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念佛篇)

淨界法師  2021/11/2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六講)

丁三、攝心方便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九頁,我們看丁三的「攝心方便」。

前面我們講到往生的一種心態的準備。按照善導大師跟蕅益大師的說法,一個人要往生,他的心態必須是「信願具足,順從本願」。彌陀的本願是一個廣大的功德,對我們非常遙遠。當然我們沒有一個人做得到彌陀的本願,但是起碼你必須順從。也就是說,淨土宗可沒有人要求我們跟阿彌陀佛的功德一樣,但是至少你的心態跟彌陀的功德的心態是同一個方向。說我現在要到高雄去,我還沒到高雄,起碼我在高速公路的方向是南下的。你不可以說,極樂世界在高雄,而你往北走。你這個不是順從本願,哪能往生呢?阿彌陀佛要救你,也沒法子。所以,往生的人,他不是只有念佛而已,他必須要迴心轉意。

我認為,一個淨土宗的人,如果沒有經過佛法的學習跟教育,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往生的。正常人不會往生,你相不相信?你今天會來娑婆世界,合理地推論,你就是貪戀娑婆,你就是想要主宰娑婆你才來的,你這種心態去念佛能往生嗎?當然不可能往生。往生是要經過訓練的、要調整的,不是說一個隨便的人佛號念念就往生了,不是這麼回事。佛號是一個助緣。你的心態沒有調整,你的心態是順從娑婆的,不可能往生。所以,念佛的人首先要先調整心態。你用善導大師的方法也可以,你用蕅益大師的方法也可以。總而言之,你必須要把你順從娑婆世界的這種思考模式,換成順從極樂世界的思考模式,這是一個方向。

為什麼要改變思考模式呢?因為你提起佛號的時候是兩種力量的拉扯:凡夫,一個叫作生死業力,它會把你拉回來;一個叫作往生的願力。一個人能夠成功往生,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他的願力超過他的業力。要不然這個佛號念、念、念、念,念到往娑婆世界跑,變成人天福報了。為什麼?因為你業力強過願力。雖然你很想往生,但是你沒有好好處理你的業力,那對不起,業力就把你拉回來了。

怎麼樣處理你的業力呢?只有一個方法,讓它沉澱下來,沒有其他的方法。就是帶業,就是你的心對娑婆世界要放棄。我雖然造了很多的善業,但是這個善業,我不準備往娑婆世界跑了;我要把所有的業力,把我所有的資糧回歸到淨土去。就是說你自己對人生有要做收尾的心態了,斷相續心,這個時候業力才會沉澱的。

所以,很多人只是顧著要求往生,就像憨山大師說的:「佛只聽念,攀緣心只聽長。」他到佛堂的時候,哎呀,一進入佛堂,看到阿彌陀佛,馬上攝心專注,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離開佛堂的時候,該幹嘛還幹嘛,該攀緣還攀緣。這樣子的話,你的生命當中是兩種力量在活動:第一個,你在佛堂的時候加強願力;第二個,你離開佛堂的時候是增長生死業力。結果可想而之,你進入佛堂只有兩個小時,你在佛堂外面活動二十二個小時,後果你就知道了。所以臨終的時候,你一句佛號提起來,生死業力也現前,往生的願力也現前,結果業力強過願力。對不起,再來一次!

所以淨土宗,諸位,你一定要做兩件事情,要永遠記住你是做兩件事情,不是做一件事情。很多求往生的人提起佛號他只做一件事,就是想辦法去規劃他的來生,要求生淨土,他忽略了怎麼去處理他的過去。我再講一次,不處理過去,你是不會往生的。因為過去也不會放過你,關鍵是你也不會放過過去,兩個都互相不放過對方。所以我們今天要知道,往生的人要做兩件事:一個叫厭離娑婆,一個叫欣求極樂。你要處理,把雙方都處理好。

而厭離娑婆的重要性強過欣求極樂。因為你娑婆世界待太久了,雖然它給你很多的刺激,但是它可也給你很美好的回憶,如果你不做好心態的準備,你是離不開它的。你離不開這個念頭的話,那你就讓業力有機可乘了。所以我們前面講到一心歸命,它的前提——放下主宰。你沒有放下主宰,你這個一心歸命就大打折扣,而且你把業力弄得很強大,你最後還是被業力拉回來。所以我們前面花了大部分的時間來談心態。

