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菩提心修學述要

淨界法師  2021/11/13  大字體  護眼色

第4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面,甲三、如何真正發心。

我們前面講到發心的差別相貌,有些相貌是邪惡的,有些是正確的,乃至有的是偏有的是圓,還有發菩提心的次第。

那麼一般來說我們的菩提心從淨土宗的角度,我們剛開始先求願菩提心。我們一般來說淨土宗的人比較不強調付出太多的行動,行菩提心,淨土宗這一塊相對保守,因為你一旦行菩提心開出去,你都沒有時間念佛了。所以,相對來說,在淨土宗,一般人來說,先做好心態準備而已,心態準備。

藏系的佛教很強調行動,因為他求增上生,他不重視處理生死輪迴,因為他準備要輪迴了,所以他什麼都不怕,所以他偏重在積集資糧。但是淨土宗他今生要處理生死輪迴的問題,他必須相對保守。那這個沒有標準答案,沒有說誰對誰錯,這個只是人生他自己的選擇而已,也就是說一個偏重在智增上,一個偏重在悲增上,如此而已。

所以淨土宗的人他是這樣,淨土宗的人他是把往生淨土放在短期目標,他把圓成佛道放在後面這一塊。但是,淨土宗你要知道,我們可以把實際的行動放在後面,但是你不能沒有這種心態準備,你完全成佛的心態都沒有準備,你不可能往生。

淨土的法門,我們講過,淨土他這個國土,他一開始的設計,是為佛道設計的,他不是讓你離苦得樂而已。如果淨土法門是離苦得樂,如為了離苦得樂跟聖道沒有關係,那會驚動六方諸佛讚歎嗎?只是為了快樂,阿彌陀佛有需要思維五劫嗎?那麼簡單的結構,難就難在你在快樂當中又要產生聖道的力量,所以他才困難。那你因果要相符合啊,他是為成佛而設計的,你根本沒有做好成佛的準備,你這兩個因果怎麼符合呢?你就不是為了菩提道而求生淨土,為了享受快樂而求生淨土,你的心態不對了。

所以,我們淨土宗這一塊呢,實際的行動可以暫緩,但是心態的準備不能沒有,這個大家要知道,你至少這個種性要有,你到了淨土你才能夠華開見佛悟無生。所以在這個地方願菩提心,我們偏重在願這一塊。

好,我們看第三的如何真正發心。

那麼當我們 已經知道內心的相貌的時候,我們怎麼作自我調整?

第一個,發出離心;第二個,發菩提心。

菩提心先從出離心作基礎,有三個:第一個,思惟生死過患;第二個,思惟死歿無常;第三個,思惟暇滿難得。前面兩個都是在思惟這個苦諦,思維苦諦。我們先看第二個。

這個思惟死歿無常,它所對治的是對今生生命的五欲的愛取,今生愛取的對治。身世無常,幻緣虛假,人世間很多的快樂都是不安穩的。那麼不安穩開出三個條件:

第一個,多諸辛勞,不得閑暇。諸欲求時苦,在追求的過程,你付出了辛苦,得到以後,多諸怖畏,不得安穩;失去以後,多諸憂惱,不得自在。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其實今生的快樂不是我們的皈依處,不是皈依處,因為它有這種辛勞、怖畏、憂惱的過失,有這麼多的過失。你付出的代價,遠遠超過你所得到的快樂,這個得不償失。

第二個,我們思惟未來生命的這種痛苦。就是說,有些人他把今生的修學,所有的希望寄託到來生,這個也有問題了。因為你來生的快樂,它有惑業苦的問題,你福報很大,變成大國王,你的福報會刺激你的煩惱起惑,帶動你造業,到了第三生,你就痛苦了。所以,這個惑業苦在你的福報當中,福報夾帶著惑業苦,惑業苦也夾帶著福報,互相牽引,到最後,增長你的生死業力。所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那麼來生的快樂也是不足以期待的,所以,在佛法的角度,人生無解,人生無解。不管今生來生,無解。人生只有趕快離開三界才有把握有解,你只要說在三界裡面找到快樂的答案,其實沒有答案。你看古人從五千年找到現在都沒有答案,你怎麼可能找到答案。

所以,佛陀一句話就說出來了,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這個房子起火了,無解了,無解了,沒辦法救了。你看,佛陀他在《智度論》裡講一個譬喻說:他說,有一個人很有錢,他房子蓋得很大,結果起火了,起火以後呢?有兩個人,一個人啊,一個是愚癡的眾生,就拿水去潑那個火,結果,他把這個水潑火的時候,當然不可能救火,他怎麼救得了呢?結果他反而被燒死了;這個有智慧的人,把這個房子放棄了,他把裡面的珍寶救出來了,他用這個珍寶又蓋了個房子。這個譬喻諸位聽得懂嗎?

