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毘梨耶波羅蜜義第二十七(卷第十六)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奉 詔譯

問曰:

云何名精進相?

答曰:

於事必能,起發無難,志意堅強,心無疲惓,所作究竟,以此五事為精進相。

復次,如佛所說精進相者,身、心不息故。

譬如釋迦牟尼佛,先世曾作賈客主,將諸賈人入嶮難處;是中有羅剎鬼,以手遮之言:「汝住莫動,不聽汝去!」賈客主即以右拳擊之,拳即著鬼,挽不可離;復以左拳擊之,亦不可離;以右足蹴之,足復粘著;復以左足蹴之,亦復如是;以頭沖之,頭即復著。

鬼問言:「汝今如是,欲作何等?心休息未?」

答言:「雖復五事被系,我心終不為汝息也。當以精進力與汝相擊,要不懈退!」

鬼時歡喜,心念:「此人膽力極大。」即語人言:「汝精進力大,必不休息,放汝令去!」

行者如是,於善法中,初夜、中夜、後夜,誦經、坐禪,求諸法實相,不為諸結使所覆,身心不懈,是名精進相。

是精進,名心數法,勤行不住相;隨心行,共心生;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如阿毘曇法廣說。

於一切善法中,勤修不懈,是名精進相。於五根中,名精進根;根增長名精進力;心能開悟,名精進覺;能到佛道涅槃城,是名正精進。四念處中,能勤繫心,是精進分;四正勤,是精進門;四如意足中,欲、精進即是精進;六波羅蜜中,名精進波羅蜜。

問曰:

汝先讚精進,今說精進相,是名何精進?

答曰:

是一切善法中精進相。

問曰:

今說摩訶般若波羅蜜論議中,應說精進波羅蜜,何以故說一切善法中精進?

答曰:

初發心菩薩,於一切善法中精進,漸漸次第得精進波羅蜜。

問曰:

一切善法中精進多,今說精進波羅蜜,已入一切善法精進中。

答曰:

為佛道精進,名為波羅蜜;諸餘善法中精進,但名精進,不名波羅蜜。

問曰:

一切善法中勤,何以不名精進波羅蜜;而獨名菩薩精進為波羅蜜?

答曰:

「波羅蜜」名到彼岸。世間人及聲聞、辟支佛,不能具足行諸波羅蜜,是故不名為精進波羅蜜。

復次,是人無大慈、大悲,棄捨眾生;不求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及無礙解脫、無量身、無量光明、無量音聲,無量持戒、禪定、智慧。以是故,是人精進不名波羅蜜。

復次,菩薩精進,不休、不息,一心求佛道。如是行者,名為精進波羅蜜。如好施菩薩求如意珠,抒大海水,正使筋骨枯盡,終不懈廢;得如意珠,以給眾生,濟其身苦。菩薩如是難為能為,是為菩薩精進波羅蜜。

復次,菩薩以精進力為首,行五波羅蜜,是時,名為菩薩精進波羅蜜。譬如眾藥和合,能治重病;菩薩精進亦如是,但行精進,不能行五波羅蜜,是不名菩薩精進波羅蜜。

復次,菩薩精進,不為財利、富貴、力勢,亦不為身,不為生天、轉輪王、梵、釋、天王,亦不自為以求涅槃,但為佛道,利益眾生。如是相,名為菩薩精進波羅蜜。

復次,菩薩精進,修行一切善法,大悲為首。如慈父愛子,唯有一子而得重病,一心求藥,救療其病;菩薩精進,以慈為首,亦復如是,救療一切,心無暫捨。

復次,菩薩精進,以實相智慧為首,行六波羅蜜,是名菩薩精進波羅蜜。

問曰:

諸法實相無為無作;精進有為有作相,云何以實相為首?

答曰:

雖知諸法實相無為無作,以本願大悲欲度眾生故,於無作中,以精進力度脫一切。

復次,若諸法實相,無為無作、如涅槃相、無一無二,汝云何言「實相與精進相異」耶?汝即不解諸法相。

復次,爾時菩薩觀三界、五道眾生,各失所樂。

無色界天,樂定心著不覺,命盡墮在欲界中,受禽獸形。

色界諸天,亦復如是,從清淨處墮,還受淫欲,在不淨中。

欲界六天,樂著五欲,還墮地獄,受諸苦痛。

見人道中,以十善福貿得人身,人身多苦少樂,壽盡多墮惡趣中。

見諸畜生,受諸苦惱,鞭杖驅馳,負重涉遠,項領穿壞,熱鐵燒爍;此人宿行因緣,以繫縛眾生,鞭杖苦惱;如是等種種因緣故,受象、馬、牛、羊、麞、鹿畜獸之形。

淫欲情重,無明偏多,受鵝、鴨、孔雀、鴛鴦、鳩、鴿、雞、鷖、鸚鵡,百舌之屬,受此眾鳥,種類百千。淫行罪故,身生毛羽,隔諸細滑,嘴[口*(甚-其+庚)]麁[革*卬],不別觸味。

