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學佛人要閉是非之嘴,開念佛之口

2017/08/26  大字體  護眼色

學佛人要閉是非之嘴,開念佛之口

釋迦牟尼佛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說,在末法時期法欲滅時,我們修行人要想有成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必須要遵守。如果你遵守這個原則,依教奉行,你這一生必定成就。如果你違背這個原則,背道而馳,你這一生就不能成就。那麼這個原則是什麼呢?

「於諸眾生,不求其過。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但自觀身,不求他過。永斷一切粗獷之言。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離粗語慳吝,是人當解脫。」

這一段經文的意思是說,對於一切眾生,都不要去看他的過失,都不要去找他的過失,都不要去說他的過失,更不要去傳他的過失。不看是非,不找是非,不說是非,不傳是非,這才是真正的修道人!正如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修道人,他念念當中,迴光返照,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照顧自己的淨業時間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去看別人的過失?

我們必須要知道,看、找、說、傳別人的過失,就是自己最大最嚴重的過失!如果你心地清淨,身口意三業清淨,你就不可能去見別人的過失。尤其是在今天這個社會,佛菩薩希望我們學佛的同修,要禮敬諸佛,稱讚如來,隱惡揚善。

《無量壽經》教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不要去譏笑別人,不要說別人的過失,真正修道人要從這裡修起!人家有好的地方,我們要讚歎,要表揚,要向他學習。人家有不好的地方,我們要給人家隱藏起來。

好的善的盡量宣揚,壞的惡的盡量隱藏。這樣用心才與佛心相應,才與道相應!大家這樣在一起修行,每個人都只找自己的過失,不尋求別人的過失,這樣才能安定人心,這樣大家才能真正和睦相處,修六和敬。

希望我們學佛人、念佛人、修道人,永離惡口,永遠不說粗魯、傷害別人、沒有禮貌的言語。對人不要粗魯,對事對物都不要粗魯,對一切東西都要有愛惜之心! 尤其是說話,一張嘴巴兩片皮,常說美好善良語。說話不要造口業,造口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要墮拔舌地獄。諺語常說:「禍從口出!」

經常說別人過失的人,他的嘴巴很臭,口裡氣味很臭,俗話說的「口臭」。經常說別人好處、恩德的人,他的嘴巴很香,常出清香,青蓮花香。這就是相隨心轉的道理!說壞話,如口中吐出咬人的毒蛇。說好話,如口中盛開香潔的蓮花。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不說別人的過失,不打妄語,不亂說話,不造口業,我們將來的舌頭伸出來才能舔到鼻尖,才可能把臉蓋住,將來成佛才有如來的廣長舌相!我們要為自己的言語負責任,要牢記佛的教誨,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只有自己真正斷惡修善,依教奉行,才能自己改變自己的命運!

不說別人的過失,這才算是真正修道人。真正修道德、做學問、用功夫的人,他懂得如何說話,他懂得化敵為友,化冤為親,不與一切人對立。真正修道人,說話要恰到好處,不要說過火了!說話要利益對方,說話要符合性德,正所謂是「金玉良言」。說話的聲音還要美妙好聽,說像百靈鳥在唱歌,不要學烏鴉嘴嘰嘰喳喳亂叫!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為什麼我們總是做不到?為什麼我們還是常見世間過?常見世間過的人,他還在感情用事。不見世間過的人,他已經轉識成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第六意識就是分別,第七末那識就是執著。放下一切分別執著,一切都不分別了,一切都不執著了,哪個眾生不是佛?真正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因此,只要自己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那麼一切眾生就沒有過失了!

對於別人的好處、恩德,我們要知恩報恩,永遠不忘。別人有九十九個過失,只有一個好處、優點,對我有恩德,我就永遠記住他這一個好處,永遠忘掉他九十九個過失,這就是成功、成道的秘訣!這也是我們這一生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關鍵之處!

請大家牢記佛的教誨「於諸眾生,不求其過。」如果以後我們再說別人的過失,就用封口膠把自己嘴巴封住。我們不這樣做,不這樣嚴格要求自己,改正自己的過失,我們就對不起釋迦牟尼佛!自己的惡習氣、惡毛病改不掉,又如何能去教化別人呢?