對!就是說人生無解。

但是你裡面的珍寶,你內心的世界,你如果善於運用,我們這樣講好了,人生你只要向外攀緣就無解了,向外攀緣,三界火宅;向內心中去找,功德莊嚴,就有解了。所以人生有沒有解,答案是不一定了。你選擇向外攀緣,追求快樂的感受,你的人生目標只要設定在我要享受人生,你就完了,真的你就完了,你今生的痛苦就很難避免了,因為你向外攀緣了。如果你說,我要把人生拿來歷練,向內,有解,人生有解。所以就是說,你只要向外攀緣,那就是三界火宅。三界火宅就是說,這個房子已經沒有救了,這個破壞太厲害了,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所以,通過這兩個觀察,從這個死歿無常跟生死過患當中,我們產生了出離心。其實出離心這兩個是夠了,第三個是幹什麼呢?第三個是一種自我激勵,思惟暇滿難得。暇滿有哪兩個暇滿呢?

第一個,人道的暇滿。就是說,我們無量劫來在三界當中流轉,大部份的時間都在三惡道待過,我們都沒有時間來做一個生命的改變,就一天過一天的過著。現在得到了人身,我們有人道的智慧,是改變的時候到了,這第一個。

第二個,佛乘難聞。那麼,你有這個心態,你要有方法了。修學不是意氣用事就可以成辦,你有這個想法,你還得有方法。佛乘難遇,你遇到了大乘佛法的住世,你遇到了淨土法門的住世,就更為殊勝。

第三個,暇滿難得。這個暇滿就是人身沒有障礙。這個障礙在佛法說兩個障礙:第一個,外在的色身障礙,你沒有重大的病痛,比方說,盲聾瘖啞。這個修行人你的六根裡面,耳根很重要,你眼睛看不到東西比較沒關係,因為佛法很多的傳遞都靠音聲,你耳根聽不到,那產生障礙了,因為佛法的宣說都靠音聲。在蕅益大師說兩個根很重要:第一個眼根,第二個耳根。你說我舌頭都嘗不到東西,沒關係,這個可以修行不影響。但是眼根,尤其是耳根更為重要。因為你跟善知識之間的學習,你要聽佛號的聲音,完全靠耳根。

所以你沒有這種八難,第一個色身沒有太大的障礙,第二個內心當中沒有起邪見,起煩惱沒關係,不能起邪見,你沒有遇到外道的誤導產生顛倒的知見,那麼你就是暇滿,沒有內外的障礙。

所以,我們無量劫的生命當中經過這麼多的流轉,失此不求度脫,千生萬劫何期。就是說,你現在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從這個地方跳出去的機會到了。假設我們沒有把握,那就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了。

淨土宗,淨土宗一般人的盲點在哪裡?在第一個。我相信淨土宗的人多少對今生的痛苦都有所體會。所以你說這個人會追求今生的五欲快樂,追求今生的名利,我覺得相對不多。但是淨土宗很多人對來生還是有期待。也就是說,淨土宗的人,假設你沒有好好去處理,一般來說,你的心中是兩道力量,不是一道力量,你知道嗎?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有一道力量是要求生淨土,有一道力量就是說,來生做個國王也不錯,真的,兩道力量。我們很多人對來生還是有所期待,所以這個要注意,臨終的時候兩個力量,那當然你這樣栽培,臨終的時候,兩道力量現前,你說哪個力量強?

