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菩提心修學述要

淨界法師  2021/11/13  大字體  護眼色

第5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2面,甲四、菩提心之退失。

佛法的修學啊,當我們開始從教理的學習而生起一種智慧的觀照的時候,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你在觀察因緣的時候,一定要把人生分成內外的差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你一個人內外的因緣混淆不清,你今生就不可能成就了,因為內外的性質是截然不同的,外在的因緣是由過去的業力所變現出來的,這一部分能夠改造的力量非常有限,所以外在的因緣,佛陀只有講一句話而已: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所以我們對於已經成就的果報,比方說我們的身體是否健康,比方說我們的金錢是不是富足,比方說我們人際關係如何,這個地方能夠改變的相當有限了,因為它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業力所變現出來的一個果實。所以外在的因緣你能夠不碰最好是不碰,輕輕的走過去就好,因為你浪費時間是沒有用的。

第二個是你內在的因緣,就是無窮無盡的土地跟無窮無盡的種子。這個是我們應該花很多時間去經營的,因為它影響我們未來生命的方向。那麼,從無量劫的生死流轉當中,我們內心當中,從唯識學的解釋啊,我們內心有很多很多的雜染的種子,也有很多清淨的種子。

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地雷,也有無量無邊的寶藏。所以你的修行,就是改變你的內心的思想,就是內因緣。所以佛教都是講內觀,觀心法門。這個觀呢,其實它有觀照義,也有調整的意思,你要自己調整自己,跟自己溝通。

那麼從大乘的角度呢,它主要的調整啊,有三個方向:

第一個是出離心。我們開始修學大乘佛法的時候,第一個要調整我們的貪戀娑婆的心態,這個是非常嚴重的,因為我們在三界當中,流轉已久,我們跟每一個人每一塊土地非常熟悉,所以,首先我們一定要透過無常的思想,諸行無常,人生是變化的,我們是沒辦法去掌控的,慢慢的調伏我們對三界的愛取,一個人一旦貪戀三界的果報,你的格局就不大 了,你就成不了大功德了,就像《楞嚴經》說的,你貪戀一個小水泡,你就得不到大海了。

所以這個出離心,主要的切入點就是無常,就是我們為什麼不貪世間的財富?我們為什麼不貪人天的果報?理由很簡單,因為它會變化,它會讓我們失望。我們一個人,如果從來都沒有,我們可以接受。你看,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有擁有過,我可以接受,但是得到以後的失去,那是非常痛苦的。所以我們無量劫來,都是在這種無常當中得到很大的傷害,不管是感情的傷害,或者物質的傷害。所以我們睜開我們眼睛以後,看到我們生命當中,沒有一個安穩的東西,沒有一個常態的東西,所以你慢慢慢慢的從無常觀,我們開始產生對三界的出離,這第一個善根先種下去,出離心。

第二個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有兩塊,一個是上求佛道,一個是下化眾生。一個思惟佛道的功德莊嚴,生起好樂;一個思惟眾生的苦,生起悲憫。當然每一個人有所偏重。那麼這個就是先從出離心當中生起菩提心。

第三個就是我們今天要談到的空正見,太重要了。當我們建立出離心、菩提心善根的時候,我們要避免妄想的干擾,這個就是空正見啊。觀照我們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沒有妄想。

那麼這個就是我們在大乘佛法當中的三種根本,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這三個柱子先種下去,然後再修其它的波羅蜜。這個是大乘佛法主要的根本,三種根本。

好,我們看甲四的菩提心之退失。

那麼當我們生起菩提心以後,我們要注意那些因緣會退失的,這個是整個修菩提心的禁忌。我們分成兩段:第一個,約本質明退失;第二個,約作用明退失。

什麼叫約本質呢?就是你這個菩提心,剛開始種的時候呀,就種的不好,這個種子本身就不堅固,怎麼回事呢?我們看這段的論文:

若有眾生,善根微少,久遠以來,煩惱深厚,雖值於佛,亦得供養,然起人天種子,或起二乘種子。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若進若退。或有供養諸佛未經一萬劫,於中遇緣,亦有發心,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心,或因供養眾僧而發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或學他發心,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遇惡因緣,或便退失墮二乘地。

