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教故事
慧律法師
大安法師
淨界法師
印光大師
夢參法師
佛經咒語
阿彌陀佛
觀音菩薩
地藏菩薩
佛法入門
佛學問答
念佛
智慧
福報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懺悔
【佛光大辭典】(第83頁)
更多詞典列表
道忠
(1653~1744)日本臨濟宗僧。但馬(兵庫)人...
道昌
(1089~1171)宋代雲門宗僧。浙江寶溪人,俗...
道紀
北齊高僧。居於鄴下,宣講成實論三十載。又曾出鄴郊講...
道服
經我國改革之法衣(直綴),近世日本又加以簡略化,稱...
道果
道,菩提;果,涅槃。由菩提之道而證涅槃之果,故稱道...
道果論
西藏佛教薩迦派之主要教義。又作道果法。認為修法者若...
道林
(一)(314~366)東晉僧。陳留(河南開封)人...
道林寺
位於南京城外之鐘山。又稱蔣山寺。劉宋元嘉(424~...
道法智
梵語 mārga dharma-jāna。八智之一...
道
(1056~?)遼道宗時之僧。雲中(山西)人,俗姓...
道忞
(1596~1674)清初臨濟宗僧。廣東潮陽人,俗...
道旻
(1047~1114)宋代臨濟宗黃龍派僧。興化(福...
道亮
(1608~1691)明末清初黃檗宗僧。杭州錢塘人...
道信
(580~651)為我國禪宗第四祖。嗣法於僧璨,傳...
道俗
(一)佛道與世俗之併稱。僧睿之中論序(大三○·一上...
道俗七眾
即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
道前
指證悟實道以前之階位,與「地前」同義。梁譯攝大乘論...
道品
道,通往涅槃之道法;品,品類差別。據諸經所載,通往...
道宣
(596~667)唐代律僧。又稱南山律師、南山大師...
道後
指證悟實道以後之階位。未契實道為道前,正證實理為道...
道恆
(一)(346~417)東晉僧。鳩摩羅什之門人。陝...
道昭
(629~700)日本法相宗僧。河內(大阪府)人。...
道洪
(574~649?)唐代僧。河東(山西)人,俗姓尹...
道衍
(1335~1418)明初禪僧。長洲(江蘇吳縣)人...
道風
道之化人如風之靡草者,稱為道風。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道怤
(868~937)五代吳越僧。溫州(浙江)永嘉人,...
道怤縮手
禪宗公案名。為鏡清道怤勘驗好問法之童子之公案。禪苑...
道原
宋代法眼宗僧。嗣天台德韶國師之法,為南嶽第十世,住...
道哲
(564~635)唐代僧。臨邑(山東)人,俗姓唐。...
道悟
(一)(738~819)唐代禪師。渚宮(湖北江陵)...
道楷
(1043~1118)宋代禪僧。世人尊為曹洞宗第八...
道根
佛道之根芽。與「道元」、「佛緣」同義。以過去世所發...
道氤
(668~740)唐代僧。長安高陵人,俗姓長孫。初...
道泰
東晉譯經僧。涼州人。其時漢土方等諸經大多譯出,而三...
道祖
(347~419)東晉僧。吳(江蘇吳縣)人,俗姓竺...
道院集要
凡三卷。宋代晁迥(明道)著。乃有關佛教教理之隨筆集...
道基
(?~637)唐代僧。河南東平人,俗姓呂。隋尚書令...
道密
(1588~1658)明代曹洞宗僧。泗州(安徽)人...
道教
(一)佛陀所說之教,謂之道教。指佛道、佛教而言。 ...
道教義樞
凡十卷。青溪道士孟安排集。收於道藏太平部第七六二冊...
道淵
南朝宋僧。籍貫、生卒年不詳。俗姓寇,出家止住於建康...
道理
梵語 yukti。簡稱為「理」。指正確之理,即事物...
道理真理
日本唯識宗之用語。「別體真理」之對稱。相對於有為之...
道盛
(1592~1659)明末曹洞宗僧。福建浦城人,俗...
道眼
(一)修道而得之眼通(力)。又作天眼通。宗密之盂蘭...
道莊
(525~605)隋代僧。建業(南京)人。初從彭城...
道術
(一)謂道法技術;通於內、外、世、出世之法。無量壽...
道通
(一)(731~813)唐代僧。廬江(安徽)人,俗...
道章
(1655~1734)明末清初黃檗宗僧。錢塘(浙江...
道慈
(?~744)日本三論宗大安寺流之祖。大和(奈良縣...
道場寺
(一)位於建康(今之南京)。晉太寧(323~325...
