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蕅益大師法語

宏海法師  2019/06/15  大字體  護眼色

(第三講)

南無阿彌陀佛!各位蓮友晚上好,希望我們能夠隨時保持正念、正知、正見,隨時能夠提起來道心。

今天我們又要做一個開示分享,本人也由衷的高興。可以向大家說個心裡話,對於線上的開示,有一段時間我身心比較累,雖然沒想放棄,至少也生起來了一種疲厭心。現在我又回來了,覺得漸入佳境,也是我們這個道場的加持,所以今晚也非常的隨喜各位。

一直看到大家在群裡面懺悔和迴向,我真的隨喜,也覺得不容易。在現在這樣的時代,本來可以誘人心散亂,使人比較容易被五欲六塵染著的這樣一個所謂的網絡,被我們轉為道場作為道用,真的是非常難得,是我們的共業所感吧!所以請大家也生起歡喜心。此時此刻也請大家開始提起正念,觀想蓮宗第九祖蕅益老人,從極樂世界放光現瑞,給我們開示無上甚深微妙法。

今天晚上我想首先跟大家分享的,是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裡面比較靠前的一段。因為前面一部分都是他老人家當時有時候會懺悔,有時候會結界持咒,比如說多少多少萬,他每次都會一絲不苟,認認真真的去寫一遍願文或者迴向文。只要做一次佛事,他都會認真的去做。從中也可以感覺到這樣的一代祖師是怎麼練成的,他的這種一絲不苟的展現也是菩提心中憐憫眾生的表現。

所以呢,今天首先我們來分享他的一段願文。

「智旭夙造深殃,丁茲末世。雖受戒品,輕犯多端,雖習禪思,粗惑不斷。讀誦大乘,僅開義解。稱念名號,末入三摩。外睹魔黨縱橫,痛心疾首。內見煩惱紛動,愧地慚天。復由惡業,備受病苦。痛娑婆之弊惡,嘆沉溺之無端。由是扶病入山,求哀大士。(《靈峰宗論》卷一之三,九華地藏塔前願文)」

為什麼要先來看這一段呢?這是蕅益大師有一次去朝拜九華山地藏王菩薩肉身塔的時候,寫的一段祈請大士地藏王菩薩加持的祈願文。想想我們現在也會出去遊玩,走走拜拜,很好,也算是個朝山拜海吧,但是心力跟祖師比,可以說確確實實很多時候是不務正業的。

這一段蕅益大師一開始就點自己的法名「智旭」,跪在地藏王菩薩肉身塔前,先把自己的名號報上,然後說「夙造深殃,丁茲末世」。首先是非常慚愧的態度,不像我們一般的凡夫和不明就裡的人,會向外抱怨,或者說自己修行這麼精進,為什麼沒有感應?反而還會有違緣,出來不如意的事。他首先反觀的是自己「夙造深殃」,一切都是自己的事,另外所感的是什麼呢?「丁茲末世」,「丁茲」就是正遇上的意思,正好還生在末法時期,所以頭兩句是徹徹底底的從輪迴、因果的大背景線上向地藏王菩薩懺悔,說這是自業所感、自心所造。

首先懺悔的是「雖受戒品,輕犯多端」。蕅益大師在律宗裡面,也可以算是非常傑出的祖師了,只不過後來他的行重在淨土,所以就偏重列到淨土祖師中了。他對戒律的研究也是非常深入的,在通過對戒律的研究以後,他後來甚至把自己降級,說比丘都不敢當了,只能算一個沙彌,退居為一個沙彌菩薩僧。當然這樣的大師懺悔自己「雖受戒品」,但「輕犯多端」,我們可千萬別認錯了,說哎呀,原來這樣的大祖師都屢屢犯戒。

大家要知道,祖師們對自己的要求很嚴,不是跟眾生比,也不是跟弟子們比,而是跟佛菩薩比的。所以說在戒律微細的開遮持犯上,他是非常清楚的,這種正念到了什麼程度?稍微有一個可能是「輕犯多端」,或者是應當學,或者是由於怎麼樣的時節因緣,他都會感覺自己有所毀犯,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說這是破戒比丘了,人家從根本上就是極其完美,戒律皎若冰霜嘛。所以有一點點的好似飄來的雜質,他都馬上能覺照的出來,來反觀、懺悔,所以到了地藏王菩薩本尊前,首先懺悔「輕犯多端」。

