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光大辭典】(第71頁)   更多詞典列表

清涼月

比喻菩薩之悲德如妙月清淨。即以菩薩內證離障,是為淨...

清涼池

比喻涅槃之無熱惱。大智度論卷二十二(大二五·二二一...

清淨

梵語 ?uddha, vi?uddha, pari...

清淨三業

據菩薩瓔珞經卷十一載,須菩提請問佛之色身如何,佛以...

清淨人

(一)諸佛之通稱。諸佛遠離煩惱之垢染,三業清淨,故...

清淨光寺

日本時宗總本山。別稱藤澤道場、無量光院、遊行寺。位...

清淨功德

極樂淨土二十九種莊嚴中,十七種國土功德之一。謂彼土...

清淨大攝受

阿彌陀佛三十七種名號之一。曇鸞之讚阿彌陀偈中有(大...

清淨心

指無疑淨信之心、遠離煩惱之無垢心、自性清淨之心。又...

清淨慧菩薩

梵名 Visuddha-mati。音譯尾戍馱摩帝。...

清淨施

指行佈施時,於施者、受者、施物三者,不執著為實有,...

清淨本然

禪宗公案名。系宋代長水子璇禪師就「清淨本然,云何忽...

清淨比丘

即密教不動明王使者八大童子中之第六位。由不動真言歸...

清淨毗尼方廣經

全一卷。後秦鳩摩羅什(或謂竺法護)譯。又稱清淨毗奈...

清淨法幢高峰觀三昧

即安住於 (a,阿)字本不生之三昧。全稱滿一切願出...

清淨法界

又作淨法界。佛所證之真體。清淨者,真如之體,離一切...

清淨法行經

全一卷。今已不傳,故內容不詳。據傳,本經以老子、孔...

清淨積

佛所具妙德四神三昧之一。指清淨無染污之一切功德的積...

清淨覺海

比喻清淨之本覺,深廣如海。圓覺經(大一七·九二○上...

清淨解脫三昧

指遠離一切繫縛之禪定。此三昧,為無垢清淨,遠離一切...

清淨身

形容佛身清淨,無諸染垢。法華經法師品所說之清淨光明...

清淨道論

巴利名 Visuddhimagga。凡三卷。系五世...

清瀧權現

又作青龍權現、清涼權現。婆揭羅龍王之第三女,即善女...

清眾

指出家教團或於叢林修行之大眾。又稱清淨大海眾、清淨...

清竦

五代僧。台州(浙江天台)人。天台宗第十四祖。從元琇...

清藏

清代開版之大藏經。分有三種:(一)龍藏,清世宗雍正...

清規

指禪宗寺院(叢林)組織規程及寺眾(清眾)日常生活之...

清覺

(1043~1121)宋代僧。洛陽登封人,俗姓孔。...

清談

指東漢末年至魏初之際,知識階層所形成「藉談辯而達治...

清豁歸山

禪宗公案名。宋代漳州保福院清豁禪師(?~972),...

清辨

梵名 Bhāvaviveka,或 Bhavya。音...

清齋

清淨之持齋。齋,莊嚴潔淨之意,尤指飲食、動作、思慮...

減劫

「增劫」之對稱。即人壽每百年減一歲,由八萬歲減至十...

減執

「增執」之對稱。即妄執諸法為空無之見解。蓋若自佛教...

減緣減行

指聲聞之人於見道以前之中忍位,次第減所緣之觀境與能...

無安

謂世間一切悉以苦為自性,無安穩之法,故稱無安。法華...

渴仰

熱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與敬仰,如渴者之欲飲水...

渴愛

非常愛慕之意。比喻凡夫希求愛樂之迷情,如渴者之求水...

渴樹羅樹

渴樹羅,梵語 kharjūra。又作朅樹羅樹。與波...

遊仙寺

位於山西高平縣城南十公里遊仙山麓。寺因山得名。四週...

游增地獄

又作游增地獄。即附屬於八熱地獄之小地獄。八熱地獄為...

渾侖

禪林用語。又作渾淪、混淪、鶻淪、渾圇、囫圇、崑崙。...

湖南海眾

指廣集於湖南一帶,接受石頭希遷禪師教化之修行僧。石...

湘山寺

(一)位於廣西全縣城西一公里。俗稱壽佛寺。建於唐咸...

湛山寺

位於山東青島東部,湛山西南太平山東麓。倓虛建於民國...

湛慶

(?~1256)日本佛像師。京都人。為運慶之長子。...

