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光大辭典】(第82頁)   更多詞典列表

義懷

(989~1060)宋代僧。永嘉樂清(浙江樂清)人...

義類

(一)梵語 artha-gati。事物之意趣、意義...

義類次第

法相宗釋三時教判之用語。謂釋尊所說之教法,不關年月...

義釋

巴利名 Niddesa。音譯作尼涕娑。屬巴利文小部...

群則

西藏佛教格魯派寺院中之一種特殊僧官。出家人在寺中化...

群萌

梵語 bahu-jana。意謂多數之生類。又作群生...

(一)梵語 ārya,巴利語 ariya。於日常的...

聖一國師語錄

全一卷。全稱聖一國師住東福禪寺語錄。日本臨濟宗僧東...

聖人

(一)梵語 ārya。又稱聖者、聖。指證得聖智,而...

聖水寺

(一)位於浙江杭縣吳山西南雲居之山中。宋元祐年間(...

聖主

又作聖主師子。佛之尊號。佛為諸聖中之上首,故稱聖主...

聖因寺

位於浙江杭縣孤山山麓。本為清聖祖之行宮,雍正時改為...

聖行

五行之一。即佛菩薩等所修之行。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一...

聖衣

聖者所著用之衣服。即依據佛制所定之衣,有僧伽梨(大...

聖位

(一)三乘人證得菩提之果位。新華嚴經卷二十六(大一...

聖住寺

位於韓國忠清南道保寧郡。為朝鮮佛教禪門九山中聖住山...

聖言

謂正直之言語。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卷十載有四聖言,即...

聖典

「聖典」一詞,自我國西漢以降,即指與聖人之言行有關...

聖典教書

Granth Sāhib 或 Guru Grant...

聖性

唯識家稱生無漏智而斷煩惱之性為聖性,即俱舍家所說之...

聖性離生

謂生無漏智而斷煩惱,永離異性(凡夫)之生。唯識家稱...

聖果

(一)依聖道所證得之果報。即指菩提涅槃。[天台四教...

聖武天皇

日本第四十五代天皇。為文武天皇之第一皇子。與皇后(...

聖胄集

凡五卷。華岳玄偉編於唐代光化二年(899)。又作玄...

聖勇

梵名 ārya?ūra。西元六世紀頃之印度佛教文學...

聖胎

指菩薩修行階位中之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賢位。因其...

聖堅

東晉譯經僧。西域人。久居涼州,通華、胡語文。出三藏...

聖教

梵語 āgama,巴利語同。音譯作阿笈摩。聖者所說...

聖教序

即指御制序。一部新的經論譯成時,為嘉許譯者,皇帝親...

聖教量

梵語 āgama,或 āgamapramāna。又...

聖教會

(ārya Samāj)印度教近代著名之革新派。系...

聖眾

係指佛、菩薩、緣覺、聲聞等。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五中,...

聖眾來迎

即念佛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聖眾前來迎接往生極樂...

聖眾來迎圖

描繪佛菩薩前來迎接臨終之行者之圖相。略稱來迎圖、迎...

聖智

正照真諦,遠離虛妄分別之智慧,稱為聖智。往生論註卷...

聖慈寺

位於四川成都東勝街。又稱大慈寺。唐代肅宗(756~...

聖節

即皇帝之誕辰。又稱天長節。據興禪護國論卷下所載,禪...

聖道

(一)聖正之道。與「俗道」相對。即無漏智所行之正道...

聖道門

淨土教將佛道大別為聖道門與淨土門二種。(一)在此世...

聖僧

又作上僧。原指開悟且德高望重之僧,後轉指於齋堂上座...

聖壽寺

(一)位於陝西綏德縣伏龍山。創建情形不詳。元英宗泰...

聖種

(一)意即聖賢之種子。佛陀入滅之後,弟子次第嗣繼其...

道炳

(365~435)東晉僧。廬山十八賢之一。穎川人,...

聖德太子

(572~621)又稱廄戶皇子、豐聰耳命、上宮太子...

聖箭堂述古

全一卷。明代僧為霖道霈(1615~1702)編。收...

聖誕日

即諸佛菩薩之降誕日期,為佛教界之重要節日。我國通常...

聖賢

聖人與賢人之併稱。修行佛道,達於見道以上之階位者,...

聖積寺

位於四川峨眉縣。為峨眉山下第一大寺,古稱慈福院。傳...

聖諦

所謂諦,乃真實不虛之理;聖諦即指聖者所知一切寂靜之...

