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印祖對青少年的教誨

2013/08/2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印祖對青少年的教誨

人之一生成敗,皆在年幼時栽培與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萬不可學時派。當學孝,學弟,學忠厚誠實。當此輕年,精力強壯,宜努力讀書。凡過讀之書,當思其書所說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讀了就算數了。書中所說,或不易領會。而《陰騭文》,《感應篇》等皆直說,好領會。宜常讀常思,改過遷善。於暇時尤宜念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以期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切勿以為辛苦。

古語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此時若錯過光陰,後來縱然努力,亦難成就。以年時已過,記性退半,所學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第一先要做好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報應。一舉一動,勿任情任意。必須想及此事,於我於親於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動念,亦當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壞心,即有罪過。要想得好報,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有利於人物,無害於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報之可得。譬如以丑像置之於明鏡之前,決定莫有好像現出。所現者,與此丑像了無有異。汝果深知此義,則將來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愛慕之也。祈審慎思察,則幸甚幸甚。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與周法利童子書》

印光祖師一生端以文字般若闡揚淨土法門,誨人不倦,利濟眾生。這一篇《與周法利童子書》,是印祖專門給周法利居士寫的開示。古人男子年滿十五歲,就要行「成童」禮——將頭髮盤成髮髻,稱為「成童」、「束髮」;男子年滿二十歲就可於髮髻上加冠行「冠禮」,稱為「弱冠」。如此可知,周法利居士當在十五歲至二十歲之間,那麼這一封信就是印祖對一名青少年的教誨了。

在信的開端,印祖就陳以利害,指出「人之一生成敗,皆在年幼時栽培與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萬不可學時派。」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當中最關鍵的時期,就像一棵樹苗成長的好與壞,直接關係這棵樹將來是否能長成可用之材,因此要對它進行規範、引導,不可任其放逸,應使之正而直。人的教育也是如此,青少年往往有激情無理性,對事物的善惡缺乏辨別能力,而社會是充滿誘惑的,比起印祖所生活的時代,現在的社會更是如此,傳統的價值觀念被拋棄,青少年往往在所謂的「流行」、「時尚」中迷失自己,一步踏錯,即便不悔恨終生,也必然錯過了學習和成長的黃金時光。那麼「不可學時派」該學些什麼呢?

印祖首先指出「當學孝,學弟,學忠厚誠實。」「孝」是儒佛兩家的根本,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認為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教化產生的基礎。佛教亦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為本也。」「弟」即「悌」,是兄弟手足之間的關係,所謂「兄友弟恭」。「骨肉」、「手足」是中國向來用以形容兄弟間親切的名詞,這實在是最適當不過的形容。能夠把這兩個名詞表示得恰好的,無過於法昭禪師的詩:「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若心中常懷兄長、弟妹之情,則敬親愛親之情油然而生。由此擴大,亦極易與身邊的人融為一體,如此上下和睦,一片祥和之氣,此亦佛教之道。「忠厚誠實」是個人品質,要通過具體的行為來培養,如能持五戒十善,自然「忠厚誠實」。

佛法是與生活相應的,所以基本的做人道理必須具備,才能入道。儒家重視孝道,不單是對父母要孝,還要擴而充之,大孝於天下,愛天下人,謂之大孝。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為政,所以說「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一個人真能愛父母、愛家庭、愛社會,也一定是忠臣。也就是說,是否成為有用的人,觀察他居家行止如法與否,就知道答案了。

因此,印祖認為: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恪盡己分。能於家庭與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印祖所強調的力行倫常,盡誼盡分,廣行眾善。這一切都成為做個堂堂正正的人所必備的條件。

故我們修持要注意言行的相應,既然想念佛求生淨土,世間善不能忽略不做。這與《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有異曲同工的意思。由此可知,淨土法門的修持,不是只要一心求生西方,對於現實人間的世事,就不聞不問。印祖並不教人廢棄世事,相反的,常常勉人居塵學道,善盡做人的義務。

接下來,印祖指出應該當此年輕之時,精力旺盛,要努力讀書。讀書要講方法,不能走馬觀花,讀過就忘。要思考書中所說的道理,並且身體力行,依之實踐。尤其像《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這樣易讀易懂的書籍,更是要常讀常思,並依之改過遷善。讀書之外,尤其要念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聖號,以期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最後,印祖將對青少年的教育總結為兩個方面。

「第一先要做好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 這是《論語·裡仁》裡的一句話,說的是為人修身就是要向品德優良的人看齊,向品德高尚的人學習。而看到沒有品德的人,就應該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與其相同。其實這裡的賢,可以擴大到一切優秀的事物。社會如同大染缸,人在社會之中,豈會不受影響?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社會價值觀念、社會道德標準各人所持不同,在這樣的世界裡,如何才能守住自己的一方淨土呢?唯有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學習,哪怕同他相差甚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的總會趕上他。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只要有這樣的心,有這樣的毅力,何愁事不成?曾子曾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想如果為人能做到此,那為人的品行一定會更完美。

