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印光大師論至誠恭敬

印光大師  2011/07/17  大字體  護眼色

 印光大師論至誠恭敬

一、敬惜佛經善書

1.尊敬佛經善書

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凶,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管見,妄生譭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奉勸世人,當遠罪求益,離苦得樂也。(《印光文鈔三編卷四·靈岩山寺念誦儀規題辭》)

2.善書送於恭敬者

所可憾者,雖有其書不看,則與無同。看而不能依之修持,則與不看同。善書貴於流通,然須其人稍有信心,通達文理,然後可以送彼。送時又須誡以恭敬,切勿褻瀆。若或褻瀆,必有罪咎。此種書,皆為入聖超凡之前導。不得與一切小說閑書一例看。則或稍有益彼處。(《印光文鈔三編卷三·復傅法霖居士書》)

3.敬惜字紙

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聖賢道脈,得之於千古,身家經營,遺之於子孫,莫不仗字之力。使世無字,則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異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愛惜。竊見今人任意褻污,是直以至寶等糞土耳,能不現生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褻污遺棄,而無形之字,更不可褻污遺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若不措之躬行,則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則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可不哀哉!

字為世間至寶,非金、銀、珠、玉、爵位可比。以金、銀、珠、玉、爵位,皆由字而得,使世無字,則金、銀、珠、玉、爵位,亦無由而得矣。字之恩德,說不能盡。敬惜書字,福報甚大。宋朝王文正公之父,極其敬惜字紙。後夢孔夫子以手按其背曰:「汝何惜吾字之勤也,當令曾參來汝家受生,顯大門戶。」後生子因名王曾,連中三元,為名宰相。沒後謚文正公,封沂國公。後世凡科甲連綿,子孫賢善者,悉由先世敬惜書籍及與字紙中來。近世歐風東漸,不但普通人不知敬惜書籍字紙,即讀書儒士,亦不恭敬書籍及與字紙。或置書於坐榻,或以書作枕頭,或大怒而擲書於地,或抽解而猶看詩書。不但大小便後概不洗手,即夜與婦宿,晨起讀書,亦不洗手。每每以字紙揩拭器物,猶以敬惜為名而焚化之。故致普通人無所取法,而垃圾裡、毛廁中、街頭巷尾,無處不是字紙遍地。舟車行人,每以報紙鋪坐處。出外婦女,率用報紙包鞋襪。種種褻瀆,不堪枚舉。以故天災人禍,相繼降作,皆由褻瀆天地間之至寶所致。不知此字紙中,皆有天地日月之字,聖賢經書之文。以此種至極尊貴之物,視同糞土,能不折福壽而現受其殃,貽子孫以愚劣之報乎?吾師前文,已包括其大致。猶恐舉一而不悉反三,故又擇其人所易忽者重言之。以期有心世道之人,輾轉勸化,同皆敬惜書字。則富壽康寧,現身獲箕疇之五福;聰明睿智,後裔納伊訓之百祥矣。(《印光文鈔續編卷下·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

二、殘破經像處理

1.殘破之經像應焚化

像之可以供、可以存者,供之或存之。其不能供、不能存者,焚化之。毀像焚經,罪極深重,此約可供、可存者說。若不可供、不可存者,亦執此義,則成褻瀆。譬如人子於父母生時,必須設法令其安全。於父母亡後,必須設法為之埋藏。若不明理之愚人,見人埋藏父母以為行孝,則將欲以活父母而埋藏之而盡孝。或見人供養父母以為孝,遂對已死之父母,仍依平日供養之儀供養之。二者皆非真孝也。經像之不能讀、不能供者,固當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紙化,必須另設化器,嚴以防守,不令灰飛餘處。以其灰取而裝於極密緻之布袋中,又加以淨沙或淨石,俾入水即沉,不致漂於兩岸。有過海者,到深處,投之海中或大江深處則可,小溝小河斷不可投。如是行者,是為如法。若不加沙石,決定漂至兩旁,仍成褻瀆,其罪非小。而穢石穢磚,切不可用。(《印光文鈔三編卷一·復如岑師代友人問書》)

2.殘經應焚化

殘經無可修補,燒則無過。如可看可補者,則不宜燒。有不知變通,一向不敢燒。此經畢竟不能看,兼不能如好經收藏,反成褻瀆。兼以褻瀆之過,貽於後人也。豈可不知權變乎哉。(《增廣印光文鈔卷二·復周群錚居士書七》)