聖諦現觀

謂於見道之位以無漏智觀四聖諦之境。即於見道苦法智忍...

聖嚴法師

(1930~)江蘇南通人,俗姓張。號慧空。襁褓中以...

聖寶

(832~909)日本真言宗僧。敕謚「理源大師」。...

聖護院

為日本修驗道(本為天台宗寺門派)大本山,位於京都市...

聖觀音

梵名 āryāvalokite?vara。觀世音菩...

腳下煙生

禪林用語。即由腳底下生起黑煙,以致看不見任何東西;...

腳布

入浴時所用之布,纏於腰部,後系浴裙。又稱腳巾,律典...

腳色

原指官吏任用考試時,所提出之履歷文書。又作腳色狀、...

腳絣

裹腳之布條,旅行時用之。又作行纏、脛衣、脛巾、護[...

腳跟

禪林用語。即腳之後跟;於禪林,常轉指本來自我。蓋腳...

腳頭簿

為化主記錄其行腳各地勸募之簿冊。禪苑清規卷五化主(...

葷酒

葷與酒之併稱。葷,又作葷辛,指味辣而臭氣濃烈之植物...

落草

禪林用語。謂降低身份地位。禪林中之教化方法,教化者...

落髮染衣

謂剃除鬚髮,舍棄一切扮飾,著壞色衣出家。又出家通稱...

落謝

謂現在之法,滅其作用,於過去中謝去。於佛教諦理中,...

葉巴迦爾居

西藏佛教迦爾居派潑結迦爾居支派之一。約於十二世紀後...

葉舟

明代畫僧。生卒年不詳。江蘇松江人。字飄仙,號雪漁。...

葉衣菩薩

葉衣,梵名 Parna?avarī,乃披葉衣之意。...

將死屍埋葬之意。埋葬死者之儀式,稱為葬式、葬儀、葬...

葛木寺

位於日本大和添上郡木辻村。又稱葛木尼寺、妙安寺。為...

葛城

指日本奈良、大阪交界之金剛山地一帶。奈良縣之東斜面...

葛倫維德

(Grynwedel, Albert; 1856~...

葛德納

(Geldner, Karl Friedrich;...

葛藤

禪林用語。指文字、語言一如葛藤之蔓延交錯,本用來解...

董正之

(1910~)遼寧瀋陽人。國立中山大學法律系畢業。...

董其昌

(1553~1636)明代書畫家。江蘇松江華亭人。...

虞愚

浙江山陰人。字佛心,號德元。民國十三年(1924)...

蜀板

宋藏(宋板大藏經)之一。又稱開寶藏。自宋太祖開寶四...

蜆子

唐代曹洞宗僧。洞山良价之法嗣。生卒年、籍貫均不詳。...

補陀洛山

補陀洛,梵名 Potalaka 或 Potala,...

補陀落海會軌

全一卷。唐代不空譯。全稱「攝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經計...

補特伽羅

梵語 pudgala。(一)又作富特伽羅、弗伽羅、...

裘代

又作裘袋、裘帶、宮體。日本法衣之一種。多為素絹製成...

裝飾經

即裝飾華美之寫經(手抄經本)。據信力入印法門經卷五...

(一)思惟事物之理而能有所了知者,稱為解;系與「信...

解三洪

明末清初臨濟宗僧。蘇州(江蘇)嘉定人,俗姓葛。號解...

解行

(一)即智解與修行之併稱。指由見聞學習而知解教理,...

解行地

梵語 adhimukti-caryā-bhūmi。...

解行發心

為大乘起信論所說三種發心之一。謂於菩薩修行階位中之...

解空

(一)悟解諸法之空相。佛弟子中,以須菩提為解空第一...

解虎錫

指北齊僧稠禪師以錫杖解開兩虎之相鬥。據續高僧傳卷十...

解信

非如實信仰教法,而賴義理之智解與教法之分析所得之信...

解界

(一)解除修法時所結之界場。於律中,界有攝僧界、攝...

解夏

又作夏竟、夏滿、夏解。自印度以來,僧團於每年雨季時...

解夏草

解夏之日,僧贈檀越之物。此日,諸比丘取生茆擬如來成...

解悟證悟

由理解真理而得知者,稱為解悟,又稱開悟;由實踐而體...

道明

(一)唐代僧。乃五祖弘忍之弟子蒙山慧(惠)明。(參...

解深密經

梵名 Sajdhinirmocana-sūtra。...

解深密經疏

凡十卷。新羅僧圓測(613~695)撰。收於卍續藏...