瞋恚偏多,受毒蛇、蝮蠍、蚑蜂、百足,含毒之蟲。

愚癡多故,受蚓蛾、蜣蜋、蟻螻、鵂鷖、角鵄之屬,諸騃蟲鳥。

憍慢瞋恚多故,受師子、虎、豹諸勐獸身。

邪慢緣故,受生驢豬、駱駝之中。

慳貪、嫉妬、輕躁、短促故,受獼猴、[狂-王+哥]玃、熊、羆之形。

邪貪、憎嫉業因緣故,受貓、狸、土虎諸獸之身。

無愧、無慚、饕餮因緣故,受烏鵲、鵄鷲諸鳥之形。

輕慢善人故,受雞、狗、野干等身。

大作佈施,瞋恚、曲心,以此因緣故,受諸龍身。

大修佈施,心高陵瘧,苦惱眾生,受金翅鳥形。

如是等種種結使業因緣故,受諸畜生禽獸之苦。

菩薩得天眼,觀眾生輪轉五道,迴旋其中:

天中死,人中生;人中死,天中生;天中死,生地獄中;地獄中死,生天上;天上死,生餓鬼中;餓鬼中死,還生天上;天上死,生畜生中;畜生中死,生天上;天上死,還生天上。地獄、餓鬼、畜生亦如是。

欲界中死,色界中生;色界中死,欲界中生;欲界中死,無色界中生;無色界中死,欲界中生;欲界中死,欲界中生。色界、無色界亦如是。

活地獄中死,黑繩地獄中生;黑繩地獄中死,活地獄中生;活地獄中死,還生活地獄中;合會地獄乃至阿鼻地獄,亦如是。炭坑地獄中死,沸屎地獄中生;沸屎地獄中死,炭坑地獄中生;炭坑地獄中死,還生炭坑地獄中;燒林地獄乃至摩訶波頭摩地獄,亦如是展轉生其中。

卵生中死,胎生中生;胎生中死,卵生中生;卵生中死,還生卵生中。胎生、濕生、化生亦如是。

閻浮提中死,弗婆提中生;弗婆提中死,閻浮提中生;閻浮提中死,還生閻浮提中。劬陀尼、欝怛羅越亦如是。

四天處死,三十三天中生;三十三天中死,四天處生;四天處死,還生四天處。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如是。

梵眾天中死,梵輔天中生;梵輔天中死,梵眾天中生;梵眾天中死,還生梵眾天中。梵輔天,少光天、無量光、光音,少淨、無量淨、遍淨,阿那跋羅伽、得生、大果,虛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

非有想非無想天中死,阿鼻地獄中生。

如是展轉生五道中。

菩薩見是已,生大悲心:「我於眾生為無所益,雖與世樂,樂極則苦;當以佛道涅槃常樂,益於一切。云何而益?當勤大精進,乃得實智慧;得實智慧,知諸法實相,以餘波羅蜜助成,以益眾生。」是為菩薩精進波羅蜜。

見餓鬼中飢渴故,兩眼陷,毛髮長,東西馳走。若欲趣水,護水諸鬼,以鐵杖逆打;設無守鬼,水自然竭;或時天雨,雨化為炭。或有餓鬼常被火燒,如劫盡時,諸山火出。或有餓鬼羸瘦狂走,毛髮蓬亂,以覆其身。或有餓鬼常食屎尿,涕唾歐吐,盪滌餘汁;或時至廁溷邊立,伺求不淨汁。或有餓鬼常求產婦藏血飲之,形如燒樹,咽如針孔;若與其水,千歲不足。或有餓鬼自破其頭,以手取腦而舐。或有餓鬼形如黑山,鐵鎖鎖頸,叩頭求哀,歸命獄卒。或有餓鬼先世惡口,好以麁語加彼眾生,眾生憎惡,見之如讎,以此罪故,墮餓鬼中。如是等種種罪故,墮餓鬼趣中,受無量苦痛。

