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自修佛十力

妙境法師  2024/08/1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自修佛十力

「自修佛十力」,這是佛成就的大智慧境界,現在菩薩發無上菩提心以後,他也修學佛的智慧,所以叫做「自修佛十力」。這個「力」就是力量,就是佛的這個神通道力,佛的大智慧的力量能降伏外道、一切魔王,能降伏、能摧伏他們,所以叫做「力」。

這上面一共有十種力,我簡單解釋一下。第一個是處非處力,這個「處」這個字,就是處所;「非處」就是不是處所,不是地方,就是你修學善法,做利益人的事情呢,那麼這個善法是成就可愛的果報的地方,這叫做「處」;如果是「非處」,就是如果你造罪呢,就不能得到可愛的果報,就是得到了苦惱的果報的地方,這叫做「非處」;那麼修出世間的聖道,那就是得涅槃,得無上菩提的地方,你修世間的禪定和善法,不能得出世間的功德的。

所以這個「處非處」就是世間、出世間的因果的道理,所以這地方呢,就是總說佛的智慧力量,這表示什麼意思呢?就是沒有因就不會得到果,無因不會有果,表示這個意思。一切法各有各的因緣,惡因是不能得善的果報的,這就是表示這樣的意思;如果你不創造,就是沒有因,沒有因就不會有果,就是不勞而獲的事情是沒有的,沒有這件事,非要自己努力不可,那麼這是叫做處非處。這件事,佛的大智慧通達無礙,所以叫做「處非處智力」。

第二個是「自業智力」,「自業智力」就是你在世間上不管是得惡的、苦惱的果報,是你得到安樂的果報,得到可愛的果報,都是你自己努力來的,叫「自業智力」。不是他人努力,你得果報,沒有這件事;也不會有一個大有力量的,給你一個果報,也沒有這種事,都是自己的業力所得的果報;說是自己做了很多的罪業,由此罪業而能生天,沒有這回事情,這是表示這個意思。

但是「自業智力」這個地方呢,表示我們欲界裡邊,你能夠修五戒十善,你就會在人間、天上得到可愛的果報,如果你做一些罪過的事情,你就跑到三惡道去了,那麼在這個地方佛的大慈悲心,名之為「增上果」。就是你應該求進步,我今生我已經來到人間,比三惡道好,但是你應該更努力,來生比今生還要好,你應該這樣做才是對的,這個「自業智力」是這樣意思。

第三個是「定力」,就是禪定的力量,我們頭幾天也說過,就是有的人不歡喜欲,三惡道很苦惱,我們是不歡喜,人間、天上比三惡道好得多了,但是也不好、也不歡喜,我歡喜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去,那麼你修學禪定,修學四禪、修學四空定、修學四無量心,十二門禪,佛對這件事也是通達無礙的,這是第三個,是「定力」。這個第二和第三都屬於世間的,屬於世間的善法,我們能夠努力,肯努力的話,就會得到可愛的果報。

第四是「根勝劣智力」,這以下是出世間的善法,佛對於某一個眾生,佛的大智慧去觀察,他有出世間的善根,信、進、念、定、慧,他有出世間的善根呢,那麼這個人,佛就可以教導他出世間的聖道;如果他有出世間的善根,但是沒有成熟也不可以,也不能教導他出世間的善法的。這個信、進、念、定、慧這五法,這個「信」就是對於佛法有堅固的信心,這也不是個容易的事情,你對於佛法,由於你能夠努力的學習,你又能努力的修行,你對於佛法的信心才能堅定起來,如果你對於佛法學習得很少,小小的有點學習,很多的佛法都不明白,你說你對於佛法很有信心,我看不一定,你經不住考驗。

別人若是說是有其他宗教的道理,你可能:我不信佛了!也可能這樣子。所以這個信心容易動搖,那就是沒有力量,這是信心也有差別,信。「精進」也是,精進的念佛,精進的拜佛、讀經、念陀羅尼咒,精進的學習禪,這些事情都不是容易,我前三天可能做得不錯,等到第四天就懈怠了,這個精進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信、進、「念」,這個「念」呢,少數的佛法,我可以記得住,多了我就記不住了,這個念力也有差別。我讀《心經》,我背下來可以,《大悲咒》也可能背下來,你叫我背《楞嚴咒》就頭疼了,就感覺到難,若是背《金剛經》或者可以,你教我念《法華經》,把《法華經》背下來,就感覺到困難,那麼這就是念力也有差別。

信、進、念、「定」,這個「定」一般的說呢,有欲界定、有未到地定、有色界定、無色界定,這都是要努力地去學習,逐漸地才能成就的。但是修定這件事,要把世間的欲要放下,你才容易有成就。不然的話,這個欲能破壞你的定,就算你有成就了,你有欲的時候,把這個定就破壞了,它們這兩件事,這個定和欲互相破壞的,你如果定能夠修學得特別好,你能破壞欲,但是你的欲若特別重,也是能破壞定的,它互相破壞,他們兩個是不共存,不能同時存在的;若是能夠放下欲,而又能努力地去靜坐,禪定是能成就的,成就了以後,就能破壞欲,因為禪定裡邊有特別殊勝的輕安樂,不是世間的欲樂所能及的,所以你得到更殊勝的樂呢,就能把世間的很多苦惱的這種欲樂能放下,就能放下的。

