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歷代宗門大德開示觀心法要

2021/07/18  大字體  護眼色

歷代宗門大德開示觀心法要

五祖弘忍大師開示觀心

五祖弘忍大師開示觀心,曰:「會是信心具足志願成就緩緩靜心。更重教汝。好自閑靜身心。一切無所攀緣。端坐正念善調氣息。懲其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好好如如穩看看熟則了見此心識流動。猶如水流陽焰曄曄不住。既見此識時唯是不內不外。緩緩如如穩看看熟則返覆銷融虛凝湛住。其此流動之識颯然自滅。滅此識者乃是滅十地菩薩眾中障惑。此識滅已其心即虛凝寂淡泊皎潔泰然。」

大慧宗杲禪師開示觀心

大慧宗杲禪師在答李郎中說:「欲妙喜因書指示徑要處,只這求指示徑要底一念,早是刺頭入膠盆了也,不可更向雪上加霜。雖然有問不可無答,請左右,都將平昔或自看經教話頭、或因人舉覺指示得滋味歡喜處,一時放下依前百不知百不會如三歲孩兒相似,有性識而未行,卻向未起求徑要底一念子前頭看,看來看去,覺得轉沒巴鼻,方寸轉不寧怗時,不得放緩,這裡是坐斷千聖頂額處。往往學道人,多向這裡打退了。左右若信得及,只向未起求徑要指示一念前看,看來看去,忽然睡夢覺,不是差事,此是妙喜(大手:妙喜即大慧宗杲)平昔做底得力工夫。」

黃龍禪師開示觀心

諸上座,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爾諸人要參禪麼,須是放下著。放下個甚麼?放下個四大五蘊,放下無量劫來許多業識。向自己腳跟下,推窮看,是甚麼道理?推來推去,忽然心華髮明,照十方剎。可謂得之於心,應之於手。便能變大地作黃金,攪長河為酥酪。豈不暢快平生。莫只管冊子上念言念語,討禪討道。禪道不在冊子上。縱饒念得一大藏教,諸子百家,也只是閑言語,臨死之時,總用不著。

月溪禪師開示觀心

大乘用功破無始無明,用六根隨便那一根,但我們南瞻部洲的人 (即是這個地球) ,以眼、耳、意根為利,考察古人用功,用眼、意為多數。如用眼根,眼就不向外看,向內看到清清淨淨的,向見聞覺知裡面來看,看來看去看到山窮水盡,達到黑黑暗暗、一無所有的無明窠臼境界,就是圖表上寫的「無始無明」;臨濟祖師說的「湛湛黑暗深坑,實可怖畏」。這時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因緣時至靂的一聲,無始無明窠臼就會打破,無明一破豁然貫通,徹天徹地的看見本來面目佛性了。

古人云:佛性從內求。千萬無從外求。或者我們沒有時間來內照,眼由他看,耳由他聽,意由他想,但是於其中要執持一個念頭下疑情:我們的佛性究竟在甚麼地方?被無始無明遮障,向無始無明還本來佛性。不論何時何地、閑著、忙著,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寶珠必定要將他獲著一樣。如是觀照,機緣一到,靂的一聲也可以見佛性。如能照此修行,豁然貫通見本來佛性,到此時本來佛性是法身,見聞覺知智是報身,六根行是應身,名為一體三身。

古人云:見性後就算是到家了以後就不用功修。

虛雲老和尚開示觀心

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誰?有的看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的本來面目?晚近諸方多用看念佛是誰這一話頭。其實都是一樣,都很平常,並無奇特。如果你要說看念經的是誰?看持咒的是誰?看拜佛的是誰?看吃飯的是誰?看穿衣的是誰?看走路的是誰?看睡覺的是誰?都是一個樣。誰字下的答案,就是心。

話從心起,心是話之頭;念從心起,心是念之頭;萬法皆從心起,心是萬法之頭。其實話頭,即是念頭。念之前頭,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話頭。由此你我知道,看話頭就是觀心。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觀心;性即是心,「反聞聞自性」即是反觀觀自心;「圓照清淨覺相」,清淨覺相即是心,照即是觀;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觀佛,觀佛即是觀。所以說,看話頭,或者是說看念佛是誰?就是觀心。

