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印光大師嘉言錄--分禪淨界限

2014/01/05  大字體  護眼色

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云:「初心從緣,頓悟自性。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盡除現業流識。」弘辨謂:「頓悟自性,與佛同儔。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須假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長沙岑謂:「天下善知識,未證果上涅槃,以功未齊於諸聖故也。」所以五祖戒又作東坡,草堂清復為魯公。

古今宗師,徹悟而未徹證者,類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絲毫惑業不盡,生死決不能出。淨土,則具信願行三,便可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永出生死。悟證者頓登補處,未悟者亦證阿鞞。所以華藏海眾,悉願往生。宗、教知識,同生淨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懇心。故得感應道交,由是速成正覺。為今之計,宜屏除禪錄,專修淨業。於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聲或默,無雜無間。必使念起於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風。是以觀音反聞聞自性之工夫,修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淨業。即淨而禪,孰妙於是!【書一】六十

修禪定人(指四禪八定),及參禪人,以唯仗自力,不求佛加。故於工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時,每有種種境界,幻出幻沒。譬如陰雨將晴之時,濃雲破綻,忽見日光。恍惚之間,變化不測。所有境界,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辨識。若錯認消息,則著魔發狂,莫之能醫。念佛人,以真切之信願,持萬德之洪名。喻如杲日當空,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魎,鏟蹤滅跡。即歧途是非之念,亦無從生。推而極之,不過曰:念至功純力極,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眾生之願。豈秘而不傳,獨傳於汝乎?若有暗地裡口傳心受之妙訣,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書一】四四

法幢和尚,宿具靈根,初為真儒,後為真僧,可謂不枉讀書學道耳。世有真儒,方有真僧。彼無賴之徒出家者,固皆破壞佛法之魔王外道也。其語錄皆痛快直捷,豁人心目。可以刊板流通,以為禪家法寶。然此乃唯發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道。吾人專修淨業,勿於彼言句中捉摸卜度,以致兩失其益。不可不知。宗家提倡,唯指本分,此外概不闡發。其修因克果,斷惑證真,皆密自修持耳。門外漢見宗家不提此等修證道理,遂謂宗家全不用此等法,便成謗宗,及謗佛、謗法矣。【書一】六一

須知如來所說一切法門,皆須斷惑證真,方可了生脫死。絕無惑業未斷,得了脫者。念佛法門,斷惑業者往生,則速證法身。具惑業者往生,已超登聖地。一則全仗自力,一則全仗佛力,又兼自力。二者難易,奚啻天淵。每有聰明人,涉獵禪書,覺其有味,遂欲以禪自命,擬為通方高人。皆屬不知禪淨所以,妄自尊大之流類。如是知見,斷斷不可依從。依之則了生脫死,恐經塵點劫數,尚無望也。【書二】二九

權者,如來俯順眾生之機,曲垂方便之謂也。實者,按佛自心所證之義而說之謂也。頓者,不假漸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謂也。漸者,漸次進修,漸次證入,必假多劫多生,方可親證實相之謂也。彼參禪者,謂參禪一法,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固為實為頓。不知參禪,縱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但見即心本具之理性佛。

若是大菩薩根性,則即悟即證,自可永出輪迴,高超三界。從茲上求下化,用作福慧二嚴之基。此種根性,就大徹大悟人中論之,亦百千中之一二人耳。其或根器稍劣,則縱能妙悟,而見思煩惱未能斷除。仍須在三界中,受生受死。既受生死,從悟入迷者多,從悟入悟者少。是則其法雖為實為頓,苟非其人,亦不得實與頓之真益,仍成權漸之法而已。

何以故?以其仗自力故。自力若十分具足,則何幸如之。稍一欠缺,則只能悟理性,而不能親證理性。今時則大徹大悟者,尚難其人,況證其所悟者哉?念佛一法,徹上徹下。即權即實,即漸即頓。不可以尋常教理批判。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種性,皆須修習(此徹上徹下之謂也)。如來為眾生說法,唯欲令眾生了生脫死耳。其餘法門,上根則即生可了,下根則累劫尚難得了。

唯此一法,不論何種根性,皆於現生往生西方,則生死即了。如此直捷,何可名之為漸?雖有其機,不如尋常圓頓之機,有似乎漸。而其法門威力,如來誓願,令此等劣機,頓獲大益。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處。凡禪講之人,若未深研淨宗,未有不以為淺近而藐視者。若深研淨宗,則當竭盡心力,而為宏揚。豈復執此權實頓漸之謬論,而自誤誤人哉!【書二】三十