信、進、念、定、「慧」,這個「慧」,就是學習佛法,通達一切法都是因緣有的,都是無常的、是無我的,是畢竟空的,這就是智慧,這個也是要長時期的學習,才能夠成就的,也不是一下子你就會有智慧了,也不是那麼回事。

這個「信、進、念、定、慧」,是從出世間的佛法學習得來的,如果你成熟了呢,佛會為你說出世間的聖道,你就可以得聖道,可以轉凡成聖,如果沒有成熟,這件事辦不到。所以這個善根有勝、有劣,勝就是有力量,這個劣就是沒有力量,這個善根有勝、有劣的不同。這件事呢,是你過去世的栽培,你前生出家了五百世了,佛法裡面有栽培,佛一看就知道,哦!你的善根很深厚,很有力量,佛為你說法,你就容易得聖道;如果佛法裡面,你沒有修學四念處,你的善根就不會特別強的,所以「根勝劣智力」。「處非處智力、自業智力、定力、根勝劣智力」。

還有「種種勝解智力」,這個勝解是什麼呢?就是你現在對於某一種事情,你特別的有興趣,你就會特別的去學習它,那麼你對它的知識就多起來,而且別人不能夠挑你的毛病,說你不對,你會有道理反駁他,就是你特別的有力量的、很深刻的一種知識,那麼也就是你的興趣所在。這件事佛也是知道,佛是知道的,佛對於所有的人都明白,你現在長於什麼事情,你是會計師、你是律師、你是建築師、你是醫生,佛都完全明白,不需要你講,佛就知道。佛因此就會知道為你說什麼樣的佛法是合適的,佛知道這件事。這「根勝劣智力」是現在。

根勝劣智力以後呢,「種種界智力」,這個「界」是指煩惱說的,說這個人過去有善根,但是他是凡夫,他還會有煩惱,這個人是貪煩惱重、是瞋煩惱重、是愚癡的煩惱重、是高慢心重、是疑惑心重,各式各樣的煩惱,佛都完全明白;那麼你也有善根,同時你還有很多煩惱,你也可能有很多的業障,這各式各樣的情形,佛都明白的,但是你若有善根的時候,這個善根若強的時候,這個業障煩惱不能障礙,你還是會有成就;如果你的善根力量不夠,而煩惱很大,業障很重,那就障住了。

但是你還是有善根呢,佛會為你想出個辦法,來破除這個障礙,叫你多拜懺,拜懺就把業障薄弱了,薄弱了,這個善根就容易顯現出來。如果業障並不很重,但是善根沒有力量,佛會為你想辦法,說出個法門,栽培你的善根,使令善根逐漸地逐漸地增長,逐漸逐漸地加強,那麼也可以有成就。如果又沒有善根,而業障又很重,這個就是困難了,還是有困難的。

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勝解智力、遍趣行智力,這個「遍趣行智力」是說,「遍」是普遍,所有的佛教徒不管你是小乘佛教的,你是大乘佛教的,你學習佛法的時候,佛為你說這個法門,說那個法門,說出各式各樣的法門,你修學這個法門,你經過多少時間,會達到什麼程度,佛都知道。「遍趣」,就是普遍一切的修行人,向前進步,這個「趣」就是向前進步,佛都會明白的,知道你到什麼時候會有成就,到什麼時候會有問題,佛都會知道,「遍趣行智力」,這是第七個。

第八個就是「宿命智力」,就是你前一生,你前多少生,在佛法裡面,你栽培善根的情形,是怎麼栽培的,那麼你怎麼栽培的,或者你是由布施栽培的,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各式各樣的方法的栽培,佛都知道,佛今生就告訴你還用以前的栽培的方法,你就容易進步,這就是宿命智力,是在這裡。

「生死智力」,「生死智力」是將來的事情,你這一個生命,你修學聖道以後,你將來又會怎麼樣?佛也會知道。譬如說我們發慈悲心,見到一個動物去傷害另一個動物,我們應該慈悲來救護它,當然你有這樣的慈悲心是對的,但是佛和我們的看法不一樣,佛和我們的看法有點差別,有什麼差別呢?佛會看到,它現在這個生命,譬如說是個老鼠,它若死掉了的時候,譬如說蛇來吃這個老鼠,佛看這老鼠若死掉了以後會做人,那就把老鼠的生命棄掉了,做人也好嘛,佛就可能不救這件事。

