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學佛會越學越清高嗎

濟群法師  2018/07/1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問:學佛會越學越清高嗎?

濟群法師答:為什麼有些人學佛了之後,會產生優越感呢?或者說會變得越來越清高。

因為學佛了之後啊,確實會對世間上的這些名、利,包括世俗的生活會看淡了一些。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無形中就會覺得自己比普通的人高人一等,甚至就會不屑於跟世俗的人為伍,這樣就會導致跟世俗的生活產生一種隔閡。

但其實這種清高和優越感也是不對的。因為清高和優越感,其實也是我執的另一種表現。比如他會覺得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追求比別人要更加高尚。從佛教角度來說,會產生一種高尚的我執。

正確的學佛,應該是通過對佛法的學習,通過對人生的認識,會不斷的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另外一方面,會對眾生生起更多的這種慈悲心、同情心,而不是產生一種優越感。有了這份慈悲心、同情心,而不是產生一種優越感。那有了這一份慈悲心、同情心,那麼他自然也就不會跟社會大眾產生隔閡。並且,他會變得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親和力,樂意去幫助大家。

因為如果從佛教的角度來說,每個無明的眾生,在他的生命中,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其實是正常的。正像我們自己在沒有學佛法之前,我們有這樣那樣的很多問題,但我們今天學了佛法,我們意識到這些問題,我們開始改變。

那麼同樣的每個人,他只要有機會學習佛法、接觸佛法,那麼有一天他一樣也會變得更好,甚至會變得比我們更好。

如果有這樣一種認識,那我想就不會有優越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濟群法師文章列表

大安法師:一念淨心即得往生,那還要念佛嗎

問: 有人說:《無量壽經》談一念淨心即得往生,所以...

靜坐時出現境界該注意什麼

問: 在靜坐時有各種境界出現,還可以繼續再坐嗎?如果...

皈依和受戒是一回事嗎

皈依的對像是什麼 皈依就是皈依三寶,也就是佛法僧。皈...

有誦經念佛,但內心總是放不下該怎麼辦

問: 作為一名退休的教師,雖然有誦經念佛,可心裡總...

如本法師:為什麼會做夢

真正達成無夢的境界,要修證到佛之果位才無夢,不但凡...

出聲念佛,每易發火,得默念否

達本問:出聲念佛,每易發火,得默念否? 菩薩曰:汝一...

下品三生分別要住胎多久才見佛

問: 九品往生中,下品分別要住胎多久才見佛? 大安法...

如何是在家信徒的佈施之道

問: 如何是在家信徒的佈施之道? 了幻法師答: 學佛...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應該如何誦經

問: 應該如何誦經?是否一部經一直讀下去? 濟群法師...

遇到障礙時仍不能自拔,該怎麼辦

問: 略知佛法義理,但遇到障礙時仍不能自拔。怎麼辦...

不忘初心,成佛有餘

教界的一切問題,歸根到底就是修學上不去。原因固然很...

「五福臨門」從何而來

古人視五福臨門為祥瑞。所謂五福,即長壽、富足、康寧...

吾人所居之世界,具足無量諸苦

《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

「有主物」在律上分成哪三類

有主物,在律上分成三類: 第一個,是三寶物。 三寶物...

念到念佛三昧方有往生把握嗎

問: 是否我們平日念佛一定要念到三昧方有往生把握?...

給人方便等於給自己方便

給人方便等於給自己方便,這是不變的真理。可是,有許...

五百羅漢圖釋大全

五百羅漢圖釋大全...

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宋代很多文人士大夫修學佛法,不僅是研究佛法,而且真...

擁有「正見」,也就擁有快樂

佛法的修習違逆我們的習氣,真理違反我們的慾望。因此...

壞人可不可以度

小和尚滿懷疑惑地去見師傅: 師傅!您說好人壞人都可...

念佛人所謂的災難是什麼

問: 念佛人本應得菩薩護佑,為何有的念佛人卻有災難...

四位妻子的譬喻

昔日,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佛告訴比丘們:人...

十二時·普勸四眾依教修行(敦煌歌辭)

雞鳴丑。雞鳴丑。曙色才能分戶牖。富者高眠醉夢中,貧...

宏海法師:淨土三篇

《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下...

【佛教詞典】金剛輪

(術語)金剛之法輪。謂密教也。以密教曰金剛乘故也。...

【佛教詞典】阿賴耶識雜染相

【阿賴耶識雜染相】 p0779   瑜伽五十一卷九頁云:謂...

【視頻】夢參老和尚《念報於佛恩,終不離佛住》

夢參老和尚《念報於佛恩,終不離佛住》

【視頻】妙境法師《同名為智慧,但有所不同》

妙境法師《同名為智慧,但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