因緣。名為災患。所愛變壞所欲匱乏生染惱心。名為擾惱。如是名為由內增上所生眾苦。此復如前應知。或有已所遭苦。或恐當遭生怖畏苦。時差別苦者。謂即如是諸品類苦過去已有。未來當有。現在今有。如是總名時差別苦。身差別苦者。謂自習行邪行為因。能令己苦。由是因緣。他雖正行亦能令苦。如是名為身差別苦。當知此中前三名。為唯能引自無義利行。後一名為亦能引他無義利行。云何四處不得善巧。謂於諸界諸處緣起處非處中。皆不了達。與上相違。當知即是聰慧二相。又由無色意處所依所緣自類流轉差別。當知建立有十八界。由五色處。安立運轉驅役所依體性差別。當知建立有餘六界。安立所依體性差別。謂地等四。運轉所依體性差別。即是空界。驅役所依體性差別。即是識界。由染淨品想及尋思所依義故。當知建立有餘六界。謂欲恚害並彼對治。貪瞋癡縛所依義故。當知建立有餘六界謂苦樂憂喜舍無明。若有非理作意思惟。即便生起邪想尋思。若有如理作意思惟。即便生起正想尋思。又由三界染淨二品遍行義故。當知建立有餘四界。謂名所攝受等四蘊。又由所染所淨清淨即此不淨。清淨增上如前所說。外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如前所說。內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色界無色界滅界。又即由此內外二事出離增上。聽聞正法或不正法。如理思惟。或不如理思惟。依處三種言事差別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又由所知諸苦煩惱多中少義。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劣界中界妙界。若有上苦及上煩惱。是名劣界。若有中苦及中煩惱。是名中界。若有少苦及少煩惱。是名妙界。如是遍知劣中妙界。又由遠離此因緣義。及由修習此對治義。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善界不善界無記界。又由修善清淨差別缺縛義故。無縛義故。具縛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又即由彼有學無學與諸愚夫。若共不共世出世法成就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二界。謂有漏界無漏界。又即由彼世出世間若常無常有上無上差別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二界。謂有為界無為界。一切皆為趣向涅槃。悉以涅槃為其後際。熟修梵行。是故過此無復立界。諸處緣起及處非處所有善巧。如聲聞地已辨其相。又若略說處及非處善巧相者。謂或依止趣五趣行。或復依止趣涅槃行。此一切行略有三種。謂劣中勝。趣惡趣行說名為劣。趣善趣行說名為中。趣涅槃行說名為勝。所以者何。趣善趣行此最為極。更無餘行。唯此能感所有世間最極圓滿。謂能感得轉輪王身。或帝釋身。或魔羅身。或大梵身。彼無第二。更無有餘補特伽羅或男或女與其等者。趣涅槃行當知能證一切有情最勝法性。謂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諸佛如來於彼一切最為殊勝。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補特伽羅無與等者。又餘所有安住菩提劣功德者。於諸世間得增上位尚為殊勝。何況如來。彼復云何。謂於是處正見具足補特伽羅。不能現行。諸異生類堪任現行。當知一切如經廣說。

復次嗢拕南曰。

 自性與因緣  見染數取趣
 轉差別道理  寂靜後觀察

諸受自性應當了知。諸受因緣應當了知。於受正見應當了知。於受雜染應當了知。於能受受補特伽羅思擇不思擇二力差別。應當了知。如是於受解脫。不解脫流轉品別。應當了知。諸有所受皆苦道理。應當了知。諸受寂靜止息差別。應當了知。於受觀察一切受相。應當了知。略說三受。是受自性。

三品類觸是受因緣。又諸樂受變壞法故。貪依處故。貪是當來眾苦因故。由此應觀樂受為苦。若諸苦受現在前時。惱害性故。如中毒箭而未得拔。由此應觀苦受如箭。非苦樂受已滅壞者。是無常故。正現前者。是滅法故。於二更續能隨順故。由此應觀。非苦樂受性是無常性是滅法。

如是於受所生正見。能隨悟入諸有所受皆悉是苦。

於樂受中有貪隨眠。於苦受中有瞋隨眠。於非苦樂無明隨眠。是名於受所起雜染。雖於樂等所有諸受現前分位。一切未斷煩惱隨眠之所隨眠。然由緣彼各別所行諸纏。生起此後隨眠煩惱隨縛。即名於彼相續隨眠。為欲永害諸隨眠故。熟修梵行。非唯為遣諸纏因緣。

無思擇力補特伽羅。受苦受時心極憂悴。即此苦受若身若心現前領納。所餘樂受非苦樂受。由未斷故。而說相應。是故名為現見圓滿冥闇受坑難得其底。有思擇力補特伽羅。應知一切與上相違。