三、誠敬修行

1.誠敬為修行之本

禮誦持念,種種修持,皆當以誠敬為主。誠敬若極,經中所說功德,縱在凡夫地,不能圓得。而其所得,亦已難思難議。若無誠敬,則與唱戲相同。其苦樂悲歡,皆屬假裝,不由中出。縱有功德,亦不過人天癡福而已。而此癡福,必倚之以造惡業。其將來之苦,何有了期。當以此意普告同儕,俾修須真修,行須實行。則其利溥矣。(《增廣印光文鈔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二》)

2.誡初發心學佛者

吾常曰,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毫無恭敬,雖誦經念佛,亦非毫無利益。而褻瀆之罪,當先受之,墮落三途,經若干劫。其罪畢已,當承此善因,又復聞法修道,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脫死。若現生竭誠盡敬,則現生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眾苦,但受諸樂矣。(《印光文鈔續編卷上·誡吾鄉初發心學佛者書》)

四、恭敬佛像

1.塑造佛像戒裝藏

佛像如其不適宜,改造亦無妨。佛菩薩藏中所安置之各物,亦屬俗情,並無深意。大乘經咒,安於藏中,則有益。餘均俗派。即彼密宗所說,亦仍是俗情。所最貽害後人者,裝藏用金銀寶物,以致後來無知之人,便毀像以取寶。寶豈有許多,名目而已,而害人之禍,便基於裝藏之時。此亦可以為戒者。昔山東一人夜偷二郎神藏,次日神附人,謂我之藏,被人偷去。問是何人,言此人厲害得很,通身都是毛,頭上長一隻腳。言此人我們找不到,只好你老人找。後其人在野地抽大解,見一小狗在旁,狗向糞門一咬,腸拉出來。其人言我偷藏時,恐神認得,反穿皮襖,頭上戴一隻棉襪子,方知通身是毛,頭上一隻腳之話。鄉間小民無利不求,所以塑像切不可裝藏,若裝後必被愚人所毀。(《印光文鈔三編卷二·復施元亮居士書四》)

2.貼佛號應慎重

牆上貼佛號,亦有利益,亦有罪過。即貼亦必相宜而貼,庶可久存。若於露地,再不用好漿糊,則三二日即墮於泥塗中,或被他人之招貼蓋矣。此事亦不可潦草為之。(《印光文鈔三編卷三·復唯佛居士書》)

3.佛像、聖號勿作信封及圖畫

阿彌陀佛不可作信底用。前三年范古農以弘一師篆文鉤印,光知之,力言其褻瀆,古農因茲停印。宜將最警策人之言句印之,則有益無過矣。若印佛號在上亂寫,於理不當。六年應德閎與光書,箋上集晉帖字,至彌勒二字,便畫一彌勒,光立斥其非。今人好異,若不知檢點,將濫無範圍矣。尤惜陰之子化一,極信心,有行持,而以阿彌陀佛,畫作種種形式。惜陰已估價,將刊板。化三來山見光,光極斥其過,遂止。祈為詳察。(《印光文鈔三編卷三·復康寄遙居士書四》)

4.慎戴護身符

凡身旁佩帶《楞嚴咒》等,遇臥息、大小便時,須解去。唯臨極危險時,可以不去。若平常無危險亦不去,則褻瀆之罪,可勝言乎?室內既有經像,當格外敬重。(《印光文鈔續編卷上·復念佛居士書》)

5.千佛衣辯

千佛衣,即賢劫千佛所制之衣。即吾人所搭之五衣、七衣、祖衣。無知之人繡佛像於衣上,則罪該萬死矣。愚人不知罪過,反以為榮。又復繡龍、繡花,以堂堂比丘,而學女人派調。其人之資格,已半文不值。蓮池大師《正訛集》第一條已說之。(《印光文鈔三編卷四·答慕西和尚問》)

6.相片不可掛於佛旁

相片不可掛於佛旁,當掛於去佛遠處,以免獲罪而折福。(《印光文鈔三編卷二·復施智孚居士書》)

7.病房慎供佛像

臥室若不潔,可將佛像供於淨室,日請來熟視一二次,則心中便可作憶念矣。念佛雖貴至誠清潔,然病人做不到,但心存至誠默念,或出聲念,功德仍是一樣。以佛慈廣大,如父母於兒女病苦時,則不以平常之儀式見責,而且為其撫摩身體,洗濯污穢。若兒女病好,猶然令父母同彼病時一樣伺候,則當被雷打。閣下何得謂臥床默念,恐有罪過乎?即無病人,睡時尚宜默念,況病人乎?(《增廣印光文鈔卷二·復裘佩卿居士書二》)

