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心經》與生活禪

淨慧長老  2013/04/20  大字體  護眼色

《心經》與生活禪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題目是:《心經》與生活禪。既然是講《心經》,請大家一起來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稱: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佛陀以大智慧,引導我們到達覺悟的彼岸、涅槃的彼岸,這就是《心經》的要義。這個題目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心經》說什麼?第二部分:禪在哪裡?

一、《心經》說什麼?

先講第一部分,《心經》說什麼。有四個小題目:一,大智慧。《心經》就是講的大智慧。二,破執著。《心經》要我們徹底地把我執、法執破除乾淨,連破除乾淨的這種意念也不要存在。三,到彼岸。破除了執著才能到彼岸,但是也不要有到彼岸的心,因為《心經》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四,大自在。在大智慧的指引下,究竟涅槃,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一切都在般若空慧的指引下,來落實這些修行的理念。

1、大智慧

所謂大智慧,按照佛法的解釋,智與慧是有區別的。所謂通達有為之事相為智;通達無為之空理為慧。智有照了之功,慧有鑒別之用;智能明瞭諸法,慧能斷惑證真。這就是佛家講的大智慧的含義。

《心經》就是一部講大智慧的的經典。《心經》是讀誦最廣的一部經,也是字數最少的一部經,更是佛典中最重要的一部經。

古代的佛教大師說,《心經》是萬法的根源,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要。《心經》的意義高遠,無人能到。只有菩薩以大智慧深觀自在,自證證人,才能夠獲得《心經》所說的大智慧,到達彼岸。

這部經之所以重要,不是由於別的原因,而是經中所說的「般若」精義,將佛教的理論核心揭示無遺,究竟圓滿。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緣起性空」。如何才能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必須通過甚深的般若觀照,勘破萬法的假相,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突破重重障礙,掃清萬裡烏雲,現出晴朗的天空。這晴朗的天空,就是我們的心地,然後般若慧日高懸,大地繁華似錦,一切生命自由自在,這才是我們自心一片安詳的佛國淨土。智慧有如此功效,我們學習《心經》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般若的思想是佛法的根本見。只有在般若思想指導下所修習的一切善法才是無為、無漏的善法。《大智度論》說: 「所謂有般若在世,則為佛在。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若師在、母在,不名為失利。所以者何?利本在故,是故說般若波羅蜜在世,佛亦在世。」(《大智度論》卷一百) 我們從這段經文可以知道般若的重要性。般若在,就是佛在,能見般若,就是見佛,就是見法。般若為佛母,更是我們眾生斷惑證真的根本所依。所以說「得見般若,即為見佛」。本經所說的般若妙智慧是我們自性中本自具足的一種無漏慧,完全由真心流露出來。所謂離過絕非,正常真實,純淨無染,唯正無邪,應用無窮,指導人們離苦得樂,超越生死,同登彼岸。般若的功能、般若的作用,在我們佛法中具有首要的地位。我們所說的見地,就是指般若見。因為般若能了解諸法緣起性空的道理,能破除我執、法執,掃除內心的一切執著、一切障礙。

所以「諸佛及菩薩,能利益一切。般若為之母,能出生養育。佛為眾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則為一切,眾生之祖母。」 般若是佛母,是我們一切眾生的祖母,所以說「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解脫涅槃道,皆從般若得。」 有般若就有佛,因為般若是佛母。般若即是法寶,佛以法為師,佛從法出生。所以說佛法以般若為根本,般若在世即為有佛。由此可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出生諸佛的經典。《心經》上說: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所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之稱。沒有般若就沒有佛。沒有佛,法從何來呢?因此說般若為佛母,般若為成佛之本。

2、破執著

破除執著就是突破自我的障礙,就是突破生命的局限性。我們的生命有種種的局限,這些局限有的是從無始以來自己的善惡業報所感,有的是我們在現世生中,由於六根與六塵相接而產生的種種分別心、執著心,久而久之形成的非常深厚的執著和障礙。

《心經》告訴我們: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五蘊皆空」就是破除執著。因為執著的根源是生命,執著的土壤是生活。從什麼地方倒下的就從什麼地方起來。不但凡夫染污的五蘊皆空,聖賢清淨的五蘊亦空。五蘊即是生命的總相,是內根身、外器界的總相,也即是人類的生命活動。所謂生命活動,即是身、口、意三業和行、住、坐、臥四威儀的表現形態,也即是我們所說的生活。生命的要素即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的活動就是我們所謂的生存。離開了這五個要素,我們所謂的生命、生活就無從談起。而五蘊又是遷流不息、無常無我的,時時處在變化之中,無常之中。所以說五蘊是生命,五蘊是生存,五蘊是生活,但又不能夠執著這些。生存的內容和形式盡管多種多樣,但概而言之都是生存與生活的表達方式。是故人類的一切活動無不是生活。

