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個是重點,「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一心即假觀。這個假觀其實是法華三昧的關鍵。前面那個「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是修學一心即空觀。
諸位!前面是安住,是修行的前方便。觀心即假,具足十界十如,才是修行的關鍵。《法華經》怎麼啟動佛陀的法界?怎麼在污泥當中啟動一朵蓮花?就是,往下看,觀照十法界十如是。
一、心即實相,初觀為因,觀成為果。以觀心故,惡覺不起,心數塵勞,若同若異,皆被化而轉,是為觀心。
前面是安心,先把心安住。安住以後,開始觀照了。觀照的目的就是啟動佛法界。我們看天台智者大師怎麼說。
「心即實相」,我們一念心性當體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當體」就是中道實相。所以中道實相不要去向外追求,本來就是中道實相。說,我為什麼不是中道實相呢?因為你現在是打妄想,你現在是一念心識。但是,如果你把它回到原始點的時候,我們一念心性本來就是真空妙有的。
前面講真空,那怎麼啟動妙有呢?修即假。「初觀為因,觀成為果。」所以你開始修觀的時候,已經成就成佛的因;觀成以後,就是成就佛的法身的功德。觀照一念心當體即空即假即中,有兩個好處:第一,「惡覺不起」,對煩惱產生調伏;第二個,又產生好的引導。「心數塵勞」,種種心識的活動,或者一個或者多個,都能夠轉煩惱成菩提,「是為觀心」。
諸位,觀心是成佛的捷徑!改造生命,從行為上改造那叫做遠路;先從思想改造是捷徑。就是說,我們要成就佛陀的功德,第一件事情,先透過一心三觀把自己的思想改造成佛陀的思想,就是先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那麼,佛的知見是怎麼回事呢?就十如是了。
這個《法華經》的十如是,是整個〈方便品〉關鍵的核心思想。就是十法界十如是。
《法華經》說,我們在觀心的時候有十個重點:
首先,觀察它的相狀。相狀就是表現在外的,叫做相狀。天台智者大師把這十法界分成四塊:第一個,三惡道的相狀是苦惱相;第二個,三善道的相狀是安樂相;第三個,二乘的相狀是涅槃寂靜相;第四個,佛菩薩的法界叫做悲智雙運的相狀。四種相狀。可以對照附表一,它有十界差別。
什麼是「性」呢?隱藏在內的習性叫做性。這個「性」就是思想。有四種思想:三惡道叫增上惡念,三善道是增上善念,二乘叫出離心,佛菩薩是菩提心。就這四種相狀就配四種性。
什麼是「體」呢?「相」跟「性」合起來就是一個五蘊的自體。如果是三惡道,那就是一個摧折身心的五蘊自體。摧折就是很痛苦了,刀山油鍋了。如果是三善道就是「升出色心」,就是安樂的身心自體。那麼二乘人的身心世界呢?叫做素法身。素就是空空蕩蕩,很寂靜,但是什麼都沒有。沒有莊嚴,就是素法身自體。佛陀的法身叫無極妙法身,一念的清淨心、無量的功德莊嚴,叫做妙法身自體。
有了這個相、性、體,就有這個「力」。「力」,就是有它潛在的功能,還沒有表現出來叫做「力」。
表現出來叫做「作」。就是遇到因緣以後,生起善惡的功能,顯現出來種種身口意的造作,叫做「作」。
那麼,造作以後,就成就一個因種。這個因種可能是三惡道的因種,也可能是三善道的因種,也可能是一個二乘的因種,也可能是佛菩薩的因種。這個種子遇到種種外在環境的熏習增長,就有助緣的力量,最後變成果跟報。
這個果是偏重內在思想,叫等流果。比方說你以前如果是煩惱很重,某種程度你過去生剛從三惡道出來;要是有些人比較善良,他就是從三善道出來;那你一個人喜歡寂靜,你過去生就算沒有出家,你也應該修過出離法。你看有些人他一出生菩提心就很強,他前生受過菩薩戒的,或者聽過《法華經》,所以他有那個等流的果,等流習氣。接著有他的報。這個是異熟果報的受用,他有快樂、痛苦果報的受用。
最後是「本末究竟等」。這個本就是最初的「相」,末就是最後的「報」,是平等地安住一念心,也就是說,皆是唯心所現,如幻如化。
諸位!這個是《法華經》特別的地方。我們一般的因果的修證是向外修學,從外在的因緣所生法去修因證果。這個是遠路。《法華經》不是。注意啊!一個人改變因果的捷徑——從內心改變!你只要能夠從一念心性,透過觀照啟動佛法界的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緣果報,就可以了。當然,作為初學者關鍵在相狀。因為如是性,這個心是不可捉摸的。我們現在是借相修心,我們要借悲智雙運的相狀來啟發我們的菩提心;我們透過涅槃寂靜的相狀啟發我們的出離心。
你看《法華經》到最後你說,我去哪裡去找悲智雙運?我看每一個人都不是悲智雙運!要讀誦《法華經》啊!你在凡夫法界很難找到佛的法界的相狀。所以,學了《法華經》這種大乘經典以後,那你要多多讀誦經典了,就是借佛菩薩的這種文字的功德相來啟動我們的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作、因、緣、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