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卷第二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此有度舍利目連緣。

爾時有教師名曰珊逝移,即便詣彼,問諸人曰:「此教師何處宴坐?」其教師先在房中,聞是語已便作是念:「我久在此,不聞說此宴坐之語。」時俱哩多等復作是念:「彼人宴坐,我等不應輒令起動,待坐起已,即應相見。」作是念已,便隱屏處。爾時珊逝移從宴坐起,諸根清淨。彼二知已,即便詣彼,白言:「仁者有何法眼?作何致示?有何殊勝?修何梵行?復得何果?」答曰:「我如是見、我如是說:實不妄語、不害眾生、常不生不死、不墮不滅,當生二梵天。」爾時彼二問曰:「所說何義?」答曰:「不妄語者,名為出家;不害生者,與一切法以為根本;常不生不死不墮不滅等處,是為涅槃;生二梵者,諸婆羅門等所修梵行,皆求彼處。」聞是語已,白言:「尊者,願與我等攝受出家、修行梵行。」即俱與彼二人出家。既出家已,四遠皆聞俱哩多等於珊逝移處而得出家。於時珊逝移多獲利養,即作是念:「我昔族望憍陳種姓,今時亦為憍陳種姓。今獲利養,莫不由彼二人福德,非我福故。」作是念已,時珊逝移先有五百弟子,常教論典。即命彼二,各領二百五十弟子,受其教法。時珊逝移便染時患,時鄔波底沙告俱哩多曰:「師今染患,汝求醫藥,為看侍耶?」答曰:「仁有智慧,宜應看侍,我當求藥。」時俱哩多求得諸藥根莖花等,與師噉服,其病轉加。於時教師即便微笑,底沙白言:「大人無緣,必不應笑。師今微笑,有何因緣?」師便告曰:「如汝所言。我向所笑,金洲有王名曰金主,命終欲焚,其妻悲惱亦自焚身。眾生愚癡,由慾所牽,欲情染故,受斯苦惱。」鄔波底沙白言:「何年日月有如是事?」答曰:「某年月日,及以時節。」其二弟子即便錄記。又白師曰:「我所出家,求斷生死。師既獲已,願今教我得斷生死。」師即答言:「我意出家,亦求此事。如汝所請,我不獲得。然十五日褒灑陀時,有諸天眾在於虛空,作如是語:『於釋種中,有童子生,於雪山所有河名曰分路,於彼河側有劫比羅仙人住處,有婆羅門善解天文及能佔相。彼記童子當作轉輪聖王,彼若出家當證如來、應、正等覺,名聞十方。』」告弟子曰:「汝等於彼教中出家,修持梵行,不應自恃族種尊高,應修梵行,調伏諸根。汝等於彼,當得妙果,不受生死。」說先語已,而說伽他曰:

「積聚皆消散,  崇高必墮落;
 會合終別離,  有命咸歸死。」

爾時教師不久命終,諸弟子等以青黃赤白繒綵纏已,將向林中以禮焚訖。於時金洲有婆羅門名曰金髮,從彼來至王舍城中,到鄔波底沙處。時鄔波底沙問:「汝從何來?」答曰:「從金洲來。」「汝彼曾見希有事不?」答曰:「不見餘事,然金主王命終焚燒,其妻悲念亦自焚身。」便即問曰:「何年日月?」答曰:「某年月日,及以時節。」其鄔波底沙自撿私記,誠如師言。時俱哩多告鄔波底沙曰:「我之教師已證妙法,然師秘法不教我等。師若不證天耳法眼,寧知他方有如是事?」時俱哩多便作是念:「鄔波底沙聰明智慧,於教師處應得妙法,不教於我。」作是念已便即告曰:「共立誓言:『若先證得上妙法者,應相度脫。』」作是誓已,俱遊人間。