那麼你如果心態準備好了,你開始怖畏生死,安住真如,放棄主宰,一心歸命。心態假設都做好了,欸,現在就有資格談念佛了,念佛是後半段。你心態準備好了,那你這個時候每一句佛號,那一念一個准,每一句佛號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

當然,我們理觀也不能妨礙事修,心態的準備也不能妨礙實際的操作。所以,當我們心態準備好了,已經透過善導大師、蕅益大師的思想順從本願以後,應該怎麼念佛呢?我們看看「攝心方便」。

(一)攝心念佛

一句彌陀念誦聽……專注力。

十句成片三三四……相續力。

我們淨土宗的人永遠不要忘了,往生是要仰仗彌陀攝受的,不是我們自己有本事去的,所以別忽略了佛號的存在。因為佛號在,彌陀本願才能夠在,它是一個很重要的橋樑。所以我們必須在臨終之前,想辦法讓佛號在心中有一種熟悉的感覺,你要讓他熟悉。不是說整天念佛而已,起碼這個佛號在你的心中運轉,它有某一種熟悉的程度,所以我們必須要培養專注力跟相續力。

首先,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先培養第一個佛號。就是說,念佛人必須要在心中(那麼多的妄想當中),先撥出一塊空地出來讓佛號生存,在污泥當中先種上一朵蓮花。那麼怎麼樣跨出第一步呢?印光大師偉大,他講出「一句彌陀念誦聽」。它有三個次第: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諸位!每一句佛號,必須從你一心歸命的心生起。我們前面花了很多時間告訴大家怎麼修一心歸命。佛號可千萬不要從嘴巴生起。有些人,心打妄想,佛號從嘴巴生起,這個佛號不算數。每一句佛號要從你心態的作意——我知道我未來該怎麼走了!好,這個時候從心裡面帶動佛號,透過嘴巴的振動,創造音聲,最後再聽回去,欸,你的心中有一句佛號的相應了。這是第一件事情,先讓你的佛號在你的心中落下一個根,然後再把這個佛號在你的心中慢慢地擴大。

(二)五點計數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念佛篇)

怎麼辦呢?要創造一個節奏,印光大師說「三三四」:三句、三句、四句。如果你沒有節奏,這個佛號在運轉當中你很難攝心,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節奏感,三、三、四。在相續當中,我們也提出我們過去在佛學院大家念佛的經驗,提出一個五點計數法。這個適用的時機是在打坐,因為打坐不能掐珠。你經行的時候可以掐珠,你打坐的時候身體是靜的,你手在動,身勞神動,久則傷身,印光大師說會成病。所以,你打坐的時候可以觀想前面有五個點,一、二、三、四、五,一點裡面就念十聲,這一片就五十聲。那麼這樣子你就五十聲一片,再撥一個珠,你這個撥珠的次數、掐珠的次數可以大大地降低。

在念五點記數的時候,有四個地方要注意:

第一個,安置地輪,令心下沉。念佛很忌諱心浮氣躁,你要把心往下拉。我們的心不能高於腰部,你一旦往上的話就容易上火,上火你血壓就升高了。所以你的心要往下沉,最好是把心放在地下。你心到哪裡,你的氣血就跑到哪裡。

第二個,所緣行相,清楚分明。一定要把佛號念清楚。諸位!我要很真誠地告訴大家,你要務實地去做你的功課,務實。什麼叫務實呢?你有多少時間,你就排多少功課,千萬不跟別人去比。你說,欸,隔壁的念三千聲,我就念四千聲。結果你時間只有三十分鐘,所有的佛號念得亂七八糟!你養成習慣以後,你把佛號念得亂七八糟,臨命終的時候你佛號也就念得含糊籠統。記住!把每一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有多少時間就做多少功課,是這個概念。