見八大地獄,苦毒萬端。

活大地獄中諸受罪人,各各共鬪,恶心瞋諍,手捉利刀,互相割剝,以槊相刺,鐵叉相叉,鐵棒相棒,鐵杖相捶,鐵鏟相貫,而以利刀互相切膾,又以鐵爪而相爴裂,各以身血而相塗漫。痛毒逼切,悶無所覺;宿業因緣,冷風來吹,獄卒喚之:「咄!諸罪人還活。」以是故名活地獄;即時平復,復受苦毒。

此中眾生,以宿行因緣,好殺物命,牛羊禽獸;為田業、舍宅、奴婢、妻子、國土、錢財故,而相殺害。如是等種種殺業報故,受此劇罪。

見黑繩大地獄中罪人,為惡羅剎、獄卒、鬼匠,常以黑熱鐵繩,拼度罪人。以獄中鐵斧,煞之斫之:長者令短,短者令長;方者使圓,圓者使方。斬截四肢,卻其耳鼻,落其手足。以大鐵鋸,解析揣截,破其肉分,臠臠稱之。

此人宿行因緣,讒賊忠良,妄語、惡口、兩舌、無義語,枉殺無辜,或作姧吏,酷暴侵害。如是等種種惡口讒賊,故受此罪。

見合會大地獄中,惡羅剎、獄卒作種種形:牛馬、豬羊、麞鹿、狐狗,虎狼、師子,六駮、大鳥,鵰鷲、鶉鳥,作此種種諸鳥獸頭而來,吞噉齩嚙[齒*齊],掣罪人。兩山相合,大熱鐵輪轢諸罪人,令身破碎;熱鐵臼中搗之令碎,如笮蒲桃,亦如壓油;譬如蹂場,聚肉成[卄/積],積頭如山,血流成池,鵰鷲、虎狼各來諍掣。

此人宿業因緣,多殺牛、馬、豬、羊、麞、鹿、狐、兔、虎、狼、師子、六駮、大鳥、眾鳥,如是等種種鳥獸多殘賊故,還為此眾鳥獸頭來害罪人;又以力勢相陵,枉壓羸弱,受兩山相合罪;慳貪、瞋恚,愚癡、怖畏故,斷事輕重,不以正理,或破正道,轉易正法,受熱鐵輪轢,熱鐵臼搗。

第四、第五,名叫喚、大叫喚。此大地獄,其中罪人,羅剎、獄卒頭黃如金,眼中火出,著赤色衣,身肉堅勁,走疾如風,手足長大,口出惡聲。捉三股叉,箭墮如雨,刺射罪人;罪人狂怖,叩頭求哀,小見放捨,小見憐愍;即時將入熱鐵地獄,縱廣百由旬,驅打馳走,足皆焦然,脂髓流出,如笮蘇油。鐵棒棒頭,頭破腦出,如破酪瓶。斫剉割剝,身體糜爛。而復將入鐵閣,屋間黑煙來熏,互相推壓,更相怨毒,皆言何以壓我?才欲求出,其門以閉;大聲嘷呼,音常不絕。

此人宿行因緣,皆由斗、秤欺誑,非法斷事,受寄不還,侵陵下劣,惱諸窮貧,令其號哭;破他城郭,壞人聚落,傷害劫剝,室家怨毒,舉城叫喚;有時譎詐欺誑,誘之令出而復害之。如是等種種因緣故,受如此罪。

大叫喚地獄中人,皆坐熏殺穴居之類,幽閉囹圄,或闇煙窟中而熏殺之;或投井中,劫奪他財。如是等種種因緣,受大叫喚地獄罪。

第六、第七,熱、大熱地獄中,有二大銅鑊:一名難陀,二名跋難陀(秦言喜、大喜也)。醎沸水滿中,羅剎鬼獄卒以罪人投中,如廚士烹肉;人在鑊中,腳上頭下,譬如煮豆熟爛,骨節解散,皮肉相離;知其已爛,以叉叉出,行業因緣,冷風吹活。復投炭坑中,或著沸屎中,譬如魚出於水而著熱沙中;又以濃血而自煎熬。從炭坑中出,投之焰床,強驅令坐,眼、耳、鼻、口及諸毛孔,一切火出。

此人宿世惱亂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於諸好人福田中惱令心熱;以此罪故,受熱地獄罪。或有宿世煮生繭,或生炙豬羊,或以木貫人而生炙之,或焚燒山野及諸聚落、佛圖、精舍,及天神等,或推眾生著火坑中。如是等種種因緣,生此地獄中。