我有時候出去講法,問大家捫心自問五戒持得怎樣?真的持圓滿了沒有?有的同修說:「我五戒已經持得非常具足了。」我見過這樣的人,真的是不知者不怪吧。真正講到戒律上微細的開遮持犯,比如說殺戒的話,看電視劇裡中國人打日本鬼子,你覺得壞人被好人打死了,起一念的隨喜或認同心,這都算毀犯的。當然求授戒體是好事,但我們仔細看看每天的起心動念,根本就是不入流了,有時候對於戒律上戒條確實不甚了解,有的一塌糊塗,自己毀犯也不知道,根本就沒在條條框框內。

蕅益大師的真的是從大善知識、佛菩薩的境地上來講,說是輕有毀犯。這種嚴於律己也是給我們後人留下了一個標杆,一切要以戒為無上菩提本。直到往生到極樂世界,還有七重欄楯,就是代表的戒,加上後面的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就是代表戒、定、慧。所以說戒是非常重要的。

大師在首先懺悔「輕犯多端」。其次,「雖習禪思,粗惑不斷」,這是從修止觀的角度來講。當然「粗惑」又是一層的隔裂境界,就是看從哪個角度來講。我們凡夫,那念念都是貪、嗔、癡,特別是對於根本的五欲,尤其色慾、食慾這都是本能的、下意識的,這些對於祖師來講已經不存在了。那「粗惑」是什麼呢?是從不生滅法上來講起心動念,就像趙州老和尚一天二十四小時基本上都已經在道上了,就吃飯的時候或者上廁所時候,稍微有點走,這就稱之為「粗惑」,這樣來懺這個根本法的。

下面說「讀誦大乘,僅開義解」。就是說對於大乘經典並沒有往實相上會,而且開的都是用生滅心、意識心去進行理解、會通,然後再做一些講解,諸如此類的。所以跟那個時代比,現在覺得有一個聞思講堂已經難能可貴,其實我們講法基本上還都在義路上做文章,確實沒往實相上會。那麼這個他認為也是過失。

確實從學習經教來講,有兩個路徑,一個是「離經一字,即同魔說」,這是從聞思上而言,確實是依經而想,依經而悟;另一層從修證上來講,「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藏十二部大乘經典都是直指我們明心見性,從迷到悟的。所以說,整個其實說的都是一句話,不是說把它隔裂開來,這個經說的什麼內容,那個經又是表達什麼方法等等,天天分別名相不知休,這就學錯了。解悟上來講,依文解義就不好,我們要聽佛講的玄外之音、言外之意,這才是悟,不是解。所以在我們的悟上有解悟有證悟,它是不一樣的。大師這裡也是說他總是在義路上去開解,而真正的大乘心地法門並沒有常住在裡面。

最後,雖然「稱念名號」,而嚴格的講「未入三摩」,沒有得三摩地,也就是還沒得念佛三昧。

我們來仔細的捋一遍,這樣的祖師爺,連發願文都不會違背釋迦牟尼佛說的聖教次第,從戒、從定、從慧還有從念佛這四從,一定是從戒、定、慧三學開始。簡單的寫一個發願文都如此的嚴謹,最後還是導歸淨土,懺法都是從這上面來懺的。當然我們再看祖師的內心,都是在微細煩惱、甚深法界上來盡情的要求跟佛菩薩的境地看齊,而生的懺悔心。所以懺悔、發露的話,一定要從心底深處全部倒出來。為什麼呢?有時候說是懺悔,我們只是表面的懺一下,或者象徵性的想一下。其實髒東西不是不願意懺,是自己根本就不知道,甚至有一些人之常情上的好像高姿態的說一下說這不對,可是與生俱來的、本能的、或者非常堅固的習氣,他舍不得動。

你看這樣的一位祖師,他來懺悔的心發到極致了,見了地藏王菩薩,那真是如對聖容戰戰兢兢的,這樣的來表達自己的慚愧心,而且認為一個是宿業所感,一個是共業所牽。所以說「夙造深殃,丁茲末世」。後來的戒、定、慧三學等等這些都是自己做的不到位。沒有一味的向外求,他能把懺悔法門當下修成心地法門,這只有祖師們能做得到。

特別是後面:「外賭魔黨縱橫,痛心疾首」。這就是悲心呀,慈悲心、護教心嘛,看看到處都是邪魔說法,邪師說法多如牛毛。蕅益大師在明末清初的那個年代已經是末法了,外道那麼多,何況至今了,我們現在外面那真的沒法說了,去一些地方講法,我也是耳聞目睹了好多。有些在家人模仿出家人,登座給人授菩薩戒,收皈依弟子,又給說三年能超度,必然能到邊地疑城,但是有一次不來或者有三次不來這就不算數了,就以這樣的一種來籠絡人心,掌控心念,這就是教主欲,一看就是典型的魔頭種子屢犯的尋常毛病。所以我們這個年代也是「魔黨縱橫」的,國際上的我們聽得更多。所以蕅益大師在這裡「痛心疾首」。

