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念佛篇)

淨界法師  2021/11/2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三講)

己二、仰仗佛力 分五:庚一、聞名得福願;庚二、常修梵行願;庚三、修行具德願;庚四、清淨解脫願;庚五、聞名不退願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面,我們看己二的仰仗佛力 —— 彌陀大願必定救拔。

在我們大乘的傳承當中,淨土宗的念佛是一個很特別的法門,因為一般的聖道門的修行是單向式的修行,而淨土宗是一種雙向式的修行。

什麼叫單向式呢?就是我們在面對我們的生命的時候,不管是面對外在的業力,還是面對心中的妄想,只有一種力量,叫作心靈的力量。我們必須靠心力去修習種種的波羅蜜,來消除我們的障礙,來成就我們的功德。所以,你的心力釋放出去以後,這個心靈的力量直接就表現在你的果報上,就一種力量。你釋放多大的心力,你的果報就顯現什麼樣的水平出來。

淨土宗不是這樣子的,淨土宗的修行是兩種力量的結合,是內有心力,外有佛力。當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你的生命出現了兩種力量:第一個,來自於你心靈的皈依;第二個,彌陀的大願的結合。所謂的心力啟動佛力,佛力加持心力。所以,念佛的人,心力釋放出去的時候,它表現出來的你生命的功德,是經過一種彌陀本願的轉換。就是說,你的心力出去,它不是直接出現你的功德,而是先到彌陀的本願那邊去了。我們的心是先去彌陀的本願,然後得到彌陀功德的加持回饋,然後再反應到我們的果報上去。

這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受用的功德其實不是你自己創造的,你只是釋放一種力量去把彌陀的功德啟動起來,然後那個功德再跑到你的身上。這哪是你創造的呢?我們只做了一件事情,叫作「轉他成自」。我們只是把佛陀的功德轉成自己的,包括你今生的消業障,包括你臨終的往生,都不是你心靈的力量。你只是成功地跟彌陀感應道交而已。

所以,聖道門的修學跟淨土門的修學,兩個核心思想是不一樣的。聖道門的思想重在斷惑證真,這叫各憑本事,那叫一步一腳印。你有多大的本事,它就直接顯現在你的功德上,一點都不能夠增加,也不能減少的。彌陀的本願就不一樣了,你本事再大,如果方法錯誤,你就沒有效果,因為淨土宗不是你自己心力的顯現,是你得要啟動彌陀的功德。

所以,淨土宗的方法就變成很重要了,因為你不是把自己的力量直接顯現在你的功德,而只是用你的力量去啟動彌陀的功德,然後再轉換成你的功德。一旦方法錯誤,你不能啟動彌陀的功德,淨土宗就叫作失敗。

所以,修淨土宗的人,你最好早一點清楚什麼叫「感應道交」,否則你念的佛號都是事倍功半。你的力氣再大,你不得其門而入,這個佛號就沒有力量,因為淨土宗本來就不是你的力量。哪是你的力量?你有那個本事到淨土去嗎?十萬億佛土,你去得了嗎?所以諸位!一定要找到打開彌陀功德的門,你才能夠得其門而入。所以,淨土宗的人,你要念佛之前首先要知道一件事情,什麼叫作「感應道交」。你最好早一點知道這件事情,你才不會盲修瞎煉。

感應道交,講得最詳細的就是《觀經》的一句話。這句話你懂了,你大該就知道什麼叫感應道交了。《觀經》上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這個地方講到兩件事情。你要談感應道交,你先談談佛陀是怎麼回事。就是說,你今天要啟動彌陀的功德,彌陀的功德是怎麼回事呢?「諸佛如來是法界身」,佛陀的功德是大自在的。什麼叫法界身?以諸法為身,所以佛陀的功德是遍滿的,「佛為法王,於法自在」,這個是他的自受用。

但是諸位,你別忘了下面那一句話,下面這句話對我們凡夫太重要——「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這句話講了兩個重點:第一個,佛陀的功德既然能夠入我們的身心世界,表示佛陀的功德是有他受用。他的確有能力救拔我們,這是事實。我們看《阿含經》,我們看不出阿羅漢的功德能夠跟我們分享,不可能。因為他因地的時候沒有發菩提心,他沒有把這個「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願放到他每一個修持當中,所以他得到果報的時候也就能夠自受用。佛陀在因地修佈施的時候,他為一切眾生佈施,他為一切眾生持戒。他每一個因地的法都帶有眾生,所以他果報現前的時候,「如來現起他受用」,他的功德就能夠跟一切眾生分享。

但是,你別忘了一句話,「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分享,那就落入了因緣所生法了。我再講一次,佛陀的功德是非因緣所生法,他是超越因緣的,他哪有什麼障礙呢?他今天要變成一隻牛就變一隻牛,要變成一隻馬就變一隻馬,「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但是,當佛陀的功德要輸送到我們的生命的時候,那就必須要遵守因緣所生法的規則,就是說他的自在力就消失了,那麼這個時候就由眾生的念想來決定了。

就是說,佛陀不能夠說,我要給你多少就多少。不是!當它變成眾生的功德的時候,那就由眾生決定了,就是由眾生的心想來決定佛陀給你多少功德了。因為這個就是因緣所生的軌則,佛陀也必須遵循。

所以結論,「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當你的心態是什麼程度的時候,你就出現什麼功德。你如果「是心作娑婆」,那「是心是娑婆」。所以諸位!當你提起佛號的時候,重點不在於佛號,重點是:你是怎麼想的,你是用什麼樣的心情來帶動這個佛號!這個是關鍵。你的因地發心,你啟動佛號當初的想法是怎麼回事,這影響到佛號的去處。它可能往娑婆世界跑,當然它也可能往極樂世界跑。