見阿鼻地獄,縱廣四千里,周迴鐵壁,於七地獄,其處最深。獄卒羅剎以大鐵椎,椎諸罪人,如鍛師打鐵,從頭剝皮,乃至其足;以五百釘釘挓其身,如挓牛皮,互相掣挽,應手破裂。熱鐵火車,以轢其身。驅入火坑,令抱炭出。熱沸屎河,驅令入中;有鐵嘴毒蟲,從鼻中入腳底出,從足下入口中出。竪劍道中,驅令馳走,足下破碎,如廚膾肉;利刀劍槊,飛入身中,譬如霜樹落葉,隨風亂墜;罪人手、足、耳、鼻、支節,皆被斫剝割截在地,流血成池。二大惡狗:一名賒摩,二名賒婆羅。鐵口勐毅,破人筋骨,力踰虎豹,勐如師子。有大刺林,驅逼罪人,強令上樹。罪人上時,刺便下向,下時刺便上向。大身毒蛇,蝮蠍惡蟲,競來齧之。大鳥長嘴,破頭噉腦。入醎河中,隨流上下;出則蹈熱鐵地,行鐵刺上;或坐鐵杙,杙從下入。以鉗開口,灌以洋銅,吞熱鐵丸,入口口焦,入咽咽爛,入腹腹然,五藏皆焦,直過墮地,但見惡色,恆聞臭氣。常觸麁澁,遭諸苦痛,迷悶委頓;或狂逸唐突,或藏竄投擲,或顛匐墮落。

此人宿行,多造大惡五逆重罪,斷諸善根,法言非法,非法言法,破因破果,憎嫉善人。以是罪故,入此地獄,受罪最劇。

如是等種種八大地獄。周圍其外,復有十六小地獄為眷屬:八寒氷,八炎火,其中罪毒,不可見聞。八炎火地獄者:一名炭坑;二名沸屎;三名燒林;四名劍林;五名刀道;六名鐵刺林;七名醎河;八名銅橛,是為八。八寒氷地獄者:一名頞浮陀(少多有孔);二名尼羅浮陀(無孔);三名阿羅羅(寒戰聲也);四名阿婆婆(亦患寒聲);五名睺睺(亦是患寒聲);六名漚波羅(此地獄外壁似青蓮花也);七名波頭摩(紅蓮花罪人生中受苦也);八名摩訶波頭摩,是為八。

若破清淨戒出家法,令白衣輕賤佛道;或排眾生著火坑中,或眾生命未盡頃於火上炙之。如是等種種因緣,墮炭坑地獄中。大火炎炭至膝,燒罪人身。

若沙門、婆羅門福田食,以不淨手觸,或先噉,或以不淨物著中;或以熱沸屎灌他身,破淨命以邪命自活。如是等種種因緣,墮沸屎地獄中。沸屎深廣如大海水,中有蟲,以鐵為嘴,破罪人頭噉腦,破骨食髓。

若焚燒草木,傷害諸蟲,或燒林大獵,為害彌廣。如是等種種因緣,墮燒林地獄中。草木火然,以燒罪人。

若執持刀劍,鬪諍傷殺,若斫樹壓人以報宿怨,若人以忠信誠告,而密相中陷。如是等種種因緣,墮劍林地獄中。此地獄罪人入中,風吹劍葉,割截手足、耳鼻,皆令墮落;是時,林中有烏鷲、惡狗,來食其肉。

若以利刀刺人,若橛若槍傷人;若斷截道路,撥徹橋樑,破正法道,示以非法道,如是等種種因緣,墮利刀道地獄中。利刀道地獄者,於絕壁狹道中竪利刀,令罪人行上而過。

若犯邪淫,侵他婦女,貪受樂觸,如是等種種因緣墮鐵刺林地獄中。刺樹高一由旬,上有大毒蛇,化作美女身,喚此罪人上來,共汝作樂;獄卒驅之令上,刺皆下向,貫刺罪人,身被刺害,入骨徹髓。既至林上,化女還復蛇身,破頭入腹,處處穿穴,皆悉破爛。忽復還活,身體平復;化女復在樹下喚之,獄卒以箭仰射,呼之令下,刺復仰刺;既得到地,化女身復毒蛇,破罪人身。

如是久久,從熱鐵刺林出,遙見河水清涼快樂,走往趣之;入中變成熱沸醎水,罪人在中,須臾之頃,皮肉離散,骨立水中;獄卒羅剎以叉鉤出之,持著岸上。此人宿行因緣,傷殺水性魚鼈之屬,或時排人及諸眾生令沒水中;或投之沸湯,或投之氷水,如是等種種惡業因緣,故受此罪。

