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初入禪調三事的方法

淨界法師  2025/03/2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初入禪調三事的方法

其定心亦有寬急之相。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攝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當寬放其心,想氣皆流下,患自差矣!

這個地方講寬急相,先講急。這個急,就是你用功太過急切。

在坐中攝心用念,這個是正確的方法。我們要能夠攝心,主要就是念,用念攝心,用你的念力,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用明記不忘的念力來攝持這一念攀緣心,這個時候是很正常。但是他下面出了毛病:是故上向胸臆急痛,就是上面的胸口痛。

有些人他念佛越念會越快,剛開始坐的時候,速度很正常,調和他的氣息,但是他坐一段時間以後越念越快,這個人多數個性比較急躁。或者他個性不急躁,但是他求好心切,要趕快有所成就,這個時候用功過猛,胸口就痛。

那怎麼辦呢?當寬放其心,想氣皆流下,患自差矣!這種急躁的人,你看打佛七的時候,他一開始坐得很正常,念個十分鐘以後,他肩膀就聳起來了。這肩膀一聳起來,表示他開始緊張了,他的心開始急躁了,他心中越念越快,這種情況就容易胸痛,再嚴重的話就頭痛。這個時候,當寬放其心,想氣皆流下,患自差矣。

如果是修行引生的病痛,如果有這種情況,比如說是你自己,或者是你的同參道友因為修行產生了病痛,只要你暫時不修行幾天,它就好了。因為本來佛法的專注它是要你在放鬆的狀態、寂靜的狀態專注,但是有些人他一專注,肌肉就繃緊,就緊張,肌肉一繃緊就容易有問題。所以你這個時候讓他放鬆,你放鬆個幾天不修行了,它就好了,它自然就過去了。

若心寬病相者,覺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涎流,或時暗晦,爾時應當斂身急念,令心住緣中,身體相持,以此為治。

這個是寬,就是這個身體太寬了,心志散慢,身好逶迤。這個急病相,大部分都是初學容易發生;這個老參,老修行,他就容易有寬相。修行久了,他也提不起勁了,心志散慢,身好逶迤,內心對於這個佛號,你說,他有沒有念佛?他可還是在念佛,嘴巴也在念佛,但是嘴巴念佛,他也沒打妄想。你說他打妄想,他心中也沒有其它妄想,但是心志散漫,他就是那個能念的心,那個念力薄弱,他對佛號那個明記不忘的念力,沒有那個念力,很薄弱,他心中有佛號也沒有妄想,但是念力也薄弱,就是這樣,心志散漫,執持佛號那個執持的力量非常薄弱。

身體萎靡不振,身體坐得也不正直了,看起來坐在那個地方沒什麼氣勢。嚴重一點,口中涎流,嘴巴流口水。嘴巴流口水非常不好,你打坐的時候嘴巴流口水,你的身體太寒冷,溫度不夠,這個都是有問題了。

或時暗晦,明瞭性不夠。爾時應當斂身急念,令心住緣中,身體相持,以此為治。

這個時候把身體再振作起來,把念力再生起,專一地、相續地在所緣境當中去憶念你的佛號。這個是寬相的對治。

心有澀滑之相,推之可知。是為初入定,調心方法。

這個澀相,就是心中有一些罣礙。有些人他念佛念久了,他有罣礙,或者是很沉悶,這個時候你要想一些讓你歡喜的事情。

所以這個七覺支——喜,喜除澀,就是你想想你現在的辛苦,將來能夠到極樂世界,受用種種的正報、依報的功德莊嚴,想一些歡喜的事情,來對治這個澀,這個澀就是阻礙跟沉悶。

這個滑,就是心中妄想太多了,收攝不住了,這個剛好相反,要用收攝的法門來攝取。

推之可知,是為初入定,調心方法。

夫入定本是從粗入細,是以身既為粗,息居其中,心最為細靜。調粗就細,令心安靜,此則入定初方便也。是名初入定時調三事也。

入定的時候,是從粗到細,他先調身,把身體調好,再用吐納法把氣息調到深長而微細,這是調息。然後再調心,調到內心當中明瞭而寂靜,寂靜而明瞭,這個是我們在初入禪的調三事的方法。

我們菩薩的修學法門有六度法門,這個六度法門,一般把它分成兩類:

一個是佈施、持戒、忍辱,這種善法一般是講到凡夫的法門,就是說,你要去修佈施持戒忍辱,不需要什麼調不調,身息心都不需要調,你要做,就去做了。身體粗重,內心散亂都無所謂,只要有一念的善心,有一念的意樂就可以去做了。