湛海

(1629~1716)日本真言宗僧。伊勢(三重縣)...

湛然

(711~782)唐代僧。天台宗第九祖。常州荊溪(...

湛然居士

(1190~1244)遼東丹王突欲之後裔。為萬松行...

湧泉寺

位於福州鼓山白雲峰麓。唐末,州人於山廬墓,制滿拆廬...

湯泉三緣

據大明三藏法數卷十二所載,中天竺迦勝國王問婆舍斯多...

湯灌

又稱浴亡。指入棺前,以溫湯為死者洗浴之儀式。據敕修...

湯藥侍者

禪林五侍者之一。又稱侍藥。湯藥,指湯果、藥石。即侍...

湯頭

禪林中,掌理茶湯、藥湯之職稱。石溪心月禪師語錄卷下...

烹佛煆祖

禪林用語。於洪爐中烹焚佛或祖師之像。與「殺佛殺祖」...

焚經台

漢明帝時,佛道二教燒經決真疑之處。永平十四年(71...

梵語 a。意謂非存在。佛教認為所謂有或無之二邊(即...

無一物中無盡藏

菩提境中無有生死、涅槃之別,亦無迷悟、凡聖之別,更...

無上上

為佛之德號。即無上無上之意。與最勝同義。南本涅槃經...

無上依經

凡二卷。南朝梁代真諦(499~569)譯。收於大正...

無上兩足尊

為佛之尊號。略稱兩足尊。如金光明經卷一(大一六·三...

無上功德田

佛陀之美稱。諸福德田中,以佛為最上,故稱無上功德田...

無上士

梵話 anuttara,巴利語同。音譯阿耨多羅。佛...

無上大果

即佛果。對於等覺而言,稱為無上果;對於二乘小果而言...

無上妙覺

如來所得之覺體,不可思議,最勝而無有過之者,故稱無...

無上寶珠名號

以如意珠比喻阿彌陀佛名號。如意珠乃珠寶中之最上者,...

無上尊

為佛之尊稱。佛乃人天中之最勝者,故稱無上尊。 (一...

無上忍

堪受真理之智,稱為忍;包括有無生忍、寂滅忍等。無上...

無上方便

阿彌陀佛發願,以方便攝取一切眾生,往生極樂淨土;蓋...

無上涅槃

證果之名;以涅槃之果無上,故稱無上涅槃。又若對二乘...

無上菩提

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稱為菩提;佛之菩...

無上行持

指最上、最殊勝之修行。即於修行佛道時,日夜六時皆勤...

無上覺

無上正等正覺之略稱。覺,為梵語 bodhi 之意譯...

無上輪

(一)指無常輪。系三輪之一。無常如輪之堅厚,破之不...

無上道

指最上無比大道之佛道。蓋如來所得之道,無有出其上者...

無主物

指無一定所有主之物。「有主物」之對稱。取無主之物雖...

無事禪

指無所省悟亦不致力於修業求悟之禪法。此係宋代臨濟宗...

無二亦無三

謂成佛之道唯一而無二道或三道。法華經方便品(大九·...

無位真人

指徹見本來面目者。即不墮於菩薩四十二位、五十二位等...

無住

(一)梵語 aniketa。住,所住之意,意為住著...

無住處涅槃

梵語 apratisthita-nirvāna。又...

無佛世界

指現在佛釋迦既已入滅,而未來佛彌勒尚未出世之中間時...

無作

梵語 akarmaka 或 akrtrima。指無...

無作三昧

指於一切生死法中,離願求造作之禪定。即對一切諸法無...

無作三身

謂天台圓教之法、報、應三身皆為本有自爾之性佛,不藉...

無作四諦

為天台宗智顗大師所立四種四諦之一。此係圓教之說,主...

無作戒

無作,又作無教、無表。戒體有作戒、無作戒兩種。作戒...

無依

梵語 anālambya。猶言無著。謂雖處於萬境而...

無信稱名

僅口稱念佛,然無他力真實之信心。即不信自己之念佛為...

無修無證

指究極之境界。於此境界,已然超越修行(修)與體悟(...

無倒智

為遠離顛倒之智慧;指佛智。俱舍論卷二十九(大二九·...

無價

梵語 anarghya。無法計數價值之謂。如無價衣...

無價馱娑

馱娑,梵語 dāsah,譯作奴。為人使役而不取佣資...

無刀大賊

不持刀之劫賊。以此比喻無德之比丘劫掠他人之信施。凡...