再一個「內見煩惱紛動,愧地慚天」,這是從自力上來講,每天反觀。我們不知道有沒有覺得「煩惱紛動」,可能現在還覺得不錯,參加了聞思講堂了,每個週末都有講法,隨心所欲去聽,線上線下都有,覺得這學佛越來越好。但發現了沒有,蕅益大師的「煩惱紛動」指的什麼呢?念念都在反觀,一天基本上都是在道上,就幹這麼一件事。那我們可能稍微有個輕微的法喜,或者就馬上知足,覺得這一個月都足了,今年就夠本啦,所以都不能比的。

在這種情況下,才又覺得「復有惡業,備受病苦。痛娑婆之弊惡,嘆沉溺之無端。由是扶病入山,求哀大士」。蕅益大師跪在地藏王菩薩面前懺悔求加持來了。這樣一種深度的慚愧懺悔心,用非常次第明瞭的教法表達出來,而且留給我們後人以作提正破邪所依的根本法義。那麼我們也要從此段文中得到一些啟示,縱然現在不可能像祖師大德這樣痛徹心髓,但是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發心,而且對於佛事大家一定要認認真真的去做。

蕅益大師這樣的人,已經完全有資格說不執著了,又何必在乎那些呢?非得跑到九華山,還得一句一句的寫出來,首先把自己名字提起,他何必這麼認真呢?執著了,心到了就行了嘛!他沒有,而是認認真真的寫了這麼段願文,而且還跪在地藏王菩薩面前。

後面的文我沒給大家貼出來,其實此次他也是這樣,在胳膊上點臂香來供養地藏王菩薩。首先燃了「三柱供忉利(《地藏王菩薩本願經》是在忉利天宮講的)勝會化身無數、大集勝會現聲聞相、六根聚會善巧說法地藏菩薩摩訶薩」;一炷香懺悔自己的身口意業過失;一炷求清淨自己的律儀,斷惑證真,長康無病,廣做福事;再一個就是說最後要圓滿菩提等等如此。一共燃了六柱臂香,其實就是在胳膊上點香供佛了,做了這麼一件事。

這件事上我們就可以看到祖師們於弘法利生,自利利他上面是點點滴滴去做,一點點都不願意錯過,一點點都不喜歡粗心大意的敷衍,而是認認真真真正去做到位,做到頭了,這才是叫覺,已經覺了,開悟的祖師才行圓滿了。有一點點沒有生到最到位的深處,行沒填滿,叫不圓滿。所以他臨終才能夠自知時至,向西而化,這都是積功累德、功夫成片。希望大家生起慚愧心,向老人家學習,向前聖先賢們看齊。

「聽講不得徒事口耳,先應諦思,佛為何事說經?我為何事學經?若知佛所為何事,則不耽著文言,若知我當為何事,則不貪逐名利,不逐名利,則杜外謗。不著文言,則善悟理。悟理則本立而道生,杜謗則德孚而物化。可以自利,可以利他。不然,學問愈多,去道愈遠,學人愈盛,法門愈衰。(《靈峰宗論》卷二之一,示攝三)」這是我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第二段開示,這也是給一個叫攝三的出家人開示的。

我們不是一直都在聞思講堂聽法嘛,那就聽法而言,我們要思維知見上應該如何來確立,心念應該調成怎樣,怎樣能夠知行合一,如理作意法隨法行?這才是一個殊勝的聞法功德。諸位同修也一樣都在聽法,所以在此要把大師的這種婆心切切的開示,哪怕一句我們記的住,以後在聽法上就可以作為善護念功德。

首先蕅益大師說「聽講不得徒事口耳」,那就說明我們常犯的毛病是什麼呢,一個是口舌之快,再一個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所以講和聽的人不能在口和耳上來顯現功夫,而「先應諦思,佛為何事說經,我為何事學經」。這個背景你樹立不起來的話,那到底是學知識呢?還是學本事呢?還是湊熱鬧呢?還是說反正也沒事幹,就這麼弄一弄?

