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教在新媒體時代

學誠法師  2015/10/2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教在新媒體時代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是中國大陸最早使用網絡弘法的高僧大德之一,2006年就開通了個人博客,閱讀量超過千萬人次;2009年至今,陸續開通了中、英、法、德、韓、泰等10個語種的微博,讀者涵蓋了全球2/3的國家和地區,被譽為「最具互聯網思維」的法師。時值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召開之際,記者就「互聯網+佛教」的相關話題專訪了學誠大和尚。

同願同行,交流互鑒

記者: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首先請您談一談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為什麼把大會主題定為「同願同行,交流互鑒」,有什麼特別的考慮?

學誠法師:古人說:「獨學而無友,孤陋則寡聞」,無論是哪個教派,哪個宗教,哪一種文明,都需要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佛教流傳兩千多年來,在這個時代,我們同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各個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佛教團體之間的交流、互鑒,顯得非常的重要。佛教裡面講要發大願,同時我們要有大的行動力。「願」就是理想、目標,「行」就是行為、行動、執行力。那麼我們有了美好的願望,關鍵要去落實、去實踐。

前三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分別為: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和諧世界,眾緣和合;第三屆是「和諧世界,同願同行」;我們這一屆是「同願同行,交流互鑒」。這個主題既與前面三個主題有連帶關係,同時又有時代感。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下,大家交流互鑒,能夠有一個共同的願景和行動,可以說是:同根、同願、同行。

記者:也就是利用世界佛教論壇來提升中國影響力的一個重要的平台和手段,是嗎?這一屆論壇有什麼特點?

學誠法師:這次世界佛教論壇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來參加我們的會議,除了大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以及千僧齋、主題演出以外,還設了八個分論壇、三個新媒體論壇和四個電視論壇。與會代表可以根據自己的一些興趣愛好、專業特長來選擇分論壇。不能到現場來的民眾,可以通過現代媒體收看到我們大會的相關情況。讓世界佛教論壇能夠在比較大的範圍內產生影響,長久利益眾生。

佛教聯袂互聯網的意趣

記者: 現在提倡「互聯網+」,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佛教也要與互聯網相結合?我們利用新媒體的手段去弘揚佛法,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的意義在哪兒?

學誠法師:現在是一個新媒體的時代,新媒體的作用力逐步逐步有超越傳統媒體的這樣一個趨勢。新媒體的背景,每個人都能夠寫新聞,發消息,並且非常的快速。手機一拍,它就能夠發佈到互聯網上面去,成本又很低,覆蓋面又很廣,並且效果非常的明顯。這一屆世界佛教論壇,我們也通過新媒體的手段,同時邀請佛教範圍以外的一些人士,比如說科學家、新媒體的代表,通過微信、微博、電視等來發佈。

新媒體的時代,我們出家的法師和居士們也需要掌握這種技術,得到這種能力,有助於對佛法的弘揚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播。當然,新媒體僅僅是工具,互聯網也只是一個平台。更主要的就是用好這個工具、用好這個平台,把2500多年來佛教的慈悲濟世、普渡眾生的情懷、精神傳遞出去,讓佛教的智慧能夠在更大的範圍來惠及世界、利益人群。

佛教為信息海洋注入慈悲正能量

記者: 有些人認為,出家人應遠離塵囂、清修戒律,而互聯網破壞了僧侶的清淨道場。您認為互聯網會不會影響我們內在的這種清修?

學誠法師:出家人持戒修行與互聯網弘法實際並不矛盾。佛教重傳承,傳承是為了更好地傳播。佛教徒要弘法、廣度眾生,就應當積極學習運用互聯網等先進的傳播手段,這是現代佛教參與社會、弘揚佛法、化導眾生非常便捷的途徑。

出家人首先要有內在的自我修行,修行就是修心,先把心修好,人的正知、正見、正念,然後我們人的行為才能夠正確,才能夠善良。出家的目的在於修行,但是修行、渡眾生是一體的。大乘佛法的修行是自利利他,我們除了早晚功課、靜坐,自己修心、修行。獲得佛法的利益,獲得佛法的功德和能量,也需要我們把自己所得到的佛法的智慧、功德,通過自媒體,通過互聯網分享給更多有緣的眾生。

記者:佛教如何與互聯網更好的結合?您所住持的北京龍泉寺是不是將新媒體已經成為敬佛的一種特別的方式?