基本上,我們可以把念佛人分成兩類:

第一種人,為了現世的安樂而念佛。「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我們很多人念佛,平常都是為了今生的安樂:我今生有障礙,我沒法處理,我至誠懇切,一心歸命,把彌陀的本願給啟動起來。所以,很多人念佛,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創造諸多的感應。你看淨土宗的感應裡面,平時的感應可以寫好幾大本,因為他問題不難。因為這種心態每一個人都有,你想離苦得樂,我也想離苦得樂,他也想離苦得樂,這種心態不必要學習。「追求安樂此心同」,連畜生都知道離苦得樂,它都知道去追求食物、追求洞穴。離苦得樂是人的本性。所以,你一直用本性的離苦得樂來念佛,那你得到的是彌陀的「糖果」,因為你的心理的水平就這麼回事!所以,這種平時的感應道交,所謂的破除業障,這一塊不難。

但是問題來了,淨土宗難就難在這個佛號要能夠超越生死,要過生死關。所以你看,往生的感應在淨土宗數目太少了,平時的感應太多了,因為淨土宗大家不重視心靈的栽培。我們淨土宗最大的盲點,就是你根本不在乎心理素質的提升,也就是佛號的檔次念得都不高。按照善導大師的說法,這個佛號要能夠把你念到了生脫死,最低的標準叫作「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個是我們最低標準,而不是離苦得樂。

我們昨天也花了很多時間來談這兩個概念。「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是什麼概念呢?善導大師用兩種信仰、三種心態來解釋。

什麼叫兩種信仰?

第一個,你相信自己「業障深重,求出無門」。

如果你要把今天的佛號操作成了生死的佛號,而不只是離苦得樂的佛號,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你最好先了解自己是怎麼回事。我們一般人對佛號不能夠通身靠倒,答案很簡單,就是你高估了你自己。你看到自己美好的一面,看到自己會拜佛,看到自己會念佛,看到自己會佈施、持戒,但是你忽略了你邪惡的一面——業障深重。我們今生的美好一面只是生命的一個水泡,這個水泡也像那個大海,很多的污泥都是潛伏在裡面,隨時要表現出來的。所以我們首先要看到自己生命的全部:原來我們無量劫來累積很多的生死業力,而這個業力已經沒法處理了。這個很關鍵。「業障深重,求出無門」,這是你對自己的一種覺悟。

第二個,「彌陀大願,決定救拔」。

這兩種信仰就開出三種心態。就是說,臨終的時候以什麼樣的心態念佛,能夠啟動十八願,把阿彌陀佛給感應出來?為什麼有些人臨命終的時候念佛,念了半天佛陀沒有來?為什麼有些人他造了這麼多的五逆罪業,臨終還業障現前,他就念了幾聲佛號,就能夠使令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為什麼?因為他的心態到位。

基本上,有三種心態是很重要:

第一個,怖畏生死。他必須對生死輪迴有一定程度的厭離跟怖畏。我想,你沒有了生死的決心,這個佛號就沒有辦法了生死,因為你的心態決定了佛號的狀態。你要看到無常,看到苦諦,看到輪迴的過失。

輪迴的過失,我個人覺得,最可怕的不是因為它給我們痛苦,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輪迴沒有結束的一天,這個最可怕。我們日常生活裡面的痛苦都有結束的一天,你生了一場病,幾個月或者是幾年就好了。日常生活的痛苦會給你希望,但輪迴沒有給你希望。輪迴你不解決,你永遠都出不去,它自己不會消失掉的。所以,輪迴的痛苦,反正你遲早要處理!你要有本事跟它耗,生死輪迴就跟你耗下去。等到有一天,你痛苦了、知道怕了,你還得處理。這件事情晚處理不如早處理。

所以,你對輪迴的觀照就是,你反正得處理,因為沒有人會幫你處理。你把它放著,不管它,那你就生生世世地深受老病死的折磨。所以你要知道,輪迴的可怕來自於它是一種無止盡的折磨,這個才可怕,它沒有結束的一天。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開始怖畏,這件事情你該是處理的時候,今生是時候該處理了。

從這個處理當中產生第二個思想:放棄主宰。放棄主宰是成敗的關鍵。

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要往生必須有個條件,叫作「帶業」往生,你必須把業打包起來才能夠往生。如果這個業沒辦法打包,它是一種活動的狀態,那對不起,佛陀也沒辦法。佛陀只能夠做一些有條件的救拔,他不能夠做無條件的救拔。很多人解釋佛力的時候,把這個佛力解釋成有自性的,就是佛陀可以沒有因緣地救拔你。你違背了感應道交的思想!「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這個地方明明就講到,眾生的思想是主導佛力的強弱的。所以,你今天要跨越生死,就必須讓生死業力沉澱下來。生死業力的轉盤,你不能把它轉動起來,你必須對生死輪迴完全放棄。

我想,我們凡夫做了兩件錯事,非常嚴重:第一個就是去造業。當然,這個過去就過去了。第二件事情,你是把業力再激發起來。第二個錯更糟糕。

就是說,我們現在臨命終,我們不可能回到過去,告訴自己,哎呀,那個時候不要造業多好!這個已經過去了,關鍵是現在。第一件錯誤不可彌補,說你不再造業,不可能,已經造了。你現在要做的只是第二件事情,你不要啟動業力。你的前面很多地雷,但是你可以不去碰觸它。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帶業往生。不是說他沒有業力。誰沒有個業力?他帶業往生,他是成功地閃過業力,他能夠正確地操作他的心態,安住在不迷、不取、不動,把身心放空,不執著心中的妄想跟念想,把妄想放掉。有妄想,但是無住。我們平常很想主宰我們的生命,當然,我們其實就是主宰自己的妄想。我們喜歡執著妄想,希望把妄想在日常生活表現出來,這種概念到臨終是非常要命的。