「佛為何事說經」呢?在《法華經》裡面講到了,諸佛出世是為了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每一尊佛特別是釋迦牟尼佛,能夠化身到人壽百歲的時候來八相成道,那麼他就是這樣的一種累劫勤苦所致給我們積功累德,來感得他出世說法。那他為什麼呢?為什麼要在菩提樹下打坐成道?我們在聽法之前先要這麼做訓練,「為何事說經」,即不是為了展現文采表達口才,也不是為了說修證的玄妙、神通、意識等等這些。他是為了什麼呢?就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覺,佛知見,佛以佛心知,佛以佛眼見,現在我們六根門頭都是凡夫知見。那為什麼要學經?也是為了入佛知見。

如果能夠明白我們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這個的話,那麼「若知佛所為何事,則不耽著文言」。因為我們好多時候聽了講經,得不到真實受用。首先第一個就會比,怎麼比呢?說今天比上一次講的怎麼樣,或者說這部經比那部經講的怎麼樣,或者哪位法師和哪位法師講的怎麼樣,或者說這個法我相應嘛,我不相應等等這些,一不留神就這樣。

所以說從凡夫層面來講這些具體的情況是存在的,但是我們要善於調心,不要「耽著文言」,而要聽它的真實功德。如果說知道為何事來聽經的話,那就更好了。「則不貪逐名利」,其實從我們而言,就是不會有剛才說的種種過失,真心為了學道。這個知見、這個立場擺正的話,永遠都是百毒不侵的,只要真心為道,念念向道,如如不動。那麼之所以我們有時候被轉,貪著名利也罷,或者其他種種的這些習氣,種種的這些煩惱生事也罷,為什麼?一定是你被牽著走了,就跟支流一樣從溝裡流走了,沒有走坦途了,被轉了。

所以兩句話從根本上指出了我們一定發心要正,就是來學佛法的,就是來修佛法的,就是來成佛的。這樣的話才可以自利,可以利他。如果不貪著名利,那就不會引起是非,也不會被人家誹謗。悟性比知識和才華要重要的多,不執著文字,就不會在文字上面始終咬著不放,否則就跟想離開地球的外太空引力,結果始終地球的引力擺脫不了一樣,這是很難受的。所以,「不著文言,則善悟理」。這樣的情況下,才是一個坦途正路和一個健康的良性發展狀態。

蕅益大師說了,不然會有什麼弊病呢?「學問愈多,去道愈遠,學人愈盛,法門愈衰」,祖師們都是一針見血,一目瞭然,簡簡單單的幾句話把聽聞佛法,聞、思、修的利和害,正和偏等等,這些都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匡正。大家看這段就要引以為戒,希望在聞思的過程中,要始終將這些祖師的言教銘記在心,否則的話,產生這些弊病是一不留神的事。

大家聽聞佛法確確實實要學會隨文入觀。我一直也在線下講《楞嚴經》《地藏王菩薩本願經》和《瑜伽師地論》。比如從弘法角度來講,大家可以這樣去設想一下,如果是一種推銷手法,那麼你始終是為了一種對立的、說服的,那就說明我們的心是隔裂的,是二元的,沒有共同感,同體的這種一體感的功德出不來。如果你只管忘我的入到法裡邊,那麼這種巨大的能量張力不是你的,是佛菩薩三寶這種無上甚深微妙法寶出現的功德,那麼在這種法的巨大加持下,就可以把所有在場人的心調到共振一致的可能曾經未到之處,正念的高層次的正受中來,這樣的話就隨文入觀,就住在法裡邊了。如果始終是一種冷冰冰的,或者是一種對抗感,那麼就是乾巴巴的。

那我想諸位聽法也是如此,不管哪個經哪個論,或者哪一段開示,聽的時候就把心跟著步調一塊走,不要打岔,也不要以自我為中心,完全的六根門頭所有的心念跟著法。跟著法好像在整個法界來講,他是一個導引,你是一個追隨,最後合二為一步調一致,這就叫隨文入觀,才能夠自利利他。為什麼呢?聽的法你自己的心安住在那兒,那麼才能安住別人。自己的心法喜到這個地步,那才能帶動別人的法喜分享。

否則如果我們注重到文字的擺弄,或者說還想著其他方面的一些利益,那麼作用就是不如不學嘛,學問越多,你聽的越多,離道越遠了呀!人越多(這群裡不是有二百四十一個人嘛),看上去熱鬧,那法門越衰,最後「獅蟲之記,良足畏也」。其實最後有可能每個人都變成獅子身中蟲了,是敗亂佛法的。這是蕅益大師給我們講到,聞法的時候要這樣來匡正心念。

同修們再來看一段,這是給一個叫法源的師父開示的。咱們福報還挺大的,聽到的不是給居士開示,都是給法師開示的,所以就更為透徹,但是也更為濃縮,所以我們還是要用點心來融會和領解。