道場樹
(一)指菩提樹。又作覺樹、道樹、思惟樹。釋尊於菩提...
道場觀
密家於行法時,先作結界,其次為建立本尊之道場而修觀...
道智
梵語 mārga-jāna,巴利語 magga-ā...
道欽
(714~792)唐代牛頭宗徑山派初祖。蘇州昆山人...
道琛
(一)(1086~1153)南宋僧。溫州樂清人,俗...
道登
(一)(412~496)北魏僧。東莞(山東沂水)人...
道華
謂佛正覺之智,清淨如蓮華,故稱道華。道,佛果之名。...
道閑
五代僧。福建長溪人,俗姓陳。為岩頭全奯之法嗣。出家...
道階
(1866~1932)湖南衡山人,俗姓許。名常踐。...
道隆
(1213~1278)南宋臨濟宗楊岐派僧。日本臨濟...
道意
猶言道心,求無上道之心。即無上道心、無上道意,亦即...
道業
又作道行。學道修行之意,特指佛道之修行,或成就佛果...
僧?
姚秦僧。又稱僧略。泥陽(陝西西安)人,俗姓傅。生卒...
道源
(1900~1988)河南商水人,俗姓王。法名能信...
道禁
佛道之禁戒。指大乘、小乘之諸戒律,係用以禁止諸惡者...
道義
新羅僧。朝鮮佛教禪門九山迦智山派之祖。北漢郡人。號...
道號
僧為表示其自身之願望,或自身悟道之機緣,或以所居之...
道詵
(827~898)新羅(朝鮮)禪僧。靈岩(朝鮮全羅...
道詵寺
位於韓國漢城道峰區。為新羅景文王二年(862)道詵...
道寧
(一)(?~1113)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徽州(安...
道實
(1620~1692)明末黃檗宗僧。福建侯官人,俗...
道種智
為三智之一。即遍知世間、出世間一切道門差別之智慧,...
道綽
(562~645)唐代淨土宗僧。為我國淨土宗第二祖...
道領
(1634~?)明末清初臨濟宗僧。潼川(四川)人,...
道齊
(一)(929~997)宋初法眼宗僧。洪州(江西)...
道愻
(556~630)唐代僧。河東虞鄉(山西)人,俗姓...
道德
有關人類行為善惡、正邪之原理。其原語為拉丁語之 m...
道德經
分上、下篇,凡八十一章。為先秦時道家之重要著作,乃...
道樂
(1640~?)明末清初臨濟宗僧。貴州思南印江人,...
道澄
(1616~?)明末清初臨濟宗僧。忠南(四川)人,...
道潛
(一)(?~961)五代法眼宗僧。河中府(山西)人...
道賢論
晉代孫綽撰。現已不存。內容散見於「梁書」等。本書將...
道餘錄
全一卷。明代姚廣孝(1335~1418)撰。姚廣孝...
道誾
(一)唐代淨土宗僧。籍貫、生卒年均不詳。為道綽之弟...
道器
指堪修佛道之根機,或能擔任道業之人才。梵網經菩薩戒...
道憑
(一)南朝劉宋僧。生卒年不詳。因多居於關中,世稱關...
道樹經
全一卷。三國時代吳,支謙譯。又作私呵昧經、私阿末經...
道獨
(1600~1661)明末曹洞宗僧。南海(廣東)人...
道臻
(1014~1093)宋代臨濟宗僧。福建古田人,俗...
道融
(一)魏晉時代僧。汲郡林慮(河南汲縣)人。鳩摩羅什...
道諦
梵語 mārga-satya,巴利語 magga-...
道濟
(一)(1150~1209)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臨...
道燦
(?~1271)宋代臨濟宗大慧派僧。又作道璨。吉安...
道膺
(835~902)唐代曹洞宗僧。薊門玉田(河北)人...
道隱
(1255~1325)元代臨濟宗楊岐派僧。杭州人。...
道璇
(702~760)唐代僧。系將禪、律、華嚴傳至日本...
道舊
道友。指久續道交之友。以道相交,故稱道;舊者,舊識...
道藏
為道教經書之總集。道教經書之正式匯輯成藏,為唐玄宗...
道邃
唐代天台宗僧。為我國天台宗第七祖(一說九祖)。長安...
道顏
(1094~1164)宋代臨濟宗大慧派僧。號卍庵。...
道寵
北魏僧。俗姓張,名賓。少有才藝,與李范共投國學大儒...
道證
新羅僧。曾來唐,居止於長安,投西明寺圓測之門下,窮...
道類智
梵語 mārga-anvaya-jāna。八智之一...
