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法的真實受用

黃國達  2011/07/15  大字體  護眼色

佛法是覺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內心達到寧靜,祥和、智慧、慈悲,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實際上,許多人學佛多年之後依然內心允滿煩惱,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這一點很值得我們研究。

釋尊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成道,宣說「四聖諦」、「八正道」、「緣起無我」的正法,當時的佛弟子們證悟、解脫者不計其數,確實帶給人寧靜、祥和、智慧和慈悲,到底是什麼原因,現在的學佛者證悟、解脫的卻很稀少?在此試作一些剖析!提供大家參考。

一、教法的變異

在佛法的流傳過程中,為了普及一般大眾、適應眾生的根機,逐漸發展出各種「方便法」,相形之下真實的「究竟法」被稀釋、模糊了,久而久之產生質變,喪失佛法的真義。

為了迎合大多數眾生「消除業障」、「積集功德」的有為心態,以朗誦經文、念佛打坐、懺儀法會、吃素放生等方便法作為主修,少有機緣直接進入「四聖諦」、「八正道」、「緣起無我」的修持:

後代的修行人.想要在浩瀚的經典、眾多的法門中,領悟心要、直契法源,談何容易!

二、 缺乏落實生活的修持

由於對真實的法,沒有直接的洞見,在修持上,就會偏離真實的法,不知不覺落入神秘的、形式的、知識的歧途。

有人惑於神秘經驗,如神通、感應或其他由禪定引發的身心覺受,誤以為這才是「殊勝境界」、「實際的受用」,忘失佛法的真義在於斷除煩惱,達到內心的寧靜、祥和、智慧和慈悲。

不得佛法的心要,就很容易停留在形式的教法,雖然打坐、念佛、誦經、持咒,卻徒具形式.或是蓋寺廟、作法會,或是只知從事各種教育、文化,慈善事業,忽略如何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如何觀照五蘊身心,以及各式各樣的人、事、物的緣起性空、無常無我。

也有人學佛而停留在佛學知識的探討、思惟上忽略禪修的功夫,知見多、體證少,不能發揮法的力量,十分可惜!

這些都是得不到佛法真實受用的原因!

三、環境複雜

由於人類文明的高度發展,時至今日的社會,人們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家庭負擔重,閑暇時間少,難得專心修行。

在知識爆炸、分上精密的情況下,現代人要花更多的時間來記憶和思想,心思不夠細密、知識不夠專精的人很容易在自由競爭的人力市場中被淘汰,思慮過多,習慣用頭腦的人,在這樣的心智狀態下學佛修行,所知障重、定力薄弱,很難用單純、清澈的心觀看自己的身心、觀看這個世界,不容易領悟空無相的深義,而僅止於知識上的記憶和分析。

更有甚者,現今的世界,多數人的價值觀,重視物質的、感官的享受,社會上各種誘惑和刺激,隨著媒體、資訊的開放,隨時隨地充斥在人們四週,修行的障礙多不勝數。想要修行成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而古代農業社會環境單純、自耕自食、有空間、心思單純、所知障輕,與大自然的接觸比較多,修定比較容易發心修行者,若有明眼的善知識教導,有所成就並不難。

針對以上三點,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來探討現代人如何獲得佛法的真實受用:

一、具備正確的知見:以客觀的精神探討佛法的奉義,以包容的心態理解各宗派思想,以及它的源流和文化背景:「四聖諦」、「八正道」、「二法印」是佛法的中心思想,「緣起性空」、「萬法唯識」、「自性清淨心」、「大乘菩薩道」、「淨土思想」是根本佛法的抉擇與發揮。「四悉檀」中,「第一義悉檀」是核心,闡揚佛法的究竟真實義,「對治悉檀」、「為人生善悉檀」、「世界悉檀」則是方便適應,以此來看待宗派思想的差異,將會比較合乎中道,不會自是非他,而且不失佛陀的原意。

得此正見,就不致本末倒置、混淆方便以為究竟、偏離佛法乃覺悟諸法真相的本質;也不會以世俗心態追求功德、消業障,卻缺乏真實的智慧和慈悲心,以致在順境中,沒有能力化解內心的染著。逆境現前,更沒有能力化解內心的苦惱。釐清方便和究竟的差別.就可以直入佛法的核心,或善用方便法作為人門的輔助功課,最終仍將引導進入真實究竟之地,

二、落實生活的修行:掌握佛法的精要之後,就可以依之由淺而深、循序漸進具體實踐,修行次第清晰,不再雜亂無章或談玄說妙、好高騖遠。

其中,在禪修方式方面更要參照現代人的心性和生活步調,發展實用有效的禪修,不必局限於傳統的修行模式。先安排特定的時間練習禪修,到了可以把握要領時,再逐漸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將撣修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才算真正落實而得到佛法的受用 譬如:正念、正知、覺知當下身心情境,訓練覺察力,不受過去的記憶、未來的預期,知識、觀念的干擾,自然安住當下。或是藉自然地覺知呼吸而放鬆身心,熟悉之後,在工作、活動的空檔時,或情緒生起時,透過覺知呼吸,身心就可以快速地放鬆。或是練習在舉手投足的動作之中,感受只有動作、沒有思想的寧靜、柔和、輕鬆。在行走、洗手、洗臉、洗菜、擦桌椅、清潔地板時都可以修習,久而久之,覺知愈來愈分明,情緒、思想生起就很容易觀照到,加上慧觀.就可以消除煩惱、清淨自在,