其實按照佛陀的說法,生命是不能主宰的。但是有些人,特別是福報大的人,他覺得,欸,我為什麼不能主宰呢?我現在要買一個房子,我就可以買一個房子;我喜歡買什麼車子,我就可以讓它如願啊!那不是你能夠主宰,那是因為你有善業力。諸位!你能夠心想事成,不是你能夠掌握生命,是善業滿你的願。你福報享盡,你試試!你把福報花完的時候,你有本事再來主宰你的生命看看?你一杯水都喝不下去!所以,生命本來就不能主宰,而我們去主宰,就弄得自己很多痛苦,弄得自己業障深重。你啟動無邊無際的業力!

其實我們平心而論,你放棄生命的主宰,對你一點損失都沒有,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該你的,它本來就不是你的。我們一個人有錯覺,就說,我人生能夠這麼成功,是因為我做了很多的主宰,我打了很多妄想,我做了很多的追求。你今天如果沒有福報,你試試!世界上追求的人多了去了!那哪是你追求來的呢?生命是求來的嗎?生命的福報是修來的,那是你前生修來的!哪是你今生求來的?如果生命能夠求來,那因果思想就全部推翻了。

所以諸位!你首先要知道一個概念,放棄主宰,對你一點損失都沒有,但是對你有大好處,你可以讓業力沉澱下來,你可以把業帶走。就是說,沒錯,我的確業障深重,但是我有本事讓業力沉澱,我能夠讓業力不干擾我往生。關鍵在哪裡呢?放棄主宰!這是整個往生的非常核心的思想,重點在這兒。往生的人必須要想方法,讓抗拒你往生的、在向後面拉扯你的生死業力降到最低,然後你才有資格談一心歸命,把願力發動出來。走不出生死業力,你怎麼面對彌陀的光明呢?你連基本的業力都走不出來,阿彌陀佛在門外等你,你這個門邁不出來,彌陀本願也沒辦法。阿彌陀佛沒有來之前你就被業帶走了。

所以諸位!臨命終人什麼叫心不貪戀?什麼叫作意不顛倒?什麼叫正念分明?這三句話只有一句話,就是放棄主宰!這句話做到了,三句話都到位了。就是,我對未來沒有任何念想,我沒有意見,我全部交給佛陀來主導。當你提起佛號的時候,心中雖有妄想,但是你心中已經無所住。妄想打它的,你的心跟妄想開始脫鉤了,不隨妄轉。不隨妄轉的時候,你的業力就開始沉澱了。就這麼回事。

善導大師的慈悲智慧,他為什麼告訴你,你業障深重,你自己沒法處理你的生死?就在這裡了。就是你不要自己自作聰明瞭。我們無量劫來,每一次都想掌握自己的生命,就把自己弄得傷痕累累、業障深重。意思是說,是我們主動去攪動業力的。現在我們不能夠說業力繫縛我們,說難聽一點,是我們去惹業力的。諸位!首先你要知道一個問題,業力再怎麼可怕,它沒辦法主動攻擊你。你要永遠知道,地雷再怎麼可怕,地雷不會自動爆炸的。你不惹它,它不會爆炸。所以,處理生死業力,最簡單就是放下。業力不能處理!你永遠要知道,你越處理越糟糕。我們以前就是要去處理業力,結果搞得自己業障深重。其實處理業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你別處理,因為你根本沒法處理。這個水這麼多污泥,你不要去攪動它就是最好的處理了。

所以你看,所有往生人的相貌,他的心都是非常寂靜的。他的心寂靜,表示這個人已經對生命完全放下了,這樣才可能往生。這個往生的相貌,臉看起來他根本就不能有一種有所得的攀緣心。你臨終的時候,你的相貌只要出現「仁者心動」,你念頭開始動了,那你不會往生了。你業力開始在攪動,你怎麼往生呢?你業沒辦法帶!帶業,所以能夠往生;你業沒辦法帶,你怎麼往生呢?你看到哪一個人業力很熾盛往生了嗎?不可能!業要沉澱,你的心要先放下,這是基本概念。

所以善導大師的整個皈依的思想,在第二句話,「怖畏生死」。

稍微有一點智慧的人也會看到生死的過失,對阿彌陀佛的功德「一心歸命」,這個問題也不難,所以,善導大師的核心思想,所謂「順從本願」。什麼叫順從本願呢?我認為重點在第二個,放棄對你生命的主宰。你不要再主宰了!你生生世世都想主宰,搞到你現在「業障深重,求出無門」。你把身心放空,把生命交給佛陀。你交給佛陀,一定比你自己主宰好多了。所以善導大師這種皈依式的念佛,就是放下對生命的主宰,把生命全部交給佛陀,那麼這個時候就帶業往生了。就這個概念。

所以,我們的心態準備就變得很重要了。就是說,淨土宗是一種雙向的念佛,我們的心去激發彌陀的本願,彌陀的本願再回饋給我們。所以說佛陀是扮演被動的角色,你的心釋放一個什麼樣的信息是關鍵了。反正阿彌陀佛的功德是圓滿的,他四十八願,他給你什麼樣的回饋,在於你釋放什麼樣的信息出去。所以我們要釋放三種信息:第一個,怖畏生死;第二個,放下主宰;第三個,一心歸命