道釋畫
又作道釋人物、佛道人物。即與佛道有關之畫(大多為人...
道辯
後魏僧。范陽人,俗姓田。天性疏朗,才術高世。時有「...
道龔
北涼譯經僧。籍貫、姓氏、世壽均不詳。北涼永安(40...
道體
謂聖道之體。指自己之本心,以一切之聖道由之而生故。...
道觀雙流
為天台宗所立通教十地之中第九地菩薩所修行之相。道,...
鄔波三缽那
梵語 upasajpanna,巴利語同。意譯作近圓...
道者
謂修行佛道者,後指禪林之行者,或投佛寺求出家尚未得...
道吾得
禪宗公案名。南泉普願某日以褌(腰卷)示眾僧言:「無...
達布迦爾居
西藏佛教迦爾居派兩大傳承之一,屬密勒日巴所傳之一系...
達位
(1618~1684)明代臨濟宗僧。楚北人,俗姓瞿...
達受
清代僧。號六舟,又號秋楫、南屏退叟、小綠天庵僧。居...
達岸
(918~978)宋代僧。韶州(廣東)曲江人,俗姓...
達保哈解
(1077~1152)西藏名 Dwag-po lh...
達剎
梵名 Daksa。印度教之神,受到濕婆教及毗濕奴教...
達剛
(1609~1669)明代臨濟宗僧。茶陵(湖南)人...
達祖
(一)指禪宗初祖菩提達磨。(參閱「菩提達磨」520...
達尊
(1609~1664)明代臨濟宗僧。又稱爾瞻。浙江...
達須
梵語 dasyu,巴利語 dassu。又作達首。即...
達爾克
(Dahlke, Paul Wilhelm; 18...
達爾馬騰
西藏名 Dharma-bdav-phyug。西藏佛...
達爾麻仁欽
(1364~1432)西藏名 Darma rin-...
達摩多羅禪經
梵名 Dharmatara dhyāna-sūtr...
達摩笈多
(?~619)梵名 Dharmagupta。又作達...
達摩摩提
梵名 Dharmamati。意譯作法意。南齊僧。天...
達磨
(一)梵語 dharma,巴利語 dhamma 之...
達磨大師住世留形內真妙用訣
作者不詳。收於道教經典「雲笈七簽」卷五十七(道藏第...
達磨忌
於禪宗初祖菩提達磨忌日所修之法會。達磨於北魏孝莊帝...
達磨波羅
又作達摩波羅。(一)梵名 Dharmapāla。意...
達磨門下四神足
指道副、尼總持、道育、慧可四人。據景德傳燈錄卷三菩...
達磨流支
北周譯經僧。摩勒國人。明帝(557~560 在位)...
達磨面壁石
存於河南少林寺。石形酷似禪宗初祖達磨面壁之像。據姚...
達磨傳法偈
禪宗初祖菩提達磨傳法予二祖慧可時所說之偈。寶林傳、...
達磨馱都
(731~?)唐代譯經僧。又作達摩馱都。京兆雲陽(...
達磨像
並非專指禪宗祖師之肖像,而系由空想所產生之達磨像,...
達磨廓然
禪宗公案名。又作達磨廓然無聖、聖諦第一義、廓然無聖...
達薩姆格蘭特
興第語 Da?am Granth。印度錫克教經典之...
達羅毗荼國
達羅毗荼,梵名 Drāvida,巴利名 Damil...
達嚫
(一)梵語 daksinā,巴利語 dakkhin...
達觀
(一)(1138~1212)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婺...
違他順自
(一)因明用語。違他,違反敵者(問難者),即為敵者...
違自順他
「違他順自」之對稱。謂違背自家之本性而隨順他性。系...
違理心
謂違悖本不生之理,即違悖真如法性之理之心。淨嚴之大...
違順
違境與順境之併稱。又作順違。感苦之境界,稱為違境,...
違緣
指違逆於吾人身心之事緣,如盜賊、水、火等災難。又作...
遇法難
謂值遇佛法乃屬困難稀有之事。宿善甚厚始得值遇無上深...
遇賢
(922~1009)宋初禪僧。江蘇長洲人,俗姓林。...
過午不食
又作持午。佛教戒律規定出家人必須在規定之時間內進食...
過木橋
禪宗公案名。系神山僧密與洞山良价過獨木橋時所拈提之...
過去
梵語 atikrānta,巴利語 atikkant...
過去七佛
指出現於過去世之七佛,即:(一)毗婆屍佛(梵 Vi...
過去帳
日本佛教用語。又作靈簿、點鬼簿。即死者名簿。其上載...
過去現在因果經
凡四卷(或五卷)。又稱過現因果經、因果經。為劉宋求...