「第二要知因果報應。」 事實上,佛教注重的倫常日用之道與儒教所說大致一樣;所不同的是:佛教說明三世因果,善惡報應。使人心存敬畏,不敢隨心所欲而胡作非為,即使在暗室獨處之中,常如面對佛天。故縱屬下愚者,也喜歡聽聞做善事可得到好的果報。俗語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假如每個人行事之前都先考慮到這種觀念,消極上阻嚇著壞人的作奸犯科,積極上鼓舞著大家去行善,因此使社會上壞事因而減少,好事因而增多。或許一開始無法做得很完美,但漸漸的,常受佛法因果報應實事的薰陶,而勉勵自己「盡義盡分」的做好。此即印祖融合儒佛思想之所在。

因果的事理,是通三世,重疊無盡的,很可能此善因種下去還未得善果,以前的惡果先成熟而獲惡報,怎可因而斷定無因果之報應呢?猶如種植稻穀一樣,早種者早收成;如欠債一般,力強者先牽。基於因果法則,知今生之幸與不幸都有其來由,倘能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痛改前非,努力行善,就是「轉變由心之奧旨」。所以說:極力提倡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可以改變社會不好的風氣,使人人臻於真善美之境。

總的來說,印祖指導青少年學佛的方法次第分明,有真知灼見。先讓他們明白做人的道理,將基本的倫常教育鞏固住,就是「本立而道生」。接著示以深信因果,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由虔誠心念佛,及信願行堅固之後,行有餘力,再研究大乘經論和儒家經典。這樣循序而進,努力修持,則不但實際生活上可躋入聖賢的境界,臨終也必可往生極樂淨土。可以說,將儒家倫理思想和佛教的淨土信仰,做了最完美的結合。

在我們這樣的末法時代,發心學佛尤為不易。印祖的這篇開示,不惟於青少年有益,實是現今學佛之人的渡世慈航。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印光大師文章列表

曾國藩的教子之道

曾國藩(1811-1872)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

應不應該教育孩子向善

有位居士和我訴苦:她從小教育孩子要善良,要心存善念...

我為什麼選擇念佛法門

末學於一九八六年十二月生於河南的一個小鄉村,二〇一...

自己教育自己

吾人生而為可貴的人,不要永遠做人的兒女,不要永遠做...

理想的學習環境應該在大自然中

古德云: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鬱鬱黃花盡是般若。老子也...

印光大師家教觀之淺探

在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印光大師(18611940)是一位舉...

一位女居士寫給女兒的信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所有父母的願望。在如今以分...

佛法只要你肯學,都有你要學的東西

作為一個空中的雲,作為一個空中的雨水,它是平等的。...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大藏經】【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大藏經】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

一切修行人必讀——印光大師悲心慈語

凡修行人,必須以念佛為正行,以持咒誦經,及作種種利...

攝受之力與念佛之誠

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雖則大,小,頓,漸不同,權,...

念佛須善發心者,心為修持之主

原文: 念佛須善發心者,心為修持之主。心若與四宏誓願...

十念記數念佛方法

光近來得一攝心念佛方法,若已成片,固不須此。若未成...

正因為向外貪求,才把本來佛遺失掉

我們眾生向外貪著、妄想執著這一切事物,在這一切事物...

卻到蓮池更迴首,世間螻蟻盡紛紛

貴人雖貴未為欣,死後還他一個墳。 三謝園亭空燕子,五...

寧可割肉補常住,不可私蓄肥自己

在佛門中有副著名的對聯:楊歧燈盞明千古,寶壽生薑辣...

聖嚴法師《永遠的功課》

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優缺點都必須有充分的了解,對自己的...

做人的三大忠告

一對新婚夫婦生活貧困,一天,丈夫對妻子說:親愛的,...

佛號念不准,可以往生嗎

問: 如果念佛號念不准,可以往生嗎? 淨界法師答:...

《別行疏鈔》的十種禮佛

《別行疏鈔》中講了十種禮: 一、我慢禮: 像上下搗米...

宋代高僧圓通居訥禪師

廬山圓通寺居訥禪師,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

常說愛語攝眾生

佛教四攝將愛語列為其中之一,足見愛語在弘法度眾和修...

四十八大願——(第28願)菩薩道樹普見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怪獸的傳說

在無邊無際的森林裡,有一棵樹冠簇密的老樹。也不知從...

恭敬三寶要從恭敬僧寶開始

我們現在是不是做到了恭敬三寶呢?在這裡面想一想,我...

【佛教詞典】弘一

(1880~1942)為民國中興南山律學之名僧。浙江平湖人...

【佛教詞典】四無畏

又名四無所畏,無畏是教化他人的心沒有懼怕。有佛四無...

【視頻】天因法師《舍利弗請佛制戒的緣》

天因法師《舍利弗請佛制戒的緣》

【視頻】淨界法師《為什麼想出家的公案》

淨界法師《為什麼想出家的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