因此,我們人人都要學習彌勒菩薩,說話溫和,笑面迎人。說話要愛護人家,和顏愛語,讓別人聽了感受會不一樣,他感恩於你,因為你愛護他,以真誠的心愛護對方,你說的話就是菩薩的「愛語」,這樣修道,自行化他,雙方都能成就!

「禍從口出,言多必失。」這些話算是老生常談,大家也聽得太多了。但是有的人還是經常發現別人的毛病而不能包容,輕易批評人,甚至大發雷霆,這就是造口業---小小一張嘴,往往闖大禍!說別人的過失,別人不見得真有過失,反而是自己造下了嚴重的過失,這就是一般人常常犯的毛病!

我們修淨土的人,要專修淨業。什麼叫淨業呢?就是身口意三業都要清淨。其中第一條就是口業清淨----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一條對於我們修學淨土、往生淨土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念阿彌陀佛,如果還常犯惡口,那就不能往生。

我們媽媽生的這張嘴,為什麼不念經念佛?為什麼要造口業?為什麼要張家長李家短說這些是非人我?以前我們造了口業,現在要趕快懺悔!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天天要念佛念法念僧,要念別人的好處,稱揚讚歎三寶的功德,這樣修行一天,我們才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所以,我們一定要修淨業,要善護三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三業清淨,我們念佛才能決定往生!

有詩讚曰:

漱口連心淨,發言百花香。

三業恆清淨,同佛往西方。

也如印光大師所說:

成就一眾生往生西方,

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

此等功德,何可思議!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學佛人是以後比現在好

在世人眼中,佛教徒有很多戒律,好像很不自由,生活又...

社交場合所忌諱的27個習慣

每個人都出生在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生活環境成長,有...

趙文卓:學佛法,身心安穩

在四川錄製《風雲Ⅱ》中的男主角、著名影視名星:趙文...

堅持堅守和遵守,必定就有解脫的結果

不理解佛法自做自受這樣的一個原理,說來說去不是佛救...

一生至少原諒三個人

有一段很有名的對話,寒山子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

要獲取人心和敬仰需遵循以下法則

人要獲取人心,博得別人的敬仰,就要學會給予別人口德...

你不想對立,那就用「自他交換」

前面的七重因果,是偏重在事相。從因緣上觀察,我們跟...

如何吃素及吃素與學佛關係

先略說素食的功用,以澄清素食與佛教之關係。素食指不...

在慾望面前,人的智商會降低

財跟色這兩種慾望當中,哪一種慾望最厲害?大家深有體...

上香拜佛皆是道

今天我們道場白華庵,要給大家講一下拜佛這個事兒。之...

中國現存的古代大佛【組圖】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已近2000年時間,除了變成中國最大...

未悟者,妄以假悟,自誤誤人

參禪人,守住無慧,不忍受苦無福,無福不能成佛,無慧...

這種大聰明與內在的性德不相干

大聰明的人在世間學識淵博,才思敏捷,發議論能夠出口...

沉得住氣,這才是智者

五代時,馮道與和凝同在中書省任職,兩人交情甚厚。有...

氣功和巫婆能治病是什麼道理

有人曾問我:佛教可以通過因果的道理令人迷途知返,改...

3種讓吃貨們不寒而慄的高檔「美食」

作為高檔美食,鵝肝、燕窩、魚翅往往被用於重要的宴席...

《藥師法門》修法儀軌

《爐香讚》 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

佛陀身邊千二百五十常隨眾的由來

佛經中常出現佛的常隨眾大比丘僧千二百五人,這一千二...

學佛是為了什麼目的

學佛是為了什麼目的?以什麼動機來學佛?這點非常重要...

保持一顆赤子之心

朋友之間的友誼不是靠甜言蜜語來維繫的,真正的友誼是...

我們哪天離開過這具骷髏

古大德常講,修行人三常不足,要少睡、少吃、少穿。因...

聖嚴法師《佛在心中、口中、行為中》

佛在心中、佛在口中、佛在我們的行為中,也就是佛在我...

【佛教詞典】防護律儀

指受戒後,順於戒體而能受持戒相。蓋正攝受遠離戒,是...

【佛教詞典】己心法門

即於一己心中所修得之法門。摩訶止觀卷一上(大四六·...

【視頻】普門品偈(蓮歌子)

普門品偈(蓮歌子)

【視頻】淨界法師《不肯放手的猴子》

淨界法師《不肯放手的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