五、表法指要

1.燃臂香

臂香者,於臂上燃香也。靈峰老人,日持《楞嚴》、《梵網》二經,故於燃香一事,頗為頻數。良以一切眾生,無不愛惜自身,保重自身。於他則殺其身,食其肉,心更歡樂。於己則蚊噆芒刺,便難忍受矣。如來於《法華》、《楞嚴》、《梵網》等大乘經中,稱讚苦行。令其燃身臂指,供養諸佛。對治貪心及愛惜保重自身之心。此法於六度中仍屬佈施度攝。以佈施有內外不同。外則國城妻子,內則頭目髓腦。燃香燃身,皆所謂舍。必須至心懇切,仰祈三寶加被。唯欲自他業消慧朗,罪滅福增。(言自他者,雖實為己,又須以此功德,迴向法界眾生,故云自他。)絕無一毫為求名聞及求世間人天福樂之心,唯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行。則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所謂三輪體空,四弘普攝。功德由心願而廣大,果報由心願而速獲。其或心慕虛名,徒以執著之心,傚法除著之行。且莫說燃臂香,即將全身通燃,亦是無益苦行。以執著心,求名譽念。既無三輪體空之解,又無四弘普攝之心。以如來破除身見之法,轉增堅固身見。罪福由心而分,果報由心而異。故《華嚴》謂「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智學證涅槃,愚學增生死者」,此也。(《增廣印光文鈔卷一·復丁福保居士論臂香書》)

2.燃戒疤 (即頂香)

汝既受過戒,開示苦行,令燃身臂指供佛,以凡夫未得忍,但止燃香而已。此語,《楞嚴》卷六末《四種清淨明誨》中已說。《梵網》、《法華》皆有其說。汝不在燃香供佛上作道理,在戒疤上作道理,即成舍本逐末。然末世眾生,事事作假,由有此戒疤,分別受戒與否。今則普通剃髮,疤之標幟,固屬要緊。其數乃隨人發心,何必問其所表。但知此燃香供佛,乃燃身臂指之一少分之苦行而已。北京傳戒,燃臂香不燃頂香。有南來參學者,則補燃頂香。今則唯燃臂香,斷斷不可,以俗人悉光頭故。未聞北京已改其燃香章程與否。(《印光文鈔三編卷一·復恆慚法師書二》)

3.刺血寫經

接手書,見其字體工整,可依此書經。夫書經乃欲以凡夫心識,轉為如來智慧。比新進士下殿試場,尚須嚴恭寅畏,無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業識心,成如來藏。於選佛場中,可得狀元。今人書經,任意潦草。非為書經,特藉此以習字,兼欲留其筆跡於後世耳。如此書經,非全無益。亦不過為未來得度之因。而其褻慢之罪,亦非淺鮮。座下與尤居士書,彼數日前亦來信。意謂光之為人,唯欲人恭敬。故於開首即稱師尊,而印光法師四字亦不用。光已詳示所以。座下信首,亦當仍用印光二字。不得過為謙虛,反成俗套。至於古人於同輩有一言之啟迪者,皆以作禮伸謝。此常儀也,無間僧俗。今禮教陵替,故多多皆習成我慢自大之派頭。學一才一藝,不肯下人,尚不能得,況學無上菩提之道乎。此光盡他山石之愚誠也。刺血寫經一事,且作緩圖,當先以一心念佛為要。恐血耗神衰,反為障礙矣。身安而後道隆。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則是效。但得一心,法法圓備矣。(《增廣印光文鈔卷一·復弘一大師書二》)

六、護持法道

1.不可令外道混入佛門

凡皈依者,必須至誠懇切,修持淨土法門。若仍用外道煉丹運氣等工夫,則成邪正不分。或至以邪為正,以正為邪。此種人千萬不可令彼混入。若先曾學外道法,後知非正道,完全丟脫彼之修法則可,否則不可。又有相信扶乩者,此種亦不可令皈依。以乩多是靈鬼假冒仙佛之名。上等靈鬼,雖不知深理,尚不至誤事。下等靈鬼,或至誤人大事。念佛之人,千萬不可結交此等人。今為各皈依者,各取法名,祈為抄而交之。祈為彼等說,必須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生真信,發切願,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以此自行,復以此化他。方不負皈依二字。否則有名無實,了無利益之可得。且有輕法慢法之罪過矣。(《印光文鈔三編卷一·復王海泉居士書》)