所以下面這句話,弘一大師很強調:寧可少念,不可草率。其實,你臨命終的時候,往生需要的數目是不多的。我們看十八願,「乃至十念」。當然十念不能作數目解,但是起碼可以看得出來,它的數目要求不多。其實,往生的標準,心態的標準是很高,淨土法門是重心而不重數目。它對你的心態要求——你要放棄娑婆。這個標準定得非常高,但是它對佛號的數目要求不多,從彌陀所發的願「乃至十念」這四個字可以看得出來,他要求的數目不多。但是你一定要把它念清楚,念得很清楚。

最後,先依記數,再求圓融。你最好有一個計劃,然後慢慢進步,就是這個原則。

這是給大家個參考。總而言之,你一定要讓佛號平常在心中熟悉,臨終的時候才能夠熟悉。

丙三、結示理事無礙 分二:丁一、理事差別;丁二、理事兼修

前面的理觀,我們談到怎麼樣去一心歸命阿彌陀佛,事修怎麼去執持名號。我們把它做一個總結,先看理事差別,再看理事兼修。

丁一、理事差別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念佛篇)

蕅益大師解釋執持名號,這個「執持」就是一句一句地從專注到成片的憶念佛號,所以它是思慧。這種思慧開展出來有事持跟理持。

什麼叫以事持來念佛呢?他深深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功德存在,但是他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就是這個人對生死真的有怖畏心,他從生死輪迴當中得到了深痛的教訓,他也下定決心要求生淨土了。但是,一個人求生淨土,目標定了以後,下一個就是:怎麼處理業力呢?一個人下定決心要求生淨土,那你就要注意帶業往生的問題,你怎麼把業帶走?那當然就是要面對你過去生對娑婆世界的攀緣心。

這個人對攀緣心的態度是這樣:他是用怖畏心來面對攀緣心。他覺得說,這所有的妄想都充滿了業力,每一個蜂蜜的背後都有一把刀,我再也不上你的當了。所以他是站在一種因緣的角度,站在妄想的角度,以怖畏心來放棄妄想,站在妄想的角度放棄妄想。這是一種。但是這種人因為他的決心夠,他的出離心也強,他也就能夠衝過去。這是第一種概念。

第二種概念,他能夠達到「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我想每一個念佛的人都要面對自己的攀緣心,就是,我對娑婆世界有所得的攀緣心怎麼辦呢?如果這方面沒有處理好,生死業力就不能沉澱。

前面是用怖畏心,但是這個理觀的人多了一個智慧,他開始去找內心的原點,就是,我的心現在出現這麼多水泡,那我原來的心是怎麼回事?我原來就這麼多水泡嗎?還是怎麼樣?所以他就開始找,他就開始問妄想一件事,你從什麼地方來?說我為什麼打妄想呢?哦,因為昨天有打妄想,所以今天就等流性。那昨天為什麼打妄想呢?因為前天打妄想。那麼今生為什麼打妄想呢?因為前生有這樣的人生經驗……結果一直推,往前推,推推推推,啪!結論——怎麼有妄想?覓之了不可得!原來你本來就沒有妄想,那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所以,當你把妄想一直往前推的時候……諸位你們知道一件事嗎?妄想會用不同的手段來誘惑你、來障礙你,但是妄想有一個弱點,它很怕你問它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因為妄想不真實,它要的就是你要隨它起舞,你必須跟著它的節奏走,它才有用。你一旦迴光返照,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就沒有根。所以你一旦迴光返照的時候,你說,妄想,你從什麼地方來?因為前生。再往前生一找,找到最後,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原來你本來就沒有妄想。

有了這種認知以後,你對妄想就有免疫性了。你真正找過一次以後,你再來看妄想,就像《楞嚴經》說的:「再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你就知道不會那麼當真了,這個時候再來對治它就容易多了。就是先看清楚妄想的本質,再來對治它。

前面的事修是:我也不知道你妄想怎麼回事,反正我不惹你就對了,算我怕了你!他不了解妄想的本質,他把妄想當真。但是,雖然當真,他不去惹它也就沒事。第二種人是先把妄想觀空再來面對它,這個人更高明。但是結論就是:不能碰妄想。兩個人的結果都是一樣。所以,往生,除了能夠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以外,他們兩個都成功地去處理好生死業力,是這個概念。不管你用事相的對治,怖畏心;不管你是用理觀的,去找到妄想的本質是空的,結果都是「一心歸命,順從本願」。