言取舍者,此約究竟實義為難(難者,反詰問也)。不知究竟無取無舍,乃成佛已後事。若未成佛,其間斷惑證真,皆屬取舍邊事。既許斷惑證真之取舍,何不許舍東取西、離垢取淨之取舍?若參禪一法,則取舍皆非。念佛一法,則取舍皆是。以一屬專究自心,一屬兼仗佛力。彼不究法門之所以然,而妄以參禪之法破念佛,則是誤用其意。彼無取舍,原是醍醐。而慾念佛者,亦不取舍,則便成毒藥矣。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不可相非,亦不可固執。唯取各適其宜,則有利無弊矣。【書二】三一

以舍東取西,為生滅者。不知執東廢西,乃斷滅也。夫未證妙覺,誰離取舍?三祇煉行,百劫修因,上求下化,斷惑證真,何一非取舍之事乎。須知如來欲令一切眾生速證法身,及與寂光,所以特勸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論】三

參禪一事,談何容易。古人如趙州諗禪師,從小出家,至八十餘歲,尚且行腳。故有頌之者曰:「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長慶坐破七個蒲團,後方開悟。湧泉四十年尚有走作。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此等大祖師,大徹大悟,如是之難。彼魔子之徒,一聞魔說,遂皆開悟。如前所說祖師,直是替他提鞋也無用處矣。【書一】三三

不執著等語,理則是,而事非博地凡夫之所能為也。終日穿衣吃飯,侈談不執飢寒。與終日枵虛,不得杯水粒米,餓且將死,而謂人曰:「吾視龍肝鳳髓,直同穢物,思之即嘔,況其下者乎。」同一空談耳。今時不明教理,即參禪宗者,每多中此空解脫病。至於靜坐澄思,空境現前。不過以靜澄伏妄,偶爾發現之幻境耳。若錯認消息,生大歡喜,則喪心病狂,佛亦難醫矣。幸能體察而不執著,棄舍幻妄,卒得貫通諸法法門。可謂久歷荊棘,忽達康莊矣。末世人根陋劣,知識希少。若不仗佛慈力,專修淨業。但承自力,參叩禪宗。不第明心見性,斷惑證真者,罕有其人。而以幻為真,以迷為悟,著魔發狂者,實繁有徒矣。所以永明、蓮池等,觀時之機,極力主張淨土法門也。【書一】三八

「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離念靈知者,了無念慮,而洞悉前境也)。「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

「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禪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教理則恆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己也。二者文雖相似,實大不同。須細參詳,不可籠統。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法道,普利眾生者,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論】五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者。其人徹悟禪宗,明心見性。又復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而於諸法之中,又復唯以信願念佛一法,以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觀經》上品上生,讀誦大乘,解第一義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名喪膽。如虎之戴角,威猛無儔。有來學者,隨機說法。應以禪淨雙修接者,則以禪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則以專修淨土接之。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乎。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頃,華開見佛,證無生忍。最下即證圓教初住。亦有頓超諸位,至等覺者。圓教初住,即能現身百界作佛。何況此後,位位倍勝,直至第四十一等覺位乎。故曰「來生作佛祖」也。【論】六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其人雖未明心見性,卻復決志求生西方。以佛於往劫,發大誓願,攝受眾生,如母憶子。眾生果能如子憶母,志誠念佛,則感應道交,即蒙攝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苦逼,發大慚愧,稱念佛名,或至十聲,或止一聲,直下命終,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萬修萬人去乎?然此雖念佛無幾,以極其猛烈,故能獲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較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見佛聞法,雖有遲速不同。然已高預聖流,永不退轉。隨其根性淺深,或漸或頓,證諸果位。既得證果,則開悟不待言矣。所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也。【論】六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者。其人雖徹悟禪宗,明心見性。而見思煩惱,不易斷除。直須歷緣煅煉,令其淨盡無餘,則分段生死,方可出離。一毫未斷者,姑勿論。即斷至一毫未能淨盡,六道輪迴依舊難逃。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尚未歸家,即便命終。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謂擔閣也。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歷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此境一現,眨眼之間,隨其最猛烈之善惡業力,便去受生於善惡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

