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歷代宗門大德開示觀心法要

2021/07/1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歷代宗門大德開示觀心法要

五祖弘忍大師開示觀心

五祖弘忍大師開示觀心,曰:「會是信心具足志願成就緩緩靜心。更重教汝。好自閑靜身心。一切無所攀緣。端坐正念善調氣息。懲其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好好如如穩看看熟則了見此心識流動。猶如水流陽焰曄曄不住。既見此識時唯是不內不外。緩緩如如穩看看熟則返覆銷融虛凝湛住。其此流動之識颯然自滅。滅此識者乃是滅十地菩薩眾中障惑。此識滅已其心即虛凝寂淡泊皎潔泰然。」

大慧宗杲禪師開示觀心

大慧宗杲禪師在答李郎中說:「欲妙喜因書指示徑要處,只這求指示徑要底一念,早是刺頭入膠盆了也,不可更向雪上加霜。雖然有問不可無答,請左右,都將平昔或自看經教話頭、或因人舉覺指示得滋味歡喜處,一時放下依前百不知百不會如三歲孩兒相似,有性識而未行,卻向未起求徑要底一念子前頭看,看來看去,覺得轉沒巴鼻,方寸轉不寧怗時,不得放緩,這裡是坐斷千聖頂額處。往往學道人,多向這裡打退了。左右若信得及,只向未起求徑要指示一念前看,看來看去,忽然睡夢覺,不是差事,此是妙喜(大手:妙喜即大慧宗杲)平昔做底得力工夫。」

黃龍禪師開示觀心

諸上座,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爾諸人要參禪麼,須是放下著。放下個甚麼?放下個四大五蘊,放下無量劫來許多業識。向自己腳跟下,推窮看,是甚麼道理?推來推去,忽然心華髮明,照十方剎。可謂得之於心,應之於手。便能變大地作黃金,攪長河為酥酪。豈不暢快平生。莫只管冊子上念言念語,討禪討道。禪道不在冊子上。縱饒念得一大藏教,諸子百家,也只是閑言語,臨死之時,總用不著。

月溪禪師開示觀心

大乘用功破無始無明,用六根隨便那一根,但我們南瞻部洲的人 (即是這個地球) ,以眼、耳、意根為利,考察古人用功,用眼、意為多數。如用眼根,眼就不向外看,向內看到清清淨淨的,向見聞覺知裡面來看,看來看去看到山窮水盡,達到黑黑暗暗、一無所有的無明窠臼境界,就是圖表上寫的「無始無明」;臨濟祖師說的「湛湛黑暗深坑,實可怖畏」。這時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因緣時至靂的一聲,無始無明窠臼就會打破,無明一破豁然貫通,徹天徹地的看見本來面目佛性了。

古人云:佛性從內求。千萬無從外求。或者我們沒有時間來內照,眼由他看,耳由他聽,意由他想,但是於其中要執持一個念頭下疑情:我們的佛性究竟在甚麼地方?被無始無明遮障,向無始無明還本來佛性。不論何時何地、閑著、忙著,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寶珠必定要將他獲著一樣。如是觀照,機緣一到,靂的一聲也可以見佛性。如能照此修行,豁然貫通見本來佛性,到此時本來佛性是法身,見聞覺知智是報身,六根行是應身,名為一體三身。

古人云:見性後就算是到家了以後就不用功修。

虛雲老和尚開示觀心

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誰?有的看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的本來面目?晚近諸方多用看念佛是誰這一話頭。其實都是一樣,都很平常,並無奇特。如果你要說看念經的是誰?看持咒的是誰?看拜佛的是誰?看吃飯的是誰?看穿衣的是誰?看走路的是誰?看睡覺的是誰?都是一個樣。誰字下的答案,就是心。

話從心起,心是話之頭;念從心起,心是念之頭;萬法皆從心起,心是萬法之頭。其實話頭,即是念頭。念之前頭,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話頭。由此你我知道,看話頭就是觀心。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觀心;性即是心,「反聞聞自性」即是反觀觀自心;「圓照清淨覺相」,清淨覺相即是心,照即是觀;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觀佛,觀佛即是觀。所以說,看話頭,或者是說看念佛是誰?就是觀心。

什麼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是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沉、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