丁 二、理事兼修

我們看丁二的「理事兼修」,做一個總結。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念佛篇)

這句話是《念佛圓通章》對所有念佛人提出一個總結。就是說,一個念佛人要求往生,有沒有哪一句話能夠幫我們做一個總結呢?在《念佛圓通章》提出了兩句話,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成就念佛三昧最好的方便。都攝六根重點在於消除生死業力,淨念相繼是增長往生的願力。所以淨土宗是做兩件事,消除業力,增長願力,尤其是都攝六根。

諸位!來,五十五歲的人看過來。年輕人,這段話,以下先暫時不要聽。「都攝六根」這句話很重要,就是說,一個人晚年是成敗關鍵!年輕時候不管你是怎麼弄都沒關係,就是你生命的收尾要收得好。我跟大家談談。

一個人,你人生可以有一個不好的開始,沒關係,人生開始不好不能怪你,那是福報力。但是人生收尾收得好,就是智慧了。淨土宗的人要往生,一定要把人生好好地收尾。我絕對不相信,你平常這麼攀緣,臨命終突然間正念分明,我不相信!不可能!你要有一個過程。我們看到很多老菩薩,念佛念了一輩子,到晚年的時候,他佛號一直在念,但是我們看他的身口意,他的人生好像沒有收尾的跡象。他就是人生好像還有續集的感覺。你覺得他會往生嗎?不會的。所有往生的人只有一種情況,背水一戰,沒有例外!不管你業多重,你就算造五逆十惡也好,或者你福報力大也好,要衝過生死輪迴關,共同的心態——背水一戰!就是做好人生的收尾。

那怎麼收尾呢?我告訴大家一種觀想的方法。人生是怎麼回事,你要從道理上參透。我們不能看人生的假相,要看假相背後的道理。因為這個道理參透了,你就比較好收尾。收尾不能收得勉強。

人生是怎麼回事呢?「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你所有的東西都是因緣和合而有。這表示什麼呢?你人生是借來的!你為什麼有這個家庭呢?你本來就有嗎?沒有,你跟因緣借來的。你為什麼有身體呢?你跟因緣借來的。你為什麼有這個房子?借來的。

諸位!借來的是怎麼樣?要還!你有兩種歸還的方式:第一個叫主動歸還,第二個是強迫歸還。

我先談談有智慧的,主動歸還。就是,好,既然我遲早要還,我慢慢還,有借有還,我主動歸還,我認了。大智慧啊,慢慢放下。有些人他就揣著不還,到「是人臨命終時」,無常敗壞的時候,強迫你歸還,一定心不甘情不願,你一定的。因為你平常都不還,到臨命終的時候一次償還,你受不了的,你絕對受不了的。

尤其是福報大的人,一定要提前收尾,因為你借得太多了。福報越大、借的越多。你想想看,你的人生多彩多姿,你展開的比一般人大,難道你不提前收尾嗎?福報越大的人,人生要越早收尾,因為你借得太多了,東西借太多了。總而言之,你如果要能夠臨終正念,你最好提前收尾,慢慢歸還。你的人生有收尾的跡象,你的業力才有收尾的跡象,就這個道理。

我覺得一個人臨終前五年是關鍵的,往生前五年。他必須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對六根要慢慢慢慢地收攝。就是他對外境的攀緣心,你感覺出這個人的身、口、意,欸,他的心開始往內收了,淡薄了,他的六根的活動是往下降,他對阿彌陀佛的好樂是往上升。這種人生,我叫作往生的曲線現前。就是說,這五年當中,每一年都可以看得出來,他的六根的攀緣心每一年都在進步,五年的數據每一年都在遞減;他對極樂世界的憶念,五年當中不斷在增長。這兩種曲線出現,往生的曲線出現了,往生的徵兆也出現了。

往生是要有一個過程,知道吧?你千萬不要認為你是六祖大師,說放下就放下。你沒那個本事,說實在的。我們一般都是慢慢放下的,漸修漸放。就像懺公師父說的,我們末法眾生,修行是點點滴滴的功夫,我今天放下一點,明天放下一點。我沒本事馬上放下,但是我慢慢放下,結果一樣。

