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判斷是否為明師的四依法

聖嚴法師  2015/06/1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判斷是否為明師的四依法

韓愈曾經說過:「術業有專攻。」因此,學習任何法門都應該選擇有專精獨到功力的明師,不論做學問、學藝和學佛,其道理都是相通的。雖然明師未必出於明師之門,明師門下也未必出高徒,但是追隨明師,至少不會指錯方向、教錯要領,實要比所謂「以盲引盲」來得安全。

可是誰是明師?往往無法得知,特別是宗教經驗和禪修工夫,在自己尚未入門時,更是無法判斷誰是明師或不是明師。不過,明師雖然未必有名,但若為大眾公認的明師,自然要比自稱明師而尚未被大眾所公認的要可靠得多。在無力明辨誰是明師或不是明師的階段,追隨已被大眾公認的明師是比較安全的。或者由已經成名的老師介紹尚未成名的老師,也是較可信的。而由你所信任的明師介紹另外一位明師,也是可取的,如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大善知識的方式,就是通過一位介紹一位,形成了五十三位的連鎖關係。他們人人都是明師,因此善財童子絕不是病急亂投醫似地盲目拜師。

世間任何時代都有許多自稱為一代宗師的人物,他們妖言惑眾、顛倒黑白、混淆視聽,廣收徒眾以虛張聲勢,如果不加明辨,即很可能以有名的邪師為明師。所以孟子也說:「人之大患,在好為人師。」因為那些邪師對社會人心有誤導作用,使人間產生更多的紛擾不平衡、困惑不安定;因此跟他們學習某些邪法、邪說和邪術,不僅不能開拓人生境界,反而會為自己帶來身心的傷害、家庭的失和。只可惜一般人實在很難識破這些人的真偽、邪正。

從佛法的立場說,邪與正、暗與明的標準,都在於自我中心的考察,如帶有強烈貪嗔習性的人,一定不是明師;又如雖然表現仁慈、和顏悅色、道貌岸然,但倘有驕、狂、慢等氣質的人,也一定不是明師。找明師,《大智度論》卷九揭示了四個要點,稱為「四依法」。

第一、依法不依人:明師不以自我為中心,也不以特定的某一個人為權威,是以共同的原則、規律為依準。律教的法就是因緣法、因果法,如果一位老師所說的道理與開示違背了因果和因緣的法則,就不是明師。因為因果是要我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緣是教我們對一切的現象不起貪嗔等執著心。否則,雖眾人尊其為聖人,也和邪師無別。

第二、依義不依語:凡是真正的法則,一定是放諸四海皆準、古往今來皆同的,不會因民族、地區、文化等背景的不同而有差別。如果說有宗教上的禁忌,或有語言上的神秘,便都不是正法。正法應注重義理的相通,而不當拘泥於語言上的相異。例如說:回教徒重視阿拉伯文,猶太教重視西伯來文,都與此準則相背;佛教徒重視梵文、巴利文,只是為了考察原典,以追求原義,並不是說梵文和巴利文有特別的神力或神聖。當然,印度教是重視梵語、梵音的,此與佛教有別。

第三、依智不依識:智是聖人的智慧,乃從無我的大智、同體的大悲中產生。因此,凡含有自我中心,不論為己為人,乃至於為一切眾生,或者為求成就無上的佛道,不論是大我、小我、梵我和神我,個別的我與全體的我,都不能產生真正的智慧,因此仍屬於知識及認識的範圍。知識是從自我的學習經驗中產生分別、記憶、推理等的作用;而智慧則只有客觀的現象,沒有主觀的中心;只有運作的功能,沒有主體的中心,如果與此相違,就不是明師。

第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是無法可說、無法可執、無法可學、無法可修,也無法可證。正如《壇經》所說的無念、無相、無住,不為什麼,也沒有什麼,只是照樣地吃飯、穿衣、過生活、自利利他、精進不懈。

根據以上四點標準,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判別,誰是明師,誰不是明師。再依據這四個標準去訪察你所希望親近的明師,大概不會有所差池,日積月累,縱然不得明師,你自己也已經成了明師。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學佛的兩種用心

佛學是一種心理學,最著重心理訓練和修養。楞嚴經說:...

不要輕易地離開家庭,讓家裡生煩惱

問: 本人已六十多歲,念佛多年,但家人不接受,本人想...

如何選擇善知識

問: 頂禮法師!在選擇善知識的時候,由於我們智慧福德...

聖嚴法師:在家學佛者如何定早晚課

課誦的原則,以定時做定課為主。內容應該包括供養、禮...

學佛會越學越清高嗎

問: 學佛會越學越清高嗎? 濟群法師答: 為什麼有些...

證嚴法師:學佛要體會佛心

大地眾生都有其功能本性,一大清早,我們聽聽大地之音...

學佛困難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善護念

善護念這三個字,鳩摩羅什不曉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譯的。...

學佛人要閉是非之嘴,開念佛之口

釋迦牟尼佛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說,在末法時期...

【大藏經】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大藏經】【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大藏經】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聖嚴法師《念佛的人有三種,你是哪一種?》

第一種人,是為了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或是使家人開智慧...

聖嚴法師《知足是幸福的起點》

幸福是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的,但在追求的過程中,有多少...

化緣並非募捐那麼簡單

化緣一詞,本極莊嚴,比如釋迦世尊,是為一大事因緣而...

聖嚴法師《拜懺做什麼?》

拜懺,又稱為禮懺,就是禮拜諸佛菩薩,懺悔自己的一切...

倚老賣老的人容易栽跟頭

小男孩問爸爸:是不是做父親的總比做兒子的知道得多?...

法顯大師西行記

法顯,俗姓龔,平陽郡武陽(山西臨汾)人。幼年時,三個...

活在當下益處多多

有人曾問釋迦牟尼佛:梵行聖者,你們居住在樹林簡陋的...

【推薦】靜坐的姿勢與數息觀

【禪修的方法】 靜坐的姿勢 初學靜坐者,即應養成正確...

地藏菩薩早就可以成佛,為什麼永遠示現菩薩相

【時堅淨信菩薩復白佛言。如來世尊。無上大智。何意不...

素食幫你擊退病魔

各界世界著名人物,從哲學家柏拉圖和尼采,政治領袖本...

阿彌陀佛的清淨法身

我們看看蕅益大師有什麼比較深入的開示:這當中有二段...

欲為三界眾生一切痛苦的根本

首先了解欲的體性、作用、分類以及欲為根本苦的原因,...

網絡學佛的正確態度

網絡是時代的產物,是眾緣和合的現相。網絡也被諸多有...

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記得數年前,到馬來西亞某地弘法,發現這樣一個問題,...

天竺十二祖馬鳴菩薩

今天要講的這位祖師是西元一世紀時期的中天竺國人,人...

墮胎對往生西方有否影響

問: 請問墮胎對往生西方有否影響?日常修持該怎樣做?...

【佛教詞典】二百五十戒

比丘之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條。稱二百五十戒,分為八段...

【佛教詞典】二十隨煩惱皆通俱生分別

【二十隨煩惱皆通俱生分別】 p0047   成唯識論六卷二...

【視頻】淨界法師《阿難尊者的總持因緣》

淨界法師《阿難尊者的總持因緣》

【視頻】寧死戒殺的老鷹

寧死戒殺的老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