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是心從本以來,不生不起性常清淨

永明延壽大師  2020/06/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是心從本以來,不生不起性常清淨

《持世經》云:「菩薩觀心,心中無心相。是心從本以來,不生不起,性常清淨。客塵煩惱染,故有分別。心不知心,亦不見心。何以故?是心空,性自空,故根本無所有。是心無有一定法,定法不可得故。是心無法,若合若散。是心前後際不可得。是心無形,無能見者。心不自見,不知自性。乃至是人爾時不分別是心是非心,但善知心無生相,通達是心無生性。何以故?心無決定性,亦無決定相,乃至不得心垢相,不得心淨相,但知是心,常清淨相。」

《大般若經》云:「於一切法雖無所取,而能成辦一切事業。」釋曰:若了自心,無事不辦。或妄取前境界,卻成內自不足。

所以《金剛三昧經》云:「菩薩觀本性相,謂自滿足。千思萬慮,不益道理,徒為動亂,失本心王。」

《論》釋云:「無量功德,即是一心。一心為主,故名心王。生滅動亂,違此心王,不得還歸,故言失也。」

又心者,統攝諸法,一切最勝,無一法而不攝;王者,統御四海,八表朝宗,無一民而不臣。

故《如幻三昧經》云:「不求諸法,是名己身。」《進趣大乘方便經》云:「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永明延壽大師文章列表

慧律法師《佛教心理學》

諸位同學: 九月十七號郭士范同學要我來跟大家談一談...

我們的眼睛總是在「看」

我們天天學戒律,佛教我們防非止惡。吃飯、穿衣、說話...

有什麼樣的心,就會導致相應的結果

我們每天活在哪裡?其實,並不在我們所以為的現實中,...

觀心是成佛的捷徑,觀心時有十個重點

第二個是重點,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一心即假觀。這...

從妄想躁動歸回於平靜

人常常有一種衝動:我一定要到什麼地方去看看!實際去...

聖嚴法師《打從內心祝福自己、祝福別人》

平安就是最大的幸福,這麼說應該沒有人反對。小自個人...

苦在心上,得在心上出離

我們要想出苦,不是空間處所的改變,苦在心上,得在心...

在盡責中求滿足 在義務中求心安

淨慧老和尚提出的生活禪四個要點發菩提心、樹般若見、...

【大藏經】佛說月光菩薩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與大苾芻眾,而...

【大藏經】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大藏經】【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起瞋恚心,即成就百萬障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九》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爾...

在唐朝,出家是怎樣一種體驗

唐朝是我國佛教繁榮的時期,宏偉的佛教寺院,精湛的佛...

悟公上人:修行直指

佛法難聞,善友難遇,道場難興,人身難得;現在四樣樣...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我們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個例子,...

拔除心中憂愁之刺

古印度時,那羅陀尊者在波羅梨國長者的竹林中修行。當...

不要只講「空」,還要把「有」建立好

在與大家的分享交流中,聽到很多人談到了空,也對空有...

精神生活比物質生活更為重要

人生的需求可以分為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二者必須兼顧...

前念無去,現念無住,後念無來

當我們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迴光返照此心的起心動念,...

《法華經》中的七種比喻

《法華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被佛教界稱為經中之王,...

佛誕節的紀念意義

今天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誕期的紀念日,並且是他的...

轉變嫉妒心的方法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一種自己很難發現的習氣嫉妒心。嫉妒...

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息

《華嚴經兜率偈讚品》: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息。此人...

大悲咒與小悲咒

師正在誦讀一本書的時候,走進一個孩子。 師父,您在...

【推薦】心地行為決定其相貌

譬如慈善有德之人,心地行為,悉皆正大光明,故其相貌...

真正明智的富貴之人

有一天,波斯匿王前往佛陀所在的精舍,頂禮佛陀之後向...

不肯出門的戒嗔

戒嗔還不是和尚的時候,也是生活在山裡,那還是十幾年...

【佛教詞典】加持

梵語 adhisthāna,巴利語 adhitthāna。音譯作地瑟[女...

【佛教詞典】執

【執】 指由虛妄分別之心,對事物或事理固執不捨。又稱...

【視頻】天因法師《牛雲比丘見文殊菩薩的故事》

天因法師《牛雲比丘見文殊菩薩的故事》

【視頻】善導大師水火二河喻

善導大師水火二河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