「念佛功夫,只貴真實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其體無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養的可歸,熾然欣厭。次信現前一舉一動,皆可迴向西方。若不迴向,雖上品善,亦不往生。若知迴向,雖誤作惡行,速斷相續心,起殷重懺悔,懺悔之力,亦能往生。況持戒修福,種種勝業,豈不足莊嚴淨土?只為信力不深,勝業淪於有漏。又欲舍此別商,誤之誤也!但加真信,一切行履,更不須改也。(《靈峰宗論》卷二之一,示法源)」

這段話說的是「念佛工夫,只貴真實信心」,一般我們都很難理解。雖然我一直在弘揚佛法,都是在強調信願行,但是基本上把念佛的工夫來體現的時候呢,還是念佛。沒想到念佛的功夫他說貴真實信心,怎麼說念佛本來是一念相應念念相應,一心不亂才叫做功夫嘛,怎麼貴在信心上?這乍一看好像有些牛頭不對馬嘴,好像錯解經法根本義趣一樣的。因為我們一般說心地功夫,下意識的會想起定力,就會想起一心不亂等等。為什麼要貴在「真實信心呢」?就是說信心本身就是工夫的一個表達方式,大家一定要悟到淨土法門的玄妙,信心就是第一個功夫,如果這個功夫你解決不了,那麼下面的功夫就是虛的,整個就是空中造物,沒有腳踏實地。所以這一句話就點透了,說只貴真實的信心。

大師下面又逐次略舉了幾條,這幾方面我認為大家要有一個了解。「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其體無二」。當然我們總是在聽這樣的話,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佛性是一體的」等等,都會聽慣這樣的話。可是卻能不能諦信這句話,領悟這句話的內涵,從這句話上生起無限的法喜,不是每個人都有的經歷,我可以說。有時候也是翻來覆去講,他始終就入不到這個念上來。為什麼說「信我是未成之佛」呢?首先要確立的是,雖然我現在造惡業、受輪迴,在這兒迷迷濛濛的完全不知情,但是一定要知道,我本來的佛性是具足的,現在受三界的生死輪迴,是冤枉不實的,經不起推敲的,一推敲就塌,所有的佛法就是讓我們推敲,坍塌這個執著。

整個的佛光是遍照法界的,我們現在把自己給弄到一個屋子裡面了,那麼這個屋子呢,它也在法界的光明遍照中的,但是我們自己把這個屋子給關閉起來了。學習到佛法,就等於說開了一扇窗戶,法界的光明照徹進來了,有了希望了,但是只要我們把這個房子給它震塌、去除,那麼當下所有的佛國淨土就能夠顯現,無二無別。一切的法門、行門都是為了這個。

所以要諦信「我是未成之佛」,就是成佛的可能性永遠都在,佛性永遠在,只不過阿彌陀佛已成,也是他把可能性變成可能而已,只要我一念迴心就能夠跟他一樣。他也只不過曾經跟我們一樣,但是他掌握了這條隧道了,這是一點。大家要生起信心就是我們決定能夠成佛,往生到極樂世界能夠跟阿彌陀佛一樣,本來就一樣,就是因為我們沒往生,之所以沒往生,有十萬億佛土相隔,就是因為有十萬億的煩惱,這個煩惱是無明一念翻動,只要我們本覺生起,那麼就是洪爐化雪,頓然就生起這樣的信心,本來是無差別的。

那麼「其體無二」,大家嘗試著有一個了解吧。我現在在居士林有時候會講《楞嚴經》,這個體是怎麼樣的一個東西?什麼感覺呢?《楞嚴經》裡面講得非常到位,它說這個體我們嘗試一下。比如說,諸位每天用眼看東西對吧,有時候用耳朵聽聲音,好像說只有眼在看東西,耳朵聽聲音,可是你稍微琢磨一下,最後能感覺到東西和分別聲音的這個心它是一個,而且眼和耳都是直通我們現前的這個心的,這個心從來不變,不會隨著眼和耳的分別而變,感覺始終就是那個,能感覺的功能是不會變的。

那麼它也不會隨著天亮天黑而變,就如同我們眼睛睜開合上,能見東西的功能也沒有變,那麼它當然也不會隨著生死而變,就是不管你輪迴生、輪迴死,這個體性從來不變,這也是往大講的。那麼這樣來講的話,不管在輪迴中,不管成佛度眾生,不管你已經在佛法界還是在無間地獄,它也沒有變,這個就叫「其體無二」。