怖畏生死、放下主宰,這個我們上一堂課也講了很多了。我們今天來談一談什麼叫「一心歸命」,來看看這個思想。我們今天要皈依彌陀,當然要首先了解彌陀的功德有哪些。

彌陀的功德,基本上四十八願,我們分成三大類:第一個講到未往生的功德;第二個是已經往生,你是怎麼樣受用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已往生的功德;第三個講臨終接引的功德,比方說十八願、十九願。已往生的功德,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我們到了《往生篇》再來詳細地談一談怎麼樣欣求極樂。我們現在來談一談「未往生」。

什麼叫未往生呢?有兩種情況:

首先,因為你死亡還沒到來,但是你的心態已經準備好了,在死亡到來之前,你也會得到一些未往生之前的功德,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什麼叫未往生呢?就是你做好了準備,但是你臨終的時候遇到障礙,遇到一些逆緣的刺激,結果你沒往生。你盡管沒往生,這個佛號也沒有完全白費。你在沒有往生之前,佛號會陪伴你,會給你某一部分的加持力,就是未往生之前的功德。

透過這個功德,我們對佛陀的功德有所了解,他當初為什麼叫作全盤的規劃。

在「未往生」的功德當中,我們提出了五點來做一個綱要的認識。

庚一、聞名得福願(四十三)

第一個,我們看「聞名得福願」。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念佛篇)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彌陀的本願,在因地叫作願力,因為因地就要發願。但是他經過長時間的積功累德,成佛以後,這個就不是願力了,這叫作功德莊嚴,這是真實的功德力。你這個願已經滿了,已經有資糧力把它滿願了。我們來看看這個已經圓滿的願力,就是真的有加持力的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這個「他方國土」當然不是指西方淨土,就是他不是在西方淨土。發了菩提心、行菩薩道的這個菩薩眾,「聞我名字」。這個「聞我名字」是什麼意思呢?古德解釋說,這個地方有聞跟持:聽聞名號,心生歡喜;念念相續,受持不失。它有聽聞歡喜、受持不失這兩種概念。也就是說,他念這個佛號,他都有一種皈依歡喜的心,而且佛號在他的心中也不是點狀,他某種程度對佛號的操作,能夠「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

那麼,這個人經過這個佛號的身口意的熏習,有什麼好處呢?「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個尊貴家有三種解釋:第一個,有權力;第二個,有學問;第三個,有財富。也就是說,這個就是一種人天的資糧,他受到一種廣大的資糧力,受到人天的恭敬尊重。

這個尊貴家,行菩薩道是很重要。佛陀本來就警告菩薩,你不能墮入卑賤的果報。所以你看佛陀,為什麼六波羅蜜先修佈施?佛陀說為什麼先修佈施呢?讓你這個菩薩莊嚴,人家對你有恭敬心,你再弘揚佛法,人家容易生起信仰。

從聖道門的角度,尊貴身叫作自力壯嚴。你必須透過佈施成就福報,透過持戒成就尊貴,透過忍辱成就莊嚴。所以,按照聖道門的單向修學心地法門來說,這個尊貴身是三種法的結合,佈施、持戒、忍辱三個法門的結合,然後,啪,出現了尊貴身。但是這個地方不是這個意思,他不是自力莊嚴,他叫他力莊嚴。這種尊貴身是透過一種對彌陀的憶念,去啟動彌陀的這個願力以後,佛陀對他的加持回饋。這個地方的尊貴身偏重在他力莊嚴。

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的確是尊貴身。我們舉個例子,比方說懺公師父。當然,每一個菩薩都有他不可思議的地方。菩提心、空正見,這個是無形的功德,但是從身相來看,懺公師父的確有不可思議的攝受力。

舉個例子,過去台北有幾個做生意的,到蓮因寺去參觀。他們也沒有學佛,他們只是來參觀的。結果,突然間看到懺公師父從寮房走到大殿的時候,他們三個做生意的居士就情不自禁地,看到懺公師父就拜下去了,情不自禁地。尊貴!

當然,當我們出現一個果報的時候,我們世間人就是傻傻地看果報。有智慧的人看到,欸,他到底是怎麼修來的?我們重視他的因地。後來我發覺,懺公師父他老人家特別喜歡拜佛。他要去坐火車的時候,還有十分鐘,欸,我再拜幾拜!有時候一拜就把火車給耽誤了。當然重點不是他拜幾拜,表示他的心態,心心有這種憶佛的想法。你想想看,你還有十分鐘你會去拜佛嗎?你也不會去拜佛,對不對?所以他這個十分鐘會去拜佛,表示他這種心態——聞我名字,聽聞名號,受持。就是說,他把憶佛念佛當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心中有佛。

心中有佛的時候,是怎麼回事呢?「如染香人,身有香氣。」諸位!佛號進入你的心中,它不會空過,它會釋放香氣。就是說,沒錯,你的內心沒有香氣,但是你經常把佛放在心中,它就是不斷地熏,最後你也有香氣了。沾到什麼香氣呢?生尊貴身。所以你看喜歡拜佛、喜歡念佛的人,比那些不喜歡念佛、完全走自力的禪宗人……當然,內心的心地法門我們不予評論,因為這個無相的功德很難講,但是從有相的因緣來說,憶佛念佛的人真的比較尊貴。不是他修來的,是彌陀本願攝受。所以從這個願可以看得出來,從現實生活我們也可以感覺到這個願的存在。當然,這個是人天福報。

庚二、常修梵行願(三十六)