所以,諸位!你看看往生的兩大指標,你就知道你會不會往生了:你的六根呈現一種收攝的狀態;你的淨念、往生的願力呈現一種遞增的狀態——你的往生的徵兆出現了,這個指標就很清楚了。我們絕對不相信,一個人平常都沒有往生的跡象,卻臨終正念,突然間往生出現,不可能,不合乎唯識的等流性,你也不是那種頓修頓放的人。所以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做好人生的收尾,你才可以從容地面對生死。

這個地方是把前面做個總結。

乙三、結示勸修

我們看最後的結示。

(一) 內觀真如 —— 安住心性,不隨妄轉。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全體即法界。

(二) 外順彌陀 —— 一心歸命,通身靠倒。

一句彌陀法中王,無邊妙義廣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

我們把蕅益大師的理觀跟善導大師的事修結合起來,就是人生首先要先內觀真如,安住心性,不隨妄轉。我想,處理因緣最好的方法,第一步就是先超越因緣,就是站在沒有因緣的角度來面對因緣,先把心歸零。因為,你現在直接面對因緣太難了,你會當真的。按照佛陀的規劃,就是說,我們人生留下很多因緣,這些因緣都是娑婆世界的業力,可以理解,人生總有個過去的回憶,但是你要善加處理。就是怎麼樣呢?先把心拉到你生命的原點,把心先拉到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受想行識的那個意境去。站在你的清淨心的角度,再回過頭來看你的因緣,你就會看到,人生就是很多小水泡。

所以,先超越因緣。記住,這很關鍵——先超越因緣。這個時候你看到「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你把整個法界的因緣回歸到一念清淨心的時候,你的念佛心全體就契入彌陀法界了。所以第一件事情,安住真如,不隨妄轉。

第二個,你才有資格談面對因緣。先超越因緣。面對因緣的時候,我們看到「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面對因緣,你就看得出來,娑婆世界是一個不好的水泡,極樂世界是一個美好的水泡,所以我們換一個水泡,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一句彌陀法中王,無邊妙義廣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

所以,按照蕅益大師跟善導大師觀念的結合,我們一定要先操作蕅益大師的概念,站在超越因緣的角度來處理因緣,就是這個概念。

我們這個課講到這兒,大方向就是說,淨土宗的人,我們要從一個很熟悉的娑婆世界轉到一個我們未知的淨土去,這個時候你的心態準備就很重要。因為極樂世界沒有人去過,娑婆世界你非常熟悉,這兩個跑道是逆向的,一個是有漏的,一個是無漏的,所以你做好心態的準備變得很關鍵了。你可以不斷煩惱,你也可以不修任何功德,因為功德阿彌陀佛幫你做好了,但是你不能不做好心態準備。心態沒有準備好,你就邁不過去。因為這個坎,你說它難,它還真難;你說它簡單,也很簡單,就一念心轉得過來。你轉不過來,那對不起,那就是業障深重;轉得過來,就是萬德莊嚴。

總而言之,我們要從娑婆世界跳到極樂世界去,這個坎有三個主題:

第一個,你要成功地走出過去。當然,過去不會放過你,它會釋放很多信息來誘惑你,想把你抓回去。因為過去的人生雖然走過了,但是妄想留下了,它會不斷地出現,把你帶回去。這個時候,聰明的你該怎麼辦?你想一想,你要怎麼走出過去。

第二個,你要怎麼開創未來?你對極樂世界必須有某種程度的熟悉。你不知道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你怎麼欣求呢?一個人不可能對一個陌生的東西欣求,這不合乎人性啊。所以,你把極樂世界的功德稍微背一背:依報莊嚴,七寶池、八功德水,衣食具足,神通自在;正報莊嚴,壽命久遠,怎麼怎麼的……稍微了解一下,能夠激發你的好樂。走出過去,開創未來。

最後,務實地安住現在,把它會歸到一句佛號。三個重點。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兒。有沒有問題?我們只回答上課的問題。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我想請問師父,我們怎樣才算達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請師父慈悲開示。