大家仔細認真去悟,當下所有的六根門頭,要感知的時候,沒有被外界轉的時候,這個東西是始終如如不動的,跟佛是共振的,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一體的。只要從相上、緣起法上,性空法講的就是這個無差別法。你到哪兒這個東西從來不動,可是所有的到哪兒的哪兒呢,是緣起發揮的。只要相信,現在我把幻相的這個緣起發揮得比較陋劣,可是不動的那個東西永在,就是這裡講的「其體無二」。哪怕我從這兒死,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前來接,蓮花化生,頓入法會,還沒有動過,乃至到了極樂世界一生補處,圓證三不退,最後成佛,在極樂世界或他方世界去化現,也有自己的佛國淨土,還是沒有動,跟咱們現在輪迴在娑婆世界,我叫宏海,諸位聞思講堂每個人都有名字是一樣一樣的。可以說這是今晚最比較難悟的法義,大家仔細悟一悟。

我以前無數次用金子給大家表過,雖然相上咱們是馬桶,他是佛像,可是性上我還是金子。這個最根本的見地建立起來以後,這就叫「一切恐懼,為作大安」呀!就是已經具足了我還怕什麼呢?必然要成就我還怕什麼呢?本來如此就是如此的,我現在只要隨著這個緣,什麼緣呢?隨著佛的教法,隨著念佛往生淨土之法,只要一念回生就可以成就。

所以第一個信從根本的本質上而言,沒有差別,這一定要信,這個底盤從來沒有動過,現在只是冤枉而已。那麼在冤枉的本位上,其次就要從現象上信什麼呢?「次信娑婆的是苦,安養的可歸,熾然欣厭」。其實表達的就是願力。那麼雖然本體上是一的,可是在這種如幻如化的東西境界中,極樂世界它就是很樂,是我們的歸宿,太陽落下的西方,設教都是這麼設的,是一個安養之地。那麼娑婆就是一個苦,只要在娑婆的境界中,就離不開一個苦。馬上我們在第五群就講三界流轉無邊際,世間多憂惱,就是講的苦。當然從這點來講的話,他給我們講苦和說樂,不是陳述完就完了,要有功用的,就是讓你要想著離開這兒,去到那兒,這就是「欣求極樂,厭離娑婆」,「熾然欣厭」。

到了極樂就如歸寶所,對娑婆巴不得趕緊離婚。生起一點對娑婆的感覺,生起來一念就知道錯了。所以我們想淨土信願行的這種微妙度,就隨便挑一個信一個願出來,其實都是具足的,把一切的法門都帶進來了,願力裡邊的出離心,般若空性乃至六度萬行中的佈施(舍)法門,舍到沒有一個舍,取到沒有一個取,這都是現前空性,其實就是願力的表現。所以在這方面這就是第二個信,把願作為信來陳述了。

下面更加殊勝了,「次信現前一舉一動,皆可迴向西方。」重在迴向的功德上。說到這裡,我們在實修群裡邊再再勸導大家迴向,群裡面最大的功德體現的就是迴向。這也不是在這裡非得自己杜譔,而是諸佛菩薩、祖師言教裡面再再的講到,「一舉一動,皆可迴向西方」,那麼大家想想這個迴向心裡面含不含信?有沒有願?如果一舉一動都可以迴向,何況念阿彌陀佛這個舉這個動呢。

可是「若不迴向,雖上品善,亦不往生」,如果迴向心沒有,沒有信願相資,那麼這個功德,只能在娑婆的本位上來講算點善法,乃至上品的善法它也沒有這個功德力,橫超的功德力是用信願來表達的。所以信願的表達在迴向的操作上面沒有相應,那沒辦法了。這點來講的話迴向的重要性,其實也還是剛才我們說的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中。如果不迴向的話,修上品善也往生不了。

可是如果知道迴向,「雖誤作惡行」。雖然你誤作了惡行,一不小心犯了業障,造了重罪了,也有可能嘛,同修們都會犯業障的。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我們怎麼樣?「速斷相續心」,起了慚愧心了,而且這種相續惡業的相續心,怎麼斷呢?也是由迴向的長養,日積月累的迴向心把它斷的。為什麼呢?我們本來在娑婆世界裡面造惡業,貪、嗔、癡現行跟這個世界惡劣的外因情境對接、相互增上、互動而生起了惡業。