爾時菩薩年二十九,欲在王宮受五欲樂。既見生老病死,心生厭離,中夜踰城,往詣林藪。六年苦行,都無所獲,隨意喘息,便飡美味乳酪等食,酥油塗身,以香湯浴,便即往詣軍營聚落,受歡喜、歡喜力二牧牛女十六倍乳糜。菩薩食已,時有黑色龍王,讚言:「善哉!」復有一人名曰常住,授與菩薩吉祥草已,即詣菩提樹下自敷斯草,其草不亂,便即右旋,於此草上結跏趺坐,端身正念,便即發要期之心:「我若諸漏不盡,終不起於此座。」

爾時菩薩應未證悟,便即降伏三十六萬俱胝惡魔,其魔各有百千鬼神眷屬。爾時菩薩以慈鎧仗降伏魔已,便證無上正等菩提。時有梵天來請世尊,於波羅痆斯三轉法輪。時會聽者,有大臣子五十餘人,既聞法已,並請出家,及受近圓。

爾時世尊復詣聚落,名白[疊*毛]林。有六十人同為善伴,聞佛說已便得正信。復詣聚落名曰軍住,其聚落主有二女人:一字難陀、二名難陀波羅,聞佛說法,同前正信。復有一池名憂樓頻螺,其處有一大仙名曰迦攝,並諸弟子一千人俱,聞佛說法,咸請出家及受近圓。佛到伽耶頂制底所,有伽耶迦攝,示現三種神變事已,遂令迦攝住圓寂處。後往杖林,令摩揭陀主影勝大王得見真諦。與八萬天眾,及摩揭陀國婆羅門居士,至王舍城,住於竹林。

爾時世尊在竹林園羯蘭鐸迦池側。時鄔波底沙與俱哩多遊行人間,至王舍城,乃見城中寂靜,便作是念:「有二事因,令彼大城得寂靜住:或為有他怨怖;或緣有大威德沙門婆羅門。」作是念已,即行觀星,無他怨怖,面點三畫,漸次游從。復有無量百千萬人,隨後而去。後於異時,面粧畫已,漸次游從,隨後無有一人,便作是念:「我先游從,乃有無量百千人眾隨從,今無一人,是事云何?」爾時諸佛常法如餘,佛即作念:「此異學人,一名地師、一名拘哩多,已於過去諸佛之所,多種善根、久修福業。猶如熱腫,時節若熟,逢緣發破,即得除愈。此人根熟,今正是時。」佛又觀其根器,云何得度?復於誰處而得有緣?觀知此人當於具足律儀人所而得發心,世尊即令馬勝苾芻往彼而度。時馬勝苾芻威儀庠序,諸天人眾見者發心。佛告馬勝:「汝可攝受二人。」既受勅已歡喜默然,頂禮佛足,便即往去。爾時馬勝至明食時,著衣持缽,入王舍城,次第乞食,威儀庠序,顧若牛王。時鄔波底沙梵志出遊,乃見尊者馬勝,威儀具足,與世希奇,嘆未曾有。於時鄔波底沙便作是念:「所有城中諸出家者,非與此等,我應問彼:『誰邊出家?所學何法?教師是誰?』」作是念已,便往近路而候尊者。於時尊者從彼而來,鄔波底沙見已,便即問曰:「誰是汝師?所學何法?誰邊出家?」馬勝答言:「我之大師,是釋迦種,沙門喬答摩,今證無上正等菩提。彼是我師,我依於彼,剃除鬢髮而為出家,修行梵行,讀誦教法。」爾時鄔波底沙告言:「具壽!願與我說,令我得聞。」馬勝報曰:「如來教法,甚深微妙,難解難知。我近出家,不能廣說。然我今者不能記文,略說其義。」底沙告曰:「願說其義。」爾時馬勝便以伽他而告之曰:

「諸法從緣起,  如來說是因;
 彼法因緣盡,  是大沙門說。」

說是頌已,時鄔波底沙即便離垢,證得法眼,法中之眼。得見法已,心無疑惑,情無畏懼,忽便起立,恭敬合掌,作如是言:「此是我師,此是正法。住此法者,更不墜墮,是無憂處。我從無量曠大劫來,未曾聞此甚深要法。」即告具壽:「大師世尊,今在何處?」答曰:「我之大師,在王舍城羯蘭鐸迦池側。」時鄔波底沙聞是語已,歡喜踴躍,恭敬合掌,右遶三匝,奉辭而去,便即往詣俱哩多處。時俱哩多遙見而來,告鄔波底沙曰:「汝今容貌,異常鮮潔,諸根清淨,為得甘露上妙法耶?」鄔波底沙答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時鄔波底沙具申上事,說伽他曰:

「諸法從緣起,  如來說是因;
 彼法因緣盡,  是大沙門說。」

爾時俱哩多聞是法已,告言:「具壽!更為我說。」時鄔波底沙復為重說:

「諸法從緣起,  如來說是因;
 彼法因緣盡,  是大沙門說。」

說是法已,時俱哩多便得離垢,證得法眼,法中之眼。既見法已,恭敬合掌,歡喜頂禮,作如是言:「此是正法,若住此者,不墮落處。我從無量俱胝劫來,未聞此法。」時俱哩多告鄔波底沙曰:「大師世尊今在何處?」答曰:「在王舍城羯蘭鐸迦池側。」聞是語已,又告鄔波底沙:「今宜共往,於彼出家,修行梵行。」答言:「甚善!」俱哩多曰:「問諸弟子,共許以不?」鄔波底沙報言:「善哉,善哉!汝是名德,眾所知識,應問弟子。」爾時俱哩多告諸弟子曰:「我與鄔波底沙,今欲往詣佛世尊所,出家學道,修行梵行。汝等云何?」弟子答曰:「我等所學,皆依師授。今鄔波馱耶隨佛出家,我等亦願隨佛出家。」師告言:「善!今正是時。」爾時鄔波底沙與俱哩多,各與二百五十弟子,即出王城,欲往羯蘭鐸迦竹林池所。

爾時具壽馬勝苾芻,去世尊不遠,在一樹下寂然宴坐。鄔波底沙既遙見已,告俱哩多曰:「為當先去禮世尊耶?為先於鄔波馱耶處而為聽法?」俱哩多曰:「應聽法處。」作是語已,俱詣尊者馬勝苾芻處,頭面禮足,退坐一面。爾時如來眾中有一婆羅門,先事月神,世尊為彼婆羅門而說伽他曰:

「若人能了法,  無論老與少,
 當須起恭敬,  猶如月初出。」

爾時會中,有一事火婆羅門,世尊復為而說頌曰:

「若人能了法,  無論老與少,
 當須起恭敬,  如火能淨穢。」

爾時鄔波底沙與俱哩多等,頂禮尊者馬勝足已,即詣佛所。爾時世尊與無量百千苾芻眾等前後圍遶,而為說法。世尊遙見俱哩多等,便告諸苾芻曰:「汝等見此二人,大眾圍遶而為上首不?」答言:「如是!我等已見。」世尊復言:「汝等當知,此二人等,於我法中,出家學道,於聲聞中,神通、智慧最為第一。」時俱哩多及鄔波底沙,至世尊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願與我等,於善法中,出家近圓,成苾芻性,修持梵行。」

爾時世尊命彼二人:「善來苾芻!修行梵行。」佛既語已,時彼二人,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如曾剃髮已經七日,威儀具足如百歲苾芻,而攝頌曰:

 世尊命善來,  諸根得寂靜,
 發落衣著身,  威儀如百夏。

時有眾多苾芻,食時著衣持缽,入王舍城,次第乞食。於其城內所是珊逝移諸弟子等,見諸苾芻,共相譏笑而說伽他曰:

「佛於王舍城,  摩揭陀最勝;
 珊逝悉度訖,  汝今當度誰?」

時諸苾芻聞是語已,便失威德,情不歡喜。乞食得已,還至本處,飯食已訖,收衣洗足,至世尊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時諸苾芻白佛言:「世尊!我等食時,王城乞食,所有珊逝移弟子等種種譏嫌,具說上事。我等默然,無有威德,情懷不樂。」佛言:「彼若作如是語,汝應此答:

「凡度應如法,  世尊教是正;
 汝等有何知,  彼度是依法?