【師父答疑】這句話,「是心作佛」是一個因地,「是心是佛」是一個果地。淨土宗的因緣觀,最重要的就是這句話。就是說,反正這句話只有兩個主題,一個心,一個佛,是吧?「是心」,你是什麼心態來憶念佛號,叫「是心作佛」。結果你這個心態就招感阿彌陀佛的什麼功德,「是心是佛」。就是你的心態帶動佛號,阿彌陀佛就給你相應的功德。就「是心」去造作佛,你這個心就跟佛相應;如果你是心「作娑婆」,你嘴巴念佛,那麼是心就「是娑婆」。

這個意思就是說,雖然你念佛是心力跟佛力結合,但是誰是主動?誰主動?當然心是主動。如果阿彌陀佛能夠主動救拔你,你不覺得這件事情很簡單嗎?那你還需要什麼調伏妄想?根本你什麼事都不用做!但是這個地方有個問題,如果阿彌陀佛能夠主動救拔你,那我們為什麼還在輪迴呢?你有沒有想過?不可能輪迴嘛。阿彌陀佛沒辦法主動救拔我們。諸位!你要知道,阿彌陀佛的自受用是自在的,「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但是他要變成他受用的時候,那就不自在了, 「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我們的準備就變得很關鍵了。

所以這句話說明了彌陀的救拔是有條件的救拔,你千萬不要說阿彌陀佛可以無條件救拔你。如果他可以無條件救拔你,說實在的,我們不可能在這邊輪迴了。十方諸佛的本願都是想度化眾生的,問題他做不到。我再講一次,彌陀本願的攝受是有條件的。佛陀的功德一旦落實到凡夫的世界,他要遵守凡夫的因緣法。

他回到他自己的世界,「佛為法王,於法自在」,那他沒有什麼因不因緣,他超越因緣。但是他想要來到我們凡夫的世界,跟我們感應道交,他必須要遵守凡夫的軌則,諸法因緣生。不是他要不要,關鍵是他做不到。就是說,你不想往生,佛陀不能強迫把你帶走,不可能。你這樣講的話,就違背因緣所生法了。是「眾生心垢淨」,然後「菩薩影現中」。

諸位!你最好把因果不要錯亂解釋。有些人,淨土宗有一部分的人是認為,是「菩薩影現中」,然後「眾生心垢淨」。如果「菩薩影現中」,讓你「眾生心垢淨」,你所有準備都不需要了。那這樣子,每一個人念佛都應該往生啊,一百個人都應該往生啊。事實不然。有些人念佛往生,有些人不往生嘛。那表示這個因緣有差別。

我再講一次,淨土宗的因果觀,是「眾生心垢淨」,然後才「菩薩影現中」。是你準備好了佛陀才出現,不是佛陀出現以後你才準備好。沒這回事情。你沒有準備好,佛陀怎麼出現呢?他是怎麼出現的?你說個道理我聽聽。他怎麼出現?這樣子他能夠出現,那就不需要感應道交了嘛,就他自己來就好了。為什麼要有我們眾生能念的心,才能感應道交呢?那表示我們得做好準備嘛。「是心作佛」,所以才「是心是佛」,你內心的造作決定你的結果。這樣子才合乎諸法因緣生,沒有違背因果的道理。

我再講一次,佛陀是超越因緣,但是他老人家要來到凡夫的世界度化我們,他不能夠違背因緣果報,因為凡夫是因緣果報。你看佛陀對阿難尊者因緣特別深,佛陀說他的心是平等的,但是因緣本來就有親疏遠近的差別,一旦落入凡夫世界,他就必須要遵守凡夫的生命的軌則。你看佛陀也要示現老病死,是吧?其實他的法身沒有老病死,但是凡夫世界感受到的佛是有老病死,因為他來到凡夫世界,他要遵守「諸法因緣生」,是這麼回事。所以這個「是心作佛」是因,「是心是佛」是果。

【學員提問】臨終念佛與開示如何把握時機?是先開示嗎?