什麼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是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沉、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

老參的難易如何?所謂老參,是指親見過善知識,用功多年,經過了一番鍛煉,身心純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參上座的難處,就是在此「自在明白」當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寶所。能靜不能動,不能得真實受用,甚至觸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厭宛然,粗細妄想依然牢固。

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頭,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終於不能得果起用。老參上座,知道這個困難,立即提起本參話頭,抖擻精神,於百尺竿頭再邁進若是參禪看話頭,就看念佛是誰?你自己默念幾聲阿彌陀佛,看這念佛的是誰?這一念是從何處起的?當知這一念不是從我口中起的,也不是從我肉身起的。

若是從我身或口起,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猶在,何以不能念了呢?當知此一念是從我心起的。即從心念起處,一覷覷定,驀直看去,如貓捕鼠,全副精神集中於此,沒有二念……行住坐臥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緣時至,觸著碰著,忽然大悟。此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直至無疑之地,如十字街頭見親,得大安樂。

行人都攝六根,從一念始生之處看去,照顧此話頭。看到離念的清淨自心,再綿綿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蘊皆空,身心俱寂,了無一事。從此畫夜六時,行住坐臥,如如不動。日久功深,見性成佛,苦厄度盡。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開悟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

禪宗對六識空性的體證

六識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對境所產生的六種認知作用,...

調心之道,離不了心學

目前,整個社會最大問題就是人的心態失衡,並且到了危...

極樂世界是物質世界還是心靈世界

可能我們學哲學,往往他就把它分成二分法,或者是唯物...

打坐不是參禪

慧能禪師見弟子整天打坐,便問道:你為什麼終日打坐呢...

一切向上看,切莫學下流

多年前,某晚報曾出了一個題目,公開徵求答案,題目是...

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

【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 所謂生活禪,即將禪的精神、...

聖嚴法師《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安心?》

曾經有一位居士問我: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都很快,在日常...

【大藏經】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

【大藏經】梵網經

梵網經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窮於玄原之境...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大藏經】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舍...

隨緣度日和事業追求是不是矛盾

問: 有一事疑惑,請求法師開示。之前聽您說過隨緣度日...

精神生活比物質生活更為重要

人生的需求可以分為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二者必須兼顧...

不知最親切

有時候出去旅行,一兩個月的時間沒有看電視、沒有聽廣...

在家如何修行才最高效

我們在家居士為了生活,還得有個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

用大悲水治癒重症糖尿病

民國五十年(公元 1939年),餘患中風,左半身不遂,住...

淨界法師:八識規矩頌

前面的《百法明門論》,它是廣泛地探討一切法的別相跟...

供燈的四種清淨功德

燈是佛教中的六種供養具之一。燈在佛教中代表智慧,因...

居士怎樣如法修行

一天我和一位居士的父親閑聊。當談到居士時,這位父親...

吃虧是一種智慧

吃虧是福是鄭板橋流傳下來的一句至理名言,經過漫長時...

念佛可以懺除我們的三障

宿障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這三障,障礙著我們讓我們...

【推薦】花錢還需要有智慧

如果說賺錢體現了一個人的福報,那麼,如何使用,卻反...

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

萬事萬物各有因緣,互相資助,一體不能分開;因緣又是...

窮人也會過得很快樂嗎

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在海灘上相遇了,富人問窮人:你在...

【推薦】楞嚴咒的六大妙用

一、除障 至心持楞嚴咒不用再去執著所謂的冤親債主了,...

【推薦】為什麼一個人會有造業的傾向

由此遍計,能遍計度。 由於整個遍計執的名言、相貌、執...

心念紛飛,當作何方便

或問心念紛飛,當作何方便?予曰:佛言心者,制之一處...

【佛教詞典】奉持戒律

濟緣記·釋疏序:「言憶念者,謂毗尼立法,慇勤囑累,...

【佛教詞典】有慧

【有慧】 p0539   瑜伽九十七卷二十二頁云:通達諦故...

【視頻】淨界法師《釋提桓因的五衰相現》

淨界法師《釋提桓因的五衰相現》

【視頻】大安法師《名號具萬德》

大安法師《名號具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