好,我們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就是說啊,他這個人發了菩提心啊,但是他本身的內在的善根薄弱,內因力薄弱,怎麼說呢?有一類眾生善根微少。這個菩薩有兩種,一種是鈍根菩薩,一個是利根菩薩。

什麼叫鈍根菩薩呢?就是這個人偏重修福報,智慧薄弱,就是鈍根菩薩;那麼利根菩薩呢?就是他花很多時間去修智慧,福報相對薄弱。一個人如果智慧太差,有什麼缺點呢?我們解釋一下: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必須要靠自己的自覺自省自調來不斷進步。如果你智慧夠,你會創造一個自我調整的能力,這個很重要。現在的人很難勸諫你了,就是說,現在人跟人之間,都保持一定的距離,人都很喜歡保護自己,所以,沒有一個人會冒死勸諫,向你勸諫,不可能了,不可能了。他冒著跟你絕交的危險跟你勸諫,因為人,現在的人誰講的聽,你想。

所以當正法時代過去,像法時代過去,大善知識、大威德善知識時代過去以後,末法時代最難的就是說,我的過失誰來告訴我,幾乎沒有了。你看你兒子不聽話,你講他聽嗎?他不聽,你再講下去,可能子女的關係就被破壞了。所以只好呢,只好怎麼呢?佛陀說的合掌令歡喜,這個是最好的方法。但是互相合掌令歡喜,有什麼缺點呢?

就是說,就是沒有一個人看到自己的缺點就糟糕了,因為本來當局者迷嘛,所以這個時代只好靠自覺,就是你的智慧水平不能太差,因為你不能他增上,只有自增上。你如果不看經典,你會有什麼問題,諸位知道嗎?就像佛陀說的,就好像一個人沒有在照鏡子了,你臉上有黑點、有什麼,你都不知道了。你不能自我反省自我調整,那就很糟糕了。

你看,一個人,他的方向錯了以後,他已經不知道怎麼調整自己的方向,他一定錯到底。所以這種人就是善根薄弱。善根薄弱,他一定要到罪業滿盈,到業成熟了得果報了,他看到果報了,才知道怕了。

一個利根人他犯錯的時候,他可能會有一時的糊塗,但他隨時會醒過來,而那個醒過來的力量,調整的力量,就是他平常智慧夠,他觀照力強,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

就是說,這個人智慧薄弱,而且呢,煩惱又深重,那麼他曾經在三寶當中,雖然值遇佛法,也曾經供養三寶,也跟三寶結緣,但是呢,他生起人天的種子,就是貪求人天的果報,或者呢,生起二乘的種子,歡喜偏空的涅槃,都是偏一邊,一個偏於有相,一個偏於無相。

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若進若退。其實說實在,大乘的根器是很難栽培的,真的。你看佛陀度大乘很難,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佛陀要你無住,又要你生心,要生心又要無住。我們一般人就是,你要麼要我追求,要麼我就完全放棄。我們一般凡夫是比較偏激的。說實在,末法時代,真正能夠掌握大乘中道思想的這種根機的,就非常少了。那麼也就是說,這個人因為智慧不夠,所以他就很難去掌握到這種中道的思想,他可能會採取比較偏激的,就是說要嘛我就貪求,要麼我就完全放棄。那麼這個是講這個人大乘的佛法熏習不夠,所以他會產生一種偏激的思想。

若有供養諸佛,但是時間太短沒有達到一萬劫,那麼遇到惡因緣的刺激呀,遇到惡因緣也可能有發心的情況,這以下講出四種:

第一個,見佛色相而發心。阿難尊者就是這樣,見佛相好。佛陀說你為什麼出家呢?我看到佛陀相好而發心。佛陀呵責他,他說你看我相好而出家,哪一天我變老了、變丑了,你的道心是不是沒了呢?所以這個緣相發心是有問題的。或者,緣眾生而發心。說你為什麼學佛呢?我看到僧寶的相狀莊嚴而學佛。這個發心也不對,那麼要是僧團腐敗了,你的道心也就受到傷害。或因二乘人的教授而發心,二乘人當然就是比較偏重在苦諦呀,無常的思想,比較悲觀。或者是隨他人而發心,隨順眾生而發心。如是等發心呢,因為他本身不是發自內心對真理的覺悟,悉皆不定,遇到惡因緣的刺激,就退失大乘而墮落二乘之地。

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說啊,發了菩提心以後它的堅固的問題。《楞嚴經》講到生滅跟不生滅心,就是說啊,如果你建立一個心態,或者說一個善根,這個善根是外相的刺激,你開始修行,這種善根臨終的時候都靠不住。就是《楞嚴經》說啊,說我一生當中,我在三寶當中栽培很多的善根,我怎麼知道哪些善根我臨終的時候用得到?我怎麼知道我臨終的時候,那些善根是不現前的?

