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印光大師法語擷錄

印光大師  2010/09/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一讚淨土超勝

大矣哉淨土法門之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猶當遜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歷劫修證者。益宜挹其高風。普被上中下根。統攝律教禪宗。如時雨之潤物。若大海之納川。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圓滿菩提。九界眾生離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正錄一頁一至四行)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具攝初中後法。普披上中下根。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於現生中。定出生死。不歷僧祇。親證法身。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實眾生一切修持中之出苦要道。以其仗佛慈力。故與專仗自力者。其利益奚啻天淵懸殊也。以故將墮阿鼻者。由十念而即得往生。已證等覺者。發十願而迴向淨土。是知此之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也。 (續鈔卷下四十三頁二五行至四四頁三行)

二勸信願真切

凡我有情。聞是淨土法門者。當信娑婆極苦。西方極樂。當信多生已來。業障深重。匪憑佛力。驟難出離。當信求生決定現生得生。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由是堅定一心。願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繫戀之心。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從此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無論語默動靜。行住坐臥。迎賓待客。穿衣吃飯。務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 (正錄十頁二十至二四行)

須知西方極樂世界。莫說凡夫不能到。即小乘聖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議境界故也。小聖迴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無信願感佛。縱修其餘一切勝行。並持名勝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願最為要緊。蕅益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鐵案也。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 (正錄十九頁十二至十五行)

三示念佛方法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某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正錄二三頁六至十五行)

四評修持各法

吾人心性。與佛同儔。祇因迷背。輪迴不休。如來慈憫。隨機說法。普令含識。就路還家。法門雖多。其要唯二。曰禪與淨。了脫最易。禪唯自力。淨兼佛力。二法相校。淨最契機。如人度海。須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末世眾生。唯此堪行。否則違機。勞而難成。發大菩提。生真信願。畢生堅持。唯佛是念。念極情忘。即念無念。禪教妙義。徹底顯現。待至臨終。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證無生忍。有一秘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 (正錄七八頁二四行至七九頁二行)

律教禪宗。最初須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斷惑證真。方出生死。若教理不明。則盲修瞎煉。若非得少為足。便是著魔發狂。縱使理明功深。亦須斷惑。倘有絲毫未盡。依舊不出苦輪。直待惑業淨盡。方可出離生死。尚去佛地甚大懸遠。更須歷劫進修。始可圓滿佛果。念佛法門。縱不明教理。未斷惑業。但能信願持名。求生淨土。臨命終時。決定蒙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見佛聞法。悟無生忍。即此一生。定補佛位。 (正錄七八頁三至五行十四至十五行)

五勉居心誠敬

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頓消業累。速證無生。不致力於此。譬如木無根而欲茂。鳥無翼而欲飛。其可得乎。 (正錄五二頁十八至二十行)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正鈔卷一十三頁十二至十三行 )

古人修行。皆能證道。今人修行。少見明心。豈人根之不等耶。抑亦敬慢之所致耳。歷觀傳記高人。咸皆視經像如視活佛。其敬畏之跡。雖忠臣之奉聖主。孝子之讀遺囑。何能彷彿一二。因其恭敬之極。故能斷惑證真。超凡入聖。觀於二祖立雪。程門立雪。可見矣。今人視佛像如土木。視佛經如故紙。縱有信心。讀誦受持。亦不過供其口頭滑利而已。有何實益之可論也。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 (正鈔卷一十頁二四行至十一頁三行)

六論因果事理

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若無因果。則善無以勸。惡無以懲。遑論明明德以止至善。斷煩惑以證菩提乎。由其知有因果也。則必趨吉避凶。改過遷善。閑邪存誠。克己復禮。冀入聖賢之域。期登極樂之邦。上焉者安而行之。中焉者利而行之。下焉者勉強而行之。同得格物慾以顯良知。出迷途以登覺岸。 (續錄九四頁十至十三行)