又於諸受心未解脫補特伽羅。但於苦受圓滿領納。猶如一人中二毒箭。二毒箭者即喻三受。或染心領納。謂由貪瞋癡。或相應領納。謂由生等苦。如是彼由現法所有上品苦故。及由現法諸雜染故。亦由後法所有苦故。由是諸處受其染惱。心解脫者。應知一切與上相違。此差別者。具領三受。又若有受於依止中生已破壞消散不住。速歸遷謝不經多時。相似相續而流轉者。應觀此受猶若旋風。若有諸受少時經停相似相續不速變壞而流轉者。應觀此受如客舍中羇旅色類。又彼諸受自性所依染淨品別。當知名受品類差別。有味受者諸世間受。無味受者諸出世受。依耽嗜受者於妙五欲諸染污受。依出離受者。即是一切出離遠離所生諸善定不定地俱行諸受。

又諸苦受一切眾生現知是苦。不假成立。所餘二受。由二因緣。應知是苦。非苦樂受。及能隨順此受諸行。由無常故。應知是苦。所有樂受。及能隨順此受諸行。變壞法故。應知是苦。由此道理。當知諸受皆悉是苦。

又彼諸受應知略有三種寂靜。一由依止上定地故。下地諸受皆得寂靜。二由暫時不現行故。而得寂靜。三由當來究竟不轉。而得寂靜。當知此中暫時不行。名為寂靜。令其究竟成不行法。名為止息。樂言論者。廣生言論。染污樂欲展轉發起種種論。說名為語言。即此語言若正證入初靜慮定。即便寂靜。又麁尋伺能發語言。諸未得定。或有已得還從定起能發語言。非正在定。正在定者。雖有微細尋伺隨轉。而不能發所有語言。是故此位說名一切語言寂靜。是名第二義門差別。又瑜伽師。於貪瞋癡深見過患。安住領納貪瞋癡等離系諸受。數數遍知數數斷滅貪瞋癡等故。說其心於貪瞋癡離染解脫。

又由七行。於諸受中觀受七相。謂觀諸受自性故。現在流轉還滅因緣故。當來流轉因緣故。當來還滅因緣故。雜染因緣故。清淨因緣故。及清淨故。

復次嗢拕南曰。

 受生起劣等  諸受相差別
 見等為最勝  知差別問記

一切有情應斷諸受。略由三緣而得生起。一者欲緣。謂於未來世。二者尋緣。謂於過去世。三者觸緣。謂於現在世現前境界。云何名為一切有情。謂有情眾略有八種。一在家眾。二出家眾。三於諸欲未離貪眾。四於諸欲已離貪眾。五於初靜慮未離貪眾。六於初靜慮已離貪眾。七從此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未得離貪諸外道眾能入世間定。具足於邪見乃至邪解脫智者。八住內法眾能入世間定。具足於正見乃至正解脫智者。及住內法眾能入出世定者。由此八眾依能領納諸受遍知。應知普攝諸有情眾。又在家眾或出家眾於諸欲中未離貪者。由三因緣。諸染污受而得生起。一由染著力。二由作意力。三由境界力。當知此中諸在家者。追求諸欲。為受用故。發生欲樂。由染著力。即此非理思惟先時曾所領受。由作意力。於現前境現在受用。由境界力。應知如是補特伽羅欲尋觸緣。由現行故。皆不寂靜。以此為緣發生三受。又由最初染污欲尋觸現行故。領納彼緣所生諸受。若彼生已染著不舍。亦不除遣。如是彼受長時相續隨轉不絕不得寂靜。不寂靜緣長時相續領納諸受。又彼欲等由其最初長時相續恆現行故。彼緣彼品所有煩惱墮在相續未永斷故。即說名為不寂靜緣。是名第二義門差別。若諸出家未離貪者。由於諸欲能棄舍故。其染著力所攝受欲。雖得寂靜。作意境界力所攝受若尋若觸而未寂靜。由是因緣。彼於觸處於尋對治。未善修故。一切離欲皆未作故。於曾受境。非理作意。尋思現行。於諸勝妙現前境界。有觸現行。若於尋思深見過失。於彼對治已善修故。一切離欲未盡作故。欲如前說。已得寂靜。由是因緣。尋亦寂靜。唯觸獨一未得寂靜。若勝妙境現在前時。諸染污觸便復生起。若於諸欲已離貪者。當知一切皆得寂靜。是名一種義門差別。復有一類。於諸欲中未離貪者。由於諸欲所有貪慾未永斷故。諸尋染觸未永斷故。由是一切皆未寂靜。若於諸欲貪慾。已斷證初靜慮。欲已寂靜。尋未寂靜。於初靜慮已離貪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未離貪者。二已寂靜觸未寂靜。超過有頂一切寂靜。是名第二義門差別。若諸外道能入世間定。具足於邪見乃至邪解脫智者。由彼為緣生起諸受。於彼染著。又由彼品煩惱隨縛。即由如是不寂靜緣。諸受生起。若住內法能入世間定。具足於正見乃至正解脫智者。由彼為緣。生起諸受。於彼染著。又由彼品煩惱隨縛。即由如是不寂靜緣。諸受生起。又住內法。能入出世定者。若依向道轉。自事未究竟。所有諸欲未得為得。未證為證。未觸為觸。作是希望。我於是處何時當得。廣說如前。彼未寂靜。由是為緣。彼於爾時諸受生起。若於自事已得究竟彼欲寂靜。由寂靜緣。便有第一寂靜無上諸受生起。彼於一切所有諸受出離方便。如實了知。是故如前於第一義諸沙門中。許為沙門。諸梵志中許為梵志。若不了知。於彼一切皆不忍許。當知此中一切諸受無有差別。皆觸為緣。又即此緣欲。亦為緣尋。亦為緣境界。愚癡所攝無明亦為其緣。如是一切不正思惟。及墮相續彼品煩惱以為其集。由此滅故。彼亦隨滅。正見等道當知說名能趣滅行。