若在銅橛地獄,獄卒羅剎問諸罪人:「汝何處來?」

答言:「我苦悶不知來處,但患飢渴。」若言渴,是時,獄卒即驅逐罪人,令坐熱銅橛上,以鐵鉗開口,灌以洋銅;若言饑,坐之銅橛,吞以鐵丸。入口口焦,入咽咽爛,入腹腹然,五藏爛壞,直過墮地。

此人宿行因緣,劫盜他財以自供口、諸出家人;或時詐病,多求酥油、石蜜;或無戒、無禪、無有智慧,而多受人施;或惡口傷人。如是等種種宿業因緣,墮銅橛地獄。

若人墮頞浮陀地獄中,其處積氷,毒風來吹,令諸罪人,皮毛裂落,筋肉斷絕,骨破髓出。即復完堅,受罪如初。

此人宿業因緣,寒月剝人;或劫盜凍人薪火;或作惡龍瞋毒忿恚,放大雹雨,氷凍害人;或輕賤謗毀若佛及佛弟子持戒之人;或口四業作眾重罪。如是等種種因緣,墮頞浮陀地獄中。

尼羅浮陀亦如是。頞浮陀少多有孔,時得出入;尼羅波絕無孔罅,無出入處。

呵婆婆、呵羅羅、睺睺,此三地獄,寒風噤戰,口不能開,因其呼聲而以名獄。

漚波羅獄中,凍氷浹渫,有似青蓮花,波頭摩,狀如此間赤蓮花。

摩呵波頭摩,是中拘迦離住處。有智之人聞是驚言:「咄!以此無明恚愛法故,乃受此苦。出而復入,無窮無已!」

菩薩見此,如是思惟:「此苦業因緣,皆是無明諸煩惱所作,我當精進勤修六度,集諸功德,斷除眾生五道中苦。」興發大哀,增益精進。如見父母幽閉囹圄,拷掠搒笞,憂毒萬端,方便求救,心不暫捨;菩薩見諸眾生受五道苦,念之如父,亦復如是。

復次,菩薩精進,世世勤修,求諸財寶,給施眾生,心無懈廢。自有財物,能盡施與,心亦不懈。

復次,精進持戒,若大、若小,一切能受、一切能持,不毀、不犯;大如毛髮,設有違失,即時發露,初不覆藏。

復次,勤修忍辱,若人刀杖打害,罵詈毀辱,及恭敬供養,一切能忍,不受、不著;於深法中,其心不沒,亦不疑悔。

復次,專精一心,修諸禪定,能住能守,得五神通,及四等心、勝處、背捨、十一切處,具諸功德;得四念處及諸菩薩見佛三昧。

復次,菩薩精進求法,不懈身心,勤力供養法師,種種恭敬供給給使,初不違失,亦不廢退,不惜身命,以為法故。誦讀問答,初、中、後夜,思惟憶念,籌量分別,求其因緣,選擇同、異,欲知實相;一切諸法自相、異相,總相、別相,一相,有相、無相,如實相,諸佛菩薩無量智慧,心不沒不退,是名菩薩精進。

如是等種種因緣,能生能辦種種善法,是故名為精進波羅蜜。

「波羅蜜」義,如先說。

復次,菩薩精進,名為精進波羅蜜;餘人精進,不名波羅蜜。

問曰:

云何為「精進滿足」?

答曰:

菩薩生身、法性身,能具功德,是為精進波羅蜜滿足。

「滿足」義,如上說。

身、心精進,不廢息故。

問曰:

精進是心數法,經何以名「身精進」?

答曰:

精進雖是心數法,從身力出,故名為「身精進」。如受是心數法,而有五識相應受,是名身受;有意識相應受,是為心受。精進亦如是,身力勤修,若手佈施,口誦法言,若講說法,如是等名為「身口精進」。

復次,行佈施、持戒,是為身精進;忍辱、禪定、智慧,是名心精進。

復次,外事勤修,是為身精進;內自專精,是為心精進。

麁精進名為身;細精進名為心。

為福德精進名為身;為智慧精進是為心。

若菩薩初發心,乃至得無生忍,於是中間名身精進,生身未捨故;得無生忍,捨肉身得法性身,乃至成佛,是為心精進。

復次,菩薩初發心時,功德未足故,種三福因緣:佈施、持戒、善心;漸得福報,以施眾生。眾生未足,更廣修福,發大悲心:「一切眾生不足於財,多作眾惡,我以少財不能滿足其意;其意不滿,不能勤受教誨;不受道教,不能得脫生、老、病、死。我當作大方便,給足於財,令其充滿。」便入大海,求諸異寶;登山履危,以求妙藥;入深石窟,求諸異物,石汁、珍寶,以給眾生。或作薩陀婆,冒涉嶮道、劫賊、師子、虎、狼、惡獸,為佈施眾生故,勤求財寶,不以為難。藥草、咒術,能令銅變為金,如是種種變化,致諸財物,及四方無主物,以給眾生——是為身精進。

