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學佛的兩種用心

竺摩法師  2012/02/2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學是一種心理學,最著重心理訓練和修養。楞嚴經說:「因地不真,果招紆曲」。這因地,正指學佛初發心時,先把用心搞好,將來自會有好果。《阿含經》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也是這個意義,因為意業的思想洗練的清淨,隨之而起口業和身業的行為,自然也會淨無瑕疵了。

佛學是心理學,也是實棧道德的學問,所以在經典裡講修養心理的法門很多。現在只說「兩種用心」,是選其重要的一提吧。

一、慈去怨恨

慈悲為佛教立教的基本,一切福利社會的方便事業,皆從慈悲心而生。《故華嚴經》說:學佛的人若失了慈悲心,一切所做的善事,都容易變為不正的魔業。如作好事,不出之慈悲同情,而出諸貪心、嗔心、慢心、妒心,試叫這好事是正確的嗎?

慈有三種:一、生緣慈,是想到眾生有許多痛苦,和像自己的親人受苦一樣,發起慈愍心去救濟他們;二、法緣慈,是想到眾生因不知佛法的我空法空之理,錯認諸法實有,生起貪嗔,造諸罪業,長淪六道,枉受眾苦,因此興起慈心,設法化度;三、無緣慈,是平等廣大的慈悲心,悟證我與眾生同體,苦樂與共,不起分別,任運度生,而不覺有生度,已泯除世間的功利觀念了。故涅《經梵行品》說:慈之所緣一切眾生,如緣父母妻子親屬,以是義故名眾生緣,法緣者,不見父母妻子親屬,見一切法皆從緣生,是名法緣。無緣者,不住法相及眾生相,是名無緣。由此可知佛教的慈與普通一般人所講的愛或宗教的博愛,是有些不同的!因慈是無分別的,無我見的,而愛是有愛染,有分別有我見的。如愛我親人,即不愛我不親的人,愛我的種族,即不愛非我的種族,愛我的宗教,即不愛非我的宗教,沒有慈的怨親平等,人我雙亡的境界。

世間一切怨恨,皆因人類失去慈心而生,若有慈心,互相愛護,即無怨恨。故《大智度論》有「以佛菩薩眼視眾生。一切眾生皆成佛菩薩,以牛羊眼視眾生,一切眾生皆成牛羊」。這便是有慈心與無慈心的用心不同。

二、忍除瞋怒

忍的用心,在學佛修養上極為重視,如菩薩修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六度,皆靠忍耐心來支持,如果無忍其他所做的善事都會受到破壞。所謂「一念嗔心起,燒盡功德林」,就因失了忍的功夫。

但忍亦有好的和不好的,如我們許多人,在此世界忍受眾苦,不求出離,這忍是無價值。《法華文》句云:「娑婆此翻堪忍,其土眾生,於十惡法,不肯出離,從入名土,故稱為忍」。《悲華經》云:「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曰忍土」。有價值的忍,如菩薩觀眾生苦,不忍坐視不救,乃出生入死,和光同塵,教化眾生,忍辱負重,或不惜犧牲,代眾生受苦,難忍能忍,難行能行。

忍在佛學上,亦舉有三種:一、耐怨害忍,如遇冤家,侵害生命,不生瞋怒,泰然受之;二、安受苦忍,對於從物質、精神、自然三方面來的痛苦,安然忍受,或適應環境,努力轉移;三、諦察法忍,觀察諸法緣起性空,不為一切境界所動,於諸境中忍可欲樂,不犯禁戒,策進功行。

《佛遺教經》云:「能行忍辱者,名為大力人」,能忍辱者有大智慧,以柔克剛,最具大力,如水最柔,不為一切的剛強刀斧所傷,且能洗淨一切不潔的東西。能忍的人,亦是如此,不但不為一切惡境所轉,且能感化轉移一切的惡境。在《阿含經》中說得更好:「若人有大力,能忍無力者,此力為第一,於忍中最上;愚者謂於力,此力非為力,如法忍力者,此力不可阻」!我們努力事業的人,尤需於此多做工夫。儒書亦說:「小不忍則亂大謀」。故孔子教人處世的方法,在「溫、良、恭、儉、讓」。其內涵亦近於慈忍的用心而已。

三、慈忍示範

慈與忍的二種用心,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極為重要,故沒有一個真正的佛徒,不做這兩種工夫的;但在佛世時候做的最知名者,是薄拘羅尊者,他生平有二大美德:

一、以修忍故善容:薄拘羅是印語,華譯善容,因他的相貌生得很好,多生修忍,不生瞋怒,故不丑陋。如阿修羅多嗔,貌極丑陋。一個漂亮的臉孔,當他發脾氣時,就變成丑惡。故善容由修忍而來,亦是順理成章,合乎因果的定律。薄拘羅自幼靜默好忍,他自己曾有一偈說:「餘愛靜中有至樂,不欲發言擾多人;忍辱功深打不嗔,縱使受惱不加報」。他的成功,忍在多生,想張公藝的「百忍成金」,婁師德的「唾面自乾」,也難與之比擬了。

二、以修慈故長壽:薄拘羅幼年,曾有五不死的奇跡:一、油灼不傷,二、湯浸不爛,三、落水不死,四、魚吞仍活,五、刀剖魚腹,出而無礙。後來出家修道,活到一百四十歲才圓寂。當時許多弟子會舉他幼年不死、老年長壽的奇事問佛?佛說:他不但多生修忍,且在九十一劫以前即修一不殺,二護生,三施心力助人,四以佳果供養羅漢。這四種工夫,都由內涵的慈心來策動的,因此,慈與忍不但是聯絡情誼要素,亦是善容與長壽的妙法。大家信佛為自利利他,何樂而不為此呢?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往生的重點——法華與淨土的修學

(1)往生關鍵 皈依佛陀 自他不二,真實信心。 厭離娑...

轉識成智的次第與方法

識是心識,智是智慧。凡夫的心識是有分別的,佛的智慧...

修行的真諦

心猶如相續的河流,假如你無法運用你的修持來把握它的...

行住坐臥二六時中,一切無心不被物轉

佛所說法,千經萬論,總是要眾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識得...

不要在修行路上徘徊,徘徊絕對沒有成功的可能

昨天我講到《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的一首偈語:一切業...

如何引導家人都能走入佛門

問: 家里人不信佛,弟子因此很困惑,我該怎樣做才能...

九想觀的具體觀法

不淨觀主要是為了對治貪心。人生的痛苦都是來源於貪慾...

貪圖享樂為障道根本

一日,目連尊者因弟子生病,於是上忉利天詢問神醫耆婆...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大藏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大藏經】最上乘論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若其不護淨者。一切行無由...

【大藏經】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彌勒笑什麼

大凡走進漢傳佛教寺廟第一山門,都會看到迎面正中端坐...

純素有助於減少老年癡呆症的風險

持純素有各種為你好的理由,比如,減少患心臟病、癌症...

印順大和尚談出家的經歷

記者: 印順大和尚,很多人對您出家前的經歷非常感興...

深信因果是學佛的根本

我們要知道,一個國家裡面有這樣多的人,難免有良莠不...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讓我們輪轉不休受痛苦的就是五欲

無量劫以來我們在五欲六塵打滾,你說對五欲六塵能夠通...

【推薦】五種要下無間地獄的罪行

五種要下無間地獄的罪行: 第一種,就是不孝父母。 如...

略述傳印長老的淨土因緣

一、故鄉僧俗眷屬的淨土啟蒙之緣 一九五四年,長老在故...

猴子在佛法中的故事

各位騰訊佛學的網友們,大家好,今天非常高興,能夠借...

佛教有哪些佛事

在寺院中所舉行的佛事,要以水陸法會為最盛大,以焰口...

用功的入門方法

辦道的先決條件深信因果 無論什麼人。尤其想用功辦道...

弘一大師《改習慣》

吾人因多生以來之夙習,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環境之熏染,...

出家僧人的四威儀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

大安法師:戒殺吃素的問答

問: 生活中有時經常應酬,怎能吃素呢? 大安法師答:...

為什麼邪見的過失,比散動還嚴重

丑三、治失壞因 分二:寅一、明立定慧;寅二、隨釋此因...

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

【原文】 客曰:弟子復憶昔念佛時,遇一禪人教雲,念佛...

【佛教詞典】得淨信者四種正行

【得淨信者四種正行】 p0996 瑜伽十九卷十三頁云:頌曰...

【佛教詞典】快目王

(人名)賢愚經六曰:過去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

【視頻】宏海法師《普陀山的故事-燒香與求福》

宏海法師《普陀山的故事-燒香與求福》

【視頻】大安法師《印光法師文鈔-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大安法師《印光法師文鈔-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