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聖嚴法師《佛教與心靈環保》

聖嚴法師  2010/11/0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增一阿含經》說:‘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可知佛教的基本立場,便是為人類服務的。佛教雖常說一切眾生,能夠修道悟道的,確只限於人類。釋迦牟尼佛是以人間的肉身成道,表示凡有人身的,均有機會轉凡成聖。佛在成道之後,最初用來度脫五位比丘的法門,稱為‘四聖諦’,那便是指出人類由於不悟一切現象都是變化無常的,所以生在眾苦之中竟然不以為苦,而且為了追求無常虛幻的五欲享受,並且希望保障能有繼續不斷的五欲之樂而造種種惡業,這便是‘苦諦’及‘苦集諦。’佛陀所悟的便是這個無常即空的事實,轉告五比丘應當以修戒、定、慧的三無漏學、八正道來滅除苦諦及苦集諦,便是‘道諦’及‘苦滅諦。’

佛法將人的身心,及其所處的時空環境,稱為‘果報體’,又分成二部分,人的身心是‘正報’,所處的時空環境是‘依報’,此正依二報,便是人生及宇宙的全部,而此果報的動力中心,乃是業所形成的心識,稱為業識。由業識而形成具體的人,便是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其中色蘊是物質的眼耳鼻舌身的五根,此五根所接觸的是色聲香味觸的五塵;至於受、想、行、識的四蘊,是非物質的心理現象及精神現象。受苦報受樂報的是此五蘊身心,造惡業、造善業的也是此五蘊身心,因此五蘊所成的身心,是因造業而感得的果報,每一個人的五蘊身心所處的時空環境,也是由於造業而感得的果報,此即是說,每一個人的身命是業報體,每一個生命所處的時空環境,不論好或不好,也都是每一個生命各別擁有的業報體,此乃是一人一宇宙的生命觀及宇宙觀。

不過,若從佛的智慧來看,不論是個別的身心,或者是全體的宇宙,都不離無常的自然法則,任何一物都是無常的暫有,不是長久的恆有,故無不變的自性,故名為自性是空;五蘊所成的身心及其所處的時空環境,自性亦空。五蘊既空,凡夫所以為的我及我所有的一切,當然也是自性即空。自性空,即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真諦。若能悟得此一切現象自性皆空的真諦,便證無我的涅槃,便從苦集二諦獲得解脫。所以《心經》開頭便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佛學的基本常識,也是以心為中心,而又抽離了一切不離一切的環保思想。

若從佛學的角度來談心靈環保,便是基於離卻貪、嗔、疑、慢等的煩惱心,而開發智慧心及增長慈悲心的立場,來面對我們所處的環境。有了智慧心,便能使自己的身心,經常處於健康、快樂、平安的狀態;有了慈悲心,便能使他人也獲得健康、快樂、平安的身心。至於如何轉煩惱而成悲智?便是勘破五蘊構成的身心,是空不是我,此有兩個結果:一是不再造作自害害人的惡業;二是當下不受苦報,縱然處身於火宅之中,猶如沐浴於清涼池內。但是尚有無數的眾生不明此理,尚被困在貪、嗔、疑、慢等的煩惱火窟之中,所以要用此五蘊身心作為工具,救世救人,稱為菩薩行者。

當然,東亞思想中的中國大乘佛教,號稱有八大宗,那就是三論、唯識、天台、華嚴、淨土、禪宗、密宗、律宗,每一宗都有本體論、人生論、實踐論的教法,在此無暇逐一介紹。因為各宗所依據的經論不同,所持的觀點,也有出入,甚至同樣是依據眾生的如來藏心,天台宗主張一念心性具足三千(百界千如三世間),華嚴宗主張理體清淨不變(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同樣是天台宗派下的學者,有的持妄心觀,有的持真心觀。同樣是禪宗的第五祖門下,北方的神秀主張漸悟,南方的慧能主張頓悟。禪宗的四祖主張‘守一不移’,五祖主張‘看心’和‘守心’,六祖主張‘不著心’、‘不著淨’、‘亦不是不動’,他們三代之間,各有主張。同樣是修念佛法門,禪宗主張‘念佛心是佛’,淨土宗主張專念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同為馬祖道一這個禪師,先說即心即佛,後說非心非佛。以類似的例子看來,似乎複雜矛盾,他們的功能也都是為了自利利人。此乃出於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的狀況制宜的方便;因有不同的時空及不同的人、不同的狀況,就可採用多元化的、多層面的教法來應對,只要能夠令人的身心健康、快樂、平安就好。

