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厭世觀

【佛光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為一種認為人生並無真正幸福可言之思想。又作厭世主義、悲觀哲學。亦即主張宇宙人生有苦而無樂,有惡而無善,或樂與善均不足匹敵苦與惡;而此一充滿不幸與不合理之世間亦無謀取改革與進步之可能。於近世之西洋哲學中,最足代表厭世主義者為德國之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其於「意志及表象之世界」一書中充分顯現絕對之厭世觀,謂芸芸眾生,日惑於求樂,而樂終不可得,苦終不能脫;又當前之人類文化生活皆由無數個體生命之盲目本能所致,故無所謂進步與發展可期。准此而觀,人生於世,雖欲避苦求樂,然順此盲目意志而生存,亦將苦痛終生而已。

論者咸謂,叔本華之厭世觀乃受印度哲學或佛教思想所影響。然於印度吠陀時代初期,厭世觀並無明顯之表現,其後,自梵書至奧義書時代,因受「業」及「輪迴」思想之影響,厭世之色彩乃漸趨濃厚,當世之思想家普遍倡言自苦惱之人生求得解脫,亦即自肉體及煩惱中解放靈魂(梵 ātman; purusa; jīva; prāna; manas),因而強調禁慾、苦行及冥想(修定)為解脫途徑。但至中期奧義書及正統婆羅門則持相反觀點,主張「梵我一如」之說,故產生樂天而肯定之世界觀。另一方面,於六師外道中,更由厭世觀進一步否定靈魂之存續,而出現唯物、虛無之思想。

釋尊主張人生無常、無我(空)、苦,認為所謂「我」與「靈魂」,並無不變常住之本質。由是,遂被視為徹底之厭世觀,或虛無論者。然釋尊之主張,旨在揭示自人生無常、無我、苦等事實中尋求如實知見,如實知見乃是走向解脫之道。所謂道,即四聖諦、八正道,而解脫之世界即是涅槃寂靜。在大乘佛教中,此世界所表現者乃為積極之常樂我淨,蓋涅槃之境界實乃洞徹厭世、虛無後所達到之突破境界。 p5758

上篇:厭世 下篇:厭求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光大辭典

間色

中間色。縫製袈裟時要選用三種的壞色,即青之間色,黑...

赤髭毗婆沙

(人名)天竺佛陀耶舍Buddhayaśas此雲覺明。後秦弘始...

道號

僧為表示其自身之願望,或自身悟道之機緣,或以所居之...

上肩

指禪家之上位。例如東序之人以佛座在上,而以己之右肩...

金錢比丘

(人名)過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出世時,有一貧人,以賣...

薄拘羅

(人名)Vakkula,又作薄矩羅,薄俱羅,薄羅婆拘羅,縛...

諸佛所化有情有共不共

【諸佛所化有情有共不共】 p1362 成唯識論十卷十八頁雲...

懺法

懺法是悔除所犯罪過以便積極修行的一種宗教儀式。   ...

細軟語

【細軟語】 p1033 集異門論十三卷六頁云:問:云何細軟...

世俗諦空

【世俗諦空】 p0510 瑜伽九十二卷十九頁云:復次於外事...

五種真實功德

【五種真實功德】 p0274 瑜伽四十六卷十一頁云:又諸菩...

行事鈔導俗化方篇第二十四

亦名:導俗化方篇 子題:導俗、化方 行事鈔·導俗化方...

【大藏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大藏經】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大藏經】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漢傳版): 那(na...

【大藏經】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大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奉 制...

阻礙你們晉陞的人

在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有一家大型公司。一天,員工們外...

看破五濁惡世,生髮厭離心

進一步談五濁惡世這種是為甚難。而且,特別談到五種決...

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唐朝百丈禪師在《叢林要則》裡提出過二十條簡明扼要的...

淨慧法師:佛力加持與機緣

各位大德: 第二個七又開始了,時間如流水一般逝而不...

有這五心,何來心累的羈絆

養生的方法,可謂多如牛毛。其實,真正的養生是養心。...

千句偈不如一句有益的偈語

唱誦毫無義理的千句偈語,不如唱誦一句有法益的偈語,...

教婦初來,教子嬰孩

古人說,教婦初來,教子嬰孩。就是說教育要從早、從小...

聖嚴法師《互信的建立》

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建立在誠懇的基礎上,有誠意才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