現在世界之劫運。吾人所受種種災難。皆是過去惡業所招。以致感受現在苦果。故知此惡業者。即過去惡因之所造成也。欲免苦果。須去苦因。過去已種之苦因。念佛懺悔。乃能消去。現在如不再造苦因。將來即能免受苦果。何謂苦因。貪瞋癡三毒是。何謂善因。濟物利人是。若人人明達因果之理。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災害自無從起。唯今人不明因果之理。私慾填胸。無惡不作。祇知有己。不知有人。詎知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於害己。 (續錄一零八頁四至八行)

七訓皈戒之要

悲哉眾生。從無始來。輪迴六道。流轉四生。無救無歸。無依無托。若失父之孤子。猶喪家之窮人。總由煩惱惡業。感斯生死苦果。盲無慧目。不能自出。大覺世尊。愍而哀之。示生世間。為其說法。令受三皈。為翻邪歸正之本。令持五戒。為斷惡修善之源。令行十善。為清淨身口意三業之根。從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三業既淨。然後可以遵修道品。令其背塵合覺。轉凡成聖。斷貪瞋癡煩惱之根本。成戒定慧菩提之大道。故為說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三十七道品等無量法門。又欲令速出生死。頓成佛道。故為說念佛求生淨土法門。使其不費多力。即生成辦。 (正鈔卷四三八頁二十行至二六行)

三皈五戒。為入佛法之初門。修餘法門。皆須依此而入。況即生了脫之至簡至易、至圓至頓之不思議淨土法門耶。不省三業。不持五戒。即無復得人身之分。況欲得蓮華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 (正鈔卷一廿頁九行至十一行)

八釋戒殺之義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設法救護。尚恐不及。何可為悅我口腹。以殺彼身軀乎。須知水陸飛潛諸物。同吾靈明覺知之心。但以宿業深重。致使形體殊異。口不能言。觀其求食避死情狀。自可悟其與人無異矣。吾人承宿福力。幸生人道。心有智慮。正宜敦天父地母。民胞物與之誼。以期不負人與天地併名三才。以參讚天地之化育。俾民物各得其所。以同受覆載。同樂天年而後已。倘其不體天地好生之德。恣縱自己饕餮之念。以我之強。陵彼之弱。食彼之肉。充我之腹。必至一旦宿福已盡。殺業現前。欲不改頭換面。受彼展轉殺食。其可得乎。 (正錄七十頁廿至二六行)

諸惡業中。唯殺最重。普天之下。殆無不造殺業之人。即畢生不曾殺生。而日日食肉。即日日殺生。以非殺決無有肉故。以屠者獵者漁者。皆為供給食肉者之所需。而代為之殺。然則食肉吃素一關。實為吾人升沉。天下治亂之本。非細故也。其有自愛其身。兼愛普天人民。欲令長壽安樂。不罹意外災禍者。當以戒殺吃素為挽回天災人禍之第一妙法。 (正錄七二頁廿至二三行)

九明倫常大教

天下無二道。聖凡無兩心。舉古今中外。莫不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及因果報應。生死輪迴之事理。為立身行道。治國安民之本。良以此種事理。皆吾人性分中所固有之常彞。無論智愚賢否。悉皆具備。其所作所為。或有符合悖戾之不同者。乃由閑邪存誠。克己復禮。及迷心逐物。肆意縱情之所致也。 (續錄一八三頁十三行至十六行)

欲學佛祖。先須取法聖賢。倘躬行有玷。倫常乖舛。尚為名教罪人。何能為佛弟子。佛教雖出世法。然遇君言仁。遇臣言忠。遇父言慈。遇子言孝。由淺而入深。下學而上達。熟讀安士全書。可以知其梗概矣。(正錄一零六頁二二至二四行)

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若於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事。一不實踐。雖終日奉佛。佛豈佑之哉。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正錄一零七頁八至十行)

十倡家庭教育

人家欲興。必由家規嚴整始。人家欲敗。必由家規頹廢始。欲子弟成人。須從自己所作所為。有法有則。能為子弟作榜樣始。此一定之理。(正錄一零七頁二一至二二行)

