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釋願樂品第六十四(卷七十八)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釋提桓因作是念:「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時,出一切眾生之上,何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是諸眾生聞是薩婆,若信者,得人中之善利,壽命中最,何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者!是眾生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者,其餘眾生應當願樂。」
爾時,釋提桓因以天曼陀羅華而散佛上,發是言:「以此福德,若有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令此人具足佛法,具足一切種智,具足自然法;若求聲聞者,令具足聲聞法。世尊!若有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者,我終不生一念令其轉還,我亦不生一念令其轉還墮聲聞、辟支佛地。
「世尊!我願諸菩薩倍復精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眾生生死中種種苦惱,欲利益安樂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以是心作是願:我既自度,亦當度未度者;我既自脫,當脫未脫者;我既安隱,當安未安者;我既滅度,當使未入滅度者得滅度。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於初發意菩薩功德隨喜心,得幾許福德?於久發意菩薩功德隨喜心,得幾許福德?於阿鞞跋致菩薩功德隨喜心,得幾許福德?於一生補處菩薩功德隨喜心,得幾許福德?」
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四天下世界,可稱知斤兩,是隨喜心福德不可稱量。
「復次,憍尸迦!是三千大千世界,皆可稱知斤兩,是隨喜心福德不可稱量。
「復次,憍尸迦!三千大千世界滿中海水,取一發破為百分,以一分發渧取海水,可知渧數,是隨喜心福德不可數知。」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若眾生心不隨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皆是魔眷屬;諸心不隨喜者,從魔中來生。何以故?世尊!是諸發心菩薩,為破魔境界故生,是故欲愛敬三尊者,應生隨喜心;隨喜已,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不一不二相故。」
佛言:「如是!如是!憍尸迦!若有人於菩薩能如是隨喜迴向者,常值諸佛,終不見惡色,終不聞惡聲,終不嗅惡香,終不食惡味,終不觸惡觸,終不隨惡念,終不遠離諸佛,從一佛界至一佛界,親近諸佛、種善根。
「何以故?善男子、善女人為無量阿僧祇初發意菩薩諸善根隨喜迴向,為無量阿僧祇第二地、第三地、乃至第十地、一生補處諸菩薩摩訶薩善根,隨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善根因緣故,疾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度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
「憍尸迦!以是因緣故,善男子、善女人於初發意菩薩善根,應隨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心非離心;於久發意、阿鞞跋致、一生補處善根,隨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心非離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心如幻,云何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汝見是心如幻不?」
「不也!世尊!我不見幻,亦不見心如幻。」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無幻,亦無心如幻,汝見是心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離幻、離心如幻,汝見更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我不見離幻、離心如幻,更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不見更有法、何等法可說——若有、若無!是法相畢竟離故,不墮有、不墮無。若法畢竟離者,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所有法,亦不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世尊!一切法無所有,是中無垢者、無淨者。世尊!以是故,般若波羅蜜畢竟離,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畢竟離,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畢竟離。若法畢竟離,則不應修,不應壞。行般若波羅蜜亦無有法可得,畢竟離故。
「世尊!若般若波羅蜜畢竟離者,云何因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畢竟離,二離中云何能有所得?」