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清復作魯公,此猶其上焉者。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也。陰,音義與蔭同,蓋覆也。謂由此業力,蓋覆真性,不能顯現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為錯,以陰境為五陰魔境者,總因不識「禪」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說巴道也。豈有大徹大悟者,十有九人,錯走路頭,即隨五陰魔境而去,著魔發狂也?夫著魔發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煉之增上慢種耳。何不識好歹,以加於大徹大悟之人乎?所關甚大,不可不辯。【論】六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有謂無禪無淨,即埋頭造業,不修善法者,大錯大錯。夫法門無量,唯禪與淨,最為當機。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餘法門。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無從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現生既無正智,來生即隨福轉,耽著五欲,廣造惡業。既造惡業,難逃惡報。一氣不來,即墮地獄。以洞然之鐵床銅柱,久經長劫,寢臥抱持,以償彼貪聲色、殺生命等種種惡業。

諸佛菩薩,雖垂慈愍,惡業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謂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為第三世怨者,此之謂也。蓋以今生修行,來生享福,倚福作惡,即獲墮落。樂暫得於來生,苦永貽於長劫。縱令地獄業消,又復轉生鬼畜。欲復人身,難之難矣。所以佛以手拈土,問阿難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難對佛:「大地土多。」

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猶局於偈語,而淺近言之也。夫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佛力。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了生死。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永明大師,恐世不知,故特料簡,以示將來。可謂迷津寶筏,險道導師。惜舉世之人,顢頇讀過,不加研窮。其眾生同分惡業之所感者歟!【論】七

達摩西來,傳佛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此所見所成,乃指吾人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而言。令人先識其本,則一切修證等法,自可依之進趣,以至於修無可修、證無可證而後已。非謂一悟即成福慧兩足、圓滿菩提之究竟佛道也。喻如畫龍點睛,令其親得受用耳。由是騰輝震旦,炳煥赫奕。即心即佛之道,非心非佛之法,遍佈寰區。天機深者,於一機一境,識其端倪。則出詞吐語,自離窠臼。入死入生,了無罣礙。得大解脫,得大自在矣。倘根機稍劣,縱得大悟,而煩惱習氣未能淨盡,依然還是生死中人。出胎隔陰,多致迷失。大悟者尚如是,況未悟乎?固宜專心致志於仗佛慈力之淨土法門,方為千穩萬當之計也。【序】二七

律教禪宗,最初須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斷惑證真,方出生死。若教理不明,則盲修瞎煉。若非得少為足,便是著魔發狂。縱使理明功深,亦頗斷惑。倘有絲毫未盡,依舊不出苦輪。直待惑業淨盡,方可出離生死,尚去佛地甚大懸遠。更須歷劫進修,始可圓滿佛果。譬如庶民,生而聰慧,讀書學文,多年辛苦。學問既成,登科入仕。由其有大才能,所以從小漸升,直至宰相。官居極品,再無可升。於群臣中,位居第一。

若比太子,貴賤天淵,何況皇帝。畢世為臣,奉行君命。鞠躬盡瘁,輔治國家。然此相位,大不容易。半生勤勞,通身能耐。到下場頭,不過如是。若學問才能,稍不充足,則不能如是者有百千萬億也。此是自力。學問才能,譬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位至宰相,譬修行功深,斷惑證真。只可稱臣,不敢作君(臣決定不敢作君,臣欲作君,除非託生皇宮,為皇太子。修餘法門,亦可成佛,但與淨土較,奚啻日劫相倍。讀者須善會其意,勿泥其詞。

然依《華嚴》末後一著,等覺菩薩,尚以十大願王,迴向往生。正與托質皇宮,為皇太子,意義相齊。淨土法門,得《華嚴》一經,遂得如大海之橫吞萬川,如太虛之總攝萬象耳,猗歟大哉),譬雖出生死,尚未成佛。學問不充,不能如是者甚眾,譬惑未斷盡,不出生死苦海者甚眾也。【雜著】三七

念佛法門,縱不明教理,未斷惑業。但能信願持名,求生淨土。臨命終時,決定蒙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見佛聞法,悟無生忍。即此一生,定補佛位。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謂信願持名,是自力能感於佛。誓願攝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應於我。感應道交,故得如是。又若深明教理,斷惑證真,則往生品位更高,圓成佛道更速。所以文殊、普賢、華藏海眾,馬鳴、龍樹、諸宗祖師,皆願往生也。譬如託生皇宮,一出母胎,貴壓群臣,此是王力。迨其長大,學問才能,一一充足,便能承紹大統,平治天下。