「若作此答,彼無威德,默然而去。」時諸苾芻著衣持缽,入王舍城,次第乞食。時珊逝移諸弟子等如上譏嫌,說伽他曰:

「佛於王舍城,  摩揭陀最勝;
 珊逝悉度訖,  汝今當度誰?」

時諸苾芻聞是語已,便說伽他答曰:

「凡度應如法,  世尊教是正;
 汝等有何知,  彼度是依法?」

時珊逝移弟子,聞是語已,威德俱失,默然退散。後於異時,摩吒羅婆羅門夫妻俱亡,底沙婆羅門及妻舍利,命亦終歿。俱瑟恥羅從南方還,將無後世論至那剌陀聚落。有守門人問曰:「具壽!汝是俱瑟恥囉不?」答言:「如是。眾人得知。」問守門人曰:「摩吒囉婆羅門今在何處?」答言:「已死。」又問:「其妻及底沙等。」具答如前。又問:「舍利子今在何處?」答言:「在王舍城。有一大師名曰珊逝移,近出世間,於彼出家。」俱瑟恥羅便作是言:「婆羅門法,不應出家,此非善事。」作是語已,漸次而行至王舍城,問諸人曰:「珊逝移大師今在何處?」諸人答言:「大師已死。所有弟子悉於沙門喬答摩處,於彼出家。」嘆言:「甚善!彼既記言:『當作轉輪聖王,彼若作王,舍利子應為大臣。』」

爾時長爪梵志聞是說已,即詣佛所,作如是語:「沙門喬答摩!一切我法,所有見等,皆我不欲。所有事火,作如是見、作如是說:『我所見者,悉離悉除,亦離變易。若離此見、不取相續,更不取餘見。』沙門喬答摩!我如是見,我如是解。世人所見,多與事火相違。又說如是見解,皆住此道。汝喬答摩!作如是見、如是解不?又事火論曰:『若沙門婆羅門等,能舍此見,不取餘見,如是此等,真沙門婆羅門,是微妙處。又事火者,皆住三見。云何為三?一者一切不欲、二者一切欲、三者一切願不欲,乃至出家。』」

佛告諸苾芻:「於我聲聞弟子之中,明解聰利,俱瑟恥羅苾芻,最為第一。」

時具壽舍利子,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果。時諸苾芻咸皆有疑,請世尊曰:「此舍利子先作何業?由彼業故,感得利智、深智、無疑惑智。」

佛言:「諸苾芻!汝等應聽。其舍利子,先所作業,還應自得,非於餘處,廣說乃至果報還自受等。乃往古昔,於一聚落有婆羅門,娶妻未久便誕一息。不經多年復生一女,俱漸長大。父母遇病,皆悉身亡。時彼童子既遭憂慼,念往山林,即攜其妹共至林所,採拾花果以自支持。汝等苾芻!如大黑蛇,有五過患。云何為五?一者多瞋、二者多恨、三者作惡、四者無恩、五者利毒。應知女人亦有五過:一者多瞋、二者多恨、三者作惡、四者無恩、五者利毒。云何名為女人利毒?凡諸女人,多懷勐利染欲之心。是時童女既至成人,欲心漸盛,告其兄曰:『我今不能常飡花果以自存命,可往人間求請飲食。』時兄將妹共出山林,往婆羅門家而行乞食。兩俱齊喚,主人出看,見而告曰:『隱居之人亦畜妻室?』兄曰:『此非我妻,是親妹也。』即問兄曰:『曾娉人未?』彼報言:『未。』『若如是者,何不與我?』答曰:『此已遠離世間惡法。』女心欲盛,報其兄曰:『豈我林中食諸花果不能活耶?然我不堪煩惱所逼,共辭林野遠至人間,今可以我與婆羅門。』兄曰:『我實不能嫁娶於汝,此是惡法,非我所為。汝有俗心,任情所欲。』時婆羅門知女心已,延入家中,大會宗親,納以為婦,報其兄曰:『今與我同宅而居,別為一室。』兄曰:『我不求欲,當樂出家。』妹曰:『共立要契,方可隨情。』兄曰:『是何言要?』妹曰:『若其證得殊勝果者,可來相見。』兄曰:『善哉!如汝所願。』即便辭去,至隱士所而為出家。由彼宿世善根力故,遂於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無師自悟,證獨覺果,便作是念:『我先與妹,共立要契,今可往看。』便至其所,上昇虛空,身現神變,上出火光,下流清水,奇相非一,縱身而下。諸凡夫人見神通時,心疾迴轉,猶如大樹崩倒於地,頂禮尊足,白言:『大兄!今得如是殊妙勝德。』答言:『我證。』白言:『兄為資身,須得飲食。我為求福,願興供養,可住於此。』答曰:『汝無自在,可入報夫。』即白夫言:『仁今知不?我兄出家,成就禁戒,得上妙果,世間第一。我欲供養,不敢自專。若見許者,於三月中,飲食資給。』答言:『賢首!彼不出家,我雖不欲,終須供濟;況已出家,獲殊勝道。今隨汝意,供養三月。』其三月中,種種上妙供給其兄。三月既滿,即以上[疊*毛]刀子及針,即便奉施。兄既受已,以刀割截,刀子善利,裁割迅疾。其妹見已,便即蹲踞,作如是言:『願我根性,如此刀子,得善迅利,乃至未來,成就利智。』於時獨覺取衣縫刺,善用針線,縫刺無礙。妹便發願:『願我今身,乃至未來,令我智慧,猶若此針,智慧深遠,通達無礙。』」