【師父答疑】我們到了一個臨命終的現場,首先你觀察他的相貌,相由心生。我們平常相貌可以做假,對不對?你不高興的時候,你可以裝著微笑。你臨命終沒有那個本事,臨命終不能做假。臨命終你看他的相貌,你馬上知道他的心態,因為臨命終他沒有本事做假。他佛號念了一段時間,你看他的相貌就知道他的心有沒有跟著佛號走,有沒有順從本願,你一看他的相貌就知道了。如果他的相貌不對,表示這個佛號跟他的心不相應,收佛號,開示。因為他心沒打開,佛號沒用,關鍵在這兒。

但是,你也不能夠說一去就開示,人家搞不好念得正好,對不對?他的心已經跟佛號相應了,你一開示,你不是打閑岔嘛,是吧?所以先判斷,判斷他的表情。跟彌陀的功德一相應的時候,他的相貌是安詳的。一個人不動念頭、不動攀緣心的時候,他臉是安詳的、寂靜的,可以看得出來。他如果說臉上有糾結,肯定「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他心中一定有一個東西卡在那裡,有一個妄想過不去。這個時候你念佛沒有用,剎板,開示。

但是開示就有問題啊,你不知道他的問題出在哪裡,除非你了解他。但是大方向,一個人一定被過去卡住,你想辦法把他的心往未來帶就對了,就是讓他放棄過去。你就說,你這個房子都已經舊了,你這邊蓋了一個新房子,你要多想新的房子,不要老是想舊房子。你只要能夠成功地把他對娑婆世界的攀緣心拉到極樂世界,你就成功了。就是讓他怎麼樣?注意未來!你把他心往未來帶。往事不堪迴首,他一定落入過去的因緣。當然,我不知道他是落入財色名食睡哪一個因緣,大方向就是說,反正這個人落入執著,肯定是他過去的經驗。你想辦法讓他從過去走出來就對了,是這個概念。

但是有一種人很厲害。現在有一種人,他自己寫開示。因為他不知道,你幫我開示都開示錯了怎麼辦?對不對?也對啊,因為這個世界上除了聖人以外,最了解你的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學習那麼多經典,你知道哪一句話能觸動你的心,所以你趕快記起來。記起來以後不能交給年紀大的,交給年輕的,說:我往生的時候,你就照這個念。這個方法不錯,因為你自己知道你的盲點在哪裡,是吧?你交代遺囑的時候,你就自己把自己要開示的……欸,這段《遺教經》裡面告訴我,人生啊,「生滅變異,虛偽無主」,這句話能夠打動我的心,寫下來。好,你自己寫一些開示,交給一個可以托付的人。你就說,你要看我往生的時候相貌不對,你就把這段給我念一念。對啊!因為人家都沒有他心通啊,這個世界上最了解你的是誰?當然是你自己啊,是吧?這也是個好方法。

【學員提問】師父您好!阿彌陀佛!從昨天到今天,師父一直說拜佛很重要,身口意一定要憶佛、念佛、拜佛。那如果因為年紀大一點,膝蓋有退化性的關節炎,醫生也建議說不適合一直這樣跪著、起來,這樣的話,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那如何拜,也同時能達到消業?謝謝!請師父指示。

【師父答疑】你說呢?不能拜當然就不能拜。

【學員】那怎麼樣才可以即到身業,而且也可以達到消業障?

【師父】那就用問訊的,用問訊的。但是我們的拜佛,諸位,你們參加過我們的佛三嗎?我們是拜得比較慢啊,柔軟、放鬆、專注、緩慢。其實拜佛不要拜太快,拜太快你都沒有皈依的心,在拜數目,不好!你要慢慢拜,在那種緩慢、寂靜、專注當中,去感受那種皈依、懺悔的心。慢慢拜,不要拜太快。當然,你不能拜,也就不能勉強了,很多東西要隨順因緣。我們借假修真,要尊重你的色身。它不能拜,你不能勉強,是吧?