對!因為這個是熟境界。所以很多人,在修行淨土的人,他不運用智慧,我不是說大部分人不用智慧,就是說,你有這個盲點,你也不想吃藥,不吃藥它不會消失掉,你不用智慧化解問題,你的盲點就永遠在,你不是嘴巴念佛就可以往生,你臨終的時候要正念分明,你要保證你往生的力量是你生命當中最強大的力量,所以你要調整心態。

淨土宗,調整心態比你佛號數目更重要。善導大師講,順從本願,那你說,那我對來生還有期待怎麼辦?這也不能勉強,你要思維。

你看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弟子叫難陀尊者,諸位知道吧?人長得很莊嚴,福報很大,他是八王子裡面最後一個出家的,他出家是佛陀親自度化出家,你看他福報多大。他出家之前跟他老婆,他老婆是第一美女,國家第一美女,跟她梳頭髮,梳一梳,他看到他哥哥來了,他親哥哥,佛陀是他親哥哥,他跟老婆說你等一下,我去廚房添一碗飯供養我哥哥,回來再幫你繼續梳,他就拿一碗飯,去供養佛陀。佛陀看他弟弟難陀跑過來,就越走越快,難陀尊者就去追趕佛陀,他要趕快回去跟他太太梳頭髮,就追得很快,但是佛陀就跑得更快,結果就把他帶到僧團去了。

帶到僧團去以後,叫那個舍利弗尊者就把他給剃了。難陀尊者說,哥哥,我是拿飯給你,你怎麼把我給剃了呢?沒辦法就待在僧團。待在僧團大概他的發心不是真的想修行了,但沒辦法了,已經被這樣子了。所以他待在僧團裡面,一方面也隨大家修行,一方面也想著他家裡面的老婆,也是跟我們一樣,兩種力量。

後來發生什麼事情呢?後來有一天,佛陀就用神通力說,難陀尊者來,我帶你去看兩個地方。他用神通力先把難陀尊者帶到忉利天去,看到很多美女。佛陀就問難陀尊者,你看這些美女跟你老婆比起來怎麼樣?他說跟我老婆比起來,我老婆就像獼猴一樣,像猴子。你說這天人,她世間上第一美女,跟天人比起來,跟猴子一樣。他說,你看,難陀,你看那個宮殿,這樣的美麗莊嚴,那麼多美女在那個地方佈置宮殿,你問問看她們在忙什麼事情?他就跑過去,他說,你們在幹什麼?她說:你不知道?難陀尊者出家以後如法地持戒修行,他死了以後當我們的主子,當我們的主人,我們來侍奉他的。難陀尊者說:我就是了。她說,不行不行,你現在是人的果報,你死了以後才可以過來。至少他心中有所希望了。

佛陀就把這滿心歡喜的難陀尊者又帶到一個地方去,那個地方叫做地獄。那個地獄的獄卒啊,準備要生火,把那個油啊,把它燒熱。佛陀說,你問問看,這到底怎麼回事?難陀尊者說,你們幹什麼呢?他說,我們準備要起火了,這個難陀尊者如法持戒又打妄想,他到天上享受快樂,享受完了以後就到我們這個地方,刀山油鍋侍候。難陀尊者看到這兩種未來的果報以後,回去就老實了。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他就不再產生貪愛的心,所以這個刀山油鍋就消失掉了。改變我們的心態,我講過,只有跟自己溝通,你要用智慧跟自己溝通,勉強沒有用,完全沒有用。但事實上,我們一般人要真正達到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心歸命,不容易。我們一般都是夾帶妄想來皈依,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強調禪淨雙修的理由。要把妄想處理掉,就是你吃一帖藥不夠,多一個複方、助行。

如果你善根深厚,如果你煩惱相對淡薄,你本來早就該往生了,你今生是有點冤枉,那你一帖藥可能夠了。如果你正常人的話,大概是兩帖藥,你本身生長在末法時代就是煩惱重。所以,現在就是說,你現在你看你的內心世界,哪一個勢力強大,你大概知道來生去哪裡了,真的,你看看你的內心世界,一切唯心造,外境是內心變現出來的。

我們現在有兩塊因緣:第一個是籬笆以外的,充滿了水果,這個水果不吃也罷,外在的因緣;第二個是籬笆以內的很多田地、很多種子,你要注意哪些種子即將要發芽了,要注意了,你在死亡到來之前你都還有機會改變,想辦法讓那些會引生痛苦的種子讓它枯萎掉,想辦法讓那些往生的種子增長廣大。

調整心態,用什麼方法調整?如理思維。你看佛陀告訴我們怎麼思維:你看難陀尊者,他好樂諸天的果報,佛陀也沒有反對,但是佛陀帶他把諸天看完以後,馬上帶他到刀山油鍋,他馬上就不要了。所以,當你想到來生快樂的時候,請你把第三生也想進去,這樣懂嗎?

