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為何要先修佈施才能夠持戒

淨界法師  2019/07/18  大字體  護眼色

為何要先修佈施才能夠持戒

佛陀是什麼因緣,一定要我們先佈施、然後再持戒、然後再忍辱、然後再智慧等等?就是為什麼一定要這樣的前後次第呢?把這個修學次第提出一個問。

因為它這個波羅蜜多有前後相生的理由。就是說,佈施能夠隨順引生持戒,持戒能夠隨順引生忍辱。它有前後相生、相順的次第。

六度的次第,古德有兩個不同的註解。這個地方,本文的註解是偏重在它的難易性。從難易的角度是說,「前前引生後後,後後清淨前前」。

「前前引生後後」就是說,你一定要先修佈施,你才能夠持戒,因為這個佈施比較簡單。你一個人連把多餘的財物施舍出去都很困難,你這個煩惱那麼重,你也沒辦法持戒。持戒是要約束自己。所以佈施是比較容易。

透過佈施以後,你這個人個性稍微淡泊一點,少欲知足,再持戒,因為持戒是長時間的。

諸位!持戒沒有人說是持十分鐘、五分鐘的,那是盡形壽的;你佈施三分鐘就佈施完了,所以,持戒是長時間的。但是你一個人對身業、口業有所約束,多少有調伏自己的力量,遇到逆緣的刺激你就比較能夠安忍不動。你戒持不好,連身口業都管不好。你不要去管內心,內心不可能管到。

你內心能夠忍辱,你就容易安忍不動,你就容易成就禪定的寂靜。你有寂靜的心態,就能夠觀照諸法實相。它這個是「前前引生後後」。

「後後清淨前前。」當你持戒持得好,幫助你佈施會更殊勝;你忍辱修得好,你持戒更莊嚴。後面的會反過來加持你前面的,會讓你前面的功德更清淨。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宣化上人:六大宗旨即是五戒

有人歡喜念佛,就參加佛七。有人歡喜參禪,就參加禪七...

勸持五戒詩

戒殺生 同是娑婆淪落人,歷劫互結恩怨緣。 亦曾多生為...

阿育王造塔供養勝緣

有一天,阿育王派遣使者前往覲見優波崛多尊者,告知國...

佛門戒律中的「三聚淨戒」

《菩薩戒義疏》云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種...

戒法是否允許重受

關於重受的問題: ▲《業疏》云:若准《多論》,不得重...

進廁所的佈施法

每次入廁之際,觀自身成金色寶瓶,瓶內甘露續流。 (...

佈施不只是佈施物質

在某個婆羅門道場裡,有位修行者很有服務熱忱,他任勞...

印光大師《為在家弟子略說三皈五戒十善義》白話文

可悲呀眾生,從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在六道裡面輪迴,一...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舍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保持一顆赤子之心

朋友之間的友誼不是靠甜言蜜語來維繫的,真正的友誼是...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諸同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經,是金剛經中最...

【推薦】身為佛子,日常生活中如何與父母相處

佛陀在《賢愚經》中講道: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

副經中的正經

《莫到老來方修道》,我們講到淨土的部類門。此前講過...

以心境來轉逆境

人生的遭遇,不是好的,就是壞的。在佛法來講,好的就...

放下的感覺真好

有一個師父跟一個徒弟,在路上走,剛好有一棵大樹倒下...

不受他人控制之六法

不受他人控制之六法: 不成無有自由之奴僕; 不成夫妻...

【推薦】學佛第一要知見正

學佛第一要知見正,我們學佛為的什麼?先把目標訂正,...

大安法師:十大因緣興起淨土法門

原文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 先明總者:謂如來唯為一...

倓虛法師講述觀​音菩薩顯靈的故事

說起感應來,我還親眼看到幾件觀音菩薩顯靈的事,這裡...

面對煩惱,大小乘的態度不一樣

前面講到橋陳那比丘知道:原來三界這個地方是住旅館的...

古代出家當和尚的10個條件

很多影視劇裡都有這麼一個橋段,古人犯了法或殺了人,...

惡口罵人變丑女 見佛歡喜轉莊嚴

波斯匿王有一位女兒,名叫賴提公主,有十八種丑,都不...

情動入胎和臨終接引

情動入胎。沒有斷見、思惑都應該是叫凡夫。凡夫都是有...

餐盤裡盛滿無盡血淚(圖)

先打斷腿,再裝進籠子裡。我們的餐盤裡,盛滿了它們無...

無分別地諷誦大乘經典,既破我執也破法執

問: 印祖開示如何誦經的時候說,不要想上一個字是什麼...

【佛教詞典】邪命說法

(術語)為求衣食之料而說法,曰邪命說法。...

【佛教詞典】果分

對因分而言,因分是尚在修因之位,果分是已達到果德不...

【視頻】體悟禪心(紀念體光老和尚圓寂十週年)

體悟禪心(紀念體光老和尚圓寂十週年)

【視頻】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心定和尚唱誦)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心定和尚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