我們來看看,當我們把佛號在心中不斷轉的時候,有沒有更高等的東西?比方說,出世的解脫。我們看第二個,常修梵行。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念佛篇)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 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彌陀的其中一個願,常修梵行願。說,我成佛以後,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在諸佛世界的這些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菩薩們(這個菩薩偏重在凡位的菩薩),那麼這個凡位的菩薩他做什麼事?他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叫「聞我名字」。也是一樣,他聽聞以後,包括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意業的觀想、皈依。

這個佛號在他的身口意長時間地運轉以後,會留下什麼功能呢?「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梵行,就是出離心最基本的一種表現,就是他對世間的五欲慢慢地淡薄。這個地方「常修梵行」,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如果這個人功夫深,他兼修四念處,那麼這個時候他再操作佛號表現出的常修梵行,就是這個人會完全離欲,對世間快樂的五欲很自然地就沒什麼興趣了,就是功夫深。對於一個初學者的話,「常修梵行」指的是什麼呢?雖有五欲的現行,但是他做完以後,他會有一種增上慚愧,他心中會有一種抗拒的力量出現。就是說,雖然他沒辦法完全把這個慾望的煩惱消滅,但是他的那種抗拒力量已經出來了。為什麼?他有慚愧心了,事後增上慚愧。

這就看得出來,佛號在他心中已經釋放一種力量,叫作出世的常修梵行的善根。這個是講出世間的解脫。

庚三、修行具德願(四十四)

我們看第三。第三就進入大乘福慧的兩種資糧,菩薩道。作為一個菩薩道的人,他如果兼修佛號,對他有什麼加持力呢?我們看第三,修行具德願。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念佛篇)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 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解釋一下。就是「設我得佛」,在「他方國土」,非西方淨土的這個發菩提心的菩薩「聞我名字」,他做了兩件事:第一個,他身口意受持佛號;第二個,「歡喜踴躍,修菩薩行」。一方面他受持佛號,一方面他有做一些義工,主動積極地積集很多的資糧。

那麼這樣有什麼好處呢?「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具足德本是什麼意思?蓮池大師說,這個「具足德本」,就是心想事成這種大福德境界。福報差的人,他的福報要透過追求,這個人福報的力量薄弱;福報大的人他不要求,他是用想的就出現了,心想事成。

我舉個例子,這是我自己親身看到的例子。我一九八七年讀佛學院,讀了三年。八七年的時候,有個班上同學跟我是師兄弟。其實剛出家的時候他的智慧並不是很高,福報力也一般般,但他很有善根。我們讀佛學院的時候課程很累,早上上課,下午也上課,晚上又做晚課。他老人家呢,他發願,他發願在讀佛學院的三年,每一天要拜三千拜阿彌陀佛,而且他課還得照上。每天三千拜,這三年就三百萬拜了。

那怎麼拜呢?他上課也不能少上,他就只好提前起床,所以他有時候兩點鐘起床開始拜,拜到我們三點半打板。我們冬天的時候三點半打板,大家穿著厚厚的棉襖,就像披個棉被起來。他老人家兩點拜的時候拜到滿身是汗,穿了一個薄薄的短衣,在刺激我們。所以我們打板的說,啊,你這麼早起床,乾脆打板就給你打好了,反正你三點半的時候順便打個板吧。好吧,我就打吧!所以他一打板的時候,我們就看到,哦,看他一直拜得滿身大汗的。

一年過去以後沒發生什麼事兒。到第二年的時候,他跟我講一件事。他說,界兄,我現在也不能打妄想。我說怎麼回事?他說,我現在想什麼事,這件事就會出現。比方說我那個時候杯子破了一個洞,心想要有一個新杯子該多好!結果有一個居士莫名其妙就送來一個杯子。他說我衣服破了,要有一件新衣服該多好!就有人送他一件衣服。心想事成!

但是諸位你想,他在讀佛學院的時候,他就住我隔壁寮房,他也沒佈施,也沒持戒,什麼事也沒做,他只做了一件事情——憶佛、念佛、拜佛,就能夠拜出心想事成。那你解釋看看,諸法因緣生,這什麼因緣?當然不是他自己的心力去創造功德。我們只能夠說,他的心力去刺激彌陀的本願,得到彌陀本願的回饋跟攝受。他的一念虔誠皈依的心去啟動了彌陀本願,就是這個願,修行具德願。這個是我親自看到。

所以,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兼念佛號,對自己的資糧是有幫助的。

庚四、清淨解脫願

我們來看第四,清淨解脫願。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念佛篇)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 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前面指的是大乘的福德資糧,這以下是指的大乘不可思議的智慧資糧。

說一個菩薩道的人,他在聽我名號的時候(按照合理的推論,這個人應該不完全只是「聞我名字」,他應該兼修大乘止觀)那麼這個時候「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

這個清淨解脫三昧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地方佛陀親自解釋,說什麼叫清淨解脫三昧?就是你的心住此三昧以後,「一發意頃」,就在一念之間,能夠「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是大乘的不可思議三昧,我舉一個例子。

在《維摩詰經》裡面,有一天,維摩詰居士在經行的時候,到了一個樹下,看到舍利弗尊者在打坐。他問舍利弗尊者說,尊者!你在幹什麼呢?尊者說我在打坐。他說,你是怎麼打坐的呢?舍利弗尊者說,我就是先把身體安坐,調飲食,調睡眠,調呼吸,然後再調心,調完以後再把心安坐。先把身安坐,心安坐,身心世界由粗到細,把這個詳細的過程跟居士說了一遍。這個居士聽了以後搖搖頭,說,你這個不是真正安坐。這個時候尊者舍利弗說,那這個不是安坐,什麼是安坐呢?維摩詰居士說,不起滅定而現威儀,是名安坐。不起滅定,就是說,如果你有一天內心安住滅盡定,同時又現出身口意的活動,這個是真實的安坐。