得五神通,能自變化,作諸美味,或至天上取自然食——如是等,名為心精進。

能集財寶以用佈施,是為身精進;以是佈施之德,得至佛道,是為心精進。

生身菩薩行六波羅蜜,是為身精進;法性身菩薩行六波羅蜜,是為心精進(未得法身,心則隨身;已得法身,則心不隨身,身不累心也)。

復次,一切法中,皆能成辦,不惜身命,是為身精進;求一切禪定、智慧時,心不懈惓,是為心精進。

復次,身精進者,受諸勤苦,終不懈廢。

如說:

「波羅柰國梵摩達王,遊獵於野林中。見二鹿群,群各有主,一主有五百群鹿。一主身七寶色,是釋迦牟尼菩薩;一主是提婆達多。菩薩鹿王見人王大眾殺其部黨,起大悲心,逕到王前。王人競射,飛矢如雨;王見此鹿直進趣已,無所忌憚,勅諸從人:『攝汝弓矢,無得斷其來意。』鹿王既至,跪白人王:『君以嬉遊逸樂小事故,群鹿一時皆受死苦;若以供膳,輒當差次,日送一鹿,以供王廚。』王善其言,聽如其意。於是二鹿群主,大集差次,各當一日。送應次者,是時,提婆達多鹿群中,有一鹿懷子,來白其主:『我身今日當應送死,而我懷子,子非次也;乞垂料理,使死者得次,生者不濫!』鹿王怒之言:『誰不惜命?次來但去,何得辭也?』

「鹿母思惟:『我王不仁,不以理恕,不察我辭,橫見瞋怒,不足告也!』即至菩薩王所,以情具白。

「王問此鹿:『汝主何言?』

「鹿曰:『我主不仁,不見料理,而見瞋怒;大王仁及一切,故來歸命。如我今日,天地雖曠,無所控告!』菩薩思惟:『此甚可愍!若我不理,抂殺其子;若非次更差,次未及之,如何可遣?唯有我當代之。』思之既定,即自送身,遣鹿母還,『我今代汝,汝勿憂也!』鹿王逕到王門,眾人見之,怪其自來,以事白王。

「王亦怪之,而命令前,問言:『諸鹿盡耶?汝何以來?』

「鹿王言:『大王仁及群鹿,人無犯者,但有滋茂,何有盡時!我以異部群中,有一鹿懷子,以子垂產,身當殂割,子亦併命,歸告於我,我以愍之。非分更差,是亦不可;若歸而不救,無異木石。是身不久,必不免死;慈救苦厄,功德無量。若人無慈,與虎狼無異。』王聞是言,即從坐起,而說偈言:

 「我實是畜獸,  名曰人頭鹿;
  汝雖是鹿身,  名為鹿頭人!
  以理而言之,  非以形為人;
  若能有慈惠,  雖獸實是人。
  我從今日始,  不食一切肉;
  我以無畏施,  且可安汝意!」

諸鹿得安,王得仁信。

復次,如愛法梵志,十二歲遍閻浮提求知聖法而不能得;時世無佛,佛法亦盡。有一婆羅門言:「我有聖法一偈,若實愛法,當以與汝!」

答言:「實愛法!」婆羅門言:「若實愛法,當以汝皮為紙,以身骨為筆,以血書之,當以與汝!」即如其言,破骨、剝皮,以血寫偈:

 「如法應修行,  非法不應受;
  今世亦後世,  行法者安隱!」

復次,昔野火燒林,林中有一雉,勤身自力,飛入水中,漬其毛羽,來滅大火;火大水少,往來疲乏,不以為苦。是時,天帝釋來問之言:「汝作何等?」

答言:「我救此林,愍眾生故!此林蔭育處廣,清涼快樂,我諸種類,及諸宗親,並諸眾生,皆依仰此。我有身力,云何懈怠而不救之?」

天帝問言:「汝乃精勤,當至幾時?」

雉言:「以死為期!」

天帝言:「汝心雖爾,誰證知者?」即自立誓:「我心至誠,信不虛者,火即當滅!」

是時,淨居天知菩薩弘誓,即為滅火。自古及今,唯有此林,常獨蔚茂,不為火燒。

如是等種種宿世所行,難為能為,不惜身命、國財、妻子、象馬、七珍、頭目骨髓,勤施不惓。如說菩薩為諸眾生,一日之中千死千生,如檀、尸、忍、禪、般若波羅蜜中所行如是。

菩薩本生經中種種因緣相,是為身精進。

於諸善法修行信樂,不生疑悔,而不懈怠,從一切賢聖,下至凡人,求法無厭,如海吞流,是為菩薩心精進。

問曰:

心無厭足,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若所求事辦,所願已成,是則應足。若理不可求,事不可辦,亦應捨廢,云何恆無厭足?如人穿井求泉,用功轉多,轉無水相,則應止息;亦如行道,已到所在,不應復行,云何恆無厭足?

答曰:

菩薩精進,不可以世間譬喻為比,如穿井力少,則不能得水,非無水也;若此處無水,餘處必有。如有所至,必求至佛,至佛無厭,誨人不惓,故言「無厭」。

復次,菩薩精進,志願弘曠,誓度一切;而眾生無盡,是故精進亦不可盡。汝言「事辦應止」,是事不然!雖得至佛,眾生未盡,不應休息。譬如火相若不滅,終不冷;菩薩精進亦復如是,未入滅度,終不休息。以是故,十八不共法中,欲及精進,二事常修。

復次,菩薩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不廢精進,是菩薩精進,非佛精進。

復次,菩薩未得菩薩道,生死身以好事施眾生,眾生反更以不善事加之。或有眾生,菩薩讚美反更毀辱,菩薩恭敬而反輕慢,菩薩慈念反求其過,謀欲中傷;此眾生等,無有力勢,來惱菩薩。菩薩於此眾生,發弘誓願:「我得佛道,要當度此惡中之惡諸眾生輩!」於此惡中,其心不懈,生大悲心;譬如慈母憐其子病,憂念不捨。如是相,是為菩薩精進。

復次,行佈施波羅蜜時,十方種種乞兒來欲求索,不應索者皆來索之,及所愛重難捨之物,語菩薩言:「與我兩眼,與我頭腦骨髓、愛重妻子,及諸貴價珍寶。」如是等難捨之物,乞者強索,其心不動,慳瞋不起,見疑心不生,一心為佛道故佈施;譬如須彌山,四方風吹所不能動。

如是種種相,是名精進波羅蜜。

復次,菩薩精進,遍行五波羅蜜,是為精進波羅蜜。

問曰:

若行戒波羅蜜時,若有人來乞三衣缽盂,若與之則毀戒。何以故?佛不聽故。若不與,則破檀波羅蜜,精進云何遍行五事?

答曰:

若新行菩薩,則不能一世一時遍行五波羅蜜。

如菩薩行檀波羅蜜時,見餓虎饑急,欲食其子;菩薩是時興大悲心,即以身施。菩薩父母以失子故,憂愁懊惱,兩目失明;虎殺菩薩,亦應得罪。而不籌量父母憂苦,虎得殺罪;但欲滿檀,自得福德。

又如持戒比丘隨事輕重,擯諸犯法,被擯之人,愁苦懊惱;但欲持戒,不愍其苦。

或時行世俗般若,息慈悲心。如釋迦牟尼菩薩,宿世為大國王太子。父王有梵志師,不食五穀,眾人敬信,以為奇特。

太子思惟:「人有四體,必資五穀,而此人不食,必是曲取人心,非真法也!」父母告子:「此人精進不食五穀,是世希有,汝何愚甚而不敬之?」

太子答言:「願小留意此人,不久證驗自出!」

是時,太子求其住處,至林樹間,問林中牧牛人:「此人何所食噉?」

牧牛者答言:「此人夜中,少多服酥以自全命。」

太子知已還宮,欲出其證驗,即以種種諸下藥草,熏青蓮華。清旦梵志入宮,坐王邊,太子手執此花來供養之;拜已,授與。

梵志歡喜自念:「王及夫人,內外大小,皆服事我,唯太子不見敬信;今日以好華供養,甚善無量!」得此好華,敬所來處,舉以向鼻嗅之。華中藥氣入腹,須臾腹內藥作,欲求下處。