復次於遠離喜身作證住諸聖弟子。能斷五法。能修五法。令得圓滿。應知如前三摩呬多地廣辨其相。又喜樂舍劣中勝品。謂在欲界及四靜慮。如其所應。當知其相。又在第四靜慮地。舍一切過患。皆遠離故。名善清淨。若此上舍復可立為勝無愛味。

復次由十種相。當知諸受所有差別。一勝義差別。二流轉所依差別。三自相差別。四盡所有性差別。五自相品類差別。六流轉門差別。七雜染門差別。八所治能治差別。九時差別。十剎那展轉生起差別。此中或有無開覺者。作如是言。受唯有二。一苦。二樂。雖復說有不苦不樂。然唯苦樂。無性所顯。是故世尊。即依如是苦樂寂靜。假設為有。世尊為欲開曉彼故。說如是言。樂有二種。所謂欲樂及遠離樂。此遠離樂復有三種。一者劣樂。二者中樂。三者勝樂。劣樂者。謂無所有處已下。中樂者。謂第一有。勝樂者。謂想受滅。既有是理。樂受亦得說為寂靜。謂在初二三靜慮中。非苦樂受亦名寂靜。謂在第四靜慮已上乃至有頂。一切受無亦名寂靜。謂在滅定。然佛世尊。約第一義說有三種最寂靜樂。謂諸苾芻心於其貪離染解脫。如於其貪於瞋於癡。當知亦爾。如是一切總為三樂。一者應遠離樂。二者應修習有上住樂。三者最極究竟解脫無上住樂。應遠離樂者。謂諸欲樂。應修習樂者。謂初靜慮乃至有頂諸所有樂。有上住樂者。謂滅盡定。此亦名為應修習樂。最極究竟解脫無上住樂者。謂如前說三最勝樂。非據受樂說。滅盡定以為有樂。然斷受樂說名為樂。又勝住樂與樂相似。又即依此有樂可得說名為樂。謂如有一。從此定起有所領受。作如是言。我已多住如是如是色類最勝寂靜樂住。由依此故。說名有樂。

復次若有苾芻。依止如是色類見聞及樂想有。無間隨得諸漏永盡。當知此見名最勝見。乃至此有名最勝有。從無我見。不更尋求其餘勝見。謂無常見。即此無間隨得漏盡。是故此見名最勝見。依止此見。復由四門。方能隨得諸漏永盡。一或從他聽聞正法。二或依四現法樂住。三或依止三種想定。謂從空無邊處乃至無所有處。四或天有或在人有。是故此聞於其餘聞。此樂於其餘樂。此想於其餘想。此有於其餘有。說為最勝。

復次由遍了知應遍知事。於其苦諦得遍解脫。於其集諦得勝解脫。於其滅諦能正作證。於其道諦能正修習。正於苦邊能隨得者。謂於苦諦得遍解脫。於諸漏盡能隨得者。謂於集諦得勝解脫。應厭應離應解脫者。謂於滅諦能正作證。於無常等隨觀住者。謂於道諦能正修習。又由十相應當了知境事差別。一者已生諸行系屬命根住因差別。二者有色無色諸行展轉相依住立流轉差別。三者無色諸行無常法性入門差別。四者心諸雜染依處差別。五者一切諸行一切品類總皆是苦差別。六者淨不淨業果受用門差別。七者有喜樂識所行邊際差別。八者愛恚依處差別。九者喜樂執藏有情生處安住邊際差別。十者墮往惡趣依處邊際差別。又清淨品應得應修事增上故。當知有餘十種差別。一者善法無間修習增上無逸差別。二者心慧解脫依止差別。三者勝三摩地邊際差別。四者於一切境繫縛其心邊際差別。五者解脫方便差別。六者解脫差別。七者等覺真義差別。八者現等覺後於三學中受學差別。九者正學已學現法樂住差別。十者證聖神通廣行差別。