老參的難易如何?所謂老參,是指親見過善知識,用功多年,經過了一番鍛煉,身心純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參上座的難處,就是在此「自在明白」當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寶所。能靜不能動,不能得真實受用,甚至觸境生情,取捨如故,欣厭宛然,粗細妄想依然牢固。

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頭,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終於不能得果起用。老參上座,知道這個困難,立即提起本參話頭,抖擻精神,於百尺竿頭再邁進若是參禪看話頭,就看念佛是誰?你自己默念幾聲阿彌陀佛,看這念佛的是誰?這一念是從何處起的?當知這一念不是從我口中起的,也不是從我肉身起的。

若是從我身或口起,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猶在,何以不能念了呢?當知此一念是從我心起的。即從心念起處,一覷覷定,驀直看去,如貓捕鼠,全副精神集中於此,沒有二念……行住坐臥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緣時至,觸著碰著,忽然大悟。此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直至無疑之地,如十字街頭見親,得大安樂。

行人都攝六根,從一念始生之處看去,照顧此話頭。看到離念的清淨自心,再綿綿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蘊皆空,身心俱寂,了無一事。從此畫夜六時,行住坐臥,如如不動。日久功深,見性成佛,苦厄度盡。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前六識的明瞭功能是怎麼產生的呢

先看阿難尊者他執著中間的相貌。我們看經文: 阿難言:...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

三界熱惱,猶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長苦。欲免輪迴,...

用功人有兩種難易

用功人有兩種難易:(一)初用功的難易,(二)老用功...

心正一切正,心邪一切邪

《法句經》中有兩個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個小...

本既無迷,悟亦不立

問:如何是修道? 師云: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

禪在當下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叫禪在當下。要講這個題目,首先我想...

一個人有所住,就被它所轉,就被它所繫縛

你看我們有住的時候,我們感到不安,為什麼不安?因為...

莫教錯過眼前事,無限春光不再來

初做功夫,於行住坐臥四威儀內,遇境生疑、逢緣理會處...

【大藏經】【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大藏經】【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大藏經】【註音版】供燈儀軌

供燈儀軌...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超度常識問答簡選

問:念經何以能超度餓鬼。 答:仗念經力,感發餓鬼善...

惡所作業,追悔為性,障止為業

言惡作者,惡所作業,追悔為性。障止為業。此即於果假...

【推薦】老去,其實很殘酷

有因緣去福利院看望了那裡的老人。 大家都要老,但是,...

眾生最大的也是最難斷的貪

柏林禪寺在唐朝出過一個偉大的禪師趙州從諗禪師,他的...

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我想,我們讀《阿彌陀經》,有兩句話是非常重要的,是...

印光大師:親屬不信佛、不如法怎麼辦

彼等不能如法,一須以言勸諭,二須於佛前代為懺悔,祈...

持咒常識問答簡選

問:持誦神咒,有人說不宜在家念。如白衣咒大悲咒之類...

【佛學漫畫】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陀羅尼的故事...

給每個人證明自己價值的機會

朋友去遠方,把他在山中的庭院交給我留守。朋友是個勤...

五祖弘忍大師的轉世輪迴

五祖弘忍大師,俗姓周,蘄州黃梅人。據《五燈會元》卷...

何謂「檀越」

人們遊覽寺院時,常會在一些石碑的碑文上,看到檀越二...

紀念本煥長老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好好修行

眼裡要有大眾的影子,耳裡要有大眾的聲音,心裡要有大...

學佛人的五種種性

在唯識學,它把我們每一個人--學佛人,分成五種種性:...

淨土教起之十因

別則專就此經,復有十義:一、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

汝應於自己作病人想

《華嚴經》裡面講到說,善男子,汝應於自己作病人想,...

開悟和沒開悟的人心境之區別

原文: 所言念佛三昧,說之似易,得之實難,但當攝心切...

【佛教詞典】隨形好

(術語)佛身先具幾多大人之相,隨其相一一復有幾許之...

【佛教詞典】式叉摩那應學十八法

行事鈔·尼眾別行篇:「僧祇雲,應學十八法:一、在大...

【視頻】了法大和尚《心經的般若正觀》

了法大和尚《心經的般若正觀》

【視頻】慧律法師《莫浪費生命在與生死無關的事情上》

慧律法師《莫浪費生命在與生死無關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