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行菩薩道要謹防五種心魔

證嚴法師  2017/12/2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行菩薩道要謹防五種心魔

人與人之間慧性平等。身外境界的好壞是由「分別智」來判斷,若能融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觀念,則是平等慧,智與慧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大慈悲。慈悲之行,須以智慧來推動,才能精確無偏。

除了慈悲、大愛,更需要有信心,不可以有疑惑。人若有疑慮,則心志不堅,會時常猶豫:「做利益眾生的事,是不是在人群中攀緣?是否只修福沒有修慧?是不是能夠解脫六道輪迴呢?」既然本著大愛投入人群,若還有這些疑慮,心就無法堅定,而且在人群之中難免煩雜,就會想找一處清淨的地方,久而久之即慢慢脫離人群。一旦脫離人群,想要發揮這份大愛,就沒有機會了。菩薩必須在人群之中行六度萬行,若不在人群之中,如何引導眾生髮菩提心?又如何救拔眾生苦難,給與眾生快樂?

菩薩安住於發心道處。我們學佛就要一心一志,不要起疑惑,一有疑惑煩惱,絕對無法精進;對人起疑心,對道起疑心,做人就不會成功。總而言之,我們必定要有信心,才能夠精進於菩薩道上,才能夠完成正確的大愛。

我們既然有了這份愛,就不能夠有「我慢」。慢心會使眾生遠離我們,而我們也無法投入人群,傲慢是大愛之敵;若有傲慢的形態,就無法親近眾生,發揮度化眾生的功能。

所以,發願行菩薩道,要謹防五種心魔——貪、嗔、癡、慢、疑,這是立志、立願、立行的大敵。心魔起時,眾道減損,所謂「魔起道不存、道起魔消滅」,若想成道,就要先滅除這五種心魔,使它無法與道並存。學佛不離生活,生活不離學佛,在日常生活中,要力行菩薩道,不可滅失了道心,不要生起這五種心魔。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證嚴法師文章列表

略論觀心工夫

假如將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的內容加以高度濃縮,把附加...

外界是自心的投影

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各種各樣的外境是從哪裡來的?世間...

改變風水其實就是要改變心

很多人都感覺風水神秘莫測,但是我所理解的風水其實很...

聖嚴法師《心自在和身自在》

什麼叫自在?自在的意思可分身自在和心自在。身自在是...

時刻自我「觀心」

人的心念,快如瀑流,念念不停。念,非常重要,有善念...

一切修法都是修心

《金剛經》上須菩提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褥多...

覺得環境不好,為何不把你的心換一換呢

九種無為法:九無為說,窮生死蘊,就是深入地研究第八...

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我們的心,被這些前塵緣影障礙了、埋沒了、迷失了,我...

【大藏經】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大藏經】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大藏經】【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證嚴法師:人生最有價值的就是愛

△ 什麼是人生最有價值的呢?就是愛。把犧牲當作享受...

美丑一念間

一切唯心造。有人用心美化世間,有人卻丑化了社會、丑...

如何才能不與人計較

問: 如何才能不與人計較? 證嚴法師答: 真正自愛的...

證嚴法師:不說是非難

在日常生活中,有兩種表達彼此感受的方式,那就是「聲...

情關難過,欲界難出

佛陀告訴我們:愛不重,不生娑婆。又稱我們人類是有情...

一代高僧中的典範--弘一大師

我們都常講到說,出家為僧,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

容人與結緣

每個人由於自己所受的教育程度、思想修養以及成長的生...

妙蓮老和尚《持戒念佛》

今天是農曆二月十五日,是佛陀涅槃之日,佛陀入涅槃,...

一定有要恭敬心,才能在佛法當得到利益

你看玄奘大師那麼艱辛去印度取經求法,我們今天佛法送...

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息

《華嚴經兜率偈讚品》: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息。此人...

一袋寶石

早上一大早,太陽還沒有出來,一個漁夫到了河邊,在岸...

准提菩薩形像的象徵意義

准提菩薩的形像有很多種,一般我們常見的形像通常是十...

為什麼勸您念《金剛經》

鏡蠟喻 一九八一年,我在紐約華美協進社講學佛緣由。當...

寧靜的真正意義

有個國王集中全國優秀畫家,看誰能畫出一幅最寧靜的畫...

心微起惡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

原文: 凡公臨私養,歷涉緣務,雖造次而常內心不忘於佛...

實際修行過程中間要防止四種病

《圓覺經》上面說過: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

【佛教詞典】二種序

(名數)別序之種類也。序總有二種:一通序,如是等之...

【佛教詞典】頭陀不捨而違犯吉

亦名:十二頭陀不捨而違犯吉 子題:十二頭陀行並須作法...

【視頻】半月半月布薩儀式(正覺精舍)

半月半月布薩儀式(正覺精舍)

【視頻】柯佩磊《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柯佩磊《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