爾時佛告諸苾芻:「勿生異念。往昔婆羅門女者,豈異人乎?今舍利弗是。由彼過去供養獨覺,奉施刀子及白[疊*毛]等,廣發誓願。由此善根,今得利智聰明第一。汝等苾芻!當知黑業,還得黑報。若行白業,還得白報,乃至廣說,如上應知。」

時諸苾芻咸皆有疑,白世尊曰:「具壽舍利弗,昔作何業?今得非貴族種,非極下賤,處中而生,數數出家。」

佛告諸苾芻:「汝等應聽!乃往過去,有一國王,娶妻不久,自恣慾樂乃至遊獵,不經多年便誕一息。其子長大,見其父王非法化世,便作是念:『我父滅度,當墮地獄。我紹王位,亦同斯苦。我應往於善法律中,出家修道乃至梵行。』作是念已,即詣父所,白言:『大王!願王放我出家。』王告子曰:『所有種種祭祠天等,皆求富貴。汝是太子,乘象之種,王位在即。汝今何故而求出家?』種種呵責,不放出家。後於異時,太子乘象出城遊觀,見一貧人持葉乞食,告曰:『賢首!我是貴種,不得出家。汝非貴種,何不出家?』答言:『我無衣缽,云何出家?』報言:『賢首!我當與汝三衣缽等,汝應出家。』答言:『極善!』於時太子如上付與。時有五通仙人,在一樹下樂寂宴坐。於時太子及與乞士,俱詣仙人處。太子下象,至仙人處,白言:『聖者!願與出家。』時彼仙人即與出家。太子告言:『我今欲去,汝若得道及與證果,願令相報。』彼即答言:『如仁所言。』既出家已,即往靜處宴坐修定,遂於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無師自悟,證獨覺果,便作是念:『我所證果,皆由太子。我應於彼今可往看,示現神變。』作是念已,便至其所,上昇虛空,種種神變,乃至火光,下流水等,廣如上說。時諸人等見神變已,心疾迴轉,猶如大樹崩倒於地,咸皆頂禮,白言:『聖者!今證如是殊勝果耶?』答言:『我證。』太子見已,作如是念:『彼所獲者皆悉由我,我不出家證斯果者,莫不皆由高族家生?』作是念已,便發誓願:『唯願我等,生生世世,勿於高族家生及以下賤,處中而生,令我無障,易得出家。』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往太子者,豈與人乎?今舍利弗是。由彼昔時誓願力故,今生出家,自在無礙。當知果報,自作自受。若作白業還得白報,若作黑業還得黑報,乃至善惡,廣說如前。汝等苾芻!當如是學。」