佛在世的時候,曾經有過一件事,佛這一天就到須彌山下邊去,在那裡現一個比丘相,不是現佛的相,現比丘相坐在那裡,這時候有什麼事情呢?經上有說這個金翅鳥,有提到這件事,這個金翅鳥是以海里的龍做飲食的,它到大海里面去捉一個龍來,捉龍來的時候,它吃的時候,是先從尾巴吃,那麼金翅鳥捉著這個龍以後,在須彌山一個地方,在那裡要吃這個龍,而這個龍這時候還沒有死的時候,就看見這個比丘在那坐,生歡喜心,這個龍死了。死了第二生就做人了。佛沒有說把這個金翅鳥攆走了,救這個龍,不要死,佛沒有這樣做,佛就是要它臨終的時候,對於比丘有歡喜心,佛就是要栽培它這個歡喜心,當然佛這樣做是成功了,所以它死了以後,第二生就是做人了,做人了,名之為須菩提,後來看見出家人就歡喜,他就出家了,聽佛說法,得了阿羅漢。

所以佛知道這個人的過去、知道人的現在、知道他的未來,這樣子佛再酌量,怎麼樣救護這個眾生,怎麼樣來教化這個眾生,佛是這樣的。

最後一個是「漏盡智力」,就是你修學聖道,最後是得聖果了,或者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或者得無生法忍、得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第十地,斷除了很多的煩惱,佛對於這件事呢,也是通達無礙的。

這樣說,這個十種智力,第一個是總說的,處非處智力是總說。第二個自業智力、第三個是定力,這兩個力量是對這個增上生,就是世間的眾生,他沒有出世間的善根,佛就教導他修學世間的善法,能更進一步的比現在更好,將來你的生命比現在更好,佛這樣教化他;等到第四個,就是根勝劣智力以下,是教導眾生出世間的聖道,教導出世間的聖道,那就是比世間善法複雜了一點,要觀察他過去的善根,他的煩惱的輕重、業障的輕重,和他現在他的心情是歡喜什麼,然後酌量為他說什麼樣的佛法,是遍趣行智力,乃至到過去、現在、未來,漏盡得聖道,那麼這是合起來是十種智力,佛有這樣的智慧教化眾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陀與五比丘的因緣

有一天,佛在羅閱祇竹園精舍,賢者阿難從座位起身,將...

往生到極樂世界為何就能得不退

為什麼往生到極樂世界馬上就得不退?這個不退的點在哪...

度眾生苦,一切要從利他的角度出發

我們的一切遭遇都是自己過去業報所感,要追求幸福,不...

地藏菩薩晨朝入定度眾生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世路光定。由此定力。令...

陪他做一隻蘑菇

有一個精神病人,有一天突然覺得自己是一隻蘑菇,於是...

發願度人進佛門但並不如願,是否應放棄

問: 值此末法時期,善知識難遇,眾生不知念佛。弟子...

一代高僧玄高法師:願生惡世中度人出苦海

前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馮翊萬年(今陝西西安一帶...

五百盲人往返逐佛緣

久遠前,佛陀居住於舍衛國中的給孤獨園,當時附近有一...

【大藏經】【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大藏經】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大藏經】【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大藏經】【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往生極樂與往生其他的佛國土,條件有什麼不同

無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多有天人,諸...

因為知道會死所以要珍惜每一天

人的生命在呼吸間,但我們不能只是知道會死,我們要好...

警惕九個吃菜的誤區

蔬菜中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還有多種保健功...

自我意識太強的人,要離開娑婆世界很難的

你自我意識太強的人,你要離開娑婆世界很難的。因為你...

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

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此二句,名莊嚴心業功德成就...

三乘

佛教所說的三乘:即三種交通工具,比喻運載眾生渡越生...

修慈心禪的方法

以自己為對像 你們也許注意到了這個經文的第一行:願我...

念佛心散亂,該如何把握

問: 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念佛時完全放鬆,思想就散...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必須了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滅及理體上的不生...

念佛人該如何辦喪事

接手書知汝母已於初二日念佛往生,不勝傷嘆。雖然,汝...

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

【原文】 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

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

從前,有一位愛民如子的國王,在他的英明領導下,人民...

修空觀的人要空掉什麼

問: 師父講到我們要修空觀,不要住在外來的空上,在具...

在家出家都要報答四恩

四恩是哪四種恩呢?對在家居士來說,就是天地、君、親...

為破三輪故說淨土

原文: 此經起由,為破三輪故。三種輪者:一為破無常輪...

至誠念名號,度一切苦厄

一九二三年,袁海觀有一個二媳婦,年紀已經是五十多歲...

【佛教詞典】少欲及喜足

【少欲及喜足】 p0374 發智論二卷十五頁云:云何少欲?...

【佛教詞典】虛妄分別

(術語)妄分別事理也。維摩經觀眾生品曰:問:身孰為...

【視頻】《地藏經》台語讀誦

《地藏經》台語讀誦

【視頻】惠空法師《修福修慧才是真正的家》

惠空法師《修福修慧才是真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