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是般若波羅蜜畢竟離,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畢竟離,乃至一切種智畢竟離。須菩提!若般若波羅蜜畢竟離,乃至一切種智畢竟離,以是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般若波羅蜜非畢竟離,乃至一切種智非畢竟離,是不名般若波羅蜜,不名禪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須菩提!若般若波羅蜜畢竟離,乃至一切種智畢竟離,以是故,須菩提!非不因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以離得離,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不因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所行義甚深!」
佛言:「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所行義甚深。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能為難事,所謂行是深義,而不證聲聞、辟支佛地。」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從佛聞義,菩薩摩訶薩所行不為難。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不得是義可作證,亦不得般若波羅蜜作證,亦無作證者。
「世尊!若一切法不可得,何等是義可作證?何等是般若波羅蜜作證?何等是作證者?作證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是名菩薩摩訶薩無所得,行菩薩行,是於一切法皆得明瞭。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聞是深法,心不驚、不沒、不怖、不畏,是名為行般若波羅蜜。
「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我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是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作是念:聲聞、辟支佛地去我遠,薩婆若去我近。
「世尊!譬如虛空不作是念:『有法去我遠、去我近。』何以故?世尊!虛空無分別故。世尊!行般若波羅蜜菩薩亦不作是念:『聲聞、辟支佛地去我遠,薩婆若去我近。』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無分別故。
「世尊!譬如幻人不作是念:『幻師去我近,觀人去我遠。』何以故?幻人無分別故。行般若波羅蜜菩薩亦不作是念:『聲聞、辟支佛地去我遠,薩婆若去我近。』
「世尊!譬如鏡中像不作是念:『所因者去我近,餘者去我遠。』何以故?像無分別故。行般若波羅蜜菩薩亦不作是念:『聲聞、辟支佛地去我遠,薩婆若去我近。』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無分別故。
「世尊!行般若波羅蜜菩薩無愛無憎。何以故?般若波羅蜜自性不可得故。世尊!譬如佛無愛無憎;行般若波羅蜜菩薩無愛無憎亦如是。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無憎無愛故。
「世尊!譬如佛一切分別想斷;行般若波羅蜜菩薩亦如是,一切分別想斷,畢竟空故。
「世尊!譬如佛所化人不作是念:『聲聞、辟支佛去我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去我近。』何以故?佛所化人無分別故。行般若波羅蜜菩薩亦如是,不作是念:『聲聞、辟支佛去我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去我近。』
「世尊!譬如有所為故作化,化所作事無分別。世尊!般若波羅蜜亦如是,有所為事而修是事成就,而般若波羅蜜亦無分別。
「世尊!譬如工匠,若工匠弟子,有所為故作木人,若男若女、象、馬、牛、羊,是所作亦能有所作,是亦無分別。世尊!般若波羅蜜亦如是,有所為故說是事成就,而般若波羅蜜亦無分別。」
舍利弗問須菩提:「但般若波羅蜜無分別,禪波羅蜜乃至檀波羅蜜,亦無分別?」
須菩提語舍利弗:「禪波羅蜜無分別,乃至檀波羅蜜亦無分別。」
舍利弗問須菩提:「色無分別,乃至識亦無分別;眼乃至意無分別,色乃至法無分別;眼識觸乃至意識觸無分別,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為性,亦無分別?
「須菩提!若色無分別,乃至無為性無分別,若一切法無分別,云何分別有六道生死——是地獄、是餓鬼、是畜生,是天、是人、是阿修羅?云何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諸佛?」
須菩提報舍利弗:「眾生顛倒因緣故,造作身、口、意業,隨欲本業報,受六道身: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阿修羅身。
「如汝言:『云何分別有須陀洹乃至佛道?』舍利弗!須陀洹即是無分別故有,須陀洹果亦是無分別故有,乃至阿羅漢、阿羅漢果,辟支佛、辟支佛道,佛、佛道,亦是無分別故有。
「舍利弗!過去諸佛亦是無分別、斷分別故有。以是故,舍利弗!當知一切法無有分別、不壞相,如法如、法性、實際故。
「舍利弗!如是菩薩摩訶薩應行無分別般若波羅蜜;行無分別般若波羅蜜已,便得無分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
釋曰:
是時,釋提桓因及會中人皆共歡喜。
釋提桓因作是念:「是菩薩行菩薩道時,所有功德尚勝一切眾生,何況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眾生有二種:一者、發心,二者、未發心。
發心菩薩勝一切未發心者。所以者何?是人種無量無上佛法因緣,欲度一切眾生,令離苦得樂;其餘眾生但自求樂,欲與他苦!如是等因緣故,發心者勝。
問曰:
諸阿羅漢、辟支佛及五通,是離欲人;發心者,或有未離欲但發心,云何得勝?
答曰:
是事,先品中已種種答。阿羅漢等雖漏盡,不如初發心菩薩。譬如轉輪聖王太子,雖在胎中,已勝餘子;又如國王太子,雖未即位,勝諸大臣有位富貴者。
發心菩薩有二種:一者、行諸波羅蜜等菩薩道,二者、但空發心。此中說「行菩薩道者」;是人雖事未成就,能勝一切眾生,何況成就!如歌羅頻伽鳥在[聲-耳+卵]中,未發聲已能勝諸鳥,何況成就!菩薩亦如是,雖未成佛,行菩薩道,說諸法實相音聲,破諸外道及魔民戲論,何況成佛!
