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讓心走到軌道上

學誠法師  2017/06/0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讓心走到軌道上

人的才能、人的技術、人的學問都屬於世間法的範疇、世間法的一部分。我們生命潛能的開發,我們的覺悟、我們的智慧,是不共世間法的。就是說,再多的知識、再多的學問、再大的能力,都不能開發智慧。用得好,它對我們人的覺悟,對智慧的開發是有用的;用不好,它起反作用,剛好成了我們心所緣的一個對像,心所緣的一個境界。

反過來說,我們體悟了無我,超越了種種事物的生住滅相,我們能夠把握諸法都是仗因托緣這樣一種和合的假象,既然仗因托緣,那麼它就是假象;所謂假象,就是不真實的。不真實,這種境界就是能夠改變的,能夠過去的。那麼,不好的就讓它改變,變成好的;好的我們就能夠仗因托緣,讓它一直持續,並且好上加好。這是我們生命所要去著力的地方。

如果我們不會、不能在這些方面去著力,那麼我們就非常容易讓自己生命在現實世界的邊緣上存在。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會認為說,現實社會、現實緣起,這個世界眾生共業所感,我也沒有辦法來改變這個世界,我又不想去改變這個世界,但是我又不能說我不活,那我怎麼活呢?算了,我也不能跟你們大家混在一起,我站在最邊緣的地方去,所以你就活在這個世界最邊緣。不知不覺,人都是這樣莫名其妙的一種心態。

在一個團體當中也是一樣。慢慢慢慢,自己認為說:別人不重視我,自己好像邊緣化了。其實沒有那一回事。為什麼會認為自己被邊緣化了?說明你自己缺乏主人翁意識,或者說自己的主人翁意識在退化,才會有這樣一種思想。就比如說我們是中國人,你不會懷疑說「我不是中國人」,哪一個人會懷疑我們不是中國人呢?我們學佛法也是一樣,你住在一個道場也是一樣,你本身就是這個道場的一員了,但你一直不相信,一直在懷疑,所以法就學不進去。從此以後你會引發很多很多問題,都是因為這些,你的正見出了問題。你的正見要是出問題,那麼你的念頭、正念也出問題,正知也出問題,正行也出問題,一切都出問題。所以,我們要遠離顛倒夢想,要讓我們的心走到正路上,要走到心的這個軌道上。

我們人的心念念持續不斷,真如法性是如如不動的,它是超越生滅的,無為法是超越生滅的,我們的心念——有為法,是念念在生滅。念念生滅,伴隨著自己,伴隨著自己的一生,伴隨自己的生生世世。我們的心這樣念念相續,但是我們往往是忘失本心。忘失本心的話就會造成捨本逐末、捨近求遠。捨近求遠就是說,總覺得不容易得到的才是好的。那什麼東西不容易得到呢?最遠最遠的東西不容易得到,這個東西在喜馬拉雅山最高峰,或者在大海最深的地方,不容易得到,認為這個最好,這個就是捨近求遠的標誌。捨本逐末,就是認為外在的成就才是實在的,內心的成就不實在,所以就不會非常重視在自己內心上去觀照和做功夫。這樣的話,我們向外追求,怎麼能夠解決我們內心的問題呢?不可能的事情!

有些人認為說:「現在因緣還不到,我還不需要去好好去修行;因緣到了,那我好好去用功,好好去努力。」這個也是錯誤的。哪裡說有人建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一個非常殊勝的修道場所,最後請你來,「某某,請你到這裡來修行。」這有可能的事情嗎?沒有可能的事情。你還等待什麼,沒有什麼等待不等待,都是念念相續。我們修道的人、用功的人,絕對不能說,哎呀,我還要等待,還有什麼期望,期待以後怎麼樣,誰再給我教什麼東西,誰給我們講什麼東西……實際上這些都是一種夢想,都是一種顛倒夢想,都是不知道佛法的知見是在自己內心上面用功。

我們的種種幻想、種種夢想,是造成我們無法安住當下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實際上,大部分的人、絕大部分的人,所追求的外在上的一些成就——剛才我談到的捨本逐末、捨近求遠,這一些夢幻泡影的境界、海市蜃樓的境界——就是我們生命狀態的扭曲。如果我們生命狀態沒有扭曲,非常正常、非常健康、非常有判斷力,有慧就有判斷力,就知道怎麼辦,此時此刻、當下就知道怎麼辦,而不是說期望以後再過幾年怎麼樣,那就不是一種判斷力。有判斷力,時時刻刻都知道今天做什麼、明天做什麼,都非常清楚。