那麼迴向,當下「回」就是轉生,「向」就是脫離,所以「速斷相續心,起殷重懺悔」,就靠著「懺悔之力,亦能往生」。懺悔即是迴向,即是信願,始終就在這一條線上,也能夠往生。善惡之辨就在於迴向與否,甚至定善惡的性質都在於迴向與否。如果有迴向的話,造了惡業生懺悔還是迴向可以往生。如果你沒有迴向,縱然善業在這裡,不算往生資糧,那在往生法修淨土法門來講,那就不能算善業,甚至成了輪迴資糧,多此一舉嘛!所以這個法講到這麼純粹的話,我們要好好受用、領悟。

如果說「懺悔之力」也能往生的話,下面一句又反過來講,「況持戒修福,種種勝業,豈不足莊嚴淨土?」在娑婆世界的時候,我們當然是種種的漏業,天然的毀犯戒律,不持嘛。為什麼這裡要「持戒」,只有你刻意的抽身和故意的不幹,才能夠持得了,修福需要我們主動去修去行動,那就說明我們天然就會每天在犯戒,自然而然的在造惡。這樣的情形都是在莊嚴染土,跟這種莊嚴染土的業,一反觀對著幹,那麼就是在莊嚴淨土,這是確定無疑的,一念善法都是淨土之因。

所以說從這點講,所有的都是你信不信,雖然沒有成佛,可是你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是根本一樣的。那麼你信不信娑婆是苦的,安養的樂比這要樂得多,解決了所有一切娑婆的苦。你信現前的一舉一動都是往生資糧,只要帶著迴向心,那麼善惡就以迴向作為背景來定性。大家聽到這裡,可能說這也太過了吧,確實如此。

最後大師說了,「只為信力不深,勝業淪於有漏」呀!就是說我們造的這個上品善業,乃至每天修的善法功德就由於信心沒到位,就會淪為什麼呢?淪為有漏的、有染的業呀。那就是說沒有出來三界,還在輪迴裡面打轉。

下面有一句話特別有意思,「又欲舍此別商,誤之誤矣!」有的人一聽了就說,哎呀,那這樣講的話我修這麼多善法沒用,那就不夠了嗎?那就不修了嗎?難道又要趕緊換一下法門,抉擇一下見地?我原來修的對不對,整個這麼多的時間和經歷是不是白白的浪費了?疑心又起來了,這也是一種錯誤。為什麼呢?就是說現在需要真信願力和迴向往生的心,並不是說造的業,比如說善業是不算數的。不是說讓你舍開此又取彼,又開始倒騰了,需要的是「但加真信」。

最後一句話特別重要。「但加真信,一切行履,更不須改也」。就你老老實實按部就班,還是按照原來的沒錯。需要是什麼呢?再加這個信。「但加真信」,加了再加,信了再信,老老實實迴向就要往生極樂。就在這點上用功夫,千萬不要前面這麼一堂開示一講,就以為我又錯了,不對了。

所以這一段開示其實還是一個信字。只要信了,「一切行履,更不須改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聽了這個開示覺得有可能是錯了,跟一個缸裡面放了豆漿一樣的,以為這豆漿是錯的,趕緊舀幹了重新注入清淨的水,放點糖甜了,這才叫好了。但是呢,不要以為這一缸這豆漿不對要舀掉,我們只需要一點滷水,滷水一點豆腐就成。所以這個信就像滷水一樣,不是讓你把原來的豆漿舀幹了換水,那豆腐也點不成了,就在這個豆漿上點滷水,豆漿就是豆腐,就這麼簡單,讓我們生起信心爾。

所以從這幾段蕅益大師的開示,我們來進行一個匯總。

首先就是從修道上來講,要發真實懺愧心。第一段蕅益大師的懺悔發願文,其實就是體現的那種純真的道心,可以總結為始終對自己的修行和道業的不滿意。一旦有點自滿,覺得還可以,那你就喪失掉往前走的資糧了。所以到如此地步了還覺得不行,戒也不行,定也不行,慧也不行,念佛也不行,就對自己道業不滿意。既然不滿意,就從頭來過,要從聞、思、修開始,聽聞的時候不是說聞了再思了再修,聞的時候就要直接配思、修,為什麼聽,為什麼講。

這麼聽這麼講,講完以後真正切實到功夫的時候呢,大家要知道我們有時候進不了,或者修不上去的症結和病根在那兒,到底信還是不信?一信永不再疑,還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所有的問題就是要解決「疑」呀!那你都不疑了,這問題就不成為問題了,就沒有問題了。你看就短短的幾段開示,一個脈絡就出現了。