一切臣宰,皆聽詔諭。此則王力、自力,兼而有之。念佛法門,亦復如是。未斷惑業,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便出生死。猶如太子初生,貴壓群臣。既往生已,惑業自斷,定補佛位。猶如太子長大,承紹大統,平治天下也。又已斷惑業,如馬鳴、龍樹、諸宗祖師,已登補處,如文殊、普賢、華藏海眾,皆願往生者。猶如昔鎮邊鄙,不堪承紹。今居東宮,不久登極也。【雜著】三八

吾人心性,與佛同儔。只因迷背,輪迴不休。如來慈憫,隨機說法。普令含識,就路還家。法門雖多,其要唯二。曰禪與淨,了脫最易。禪唯自力,淨兼佛力。二法相較,淨最契機。如人度海,須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末世眾生,唯此堪行。否則違機,勞而難成。發大菩提,生真信願。畢生堅持,唯佛是念。念極情忘,即念無念。禪教妙義,徹底顯現。待至臨終,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證無生忍。有一秘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書二】二九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印光大師文章列表

專修、助修與雜修

問: 末學就是根據某居士講課中說的和寫的一本《化解看...

【推薦】死物上作活計

龍舒居士談到當時有位長老,叫了明長老。他在為大眾作...

你聽到佛號會生起什麼想法

我經常問很多的念佛人──你聽到佛號的時候,你生起什...

神會六問六祖慧能

神會在廣東韶州曹溪六祖慧能處住了幾年,頗受慧能的器...

大安法師: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一個體會,在我們青少年的時候,...

禪修中的五種念頭

《禪宗永嘉集》奢摩他頌第四中記載: 復次初修心人。入...

往事不堪迴首,這句話你要永遠記住

我們看這個內觀的思想。諸位!如果大家佛號都念得差不...

「心與佛合」才是真正的善人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大藏經】【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印光大師對蘇州佛教的貢獻及影響

印光大師(1861~1940)是中國漢傳佛教淨土宗的第十三...

妄想起時,只一個不理

文鈔原文: 妄想起時,只一個不理,便不會妄上生妄。譬...

屠夫、妓女皈依佛後就能不墮地獄嗎

問: 昔有某居士問,皈依佛不墮地獄,舍身後不墮耶,...

都攝六根,下手在聽

現在修念佛法門,應當依照大勢至菩薩講的,用如子憶母...

脫離滔滔苦海愛河,免除輪迴之苦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普門品》 這是說...

念佛時要全佛是心,全心是佛

必須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無二,心佛一如。《...

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嗎

往生的條件,是不是一定要得到事一心不亂或者理一心不...

只有福報沒有智慧,就會被福報所害

如果一個人修學菩薩道,這個必須要知道:不要著相,要...

隨遇而安,時時快樂

有位心理學家說,年薪兩百萬的人與年薪一百萬的人的最...

福報享盡,你連一碗粥都喝不下去

人生沒有現在這個詞,沒有現在的。你講現在的時候,它...

別把福報提前揮霍完

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而現在我們整個的行為就是變...

很多事情會後悔,就是因為反應太快

當我們正念真如: 第一個安住力,把心帶回家,不迷不取...

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

佛陀開悟之後,第一件事情,回到苦行林去度了五比丘。...

在家菩薩的不偷盜與不妄語戒

第四有盜心,即內心作種種籌量,意圖非理侵損他人財物...

佛像開光儀軌

一、楊枝淨水讚 楊枝淨水遍灑三千 性空八德利人天 福...

斷煩惱的一個重要的關鍵

佛陀提出了四種譬喻來解答富樓那尊者心中的疑惑。兩種...

【佛教詞典】阿那含向

(術語)向阿那含果修行之位名。為四向中之第三向。...

【佛教詞典】五種護摩色

(名數)寂災法(息災法)白。白是寂災之色,如來部之...

【視頻】六字聖號(古琴純音樂版)

六字聖號(古琴純音樂版)

【視頻】慧律法師《惡性比丘,應默擯之不與共語》

慧律法師《惡性比丘,應默擯之不與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