我做一個簡單的說明。比方說,你來參加佛七,要有人打電話,跟你說某某人啊,這個佛七很重要啊,你一定要來參加,你不好意思,只好來參加,那麼你的發心是緣朋友的感情而發心,你這個力量是外面給你的,這個臨終就不算了,因為《楞嚴經》說,你是借來的,那個善知識跟他借的,借來的要怎麼樣?對!要還,對!

佛陀說借來的東西為什麼要還呢?

太陽帶給我們光明,虛空的光明是跟太陽借來的,當太陽走的時候,它把光明帶走了。佛陀說,樹上的葉子在動,這個動態是什麼來的呢?是跟風借來的,當風走了以後,它就把動相帶走了。所以佛陀問阿難尊者說,你出家的十二年,你想想看,你內心當中,哪些是真實的功德,哪些是借來的,你一定要借這個相,你的心才生起?你看有些人他一定要把佛堂弄得很莊嚴,冷氣打開,再泡一杯咖啡,他才可以拜佛。那你臨命終的時候,萬一這個地方剛好沒有冷氣怎麼辦?你就完了,佛號提不起來了。因為你這個佛號的生起,要跟三個東西借:第一個跟冷氣借來;第二個跟一個莊嚴的道場借;第三個跟一杯咖啡借。所以你只要有一個條件不具足,你的佛號就提不起來。

所以諸位你要知道,你心中的佛號是借來的還是你的東西。借來的,是要還的,臨終的時候,是要還的。你看我們色身跟四大借來的,臨終的時候它討回去了。只要你這個東西是要外境的刺激,你這個心才生起的,叫諸法因緣生,那臨終的時候它就逃走了,你會發現,哎呀,我平常可以念佛,我臨終佛號提不起來呢?因為你的佛號是借來的,借來的。

有人問印光大師說:大師啊,你一輩子勸人家念佛往生,你到底有沒有真的看到人家往生呢?印光大師回答得很妙,他說,就算所有人都沒有往生,我照樣往生。他這個往生的心不是借來的。換句話說,外境跟我沒有關係,我往生,我是從佛法的真理體會出來的,我往生,是我明白這個因緣的道理。

你的心是從真理的思惟從內而外的,只要你的心是由內而外的,這個剛開始的緣起很重要,由內而外,你悟到真理以後,你發心求生淨土了。所以我不太願意用感應的故事來啟發你,因為你用這樣子的話,萬一你看到哪一天都沒有人往生,你就不要往生了。所以你要注意,如果你的東西是借來的,你要調整一下,否則臨終是要還的,你可能會產生錯覺。

那麼這個地方的發心就是說,這個人發心都是借來的。他假借佛陀的相好而發心,假借僧寶的莊嚴而發心,但是相狀是變化的,所以他就覺得他的心不斷在變,他也不知道為什麼,因為你一開始就是借來的。你假借它而生,你就受它的干擾。

所以他的發心為什麼會退呢?他一開始不是依止真理的體會而發心,是依止外相而發心。這個本身就錯誤,這本身就脆弱,你的一開始因地就是生滅心嘛,所以你不可能產生不生滅的力量。

那麼這個地方,就是提醒我們注意,就是我們的善根,最好是不要借來的,是你自己思惟法義,然後從你的內心發動出來的善根,這才是你的東西。

我們再看第二個,約作用明退失。

前面是講到本質,這個講作用,我們看這一段的論文,再加以解釋,請合掌!