學誠法師:雖然我們積極倡導使用互聯網弘法利生,但還是強調佛教界要警惕互聯網上負面信息的滲透、污染。 為了保證清修,龍泉寺在傳統清規戒律基礎上,又製定了現代僧團管理制度,僧人使用電腦、上網必須要申請。在我們寺廟裡面,極少數人使用這種工具,絕大部分的人依然都是在研究大藏經,天天過著晨鐘暮鼓、朴素傳統的宗教生活,與互聯網、新媒體幾乎不怎麼接觸。

現在網上充斥著大量不良資訊,刺激人的物質慾望,嚴重污染了現代人的精神空間,佛教徒有義務承擔起淨化世道人心的責任。我們不僅通過互聯網發佈佛教、寺廟的信息,同時也會借助微博互動平台為網友釋疑解惑,告訴大家如何做人、如何處理家庭關係、如何來促進社會道德的提升等等。

佛教是古老的,佛教徒是現代的。佛教和佛教徒應該用適應現代社會的方式,把慈悲、平等、圓融等佛教智慧傳遞出去。源源不斷地為這個信息海洋注入積極健康、慈悲智慧的正能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緣是我們多生多劫積累而來的

阿彌陀佛因地修行做法藏菩薩,在這個世間發願修行,而...

佛教界在弘法方面存在哪些問題呢

如果說佛法的學修、傳承依賴於健全的教育制度,其弘揚...

利益眾生的方法

學習大乘佛法,修學的目標就是要利益一切眾生。然眾生...

初心菩薩亟須親炙阿彌陀如來

疏文:正定聚者,揀異邪定、不定,以凡夫邪外已定,初...

三年苦功抵不住親情一句,實為可悲啊

正在機場候機室裡看書時,一位白髮斑斑的長者,坐到隔...

勸人不可遽指其過,必須先美其長

凡勸人不可遽指其過,必須先美其長。蓋人喜則言易入,...

文殊菩薩度眾的善巧

一日,阿難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親見文殊師利所成...

佛陀為什麼沒有主動說法,而是等待眾生祈請

我們知道,佛陀在出家的過程是遠離人群的,這個過程是...

【大藏經】【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大藏經】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大藏經】【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大藏經】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從妄想轉向真如,就靠這六個字

在修首楞嚴王三昧的過程當中,倓虛老和尚提出了六字真...

九種不淨觀法

六妙門之第四是「觀」。行者若修習觀門,則能生起九種...

外界是自心的投影

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各種各樣的外境是從哪裡來的?世間...

為何「富不過三代」

天定勝人,人定亦能勝天。這句話是千古不變的事實。自...

皈依與出家有什麼區別

鳳凰網: 謝謝宗舜法師剛才對佛教給我們的解釋。社會...

一輩子修持淨土,究竟能不能去呢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那麼佛性是什麼呢?佛就...

食用含有動物的保健品是否如法

問: 當今社會食用保健品、保健酒的人數很多,其中有...

到底要如何念,觀世音菩薩才能聽到呢

普門品云: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

聖嚴法師:揩磨此一片田地

衲僧家,枯寒心念,休歇餘緣,一味揩磨此一片田地。真...

出家的真正意義

當今時代,一提到出家,許多人都抱著否定的態度,這是...

佛教徒進寺廟要注意的九個問題

佛教寺院是清淨的聖地,所以,非佛教徒進入寺廟一定要...

天乘四種禪定之二禪

二禪,亦名定生喜樂地,謂行者厭患初禪覺、觀之渾濁內...

曾國藩的交友法則《八交九不交》

八交: 勝己者;盛德者;趣味者;肯吃虧者;直言者;...

禪門的十六字心要

達磨大師《悟性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

何故阿彌陀佛來了,為何不把此人接走

問: 有位信士,一次她病重,可能是她過去世種過善根...

念佛是否以攝心為上

問: 若有安靜的時間總想看經書聽開示,請問師父,是...

【佛教詞典】廣百論釋論

凡十卷。又稱大乘廣百論釋論、廣百論、廣百論釋。護法...

【佛教詞典】華嚴五教章義苑

凡十卷。宋代道亭(1023~1100?)撰。又稱華嚴一乘分齊...

【視頻】佛教動畫:兩個小孩

佛教動畫:兩個小孩

【視頻】界詮法師《彌陀要解五重玄義》

界詮法師《彌陀要解五重玄義》