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等是浮相?若坐時,心好飄動,身亦不安,念外異緣,此是浮相。爾時宜安心向下,係緣臍中,制諸亂念,心即安住,此則心易安靜。
前面是內心太過於沉,太低了,這個是內心太高,太浮動。
心好飄動,身亦不安。內心當中不能夠在你的所緣境專一安住,它或者是飄,或者是動;這個心一動,身體也跟著動。當然這個身體會動,主要是心動——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所以你看這個人他坐在那個地方,他東扣扣西摸摸,這個人心一定靜不下來,這個心動,就會身動。
他為什麼會心動呢?因為念外異緣,憶念其它的所緣境。他本來心中的所緣境,應該是安住在佛號的境界,在佛號的境界中專一相續地安住,但是他現在離開了佛號的所緣境,跑到了另外的境界活動,可能是五欲的境界裡面活動,或者是其它的境界裡面活動,念外異緣。那怎麼辦呢?
爾時宜安心向下,係緣臍中,制諸亂念。智者大師告訴我們,把這個心安住在丹田。集中在丹田,它能夠制諸亂念,對治妄想,心即安住,此則心易安靜。
舉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調相。昏沉跟掉舉是我們修習禪定經常會出現的毛病,智者大師他這個地方的對治,主要是事相上的對治。
這個昏沉,當然就是眼睛打開,取光明相,或者拜拜佛。但是這個掉舉,係緣丹田,有時候還不夠。這個掉舉的生起主要跟貪嗔的煩惱有關係,如果這個貪嗔煩惱的勢力非常的猛利,你完全用止的力量,就是心繫丹田是不夠的,得用前面的訶五欲。
就是說你現在放棄了你的所緣境,跑到了五欲的境界活動,但是肯定有貪煩惱在那個地方支持你,這個時候你要訶責,智者大師說要思維它的過患,思維貪煩惱的相貌:譬如大火,它會使令我們熱惱不安;譬如毒蛇,毒害我們的法身慧命;譬如怨賊,偷取我們的功德。而這個時候你應該用種種的過患,來訶責你這種攀緣的煩惱,是這個意思。這個是在對治掉舉的時候,你可以用訶五欲的方法來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