過去現在因果經繪卷
凡八卷。又作繪因果經。經卷分上、下兩段,上段為繪圖...
過去莊嚴劫
劫有大、中、小三種,現在之大劫稱賢劫,過去之大劫稱...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全一卷。又作集諸佛大功德山經、莊嚴劫千佛名經。譯者...
過去塵點劫
喻示過去之久遠。如法華經化城喻品有「三千塵點劫」之...
過未無體
謂過去、未來之法,非實有之體,唯現在之法,其體實有...
過度人道經
凡二卷。吳·支謙譯。全稱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
過海和尚
即唐代僧鑒真。據唐國史補載,天寶末年,揚州僧鑒真前...
過堂
僧眾上齋堂用食之意。又作上當、赴堂。備用清規卷六送...
過患斷
謂斷除煩惱之過患。又作情有斷。「功德斷」之對稱。即...
過現未來業報智力
如來十力之一。又作業異熟智力。謂如來對一切眾生之過...
過慢
為七慢之一。與人相等時,則謂我勝於人;若他人勝於我...
遍口聲
又作滿口聲。悉曇字母之體文(子音字)除五類聲(牙、...
遍成諸行
「頓成諸行」之對稱。修行菩薩,自發菩提心,至「等覺...
遍行
梵語 sarvatraga。(一)為唯識宗所立六位...
遍行因
梵語 sarvatraga-hetu。謂遍行之惑為...
遍周法界
法,指一切有形、無形,包含事、理、色、心之通稱。法...
遍所許宗
因明用語。又作眾共許宗。指立者(立論者)所立之宗(...
遍知
梵語 parijā。又作遍知。完全盡知之謂。原意系...
遍是宗法性
梵語 paksa-dharmatva。因明用語。為...
遍計所起色
為唯識宗所說「法處所攝色」五種之一。指依第六意識之...
遍計所執性
梵語 parikalpita-svabhāva。乃...
遍參
遍,遍歷;參,參學。指僧侶雲水行腳,參遍天下之善知...
遍淨天
遍淨,梵名 ?ubha-krtsna,巴利名 Su...
遍喻
為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九所說八種譬喻之一。又稱全喻...
遍觀一切色身想觀
為觀無量壽佛經所舉十六種觀法中之第九觀。又稱真身觀...
遁世
又作隱居、隱遁。摒除世事,隱居山野,修學佛道;亦即...
遁倫
唐代新羅僧。生卒年不詳。又稱道倫。著有瑜伽論記二十...
遁麟
唐代僧。生卒年不詳。又稱富春沙門。為唐代俱舍論學僧...
酬因感果
謂酬報因行功德而感得果報。三身中之報身即為酬因感果...
鉗錘
鉗,鐵鋏;錘,鐵錘。兩者均為鍛煉金屬所必使用之器具...
鈸
敲擊樂器之一種。為佛教法器之一。又稱銅鈸、銅鈸子、...
鉤
梵語 avku?a。又稱鐵鉤、俱屍鐵鉤。與「錐」同...
鉤召法
鉤召,梵語 ākarsana 或 ākarsanī...
鈴
(一)梵語 ghantā。指在佛前誦經時,所鳴打之...
鈴木學術財團
為二次大戰以後,日本財經界與佛教界聯合成立之學術研...
隔子門
寺院住持所居之方丈室,其面向外庭之小門,稱為隔子門...
隔生即忘
缺乏德行之一般凡夫,或菩薩中階位較低者,於降生時即...
隔身句
禪林用語。又作隔手句。指無法以語言文字充分表達之語...
隔靴抓癢
禪林用語。又作隔靴搔癢、隔靴爬癢。即隔著靴而抓足之...
隔歷
隔離歷別而不融通。又作隔歷不融、歷別。「圓融」之對...
隔歷三諦
(一)又作次第三諦、歷別三諦。與「圓融三諦」對稱。...
隔歷長遠教
指天台宗所立化法四教中之別教。此教所斷之三惑,其體...
雍布拉崗
位於西藏奈布東東南五公里處。相傳於古藏王夾陀朵嘌思...
雍正帝
(1687~1735)為清朝第五代皇帝。姓愛新覺羅...
上一頁
下一頁
佛教智慧
學佛感應
殺生
孝順父母
廣欽老和尚
衍慈法師
妙法蓮華經
省庵大師
觀音菩薩
定力
治病
界詮法師
弘一大師
地藏經
證嚴法師
妙蓮老和尚
佛弟子文庫 fodizi.tw
隨機推薦
文庫首頁
回頂部
全部欄目
網站郵箱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