我舉個例子。

如果要征一個義工,我明天給你很大的快樂,給你做一個宮殿,第三天讓你在油鍋裡面炸一下,同意的舉手。你們都沒有人同意,但事實上,我們心中有這個期待。你看,人是矛盾的,你問他說同意嗎,他不同意,但是他心中照打這個妄想,人還是往這個方向在走,這就是盲點嘛。把話講清楚,看有沒有人自願,沒有人要自願。但是如果不把話講清楚,你一定打這個妄想,你還是往這個方向在走,第二生快樂,第三生痛苦。

所以,你對治你的心你要有方法,我們的心就像小孩一樣,你要有方法去跟他溝通,就是說,好,你喜歡第二生的快樂,那請你也想一想,快樂以後呢?第三生呢?當你把第二生、第三生加在一起的時候,你就不敢打妄想了,自然消失掉了。用智慧化解問題,就是這樣子的。那麼這個地方,我們淨土宗特別要注意第一塊,思惟生死的過患,就是你一旦嘗受快樂,你勢必要付出代價。

好,我們看下一段。那麼,發菩提心有總相發心跟別相發心,這兩個部分。先看總相,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眾生無邊誓願度,依苦諦而發,煩惱無盡誓願斷,依集諦而發,悲增上菩薩;法門無量誓願學,依道諦而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依滅諦而發,智增上菩薩。

發菩提心,他所緣的真理是根據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的配對正好是苦集道滅。那麼,一般來說,依止眾生來發心的,他是屬於悲增上菩薩,依止佛道的功德而發的,就是說你為什麼發菩提心呢?因為我好樂佛道的功德,這種人偏重在智增上菩薩。

悲增上菩薩,如果他是因為眾生的苦而發心的人,他會花很多時間去跟眾生接觸,做義工了,幫助眾生了,但是他相對呢,在佛堂做的功課相對少,因為他對佛道的所緣境相對好樂心薄弱。那麼這種人一般來說,先成就福報,再成就聖道。但是這種人有一個問題,容易退轉。佛陀說容易退轉就是講悲增上菩薩,容易退轉,他生命容易出現問題。那麼,智增上菩薩是相對理智,他是在生命當中,他認為要先完成上求佛道,然後有本事了,再度化眾生。智增上菩薩他會在生命當中先花很多時間在佛堂用功,跟佛道結緣,他會把度化眾生放在後半段。這個沒有標準答案,我們不說誰好誰壞,這個是人生的選擇。

不過淨土宗是智增上菩薩,你可以看得出來,他是先到淨土去成就佛道,再回入娑婆度有情。所以你看看淨土宗的祖師你會發覺,尤其是越後面的祖師,蕅益大師、徹悟禪師、省庵大師乃至於印光大師,他們都告訴淨土宗人四個字——少管閑事,有沒有?因為你智增上菩薩你管閑事你就沒有時間,悲增上菩薩他會比較入世,因為他的目的就是求增上生。悲增上菩薩很重視環保,你別把我地球搞髒了,我來生還要用的了,對不對?你們淨土宗的人都要走了,我們還要留下來打拼。所以,這個沒有對錯,沒有對錯。但是淨土宗人的確比較少事,因為他要處理生死問題,他相對攝心。你不能說他不發心,他把度化眾生安排在下一個階段,也沒有錯嘛!你先度化眾生再成就佛道也是你的選擇嘛。

我認為佛教徒,悲增上菩薩、智增上菩薩,都要互相尊重,因為這難道不是你的選擇,你自己選擇的嗎?那麼淨土宗也是我們選擇的嘛。這兩個都是佛說的了,你先完成上求佛道再度化眾生,還是你先下化眾生再圓成佛道,這個沒有對錯嘛,是不是?但是你做什麼就要像什麼嘛,他做好本分,他智增上,他就先都攝六根,先拼往生,再回入娑婆,他的功能就大了。就好像說,你看,有些人他讀完大學就想入社會,他慈悲心太重;有些人說不著急,我把博士拿到以後,我雖然這段時間去讀書沒有度化眾生,但是我以後的功能更大。