有人言:若有能一發心言:「我當作佛,滅一切眾生苦。」雖未斷煩惱,未行難事,以心、口業重故,勝於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自求樂,自為身故,愛其所親;阿羅漢、辟支佛雖不貪世樂,自為滅苦故,求涅槃樂,不能為眾生;菩薩心生、口言,為度一切,是故勝。
譬如一六神通阿羅漢,將一沙彌令負衣缽,循路而行。沙彌思惟:「我當以何乘入涅槃?」即發心:「佛為世尊,最上最妙,我當以佛乘入涅槃。」師知其念,即取衣缽自擔,推沙彌在前行。沙彌覆復思惟:「佛道甚難,久住生死,受無量苦,且以小乘早入涅槃。」師復以衣缽囊還與沙彌令擔,語在後行。如是至三。沙彌白師:「師年老耄,狀如小兒戲,方始令我在前,已復令我在後,何其太速?」師答:「汝初念發心作佛,是心貴重,則住我師道中。如是人,諸辟支佛尚應供養,何況阿羅漢!以是故,推汝在前。汝心還悔,欲取小乘,而未便得,汝去我懸遠,是故令汝在後。」沙彌聞已驚悟:「我師能知我心,我一發意已勝阿羅漢,何況成就!」即自堅固住大乘法。
復次,勝名不必一切事中皆勝,但以「一發心,欲作佛,度眾生」,是事為勝;諸餘禪定、解脫等,猶尚未有,何得言勝?譬如以飛言之,鳥則勝人。未來當得功德,此事不論。
小乘人言:「乃至補處菩薩,尚不勝小沙彌得無量律儀者。」
摩訶衍論中,或有人如是言:「其有發大乘心者,雖復在弊惡小人中,猶勝二乘得解脫者。」
是名二邊,離是二邊,名為中道。中道義,如上說。以其有義理實故,應當取。
是故說「初發心時,勝一切眾生,何況成佛!」
「聞薩婆,若信者,得人中善利」:
有人言:「六波羅蜜是利。」
有人言:「六波羅蜜果報是利,所謂轉輪聖王、釋梵天王、人王、法王等。」
有人言:「得阿鞞跋致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富貴處。」
有人言:「菩薩住於果報神通,游至十方,供養諸佛,種種方便教化眾生。」
信受因緣,教化眾生,得如是等大利。
「壽命中最」者,眾生有二種命:一者、命根,二者、智慧命。
是人得智慧命故,說「壽命中最」;何況發心!發心者可敬可貴。所以者何?如先說因緣:「能捨自樂、與他樂;不自憂苦,憂他人苦故。」
爾時,釋提桓因欲現歡喜相,以天文陀羅花散佛上,如《經》廣說。
問曰:
罪福不可以與人,雖欲與亦不得,釋提桓因何以言「以此福德令求佛道者具足佛法」?
答曰:
雖不可與人,然自令心好。
又是釋提桓因顯此不著福,是故以隨喜心與求佛道者;與聲聞人亦爾。
釋提桓因白佛:「我雖得聲聞道,亦不生一念令菩薩轉還向二乘心。所以者何?諸菩薩見眾生在生死中有種種苦,欲利益一切世間故作是願:未度者我當等度。」
爾時,會中眾生有作是念:「若如上說,隨喜有功德;初發心人隨喜,於久發心人隨喜,有何差別?」
釋提桓因欲解眾人疑故,問佛言:「世尊!於初發心菩薩功德隨喜得幾許福德?」如《經》廣說。
是福德無量無邊,以種無量無邊田中,人不能數知,故說譬喻令解,如《經》中廣說。
隨喜之德雖無量無邊,於近佛道者,隨喜福德轉多。
是時,帝釋歡喜故白佛言:「世尊!諸有聞是功德不隨喜者,則是魔民,從魔天來。」
所以者何?在魔境界,積集恶心故不隨喜。
此中說因緣:「隨喜心能破魔界;是故求佛道者,欲愛敬三尊不捨者,當以隨喜心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一不二相」者,不見諸法有一定相不屬因緣者,故言「不一」;不分別隨喜心、迴向心,是名「不二」,畢竟空故。
佛可帝釋意已,更稱說隨喜功德:「是人常憶念十方諸佛功德隨喜故,疾得見佛。又以深心,於一切眾生欲令離苦得樂,是故往來生死,六情初不受惡塵,終不離生諸佛前,以不斷種見佛行故。」
此中佛自說因緣:「是人於無央數阿僧祇初發心菩薩乃至無量一生補處菩薩,皆隨喜故,得如上果報,疾成佛道,度無量阿僧祇眾生。」
復次,憍尸迦!是菩薩因是福德如諸法實相迴向;於實相中心不可得,是故說「非心亦不離心」。
如上說「不一不二」義,以事異故更說。
須菩提聞已,取是空無有心相難佛:「是心非心,空、無所有、如幻,云何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反問須菩提:「汝見是空心定相如幻不?」
須菩提作是念:「心若空如幻,云何可見?若可見,則非空。」是故答言:「不。」
佛言:「心若空無所有,汝見是中有是若有若無戲論不?」
答言:「不也。」
「離是空無所有如幻心,汝見更有法能得無上道不?」
答言:「不見。」
「不見、不可得故,何有法若有、若無?一切諸法畢竟離故、畢竟空故,不墮有、不墮無;若法不墮有無中,是則畢竟無所有,不應得無上道。」
「以是因緣故,般若波羅蜜畢竟離相,見有、無二俱過故。禪波羅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畢竟離相。若法畢竟離,則不可得見、不可得修、不可得斷、不可得證;行是法則更無所得,畢竟離故。」