我們一般來說,對治心裡面的障礙要堅持。這個心本來就無限量嘛,對不對?因為心本來就不受業力影響,一般對治內心的障礙要堅持,不能念,要他念!不能拜,要他拜!印光大師說「不能拜,要他拜」是指心裡面不想拜,不是身體不能拜。因為身體是不能勉強的,真的是不能勉強,但是對治心裡的障礙要堅持。因為你身體是一個機器啊,它業報身你不能勉強,你必須要尊重它的業力。

【學員提問】阿彌陀佛!我想請教一下,我們平常在念佛的時候,都是按照印光大師所講的三三四的節奏去念,可是有時候碰到身體狀況不太好,氣不足,就是沒有辦法一句三、一句三、一句四這樣三句念下來,所以我就把它改成一句一氣,總共是十句,可是我還是按照三三四的節奏去念,這樣可以嗎?也就是說,我在念佛的時候,我只記得它的節奏,可是我沒有配合呼吸。

【師父答疑】不用,這個本來就不需要配合呼吸。其實,我們發覺沒有必要配合呼吸,可能剛開始需要,但是習慣以後,只有節奏沒有呼吸了。一個原則,你用什麼節奏都沒關係,但是你節奏不要改來改去。記得,你固定用哪一個節奏就用哪一個節奏。你有你的節奏,他有他的節奏,都沒關係。它是一個攝心方便。你的重點在佛號,是吧?

我們這次的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我們下一堂課跟大家談一談《往生篇》,會把從念佛到往生的一些重點跟大家談一談,希望下次諸位繼續參與。

阿彌陀佛!迴向。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千劫萬難生二胎 持名念佛現奇跡

隨著國家全面放開二胎政策的實施,在周圍朋友、同事以...

念佛能消業障,為什麼還會遇到障緣

問: 師父,剛才說到念佛消除業障,有的人念了很多佛...

念佛一定要「念茲在茲」

我們很多人念念佛,念念佛這個心就會像野馬,就往外跑...

【推薦】不要低估無始劫來妄想的力量

有些人說,我們念佛就好,幹啥要調伏呢?問題是我們內...

到了極樂世界,你還有什麼捨不得

《阿彌陀經》裡除了一至七日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有人障礙我們念佛,還應該順從嗎

問: 請問法師,如果有人障礙我們念佛,還應該順從嗎...

為什麼一念佛就邪念頓生

問: 請問法師,我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就邪念頓生,為什...

念佛之人不可傚彷愚人做愚癡事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還壽生、寄庫等佛事。以還壽生...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大藏經】【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清淨臭穢,寄此陶煉耳

【原文】 唐道積,蜀人,住益州福感寺。性慈仁,有癘疾...

契悟當下這一念心

現代人總覺得生命很短暫,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

【推薦】投足震動魔宮殿的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菩薩音譯摩訶那缽,又名得大勢、大精進、無邊光...

每個遇到的人都是你的啟示

愛與你相遇的每個人。每一個相遇的人都是你的啟示。你...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願不同的願目數字

問: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願不同的願目數字? 大安法師...

本煥老和尚: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103歲的本煥長老豪言要活到120歲 我還是個小和尚 晨曦...

盂蘭盆供儀軌

注意事項: 凡設供作此會者,或七日或五日、三日、一日...

藥師經四譯十二大願文對照表

1.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卷第十二 東晉 天竺三藏...

各宗派的代表性經典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卷數達二萬...

模寫供養地藏像感得地藏菩薩化現

今日我們很幸運,得遇地藏願王,願力最大,能滿眾生之...

聖嚴法師《新年的新衣》

以前對於我家來說,過年並不是可喜的事,登門要債的人...

撲滅心頭燃燒的嫉妒火

嫉妒心,是指對強於自己、超過自己的人心懷忌妒,是對...

修福與修慧

佛教是一切人類的宗教,不論什麼種族,什麼階級的人,...

為什麼會有大海平地呢

這一念迷情妄動以後,產生了三種相續,所謂的世界相續...

拔除心中憂愁之刺

古印度時,那羅陀尊者在波羅梨國長者的竹林中修行。當...

決定命運的態度

江西德興人夏原吉初入仕途,便因為一個很偶然的細節,...

【佛教詞典】梵典

(雜名)佛教之經典也。從梵土傳來者,故云梵典。...

【佛教詞典】五智印

(名數)一 吽,金剛智印。二 怛落,寶智印三昧。三 紇...

【視頻】《佛頂尊勝陀羅尼》加字具足本

《佛頂尊勝陀羅尼》加字具足本

【視頻】慧律法師《你恨的那個人是不存在的》

慧律法師《你恨的那個人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