所以,這個就是菩提心,如果你的所緣境是以眾生相為所緣境的,你是屬於悲增上,你是以佛道為所緣境的,就是智增上,就如此而已。

我們再看第二個,別相發心,前面是總相,緣眾生、緣佛道,這是一個大綱,那麼細節,我們看這個七重因果,跟自他交換,這兩個都是從悲增上開出來的,我們也應該隨學,我們心態上要隨學。

依阿底峽尊者七重因果,那麼這個菩薩的菩提心是有七個次第:

第一個,知母。如實的了知一切的有情眾生都做過我的母親,所以我們跟眾生的定位是母子的關係。那麼我們憶念這個眾生過去做我母親的時候給我種種的恩惠,等同我現在的母親,我現在有這個資糧我應該有報恩的心理,那我怎麼報恩呢?

我應該與樂拔苦。我以慈心來給她種種的安樂,包括五欲樂,還有涅槃樂。那麼悲心拔一切的色身跟內心的痛苦,依止這個慈悲心產生一種增上意樂,這個增上意樂就是一種堅定的使命感。那麼為了完成我所有的幫助眾生的使命,我必須要為利有情願成佛。

那麼這個七重因果裡面最為關鍵的、成敗的關鍵,就在這個增上意樂了。就是說,很多人對眾生都有慈悲心,很多慈善機構都有慈悲心,但是,你菩薩呢,你必須把它當作一種使命感,舍我其誰,這是堅定的一種願力。我們說過,慈善機構它不一定有願力,它不一定有一種智慧的引導,但是菩薩道他是一定要有願力的,因為他求增上意樂,他有一種堅定的決心。

我們看丁二的自他交換。自他交換就理觀的成份多了,七重因果比較偏重事相的,感性的,自他交換就比較理性了,就把自己的心跟眾生的心兩個對調一下。

我們這個地方有三段,先看第一小段:

自他於苦皆不欲,願得安樂此心同,他之求樂亦如我,自他等視求加持。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在修慈悲心之前,首先要消除一個重大的盲點,就是我們跟眾生是沒有差別的。我們一般人總是覺得我是與眾不同的,一般人。你看你,你跟人家合照的時候,你第一個會看誰?先看自己,對不對?這就是盲點了。所以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是與眾不同的,其實,你跟眾生沒有什麼差別的,你是眾生,他也是眾生啊。所以自他與苦皆不欲,就是說我們自己不喜歡痛苦,由此類推,眾生也不喜歡痛苦。所以每一個有情眾生,上至天上的飛鳥,下至地上的螞蟻,想要追求安樂,這個是相同的。所以他想追求快樂的心情,跟我是一樣的,這個首先我們要得到第一個認識,一切有情都想離苦得樂,不管他是現出什麼樣的相狀,心情沒有差別。這第一個,再看第二個。

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交換求加持。

好,這個地方說明我們開始這個是關鍵了,我們改變我們過去的想法。前面是平等觀,這個地方就不平等了,我們生命會有很多的付出,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選擇為我自己付出,我把精神體力用來讓自己快樂,因為我想追求快樂嘛;第二個,我讓無量無邊的有情快樂,這是第二個選擇。就是說,我想快樂,每一個有情都想快樂,每一個人對快樂的需求是沒有差別的。那身為一個菩薩呢,我有兩個選擇,我到底是要把生命的所有的付出是追求自己的快樂呢,還是為了追求眾生的快樂?

這個地方就做出選擇了,我們看:假設我們今天把所有的生命的付出用來追求自己的快樂,就創造了一切的痛苦,因為這個就是增長我執,我們會把自己的自我意識抬高了。那麼假設我們把生命的付出,我們用來利益有情,那麼這樣子呢,就創造了無量無邊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種種的善根。所以身為一個有情眾生跟佛陀,最大的差別就是從這個地方差別出來了,所以自他交換求加持。也就是說,無量劫來我們曾經做了很多的善事,我們也曾經佈施,也曾經持戒,但是我們現在還是這副德性,那麼佛陀也曾經佈施,也曾經持戒,他成佛了,那麼為什麼呢?