2.假善人是佛門中賊

每見學佛者亦有偽為,其實則居心行事,仍然是利慾是務,依舊是瞞因昧果,欺佛欺人。此種假善人,實為佛門之賊,當深以為戒。勿道大者不可自欺欺人,即起心動念,亦當以誠為事。果能真誠不欺,久而久之,必為人所信向。人既信向,則天地鬼神當常護佑,令其常得吉祥也。況佛菩薩大慈大悲,有不垂慈加被者乎。(《印光文鈔三編卷一·復寧德晉居士書二》)

3.學道應正直

學道之人,居心立行,必須質直中正,不可有絲毫偏私委曲之相。倘稍有偏曲,則如秤之定盤不准,稱諸物而輕重咸差。如鏡之體質不淨,照諸像而妍媸莫辨。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輾轉淆訛,莫之能止。故《楞嚴經》云:「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增廣印光文鈔卷三·<揀魔辨異錄>重刻序》)

4.傳授皈依應慎重

汝既知非,應力改過,能事事力改,則可至無過之地。若只暫時發愧悔,仍然因循不自修持,則仍舊在罪業海中漂泊沉淪,莫之能出也。祈詳讀各書,當步步入勝,庶不至虛生浪死,與木石禽獸同生於天地之間,生無益於人,又有害於人也。至雲皈依,且從緩議。倘汝仍然不移故步,則皈依反為罪咎。何以故。不皈依造業,無壞法之咎。皈依後造業,人必以其既皈依而猶造業,反由此以謗佛法為濫污也。又汝欲皈依,絕不肯自屈,何可滿汝之願。行路者,向人問路,尚須拱手,以示敬意。今欲皈依三寶,尚無拱手之敬,則其自大自高之習氣,一毫也未折伏,何能令汝受皈依。若親身求皈依者,陞座說皈依,須磕三四十頭,跪一小時之久。即方便說,亦須磕十餘頭。誰敢自招輕法之罪,而為汝授皈依乎。皈依,與世間拜師相同,豈世間拜師者,亦不用拱手之禮儀乎?若據本而論,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禮拜供養之不暇,何敢責人之缺禮乎?若依住持法道之跡論,凡不肯自屈者,為彼皈依,自己亦甚有罪過。(《印光文鈔續編卷上·復湯文煊居士書二》,其一)

七、佛號功德

1.乞丐為騙錢,念佛也種善根

乞丐為騙錢,肯念佛,也種莫大的善根。光緒十八年,光在北京阜城門外圓廣寺住。一日,與一僧在西直外,向圓廣寺走。一十五六歲乞兒,不見有飢餓相,跟著要錢。光雲念一句佛,與汝一錢,不念。光雲念十句佛,與汝十錢,還不念。光將錢袋取出來令看,約有四百多錢,為彼說,汝念一句,與汝一錢,盡管念,我盡此一袋錢給完為止,還不念。遂哭起來,因丟一文錢而去。此乞兒太無善根,為騙錢,也不肯念。乞兒果發善心念,則得大利益。即為騙錢念佛,也種大善根。(《印光文鈔三編卷二·復張覺明女居士書八》)

2.事故多發區,立佛號可息禍

然溺人之處,常有人溺,即所謂求替死鬼者。當於其處,立一木標,上用極厚白洋鐵板,刻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字要大,要看得遠,要能經久,可息此禍。以刻此字之人之慈心,感佛之慈光加被,以後決保無有此禍。即此可見佛慈悲力,不可思議。(《印光文鈔續編卷上·復崔德振居士書五》,其四)

附錄二則

1.祖師德行

所以古德大悟後,有三次七次閱大藏經者(汾州無業,三終大藏。育王知微,大慧杲門人,禁足於上塔院十餘年,七終大藏。見《育王山誌》)。有以坐看為不恭,跪讀行披立誦者(棲賢湜三終大藏皆如此)。有畢生日持一部《法華》者(永明壽、首山念)。有看經唯恐打差(差音叉,去聲,異也),貼帖子於方丈門首,曰看經時不許問話者(仰山寂)。有持觀音聖號者(明教嵩,日誦十萬觀音,世出世間經書,不讀而知。又華林覺常念觀音,遂感二虎常相依附)。有持《准提神咒》者(金華俱胝和尚)。有日課百八佛事者(永明壽,一部《法華》,亦在百八之數)。有對立像不敢坐,對坐像不敢臥者(大通本,又凡食物以魚胾名者,即不食)。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者(百丈海)。至於念佛求生西方,則多不勝數也。良以百丈乃馬祖傳道嫡子,其開示有云,修行以念佛為穩當。又所立清規,凡祈禱病僧,化送亡僧,皆歸淨土。故五宗諸師,多事密修也。多有久歷年所,躬行苦行(如溈山作典座,雪峰作飯頭之類)。無非欲圓滿六度,自利利他。類皆重法如寶,輕身似塵。絕不似今人之輕慢古今,褻黷經論也。(《增廣印光文鈔卷二·宗教不宜混濫論》)