今世亂已極。其源皆因世之為父母者。不知教子之道。不知以道德仁義。因果報應教兒女。但以溺愛憍養。機械變詐相教。故致有天姿者。習為狂妄。無天姿者。狎於頑愚。以至越禮犯分之事。時有發現也。使為父母者。各盡其教子之道。則世道何至如此。以前兒女教不好。尚無大要緊。不過不孝順。不成器而已。今若教不好。則其禍實有不堪設想者。此說。宜與一切人說之。(續錄一九三頁二至六行)

世少善人。由於家庭無善教。而家庭之善教。母教最要。以人之幼時。日在母側。其熏陶性情者。母邊最多。是以女人以相夫教子為天職。使無賢女。何有賢妻賢母哉。由是言之。善教兒女。令知三世因果。實為平治天下。正本清源之道。(續錄一九九頁十二至十四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印光大師文章列表

讓你少走彎路少碰壁的智慧法語

(一) 1.不要在流淚的時候做任何決定,情緒負面的時...

宣化上人808條語錄

宣化上人語錄簡介本書共搜集八百餘條宣公上人自一九六...

永明延壽大師垂誡

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

善導大師的十段精彩法語開示

《般舟讚》,善導大師有十段法語的開示,也是同樣在顯...

十方叢林的警策格言

自古以來,叢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過去我國的四大...

證嚴法師:靜思懺悔

△ 人因自覺而成長,因自滿而墜落;自我批判的認錯心...

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之人和篇》

節省可以醫貧,滿足可以醫貪 恬淡可以醫躁,寬厚可以...

一切修行人必讀——印光大師悲心慈語

凡修行人,必須以念佛為正行,以持咒誦經,及作種種利...

【大藏經】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大藏經】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印光法師對六個詰難疑問的解答

眾生在迷,如生而盲者,迷本有家。若欲歸還,須待人領...

念佛受病,實是無量劫業力所現

原文: 書中言念佛急進、中氣虛極,此汝不善用心所致。...

《臨終三大要》白話譯

人生最悲慘的事情就是死亡,可是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避...

女人學佛須知

念佛人想要往生淨土,首先要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佛經...

聖嚴法師《自我的肯定、成長、消融》

我在法鼓山的禪修營中,經常強調自我肯定、自我成長,...

一杯鮮奶

一個窮苦學生,為了支付學費,挨家挨戶的推銷貨品。到...

前來助念的人越多越好嗎

問: 弟子所在的小城鎮念佛人極少,很難組建助念團,...

人生到底是苦是樂

佛教認為,三界沒有究竟永恆的快樂,苦才是人生的主旋...

虛雲老和尚山居詩六首

稍得清幽處。頭頭總自然。 一間茅草屋。半畝藕花田。 ...

所有一切法還是回歸到這一念心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

【推薦】何妨大肚包容

鎮江定慧寺的彌勒殿有這樣一副對聯:眼前都是有緣人,...

怎樣改善不如意的婚姻

問: 我學佛之前婚姻並不如意;現有心與丈夫和好,但...

阿底峽尊者的臨別教言

朋友們! ◎在沒有證得菩提之前,是需要上師的。所以,...

妙蓮老和尚《拜佛念佛的方法》

(一)拜佛的方法與功德 我們佛弟子做事情,能用最少...

鳩摩羅什大師--七佛譯經師,凡情難測度

大師從弘始三年入關到弘始十一年圓寂只有短短八年的時...

不信淨土的人有這四種特點

那怎麼樣才能信淨土法門呢?前面的偈頌談到多生多劫以...

【佛教詞典】中般涅槃補特伽羅

中般涅槃補特伽羅者,謂生結已斷起結未斷,或中有才起...

【佛教詞典】鉤索鎖鈴

(菩薩)金剛界之四攝菩薩也。表大日如來攝取之大悲者...

【視頻】宏海法師《印光大師文鈔》(二)MP3

宏海法師《印光大師文鈔》(二)MP3

【視頻】惠空法師《學佛是看心還是看紙》

惠空法師《學佛是看心還是看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