因為他的心態跟我們的心態不一樣,他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佈施,他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持戒,所以他成佛了。所以,我們為了保護我們自己,結果我們真的受益嗎?也沒有啊,對不對?你看我們,我們生生世世都在保護自己,對不對?當你變成一隻螞蟻的時候,你也保護自己。當我們變成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也保護自己,但是,結果我們真的保護自己了嗎?沒有,我們把自己弄得越來越卑賤,越來越痛苦,這個概念很重要。我們越保護自己,把我們弄得越痛苦。如果我們改變一個心態,我們是不是有可能向佛陀學習?佛陀為了保護一切有情去做事情,結果他變成了大自在的萬德莊嚴的佛陀。

所以我們過去的思考模式是不是出錯了?

你看我們無量劫來哪一個生命我們不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活,結果我們現在什麼都沒有;佛陀犧牲了自己,成就了眾生,結果他成佛了。所以我們的思考模式出錯了,這就是我們為什麼這個善業進入到我們的心中轉化成一種痛苦的果報,為什麼佛陀的善業進入心中變成萬德莊嚴,這就是所謂的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交換求加持,希望佛菩薩給我加持,讓我改變我的心態。

好,看第三段。

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如風去來行取舍,由此發心求加持。

那麼我希望把我的善業跟我的快樂,種種的因,善業是因,快樂是果,把我這種可愛的因果,我使令一切眾生的痛苦消失,那麼我接受眾生的痛苦,我釋放我的快樂,就好像風來取舍,我們取眾生的苦,來自己承當,那麼讓眾生得到快樂,由此發心求加持。

所以他這個菩提心的思想正如懺公師父一再強調的,就是這個菩提心的修學,他說出了一個下手處,就是學吃虧。這個是很重要的思想。我們一般人都喜歡佔便宜,我希望付出得少,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說我今生我的工作量越少越好,但是我得到的快樂是很多的。但是這個地方,有個問題就是說,你想想看,如果你今生付出很少,你快樂很多,那這快樂從哪裡來?你前生修來的。所以你今生是在耗損你的福報,你今生一路走來是在耗損福報。那麼學吃虧就不同了,你在集積福報,你付出的很多,你得到的很少,你人生是在進步了。所以在這個地方就是說,他為什麼是自他交換呢?就是培養一種學吃虧的心態。我們付出很多,那麼我們得到的少,那麼這個落差呢,就把它保存起來了,我們的功德增上就在這裡增上了。

好,那麼這個地方當然是偏重在悲增上菩薩,他緣眾生的苦,那麼產生一種交換,講究一種珍惜的心情。所以,他的菩提心,他是先處理我們的地雷,先觀察苦諦,拔出我們對三界的貪愛。所以,他菩提心先修出離心,拔出我們無量劫來對三界生死的貪愛,這是第一件事情,然後把這種煩惱調伏以後再生大悲心。

這兩個工作,一個出離心,一個大悲心,結合起來就是菩提心。好,我們課程先上到這,回答幾個問題。

問:在念佛的時候一直用法師所教授的方法,創造念佛的音聲再聽回去,但是我每一句佛號都必須要觀想阿彌陀佛的容貌,觀想佛陀的眼睛、鼻子、嘴巴,這樣我才能專注,否則的話我的心就會想別的事情,請法師開示這樣念佛方法是否正確?

答:這方法不正確!你要聽聲音,而不是觀想。你剛開始你不要怕妄想,你不要因為妄想多,而改變你的方法,你應該面對妄想。當然你最好有點理觀了,你觀想妄想本來就沒有,這個妄想啊,它勢力很大,你先把它那個根拔掉。諸位你們知道妄想為什麼那麼大的勢力,你知道嗎?為什麼它告訴你說,你要去吃什麼東西,你就一定要聽它的,你知道妄想勢力為什麼那麼大,諸位知道嗎?

對啊!因為你給它力量,對啊!

妄想是沒有根的,妄想的力量是你給它的呢,你說了算,你現在搞得自己很被動啊。你看看,你不隨順它,你看它一次兩次就沒有勢力了,你試試看。我們現在本來是主人,弄到自己變成好像是快要被妄想趕出去一樣,我們現在被妄想逼得都走頭無路了。其實你現在就站穩腳步,我真如本性說了算,我不隨它轉。

所以妄想,你要觀想,妄想最怕你迴光返照,它只會用假相來欺騙我們。妄想在《楞嚴經》裡面,你只要問一句話就好: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就完了!它沒有根嘛,要不然怎麼叫虛妄的想像呢,它是一種虛妄的想像啊。所以,你對治妄想你要用正確的方法,你不要自已創造一個不正確的方法去對治妄想,這樣不對哦。