有三障能敗戒德,使信心退沒:一、瞋恚,橫於自他,而生惱害;二、我慢,於諸僧寶,而生輕忽;三、懈怠,於諸妙法,不肯學習。三法有一,牽入惡道,忘失信心。

那麼我們菩提心成就了以後,要注意三個禁忌,這個是非常嚴重的傷害。

第一個,瞋恚,橫於自他,而生惱害。我們之前講過很多次,貪愛不障礙菩提心,你喜歡吃面包,你喜歡吃面條,這個跟菩提心都沒有關係,這個只是浪費你的福報而已。但是你經常發脾氣,你經常跟眾生產生對立,橫於自他,而生惱害,你就要小心了。你的瞋心很重,對立心很強,你的菩提心就守不住了。菩提心是我們生命一個最重要的引導者,如果以佛陀的教法來說,這是三個馬車啊。他是一個重要的方向引導,你所修的善法,到底是一個人天果報,還是成佛的資糧,還是往生的資糧,完全靠菩提心在引導。你菩提心破壞的時候,就好像你這個車子,已經沒有這個方向盤,沒有方向盤,沒有方向引導。

所以這個瞋心在菩薩戒裡面是首戒,當然它不是說偶爾發一次,是經常發脾氣,就要小心了。這個瞋心在菩薩戒,你打開菩薩戒,他是制得很重,很重哦。重到什麼程度呢?你看佛陀講瞋心,瞋心是沒有任何理由,沒有理由。你說啊,我是維持正義,不行,維持正義也不要發脾氣,很多方法的。就是瞋心,在菩薩戒你打開看看,沒有任何理由,因為你都可以用其他方式來替代的。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

第二個,我慢,於諸僧寶,而生輕忽。這個僧寶特別指的是他能夠教化你的善知識。因為你今天高慢心,你就很難接受教化,所以你就很難成長。這個善知識,宗喀巴大師他提出了三個條件:

第一他要能夠不犯四重。到末法時代,我們很難要求善知識是整個身口意清淨的,就像那個智者大師說的,他說正法時代我們追求珍寶,珍寶都是在乾淨的地方,但是末法時代,這個善知識,往往有一些身口意的微細過失,那麼這個珍寶往往是在有些帶有垃圾的地方。所以我們為了要追求珍寶,我們必須忍受善知識的某些的過失,當然這個過失不能犯到四重。四重是判斷善知識的最重要的判定方法,他犯了四重,這個善知識就不能依止了,根本重戒不能犯,這第一個。

第二具足大悲。這善知識有大悲心。

第三善巧方便。他能夠開方便門來攝受你。

那麼只要這個善知識具足不犯四重、具足大悲、善巧方便,這個人就可以依止了。那麼也就是說,我們對善知識應該見德不見失,見他的功德,少看善知識的過失。他既然可以給我們增上,我們就應該要如法的依止。

第三個,懈怠,於諸妙法,不肯學習。那麼這個就會創造愚癡。

其實這三個當中,最嚴重就是懈怠。因為你一懈怠,你就不能夠自我反省,不能自我覺察,那麼我們就很難進步,沒有進步就容易退步。這個是在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注意的三個重大的過失。不但是會破壞菩提的信心,而且會產生惡道的果報。這個是講到作用明退失。

我們再往下看,菩提心之增上。

那麼前面是講到菩提心的退失,這個地方是講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有沒有其它的方法,其它的加行,讓菩提心增長廣大。

這個地方有三段:第一個,深觀實相;第二個,廣修方便;第三個,歷事練心。

那麼,第一個是一種智慧,深觀實相。深觀實相當中又分成空觀跟假觀:空觀,如實空義;假觀,如實不空。先看空觀,我們先看這段論文,請合掌:

復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如人迷故,謂東為西,方實不轉。眾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念,心實不動。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

好,這個觀很重要。這個空觀,影響到你的菩提心是不是堅固跟增長。那麼我們一個人要學會怎麼從生滅門而進入到真如門。什麼叫生滅門?只要這個東西帶有相狀,就是生滅門,凡所有相都是生滅,不管它的相是凡夫的雜染相,或者佛菩薩的清淨莊嚴相,只要它是一個相狀都是生滅門;那麼真如門它是沒有相狀的,它離一切相的,清淨本然,週遍法界,一念的清淨的心體。那麼怎麼從生滅門進入真如門呢?