當然這句話對小乘的學者是打擊很大。在小乘的概念裡面,他的思想是二分法的:你要禪定,你就不能有活動;你要活動,你就得失去禪定。沒有人說在禪定當中又能夠現出威儀的活動,活動又能夠不失定意。

諸位!世間上只有大乘佛法是一種超越對立的中道思想,這個是大乘的三昧。你如果會讀大乘經典,你會發覺,大乘佛法的教法很少講一句話,除非他在對治你。一旦佛陀在顯第一義諦悉檀的時候,他一定是兩句話。佛陀說「猶如蓮華不著水」,一定怎麼樣?「亦如日月不住空。」一定是這樣。他講「應無所住」,他一定會講「而生其心」,他一定是種 balanced,平衡的。

而這個法門是很難修行的,知道嗎?因為我們凡夫也好,二乘也好,是種對立的思考,要麼對,要麼錯;大乘佛法還一個非對非錯。我們要麼空,要麼有;大乘佛法有非空非有。你如果要走大乘佛法,你最好開始訓練雙向思考,一種平衡式的思考。當你講空性的時候,你要想它一定有妙用;而講妙用的時候,你要想它是離相、空性的。

大乘佛法的思考永遠是平衡式的。這種平衡式的思考,如果說要從你自己的修行,你光是建立一個正確的知見都很難。你要能夠讓你的身口意超越對立,落入平等法界,你就要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何況你要把它表現出來?但是這個地方指的是彌陀本願攝受,你很快地就能夠「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這是一種身口意的造作,關鍵還是什麼呢?而不失定意!那這個就不可思議。

這是講大乘的善根,就是說,你這個中道的善根很快地就能夠上路,具足。

庚五、聞名不退願

我們看第五,聞名不退願。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念佛篇)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在四十八願當中,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這個願。我把它解釋一下。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這個發了菩提心的菩薩,他做了一個很重要的事,「聞我名字」。就是說,他曾經在佛堂,或者參加佛三的時候,用這句佛號,經過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嘆、意業的皈依,這個佛號在他的身口意轉過一遍以後,他的身口意跟一般人不太一樣了,他有一種不退轉的善根。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不退轉當然不是指的你自己的力量,它是一種增上緣。我們解釋一下什麼叫增上緣,什麼叫增上緣力的不退轉。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老人家舉一個實際的例子。他說,有一個老人家退休以後,覺得在家裡面待著沒啥意思,就放棄了家庭到僧團要求出家。按照佛陀聲聞戒的規矩,你不能隨便剃度一個人出家。他要沒善根,結果一天到晚在僧團裡面待著,空空地浪費信施。所以你得怎麼樣呢?觀察他有沒有善根。所以諸大阿羅漢就次第地觀察,發覺這個人八萬大劫都沒有栽培善根。也不可思議了,八萬大劫跟三寶都沒有結緣!所以對他說,你沒有善根出家,你時間空過了,請你回去吧。僧團就不要他。他很傷心,覺得僧寶都不要我了,就在精舍外面哭了。哭一哭,佛陀回來了。佛陀看到他就明知故問,你為什麼如此傷心呢?這個時候他就如是如是報告。佛陀就叫目犍連尊者,就強迫目犍連尊者:你把他剃了。目犍連尊者銜佛的慈命就把他剃度了。結果沒有多久,他竟然證得阿羅漢果了。

那麼諸大弟子就起疑惑了,說佛陀您不是說沒有善根不能出家嗎?他不能證阿羅漢果啊,他怎麼就能夠證阿羅漢果呢?佛陀說,你們阿羅漢的神通只有八萬大劫。他八萬大劫之前曾經是個樵夫,做樵夫的時候,有一次他遇到老虎(我們知道老虎跟豹最大的差別是什麼?豹會爬樹,老虎沒辦法爬樹),就趕緊跑到樹上去,他以為是安全的。結果老虎在下面一吼,他嚇了一跳,就念了一聲「南無佛」,這個時候跟三寶結下一個善緣。所以他在那邊哭的時候,佛陀就出現了。當然,我們在那邊哭佛陀不一定出現,這是因緣有淺深差別。

現在我們要說的一件事情,這個願好在哪裡?它能夠把佛號永久保存,這個很關鍵。就是說,其實他念南無佛的時候,他的心態有沒有到位?當然沒有到位。他有出離心嗎?沒有!他有菩提心嗎?也沒有!他有往生的心嗎?更沒有!所以他念這句佛號的時候,在當下沒有產生作用,對不對?但是你可以說他這個佛號白念了嗎?當然你說他白念也對。但是,它當下沒有起作用,不表示它以後不起作用。等到他想出家的時候,對不起,這個佛號就有作用了,佛號可以等待你!