你觀想佛陀的嘴巴,你就創造一個妄想出來,不對哦。聽聲音就只有聲音,如果你覺得聽聲音不夠,你可以做理觀。你可以觀想一下:我本來沒有妄想,我幹嘛跟著你走,然後,妄想的勢力就慢慢薄弱了,然後,你再堅持佛號,觀想我是業障凡夫,我離開這個佛號我就完了,假想你跟他皈依,慢慢慢慢的,妄想就凋零了。

妄想它最怕的是第一個理觀的思惟,第二個你的堅持。你堅持佛號,你一定要堅持,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所以你的方法要正確。

問:怎樣去控制打坐時候的氣動?

答:你要告訴你自己,不要動,不要太隨順它。這個你如果說,你能控制得住就控制,控制不住就別管它,別管它,讓它自己去動,它會自我調整。它這個氣脈啊,在調整你的身體。

問:弟子已經念佛多年,已能無念而念。猶有人對我說,他夢見我生在天道裡,弟子很害怕,因為弟子只想求生淨土而不是天道,怎麼辦?

答:其實你不用害怕了,你看你的心情啊,他夢到什麼是他的事情,人生是你說的算呀。那他如果夢到你到淨土去,你就到淨土去了?你如果有生天的想法,你就自己調整了;如果你沒有生天的想法,別人夢到什麼跟你沒關係了。所以你自己的心態是最重要的。

問:請問師父,修淨土的行者做禪修以佛號對所觀境以外,是否有也應該以身、受、心、法當所緣境?如果可以,那麼跟小乘的四念處的行者有什麼區別?

答:小乘修四念處,他是以它為究竟,我們是拿它當作工具,一時的對治。這樣講好了,目標不一樣。他修四念處他是要趨向偏空涅槃,我們修四念處我們是想往生淨土,動機不同,結果不同。同樣的方法,那麼因為心態、目標的不同,操作起來結果就不一樣。

問:弟子剛受了菩薩戒,不小心在無意中說了妄語,請師父給我作重受或者懺悔。

答:如果你講的是小妄語,那就不一定要重受了,懺悔就好,應該有懺悔方法的。

問:又食物當中常常不自覺吃了雞蛋,又吃肉邊菜。

答:哦,吃肉邊菜不好喔,吃久了,吃菜就變成肉。吃肉是很嚴重的,這個要小心哦。所有的業,淨土宗,殺業最可怕,它不會放過你的。你看印光大師說,他說你不管有沒有受菩薩戒,吃素,他把吃素當作根本重戒。如果你希望你臨終的時候,不要太多人來障礙你,我建議你真的吃素,如果你真的願我臨終無障礙。尤其咱們中國人什麼都吃,天上飛的、地下跑的、四隻腳的,都吃。這個吃素更重要,我覺得中國人吃素更重要。所以你不吃素,你吃眾生的肉,在《楞嚴經》說,它覺得你吃眾生肉有兩種情況,兩種情況。

你會說不是我殺的,如果是你殺的,那你兩個問題:命債、肉債,兩個都有。如果不是你殺的,你欠它肉債。即便它不是因你而死,它也沒有說把肉給你吃了,對不對?所以你殺它,再吃它的肉,你欠它兩個東西,命債、肉債,你就很難跑掉了。那麼你如果沒有殺它,你起碼欠它肉債。

為什麼吃素那麼重要?因為你一天要吃三餐,這個累積的業力太強,這個業一天要造三次。所以我希望你想一想,你有需要把自己臨終弄得這麼多複雜的障礙嗎?所以這個眾生肉不能吃啊,不能吃喔。

問:如果已知道身體已經敗壞嚴重,雖不是立即會死亡,但想求往生,開始不進食,不看醫生,算自殺行為嗎?

答:這個不構成自殺。當然有一個條件,就是說,醫生判定已經醫療無效了。你可以選擇不吃東西,你也可以選擇不插管,因為我可以不救拔我自己,但是這個不算殺生,這個叫做順其自然。殺生就是說你用一個外力,比方說你吃藥,比方說你打什麼針,讓身體提前結束,這叫做殺生,但是我什麼都沒有做,這個不能講殺生,而淨土宗本來也是這樣子,你本來也就不能夠。當然你要看情況了,你得小病就在那個地方等死也不行了。就是說醫生的判定,已經醫療無效了,這個要做好準備了,醫生說的,不是我們說的,醫生說醫療無效了。

問:請問師父,懺悔不要在臨終那一刻,那麼阿闍世王的懺悔在臨終之前的那一刻,怎麼解釋?