這個禪定跟智慧這兩個法門,那是一個過人之法,就是超越凡夫的法門。就是說,這個止觀是怎麼回事呢?就是在你內心那個有漏的無明的心中,要栽培一個無漏的功德,這種修行的方式是逆生死流。佈施、持戒、忍辱還不能夠逆生死流,雖然你佈施,雖然你持戒,雖然你忍辱,你內心能夠生起善法,但是這個方向還是隨順於生死流,只是說,在一個生死當中成就一個善業,成就一個可樂果報,如此而已。

這個止觀就不是這種境界了,那是逆生死流,那是要解脫生死的一種功德。所以它的過程,它特別的複雜,身體要注意,氣息要注意,內心的狀態隨時要注意。因為它這個地方是一個大事,這是一個大事業,生死的大事業。

所以我們在前面說到:滿設恆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你用這個佈施波羅蜜滿設恆沙界,用恆河沙的珍寶來供養佛,這種功德比不上你在一天當中修習止、修習觀。因為你的滿設恆沙界的佈施,它不能成就解脫分,你用這個一日修寂靜,它能夠成就解脫分,它對於解脫生死,它有一分的功德力。你這個佈施、持戒、忍辱對於解脫生死是沒有功德力的,它只能是說是修止觀的一個基礎,所以這個地方不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星雲大師《什麼是禪》

今天和大家講的題目是《什麼是禪?》。凡是對佛教有研...

慧律法師《什麼是禪 禪是什麼》

各位台灣大學的高材生,首先恭喜大家,進入台灣的一流...

汝能返照,密在汝邊

那時六祖惠能還是以白衣的身份,在五祖弘忍大師的座下...

佈施供養是存錢的最佳方法

一說到供養,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許多寺廟都有給...

人生要八戒更要悟空

人生在世,在某種程度上講就是慾望得到滿足與失落的不...

成剛法師臨終開示:念佛沒有巧路,靠我們老實

我們皈依三寶了以後,不管是出家僧人,還是在家居士,...

處理雜務也是修行

峨山慈棹禪師在月船禪慧禪師處得到印可,月船就對他說...

三生石的故事

唐代有一個叫李源的,他的父親是東都的一位地方官做官...

【大藏經】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大藏經】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漢傳版): 那(na...

【大藏經】【註音版】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大藏經】【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距離是一種美,也是一種保護

冬天來了,天氣變得越來越冷。森林中有十幾隻刺蝟凍得...

見羲法師:忍辱入道 超越自我

人生在世為什麼要修忍辱呢?首先就要明白我這個字的意...

一切修法都是修心

《金剛經》上須菩提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褥多...

放下我執,精進努力

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中,各種的糾纏是煩惱的主要來源。尤...

打坐常會昏沉,該怎麼辦

問: 請問法師,打坐常會昏沉,應該怎麼辦? 大安法師...

看清內心的種種煩惱

人有種種煩惱,煩就是煩悶、煩擾;惱是惱亂、熱惱。煩...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原文】 觀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凡憶佛,念佛,...

在家居士早晚課須知

一、宜簡不宜繁 在家居士,家庭工作與修行皆要兼顧,實...

大安法師2024年正月初二開示|觀音悲智度生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 我們今天來介紹一下憨山大師對觀...

福是什麼?錢多就是福嗎

福是什麼?俗世以為錢多是福,其實亂世錢太多常常成禍...

深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發成佛的心。菩提是佛果的意思,心是能發之...

涉水渡河的求法者

某一個時候,佛在一村落裡,那個村落的東莊與南莊隔著...

貧而不貪,就有很大的福報現前

貪會招禍,大家看貪字跟哪個字特別近?貧窮的貧。貧而...

做壽的問題

昨天,一信徒攜其好友來訪。見我的用意,除了看望問候...

仁、義、禮、智、信對內臟的影響

◎一個人,只要是心正了之後,氣就正,氣正了之後,形...

文殊菩薩點化印度高僧取回珍貴佛經

在五台山佛教發展史上,佛陀波利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

【佛教詞典】畢賽爾

(Pischel, Karl Richard; 1849~1908)德國之印度學學...

【佛教詞典】楊仁山

【楊仁山】 清季末年,中國佛教復興的關鍵人物,也是唯...

【視頻】宏海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普濟寺

宏海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普濟寺

【視頻】顯明法師《什麼是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六味藥》

顯明法師《什麼是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六味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