所以,我們要去做的東西,我們要去追求的東西,我們要去安住的東西,是我們生命本質上面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不是那些不切合實際的東西。追求不切合實際的東西,最後就會造成遠離大眾、遠離師法友的因緣。就是你跟大家在一起,但是你另外想去得到一個什麼東西,大家都沒有的;去得一個什麼,比大家都要高一點的。這種念頭就會造成你不能安住,就會造成你遠離師法友,就會造成對佛法的體會越來越遙遠,而不是越來越接近佛法。就是用心用錯了。

我們要安住當下,能夠安住當下,需要安住當下。但是不等於說我們要安住當下就能夠安住,對不對?我剛才講,捨本逐末、捨近求遠不能安住,但不等於說我想安住就能安住,這也不能畫等號。我們為什麼不能安住呢?就是有種種幻相,如夢幻泡影的這些幻相。我們不能通達人無我、法無我,所以不能消除這些幻相。因為不能消除,我們會把這些如夢幻泡影的形相信以為真,認為是真實的,認為這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所要擁有的。這樣,我們就無法解脫。

所以,我們信佛,我們修行,我們用功,這一切都是要認識我們的本心,認識我們本心所創建的種種幻相,然後來淨化我們的本心,而不是說停留在對佛法種種內涵、法相名詞、意義假設的這些觀念上。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跨越心靈的柵欄

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位從戰俘營逃出來的人,戰後去拜...

趙朴初《寬心謠》

趙朴初先生92歲時寫了一首《寬心謠》,讀來發人深省:...

人不能過得自在,只因有太多的罣礙

百丈懷海禪師是唐代著名的禪宗高僧,我國叢林清規的制...

善自調身心,具諸功德力

調心,改變人生的好習慣 古德云:君子慎所習。 良習,...

如何克制內心的浮躁

問: 如何克制內心的浮躁? 明證法師答: 修定,內心...

宣化上人:自性財產

現在這個時候,是一個很不好的時候,你到每一個地方,...

【推薦】心的五種歸納

佛教把我們的心歸納為肉團、緣慮、集起、含藏、真如五...

應本著怎樣的心念來為人處世

近年來,由於社會講求道德的聲音低落、價值觀念偏差,...

【大藏經】【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大藏經】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美滿的家庭,要做到尊重與包容

家庭如果要達到和諧,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尊重對方...

盛者,衰之始;福者,禍之基

悖凶類 悖是違背、違逆的意思,悖凶指違背事物發展的自...

保持一顆自在的心

作為出家人,有時候為了弘法,常常奔波,迎來送往,電...

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

馬祖一日謂眾曰: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

隨緣度化、無我、法佈施

信佛,種福田了生死,這叫自了。三寶弟子,信佛,不僅...

念珠的由來

佛陀駐錫在靈鷲山說法的時候,附近有一個弱小的國家,...

念佛之人當孝敬雙親,不可偏執速死求往生

佛教認為人生有八苦,分別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未證無生法忍,濁世度眾無有是處

證到無生法忍,你是法身大士,你來這個世間就有宏誓的...

夢參老和尚念佛三問

問: 一心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行者,還需要聞思修嗎...

大安法師:不能打罵破戒的出家人

在家居士首先要恭敬僧寶。尤其在佛滅度之後,佛寶法寶...

每天我們可能都跟佛陀擦肩而過

我很喜歡提一個故事,一個我們在印度朝聖的時候所發生...

念佛人有病當全身放下念佛求往生

汝母年高,於淨土一法,未能認真修持。宜常與談說六道...

怎樣面對「無常」所帶來的種種痛苦

問: 法師,我們怎麼去理解無常呢?怎麼去面對無常所帶...

《無量壽經》開顯的修行宗旨是非常精妙的

善導大師在註解上品下生的條件時只有一個但發無上道心...

信願持名,心不顛倒

在《法華經》當中,佛陀告訴我們,所謂的開權顯實,會...

如何對待我們身邊的惡人

世間上有很多我們認為的惡人,但是所有的惡人裡面他都...

【佛教詞典】十一善

唯識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即:(一)信,謂於一切善法,忍...

【佛教詞典】內佛

(一)又作持佛。即以本尊佛為中心,其旁或下方奉祀自家...

【視頻】果良法師《比丘的三種涵義與五種德行》

果良法師《比丘的三種涵義與五種德行》

【視頻】了法大和尚《心經的般若正觀》

了法大和尚《心經的般若正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