答:阿闍世王是在臨終之前懺悔,但不是在臨終那一剎那。他在死亡之前來懺悔的。因為阿闍世王不是跟那個提婆達多嗎,兩個結合起來嘛。阿闍世王謀害父親做新王,提婆達多謀害佛陀做新佛,兩個人都造了五逆罪。臨終的時候,臨終關懷是這樣,如果你是修淨土的,那我們就讓你憶念佛陀;如果他不是修淨土的,就憶念善業,隨善業往生善處。讓他把他的善的這一塊調動起來,因為他憶念他的善業,他就容易產生善念。

所以臨終開導就是說,他如果修淨土的,那你二話不說,讓他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把佛號提起來;如果他根本不想求生淨土,那你就把他過去所造的善事,重複告訴他一下,讓他憶念善業也可以。但臨終的時候,不能憶念自己的罪業,這樣子容易墮落。所以臨終的時候,要做正面的思考,很重要哦。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內心的中道

中道二字,並不是指我們的身和語,而是心。當我們不喜...

妙湛老和尚法語開示集

1、勿忘世上苦人多。 2、於平常處見禪境。 3、為人要真...

四種惡法能夠令菩薩忘失菩提心

什麼樣的情況會導致曾經發過菩提心又忘了、失去這個菩...

不讀誦經典就一門深入的話,是非常危險的

問: 末法時代眾生,以障深慧淺為主要特徵,不知一門...

修行人每天有幾件事不能忘記

做為一個修行人,每天有幾件事不能忘記,就是佛教講的...

幹任何事,決心和長遠心很重要

今天我聽到這樣的言論:我們到這裡參加打七是來種善根...

印光大師嘉言錄--示修持方法

甲、示念佛方法 ● 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以信...

大安法師:發菩提心過程當中八個「勿」

【惟願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往生之要關,念佛之妙訣,就在此字

示施聖藏居士 我佛教化眾生。雖法門無量。要而言之。先...

【推薦】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社會上還有一種說法: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種說...

四季都喝什麼茶

茶,是一種健身益體、老少皆宜的優良天然保健飲料。祖...

學佛證道之人必須具備這三點

【原文】 學道一要真為生死,二要具足剛骨,三要開見識...

保持一顆自在的心

作為出家人,有時候為了弘法,常常奔波,迎來送往,電...

討好的話不一定是好話

幾乎每個人都喜歡聽讚美的話,例如,做太太的很喜歡先...

末世眾生仗自力斷惑證真,甚難甚難

原文: 接手書,知居士有向上志。然未知法門所以,及與...

明白佛法的人會謹慎言說舉止

明白佛法的人會謹慎言說舉止,害怕造惡因、誤導人,故...

唯識五重觀

再介紹唯識的觀法:唯識五重觀。怕初聽同學不了解,我...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本經的修行重點在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它是一種...

聊天談八卦是造口業嗎

問: 請問上班如果和同事們聊天談八卦,說人家閑話、...

居士如何如律如法護持三寶

問: 請教法師,居士如何如律如法護持三寶? 宏海法師...

五蓋四障與八尋思

菩薩四十六輕戒之三十七於他有苦不為拔 《集頌》:疾病...

修行錯誤比沒有修行更糟糕

佛陀出世之前,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他們也都發心很圓...

印光大師嘉言錄--勉居心誠敬

● 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

佛像缺損還能繼續供養​嗎

問: 請問法師,弟子二十多年前請的一尊白衣滴水觀音,...

【佛教詞典】半斤八兩

(雜語)言輕重相等也。五燈會元曰:秤頭半斤,秤尾八...

【佛教詞典】斷肉

梵語 mājsa-bhaksana-vinivrtta。即禁斷肉食。依小乘...

【視頻】宏海法師《正法眼藏之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宏海法師《正法眼藏之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視頻】妙境法師《很多的煩惱都是由分別而來》

妙境法師《很多的煩惱都是由分別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