《心經》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是提示我們要正確面對我們生命的活動,也就是要正確面對我們生命的實相。《心經》說的「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這裡的「照見」,就是般若的觀照力,般若的功能。「五蘊」是我們的生活內容,「皆空」是通過觀照的力量突破生命的局限性(各種煩惱)所顯示的真理,空的究竟內涵即是涅槃。這「照見五蘊皆空」六個字濃縮了佛法的所有內容,既有功夫,即「照見」二字;也有見地,即「皆空」二字;而且所要轉化的對像也非常具體,即「五蘊」二字,也即是我們人類生活的本身,或者說生活的當下、生命的當下。學佛修行,沒有別的要求,就是如何面對我們生命當下的困惑,當下的煩惱。因為離開了當下,你要找我們的生命,找我們的生存,找我們的生活,是找不到的。千經萬論、歷代祖師都強調要在當下這一念心中來落實修行的要求。

這種觀照的功夫,禪的功夫,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達到「五蘊」與「空」不二的境界,即經上所揭示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種精神與物質、煩惱與菩提、生死與涅槃平等不二的聖者的境界。只有禪與五蘊,空與五蘊,照見與五蘊,處於高度統一狀態,才能夠真正促進身心的淨化,轉變身心的煩惱。所以,《心經》說的第二個內容就是破執著。破執著很具體,不是空洞的,一定要從當下一念做起。

3、到彼岸

破除了執著,所顯示的無漏智慧就是彼岸,就是涅槃。能觀之智與所觀之理不二即是涅槃。所以彼岸並非遙不可及,會心當處即是。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此岸與彼岸有八萬四千里之遙,非也!此岸在當下一念,彼岸還是在當下一念。一念頓悟,眾生即佛。

般若一詞在漢語中沒有相當的詞語,勉強可以翻譯為智慧,但是佛家的智慧是大智慧,妙智慧,主要指的是二空所顯示的真理,是無為無漏的,是破除一切執著,遠離一切二元對立的真正的大智慧。波羅蜜譯為到彼岸。到彼岸就是人生的解脫,涅槃的證得。

《大智度論》講: 「云何名為般若波羅蜜?答曰: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卷十八) 了知諸法緣起性空的實相的智慧,才是般若波羅蜜。了知諸法實相的智慧,要從照見五蘊皆空的實踐中體證而來。佛法所說的波羅蜜一共有六種,也就是有六種到彼岸的法門。這六種波羅蜜以般若波羅蜜為先導,其餘五種波羅蜜為輔助。所謂「五度如盲,智慧為眼目」。所謂六波羅蜜就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智慧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六度是菩薩修行的法門,是菩薩到彼岸的法門。

剛才講到五度如盲,像瞎子一樣,只有般若,只有智慧才如同眼目。有眼目才能使六度真正成為到達彼岸的法門。佛典中在強調般若的重要性時指出:「若佈施無般若,唯得一世榮,後受餘殃債;若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犁中;若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若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真常海;若禪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禪,不入金剛定;若萬行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為果。」(《宗鏡錄》卷九十) 由此可見,修一切法門,都要以般若為眼目。所以我在提倡生活禪的正見時,反覆強調我們信仰佛法,要以般若為正信的眼目,我們的信仰、修行一定要在般若的指導下才不會走彎路,才不會成為有漏的因。

一般的講,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煩惱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煩惱中流,離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這個過程都在我們當下的一念完成。大家一定要體會這個意思,只有在當下一念完成,修行才真正時時刻刻有證量,時時刻刻有受用。如果把一切寄託在死亡以後,那你永遠不會有受用,永遠不會有證量,而且修行的信心也不容易建立起來。

怎樣才能勘破煩惱,超越生死呢?必須如實觀察一切諸法緣起性空的實相。在緣起性空法則的觀照下,了知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有非無,消融一切對立面。但是也不能執著有我無我、非斷非常這些觀點。如果執著這些觀點,又會成為障礙,即所謂法執。我執是障礙,法執也是障礙。應該怎麼辦呢?應該「舍一切觀,滅一切言語,離諸心行,從本以來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一切諸法亦如是,是名諸法實相」。(《大智度論》卷十八)涅槃即是寂滅,寂滅就是煩惱永滅。