2.儒門道范

漢魏昭,見郭林宗。以為經師易遇,人師難逢。因受業,供給灑掃。林宗嘗有疾,命昭作粥。粥成進之,林宗大呵曰:「為長者作粥,不加意敬事,使不可食。」昭更為粥復進,又呵之者三,昭容色不變。林宗曰:「吾始見子之面,今而後知子之心矣。」宋楊時,游酢,師事伊川。一日請益時久,伊川忽瞑目假寐,二子侍立不敢去。良久,伊川忽覺曰:「賢輩尚在此乎,歸休矣。」乃退,門外雪深尺餘矣。張九成,十四歲游郡庠。終日閉戶,無事不越其限。比舍生隙穴視之,見其斂膝危坐,對詩書若對神明,乃相驚服而師尊之。此四子者,所學乃世間明德新民,修齊治平之法。其尊師重道,尚如此之誠。故得學成德立,致生前沒後,令人景仰之不已。(《增廣印光文鈔卷二·竭誠方獲實益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印光大師文章列表

學佛的好處與利益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徒多達十餘億,而其教義...

心存敬重,不輕未學

心存敬重不輕未學 人通常自命不凡,也因為自以為不平...

生活中不能隨便用阿彌陀佛的名號嗎

問: 日常生活中不能隨便用阿彌陀佛名號嗎? 大安法師...

這四個字非常重要,念佛行人應該這樣用心

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

修學佛法需要經過的四個階段

一個人修行佛法的過程,大概都需要經過四個階段,我們...

學佛者面臨的嚴峻考驗

作為學佛者,真正要把一個宗派,乃至一本經論學好,都...

各國學者說佛教

二十世紀的英國史學家韋爾思說:佛教的教義,由今研究...

學佛的秘訣在於誠與敬

有人問印光大師學佛的秘訣。印光大師則回答:學佛的秘...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大藏經】【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念佛不可過猛,須按自己精神氣力

至於念佛,必須按自己之精神氣力,而為大聲,小聲,默...

如何教導妻子修行

原文: 娑婆世界,是一大冶洪爐。能受得烹煉,則非世界...

四世同堂皆由多生培植而來

詳夫春回大地,百卉各遂其生成。風起長空,萬籟咸為之...

素食者滋養身體的方法

原文: 先後天衰弱,當以善於保養為事。若欲靠食物滋養...

拿金斧頭的觀音菩薩

大悲咒的第62句叫做「摩囉那囉」,這句的意思是觀世音...

聖嚴法師《悟的定義》

悟的意思,就是本來不知道的,突然間知道了;但是佛教...

古大德持誦《阿彌陀經》的感應

天樂迎空 在宋代有一位唐世良居士,他以誦《阿彌陀經》...

遠離塵勞定心禪修

佛法說人生有八苦,其中五陰熾盛苦,五陰即色、受、想...

能遇到佛經是無量劫來的福德

大家要知道,能遇到佛經,是你無量劫來的福德,不然遇...

為什麼今天開悟的人少,古人一碰就開悟

光陰過的很快,今天是第二個七的第二天了。光陰無情,...

長與幼

據《十誦律》記載,佛陀在講敬僧時,提到自己過去世的...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第一覺悟:...

真正的吉祥物不須遠求

一位慈濟志工贈予珍貴的奇楠香木塊與奇楠念珠,希望能...

祈禱有用嗎

伽彌尼出家不久,有一天,他向佛陀提出一個問題:佛陀...

【推薦】一個癌症病人的真誠勸誡

我出生在皖北的一個小鄉村,從小原本是一個勤儉節約、...

老僧一打坐,能消萬兩金

溈山老人曾說過,老僧一打坐,能消萬兩金。唐裴休丞相...

【佛教詞典】苦行

(術語)梵語Du?kara-carya又Tapas,又常曰難行苦行,...

【佛教詞典】行事鈔通辨羯磨篇第五

亦名:通辨羯磨篇 資持記釋云:「釋羯磨篇。律中羯磨,...

【視頻】學佛人要先有正知正見(紹雲老和尚)

學佛人要先有正知正見(紹雲老和尚)

【視頻】舌尖上的素菜

舌尖上的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