「世尊!今般若波羅蜜畢竟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畢竟離,云何以畢竟離得畢竟離?若一法畢竟離,尚不應有所得,何況二離!」
譬如以指觸虛空,虛空無觸故,指不能觸,何況二皆無觸!亦如虛空、涅槃。般若波羅蜜畢竟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畢竟離,云何用離得離?
佛知須菩提隨諸法實相說故,可其言:「善哉!善哉!」即說因緣:「須菩提!若般若波羅蜜畢竟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畢竟離,以是因緣故可得。」
何以故?若一法定有相非空者,則是常法不生相,從未來至現在,從現在至過去。
若無實生相則無滅相,若無生滅則無四諦,若無四諦則無法寶,法寶無故亦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寶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若無法寶則無佛寶,若無佛法則無僧寶,若無三寶則無一切諸法——有如是等過罪故;畢竟離相則通達無礙。
若說畢竟離當知亦離空,若不離空不名畢竟離。是故《經》說言:「般若波羅蜜畢竟離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不離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以二離而得二離。」畢竟空故,不應難。
須菩提知佛所說甚深相,是故白佛言:「若菩薩能如是行,則是行甚深義。」
佛可其言:「是菩薩能為難事——能行如是甚深義,而不證二乘。」
所以者何?是菩薩一心,以利智深入空而不證涅槃,是則為難。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是不為難。何以故?是人不得是甚深義一定相可作證,不得般若波羅蜜,不得證者,誰當以甚深義得證?若不證是甚深義,誰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無所得行;行是道,則照明一切法。」
問曰:
佛說言「難」,須菩提言「不難」,師弟子義應同,何以各相違背?
答曰:
佛以世諦故說,須菩提以第一義諦故說。
佛說「菩薩得是甚深義」,須菩提說「菩薩亦不得是甚深義」。
佛以須菩提為眾生故說:「有人聞難事則發心,故說難事;有人聞難事而廢退,故說無難。」
是名菩薩無所得行;住是行中,於一切法通達無礙。
須菩提言:「若菩薩聞如是說畢竟離,無法可證,無取證者,亦無般若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時不驚、不沒、通達無礙者,是名行般若波羅蜜。」行般若波羅蜜者,是名真行、深行。
何以故?「是菩薩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我行般若波羅蜜,不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見是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無所分別。是菩薩安住一切諸法實相中,故不作是分別,言:二乘離我遠,佛道離我近。」
此中說虛空等譬喻,此諸譬喻,為明瞭畢竟空義故。
般若波羅蜜雖空,若有所修,能成其事;乃至如木人,隨作何事,皆能成就。
舍利弗問須菩提:「但般若無分別,諸波羅蜜亦無分別?」若但般若空無分別,餘波羅蜜應是有相,是則菩薩道有別異不平等!又初品中說:「行檀波羅蜜時,無施者、受者、亦無財物,今云何言別?若五事皆空,則無分別,無有六名,亦無可修行!」
須菩提言:「五波羅蜜亦空,無有分別。」初發心未得無生法忍者有分別。
譬如四河未會大海,則有別名,既入大海,則無差別;菩薩亦如是,世俗諦中有差別,第一義諦則無分別。
舍利弗問:「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為性,亦無分別。若此法空無差別,云何有六道別異?云何有分別須陀洹乃至佛道?」
須菩提答舍利弗:「諸法雖畢竟空無分別,而是眾生狂顛倒心而起身、口、意業,隨業受身業報。」貪慾是本,但為欲所逼而生著心;諸法無有定相。
「業果報」者,所謂六道。
以是故知:空、無所分別,是其實本;但以顛倒不實故,有六道差別。
又須陀洹等賢聖,亦因畢竟空無分別法生,所謂斷三結法,名須陀洹果。
三結使即是顛倒,覺顛倒除卻名為「斷」,是故斷法即是空,無有分別。
世諦故假名人,得是法故名須陀洹果;是故當知須陀洹人及果,畢竟空無分別;乃至佛、佛道亦如是。
此中說因緣:「非但現在無分別,過去如恆河沙諸佛一切分別斷故,入無餘涅槃,無有少許法定相可分別。一切法畢竟空,入是如、法性、實際門故。」是故言:「因緣法甚深,入是三昧門故。」
「菩薩應如是行無分別般若波羅蜜,行無分別般若波羅蜜故得無分別法,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智度論釋稱揚品第六十五