所以佛法就是這樣子的。今晚上這也算是一個打岔,希望大家再聽的多,也要如我們最後一段挽瀾處所說,能夠真實做迴向,若知迴向與不知迴向,大師已經權衡利弊給我們交代清楚了。

堂裡的諸位同修,我不知道你們這一段時間來自己的受用怎麼樣?但是千萬不要誤以為這是形式主義,哪怕我們暫時是一個形式主義,可是你天天積累它一定質量上會增進的,有改變的,這是決定的,必然的。那麼這個形式主義它有個什麼好處呢?我們每天什麼不是形式呀,吃飯就得去廚房,拉就得去廁所,睡就一定得在床上,這都是形式呀,那彼之形式都成真實受用,此之形式怎麼就錯了呢?所以呢,就是依照這個形式中的世界,我們來立這麼一個形式,慢慢久而久之就能夠產生道用的。在這點上請大家堅持,繼續堅持,一如既往的堅持,希望諸佛菩薩、大祖師們永在真如法界內,慈悲不舍來時時刻刻的攝受護念我們。

那麼在大家齊心協力每天都不忘的迴向下,實修群自然而然就名副其實了,那廟裡邊有方丈、和尚、首座,有各個執事,當然我來講法,義工菩薩們提前清場、主持、迴向等等,這都是各司其職各自有各自的功德,其實我們已經就是在一個大道場裡,這就是一個空中的廟,法界的廟,極樂世界接引的一個廟。隨喜大家的實修功德,願今天的聞思能夠偶爾有一句讓我們再增進幾分,那我們開示就功德圓滿了。

好,今天就到此為止。願大家依然吉祥如意精進不懈。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傳喜法師《甘露法語》

1、這個世界你找哪一點是樂?一轉眼就成空,所以叫變...

懺雲法師《修行法語·淨土篇》

○勸修淨土 餘少聞輪迴往返之說,輒自悲流浪五濁,悵...

星雲說偈

序 - 直悟生命的本源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固然造就了繁...

67條忠言語錄

1、一切快樂,沒有比祥和更為快樂;一切享受,沒有比...

夢參老和尚30句法語開示

01、想調伏無量劫的煩惱,我們要以善止惡。用善念來對...

十方叢林的警策格言

自古以來,叢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過去我國的四大...

關於不抱怨的名言

◆把壞事當好事辦,人生就只有快樂、沒有抱怨。 萬通...

在方中做人,在圓中歸真

○ 事業無需驚天動地,有成就行;情意無需甜言蜜語,...

【大藏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大藏經】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大藏經】【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女眾進入寺院應遵守的禮儀

我們每次過堂都做一點學習,今天學習關於女眾入寺的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上生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

學佛必讀的經典

人們往往用浩如煙海或汗牛充棟等詞彙來形容佛經數量之...

《壽康寶鑒》白話

(三寶弟子 翻印 印光大師 編訂) 古時賢者編了《不可...

付出之後才能有回報

有一位智者曾經對我說:凡事如果能放下自我,站在別人...

聖嚴法師《禪宗的頓漸法門》

我今天來講什麼是禪宗的法門?禪宗有所謂頓和漸兩種法...

太平間是我們最好的大學

問: 弟子經常要路過太平間,就感覺害怕,請法師開示...

財佈施與法佈施為什麼要相結合

菩薩如果你在行菩薩道的時候行菩薩道呢,六度萬行以布...

人都在為什麼而奔忙

有一次,我到繁華的首都北京出差,晚上路過一座天橋,...

培福修福的十個法門

第一、孝親 百善孝為先,所以孝親為修福第一要務,人...

如何消掉業障

消業障在佛法當中也算一個重要的科目,但是我們要有一...

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來活

據說,在這世界上,每天有36.5萬人誕生,有15.5萬人停...

仗佛慈力,於此了生死大事

◎佛法,法門無量。無論大、小、權、實,一切法門,均...

受菩薩戒要發起三種決定的信心

受菩薩戒是一件非常殊勝的事情。要發起三種決定的信心...

效醫鞭傷

人生一切的苦難,大都是行為的錯誤而來的業報。反過來...

有三種錢花得越多就賺得越多

世界上有三種錢非常奧妙,你花得越多,就賺得越多。這...

【佛教詞典】福蓋正行所集經

凡十二卷。龍樹集,宋代日稱等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

【佛教詞典】三聚有情

【三聚有情】 p0186 俱舍論十卷十八頁云:世尊於此有情...

【視頻】《清淨毗尼方廣經》聆志居士念誦

《清淨毗尼方廣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惠空法師《系統的學習禪修理論》

惠空法師《系統的學習禪修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