解脫

梵語 vimoksa(音譯作毗木叉、毗目叉)或 v...

解脫天

指玄奘三藏。玄奘在印度時,彼土之小乘眾尊稱其為解脫...

解脫耳

以耳聞法,遂得解脫,即耳為解脫之門,故稱解脫耳。蓋...

解脫身

梵語 vimukti-skandha。五分法身之一...

解脫味

梵語 vimukti-rasa。出世法三味之一。即...

解脫服

又作解脫幢相衣、幢相衣,解脫幢衣。為袈裟之別名;因...

解脫知見身

五分法身之一。解脫知見為如來法身之一分,故稱解脫知...

解脫門

得入解脫境界之門,即稱解脫門;乃指脫離三界之苦而令...

解脫食

出世五食、九食之一。出家行人由解脫惑業之繫縛,增長...

解脫香

五分法身香之一。指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

解脫堅固

五五百年之一。即大方等大集經所說五堅固之第一。佛陀...

解脫深坑

執著於解脫而不能圓滿自利利他之行,譬如墮於深坑,故...

解脫道

梵語 vimukti-mārga。為四道之一。乃於...

解脫道論

梵名 Vimokāamārga-?āstra。凡十...

解脫障

梵語 vimukty-āvarana。又作定障。「...

解脫幢相衣

即袈裟。又作解脫幢相袈裟。幢,佛塔之標幟。袈裟為出...

解脫藏

指遠離一切繫縛而得自在解脫之人。千手千眼大悲心經(...

解境十佛

華嚴圓教之菩薩以真實之智解照見法界時,所觸目者,無...

解學

與「行學」相對稱。謂博為智解,廣學內外典。善導之觀...

解釋

指解說、釋明經典之文義。如顯揚聖教論卷十三所說,應...

該攝

華嚴宗慣用語。又作賅攝。該,完備、齊全;攝,吸取、...

該攝門

華嚴宗解釋別教一乘之用語。為「分相門」之對稱。華嚴...

試經

唐代為控制僧尼人數,禁止私自出家而設立之制度。度僧...

詩佛

唐代王維之別稱。王維信佛甚篤,素持長齋,且對佛學造...

詩僧

通曉文藝,善於詩作之僧。又稱文僧。一般特指唐代江左...

詩禪一致說

謂詩道與禪道相互一致之說。據滄浪詩話載,禪家者流,...

話則

說話之法則,轉指古人悟道之因緣、古則公案。又稱話頭...

詭辯

以巧妙靈活之技巧、似是而非之推論所發表之虛偽議論。...

詮旨

為法相宗之常用語。詮,為「依詮談旨」之意,即透過言...

詮修

清代僧。昆山(江蘇松江)人,俗姓李。名子柴,字二勝...

詹陵

明代世宗(1521~1566 在位)初期之儒者。生...

賊住

梵語 steya-sajvāsika,巴利語 th...

賊縛比丘因緣

又稱草系比丘因緣。謂堅守戒法之比丘僧之因緣。佛在世...

原意為資料、材料,即作為師者教導之材,意指受教之弟...

資持記

凡十六卷。全稱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又稱行事鈔資持記...

資福寺

位於廣東東莞縣西南。為南漢邵廷琄所建,四圍以四井為...

資緣

即修行佛道之助緣,指衣食住等。又作資道之緣。據統略...

資糧

梵語 sambhāra,巴利語同。即必需品、積集、...

資糧位

修集資糧之位。為唯識宗所立五種修行階位中之第一階位...

賈卜吉

興第語 Japji。印度錫克教經典之一。為格蘭特沙...

賈師古

南宋畫家。汴京人。紹興(1131~1162)年間為...

路伊曼

(Leumann, Ernst; 1859~193...

跳神節

西藏佛教宗教節日。每年藏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於拉薩布達...

跪拜

印度禮法之一。佛在世時,國人遇婆羅門則跪拜,遇沙門...

跪爐

跪於爐前拈香之謂,通常行之於聖節、國忌,或祖師之忌...

辟支佛

梵語 pratyeka-buddha 之音譯。意譯...

農民

在印度,佛陀時代加入佛教教團之比丘與外護者,多為婆...

運心

即受菩薩戒時,在戒師面前,觀、念種種法,而懺悔所造...

運心供養

四供養之一。又稱以心供養、理供養。但於心中起供養之...

運度

謂佛以大慈悲運載有情眾生,濟度生死海,到達涅槃之彼...

運敞

(1614~1693)日本新義真言宗僧。大阪人,俗...