以上禪修方式都是很好的「動態禪定」。在慧觀方面,在苦和樂生起之時,保持覺知,並且觀察引發苦和樂受的情境,了解它的無常、緣起,也就是觀照它是如何地變化、依存、和合,不再以孤立的、固定的觀點看待,因此於苦境不生抗拒、嗔恨,於樂境不生黏著、貪愛,內心無所滯礙、平靜自在,

這是對於法的如實而具體地知見,而不是抽像的、玄妙的想像,這樣的慧觀.可以當下直接體驗「無常、無我、緣起、空寂」:所謂的」明心見性」 「轉識成智」、 「法界觀」、「大圓滿」、「大手印」的實質內涵其實不離,‘無常、無我、緣起、空寂」的體驗,只是在修行方法、次第卜有所不同而已,所謂」法性本無二」,並沒有高下之分,而是淺者見淺、深者見深罷了!

此外,傳統的修持方法,如拜佛、念佛、誦經、持咒,如果能夠把握正念止知的覺知當下、緣起無我的智慧觀照,並且將此定慧明覺之心展現在日常起居、工作、休息之巾如此,也可以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三、清新簡朴的生活:面對繁雜充滿誘惑和壓力的萬丈紅塵,學佛修行的人不應隨波逐流,當以中道法來穩定身心,學習過簡朴的生活,樹立智慧、慈悲、祥和的清新的修行風格,除了生活所需之外,不要過分講究,也不要與人比較,多在法上用功、提升心靈,以內心的寧靜內在和喜悅代替物質、感官的滿足。這樣就可以降低外在環境的不利因素,多留一些時間習佛禪修。如果能夠結合同修道友共修,互相勉勵、切磋,力量會更強,足以抵消外在環境的障礙。

在職場生涯、事業經營,為了適應競爭激烈的環境,不得不多用思慮—這種情況下。就要特別注意安排運動、休閑活動,放鬆身心、讓思慮回歸單純,這樣才可以平衡身心,有利於定慧禪修,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知苦、體驗苦、不以為苦》

佛法對苦有相當多的闡述,它將人生分為生、老、病、死...

修行就是這麼簡單

如果你問什麼是修行,答:心平氣和是修行,不慌不忙做...

不要輕慢愚人

過去我在觀宗寺時,聞諦老人有一器生的學僧持律法師,...

修行的各種障礙都有哪些

修行地藏法門最主要的功能或目的是為了消除業障。然而...

有修行跟沒修行的人,差別在哪裡呢

持戒也是一樣,你經常憶念你的戒體。因此當你受完戒之...

當淫慾心在活動時,你要迴光返照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

念經持咒與念佛是否衝突

問: 念佛法門成就佛道。請問讀誦諸如《金剛經》、《...

什麼樣的修行人是魔子魔孫

一、什麼樣的修行人是魔子魔孫 印光大師在佛教徒中威望...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大藏經】【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佛教的十九種修持法門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佛...

業是自己造作,也是被自心所保存

一個內心邪見的暴惡眾生,心隨境轉,內心隨著虛妄的情...

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中

有一個母親她跟她女兒住在一起,那麼這個女兒她領薪水...

人生有無量的可能性

所以蕅益大師他講一個觀念很不錯,他說沒有實體,你要...

出聲念佛,每易發火,得默念否

達本問:出聲念佛,每易發火,得默念否? 菩薩曰:汝一...

大多數人其實並不在意你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20歲時的人,會顧慮旁人對自己的看...

真正的善知識

佛陀時代,有兩人為莫逆之交,視對方為良師益友,以知...

《佛說盂蘭盆經》教您怎樣報母恩

今天我們這個法會是什麼法會?報恩法會。報誰的恩?報...

有時平平淡淡也是一種福

要培養自己一個強有力的思想,來牽引自己的生命,很重...

我們來到世間,無非是個過客而已

我們來世間,不過是個過客,小住數十載就要回到老家。...

按壓明眼穴,舒緩眼睛疲勞

假如我們常常感到眼睛疲勞,但又不是睡眠的時間,這時...

【推薦】正確的臨終關懷,應該要提前做

凡修淨業者,當成全人之正念,及預為眷屬,示其利害。...

放生巨龜得善報

二十世紀初在台灣一個叫金包裡的地方,有個慈善家林老...

不論是否已經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這四句話

不論是否已經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以下的四句話:一切...

禪修中的四個「枴杖」

很多人想禪修又怕禪修,有的人甚至怕在禪修中走火入魔...

慧律法師《修自宗,且莫譭謗他宗》

我修淨土宗,專心念佛,一門深入,只有這個能了生死,...

【佛教詞典】一如

(一)真如之理乃不二不異、平等無差別,故稱一如。一者...

【佛教詞典】國清寺

位於浙江天台縣北天台山佛隴峰南麓,乃天台宗之發源地...

【視頻】慧律法師《忍辱的人,他一定多福》

慧律法師《忍辱的人,他一定多福》

【視頻】宏海法師參訪唯識宗祖庭興教寺

宏海法師參訪唯識宗祖庭興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