你要去觀察我們的五蘊身心,不管是色法心法,乃至於外在的六塵境界畢竟無念。畢竟無念就是它沒有真實的體性,你一念心性本來沒有形相,所以從十方去追求,終不可得,不管過去、現在、未來,都沒有真實的體性,都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假相。就好像一個人,迷失了方向,把東方當作西方。但是你把東方當作西方的時候,西方還是西方,東方還是東方啊。即便你自己這樣認為,並不可能改變東西方的事實。眾生亦爾,我們無量劫來把一念心,執著有一個自我的相狀,但是事實上,內心還是清淨本然的。

所以我們應該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真如門故。

這個地方重點在這四個字,知心無念。我們一念心,每個人都很複雜,有很多很多的妄想,但是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妄想都是不真實的,這個很重要,站在本來清淨的角度來對治妄想。我們無始劫來,在我們的每一個生命經驗當中,會捏造一個自我的相狀,這有什麼缺點,帶個相狀有什麼不好?

帶個相狀,就把你限制住了,自我設限。過去有一個獵人,他養了一隻老鷹,他為了貪方便,他也沒有個別養,他把老鷹放在他雞籠子裡面養,從小就跟雞養在一起,這樣比較方便嘛。這老鷹跟雞整天搞在一起,它長大以後,因為它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都是雞,它認為它就是一隻雞,因為它心中已經捏造這個雞的相狀了,雖然它有強壯的手臂,它有廣大翅膀的力量,但是它心中認為它就是一隻雞。

那麼後來,它長大以後,獵人用所有的方式來訓練它,都失敗了。後來這個獵人非常失望,就帶著這隻老鷹,跑到山上,就想要把它自由落體,讓它自生自滅。所以他把這個老鷹帶到山上,把它放下去的時候,老鷹遇到死亡的威脅的時候,快要著地的時候,它的潛能發揮出來,展起它廣大的翅膀,一躍飛上去了。它有這個功能,但是它為什麼不表現出來呢?因為它被這個我相,這種自我的相狀限制住了,自我設限。

你看那個馬戲團,他們也曾經有這種,發生一件事實。有一次馬戲團發生了火災,那個管理員趕快把這個籠子打開,讓這個野獸跑出來。後來發覺,只要這個野獸被關超過三年,這隻野獸就跑不出來了。新抓到的野獸、那個鳥馬上都出去了。那麼只要這個鳥跟動物,被關在這個籠子裡面超過三年,它已經認為說,我的範圍就是這樣子了,自我設限。

我們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沒有相狀,我們現在變成物化了,就是說,被物質同化。我們經常告訴我自己,我一定要怎麼樣,其實人生不決定。

你看菩薩戒,菩薩戒有個很重要的思想,菩薩戒他那個菩提心跟空觀是很要求的,也就是說,菩薩戒不能自我設限。你要受了菩薩戒,你就沒有資格說我做不到,不能這樣講,你可以說,我慢慢做,可以,但是你不能說我做不到,因為你做不到,那表示你自我設限,違背我們本性是清淨的這個真理。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知心無念這個概念很重要。

諸位你知道,為什麼有些人他煩惱很重,但是他很快能夠突破?為什麼有些人學佛三十幾年,你三十幾年前看他是這樣子,現在還是這副德行?就是你這個思考模式錯誤。你堅固的執著你的妄想,你就很難去改變它了。你要改變妄想,第一件事情請你把它放掉,你要放掉妄想,才有辦法對治它。

我再講一次,妄想本來是不存在的,它本來是沒有力量的,它本來只是個客人,但是你賜給它太多力量了。妄想力量是你給它的,你還記得嗎?你要把它放掉,你才有辦法對治它,你一天到晚對治它,一方面給它力量,你怎麼對治得了它呢?所以你要觀空,本來沒有妄想你就很好對治了,它就不是你的對手了。

在大乘佛法裡面講到,你不要老是覺得你業障深重,這很重要。你老是覺得業障深重,你結果果然業障深重,因為你自己老是這樣想。所以,大乘佛法是認為說,我的內心本來清淨,本來沒有業障,你很快就從業障裡面跳出來了。這個知心無念,這個道理會影響到你這個人,是不是進步快。同樣兩個人,學佛的時候煩惱都很重,有一個人他進步很快,有一個人進步很慢,這個跟你的智慧有關。