運慶

日本佛像雕刻師,為七條佛師之第六代。又稱雲慶。康慶...

游化

遊方行化。謂遊行各處而教化之。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六(...

遊心安樂道

全一卷。新羅僧元曉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及淨土宗...

遊方僧

指雲遊四方之僧人。又作行腳僧、遊方頭陀、遊方僧、雲...

遊行

即遍歷修行。巡行各地參禪聞法,或說法教化之謂。又作...

遊行上人

日本佛教用語。遊行即指遊歷四方說法行化;日本時宗之...

遊戲三昧

又作遊戲三昧。三昧乃三摩地之意,為禪定之異稱,即將...

遊戲神通

佛菩薩藉神通力,以度化眾生而自娛之謂。戲,意謂自在...

遊戲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以此尊遊戲自在,無滯無礙,故有此稱...

(一)梵語 mārga,巴利語 magga。音譯作...

道人

修行佛道者之謂。又稱道者、道士。在禪宗則特指童行(...

道力

由道體所發出無畏之力用,稱為道力。楞嚴經卷一(大一...

道川

宋代臨濟宗僧。姑蘇(江蘇)玉峰人,俗姓狄。初參東齋...

道元

(一)謂正道之根元。唐譯華嚴經卷十四(大一○·七二...

道允

(798~868)新羅僧。朝鮮佛教禪門九山師子山派...

道壬

日本臨濟宗僧。籍貫、生卒年均不詳。號虎溪。早歲參謁...

道心

又作道念。立志修行佛道之心,稱為道心。與「菩提心」...

道世

(?~683)唐代僧。京兆(西安)人,俗姓韓。字玄...

道丕

(一)(889~955)唐末五代僧。長安貴胄里人,...

道尼

隋代僧。生卒年不詳。曾與法泰、慧愷、智敫等隨侍真諦...

道平

(?~1127)宋代臨濟宗僧。仙都(廣東)人,俗姓...

道生

(一)(355~434)又稱竺道生。東晉時之涅槃經...

道交

眾生善根發動,謂之機;大悲為之感動,謂之應。機應相...

道光

道之光明。由佛之果德而放光明,即謂佛之果智圓通自在...

道全

(?~894)唐代曹洞宗僧。常州(江蘇)人,俗姓宣...

道匡

五代僧。潮州(廣東)人,俗姓李。長慶慧棱主泉州招慶...

道因

(1090~1167)北宋天台宗僧。四明(浙江鄞縣...

道安

(一)為東晉佛教(我國初期佛教急遽發展之時代)之中...

道收

(1634~1666)明末清初黃檗宗僧。興化(福建...

道行

(一)又作道業。意為佛道之修行。維摩經卷下囑累品(...

道行般若經

凡十卷。又稱道行般若波羅蜜經、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

道位

指修道之階位,如大乘菩薩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道判

(532~615)隋代僧。曹州(山東)人,俗姓郭。...

道吾

(一)(769~835)唐代僧。豫章(江西)海昏人...

道吾一家弔慰

禪宗公案名。又作道吾不道不道。為道吾圓智禪師與其弟...

道吾五峰

禪宗公案名。為道吾圓智與百丈懷海之法嗣五峰常觀問答...

道吾同道者方知

禪宗公案名。為道吾圓智與某僧就無神通菩薩之蹤跡而往...

道吾相見

禪宗公案名。為道吾圓智與雲岩曇晟之問答。景德傳燈錄...

道吾看病

禪宗公案名。為百丈懷海之法嗣溈山靈祐與道吾圓智之問...

道吾起拜

禪宗公案名。為道吾圓智表示其禪旨真髓之公案。景德傳...

道場

(一)梵名 Bodhi-manda。又作菩提道場、...

道吾裝鬼

禪宗公案名。禪苑蒙求卷上(卍續一四八·一○四下):...

道希

(一)即菩提流支。北魏譯經僧。北天竺人。魏宣武帝永...

道把

梵語 dohā 之音譯。系以中期印度雅利安語系之「...

道沖

(1169~1250)宋代臨濟宗僧。武信長江(四川...

道具

指修行佛道所必備之資具。通常有三衣六物、十八物、百...

道和

(一)(1057~1124)宋代雲門宗僧。福建興化...

道宗

(1629~1709)明末清初黃檗宗僧。福建晉江人...

道岸

(654~717)唐代僧。穎川(河南許昌)人,俗姓...

道岳

(568~636)唐代僧。洛陽人,俗姓孟。十五歲從...

道延

(?~922?)五代曹洞宗僧。福建長樂人,俗姓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