復次即依如上所說差別。應生問論。摽舉者。謂由未了義理。記別者。謂由已了義理。當知此中由四因緣。能請問者不應與言。由四因緣。能記別者不應與言。前四種者。一於現量。二於應理。三於其因。四於非因。謂等示現時而不領解。比度分別正施設時。而不領解。汝自修行自然當了。而不領解。正智論者。親自演說由此至教。亦不領解。是故於此能請問者。不應與言。後四種者。謂一切行皆是無常。一切諸法皆無有我。一切生處皆不可樂。淨不淨業終無失壞。是一向記。故思造業當受於苦。此非一向。獲得於舍。於現法中定般涅槃。亦非一向。若有問言造作業已往善趣不。應反詰雲汝問何業。若有問言修習道已得涅槃不。應反詰雲汝問何道。為是世間。為出世間。置記論者。謂依一切所有見趣。如是四種正答問者。名善能記。應可與言。與此相違。不應與言。

復次諸佛如來有二記別。一共外道。二者不共。共外道者。記諸弟子當生處等。言不共者。終不記別。有生者。等有二識火熾然所依。一微細愛。二麁名色。欲色二界愛所生識名色為依。愛若止息乃至壽量其識相續隨轉而住。若無色界愛所生識。但緣其名而得住立。愛若斷滅乃至壽量其識相續隨轉而住。又於色界此愛為依生中有識。即愛為依令於中有般涅槃者暫爾安住。此愛若斷即於爾時其識謝滅。復有二種意所生身。一者色界意所生身。二無色界意所生身。謂由定地意門方便。而能集成。二生身故。又諸如來略有二種善避他論。一者能避定不應記作不定論。二者能避決定應記作不定論。如說喜樂色等義別如是。喜樂取等義別應知亦爾。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六

 

上篇:瑜伽師地論(100卷)

下篇:瑜伽師地論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觀所緣緣論

觀所緣緣論 陳那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諸有欲...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解卷論

解卷論一卷 陳那菩薩造 陳西印度三藏真諦譯 三界者。...

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

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 新為失譯人名附三秦錄 如是我聞:...

佛說苦陰經

佛說苦陰經 失譯人名今附後漢錄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

【註音版】佛說法常住經

佛說法常住經...

金師子章雲間類解

金師子章雲間類解 晉水沙門淨源述 法非喻不顯。喻非法...

大方廣十輪經

大方廣十輪經卷第一 失譯人名今附北涼錄 序品第一 如...

重訂西方公據

重訂西方公據卷上 知歸學人 彭際清 集 一起教大綱...

【註音版】佛說八大菩薩經

佛說八大菩薩經...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蓋阿耨達龍王...

【佛教詞典】一切如來定

即大空三昧。即如實入如來地,內證聖智而觀一切眾生悉...

【佛教詞典】冥官

(術語)冥界之官僚也,為炎魔王界所屬之人。焰羅王供...

為何出家人每半個月要布薩誦戒

昨夜說的黑月白月誦兩重戒法,這是世尊金口所宣。 【注...

不要擾亂眾生得度的因緣

隨緣度化: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

憶念彌陀慈父

在很小的時候,我喜歡觀看電視上播放的《濟公傳奇》,...

聖嚴法師《父母是家裡的佛》

問:當家裡有老人需要照顧時,常會在兄弟姐妹間造成緊...

千經萬論偏重指歸極樂世界的原由

【原文】 然十方諸佛,淨土無量,經論偏指歸極樂者,略...

不向此生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

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 世界到頭終有壞,人...

有什麼看不開的呢

比舍是個出名的珠寶商人和經驗豐富的航海家。一次,比...

做父親很難,做出家人的父親更難

相比於母親節,父親節好像冷淡了許多,子女也不太重視...

蓮宗四祖法照大師畫傳

一、禪觀入定,得睹遠師 法照大師(公元747821年),身...

讓煩惱拐個彎

在崔永元所著的《不過如此》一書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拜佛時除了念佛外,可以觀想阿彌陀佛光明嗎

問: 拜佛的時候,除了聽自己念佛的的聲音之外,可不可...

空中樓閣

一棵樹最初必由一粒種子,下土發芽生根慢慢長大而成。...

【視頻】美國萬佛城早課

美國萬佛城早課

【視頻】《午課》大華嚴寺

《午課》大華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