就是說,你現在沒有善根,你這個佛號白念了,對不對?但是沒事,佛號先進入睡眠狀態,等到有一天你心理到位了,欸,這個佛號就有意思了,它就能夠招感釋迦牟尼佛的出現,它就能夠招感目犍連尊者為他剃度,它就能夠使令他今生成就阿羅漢道!所以,佛號還可以等你,等你成長。就是說,你現在不能把我啟動,沒事,我就陪著你成長,我就先進入睡眠狀態。等到你那念心到位的時候,這個佛號就能夠啟動了。還有這種功能,你想想看。

套一句蕅益大師說的:「譬如食少金剛,畢竟不消。」你把這個金剛吃進去,你的胃液沒有辦法消化它,所以金剛只能夠永久待在你的腸胃。那麼這個佛號是什麼意思?就是說,雖然你現在一天到晚攀緣,老想要主宰人生,把佛號念得亂七八糟的,結果你往生失敗了。往生失敗以後,你的人生就充滿不確定,隨著業力到了天上,佛號跟你到天上;你到了三惡道,佛號也跟你到三惡道。經過長時間的輪迴,你終於知道怕了,你想修行的時候,哦,這個佛號就有作用了!就是,當你準備好的時候,那些等待你的佛號也準備好了。這個願就這麼好,叫作畢竟不退,究竟不退。就是說,你雖然暫時沒辦法啟動,但是佛號會替你保留下來,等待你的成長。所以這個願它是有這麼一個好處,畢竟不消。

我們現在只看到佛陀的五個願,當然我們沒有看到四十八願的全部,但是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答案:阿彌陀佛設計四十八願是相當用心的,他可以滿足眾生所有的需求。你要安樂,有尊貴身;你要解脫,他有常修梵行;你要行菩薩道,他有這個不可思議的不起滅定而現威儀。作為阿彌陀佛,我們可以看到他做了充分的準備。就是說,阿彌陀佛你就別擔心了,你用不著擔心阿彌陀佛到底準備好沒有。你少操阿彌陀佛的心,你操自己的心就好了。感應道交是雙方準備,阿彌陀佛已經準備好了,你準備好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彌陀的功德是含攝整個大乘的五乘的功德。

戊三、會歸佛號

我們看最後,會歸佛號。

善導大師對淨土宗的貢獻是其他祖師不可取代的。他的貢獻來自於兩個:第一個,他提出了念佛的核心的心態,就是什麼樣的心態是最圓滿的念佛:「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開出了相信自己業障深重、求出無門,相信彌陀大願決定救拔。他把這種順從本願的思想開展出來。第二個就是他強調持名,讓修行能夠快速成就。這是善導大師的第二貢獻。

我們看看他是怎麼說的。

(一)略開二宗

先看「略開二宗」。

今此《觀經》,即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一心回願往生淨土為體。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觀經四帖疏》—

我們看淨土宗的傳承,在善導大師是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善導大師之前,其實在慧遠大師的時候,修觀想、觀像的很多。那麼為什麼到了善導大師開始強調持名?他要提出他的理由。

首先我們看,他說:「《觀經》即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前面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來談念佛的心態,因為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才有資格談所念的佛不可思議,眾生的心跟佛心之間都要雙方的準備。但是,做好準備還不夠,你必須有一個橋樑,就是說你的心有感應的力量。你的心有能感,佛陀有能應,但是你中間要搭起一個橋樑。畢竟我們眾生法界跟佛法界是有落差的,差了四個法界。所以,搭上一個橋樑,才能夠讓感應變成圓滿,不是只有心態準備而已,你必須有一個有相的橋樑。

那麼,這個橋樑有三種。我們解釋一下。

第一道橋樑叫作觀想念佛。觀想念佛就是說依文起觀。你沒有看到相狀,但是你從佛陀的經文,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八功德水中有蓮花,還放大光明。你從文字裡面依文起觀,這叫觀想念佛。

第二個,觀像念佛。觀像念佛,就是說你把佛像放在前面,你睜開眼睛去取佛像的相狀,然後閉住眼睛以後,你用自己的想像力把它在心中現出來。不清楚,再打開,再看,再取,直到你心中的影像像鏡子現出影像如此清楚,這個是觀像。

第三個就是持名。一句彌陀念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所以搭上橋樑有三種情況,觀想、觀像、持名。

當然,善導大師意思就是說,從《觀經》來看,他認為觀佛三昧、念佛三昧兩個都對。《觀經》,你說它是觀想、觀像也對,說它是持名也對。《觀經》等於是認為,跟彌陀感應道交,你觀想蓮花也可以,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也可以,持名也可以。但是,重點在下面這句話,他說,雖然有定散二門(定,當然觀想、觀像、持名;散,就是淨業三福),但他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他說,我個人揣測佛陀的意思,佛陀是強調持名的。

這個持名一法,為什麼能夠得到善導大師如此的看重呢?蕅益大師做了一個解釋說,因為它「至簡易,至穩當」。因為我們的心思已經很散亂了,所以這個橋樑越簡單,門檻越低越好,下手易,成功高。我們看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曾講一句話,對後世的影響是很大的。他說,觀想、觀像有一個缺點,不是法門不好,是眾生心粗,觀難成就。觀想、觀像這兩個橋樑,不是這兩個法門不好,而是我們的心太粗重了,所以我們很難修觀。所以,這句話以後,《觀經》在淨土宗就落入非主流的修行,不是主流,頂多當助行。

持名,音聲是我們最容易跟佛陀搭上的橋樑。你創造一個聲音再聽回去……也就是說,我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說,欸,我皈依彌陀的四十八願。對不起,四十八願是沒有形狀的。我們凡夫的心,在唯識學上說,我們不能攀緣一個無相的東西,凡夫的第六意識只能夠在有相的因緣活動。所以,盡管這個時候四十八願是我們的皈依境,但是如果沒有一個有相的因緣來引導,會變成橋樑中斷。所以音聲變成是最簡單的橋樑。