什麼叫智慧呢?就是這四個字,知心無念。這個是甚深般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是這四個字。這四個字你如果沒有弄清楚,你後面你就很難修學了,你就好像騎腳踏車,人家開車一樣,你這個乘太差了,你是人天乘啊,你從有相的修行,你不知道修到什麼時候。

這個金剛般若是很重要的,知心無念。你告訴你自己,你生命當中所有的想法都是可以改變的,為什麼?因為本來無一物,憑的就是這個真理。所以這個思考會影響到你的平時的進步,也會影響到你臨終的正念這一塊,一個人成功失敗跟這四個字有極密切的關係,這四個字。

好,我們再看如實不空義,我們先把它念一遍,請合掌:

復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恆。從本以來,自性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前面如實空義,是講它的一個清淨的本體,這個地方講,這個清淨的本體,具足無量的性功德,它有這個不空的能量。

復次,自性清淨的本體,一切凡夫、一切的二乘,聲聞、緣覺、一切的菩薩,乃至於十方諸佛,從清淨的本體來看,是沒有增減之相,沒有前後之相,畢竟恆常不變。這個地方是怎麼說啊?

就是說,佛是萬德莊嚴的,凡夫是業障深重,但是這個只是因緣所生法,那是後來的修學而成。那麼如果把這種緣起的相狀拿掉以後,我們發覺,佛陀萬德莊嚴的背後是清淨本然的,凡夫的業障深重的因緣相拿掉以後,也是清淨本然的,本體都是一個,這個所謂真如自體相,就是說,每一個人的起跑點都是一樣的。當每一個人把生命歸零的時候,十法界的因緣果報都歸零的時候,我們找到了生命的交集,就是清淨的本體。所以從這個道理,我們可以知道,一切眾生合理的推論,都有可能成佛。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內心本來清淨。

這個地方是把前面的再複習一次,他要講的是下面這一段。那麼這個清淨本性它不是只是象虛空的頑空,它滿足一切的功德,這以下講出六種功德:

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這個是約般若智慧,般若德。真實識知義故,這個也是般若德,三個般若德。那麼解脫德呢,自性清淨心義故,這個是解脫德。前面是說它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沒有煩惱——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本來沒有煩惱。自性清淨心義故,是本來沒有業障。常樂我淨義故,是法身德,本來沒有生死。清涼不變自在義故,這個是總說,做個總結。

所以我們一念心性,本來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的佛法,乃至滿足無有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那麼這段是說我們不但是清淨的,其實我們內心是具足法身、般若、解脫,這種功德的。這說明什麼事情呢?

我一念心性,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那我現在為什麼變成煩惱障、業障、報障,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操作錯誤。就是說,這台機器,它正常運轉的時候不應該這樣子。那麼這個地方說什麼事呢?

說啊,起煩惱是不正常的。這句話我們大概沒有幾個人能夠接受。我們一般人,我起煩惱正常啊,這是我的個性啊。可是為什麼我脾氣很大呢?

我個性就是這樣子的。

其實你錯誤,你錯解了,你的個性,你本來的個性,是清淨莊嚴的。我從佛陀的角度來告訴大家,起煩惱是不正常的,你清淨才是正常的。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把不正常當正常。這一念心性本來是讓你操作萬德莊嚴,就是你看啊,我們看經典,我們沒有看到,我們本性具足煩惱,沒有。我們在清淨心當中,我們看不到本性具足業障,也沒有看到本性具足生死。那有人就問,我的本性沒有生死,那怎麼就有生死呢?我內心是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我進入到我內心的深處來看,我找不到這種變現生死的種子,我裡面沒有生死這個因種,那怎麼有生死呢?

對!你自己捏造出來的,生死是自己去操作錯誤捏造出來的。

所以,這個地方說明了我們起煩惱違背本性,我們造惡業違背本性,我們內心的設計,本來是讓你設計修善的,你可以從這個地方體驗,你看你造善的時候,你有沒有覺得很安穩,有沒有?不一定別人讚美你,讓你很安穩是怎麼樣?表示本性在給你鼓掌,你終於有一天順我意思了,順從本性嘛。你看,如果我們本性是邪惡的,我們造惡的時候應該心安理得,因為我本性本來就邪惡啊,對不對?你本性本來設計就是邪惡的,你去造惡,你本性不會呵責你嘛,對不對?但事實上是這樣嗎?不對哦。諸位你還記得嗎?你造了惡了以後你內心不安,有沒有覺得?但是沒有人知道,你為什麼不安呢?