時諸苾芻咸皆有疑,唯佛世尊能斷疑惑,諸苾芻等白世尊言:「此具壽舍利弗,作何福業成熟善根,於聲聞中,智慧第一?」

佛言:「由昔過去發願力故。」諸苾芻等白言:「世尊!作何誓願?唯佛慈悲,為我廣說。」佛告諸苾芻:「汝等應聽!乃往過去,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有佛出世號曰迦攝波,十號具足。此舍利弗有一教師,迦葉佛所而得出家。迦攝波佛記舍利師:『汝於聲聞眾中,聰明智慧最為第一,乃至梵行而無虧缺。然無果報,非獲於果。』至師命終時廣發誓願:『我所修行梵行功德,以此善根,願迦葉波佛與彼嗢怛囉婆羅門,當來世時,人壽百歲有佛出世,號曰釋迦牟尼應正等覺,十號具足,於彼教中而得出家,斷諸煩惱乃至漏盡,證阿羅漢果。』爾時舍利弗,今所獲果,一如師願。由彼願力故,今舍利弗,諸聲聞中智慧第一。」

時諸苾芻咸皆有疑,唯佛能斷,白世尊曰:「彼具壽大目乾連,先作何業?成熟善根,諸聲聞中,神通第一。」

佛告諸苾芻:「汝等應聽!彼大目乾連,乃往過去,善行善業,積聚善根,乃至果報,廣說如前。」

佛告諸苾芻:「乃往過去波羅奈城,去斯不遠,有一仙人於彼居止,心行慈悲,憐愍有情。於時有一採樵貧人,負薪至彼,疲極偃息。仙人見已,極生憐愍,遂作是念:『此貧窮人,先世不種修行善根,雖得人身,受斯辛苦而得衣食。我今應度此人出家,令修梵行。』作是念已,告言:『賢子!汝受辛苦,何不出家?』答言:『大仙!我是貧人,採樵活命,誰能見是度我出家?』告言:『賢首!我當度汝,令得出家。儻若獲果,願當相報。』答言:『聖者!必若證果,必當相報。』時彼仙人即與出家。既出家已,而逐靜處修禪習定,遂於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無師自悟,證獨覺果,便作是念:『我所證果,皆由仙人。我應覆誓,往看相報。』作是念已,至其仙所,上昇虛空,下流清水,乃至火光,十八變等,如前廣說。其仙見已,心疾迴轉,猶如大樹,崩倒於地,便發願言:『願我所修無量功德,於當來世所有威德如汝所有,神通第一。』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往仙人者,豈異人乎?即大目乾連是也。當知果報黑白業等,廣如上說。汝等苾芻!應如是學。」

時諸苾芻咸皆有疑,唯佛能斷,來白佛言:「此大目乾連,復作何業,於大德中,神通第一?」

佛告諸苾芻:「汝等應聽!乃往過去,此賢劫中迦攝波佛出現世時,以誓願故,廣如上說。」

時諸苾芻咸皆有疑,唯佛能斷,來白世尊:「具壽憍陳如,先世作何善業?成熟善根,能四如意解,今時利根明瞭。」佛告諸苾芻:「於此賢劫中,過去有佛出現,名迦攝波,有教師修持梵行不獲果報,臨命終時發誓願故,如前廣說。」

於佛住世之時,若有出家近圓者,皆來於世尊所,佛言:「善來苾芻!」鬚髮自落,袈裟著身,自然持缽,即為出家近圓。別有一人,在外遠國,於苾芻處來求出家。彼苾芻將此人,來於佛所,欲與出家近圓。其人在路身亡,乃不得出家。時諸苾芻緣此事故,來白佛言,具如上說。爾時世尊便作是念:「疲乏我聲聞,若有人求出家近圓,在遠國者,我許於苾芻僧眾與彼出家近圓。」時佛世尊集諸苾芻,告言:「緣此事故,從今已後,若有求出家者,許苾芻僧眾與出家與近圓。」佛許此事已,彼苾芻眾不知云何與出家與近圓?以緣白佛。時世尊告諸苾芻:「但有人來求出家者,當問諸難。若無障難者,然後與受三歸。即令合掌[跍*月]跪,當自稱名,盡一形世,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後與受五學處、十戒、二百五十戒。廣如餘說。」