涅槃的境界本來是我們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只因為有煩惱的障礙,所以涅槃的境界顯示不出來。為什麼我們不能執著涅槃呢?因為涅槃既是本自具足,不從外得,所以涅槃顯示出來只是本有的東西,好像鏡面的光明一樣。我們心地的這面鏡子被塵垢所蓋覆,通過修行使這面鏡子垢盡光現。所以我們不要有執著,有執著就是障礙。我們能夠觀諸法實相,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言思路絕,則煩惱性空,生死與涅槃不二,此岸與彼岸不二。到此也無生死可了,無涅槃可證,當下不生不滅,當下就能了生脫死,當下無住,當下應緣度生;度生亦不著相,度而無度,無度亦無,是名真度。此時萬裡晴空,一物也無,涅槃的功能,般若的力用,到此方稱圓滿究竟。

4、大自在

《心經》還告訴我們,有了大智慧,破除了一切執著,能夠到彼岸,就得大自在。《心經》的第一句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觀自在菩薩可以理解為一位具體的菩薩的名號,也可以理解為所有修般若法門的人。我們人生有種種局限,種種追求和執著,因而有煩惱、有痛苦,不得自在。《心經》告訴我們只要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能「度一切苦厄」,就能「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獲得大自在、大解脫。人生的真自由、真瀟灑至此可言矣。

關於自在有種種解說,根據《法華經》的意思,要 「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有結」就是有為有漏的煩惱,盡即斷盡,只有斷盡煩惱,也即是「度一切苦厄」,才能「心得自在」。

自在表現在我們修行者的生命或生活中,有不同的內容。有所謂十種自在,也有講五種自在的。在此介紹五種自在:

我們學佛,最終的目的是希望我們的生命擺脫一切枷鎖,放下一切負擔,使我們的身心真正能夠生活在一個自由自在的狀態中。這種自由、自在,表現在五個方面:

1、壽自在

凡夫的壽命長短不得自在,而破除了煩惱、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登地以上的菩薩能夠自己把握自己的生死,可以在壽命的長短上、生死的來去上獲得自由,所謂「言萬劫而不長,促一念而非短」。像我們通常稱念的阿彌陀佛就是壽命無量、光明無量。這是因為阿彌陀佛大徹大悟,大覺圓滿,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障礙,所以能夠獲得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我們的人身不自由不自在,受到時間空間的局限,有限的生命有許多的追求,追求達不到就有煩惱有障礙,表現在具體的事相上就是時間的和空間的障礙。遇到一件好事,希望這件好事能夠長久不變,可是沒有不謝的花朵,沒有不散的筵席。好事往往是曇花一現。許多不如意的事,我們希望永遠不要碰上。事實上不如意的事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是不期而遇。所謂「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人意處無二三」。怎樣突破時空的障礙,獲得壽命的無量、光明的無量?關鍵在照見五蘊皆空。

2、生自在

生是受生,菩薩能夠隨類化生而得自在,眾生隨業遷流六道輪迴不得自在。菩薩隨處而應,「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有受生的自在,凡夫不具備這種自在,所以我們要照見五蘊皆空,才可以逐步獲得受生的自在。

3、色自在

色即物質,菩薩能於物質轉變自在,非凡人所能為也。物質也可以理解為財富,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有許多財富,但是真正有財富的人,一萬個人當中可能只有一兩個人而已。大多數的人都有自由支配物質的渴望,但是,不可能。我們要通過修行來消除我們的妄想執著,消除不正當的追求。如果我們真正獲得了色自在,也是為了滿眾生願,不是迷戀於個人的物質追求。如果我們為了個人的追求,你永遠得不到色自在。

4、心自在

心即心識,我們能隨意指揮心識。能夠讓我們的心隨順法的規律,順菩提心而發展,順著淨化的方向發展,就可以獲得心的自在。可是我們凡夫連心在哪裡、心是何物都不知道,又怎麼能夠指揮這顆心呢?一定要學習佛法,一定要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了解這顆心,才能指揮這顆心。

5、智自在

凡夫沒有無漏智,不但無智,更談不上自在。菩薩證得空慧,可以任運發揮無漏智慧,說法度生,自他兩利。這種自在都是菩薩的境界,是菩薩的生活,菩薩存在的一種方式。

我們能觀自在,度一切苦厄,就能獲得某種相對的自在,並不是大自在。「遠離顛倒夢想」「心無罣礙」「無有恐怖」才能獲得壽自在、生自在、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那才是大自在。

二、禪在哪裡?