無分別智

梵語 nir-vikalpa-jāna。又作無分別...

無分別法

諸法實相之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稱無分別法。法...

無功用

梵語 an-ābhoga。略稱無功。不借功用之意。...

無功用智

於小乘,謂發有漏、無漏之智,非由加行而得任運自在。...

無動行

又作不動業。三行之一。謂修有漏之禪定而得生色界、無...

無合過

無合,梵語 ananvaya。因明用語。因明三十三...

無名

(722~793)唐代荷澤宗僧。渤海(山東陽信)人...

無名無實

謂虛妄不真或不辨別真實之意義。即指名實不符之錯誤見...

無命

梵語 ajīva。為印度耆那教之根本學說。即指命(...

無因

全稱無因有果。指將一切之存在視為果,若追求其原因則...

無因外道

為主張萬物系無因而生之印度外道之一。又稱諸法無因宗...

無因生論

即主張世間為無因之見解。為印度古代外道所執六十二見...

無因相似過類

因明用語。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過類...

無垢

(一)梵語 vigata-mala。垢(梵 mal...

無垢三昧

梵語 vimala-samādhi。又作離垢三昧。...

無垢光菩薩

無垢光,梵名 Vimala-prabha。為密教...

無垢忍

指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所說相應於菩薩階位之六種法忍之...

無垢衣

袈裟之美稱。以其無煩惱之垢染,故稱無垢衣。釋氏要覽...

無垢輪

即清淨之法輪;指佛之說法。佛所說之清淨教法能摧破眾...

無垢逝菩薩

無垢逝,梵名 Vimalagati,音譯尾摩羅誐...

無執受

梵語 anupātta。又作非執受。為「有執受」之...

無塵法界

塵者,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即三界諸法。法...

無央數劫

梵語 asajkhyeya-kalpa。指無限長之...

無始

梵語 anādikāla, anādikālika...

無始無明

謂無始以來即恆常存在之無明。為生死流轉之根本惑體。...

無始無終

謂生死之世界,自無始以來,至未來永劫,由於惑業苦之...

無始空

梵語 anavarāgra-?ūnyatā 或 a...

無孔笛

(一)禪林用語。原謂無法吹鳴的無孔之笛;於禪林中轉...

無孔鐵槌

禪林用語。原指無柄之鐵槌;禪林中用以比喻欲引導眾生...

無學

梵語 a?aiksa。為「有學」之對稱。雖已知佛教...

無學果

梵語 a?aiksa-phala。即阿羅漢果。以其...

無學道

梵語 a?aiksa-mārga。又作無學位、無學...

無對

梵語 apratigha。對,為礙之意。無對,即非...

無差別

謂諸法本性真如,而無差別。蓋「有為法」之外相雖有種...

無師智

(一)梵語 anupadista-jāna。指非藉...

無師獨悟

謂不待師教而自覺本具真性。一般將辟支佛(梵 pra...

無常

梵語 anitya,或 anityatā,巴利語 ...

無常依

為如來之德號。因一切有為法生滅遷流,無有常住,眾生...

無常偈

即「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此偈...

無常經

梵名 Anityatā-sūtra。全一卷。唐代義...

無常觀

又作非常觀。觀法之一種。觀一切萬物之變化無有常法,...

無常迅速

無常,謂一切事物之生滅流轉無靜止之時;迅速,則言其...

無常風

以風之壞物比喻有為法之無常。人命無常,瞬時停止,亦...

無後生死

七種生死之一。謂等覺位之菩薩,破最後一品無明,入妙...

無心

(一)有多種含義:(一)指離妄念之真心。非謂無心識...

無心三昧

梵語 ni?cinta。謂滅絕分別思量之三昧。為百...

無心位

指任何心識不起時。為「有心位」之對稱。依瑜伽師地論...

無心論

全一卷。譔者、刊行年代均不詳。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

無心道人

指對於一切無想、無念、無所求之修行者。傳心法要(大...

無念

(一)為唐代淨眾寺無相、保唐寺無住所舉揚禪宗重要教...

無念無想

指修禪定,遠離妄念、妄想,而於諸境無礙自在,亦即自...

無性

(一)梵語 nihsvabhāvatva, nih...

無情有性

為天台宗荊溪湛然所提出之佛性論。佛教一般咸認有情(...

無情說法

謂山川草木等無情(無情識者),亦住於各自之本分,而...