既出家近圓已,於阿遮離、鄔波馱耶處,無怕懼心,所作之事,皆無所問。時諸苾芻以緣白佛。

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我今為諸弟子,制其學處:若諸弟子所作事業,以水灑地,及瞿摩耶塗壇掃地,及修理衣缽,食噉等事,不告白師,及有客苾芻,先不相識,來至房中,應白師知。唯除五事,餘悉皆白。若不如是,得越法罪。言五事者,所謂嚼齒木、飲淨水、大小便利,及四十九尋內禮制底,此不應白二師。所有縫衣等事,弟子應白:『師勿自勞,我當代作。』若如是者善;不如是者,得越法罪。師若為福及眾作,不代無犯。二師有病,須勤看侍,應白師言;所須醫藥及以飲食,應隨師意,不得違情。若如是者善;若不如是,同前得罪。若二師有犯,同住弟子應善方便白二師言:『師犯如是惡作之罪,師應發露。』廣說如上。二師邪見,大眾為作驅擯等令出住處。弟子應須於大眾處,慇勤求謝,令眾歡喜。又須白師:『勿作惡見。』方便正諫令舍是事,令眾及師,和合樂住。若不如是,得越法罪,乃至廣說,如上應知,若二師犯僧伽伐尸沙罪,弟子應須令師發露。若復僧伽與其二師行遍住法及以意喜,不得與善苾芻同室眠臥等事。若如法悔,罪根及業,悉皆除滅,同善苾芻,乃至複本等,廣如上說。若如是者善;若不依行者,得越法罪。其弟子等慇勤諫悔;弟子有過,師亦慇勤呵責令改。」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卷第二


上篇: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

下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大唐沙門釋義淨奉 詔譯 如是我...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一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翻經...

說罪要行法

說罪要行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每於半月月盡憶所犯罪。...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

菩薩瓔珞本業經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集眾品第一...

菩薩戒本

菩薩戒本一卷(出〈地持戒品〉中) 慈氏菩薩說 北涼天竺...

大沙門百一羯磨法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大沙門百一羯磨法一卷 (白...

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

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註音版】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

【註音版】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卷第一(一名十千日光三昧定...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卷第一 西天譯...

佛說兜調經

佛說兜調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

佛說未曾有經

佛說未曾有經 後漢失譯人名出古舊錄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

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

佛說千佛因緣經

佛說千佛因緣經佛說千佛因緣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

【佛教詞典】即空

(術語)三諦中之空諦。謂一切法非滅卻,然後始空也。...

【佛教詞典】金光明經文句

凡六卷。隋代智顗口述,門人灌頂筆錄。略稱金光明文句...

「媽媽」到底值多少錢

世界上2/3的財富是由人創造的,因此可以說,盡心盡責養...

灌甘蔗喻

過去有兩個人,同時種植甘蔗並約定說:種植好的有獎賞...

於一切相中,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分別故

由於現前現住安立一切相中,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分...

兩場助念帶給我的觸動

3月16日一大早,起床後,我習慣地看一眼微信,突然看到...

亡者有瑞相,能否判斷已往生極樂

問: 我們這裡有一座淨土寺,成立了助念團,好多居士...

修無常觀能使自己精進修學

警世非常,覺諸幻化。 這是透過無常觀,策發我們的出離...

只要發堅固心和長遠心,就可成功

修行一法,易則容易,難則實難。易者,只要你放得下,...

聖嚴法師《覺察自己的偏聽偏執》

如果不能覺察自己的偏執,就會被自己的好惡所蒙蔽;...

調整心態比你佛號數目更重要

淨土宗一般人的盲點在哪裡?在第一個。我相信淨土宗的...

這是大孝中的大孝

【原文】 人子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

為何女眾一生只能出家一次

佛教經典中,明確記載女眾一生只能出家一次,而男眾能...

何事勸人生彼國,只緣此土道難成

為什麼只是勸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歷代祖師大德有智...

【視頻】《普門品》觀成法師粵語念誦

《普門品》觀成法師粵語念誦

【視頻】占察懺行法與儀軌

占察懺行法與儀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