禪在哪裡?禪在生活中,禪在當下。這是禪的決定見,般若的決定見,佛法的決定見。千佛出世而不易,歷諸古今而不變。

1、禪在生活中

《心經》與生活禪這個題目,乍一看好像拉不上關係。其實,《心經》的全文沒有一個字非禪,也沒有一個字不是要我們淨化生命、淨化生活的法寶。禪的使命就在於淨化生命、淨化生活。《心經》不但與生活禪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而且《心經》就是生活禪的綱領;生活禪的宗旨「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就是要落實《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智悲雙運的精神。

我在《生活禪提綱》那篇短文中,將《心經》作為生活禪「教典所依」的第一部經典。那篇文章是1992年寫的。也就是說,早在生活禪修行理念開始形成之際,就將生活禪的理念牢牢地建立在大乘佛法悲智具足的思想基礎之上,提出了「發菩提心、樹般若見、修息道觀、入生活禪」的法門綱宗。因此,以《心經》作為修生活禪的根本教典之一,用《心經》的思想來指導修生活禪,並非現在的即興發揮,而是修生活禪的根本內容。

《心經》260個字,沒有一個「禪」字,也沒有一個「定」字,但這260 個字又沒有一個字不是在講禪,不是在講定。《心經》第一句,也是第一段,是全經的總綱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在這段經文中,菩薩即能修之人;甚深般若即所修之法;照見五蘊皆空,則是修般若深觀所面對的境界。其中「照見」為功夫,「五蘊」即眾生生命的總相、生活的總相,也就是我們修行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在修行中「五蘊」能空,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五蘊」空不了,生存的痛苦,生命的迷惑依然存在。「五蘊」即生命的總相,也就是生活的總相。所謂「禪在生活中」,就是要「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觀照我們由「五蘊」組成的這個生命主體,使這種充滿煩惱的生活總相來一個徹底的轉變,徹底的否定,徹底的淨化,徹底的提升。「五蘊皆空」的「空」字,在此最值得我們留意。

五蘊包括色、受、想、行、識五件事,這五件事組成了我們眾生生存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一個「色」字構成了我們的這個血肉之軀和軀體賴以生存和活動的物質世界;受、想、行、識四個字,構成了我們生命的精神活動的主體(識)和精神活動的配角(受、想、行),也就是我們生命活動的精神世界。「五蘊」的聚集,就是我們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綜合。我們的生命處在迷惑的狀態下,這種迷惑來自於我們生命無始以來積累的無明和煩惱,面對物慾的世界,根據不同的環境,產生貪慾的心、嗔恨的心、愚癡的心。每一心念都是一道厚厚的壁壘,把我們生命內在本有的光明遮擋了,無法見到真理的光明。如果我們聽到了真理的聲音,相信真理的可靠性(信),思考和理解真理的真實性和實踐性(解),接受真理的指導,改正自己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行),就可以達致生命的覺醒和生命的圓滿(證)。這四句話就是信、解、行、證,就是我們修行的次第。

這信、解、行、證四個步驟是我們根據《心經》「照見五蘊皆空」的教導所應採取的改善和淨化我們生命的措施。這四個步驟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一步一步地來落實,此即所謂漸修漸悟;這四個步驟也可以在一念當中同時落實,所謂「一念具修萬行」(《大智度論》卷八十七) 此即所謂頓修頓悟或頓悟頓修。

生活的內容、禪的內容,生活禪的源頭,《心經》第一段這25 個字揭示無遺。自在無礙,苦厄度盡;不盡生死,不住涅槃;十方世界,繁興大用;莊嚴國土,成熟眾生;眾生無盡,大願無窮。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大智慧到彼岸的究竟意義,也是生活禪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宗旨的圓滿落實。

禪在哪裡?禪在生活中。五蘊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五蘊。離了生活找不到生命,離了生活找不到禪的源頭活水,離了生活也根本找不到佛法的土壤。所以我覺得不但《心經》的內容是講生活禪,所有佛經的內容都是在講生活禪。佛法的整個修行體系都是圍繞生活、圍繞禪而展開的,抓住了生活禪,就抓住了佛法的根本精神。所謂佛法者,生活禪也;所謂生活禪者,佛法之根本也。