太子言:「梵志不食,何緣向廁?」急捉之,須臾便吐王邊,吐中純酥。

證驗現已,王與夫人乃知其詐。

太子言:「此人真賊!求名故以誑一國。」

如是行世俗般若,但求滿智,寢憐愍心,不畏人瞋。

或時菩薩行出世間般若,於持戒、佈施心不染著。何以故?施者、受者、所施財物,於罪不罪,於瞋不瞋,於進於怠,攝心散心,不可得故。

復次,菩薩行精進波羅蜜,於一切法,不生不滅,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空非實,非我非無我,非一非異,非有非無;盡知一切諸法,因緣和合,但有名字,實相不可得。菩薩作如是觀,知一切有為,皆是虛誑,心息無為,欲滅其心,唯以寂滅為安隱。爾時,念本願憐愍眾生故,還行菩薩法,集諸功德。

菩薩自念:「我雖知諸法虛誑,眾生不知是事,於五道中受諸苦痛,我今當具足行六波羅蜜。」菩薩報得神通,亦得佛道: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智慧、大慈大悲、無礙解脫、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達等無量諸佛法。得是法時,一切眾生皆得信淨,皆能受行愛樂佛法。能辦是事,皆是精進波羅蜜力。是為精進波羅蜜。

如佛所說:「爾時,菩薩精進,不見身,不見心;身無所作,心無所念,身、心一等而無分別。所求佛道以度眾生,不見眾生為此岸,佛道為彼岸,一切身、心所作放捨;如夢所為,覺無所作。是名寂滅諸精進故,名為波羅蜜。」

所以者何?知一切精進,皆是邪偽故。以一切作法,皆是虛妄不實,如夢、如幻;諸法平等,是為真實。平等法中,不應有所求索,是故知一切精進皆是虛妄。雖知精進虛妄,而常成就不退,是名菩薩真實精進。

如佛言:「我於無量劫中,頭、目、髓、腦以施眾生,令其願滿。持戒、忍辱、禪定時,在山林中,身體乾枯;或持齋節食,或絕諸色味,或忍罵辱、刀杖之患,是故身體焦枯。又常坐禪,曝露勤苦,以求智慧;誦讀、思惟,問難、講說一切諸法;以智分別好惡、麁細、虛實、多少;供養無量諸佛,慇勤精進求此功德,欲具足五波羅蜜。我是時無所得,不得檀、尸、羼、精進、禪、智慧波羅蜜。見然燈佛,以五華散佛,布發泥中,得無生法忍,即時六波羅蜜滿;於空中立偈,讚然燈佛;見十方無量諸佛。是時得實精進。」身精進平等故得心平等,心平等故得一切諸法平等。

如是種種因緣相,名為精進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十六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註音版】雨寶陀羅尼

雨寶陀羅尼...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

【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一卷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後漢安息優婆塞都尉安玄共沙門嚴...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一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 天親菩薩造 陳世真諦三藏於廣...

【註音版】隨念三寶經

隨念三寶經...

佛說法律三昧經

佛說法律三昧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奉 詔譯 聞如是:...

【註音版】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

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牟尼世...

佛說舊城喻經

佛說舊城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

【註音版】不空罥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經

不空罥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大智捨...

佛說普門品經

佛說普門品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住持成就門

(術語)大日如來出生北方金剛拳菩薩之三摩地也。出生...

【佛教詞典】離性無別佛

(雜語)謂性即是佛也。六祖壇經曰:性即是佛,離性無...

這個咒能夠拔除一切業障的根本

我們能聽到得生到淨土的咒也是不容易的,這個咒大家都...

應該一門深入還是深入經藏

問: 一門深入和深入經藏是否矛盾,我們到底應該一門...

出世法是身後事,何不等晚年再修習

問:淫慾固是生死之根,不可不斷。但出世之法,乃身後...

一切輪迴的根本就是我們的業力

通過十二因緣流轉門,我們了解了生命輪迴的真相。那要...

現在念佛迴向給過世的母親,還能往生嗎

問: 我母親生前追求故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讓我給她...

守戒太難,是否守住十戒就夠了

問: 祖師曾說受戒容易守戒難,尤其是末法時代要守清...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的阿(a)念成(o)可以嗎

問: 阿彌陀佛的阿字念成ō可不可以呢? 大安法師答:...

佛世樂音老母

隋大業年間,佛陀在維耶羅國(在今日中印度)時,其所...

「大勢至菩薩」名號的含義

大勢至這個名字,它是直接跟光明聯繫在一起的,大勢至...

梅子熟了!——法常禪師的故事

大梅法常禪師參馬祖時,聽到馬祖說即心是佛,就領會這...

何以應當戒殺?

殺是佛門五戒之首,修行人入手第一要緊的事。現在有一...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第一章 佛教的特色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

【視頻】《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讀誦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讀誦

【視頻】佛說雨寶陀羅尼經(寺院唱誦)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寺院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