【經】
舍利弗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為行真實法?為行無真實法?」
須菩提報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為行無真實法。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無真實,乃至一切種智無真實故。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真實不可得,何況真實!乃至行一切種智,無真實法不可得,何況真實!」
爾時,欲、色界諸天子作是念:「諸有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如深般若波羅蜜所說義,行於等法,不作實際證,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應當為作禮!」
須菩提語諸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於等法不作證聲聞、辟支佛地,不為難;諸菩薩摩訶薩大誓莊嚴:我當度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知眾生畢竟不可得而度眾生,是乃為難!
「諸天子!諸菩薩摩訶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我當度一切眾生;眾生實不可得,是人欲度眾生,如欲度虛空。何以故?虛空離故,當知眾生亦離;虛空空故,當知眾生亦空;虛空無堅固,當知眾生亦無堅固;虛空虛誑,當知眾生亦虛誑。諸天子!以是因緣故,當知菩薩所作為難。
「為利益無所有眾生故而大莊嚴,是人為眾生結誓,為欲與虛空共鬪!是菩薩結誓已,亦不得眾生而為眾生結誓。何以故?眾生離故,當知大誓亦離;眾生虛誑故,當知大誓亦虛誑。
「若菩薩摩訶薩聞是法,心不驚、不沒,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色離,即是眾生離;受、想、行、識離,即是眾生離。色離,即是六波羅蜜離;受、想、行、識離,即是六波羅蜜離。乃至一切種智離,即是六波羅蜜離。若菩薩摩訶薩聞是一切諸法離相,心不驚、不沒、不怖、不畏,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何因緣故,菩薩摩訶薩於深般若波羅蜜中心不沒?」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無所有故不沒,般若波羅蜜離故不沒,般若波羅蜜寂滅故不沒。世尊!以是因緣故,菩薩於深般若波羅蜜中心不沒。
「何以故?是菩薩不得沒者,不得沒事,不得沒處,是一切法皆不可得故。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聞是法,心不驚、不沒、不怖、不畏,當知是菩薩為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沒者、沒事、沒處,是法皆不可得故。
「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諸天及釋提桓因天、梵天王天、及世界主天,皆為作禮。」
佛告須菩提:「不但釋提桓因諸天、梵王及諸天,世界主及諸天禮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者,過是上光音天、遍淨天、廣果天、淨居天,皆為是菩薩摩訶薩作禮。須菩提!今現在十方無量諸佛,亦念是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當知是菩薩為如佛。須菩提!若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悉使為魔,是一一魔復化作魔,如恆河沙等魔,是一切魔不能留難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論】
釋曰:
爾時,舍利弗聞上無分別相法,心大歡喜,問須菩提:「若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為行真實法?為行無真實法?」
「真實法」者,審定、不變異,即是可取、可著;若不真實,即是虛誑妄語。
須菩提常樂行深空,心無障礙故答:「行般若者,即是行無真實。何以故?般若波羅蜜空無定相、無分別故。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菩薩行如是般若波羅蜜時,先來生死中,所習所著虛誑有為法尚不可得,何況後來觀虛誑因緣生般若波羅蜜——非所著法而可得!是故菩薩觀一切世間不真實,亦不著是般若波羅蜜。
世諦故說真實;第一義中真實不可得,何況不真實!