因為你違背本性。你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知道說,造善是正常的,造惡是不正常的,我們現在是不正常的。我們正常應該成佛,就是這個心,這台機器的心,本來設計是讓你成佛的。結果我們把它操作成生死流轉了,我們對不起我們的本性啊。

所以這個地方,如實不空義,就是說,我們從現在開始要給自己一個觀念,我的本性本來清淨,我的本性本來具足。我的內心的世界本來應該佈施的,為什麼呢?因為我本來就具足佈施的善根;我本來就應該持戒的,因為我的內心,本來就具足持戒的善根。所以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本來就正常。

其實這個地方都在跟大家做止觀,做心理建設。你這兩個思考建立起來,你大概成佛之路,你這個車子,就走得很穩。第一個,你相信你本來清淨;第二個,你相信你本來具足無量的善根。那麼這個是兩大觀照的方法。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內心的中道

中道二字,並不是指我們的身和語,而是心。當我們不喜...

妙湛老和尚法語開示集

1、勿忘世上苦人多。 2、於平常處見禪境。 3、為人要真...

四種惡法能夠令菩薩忘失菩提心

什麼樣的情況會導致曾經發過菩提心又忘了、失去這個菩...

不讀誦經典就一門深入的話,是非常危險的

問: 末法時代眾生,以障深慧淺為主要特徵,不知一門...

修行人每天有幾件事不能忘記

做為一個修行人,每天有幾件事不能忘記,就是佛教講的...

幹任何事,決心和長遠心很重要

今天我聽到這樣的言論:我們到這裡參加打七是來種善根...

印光大師嘉言錄--示修持方法

甲、示念佛方法 ● 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以信...

大安法師:發菩提心過程當中八個「勿」

【惟願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往生之要關,念佛之妙訣,就在此字

示施聖藏居士 我佛教化眾生。雖法門無量。要而言之。先...

【推薦】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社會上還有一種說法: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種說...

四季都喝什麼茶

茶,是一種健身益體、老少皆宜的優良天然保健飲料。祖...

學佛證道之人必須具備這三點

【原文】 學道一要真為生死,二要具足剛骨,三要開見識...

保持一顆自在的心

作為出家人,有時候為了弘法,常常奔波,迎來送往,電...

討好的話不一定是好話

幾乎每個人都喜歡聽讚美的話,例如,做太太的很喜歡先...

末世眾生仗自力斷惑證真,甚難甚難

原文: 接手書,知居士有向上志。然未知法門所以,及與...

明白佛法的人會謹慎言說舉止

明白佛法的人會謹慎言說舉止,害怕造惡因、誤導人,故...

唯識五重觀

再介紹唯識的觀法:唯識五重觀。怕初聽同學不了解,我...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本經的修行重點在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它是一種...

聊天談八卦是造口業嗎

問: 請問上班如果和同事們聊天談八卦,說人家閑話、...

居士如何如律如法護持三寶

問: 請教法師,居士如何如律如法護持三寶? 宏海法師...

五蓋四障與八尋思

菩薩四十六輕戒之三十七於他有苦不為拔 《集頌》:疾病...

修行錯誤比沒有修行更糟糕

佛陀出世之前,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他們也都發心很圓...

印光大師嘉言錄--勉居心誠敬

● 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

佛像缺損還能繼續供養​嗎

問: 請問法師,弟子二十多年前請的一尊白衣滴水觀音,...

【佛教詞典】半斤八兩

(雜語)言輕重相等也。五燈會元曰:秤頭半斤,秤尾八...

【佛教詞典】斷肉

梵語 mājsa-bhaksana-vinivrtta。即禁斷肉食。依小乘...

【視頻】宏海法師《正法眼藏之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宏海法師《正法眼藏之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視頻】妙境法師《很多的煩惱都是由分別而來》

妙境法師《很多的煩惱都是由分別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