若從禪宗頓悟成佛的立場而言,乃是直指人心的,凡是用文字傳流的佛經祖語,不過是修證方向的指示牌,它們本身不代表方向所指的目的物,甚至有禪宗祖師把佛經祖語,比喻成葛藤絡索,這是說,如果死執文字的經教,反叫人受困擾。但是,沒有佛經祖語,還是不行,所以禪宗的《六祖壇經》,教人依據《淨名經》(即《維摩經》意譯)的‘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的開示,修行者應當‘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便是‘一行三昧。’六祖又依據《金剛般若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主張‘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為自縛。’應無所住是不將一切現象跟自我中心的利害得失連繫起來,而生其心是以無我的智慧心來應對處理一切的狀況,所以,心不住法(現象),佛道的智慧便在你的心中產生功用,心若住法(現象),自己便被此法所束縛而智慧的功能就不現前了。

因此,在六祖以後的禪宗祖師們,主張‘道在平常日用中’,主張吃飯飲茶都是解脫道及菩薩道,擔水打柴也是解脫道和菩薩道,日出而作日沒而息,都是修行,甚至百丈要求自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因為若用無住的直心生活,便可時時都是身心健康、快樂、平安的時間,處處都是身心健康、快樂、平安的空間,所遇的人、所見的物、所做的事,也就無一不是好人、好物、好事了。所以,雲門文偃禪師也說‘日日是好日’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生命的未來,就看你心裡裝進了什麼

生命的境界,生命的未來,說是在迷中,其實也簡單。它...

《十牛圖頌》略說

要管理好我們的心,具體操作就要講到調心,我把心比喻...

及時為心靈沐浴和洗滌

若心污濁,則行為就污穢,行為污穢,就不能避免其痛苦...

達照法師:把心門關起來

所以心是改變我們生活、命運的關鍵所在。要學會關心,...

造了五逆十惡,為何臨終十念就能往生

修淨土宗的人,他一定要強調生命是由思想來決定的。否...

聖嚴法師《天堂、地獄一念間》

一位太太來到農禪寺,向我抱怨她的孩子難以管教,而引...

迴光返照,做你該做的事

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這時第六意識開始修觀─迴光返照...

念佛時有兩點要注意

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有二點要注意:一個是你能念的心,...

【大藏經】【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註音版】大輪金剛陀羅尼

大輪金剛陀羅尼...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大藏經】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聖嚴法師:造口業

佛教所說的口業有兩種,一種是搬弄是非,一種是製造是...

聖嚴法師《知苦、體驗苦、不以為苦》

佛法對苦有相當多的闡述,它將人生分為生、老、病、死...

聖嚴法師《超度》

真有亡靈嗎?當然。 超度有用嗎?是的。 有時候我們會...

【推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長自我

智慧是如何得到的?有三個方面: 第一是聞慧, 從聽講...

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

《阿彌陀經》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什麼...

地藏菩薩晨朝入定度眾生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世路光定。由此定力。令...

放生得大福報的5個案例

船底撞礁破裂,放生螺螄補洞報恩 杭州的商人阮起鵬,又...

把過失推給別人,這就是痛苦一再重演的原因

我告訴大家一個事實世間上沒有一件事情是從外面來的,...

排除「如果」的觀念

不少人面臨困境的時候,會對未來產生懷疑,從而影響到...

【推薦】把寬廣的人生釘在求財享樂的一角上

當今社會,人們認為只有豐裕的物質生活才是人生幸福安...

隨時觀想地藏菩薩就在你的頂上

不論在大寮做飯也好,在客堂工作也好,隨便你做哪一種...

不服不食眾生肉,是人真解脫者

你去吃眾生的身體,還有它的部分,什麼叫部分呢?那個...

不明路頭不宜住山

這修行都得有一個外緣幫助,有房子住,有飯吃,這就是...

治好丫環的烏龜

別忘了在煮之前把烏龜擦乾淨,程家的人出門辦事前說,...

念頭雖多不亂就好

有一回在廣濟寺,很多人圍繞在身邊,我提及照顧心念的...

菩薩為什麼還有變易生死

問: 菩薩為什麼還有變易生死? 淨界法師答: 一個加...

【佛教詞典】三世諸佛

(術語)三世出現之諸佛。法華經方便品曰:三世諸佛說...

【佛教詞典】小乘法

宣說四諦或十二因緣的道理的經典,如四部阿含經是。...

【視頻】金剛經的故事

金剛經的故事

【視頻】晚課單日(靈鷲山)

晚課單日(靈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