2、禪在當下

由色、受、想、行、識這五個要素構成的我們生命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從我們生命的現實來說,不在過去,不在未來,就在當下。生命的困惑和煩惱,生命的痛苦與快樂,都是當下一念心中的感受。

天台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中說「根塵相對(根是六根,塵是六塵,六根與六塵相對),一念心起,於十界中,必屬一界。」 所以把握當下的起心動念非常重要。所謂禪在當下,就是用禪的精神,禪的方法,禪的見地,禪的功夫,指導我們如何面對生命的當下,生活的當下。六根六塵相接觸,當下必然起心動念。當下一念起貪慾心,即落於地獄法界;當下一念起瞋恚心,即落於餓鬼法界;當下一念起愚癡心,即落於畜生法界。以上是為三惡道。若當下一念起嫉妒貢高心,即落於阿修羅法界;當下一念起仁義道德心,即落於人法界;當下一念起十善業道之心,即落於天法界。以上是為三善道。三惡道與三善道合稱六道,即六凡法界。

若當下一念心厭離生死(與四諦法相應),即落於聲聞法界;當下一念心樂於獨善寂滅(與十二因緣法相應),即落於緣覺法界;當下一念起自行化他之心(與六度萬行之心相應),即落於菩薩法界;當下一念生起心行平等、慈悲喜舍之心,即落於佛法界。以上是四聖法界。四聖六凡合稱為十法界。我們的每一起心動念,必落一法界。我們眾生起心動念往往都在六凡法界,很少與四聖法界相應。所以把握當下一念心的起心動念是我們修行的根本。十法界即是十類生命活動的區域,其中包括十類生命的主體和時間空間。生命的活動,生活的表現一定要以時間空間為依托。

所謂禪在當下,就是要求我們每一當下的起心動念都與戒定慧相應,都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般若空慧相應,都與頓悟頓修的祖師禪相應。一念相應,念念相應,日久功深,由生活禪到禪生活的修行過程必然達致圓滿的程度,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必將成為生命的現實、生活的現實;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必然將成為我們自行化他的菩薩的生活現實。

由此可見,所謂禪在當下的功夫就在於把握生命的當下,轉化生命的迷惑,淨化生命的染污,提升生命的素質,圓滿生命的品格,發揮清淨生命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無限潛能。

禪在當下,好把握,可操作,是破除當下迷惑的禪刀慧劍,是成就當下覺悟的甘露法雨。

3、生活就是禪,禪就是生活

《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接下來還講「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不一不異,色空不二,受想行識與空亦是平等不二。此「空」即是「緣起性空」之「空」,不是「空無」之「空」。此空即是破二執、斷二障所顯的真理。緣起法的事相與緣起性空的理性具有不相離性,離事無理,離理無事,事理圓融不二,才能顯示諸法的平等性與差別性。

生活是事相,禪是理體。禪與生活不二,生活與禪不二。正如《中論·涅槃品》所說:

「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

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

涅槃是淨法,是無漏法;世間是染法,是有漏法,是生死。「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禪與生活,生活與禪,亦無少分別。

禪就是生活,以禪來淨化生活,落實覺悟人生的理念;生活就是禪,以生活來體現禪的功能,落實奉獻人生的理念。

生活就是禪,「色不異空」,是為文殊的大智法門;禪就是生活,「空不異色」,是為普賢的大行生活。以文殊之大智法門覺悟人生,以普賢之大行法門奉獻人生。這就是生活禪、禪生活的精微妙義,全體大用。

4、什麼是生活?

什麼是生活?有許多不同的定義。權威的辭書上說:生活就是人的各種活動,或者說生活就是生存,就是活著。這裡所說的生活相當於佛學所說善業、惡業的業。

從佛法上說,生活就是十法界的生命持續不斷互動交流的過程。這一過程前前無始,後後無終,這就是生活。這一過程是將生存和死亡、快樂和痛苦、染污和淨化、繫縛和解脫、生死和涅槃等等相對的生活內容,作為一個彼此相依、連續不斷的過程來加以思考的。

由此,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在生活的鏈條上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在這個生活的世界裡,在時間上只有無數的異時連續互存的因果關係,在空間上只有無數的同時互相依存的相待關係。佛陀對於生活中的因果關係和緣起網絡做過這樣的定義:

「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

這就是緣起法的實相,也就是生活的實相。人類的一切活動包括信仰在內無一不是以一種生活的方式表達出來。從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緣觀、四諦觀、發展到大乘佛教的中道觀、唯識觀,以及中國佛教各宗派的修學體系,都是從實踐的意義出發,闡明我們學佛修道的人應如何面對生命與生活這一主題。煩惱是生活,菩提也是生活。生活的意義是如此的普遍,如此的重要。

因此,揭示生活本身蘊含的禪意與禪機,揭示生活本身具有的法的普遍意義,從而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法的自在和禪的和諧,這樣,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真正有意義,我們的生活就不再是枷鎖和負擔,覺悟人生和奉獻人生就會真正成為我們自覺的行為,我們的生命就會像太陽一樣不舍晝夜地放射出光明,散發出熱量,而又不求回報,不計得失。這就是菩薩的精神,這就是菩薩的生活。我們要以《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和「度一切苦厄」的精神,成就千千萬萬的菩薩,共同來以大智慧覺悟人生,以大慈悲奉獻人生,上求下化,永不疲倦。

《心經》與生活禪的要義如此。真誠希望生活禪的這些理念成為我們生活的伴侶,生命的明燈,伴隨我們走向圓滿的生活之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慧法師文章列表

夫人學道莫貪求

學道(唐龍牙居遁禪師) 夫人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

修行從忍耐開始

法遠圓監禪師在未證悟前,與天衣義懷禪師聽說葉縣地方...

祖師與你有什麼冤仇

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的墳墓,在今河南省熊耳山的吳坡...

唐代高僧慧日慈愍三藏法師

我們中國佛教弘揚中,最能夠落實到行處的,就是禪宗和...

始信參禪輸懶惰

溈仰宗的創始人靈祐禪師在沒有成為一代宗師之前,跟隨...

回歸本來面目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卑躬屈膝地去討...

生活處處是佛法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要按照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方式去做...

天堂淨土

挑水雲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禪師,曾在好幾個叢林禪院住...

【大藏經】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大藏經】【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大藏經】【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工作目的是要為社會服務

問: 我有一個問題已經矛盾很久時間了,想問一下老和...

【推薦】初修定者須過好「三關」

三關:一是腿子關,二是散亂關,三是昏沉關。這裡的三...

四正勤和四如意足

四正勤以精進為體 四念處其實是很難講的。四念處雖然只...

做人做事的八字方針

做人的八字方針:信心、因果、良心、道德 今天講的題目...

預知往生,分秒不差——胡松年居士往生記

靈岩山是個專修淨土的道場。因此,除了數百個出家眾以...

佛弟子應如何看待出軌的配偶

問: 比如說,在家庭生活中有一些人,其配偶曾經受現...

【推薦】如果常做某一類的事,就會變成某一類的人

岡波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說: 如果一個人前生喜歡...

夢參老和尚:想修禪,怎麼入定?

今天有個小道友,勞動的,她突然間看到我,看看左右沒...

如何得到阿彌陀佛無量光的護佑

阿彌陀佛的光明遍一切處,阿彌陀佛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大安法師:如何辨別護法和附體

問: 在學佛的居士身上,如何辨別護法和附體?居士們...

地藏菩薩能讓你一切煩惱皆得消滅

【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貪瞋癡等皆猛利故,造作殺生,...

至誠供佛齋僧,種下殊勝福田

昔日,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時,當時城中有一位長...

求觀音菩薩來解決我們的煩惱和疾病

南無觀音菩薩,今天觀音佛七正式起七了。這次觀音七因...

受持弘揚楞嚴經的真實功德和意義

我們好好的去受持《楞嚴經》、弘揚本經,到底有什麼樣...

皈依後在家人就可以穿海青了嗎

海青,《佛光大辭典》解釋得非常全面,對於我們增廣見...

羅狀元十嘆無常歌

一、 嘆無常,嘆無常,一嘆無常好淒涼; 為名苦,為利...

【佛教詞典】一字不說

(術語)佛雖說八萬四千之法。而佛自證之法,則非可以...

【佛教詞典】二天三仙

二天與三仙之合稱。二天指大自在天(梵 Mahe?vara)與...

【視頻】大安法師《持戒猶如寶瓶》

大安法師《持戒猶如寶瓶》

【視頻】大安法師《東林佛號教學版》

大安法師《東林佛號教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