音聲作為橋樑,我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這是出自《印光法師文鈔》。說在江蘇省有一個廚師,他不但自己到處去給人家做飯菜,他有時候還做義工。有人在寺廟打佛七,他就去那邊切菜、煮飯來供養這些念佛人。古時候的齋堂就是在大殿隔壁,所以他在切菜的時候,大殿旁邊就飄來陣陣的佛號聲音,他有時候也就跟著哼幾句。

幾年過去以後,他的兒子生了一場病,病得很嚴重,就沒法治了。臨終的時候,這個做廚師的父親就去看他。兒子就抓著他爸爸的手說,我這個病已經好不起來了,我今生造這麼多罪,我肯定要墮三惡道。我看你的身上有一道光明,你可不可以把光明分一點給我?他爸爸說,我也沒有做什麼善事,哪有光明呢?他兒子說,沒關係的,你不管怎麼樣就分一點給我就好了。他說,好吧,那就答應你吧。說也奇怪,他一答應他,這個兒子從一種躁動不安馬上變成安祥,就往生了。當然不是往生西方了,是往生而已。

往生以後,印光大師就解釋了,說為什麼這個廚師有加持力?因為他做了一件事情,他曾經聽到佛號的音聲。這個太重要了!諸位,在六根當中,你千萬不要忽略你的耳根,我們跟諸佛菩薩的所有溝通,最關鍵的渠道就在耳根,我們得到佛法的信息百分之八十都通過耳根,聽聞佛法、憶念佛號都是靠耳根。按照《楞嚴經》的說法,佛陀的功德是順逆皆方便,佛陀可以用任何的信息來釋放他的加持力。

但是我們凡夫沒有本事說順逆皆方便,我們要選擇圓通。為什麼佛陀在二十五圓通最後選擇耳根圓通?他的理由就是,「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地,實以聞中入」。就是說,娑婆世界,在六根當中耳根最為通暢,耐用、持久而且攝心,你用整天都不會壞掉。所以,用耳根來聽聲音作為我們跟佛陀的橋樑,這個是至簡易、至穩當的方法。反正它就是一個橋樑,你這個橋樑能夠快速搭起來,你聽到聲音,你就跟佛陀連線了,這個最簡單。

因為你真正的感應是心態,所以你沒有必要把這個橋樑搞這麼複雜。它就是一個橋樑,你不管怎麼樣,能夠感應就好了。所以,你心態準備好了的時候,我們要找一個最簡單的、最簡易、最穩當的溝通的橋樑,就是佛號聲音。所以,善導大師的解釋以後,唐朝以後基本上強調持名念佛,因為它操作簡單。

我們把善導大師的專修,包括他的順從本願的思想,包括他會歸佛號的概念,先講到這裡。休息十分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千劫萬難生二胎 持名念佛現奇跡

隨著國家全面放開二胎政策的實施,在周圍朋友、同事以...

念佛能消業障,為什麼還會遇到障緣

問: 師父,剛才說到念佛消除業障,有的人念了很多佛...

念佛一定要「念茲在茲」

我們很多人念念佛,念念佛這個心就會像野馬,就往外跑...

【推薦】不要低估無始劫來妄想的力量

有些人說,我們念佛就好,幹啥要調伏呢?問題是我們內...

到了極樂世界,你還有什麼捨不得

《阿彌陀經》裡除了一至七日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有人障礙我們念佛,還應該順從嗎

問: 請問法師,如果有人障礙我們念佛,還應該順從嗎...

為什麼一念佛就邪念頓生

問: 請問法師,我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就邪念頓生,為什...

念佛之人不可傚彷愚人做愚癡事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還壽生、寄庫等佛事。以還壽生...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大藏經】【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清淨臭穢,寄此陶煉耳

【原文】 唐道積,蜀人,住益州福感寺。性慈仁,有癘疾...

契悟當下這一念心

現代人總覺得生命很短暫,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

【推薦】投足震動魔宮殿的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菩薩音譯摩訶那缽,又名得大勢、大精進、無邊光...

每個遇到的人都是你的啟示

愛與你相遇的每個人。每一個相遇的人都是你的啟示。你...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願不同的願目數字

問: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願不同的願目數字? 大安法師...

本煥老和尚: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103歲的本煥長老豪言要活到120歲 我還是個小和尚 晨曦...

盂蘭盆供儀軌

注意事項: 凡設供作此會者,或七日或五日、三日、一日...

藥師經四譯十二大願文對照表

1.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卷第十二 東晉 天竺三藏...

各宗派的代表性經典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卷數達二萬...

模寫供養地藏像感得地藏菩薩化現

今日我們很幸運,得遇地藏願王,願力最大,能滿眾生之...

聖嚴法師《新年的新衣》

以前對於我家來說,過年並不是可喜的事,登門要債的人...

撲滅心頭燃燒的嫉妒火

嫉妒心,是指對強於自己、超過自己的人心懷忌妒,是對...

修福與修慧

佛教是一切人類的宗教,不論什麼種族,什麼階級的人,...

為什麼會有大海平地呢

這一念迷情妄動以後,產生了三種相續,所謂的世界相續...

拔除心中憂愁之刺

古印度時,那羅陀尊者在波羅梨國長者的竹林中修行。當...

決定命運的態度

江西德興人夏原吉初入仕途,便因為一個很偶然的細節,...

【佛教詞典】梵典

(雜名)佛教之經典也。從梵土傳來者,故云梵典。...

【佛教詞典】五智印

(名數)一 吽,金剛智印。二 怛落,寶智印三昧。三 紇...

【視頻】《佛頂尊勝陀羅尼》加字具足本

《佛頂尊勝陀羅尼》加字具足本

【視頻】慧律法師《你恨的那個人是不存在的》

慧律法師《你恨的那個人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