爾時,欲、色界諸天子歡喜言:「其有發菩薩心者,皆應禮敬!」能為難事,能行第一深義而不作證故。
第一義即是平等法,但以異名說。
須菩提語諸天子:「菩薩於平等法不作證,不為難;菩薩欲度無量眾生,眾生畢竟不可得,是則為難!何以故?欲度眾生者,為欲度虛空。虛空離故,眾生亦離;虛空虛誑不實故,眾生亦虛誑不實。」
問曰:
於平等法而不證,眾生畢竟空而度眾生,此二俱畢竟空,云何言一難、一不難?
答曰:
眾生虛誑假名故,是所著處;平等法無為故,非所著處。
眾生從有為法假名而生;無為法是第一義。
於顛倒著處而能不著為難;於無著處不著,是不為難。
以是故,如是說:「眾生空故,大莊嚴亦空;若大莊嚴空而能發心為難。」
菩薩若聞是第一平等義,度眾生、大莊嚴皆畢竟空,而心不驚、不沒。
譬如調馬,自見影不驚。何以故?自知影從身出故;菩薩亦如是,知畢竟空,因有為和合虛妄法生故。
菩薩聞是事,不驚、不沒,是為行般若波羅蜜。
「色等法離故,眾生亦離」:
「離」名為空。
若眾生空,法不空,應有怖畏;若法亦空,無生怖畏處。
「若菩薩聞是一切法離相,心不畏,是亦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上聞眾生空故不畏;今聞法空故不畏。若聞是二空不畏,是為真行般若。
「佛問須菩提,何以故菩薩心不沒」者,
問曰:
佛是一切智人,何以問弟子心不驚、不沒?
答曰:
以眾會有疑,敬難故不敢問,是以佛問。
復次,是第一平等義甚深難得,深處應當沒而不沒,故試問須菩提。
復次,佛以須菩提為說法主,聽者法應問難。
問曰:
佛為一切智,何以不自為說主,而令須菩提說?
答曰:
眾中有人以佛智慧無量無邊,我等智力有量,若心有所疑,不敢發問。為是人故,命須菩提說。
問曰:
若爾者,何以不令大菩薩說?
答曰:
大菩薩智慧亦大,不可思議,威德重故,亦不敢問難。
復次,有人言:阿羅漢、辟支佛、佛,三界系無明永盡無餘故,能如實說法;諸菩薩雖廣集福德,漏未盡故,或不可信,是故不命。
問曰:
若爾者,舍利弗智慧第一,及餘大弟子,何以不命?
答曰:
是事先已答,所謂「須菩提樂於空行,偏善說空;般若波羅蜜多說空故,令須菩提說。」
須菩提白佛:「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無所有故自相離,離相故常寂滅,常寂滅故無憶想分別,是故菩薩不應驚、不應沒——沒者、沒處、沒法,皆不可得。」
若菩薩聞是事不驚、不沒,是為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答已,白佛言:「能如是行,亦名為行般若波羅蜜。」
「世尊!菩薩能如是行,一切諸天、帝釋及世界主禮菩薩」者,地神、虛空中神、四天王、忉利天,帝釋為主,皆共禮是菩薩。
「梵天王」,初禪中梵世界眾生主;「世界主」者,欲界餘天主。
眾生多信有此天故,須菩提說言「作禮」。何以故?是菩薩捨自樂,欲利益眾生;是三種天,但自求樂故。
佛語須菩提:「非但是三種天作禮,光音天等,清淨一心諸天,皆亦作禮。」
欲界諸天,著淫欲心多故,禮不足為貴;初禪天有覺觀散亂,亦不足為妙;上諸天心清淨,以菩薩有大功德故作禮,爾乃為難。
「須菩提!菩薩若能如是行般若,為十方無量諸佛所念」:佛念因緣,如先說。
今佛說:是菩薩諸佛念果報,所謂「當知是菩薩為如佛」,以其必至佛道不退故。所以者何?「如恆河沙等魔,不能壞是菩薩」,如《經》廣說。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八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