無想

梵語 asajjā。指全無想念之狀態。或指入滅盡定...

無想天

無想,梵名 Asajjisattvāh。又作無想有...

無想定

梵語 asajjā-samāpatti。指能於定中...

無想果

梵語 āsajjika。指修無想定,死後升入無想天...

無想論

系認為眾生於死後生於無想天之見解。於古代印度外道所...

無愧

梵語 anapatrāpya,或 atrapā。指...

無慈悲

缺乏慈悲心之意。指五趣中之一切有情。蓋慈悲與智慧可...

無慍

(1309~1386)明初臨濟宗僧。浙江臨海人,俗...

無慚

梵語 āhrīkya 或 ahrī。指做壞事不感羞...

無慚外道

為古代印度外道之一。此外道計執一切眾生之罪福皆為大...

無我

梵語 anātman 或 nir-ātman,巴利...

無我觀

又作界分別觀。為五停心觀之一。謂觀想身由地、水、火...

無戒

依法領納戒體,稱為受戒;受戒後毀壞戒體,稱為破戒;...

無所不至印

即密教胎藏界大日如來最極秘印。又作遍法界無所不至印...

無所得

梵語 aprāptitva。又作無所有。略稱無得。...

無所有處

梵語 ākicanyāyatana 或 ākijc...

無所求行

菩提達磨二入四行說中,四行之一。謂既已發心,即不求...

無所著

為佛十號之一。異譯為應供(梵 arhat,巴 ar...

無文道燦禪師語錄

全一卷。宋代僧無文道燦撰,法嗣惟康編。度宗咸淳九年...

無方

謂佛攝化眾生,泯絕方位之區別,無所際限,亦無一定之...

無明

梵語 avidyā,巴利語 avijjā。為煩惱之...

無明住地

梵語 avidyāvāsabhūmi。指一切無知之...

無明惑

天台宗所立三惑之一。指迷於中道第一義諦之煩惱。即障...

無明漏

梵語 avidyāsrava 或 avidyā-ā...

無明父

無明與貪愛相和而生我,故以無明喻為父,貪愛喻為母。...

無明結

梵語 avidyā-sajyojana。為九結之一...

無明藏

無明為無量惑業苦生起之根源,故稱為無明藏。菩薩瓔珞...

無染

(一)染,染污、不淨之意,指煩惱、執著之妄念,及所...

無根信

初不知恭敬佛、法、僧三寶之無根(無善根)者,後因蒙...

無根樹

形容超越情識之境界。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石門慧徹章(...

無極尊

(一)為諸佛之通稱。無極,為涅槃之異稱。佛證涅槃,...

無極體

指證得涅槃妙理之身體。無極,為無盡之意。因涅槃之妙...

無比身

佛身微妙相好,世無比類,故稱無比。勝鬘經(大一二·...

無准師範禪師語錄

凡六卷。又作佛鑒禪師語錄、佛鑒錄、無准和尚語錄、無...

無漏

梵語 anāsravah。「有漏」之對稱。漏,為漏...

無漏九地

指色界四禪天中之未至定、中間定、四根本定,以及四無...

無漏善

指遠離煩惱過非之善法。「有漏善」之對稱。為「見道」...

無漏因

指能招感無漏果報之業因。即能證得涅槃果之無漏清淨之...

無漏定

梵語 anāsrava-samāpatti。意譯無...

無漏律儀

梵語 anāsrava-sajvara。指斷盡煩惱...

無漏後身

指二乘無學果之身。與「無漏最後身」同義。因其遠離煩...

無漏慧

梵語 anāsrava-prajā。即遠離一切煩惱...

無漏斷

梵語 anāsrava-viyoga。為「有漏斷」...

無漏智

梵語 anāsrava-jāna。指證見真理,遠離...

無漏果

指由無漏因所證得之果德。即四諦中滅諦之涅槃。又指阿...

無漏法

梵語 anāsrava-dharma。為「有漏法」...

無漏法性

法性,指諸法之真實體性,為真如之異稱。法性清淨,離...

無漏無為無漏有為

無為,為真理之異稱。無漏無為,指遠離有漏雜染之法,...

無漏緣

謂證得滅諦與道諦所斷之六煩惱緣無漏法。為「有漏緣」...

無漏通

指漏盡通。於六神通中,前五通為有漏通,第六漏盡通則...

無漏道

梵語 anāsrava-mārga。又作出世間道、...

無為

梵語 asajskrta。無造作之意。為「有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